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

2024-05-15

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精选12篇)

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 篇1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师要尊重、欣赏、引导每一个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运用教材

新课改后的有的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不太相符。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的内容时,因为农村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他们可能不会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方便和乐趣,可能也不明白上网成瘾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危害。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的健康网站。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我们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拓宽我们的视野。

二、多渠道展开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学中,笔者按照新课程理念,以课本为基础,以社会为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在农村,教学设备不足,除了教材,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多,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制作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虽然七年级教材在《认识自我》一课中提供了一个“介绍自我”的表格,但笔者利用名片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笔者准备了一些当前人们交际中常用的名片展示给学生看,要求他们回家设计一张自己的名片。学生设计的名片多种多样,课堂上笔者通过让学生互换名片掌握相关知识。

2.采用“情境+问题”的教学方式。即创设教材中提供的情境,由教师和学生依据情境共同设计问题,从而改变以往一问一答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比如在清明节时去烈士陵扫墓,在“三月三”时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的民族习俗等。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有所不同:在师生之间的讨论中,学生的表现为少说多听;而在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学生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他们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于教师或书本。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笔者经常有意给学生设计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内容会来问笔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形成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真正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灵魂的作用,才能指引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教材,教学方式,自学能力

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 篇2

阿米巴经营:团队管理的三点心得体会

团队管理培训的三点心得体会:团队建设离不开三个要素:

一是制度:制度是团队成员统一遵循的规矩,它既能促进团队的一致性,还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是业务开展的依据,也是工作的指导书,避免出现随意和偏差;

三是团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可能是无形的,但又至关重要,它体现在勇于进取、乐观自信、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等方面。团队具备战斗力的前提是群体内动力得到了激发。缺少这一项,任凭资源足、能力强、制度严、方向对,都未必能确保战斗的胜利。这种战斗力类似于李云龙所倡导的“亮剑”精神纵观任何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它都是在一种信仰的感召下,保留并传承着一种精神传统,这个传统是一种性格,是气质,有了这种传统,就好比给军队注入了灵魂,不论岁月流逝,人员更替,精神都能永存,于是就有了“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阐述。

一、目标一致也就是思想要统一。

没有目标的人,就是帮别人实现目标的人。不做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不做计划的人,就是准备计划失败的人。思想意识决定的问题最难改变,越是看不到的东西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层次,这就是企业文化。只要当事者的思想不统一、意识跟不上(不主动、不想干)、考核不到位。再好的措施也得不到好的执行。“思想统一”不仅是喊口号,更是遇到问题不退缩、不迟疑的保证、是提升执行力的最大保障。所以要想带好一个团队首先要把部门目标与公司(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并可行的落实到团队每个成员头上,各级管理者一定要层层分解、宣贯、检查、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目标的团队管理就是“老和尚念经得过且过!” www.bevery.hk

二、激发人的潜能。

内动力是指人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调动出来,会表现为乐观积极、精力充沛、主动思考、坚持不懈。如果智商正常,每个人都可能依靠内动力的发挥达到优秀,甚至接近卓越,从而成就一番事业。就团队而言,群体内动力的发挥能让这个组织实现看似无法企及的目标。

要激发内动力,既要凭借主观因素,也要凭借客观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前者。优秀的人往往能够战胜自我,不受顺境与逆境影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主动学习思考,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成绩;而客观因素起到的则是促进作用,一个人的潜力会受到外界环境、事件、群体或其他人的影响而得以激发。客观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千万不能小觑,很多人的转型和进步都得益于客观因素的促进。基于此团队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激发下属的潜能时要做到:

1、善于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团队管理者要学会尊重你的部下、热情帮助部下,奉献你的赞美,要主动关心下属的工作和生活,比如下属过生日号召(形成制度化)全体团队人员每人主动送上祝福卡片或其他礼物,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归属和爱的存在„„

2、善于倾听,团队管理者要经常认真倾听部下的意见、想法并善于正面引导,要与下属交朋友,通过沟通了解下属对将来个人发展的打算,尽己所能满足其需求,倾听部下的苦闷,做好一个被宣泄的对象,当下属对工作和前途感到渺茫时主动进行安慰和开导,帮助他消除顾虑和压力„„;

3、善于授权,团队管理者要在明确的目标要求下,让下属有能力与权力去做事并对结果负责,但授权要注意监控,当下属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时要言传身教提升下属的操作和团队管理市场的能力„„总之团队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激发下属的潜能与人对成功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认知而不同,它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的生存质量,昭示了人的境www.bevery.hk

界。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类。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功呢?也许是受父亲“穷命,不怕死做”的思想影响,我认为在同等条件下,懂总结、能总结、会总结;懂创新、能创新、会创新;懂拚搏、能拚搏、会拚搏的人容易成功。也就是能够“会总结”、“敢翻花头的”、“舍得拚搏”、“总是为难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把不喜欢的事情当喜欢的事情做”的人。借用教育领域内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明激发内动力的表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过程,就是激发内动力的过程。

三、激发团队的潜能。

团队是由人组成的,激发团队的内动力首先要着眼于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这对团队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有思路和途径可以遵循。

1、团队管理者要具备热情:要激发别人的热情,本身就要有这份热情。团队管理者的热情是自信,随时给团队成员注入力量和信心;团队管理者的热情是灯塔,做出表率并指引方向,用热情感染团队成员;团队管理者的热情还是火炬,用它去点燃团队激昂的斗志;

2、团队管理者要点燃良知:良知是真理,是人性。表现为平等和尊重,表现为公平与公正,表现为对事物原理的探究,做正确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正确。

3、团队管理者要敢于担当:“英雄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而非个体”。成绩属于团队,责任要由自己勇于承担。让每个成员都能放心大胆的冲在前面,因为总有一把伞撑在头上为自己遮挡强光。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的力量。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接任日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通过变革用半年时间实现日航扭亏为盈。他在央视的《对话》栏目中谈到此事时说过,要让日航成为员工心目中值得信任、靠得住的企业,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一份温馨和大气,这也正是他一贯主张的“敬天爱人”的体现,这种意识本身也是激发团队内动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同时,要注意:

(一)容纳个人的不同和集体的一致和目标

第一个矛盾是需要包容个体的不同和达到集体的一致和目标。团队的有效性常常需要混合不同的个体。团队为了从多样性中获益,它必须具有允许不同声音观点、风格、优先权表达的过程。这些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带来了开放,这不可避免地就有冲突,甚至有团队成员之间的竞争。过多的冲突和竞争会导致一个胜负的问题,而不是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集合个体的不同,从而激励他们追求团队的共同目标。有效的团队允许个体的自由和不同,但是所有团队成员必须遵守适当的下级目标或团队日程安排。

(二)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对抗

如果团队成员的多样性得到承认,不同的观点被鼓励,团队需要发展一种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和支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团队成员之间有一种内聚性。他们对其他人的想法真正感兴趣,他们想听到并且区分谈论的内容。他们愿意接受其他具有专长、信息或经验和www.bevery.hk

当前的任务或决策相关人员的领导和影响。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太过于互相支持,他们会停止互相对抗。在内聚力非常强的团队中,当反对不同意见时,保护和谐与友好关系的强硬的规范会发展成为整体思想.成员将会抑制他们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不会再互相批评对方的决策和行动,这时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个人成本。团队决策时将不会出现不同意见,因为没有一个人想制造冲突。如果持续出现这种情况,团队成员很可能产生压抑的挫折感,他们将只是想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有效的团队要想办法允许冲突,而又不至于因此而受损。

(三)注意业绩、学习和发展

第三个矛盾是同时兼顾当前的业绩和学习。团队管理者不得不在正确的决策和未来的经验积累的支出之间选择。犯错误应该认为是学习付出的成本,而不是作为惩罚的原因,这将鼓励发展和革新。

(四)在团队管理者权威和团队成员的判断力和自治之间取得平衡

转化“ 学困生”的三点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61-02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才,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这说明,不管是谁,只要他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就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我任教的十几年生涯中,有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思想和学习成绩差别很大的“学困生”。在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浅谈自己转化“学困生”的一些体会。

一、善于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鼓励其上进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憎恨的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的老师。”平常“学困生”都是在不同的场合受到别人的批评、数落、嘲笑等,因而他们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和自卑感。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时,就得首先从“学困生”的一言一行中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我所教的五年级(1)班有一名“学困生”卢××(化名),平时上课总是开小差,逗周围的同学讲话,有时弄出奇怪的响声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有一次,教室的前门有一块门板掉下来了,值日生关门时总是关不了,一时也没办法修理。有一天中午,卢××同学从家里拿来了木板、钉子和小锤子,利用午休时间把门修好了。当同学们知道门口是班上学习、纪律不佳的卢××修好的时候,他们纷纷投去了诧异的目光。我得知此事后,在品德课上对全班学生说:“卢××同学很能干,他有一双灵巧的手,他帮助我们修好了门。在这一件事上,他超过了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我把“超过”讲得特别大声,并带头鼓掌祝贺他,其他学生也跟我一起为他鼓掌。这名“学困生”第一次在受人赞扬、尊重的气氛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过后有个同学的桌子坏了,我特意请卢××帮忙修理,这样,他在修理桌子的过程中发觉自己并非处处不如别人,终于找到了自己胜过别人的地方。从此以后,他不再调皮捣蛋,自信心逐渐增强,又把这样的自信心转移到了学习上,在期中考时,卢××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这名“学困生”的身上,我感到要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就会让“学困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中不断前进。而这样的“学困生”也能为其他“学困生”树立榜样,从而转化更多的“学困生”。

二、爱护“学困生”,转变其自卑心理

有一部分学困生因为家庭的不幸、生活突变或者其他原因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感到无人亲近,人际关系淡薄,变得孤僻,更无心上学。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帮助,他们就会越来越消极,向着不良的方向发展,甚至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我认为,教师转化此类“学困生”时要依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去接近他们、爱护他们,用爱心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亲人,时时刻刻都在关心、注意他们的成长。我班上有一个男同学性格孤僻,平时不太合群,成绩也很差。我找机会与他聊天,才知道他在读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失去了温暖的家庭。了解了情况后,我便时刻注意关心他,天冷了提醒他可以穿布鞋或有保暖效果的鞋,多穿一些衣服。在班上,因为他个子比较高大,被安排独自坐在后排,轮到他打扫教室时,我请两个同学去一起帮助他;上课时注意多走到他身边,并指导他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使他知道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嫌弃他,而是很关心他。后来,这名“学困生”有了较大的改变,上课认真听讲,不再时不时地发呆,还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成绩也有所提高,遇到事情也爱跟老师交流了。

三、表扬和批评“学困生”要适度

教师的表扬是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因素。一方面,“学困生”希望教师对他的言行给予认同和赞赏,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其内动力,有利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批评也是教师教育“学困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通过批评,“学困生”懂得他们错在哪里,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教师在教育“学困生”时表扬和批评方式方法要适度。首先要多表扬,少批评。教师有时常犯下滥批评“学困生”的错误,特别是对操行不良、学习成绩较差的问题较多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表扬往往过于吝啬,批评过剩,这样不利于帮助“学困生”改正错误或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有些“学困生”偶尔犯错时会自省自改,而一些“学困生”不经意重犯时也有悔改之意,这时,教师就没必要对他们喋喋不休地批评指责或翻陈年旧事,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不仅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摧残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表扬要及时。“学困生”有了好的表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这会增强其言行意识,获得成功感和自豪感,促进其产生继续保持良好言行的心态。最后,要当众表扬,批评则宜在私下进行。当众表扬“学困生”,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动力,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获得大家的好感,而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个别表扬所不能比拟的。批评“学困生”则宜在私下进行。私下批评时学生容易接受,因为教师保住了他在同学们面前的面子。当众批评“学困生”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产生自卑心理,过多的当众批评还会造成逆反心理、对立的情绪,有些大胆的“学困生”可能会顶撞教师,出现偏激的举动等。当然,教师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有一些批评的话语有必要在班上公开时,则要注意做到点事不点人。如在一次劳动课上,有几个顽皮的学困生爬到扁桃树上摘果子,还不小心摔下来砸到了其他同学。第二天的品德课上,我给全班讲了一个小故事:“王戎7岁时,他和小朋友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经过分析,得出了结论:做事情之前要想清前因后果,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几个顽皮的“学困生”领会了我的意思,纷纷露出悔过的神情。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转化“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循序渐进地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对他们多加关心,因材施教,培养“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挖掘“学困生”的潜力,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绽放灿烂的笑脸。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三点体会 篇4

一、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 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 掌握阅读方法, 汲取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是积累语言词汇、丰富写作知识的过程。针对学生不愿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从阅读欣赏角度加强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一 ) 引导学生学会 阅读课外读物 。根据学生实际 , 向学生推荐适合的、健康的课外读物, 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读书的需要, 更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需要。从初一开始, 结合教学大纲, 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比如初一的学生喜欢活泼、直观的内容, 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初二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推荐他们看《故事会》、《小小说》等读物。经常推荐一些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 和学生一起朗读, 一起欣赏, 一起感动, 学生从这些课外读物中汲取精神食粮,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开阔了知识视野, 更培养了学生对阅读兴趣。

(二 ) 引导学生学习写读书笔 记。学生最头痛的是写作文时无话可说, 纠结于“没词”, 其实这是平时积累不够。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有更多积累, 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学习写读书笔记, 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意思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诱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动。感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养分, 有了这种营养, 心灵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要求学生把感动时的心灵感受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既可积累写作的素材, 又可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力。

(三 ) 引导学生大 胆使用词汇 。学生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在写作中运用, 所以经常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温故而知新, 为了能使学生所积累的词语不被遗忘,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笔记上摘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只有对积累的词汇不断使用, 才能加深理解, 才能更正确地使用, 才能积淀为自己的东西。在习作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用优美的词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是积累写作素材、打开写作思路的必然途径。俗话说:“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在写作之时展开想象的翅膀, 首先要开阔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获得较多生活体验, 实现这个体验的最好办法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进自然, 去感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通过“看、说、思”三个环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 ) “看” , 引导学生走 进生活 , 学会观察。 学生习作写不出东西 , 主要是对 生活不了 解、不熟习 , 是对生活 中的现实不会观察, 对事物、景物、人物及发生的变化记忆不深。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看, 就是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如指导学生认识春天时, 从三月初开始到四月结束, 要求学生每天用心记录观察时间的推进、季节的转换带来的变化, 细心观察从整体到局 部 , 从景物到 人物 , 从主要到 次要 , 从人物到 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有意注意的“看”, 改变了学生对事物、景物 、人物的变 化不在意 的习惯 , 培养了学 生用心观察的能力。

(二 ) “说”, 引导学生把握 特点 , 准确描述 。学生习作普遍存在叙述平淡、描写简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住要写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把握各种事物特点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说”开始。为了培养学生 “说”的能力 , 把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 对看似平凡的生活充满爱心, 热情地投入其中, 而不是做旁观者。

(三 ) “思”, 引导学生举 一反三 , 独立思考。 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自然的时候, 要注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独立思考。提醒学生在观察事物、景物时, 通过思考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博的写作材料, 只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正确地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合理想象, 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讲评

对学生作文进行客观、真实、有针对性的讲评, 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讲评需要老师投入很多时间, 花费很多精力做准备, 不仅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要认真读, 还要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

(一 ) 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要有 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前需要通读学生的所有作文, 需要进行认真分类, 需要认真总结和准确分析。讲评要做到主次分明、点评准确, 对学生作文的素材选用、语言组织、表达技巧等要认真评说, 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自己作文情况有所把握, 明确自己的作文好在哪儿, 更要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指点。通过讲评, 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写、自己习作的不足是什么、下次作文如何提高、从哪些方面提高。每次讲评课, 从学生课堂上全神贯注的眼神、窃窃私语的神秘、发自内心的微笑、紧锁双眉的思索等反应, 就能看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讲评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二 ) 给每位学生的作文要 有认真评 语。认真写好每个学生的作文评语, 对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恰当鼓励, 最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如果只是在学生作文上打一个简单的分数, 写上几句干瘪无力、缺乏指导作用的评语, 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 不仅难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反而会使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积极性殆尽。所以老师应该从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三个方面给学生写评语针对性是言简意赅地概括出特点、优点;指导性是巧妙地指出缺点、不足;鼓励性是艺术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样的评语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走出误区、找到差距, 使学生从评语中既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又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 成为学生写作文的动力。

课外阅读指导的三点体会 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代写职称论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燃起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求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深浅适度,符合学生需求。必然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掌握好度。例如我在尝试指导三年级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一书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及目的,可见这是一个“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否则交待给学生的知识会约将越深,失去兴趣。所以要掌握好度。

其次,阅读指导也应有一定之规的教学脉络。我认为各种课型都有一根主线,例如诗歌要把握住它的情感基调;叙述性的作品要掌握它的故事情节;而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就要使学生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时,我抓住了小女孩划着火柴的几次幻想,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并进行互评、指导点拨,促进学生读书的感情与韵味。通过小女孩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感受到她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寒冷,到处都是饥饿,没有快乐,没有爱的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同情这个可怜的、善良的小女孩。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越学越爱学。

再次,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情趣,让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读书活动中反复感受、体会,享受学有所得的欢乐。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也可以召开读书信息发布会、读书知识竞赛、办手抄报、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对《斑羚飞渡》的三点质疑 篇6

一、质疑小说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是一篇动物小说。大家都知道小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然会有加工和虚构了。从这点上看,质疑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是多余了!可虚构和夸张倘处理得不好,其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力,导致作品衔接不紧密,出现漏洞,显得牵强而虚假。

一群七八十只的斑羚被逼到伤心崖上,这悬崖有六米多宽。再看看那群可怜的斑羚吧,极健壮的公斑羚最多跳五米多远,而母斑羚及幼崽则更少,只四米左右。对此,本人有疑问:为何这悬崖刚好是六米多宽,而不是五米多宽或八米多宽,甚至更宽一些呢?还有,悬崖怎么就刚好叫“伤心崖”呢?会不会是巧合?

可以说,这些均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也可以说作者为了这费了不少苦心。因为只有这样的宽度才适合飞渡,才不会让那群斑羚因为无法飞渡而呆在原地被那些偷猎者全部猎杀,或因飞渡全部失败而全数坠崖身亡!也因为只有这样的名称才能符合悲壮的飞渡。

倘若它们全军覆没或全部逃生的话,就没有下面精彩又震撼人心的飞渡了。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无奈了。为了故事的延续,为了能打动读者,不得不安排斑羚去飞渡。可这无奈的安排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斑羚这种动物会不会飞渡呢?有谁见过,书中可有明确的记载?我不敢断言没有,因为某些动物身上有一种天性,当遇到危难时体内的潜能是会被激发出来做出让人吃惊的举动的。但退一步而言,动物会有这么高的智商吗?接近100﹪的成功率,实属罕见,可谓奇迹。当然从中也看到作者明显的加工。因为如果飞渡失败了,就只有悲壮而没有“彩虹”之美了!

二、质疑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小说先写“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然后写“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于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斑羚们的“飞渡”。在这种场面面前,作者写道:——“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这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猎物就是他们的勋章和墓志。羚羊肉是鲜美的,羚羊角更是名贵药材,正是为了这种经济利益,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狩猎者们宁可以身试法,并致使羚羊濒临灭绝。按照正常逻辑,根据这伙猎人的觉悟水平,在羚羊已成瓮中之鳖时,即使执法人员命令他们放下猎枪停止围猎,恐怕都无异于虎口夺食,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即将变成大笔钞票的价格昂贵的羚羊角,转而雅兴甚高地欣赏羚羊秩序井然地绝处逢生或万分可惜地弃身峡谷,而自己徒劳一场?如果他们真的被斑羚的崇高精神感动了,震慑了,那为什么不赶紧后退、撤离,而要残忍地欣赏这些感动震慑了自己的动物悲壮地赴死呢?一边是人狗合作,辛苦地追赶围捕,一边又在功亏一篑时轻易放弃;一边像猫戏老鼠,把这群可怜的斑羚逼上死路,一边又猫哭老鼠,假惺惺地表示自己的震惊和感动,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

如果人有可能被感动的话,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蹲在一旁十分“人性”地静观(或欣赏)斑羚“飞渡”,毫不惊扰它们,还“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三、质疑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文中的偷猎者们后来命运会怎样?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偷猎者的境况,而让人猜测,我觉得这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使飞渡成功仍意味着有一半的种群死去。假设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假如你是个法官,你会怎样审理此案?是让他们逍遥法外,还是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作者在此文里既没有表示出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也没有对制造这起灾难的偷猎者们进行谴责,而是把斑羚们的这种灾难描绘成一幅壮美的画面。作者为了表现这种壮美的飞渡而极力渲染,甚至不惜虚构出“彩虹”来烘托!

这种价值观存在着错误的倾向,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随意捕杀保护动物都没事,不仅没事,还把整个残忍的事件写出来让人欣赏。这就于无形间助长了偷猎的恶行,让人变得淡漠和残忍!对未谙世事的中小学生,作为教师在这点上要认真引导,若处理不当,很容易让学生误把不幸残忍的事情当作壮美之事来写,而造成了心态的扭曲!

浅谈英语教学的三点体会 篇7

面对众多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 笔者深感担子重, 责任大, 并进行了长期的潜心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经历, 总结出了以下三点体会, 自己觉得效果不错, 并衷心希望对各位同仁和英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体会一听着录音学英语

就象我们学习母语从听开始一样, 学习英语也是离不开听这一环节的。只有听力过关, 才能有效地培养语感, 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 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 才能听懂英语电台, 英语影视等, 从而彻底告别“聋哑英语”。

听录音分三步走, 一略听, 即把听力材料完整地听一到二遍, 主要任务是听大意, 抓关键, 体验语音语速, 培养语感, 即使有听不懂的地方也不停下来。这么做是为以后的泛听及真实交际作准备。二详听, 即听一句, 停下来重复一句, 听不懂, 倒磁带再听, 直到听懂为止。只有在多次听且实在听不懂的情况下才看一下听力材料。要力求听懂每句话的意思, 明白句子的语法结构, 会拼写每个单词, 尤其是其中的生词。此步就象一辆强力的推土机, 所到之处重点难点统统突破, 又象一辆压路机, 能把边边角角压平压实, 夯实基础。三复习, 即把听过的内容在隔一定的时间后再听, 不懂之处停下来, 搞懂后再听下面的。这样有效地地减少了遗忘, 提高了听力, 是个温故知新的过程。笔者常对学生说, 学习不在于多, 而在于掌握、消化, 要在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再追求多, 走马观花, 不求甚解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高的程度的。

体会二利用中文学英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中文思维的习惯, 而英语相对生疏。在学习英语时若能充分利用中文, 则能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 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在平时教学时, 精选课本中的重点句子以中译英的形式发给每位学生, 要求学生看一句中文, 努力试着把它译成英语, 再看看资料里的正确地道的句子, 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并鼓励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句子结构, 归纳提炼语法知识、重点句型或词组, 并掌握生词, 扩大词汇量。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有了一份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的好材料。当这样的汉译英熟练到一定程度时, 只要一有中文思维, 相应的英语就能同时出来, 最后达到用英语思维的程度。笔者以为, 英语思维是汉译英熟练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照中文学英语, 有效地解决了英语难背, 背了容易忘, 背了不会用的缺点。一篇英语课文, 只要学生记住了里面的重点句子, 就能用英语说出课文大意, 口头笔头表达能力也相应大大提高。笔者还把精选出的英语句子录音, 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或让学生听一句重复一句, 经过多次的反复循环, 使学生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笔者还要求学生在早自学或在英语课上背诵句子, 并会拼写句子里的每个单词尤其是生词, 课后抽查, 进行强化巩固,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来, 既提高了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体会三回忆联想学英语

回忆联想学英语, 其实是对前二点的温习、巩固、归纳以及提高升华的过程。在听、译了一定量的英文后, 学习者会觉得学的东西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或身心出现疲劳, 此时把书合上, 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学习的内容, 既复习巩固了英语, 又使身体得到了休息。

回忆联想学习英语省时省力, 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坐着, 躺着, 在行驶的车上, 在教室, 在家里均可灵活进行。可回忆看来听来的句子, 包括说话者的语音语调动作手势;可回忆记得的中文把它译成相应的英文;可根据句子在课文中的位置把它当作图像来回忆;还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 跳出课本, 平时生活中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都可在脑中译成英语。对不会译的单词、句子摘下来, 查工具书, 虚心向别人请教。回忆时可打破顺序, 可把课文“拆卸”和“组装”, 可把生词、短语、句型从课文中分离出来, 犹如天马行空, 随心所欲。这样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就象长有翅膀的鸟儿, 可自由飞翔。

上述三点, 相辅相承, 有机统一, 可灵活运用。它多方面, 多渠道, 立体式合力突破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及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笔者认为, 仅仅看得懂听得懂还不够, 还只是处在输入阶段。只有通过回忆联想, 变成输出, 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学习英语, 就象品尝美酒, 只有细心品味, 反复揣摩, 才能感觉出其美妙之处;只有反复循环, 坚持不懈, 下苦功夫, 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李阳老师也曾说过, 学英语要重复, 反复重复, 重复重复再重复, 永不言败, 永不放弃!学英语不要着急, 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吃掉它们!

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三点体会 篇8

要做好办公室的工作, 办公室主任首先要定好位, 你不是公司的主要领导, 也不是公司的领导层, 只属于上呈下达的中层, 所以在履行办公室职能时, 只能作为一个参谋协助领导开展工作, 而非决策者, 在文件审批中一般都是签拟同意。我们要收集各类信息, 对外包括兄弟单位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行业各种政策信息;对内收集公司员工的思想、建议, 项目部工作的动态、遇到的困难, 通过分析, 分门别类, 提交给总经理管理团队, 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并结合公司的工作多出主意, 多提建议。从而不断提高领导层决策的正确性, 可操作性, 有力地推动公司的工作, 所以在思想上、行为上我们都要时刻谨记严守本份, 切忌越权。

二、服务好, 不贪功

要做好办公室的工作, 一是要树立服务意识, 为领导服务, 为相关部门服务, 为广大员工服务, 必须全心全意的为他们服务。办公室的工作不仅单调琐碎, 而且难免有众口难调的现象出现, 所以做好办公室工作要有较高的涵养, 要有热心、诚心、耐心, 有忍辱负重的精神, 去协调好每一件事, 去执行好每一个工作。我们完成了协调工作也就是相关部门完成了目标, 分管领导完成了目标。所以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一员, 我们只要服务到位, 我们的付出, 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得到员工的认可, 这就是对办公室工作的最好奖励。

三、协调好, 要补缺

对“后课改”后的三点建议 篇9

一、强化理论认同

对课改的思想理念, 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 都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

一是强调为学而教,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众说纷纭, 有人主张少教, 有人提出0+40分钟不教。教是教师的天职, 但不是为了教而教, 而是为了学而教, 要教给学生做人的思想, 做事的本领,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师既不该少教, 也不能多教, 该教则教, 该不教则不教, 使之“教是为了不教”。

二是强调先学后教, 先学与先教这是两种不同教学思想的体现。先学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先学, 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可预先发现问题, 并能带着问题去参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由以往被动接受式学习, 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后教, 则是教师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 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去分析对比, 归纳总结。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始终处在“点拨”设疑, 而不是取而代之, 更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

二、强化课程整合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在以往教学改革过程中, 课程改革备受关注, 由此建构了多种课程形态, 开发了多种课程资源, 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但进入“后课改”时代, 我建议在课程建设上, 还需做足“四种”功课。

一是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什么资源是课程资源, 资源等于课程吗?显然不是, 资源是课程的承载, 但它必须是有意义的、合适的, 适合的才能作为课程。

二是关注课程结构的整合。课程结构大体分为三级课程, 即国本课程。这是课程的主体, 地方课程, 是本地的特色。校本课程是本校的特点。目前对三级课程开发落实上是两头热, 重视国本课程, 忙于校本课程, 忽略地方课程。那么, 对三级课程如何实施?怎样整合?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从课程结构上整合多级课程, 契合各种课程, 使其融为一体, 使“国本课程校本化”。

三是关注课程内容整合。目前, 课程内容种类繁多。但有效的课程较少, “能让学生带走的课程”更少。尤其是不能用大课程观统领教学内容, 墨守成规, 把有的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我建议用大课程观统领、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是关注课程方法整合。要学会发现课程。在众多课程资源中去发现有价值的课程, 有质量的课程;学会演绎课程, 求国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之间的“同”, 探索校本课程在国本课程之间的“异”;学会创新课程, 要研究课程的特点、价值、方向, 开展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强化课堂建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近年来, 呈现出的“动力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等, 把改革的着力点聚焦在课堂上, 向40分钟要效益, 要质量。然而, 就目前课堂而言, 仍然有改革的空间, 有很多疑惑。如课堂呈现形式、呈现的内容, 呈现的方法怎样处理?如何使课堂变得有效、实效、高效?“后课改”时代, 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对此, 我建议注重五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注重课堂的开放性研究, 未来的课堂更趋向于动态与开放, 其开放的标志是教学理念的开放, 要强调建构一个教学民主的课堂, 还给学生话语权、学习权、批判权;强调建构一个问题式课堂, 让学生学会自学自问、互学互问、生成拓问、疑难追问、重点思问、归纳质问、问题反问的思维意识和方法。

二是注重课堂的活力性研究, 教学改革给现代课堂带来了生命, 课堂彰显出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力。但仍要注意这种“活力”的活性。如课堂活力表现的内容, 要注重内在的内涵价值取向, 符合当时课堂的背景、氛围和情境;要注重课堂活力表现的形式, 活力不仅要表现在行动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方法上, 强调思中学、学中思, 追求思维的活跃。

三是注重课堂的多边性研究。课堂由多种不同元素构成, 这其中有知识内容、过程方法、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等等。这些知识板块、活动板块、教与学板块必须有机交融。首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交融, 把知识———过程———情感融为一体, 这样才能形成和力, 让人带着思想情感去感悟知识、体验知识;其次是教与学的交融, 课堂上不能人为划分哪些是教师的, 哪些是学生的, 而应是学中有教、教中有学, 边教边学, 边学边教, 不能把教与学割裂开来, 强调学的主体作用, 而限制教的主体作用;再次是生与生的交融,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 最好的教材, 最好的课程学习资源, 让孩子们学会与同伴互动, 愿意与同伴沟通, 达到共生。

四是注重课堂的多元性研究, 要重视课堂多重性功能。它既是教室, 供学生学习, 又是活动室, 供学生互动研讨交流, 又是阅览室,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 阅读中掌握知识, 新型课堂不仅让学生动脑, 还让学生动手操作, 动手实验。要重视课堂内隐性功能, 让课堂教学体现教育的功能, 用大课堂观作用大教育, 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让课堂直面社会, 让课堂对接家庭。

五是注重课堂的高效性, 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以往的课堂上, 追求所谓的高效, 教师多采取大容量、超负荷知识内容堆积方式, 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课堂知识的呈现, 更多关注迁移性知识、生成性知识, 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另外要注重高效课堂标准的研究, 要追求在单位时间内效益的最大化,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对教师发展的三点“新”认识 篇10

一、教师发展的“新内容”——换个新视角来看

当下的学校发展在重视教师发展问题的时候, 什么内容比较重要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结合杨院长讲话的精神及我校的实际, 笔者觉得当下教师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思考:一是关注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怎么有特色?

1. 教师发展关注什么

首先, 要关注师德建设。教师要注重人生理想、职业情操等的历练, 要有阳光心态。教师与保姆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爱”为前提, 但最大的不同应当是“爱的方式”。教师“爱的方式”应在他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育人的方法艺术中得到体现。没有课堂的精彩、育人的高超艺术, 教师的“爱”就不完整。因此, 带着“敬畏”之心走进课堂与班级, 容不得半点马虎, 容不得丝毫侥幸, 要的就是百分之百的投入, 堂堂课都很认真。惟有如此, 才是对每一个学生最大的爱, 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其次, 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增长。每一个教师都拥有某一学科教学的空间, 假如仅仅满足于教书本知识, 注定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真正的优秀教师在学科知识的拥有方面应当做到“博”和“新”:“博, 是专之基;新, 是旧之基”。第三, 要关注实践技能的进步。课堂要追求学科特点和教学策略的匹配性, 追求资源整合的策略, 追求教学机智、教育技术的恰到好处的应用等。

2. 教师发展怎么做

在解决教师发展问题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制度性与自主性的结合, 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向, 教师成长与课堂进步的一致, 以及优化培训形式, 倡导有效合作, 鼓励必要的专家引领等。

3. 教师发展工作怎么能有特色

教师发展要体现“校本的”、“日常的”、“文化的”三方面特点。所谓“校本的”, 即要有校本的标杆引领, 这就强调要有一个优秀的群体和优秀的领军人物。所谓“日常的”, 即要有日常的教学进步, 要让读书、写作成为一种教师发展方式。惟有如此, 才可能进步。所谓“文化的”, 即要让文化与地域相联系, 因为文化一定是具体的、个性的。用杨院长在报告中的比方来说, “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空气, 是共同默认的价值, 是终身难忘的味道。

换一种视角, 换一种表达的方式, 新时期的教师发展可以开辟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二、教师发展的“新思想”——要持续关注课堂质量

基于教师发展的新内容, 剖析其包含的思想内涵, 又有了一点新认识。课堂, 从来都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 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发展空间。一个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 一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人文性”的背景下提关注课堂, 似乎不是什么“新思想”, 但“持续关注课堂质量”的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 有必要认真思考: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与哪些因素相关?

1.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态度的改善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很多, 但态度是第一位的。所以, 课堂教学质量要持续提高, 首先要关注教师态度的改善。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教师以启迪:医生面对每一个病人, 都是一次考试。所以, 医生不敢怠慢医术的提高, 因为他直接面对的是每一个生命。假如不敬畏生命, 导致的将会是生命的逝去、家庭的破裂、亲人分离的痛苦, 这种良心的谴责会让他一辈子都不安。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教师对待孩子的教育没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满怀虔诚与责任, 怀揣使命与敬畏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 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艺, 以免耽误了孩子。这是“教师”这一称号赋予的应然的态度, 因此, 我们应当“敬畏课堂”。

2.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

没有专业技能又何以提高质量?所以, 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 都必须关注自身专业学科知识的增长。惟有如此, “心里有底, 才不发毛”。一个语文教师不饱读诗书, 又何以驾驭自己的课堂?一个数学教师不读读“数学史”, 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 只会导致浅层次的重复。同样, 英语教师、科学教师、音乐教师等也都需要读人文的、经典的、广博的书籍, 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在讲台上“心里有底气”。

3. 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需要实践技能的进步

教师“茶壶里有了饺子”, 还要有“倒出来的功夫”, 这就是“实践技能的进步”。有知识的人很多, 但不会都成为好教师。课堂教学无小事, 在课堂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关乎“质量”。因此, 对于“教学技艺”的理解, 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操作、模仿, 它是一门艺术。怎样的提问最合适, 富有启发性, 又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思维空间?怎样的评价最能激励学生?怎样的姿态最能让孩子感到亲近、自然、喜欢?怎样的教材解读及设计最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都是“技艺”, 需要精打细敲。因此, 提高教学技艺就应当“拘于小节”, 让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都成为教育的契机, 无痕, 却能让孩子怦然心动, 为之兴奋。

4.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赖于教师教学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仅停留在“技艺”上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关注教学境界的提升。教学是为了教育的, 这是一种境界。假如一名教师仅仅将教学看作工艺一样打磨的话, 他最多成为一名杰出的“教书匠”, 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提升教学的境界, 就是要扎根于教学品质的提升, 同时又跳出教学看教学, 跳出技艺看技艺, 在教学中把握育人的价值, 时时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彰显、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习得。因此, 从态度到素养, 从技艺到境界, 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教师发展的“新境界”——要融入团队, 形成文化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是必然选择, 但同时, 教师发展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的“新境界”是教师文化的广泛认同。

1. 读书文化有三重境界

诚如杨九俊副院长所说:少年时读书, 犹如“门缝里看月亮”, 那是“看月—看书”阶段;中年时读书, 犹如“打开窗户看月亮”, 那是“赏月—赏读”阶段;老年时读书, 犹如“在庭院里看月亮”, 那是“玩月—悦读”阶段。这个“少年—中年—老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龄划分, 而是读书程度的划分。每一个教师都会经历“看月—赏月—玩月”的过程, 也就会经历“看书—赏读—悦读”的过程。不同的阶段, 读书的心态与理解是不一样的。真到了“玩月”的境界, 那应当是相当有城府的境界了,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获得这样的体验。

2. 团队文化有三个比方

“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空气, 是共同默认的价值, 是终身难忘的味道。”对于前两者, 比较好理解, 也听得比较多, 而对于“终身难忘的味道”一说, 只觉得越品越有味。是啊, 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文化是有独特味道的。首先是“相投的趣味”。以什么为教师团队共同的“趣味”, 是文化优劣的分水岭。有的团队以吃喝玩乐为共同的兴趣爱好, 有的团队以共同的研究为最大乐趣, 有的团队可能都找不到一个共同的“味道”, 以致人心涣散。真正优秀的团队一定有彼此的默契、共同的坚守、执着的追求, 当然也会有“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与无私奉献。其次是“高雅的品位”。这包括教学的品位、读书的品位、研究的品位、育人的品位追求等。只要听听他们在办公室、在教研组、在班级里习惯性谈论的话题, 就能判断他们的共同追求、价值观是什么。第三是“家的情味”。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家”, 有“家”的感觉就能让人有安全感、踏实感、亲近感, 有“家”的地方就能有爱, 有关怀, 有体贴, 有温暖。这是一种“阳光的味道”, 无处不在, 自由自在。而有这种独特味道的团队, 必定是团结的、向上的、勇敢的、坚强的。教师团队的这种文化会如影随形地弥散到校园里, 弥散到学生身上, 这是润物无声的。

3. 教育境界的两层理解

首先是对读书与写作的理解。读书、写作是极其普通的事, 但教师的读书与写作境界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读书、写作的“教育情境式”, 即无论在何时、何地, 作为一个教育人, 都会将某个看似与教育不沾边的事件、活动、事物、生活等“教育情境式”。带有这样一种理解的人, 往往到了教育的高境界。换句话说, 他已经“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了。事实上, 教育是需要随时随地思考着、实践着的。真正的教育家会用心地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巧妙地转化为教育或教学的素材资源, 又将教学内容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孩子的“课堂”放大, 让教育细化。其次是对研究的理解。杨九俊副院长说过:研究如果不转化为爱, 还要研究什么?的确发人深省。是啊, 我们研究教材, 如果不转化为爱的教育, 又怎么可能变“技巧”为“艺术”?我们研究学生, 如果不转化为爱孩子, 又怎么可能做“真研究”?我们研究课堂、课程、文化、制度, 如果不都是为了一个“爱”字, 将我们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想统统转化为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 又怎么可以研究制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成长需要的东西?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三点思考 篇11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师生间的角色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只有当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再进行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在独立基础上的合作,可以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这种合作是共享的、互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启发诱导,组织讨论,张扬集体的智慧,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展示互动环节,不能让少数学生或者一个人完全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

在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的进程,而且应做好引导,把握好各环节的分寸,不能让“自主”变成“自流”。否则,一味地让学生“自主、交流”,而不注意调控,对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进行矫正,学生会离开“学习”。漫无边际的交流,就会使课堂变“味”,成为“交流说话”课。

二、创设合作讨论的时机

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教师主要是将现成的结论喂给学生,而不要求学生知道这一结论是如何分析得出的。而问题探究教学注重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烈交流,以求得探究的深入。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要善于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预习的问题、教给合作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精心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研讨的问题越让学生觉得有劲、有趣、有意义,越能使他们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丰富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大发挥学生间合作的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每月让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带动全班学生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在班中,我试行了“我来评一评”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朗读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最佳组员奖,最佳合作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评价和奖赏既注重小组整体也兼顾学生个体的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大坝中学)

对学校管理的三点体会 篇12

1 通便

1.1 原因

家畜胃肠道消化疾病多是饲喂过多、饮水不足、饲料霉变、劳役过重等造成消化机能紊乱, 饲料停滞不下, 积于肠胃, 引起食滞、阻塞、便秘等。饲料在消化道停留过久, 胃过度扩张, 弹性降低, 胃蠕动减弱, 分泌消化机能降低;饲料霉败分解释放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引起机体中毒, 进一步影响自身代谢机能, 导致恶性循环, 加重病情。

1.2 治疗

治疗早胜于晚, 先主后次, 适时适量用。一般对胃积食初期以按摩为主。中后期可使用缓泻的药物, 如油类或缓泻中药进行疏导。胃停滞多用油类泻剂, 肠道疾病多用盐类缓泻剂, 尽快排空代谢产物, 使胃肠机能恢复正常。

2 消炎

临床上许多胃肠道消化疾病的炎性症状不明显, 容易忽略;此外, 还有部分继发炎病变被原发病或其他并发症掩盖。因此, 治疗时除通便外还应消炎。明显的炎症以消炎为主, 其他继发、并发症炎症应兼顾治疗, 根据疾病性质、发病部位的不同灵活选用适合疗法。反刍动物消化道炎症可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以减少对胃内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消化道发生霉变性炎症可采用防霉、制酵、清热、利尿的药物。上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可用穿心莲, 消化道下部炎症用黄连素, 这两种药物均为中药制剂, 可与其他消化道药物配合使用, 副作用小且不影响其他药物效果。

3 解毒

上一篇:两姐妹叙事下一篇:工艺数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