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论文

2024-05-15

新闻人物论文(精选12篇)

新闻人物论文 篇1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叶笃正去世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 我国气象学大师、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叶笃正因病于2013年10月16日18点35分在北京去世, 享年98岁。叶笃正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 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袁贵仁: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政策衔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八场10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 督促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 让他们公平享有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两位院士候选人就论文是否造假对质

10月23日, 南京大学的两名院士增选候选人就一篇论文是否涉嫌造假产生对质并引起轩然大波。南大教授王牧通过博文实名举报同事闻海虎发表在英国刊物《自然—通讯》上的论文数据造假, 并为避嫌, 主动退出院士增选。被举报者闻海虎22日也发表博文作出回应, 称王牧故意使用大量错误数据, 举报内容失实。目前, 中科院院士局正在进行调查, 学校和英国刊物《自然—通讯》也在分别着手调查。

国际空间站工程师:人类没准备好与外星人接触

据俄新网报道, 俄罗斯宇航员费奥多尔·尤尔奇欣在国际空间站上表示, 人类现在还没有准备好与外星文明的代表接触, 即使他们真的存在。“在我看来, 与外星球接触的意义是不损害别的文明!应宽容地对待传统, 文化, 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 大量的城市、国家和民族消失了。我们才刚开始理解, 应当如何在一个世界里公共生活。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和其他星球联系。我们仍需要学习如何 (在地球上) 相互接触”, 尤尔奇欣认为。

科学家打造最薄玻璃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应用与工程物理学教授大卫-穆勒在无意间制造出世界上最薄的玻璃, 厚度只有1个分子。在显微镜下, 最薄玻璃的单个硅原子和氧原子清晰可见。这一发现可能在未来的有一天孕育出没有缺陷的超薄材料, 提高电脑和智能手机处理器的性能。

荷兰发明家试验静电去除雾霾

荷兰发明家达恩·罗塞加德发明一项技术, 利用铜线圈通电制造静电场, 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 实现局部除雾霾效果。只是, 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尚无定论, 有待实际验证。全球知名建筑和设计杂志Dezeen网站21日刊载对罗塞加德的专访。罗塞加德说, 根据他的设想, 把一些铜线圈埋置在城市公园的草坪等场所地下, 通电后形成一个弱静电场。借助这一静电场, 飘浮的一些雾霾颗粒将被吸落至地面, 从而在空中辟出一片“空气清新”的区域。同时, 落至地面的颗粒物易于收集清扫。问及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罗塞加德在荷兰南部城市艾恩德霍芬举行的荷兰设计周上告诉Dezeen杂志记者, 他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 已于上周完成室内试验。他表示, “现在的问题是, 这一技术有待于在公共空间测试应用。”

新闻人物论文 篇2

——访自治区优秀毕业生陈力根

作者;蒙麒雨

寒意早已褪去,暑意渐渐袭来。河畔微风中拂动的青柳,耳畔传来的淡淡的离别的笙箫。这就是2013年的夏天,也是属于陈力根的毕业季。

2009级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陈力根同学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他看到校园里到处都是毕业生在学校拍照留念的身影,不禁忆起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

怀揣设计之梦前行

刚上高中不久,陈力根就选择了学习美术,坚定艺术高考是他的唯一出路。他觉得自己来到这里是个偶然,当时他已参加了几所学校的考试,只是抱着陪朋友再考一次的心态参加了民大的校考,可戏剧性的是他考上了他的朋友却没考上。

2009年的九月,陈力根在姐姐的陪伴下坐火车来到了南宁。因为火车的晚点,他原计划报到的日子便推迟了一天。晚上在宾馆里时,他想要了解新学校的心情愈发迫切,便加入了一个民大学姐学长们为新生解惑的QQ群。他想要咨询学校的环境、饮食、住宿等问题,很幸运地私聊到一位学长,耐心地为他一一解答,陈力根安详的神态里,流露出的是对那位学长的感谢与肯定。去学校报到的时候,让陈力根感到更加欣喜的是给他做新生接待工作的人竟然正好是那位学长(那位学长当时已经大四了,是曾经的艺术学院学生会副主席)。

在入学不久的班干部竞选时,那位学长给他发来“别让我失望”的短信让他信心倍增,他勇敢地走上讲台,并顺利成为2班的班长。

怀揣感恩之心前行

他曾经是个青涩的少年,也有过紧张与迷茫,但在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下,成长中的挫折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大一时第一次给全班开班会,少许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处事不惊,这一路上他怀揣着对亲人、朋友和同学的感恩之心前行。

“点点的回忆,给我的是温暖,我们的笑,我们的累,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团结……”陈力根在回忆大一时光如是说到。陈力根的班级是2班,“我们”指的便是2班全体同学,一个团结的班级是学生时代最让人有幸福感和自豪感的事情。2班在入学军训时的苦和汗水最终凝结成军训合影留念上的欢呼与欢笑,是大学的开始,是2班家庭的开始,是梦的开始;与可爱的教官离别时留下的不舍的泪水,因为感恩,所以就此拥抱;还有班级的聚餐,全体男生在一起的喝酒,班里同学一起去了青秀山,去了花花大世界,一起包了饺子,班级代表民大参加中国与越南建交60周年的迎新晚会。

大学期间,陈力根最忙的时候是大二大三这两年。身兼三职的他既是班长,也是学生会副主席,并且还是11级艺设班的助理班主任。身兼三职的他不仅能很好地做好应完成的工作,而且还能保持成绩的优异,这是因为他懂的取舍并且会管理规划时间。他提前一天把要完成的工作列清单,写好各项工作的明细,工作的时候便得心应手一点也不累。

陈力根在一个充满爱和责任的大家庭中长大,这让他具有许多现当代独生子女所没有的优秀品质。也许如他说的“从小父母不大管我的成绩,越不问我,我觉得我就应该越努力”,从小他的成绩就很好,除了对班级和工作上心外,陈力根的家庭责任感也很强,他曾对自己说过一段话“孝敬爸爸妈妈。只要我幸福,我相信我会让我3个姐姐生活和我一样幸福。有10块钱,给爸妈2块,给姐姐她们6块,我留2块”,怀揣感恩之心前行,且行且珍惜。

梦,就在前方

很多同学在大一和大二的假期就开始打工或者兼职了,陈力根谈起自己以前度过的暑假,说他当时也想去实习试试,但是父亲说大一大二的时候专业基础和技术还不是很扎实,去实习的公司里工作不会给你太多的机会。所以陈力根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了庐山手绘特训营、3Dmax培训班还有绘图软件cad培训班等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这句《不能说的秘密》中的歌词也许道出了许多毕业生对逝去大学时光的感慨吧。陈力根和同学们毕业答辩后看了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是2班大学期间最后一次的集体活动,看罢电影后亲自将同学们一一送走。在接受采访时他说道:“美好的记忆,去采风的疲惫,一起做饭的简单的快乐„„每个人青春都差不多吧,看着别人的青春,脑海浮现的是熟悉的笑容,那些错过人人和是。”

七日人物新闻 篇3

巴赫

上榜理由: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吉隆坡会展中心宣布:“国际奥委会非常荣幸地宣布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北京就此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点评:中国有句俗语“吃了饺子又过年”,北京好事一桩连着一桩。作为北京人只有努力工作,迎接2022年的早日到来。

马克·扎克伯格

上榜理由:马克·扎克伯格除了是社交网络霸主脸书公司创始人外,近日他即将迎来另一重身份——父亲。7月31日扎克伯格在博文中放出了他和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的新合照,可以看到陈肚子微微隆起,博文中写道:“我和陈有喜事要分享:我们都希望迎接女孩到降临这个世界。这将成为我人生当中新的篇章。”

点评:据报道扎克伯格的求子之路确实充满变数,希望他和陈能够早日得到爱情的结晶,也希望这个与中国有缘的小伙子,多多充当中美沟通的桥梁。

克里斯汀·奎恩贝蒂·戈文

上榜理由:美国的新娘克莉丝汀·奎恩日前在其婚礼上,邀请自己已89岁高龄的祖母贝蒂·戈文出席担任伴娘。这是因为祖母就是自己的闺密。当日祖母在婚礼会场亮相后,随即成为全场的焦点,克莉丝汀也为自己找祖母担任伴娘这个正确的选择而高兴。

点评:谁说年龄相差远就会有代沟,克莉丝汀让老闺密出现在自己的婚礼上。祖母目睹着曾经那个绕膝奔跑的小姑娘,已经成长为一个美丽的新娘,是多么的高兴啊。

准丽·桑吉诺因

上榜理由:25岁的哥伦比亚姑娘准丽·桑吉诺因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断综合征,生来四肢不全。她以坚强的意志面对残缺人生。以实际行动证明就算没手没脚也可以无所不能。如今,她作为一位励志演说家,正致力于为帮助哥伦比亚国内的残疾人而四处演讲,筹集善款。

点评:准丽拥有的人生无疑是灿烂的,这需要勇气、毅力、耐心、爱心才可能获得。

黑伊

上榜理由:佛罗里达州女警黑伊买了一份早餐送给一名流浪汉,还坐下来和对方边吃边聊。这个举动被路人拍下后上传到社交网站上,感动了不少网友。对此她说“我只是想帮助那些在社会边缘生活的人。”

点评:两份早餐,几句话语,一片真心。

洪元硕

上持理由:北京时间8月1日,曾率北京国安夺得中超联赛冠军的功勋教练洪元硕因癌症去世,享年67岁。洪元硕出生于1948年,是北京足球“小快灵”风格的创始者之一。洪元硕一直在国安俱乐部工作,为北京足球做了很大贡献。

点评:洪老,北京足球的功勋人物,可惜走的太早了。借用其他媒体采访洪老的总结就是“用事实说话,别整天莸儿稀的”,他就是一个用事实说话的好队员、好教练。

张楠

上榜理由:我国索马里使馆所在酒店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中英勇牺牲的我驻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上士张楠烈士灵柩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两名在恐怖袭击中负伤的武警战士赵团军、王旗也随机护送。

点评:张楠烈士年龄虽然不大,但回顾他的一贯表现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勇士。

潘长泰

上榜理由: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王浩村老人潘长泰,1945年参军,1952年复员,先后参加过南麻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建国初的剿匪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退伍后为无名烈士守墓40年,用半生书写了人生的感人篇章。

点评:有了这位老兵的长期陪伴、守护,无名烈士可以心安了。

柳娟

上榜理由:荆州电梯事故牵动了太多人的心,8月1日是柳娟头七的日子。当柳娟踩到了已经出问题的踏板,随即掉进了扶梯里,在最后一刻,她把孩子托了出去,保住了孩子的性命。从她踩到踏板那一刻到最后人消失在电梯里,时间只有9秒钟。

点评:人的一生虽然可以拥有几十亿秒,但这区区9秒却是一个母亲最后的守护,她给了孩子两次生命。

张靓颖

上榜理由:张靓颖8月1日晚北京演唱会,刚开场不到十五分钟,她在边跳边演唱歌曲《bang bang》时,突然从升降舞台跌落,此后,由王铮亮为大家表演。稍作休整后,她重返舞台,坐在凳子上坚持继续演出,但手臂上显出明显的瘀青。

点评:做歌星也真不容易,近几年跌落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看来歌星不但要唱得好,还要有个好眼神。

本版点评,吴键

本月新闻人物 篇4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物理化学家, 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 (图左) , 著名物理学家, 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 (图右) , 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哈里斯称地球被“暗物质”晕包围

腾讯科学1月8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本·哈里斯通过对卫星数据的研究发现, 地球周围或存在一个巨大的暗物质晕, 其厚度可能达到191千米, 跨度在7万千米左右, 大约为4.3万千米。

美国宇航员太空玩“自拍”

科技日报1月2日消息, 浩瀚无垠的宇宙有着难以言说的美, 就连太空行走的宇航员都不禁玩起自拍以留下最美的瞬间。日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飞行机械师迈克·霍普金勇敢地进入危险重重的开放空间, 对国际空间站进行维护时, 留下的自拍照迅速成为各大新闻的头条。

邵逸夫离世享年107岁

人民网1月7日电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今晨在家中安详离世, 享年107岁。除了邵氏电影王国和TVB给大家留下的记忆之外, 邵逸夫对教育、医疗等事业的捐助也有巨大的贡献。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 2003年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 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 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华南理工博士在三大顶尖学术期刊实现大满贯

中新网广州1月6日电记者6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 金鑫, 一个作为该校基因组科学创新班首届学生的博士生, 近日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顶尖学术期刊都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实现了“个人大满贯”。

院士王正敏被举报学术造假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近日,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被举报学术造假, 受到社会关注。中科院7日回应称, 正在了解相关情况, 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曹雪涛任全球慢性疾病合作联盟主席

新闻史人物 篇5

【摘要】以往在各个时代对于邵飘萍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历史贡献的介绍都停留在概括与评价层面,缺乏对其职业心灵的研究,因而导致研究中没有“人”,也难以发现真正的“记者”。本文引入职业社会学中的“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邵飘萍从业缘起与动机、职业情感与忠诚态度、新闻或新闻职业认知、自我身份认同等要素的考察,呈现其从业过程中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以还原历史情景,展示历史研究的丰富性。

【关键词】邵飘萍职业认同新闻实践

新闻史人物的局限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改革开放之前对于邵飘萍的研究相对冷清,又大多停留在他的新闻思想、新闻活动、办报特点、历史贡献等的探究与介绍层面。这种对新闻从业者思想、活动、贡献、特点等的研究,对后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这些研究中感受不到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所处的人生情景和社会情景相应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以及很可能存在着的价值、理念、身份、角色等方面的困惑与张力,因此也就看不到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的中国新闻从业者在新闻职业道路上草路蓝缕、一路走

①来的心路历程。

这种研究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无法触摸到真正的活的历史,无法与新闻史上的各个人物进行心灵与情感的对话。我们看似对他们的思想、活动,对他们所说过的话、所创办的报刊了如指掌,实际上却并不了解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何以要说那样的话,何以要办那样的报刊,不知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新闻职业到底如何认知,不知道他们选择新闻职业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追求、情感甚或苦衷。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说,我们无法从现有研究中看到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的发育、发展、演化之轨迹,无法把握其背后潜藏着的内在的规律性,因此也就无法由新闻史人物这一新闻活动主体来感受“历 史的丰富性”,来透视新闻与社会之间那种交互、交融的生动而复杂的景观。

职业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既然职业的认同。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并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功能、意义、价值,就是在从事该职业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什么是必须坚持的,什么是必须避免的,并从内心真正珍视这些价值,坚守这些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弄清楚自己是该职业的从业者的东西。“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评定了个人自我认

②同中角色的重要性”。

一从业缘起与动机

从业缘起与动机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审视认同状态与程度的最基本因素。从业者选择新闻职业,是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还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是基于“谋食”目的,还是基于对新闻职业的喜好或理想,抑或有超出新闻业之外的其他动机等,是透视新闻史人物职业心理状态和认同度的重要环节与层面。

邵飘萍1886年生于浙江东阳县(今浙江金华市)。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高等学堂师范科。这段生活使他眼界大开,三年间,他涉猎了大量当时激荡人心的书籍、报纸。晚清 的腐败动荡局势,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斗争都激扬起了他对时事、对报刊的兴趣,尤其是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而又条理清晰,语言丰富又平易畅达,且笔锋常带感情,让他十分 着迷并进而崇拜,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想依靠报纸的舆论力量干预政治,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曾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于是,①樊亚平《从历史贡献研究到职业认同研究—新闻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2009年8月

②魏淑华、宋广文《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利用课余时间他开始向上海《申报》投稿,决心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反映民意,督促政府为民行政。然生逢乱世的邵飘萍,他的对手是那些喜怒无常的大军阀、大流氓,邵飘

萍作为文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单薄,好似螳臂当车,但邵飘萍却无所畏惧,他要做那振臂高呼者以唤醒民众。从此邵飘萍开始了他和新闻事业的关系,开始了他“新闻救国”的征程。1909 年毕业后,邵飘萍返回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继续投稿《申报》并被聘为地方通讯员,还参加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受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思想上从崇拜梁启超转为敬佩革命领袖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邵飘萍满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来到杭州,结识了知名报人杭辛斋,并与之携手创办了浙江军政府机关报《汉民日报》,还兼任杭州《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从此开始了职业报人的生涯。

邵飘萍短暂的一生几乎是与新闻工作紧密相连的。1912 年杭州, 邵飘萍与杭辛斋携手创办了 《汉民日报》,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行为,抨击封建军阀的暴力统治。1914 年,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等人共同创办了“东京通讯社”,分别向京、沪、汉等地著名报纸发通讯稿,揭露罪恶的二十一条。1916 年,邵飘萍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主要为该报撰写“北京特别通信”。同年7月,因为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歪曲事实,他一怒之下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又独立创办了《京报》,并与此同时,联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邵飘萍曾经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二 职业情感与忠诚度

职业情感、忠诚度与职业认同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是判别认同与否及其程度的最直接和最显在因素,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是矢志不移、不弃不离,还是情非得已、三份热情、必欲离弃而后快;从业过程中是身心投入、尽职尽责,还是三心二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从这些方面考察新闻史人物,必能在很大程度上一窥其职业认同的真实状态。

高尚的职业道德观以及新闻职业“专业化”的努力便是邵飘萍的心路写照。新闻专业主③义的核心是形成一种正式的道德准则,以利用它来将新闻提升到职业化和专业主义的层次,而职业道德也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邵飘萍最为重要的新闻道德思想是其很早就提出的“品性为第一要素”。邵飘萍说过,所谓品性,包含了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等新闻记者应遵守的道德。邵飘萍所说的“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他常以“铁肩辣手”自励,在他的办报生涯中,从未被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所左右。他说“愿有志于新闻事业者,振起其责任心,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因为在邵飘萍看来,记者的责任心归根结底是追求事实的真实性,以此赢得社会的信赖。在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时,他又提出了“对于新闻之来源,宜始终绝对秘密”、“凡个人私事不问其善恶,皆不得用做新闻材料”,对于“欲以新闻之面具而利用报纸为之宣传”的广告及“淫乱性与残忍性”类的新闻,记者都必须严加防范,什么可以公开,什么应该保密,要以对社会、国家、事业是否有益来衡量。邵飘萍将自己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在其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整理成章,为新闻工作者提供道德精神准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新闻工作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新闻界鱼龙混杂,新闻工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新闻业务和技巧训练,以及缺乏新闻理念的熏陶,邵飘萍著书立说对当时中国的新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为新闻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一种可能。

1926 年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邵飘萍到出事地点及相关医院实地进行调查采访,连夜赶写出《世界之空前惨案———不要得意,不要大意》等文章,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邵飘萍认为,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③张焱,《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求实》,2004年5月

公器,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应为人民所用。而报业是独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第三种社会因素,负有教育民众、指导社会的责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其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京报》 创刊时,邵飘萍提笔书“铁肩辣手”四个字挂于编辑室正面墙上,每日观其以自勉及激励同仁,这都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直到 1926 年被害,邵飘萍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奋斗。参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应该且必须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一种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心目中的“保护者”形象,更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邵飘萍在新闻实践中,一直以保守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立场判断是非。

三 新闻职业与自我身份认同

认同某一职业的基础是职业认知,它能强化认同,并赋予认同以较为明确的方向感。对新闻职业看似喜好和忠诚,但若对新闻或报刊的功能、价值,对新闻职业的社会意义等缺乏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其认同即使具备,也是“盲目”的,或基础不十分稳固的,反乏,则其认同不仅可以说具备,且属于有明确认知作为基础的较高层次的认同。

1918 年 10 月,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新闻周刊》。揭开了我国新闻学 教育和研究的序幕。学会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毛泽东、高君宇、罗章龙等都曾是该会成员。正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学习,促使毛泽东在回到湖南后创办了《湘江评论》。继北京大学之后,平民大学、国立法政大学都曾聘邵飘萍为教员。虽然很忙,但邵飘萍想方设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为学生们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材料的采集方法,以及对记者的修养要求。邵飘萍曾告诫学生,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品性要完 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他认为报纸的重要职能是“报告新闻”,而新闻必须“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只有“以事实和真理”教育读者,才能取信于读者。邵飘萍的讲课深入浅出,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另外还十分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深受学生欢迎。根据讲课内容再加上对国外新闻学专著的参考,以及从业的经历感受,邵飘萍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著作。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徐宝璜的《新闻学》一起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是中国新闻学三本奠基之作。可以说,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邵飘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我国现代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政治身份,经过一些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己确认邵飘萍是共产党员(例如1986年《新闻学论集》第9辑《邵飘萍是产党员》文)。

可见,邵飘萍不但自始至终接受马列主义观点,在其主办《京报》上大力宣扬,并非都是客观介绍,可以说相当部分都带有主观好恶的理性色彩,他不象“蛰伸”,仅仅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始终如一地进行宣传直到被杀害。所以把邵飘萍说成“中国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走上断头台的第一人”是合适的、恰当的。现在相当一部分的新闻学教材里,仍然把邵飘萍 的死因归咎为“得罪了直奉军阀而被杀害”的原因。然而,随着近年来对邵飘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考证出邵飘萍是秘密共产党的政治身份,给邵的研究带来了许多便利之处,也利于对其死因进一步探究。《关于邵飘萍之死》这篇文章最遗憾之处,就在于不明邵飘萍的政治身份进行考证,从而对邵在《京报》上的作为及在社会上的许多活动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今天,我们还一代著名报人邵飘萍遇害的本来面目,认识他在黑暗时代的办报艺术和他在新闻理论上卓越的贡献,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对中国第一个殉难的共产主义战士

邵飘萍坚持马列真理、不畏强暴、鼓动被压迫人民向黑暗势力抗争的至死不渝的精神,表示 深深的敬意。

由于职业认同既强调“认同”,又强调“职业”(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因此,引入“职业认同”对新闻史人物进行研究的目标就不仅仅要考察各个新闻史人物对其新闻或办报工作是否认同或认同度的高低,而且要追问这种认同是否建立在职业社会学意 义上的“职业”之层面上,是否真的是一种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要追问从业者的认同是否是真正的职业层面上的认同,就必须以职业社会学中对成熟职业的内涵界定为考察视角。职业社会学认为,成熟职业至少应具备这样四个条件:具备该职业所独有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体系;不受外界干预,具备一定的职业独立性与自主性;具有超越个人谋生层面的利他主义动机;具有职业伦理意识及相应的伦理行为等。

基于此,在考察邵飘萍的职业认同层面时,从这些方面出发去辨析和呈现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辨析不仅有助于判定各个新闻从业者的认同是否建立在真正的职业层面,而且有助于呈现各个新闻从业者职业发育与成长的程度与状态,进而勾连和描画出新闻从业者群体的职业因子逐渐育化的历史轨迹。这一点也是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所缺失的。

由于职业认同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因此,在引人“职业认同”对邵飘萍进行研究时,应注意用动态的、历史的目光观照每一个新闻史人物的职业认同状况和职业因子

④发育情况,以使研究能够呈现给读者一种“动起来”的“记者”或“报人”的诞生史

和成长史,也以此实现“职业认同”视角可能带给新闻史人物研究的意义。

将“职业认同”引入到新闻史人物研究中,无论其着力点在“认同”,还是在“职业”,其总体目标与核心宗旨都是,为了探寻职业社会学意义上的“记者”或“报人”的成长与发育的足迹,为了找到与历史上的“记者”或“报人”的对话通道,为了感知他们从事新闻 职业的理想与困惑,激情与无奈,呈现他们选择和从事新闻业的职业心史。

为了达到这样的研究目标与宗旨,必须依托与各个新闻史人物直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其留下的自述性文字,同时,要努力运用新史学领域所崇尚的“还原历史情境”、“回归历史现场”等史学研究新方法与路子,在研究每个人物过程中,尽量将其从业动机与缘起、职业认知与追求、职业情感与忠诚、职业身份与角色等,置于其个人生活情景和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去呈现.另外,还必须对过去的新闻史人物研究进行“去魅”。

【参考文献】白寿弃主编《中国通灼第一卷《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商娜红《试析多重背景下媒介职业化规定性的建构》,《现代传播》2002年5期

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嫌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113页

2008十大维权新闻人物 篇6

维权人物:简光洲

入选理由:敢为天下先,仗义执言,道出“某企业”就是“三鹿”的内幕

维权事件:第一次点名“三鹿”

维权启示:如实报道维护公众知情权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刊发的一篇《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的报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报道的作者简光洲是第一位在报道中对“三鹿”点名的记者,被许多人视为中国新闻界的良心。因为他捅破了那层纸,一个有着半个世纪历史的知名企业轰然倒塌;因为他捅破了那层纸,一个涉及整个乳品行业的黑幕被揭开;因为他捅破了那层纸,难以计数的被伤害的和将要被伤害的婴儿得到了挽救。

在简光洲之前,湖北、甘肃某等地有媒体早就有过类似报道,然而可能是出于各种顾虑,说到患肾病婴儿喝的是哪家奶粉时,都用“某企业”代替。

2008年9月10日,简光洲看到甘肃某媒体关于14名婴儿可能因为喝某品牌的奶粉而致肾病的报道,联想到当年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他感觉这可能又是一起严重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简光洲通过朋友找到了写报道的记者,得知喝的是三鹿奶粉,只不过出于多种原因没有点名。

“报还是不报出三鹿的名字?”做这篇报道时,简光洲有过很多顾虑和长时间的挣扎。简光洲怕自己这篇小小的报道如果有错误的话,会给这家优秀的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造成巨大的损失,到时他不但要坐上被告席,还会为千古罪人,甚至会被人扣上被外资品牌利用打击民族品牌的罪名。

最终简光洲还是决定“点名”,因为如果继续写“某企业”,总感觉到良心上有些不安。此前媒体报道的网友评论显示,几乎所有人都强烈要求点名是哪家企业。有人指出:“如果你有孩子,你是否能够这样含糊其辞?”

简光洲说:“我只是说出一个事实布而已。在这个社会,面对着各种诱惑与风险,要说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其实也并不容易。”

维权人物:黄静

入选理由:弱女子叫板跨国公司,因5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要求身陷囹圄

维权事件:天价索赔华硕

维权启示:惩罚性赔偿受到关注

2008年12月11日,华硕维权案主角黄静的代理律师接到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的正式通知,海淀法院将正式受理黄静诉华硕案,诉讼请求之一为索赔人民币500万元。黄静称,如果获得华硕的赔偿,将全部捐献给地震灾区的孤儿,并对华硕发起包括名誉侵权、诬告陷害等系列诉讼。

2006年2月首都经贸大学3年级女大学生黄静购买的华硕笔记本电脑竟然当天就坏了两次。经过华硕方几次检修后,黄静发现该笔记本电脑内原装CPU被更换为英特尔公司严令禁止用于产品中的工程测试样品CPU。黄静的委托代理人与华硕公司进行多次谈判。谈判中,黄静的代理人提出了华硕公司按照其年营业额0.05%进行惩罚性赔偿的要求,数额为500万美元。此后,华硕公司向警方报案称受到敲诈勒索。2006年3月7日上午,当黄静及代理人再次到华硕公司时,警方将两人带走。随后,两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北京海淀检察院批捕。黄静在看守所被关押10个月后,2007年11月9日,海淀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对黄静做出不起诉决定。2008年6月5日,黄静向海淀检察院提出国家赔偿。2008年11月27日,海淀检察院就黄静华硕案给出了刑事赔偿决定书,决定给予29197.14元国家赔偿。

华硕索赔案引发了法律界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引入惩罚性赔偿的争论。“惩罚性赔偿可以惩戒厂商,使其尽快改善生产质量;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其他厂商有所借鉴,不要重蹈覆辙;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这一制度给予肯定。新民网近日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16%的网友认为“惩罚性赔偿太超前”,而48%网友则认为“企业应接受惩罚性赔偿”。这是自“齐二药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之后,公众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又一次热切关注。

维权人物:傅德志

入选理由:以脑袋担保“周老虎”造假,被称为“打虎派首领”

维权事件:揭穿“周老虎”造假

维权启示:以科学的态度维护公众的知情权

2007年10月3日,陕西“周老虎”横空出世,周正龙一下子成了扬名海内外的“拍虎英雄”。正当周正龙带着自豪的微笑一遍遍向人们展示他的杰作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质疑的浪潮来得如此迅猛。

10月19日,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在自己的网站“原木山川极命草木”上发表文章,题为《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村民的上策———投案自首》。傅德志称,伪造发现“野生华南虎”效果很轰动,后果十分严重。以造假手段获取财物是欺诈罪。

傅德志提出质疑的底气,来自他对植物20多年的研究。他研究后认出老虎身边的叶子,是壳斗科的麻栎或榛子。这种植物叶子一般长3厘米,不会超过6厘米。最可疑的是老虎脑袋上那片叶子,如果是真老虎,这叶子就得有脸盆大。而且,从不同照片中同一片叶子判断,有些照片中拍摄者横向移动了一米左右,但拍到的老虎影像是重合的,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老虎是二维的平面图。

他还以权威科学家的身份称“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被人们称为“打虎派首领”。

在“华南虎事件”中造假的周正龙,于2008年11月17日被判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期3年执行。

回顾几个月来的“打虎”经历,傅德志称自己是偶然被卷入这场风波的,而不是想借此炒作。他认为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一名科学家,应该做到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既然已经站出来指出“周老虎”是假的,那么就要把这场打假战争进行到底。傅德志表示:“作为科学家,我只想提出事实,其它的让公众和媒体去评论,我现在只想安心做我的学问!”

维权人物: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

入选理由:国内最大的KTV版权诉讼案首判,赔偿金额近百万元

维权事件:状告百家KTV侵权

维权启示:知识产权不容侵犯

2008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布了一篇公告,正式公布了2008年全国各地区卡拉OK著作权使用费收费标准。公告称,各地卡拉OK著作权使用费,在国家版权局2006年第1号公告公布的“12元/天/包房”封顶的标准基础上,结合全国抽样计次数据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对于拒不支付著作权使用费的卡拉OK经营者,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将采取各种维权措施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

2008年10月17日,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正式向北京市一中院、二中院及海淀、朝阳等7个法院递交起诉状,以侵权使用MV作品为由,将同一首歌、花样年华、第五俱乐部、17英里等位于北京的100家KTV推上被告席。

日前,这起国内最大的KTV版权诉讼案首批判决公布,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胜诉,同一首歌、箸箸鲜等9家KTV被判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最高判赔金额达10万元,全部赔偿金额近百万元。

据音集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判决涉及北京东城、朝阳两个区的9家KTV。此前,以上两区被起诉的部分KTV已经与音集协达成和解,进行了KTV版权费的缴付。这9家KTV分别被判赔偿4.6万元至10万元不等。其中,箸箸鲜、同一首歌由于包间数量较多,赔偿金额也相对比较高,分别为10万元和8万元。

目前,已有三成被诉KTV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达成了缴费协议,部分区的娱乐行业协会也正在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进行洽谈,希望实现整体授权。其中,北京西城区娱乐行业协会已经与音集协达成了协议,西城区的七成KTV已经交纳著作权使用费。北京地区已经支付版权费的KTV达到200多家。

维权人物:郭岳炳

入选理由:不闹情绪,不搞返航,依法解决航空公司和飞行员间的劳资纠纷

维权事件:飞行员辞职首获“零赔付”

维权启示:重视职工利益诉求才能和谐共赢

2008年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4个航班因飞行员“闹情绪”,在飞到目的地上空后又全部返航。随后,东航云南分公司做出了“天气原因”的解释。而有飞行员私下透露,返航是为了向公司争取待遇。4月1日,该公司又有3个航班“返航”。其后中国民航局派出工作组,对东航航班不正常原因进行调查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

此次东航事件,将本属于企业内部的劳资冲突,却酿成了一场公共事件。

东航云南分公司“返航事件”使航空公司和飞行员间的劳资纠纷进一步凸显。近几年,不论国航等大型国企还是东星等新兴民营航空公司,总是不断地因飞行员要提高待遇、要“跳槽”而发生矛盾甚至打起官司。

郭岳炳是空军转业军人,曾在新华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工作6年。2008年1月,因认为公司存在超时安排飞行任务、拖欠劳动报酬等行为,他向公司快递书面申请要求辞职。因公司没有为其办手续,他申请劳动仲裁。其间,公司反诉要求他赔偿违约金和赔偿费共计700余万元。

新华称,郭岳炳不可以通过“随时通知的形式解除劳动合同”,并称他的辞职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要求他赔偿违约金、空职成本和管理费。

郭岳炳不同意此说法,认为自己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提前30天向公司快递了书面辞职申请,没有违约。

2008年4月,北京顺义区劳动仲裁委裁决,新华航空与郭岳炳“零赔付”解除劳动合同。航空公司不服并起诉。8月,顺义法院一审维持了“零赔付”裁决,并判决航空公司支付郭岳炳的工资差额及经济补偿金共计7800余元。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了“零赔付”判决。郭岳炳成为国内第一个被判不用支付一分钱就可以辞职的飞行员。

维权人物:白伟业

入选理由:维权没有国界,“洋人”维权也“疯狂”

维权事件:“洋店长”家乐福门前静走

维权启示:平静表达利益诉求

2005年8月,法国人白伟业受聘担任西安乐福北大街店、小寨店店长。2007年5月18日,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中西区总经理,代表公司以白伟业不遵守公司规章、对公司造成损害为由,要求其停止在西安乐福的工作。

白伟业认为,家乐福(中国)公司和西安乐福的做法违反了中国法律。因二者没有隶属关系,家乐福(中国)公司无权作出解除与其劳动关系的决定,其中西区总经理指出其不遵守财务制度,侵害公司利益,但没有指出相关事实并出示证据。西安乐福放任家乐福(中国)公司任意解雇职工,也应负责。

失去工作的法国人白伟业采取了自己的方式维权并吸引人注意。他提着贴有“维护员工权益,静默抗议”字样的牌子,在他曾经担任店长的西安小寨家乐福门前反复行走。一连4天,他继续着自己的行走,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后,白伟业向陕西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2008年10月21日,他收到了裁决书,结果是“驳回申诉请求”,主因是其举证不利。

对于仲裁结果,白伟业表示不服,他随即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2008年11月3日,西安雁塔区法院受理该案。

弱势群体在处理劳资纠纷时使用的方法五花八门:上塔吊,堵马路,绑老板……相比而言,“洋店长”的静走方式或许更文明,更具有无声的力量。他在做一种很多人做不到的姿态,他没有闹事,没有大喊大叫,甚至没有说一句话地一直在走,很多人同情他,那不是对弱势的同情,而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维权人物:黄伟木

入选理由:自编自导自演现实版农民工“无间道”

维权事件:农民工卧底维权

维权启示:证据是维权最重要的武器

黄伟木在其博客上写道,本人初中毕业后从2002年开始到广东加入农民工行列,除了3年多的的销售经历外,先后在家具厂、制衣厂、灯饰厂、印花厂、塑料厂、洗漂厂做过普通工人。所到所见所闻所遇,有关劳工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用人单位在打通当地有关部门“关节”后,便可把劳工的合法权益视为无物。

2008年3月,还在一家化工厂做推销员的黄伟木,看到报纸上一篇针对《劳动合同法》的评论,称“劳工权益被虚假地代表,被多方面束缚,被习惯性漠视”。他深以为然。

他想要揭露那些无良雇主的违法行为,就要用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证明雇主违法,亲身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据。于是他决定找一家比较典型的企业卧底。

经过一番准备,2008年3月底,黄伟木进入广州市汇晟服装厂卧底。他把自己的计划命名为:“黑马攻略策划”。为了保证卧底成功,他关掉了手机,停止了与所有人的联系,包括父母。

2008年8月底,他提前一个月结束“卧底”。为了实现已经在心里演练了几百遍的 “黑马攻略策划”,他选择了三步同时走:主动向媒体爆料;向企业老板、员工发公开信;向劳动仲裁部门递交搜集的证据。

2008年10月14日,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服装厂支付黄伟木4月至8月期间正常工作时间的报酬及加班费等12500余元。

黄伟木对裁决结果表示不服,10月27日,他向番禺法院起诉。随后,汇晟公司也提起反诉。11月19日,黄伟木撤诉。11月28日,番禺法院开庭审理汇晟公司的反诉案。因黄伟木不同意调解,番禺法院将择日宣判。

维权人物:叶茂良

入选理由:挑战不合理惯例,催生全国首张“储蓄卡年费”服务发票

维权事件:状告银行服务不开发票

维权启示:特殊行业也不能有特权

近年来,各大银行收费项目很多,比如异地汇款、网上转账、卡年费、网上消费等,但从来没有主动给用户(消费者)提供相应发票。

2008年7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民叶茂良来到温州瓯海新桥的一家银行,向一外地的银行账户存了2元钱。银行工作人员按规定,收取了叶茂良10元手续费。叶茂良向银行提出要求开具正式收费发票,而银行方面以周日管理发票的工作人员休息为由,只出具了收费凭证。叶茂良认为,银行的行为侵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且违反了相关法律。为此,他把这家银行告上法庭,要求其提供收费发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叶先生收到了银行提交的收费发票。

对于现年35岁的叶茂良来说,要求银行出具发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本月新闻人物 篇7

《中国科学报》4月4日消息, 历经3年时间4次请辞, 现年88岁的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近日终于获得学校同意, 今年4月正式退休并辞去“资深教授”的头衔和所有待遇, 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社科界中, 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

诺奖得主菲尔普斯:从未买房因其限制创新

《科技日报》4月16日消息, 4月8日,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年逾8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自己现在仍是一名“租房客”, 且一直对那些花了大半辈子积蓄或从亲人处举债买房的做法无法理解, 并称自己从未考虑过购置房产, 因为买房不利于激励创新。

杨宇光当选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新委员

《中国科学报》4月11日消息, 近日,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宇航联春季会议上,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成功当选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委员, 成为该委员会唯一来自中国的委员。

卢卡·马斯特里将任苹果公司新CFO

《中国科学报》4月11日消息, 据苹果公司宣布, 该公司原首席财务官 (CFO) 彼得·奥本海默将在今年9月底正式退休, 接替这一职务的是苹果公司现任财务部门副总裁卢卡·马斯特里。

朴元淳:愿与北京分享“治霾经”

《科技日报》4月9日消息, 近日, 韩国首尔市长朴元淳与北京市长王安顺会面, 签署了应对大气污染合作协议, 同意推动工作层面的磋商, 建立可持续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朴元淳还参观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并参加了改善大气质量座谈会, 与中韩专家一道“会诊”雾霾的成因和应对方案。

肖恩·格林900余米铁路模型的设计者

本月新闻人物 篇8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 4月25日接过国际小行星中心“黎介寿星”的命名证书、照片和运行轨道铜牌, 正式获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90岁高龄的黎介寿是国际著名普通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亚洲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

夏军获颁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

《科技日报》消息, 近日, 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Dooge-Nash国际水文科学大会上,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主席Hubert Savenije宣布, 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颁发的“2014年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授予中国科学家夏军, 以表彰他在国际水文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斯图亚特·帕金获得芬兰“千年科技奖”

《科技日报》5月7日, 英国物理学家斯图亚特·帕金获颁芬兰技术科学院评选的2014年“千年科技奖”, 奖金100万欧元, 以奖励他在大幅扩展计算机硬盘数据存储容量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与诺贝尔奖不同, 芬兰政府2004年出资设立的“千年科技奖”更加关注技术应用于创新, 旨在表彰世界上为提高人类社会和生活质量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

叶嘉莹古典诗词名家迎九十华诞

《中国科学报》5月10日消息, 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活动到场嘉宾除了作家白先勇, 还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诗人席慕蓉等众多学界名人。

发明抗震楼梯大学生获专利

扬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一项大学生研究成果“抗震楼梯”日前获得国家专利。“抗震楼梯”是不与楼房墙面连接的悬挂式楼梯, 在地震时最多会产生前后左右的晃动, 而晃动又不至于让其“散架”;在材料选择上, “抗震楼梯”采用了名为LVL的新型材料, 该材料密度小能承受的力大, 减小了楼梯自身晃动时向下断裂、坠落的几率。

白春礼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本月新闻人物 篇9

本报北京8月20日消息, 在日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第18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接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 (IUPAB) 主席一职。饶子和是IUPAB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 他的当选极大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 将对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伊朗美女数学家首获“数学界诺奖”菲尔兹奖

8月13日消息, 37岁的伊朗女性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在首尔, 从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手中接过菲尔兹奖章。她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伊朗人。菲尔兹奖始创于1936年, 每4年颁奖一次, 其要求为年龄未满40岁并有着杰出的数学成就, 此前的56位获奖者均为男性, 其中有两位是华裔。

8月12日, 国际数学联盟 (IMU) 首尔年会上确定, 米尔扎哈尼与另外3位男数学家同时获得了本届菲尔兹奖。

潘建伟院士当选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北京8月23日消息, 今天上午,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圆满闭幕。大会审议通过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张庆伟代表青科协第四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修改《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章程》, 选举产生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 制定了协会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当选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李克强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

8月21日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听取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汇报, 并同历年“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李克强观看了“杰青”基金成果展示, 对基金获得者在免疫医学、纳米材料、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众多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以及基金在发现人才、激励创新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刘静教授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

8月20日消息, 在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4国际传热大会上, 清华大学刘静教授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之一:威廉·伯格奖 (The William Begell Medal) , 他并以“通向恶性肿瘤靶向冷冻或热消融治疗的途径:生物体系内热量的精准输运”为题作了45分钟大会主题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和荣誉。

希尔兹:英国科技界第一夫人

本月新闻人物 篇10

12月13日, 在第七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全球总决赛上, 湖南师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1323班的谭泽睿获得金奖及15万元人民币, 并获得申请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优先权。谭泽睿参赛的是一篇《在平移素数数列中的无平方因子数》的全英文论文, 他在论文中全面阐述了通过对整数的观察发现问题并论证与探索的过程。

2014科技馆发展奖“贡献奖”将授予李象益等4人

12月11日消息, 中国科技馆基金会将颁发2014年度科技馆发展奖, 本年度科技馆发展奖包括贡献奖和创意奖两部分。2014年度“贡献奖”将授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明天控股集团战略委员会主席肖建华、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荣誉团长钟琪、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创意奖”奖授予山东邹城市第五中学曹雨晴的《球的表面积验证演示器》等10项作品。

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及提名奖”正式颁发

“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并被定位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 该奖以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为激励广大建筑师的创新精神, 繁荣建筑设计创作, 提高我国建筑设计和城乡建设的总体水平, 依据《梁思成建筑奖评选办法》规定, 经梁思成建筑奖专家提名委员会提名和评选委员会评选, 并经公示, 中国建筑学会决定授予孟建民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 授予郭明卓、梅洪元第七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获“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

12月14日消息,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联合评选的“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2014) ”获奖作品12日揭晓, 自2014年起, 韬奋基金会参与评选活动, 在“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基础上, 设立“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 获奖作品是从已获得当年“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殊荣的几部作品中选出, 由专家评委会“精中选精”投票决定。今年是该奖首度颁奖, 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的《生命》获得了这项大奖。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举行两位获奖者出席

12月10日消息,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在挪威奥斯陆举行, 本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与印度儿童权利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共同出席, 接受颁奖。对于两人的获奖,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 马拉拉和萨蒂亚尔蒂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是所有为争取人类尊严而奋斗者的胜利, 同时也提醒世人, 维护青年人权益自由任务的紧迫。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首添中国院士

注重发现新闻人物的典型意义 篇11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谈论记者的发现力时,把它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之一是要"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对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新闻报道中,发现典型人物实质上就是发现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典型意义,发现典型人物在现实社会中放射的精神力量。我们采写《赤子报国情未已》这篇通讯的过程,就是对刘佑全的典型意义、精神力量的发现过程,是对刘佑全认识的升华过程。

典型人物的成长不是平面的,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复杂的,他的思想历程,他的心灵世界,都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走过,甚至在矛盾中出现过激烈的撞击,这样的典型人物才显出思想的深厚性,人物的典型意义在社会中才能凸现出来。刘佑全是我国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既在美国进行过有机化学博士后研究,也在河南最大的化工厂任过副总经理,又在基层任过科技副县长,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中,遇到了种种矛盾,而刘佑全就是在各种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因此,刘佑全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的典型意义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刘佑全,我在2000年的元月份对他就有了解。那时候,他刚来到夏邑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他的心愿是利用自己的知识、科研成果和在国内外的影响,为家乡的化学工业和招商引资做出贡献,使家乡的经济发展尽快迈入快车道。当时,我想从高级科技人才到基层工作和商丘积极引进人才两个方面对他进行报道。报道还没有写出,几个月之后,一个不幸的消息传了过来,刘佑全因积劳成疾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于是,我当即来到夏邑县采访。在采访中,很多人感叹,刘佑全为家乡的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大书特书。

我认为,热爱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这无疑是刘佑全的优良品质,但我感到在刘佑全身上,还有更宝贵的精神财富待我们去认识、去开掘。于是,我在夏邑县,在他曾工作过的坐落在巩义市的河南开普集团(原河南化工厂),进行了深入采访,被采访者有他的同事、同学、朋友、亲人等。采访时,人们被刘佑全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比如,刘佑全在河南开普集团工作时,人们得知他患病,工人们竟从内心里迸发出这样的声音:愿用自己的生命治好刘博士的病。对于刘佑全自己应该享受的生活津贴和应该获得的科研奖金却不要、带病工作、用自己的钱看病、出差不用公款吃饭等又感到不理解。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为他披麻戴孝守灵,而对他一直生活上俭朴、工作上艰苦、身体上忍着疾病的痛苦又很有看法。既感动,又不理解,这就构成了认识上的一对矛盾。而刘佑全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就在这一矛盾中凸显出来。人们对刘佑全不理解,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一些优良的品质丢失了,一些腐败的因素增长了,而刘佑全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却能多年来保持和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并且他的事迹一般人又难以做到,这正是人们所渴盼的东西。人们的渴盼,就说明刘佑全的事迹在社会上具有了典型意义。人们对刘佑全的不理解,还表现在另一方面。一个时期以来,出国的热潮迅速升温,很多人千方百计要在美国弄到绿卡,而刘佑全在美国学成以后,谢绝高薪聘请,舍弃高水平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他毅然来到地处山区的一家化工企业。在企业里,他不以高层次科研人员自居,而是超负荷地做具体工作,他只恨每天工作的时间太短,他只恨自己对祖国的贡献太少。刘佑全作为一个留美归国博士后,人们对他的思想和事迹还不太理解,因为他奉献的太多太多,得到的太少太少,而人们不理解的正是这种反差。经过对新闻素材的分析和概括,我认为刘佑全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的楷模,是全国性的先进典型人物。对此,我把刘佑全典型意义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秀品质;淡泊名利、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我们把刘佑全典型意义的内涵高度凝炼,拟就了这篇通讯的题目"赤子报国情未已",把刘佑全典型意义的每一个方面,铸炼在通讯的小标题中。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是从内容上来看,要把人物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和时代的大背景下考查,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果是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渴求,就可确定这个先进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从方法上来说,在获得新闻素材的基础上要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发掘出人物的"亮点"或光彩。这样,作品才会产生内在的精神力量。

新闻人物论文 篇12

1. 邓拓 (一册P425.1) 注释说:“福建闽侯人。原名子健、云特, 笔名马南邨、丁曼公、向阳生等。1930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1944年主持编辑出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后, 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编理论刊物《前线》。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著有《燕山夜话》, 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主要著作收入《邓拓文集》 (4卷) 。”

此条注释, 觉得有三点必须辨正、补充:

一、注释中“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的说法, 行文表达有二点不够准确:一是当初三人合作分写杂文之行动, 确乎是写, 而后合集成书, 即为著作, 已不再是零篇散帙之文, 则其行为已成“著”, 非止于写了;二是于书名之前只以杂文体制冠之, 易误解为单篇杂文, 则行文逻辑表述不周延, 失却文篇集合之类名, 必于杂文体裁类别之后加个集字, 才显得行文逻辑周延而准确。

二、于词目人物平生著作仅举杂文二书, 而于治学重要一面却失举其史学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二书;又于文学方面失举《邓拓诗词选》、《邓拓散文》二书, 则于人物平生事业的表述即显得残缺不全了。

三、注释仅以政治人物叙其经历略备, 而于其学术文化历史之贡献失举史学、文学著述四书, 就不见其学者 (史学家) 、诗人的身份了。由此及彼, 亦见释文失其学术定位的概括语, 显得注释有目无纲。那么, 注释之首须先总释作:“中国当代杰出新闻工作者、史学家、散文作家、诗人”, 而后叙其简历、著作, 才显得注释完备。顺便一提, 邓拓平生所作旧体诗词五百余首, 寓意深刻, 雅韵铿锵, 清新刚健, 出色当行, 向为读者所称道。故其诗人之文化定位牢牢其确, 绝不是虚誉。

2. 范长江 (一册P572.2) 注释略作:“中国新闻工作者, 原名希天, 四川内江人。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 发表大量旅行通讯。1936年任《大公报》记者, 西安事变后赴西安、延安, 向全国报道西安事变真相、陕北革命根据地景象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1942年转入苏北解放区, 先后任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 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 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著作编为《范长江新闻文集》。”

此条注释不够完善, 需补充三方面:

一、注释所言:“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采访西北, 发表大量旅行通讯”, 未明通讯是如何写出、内容如何、影响如何, 皆须说明, 实则历时十月, 行程四千余里, 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真象, 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1936年由天津大公报馆出版, 此书与其时斯诺《西行漫记》同样, 成为震撼全国的著作。故于注释中应点出书名、内容、影响。此书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一大贡献, 应该表出, 不应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

二、注释失叙:1937年2月9日, 毛泽东与范长江做通宵长谈, 此行撰写《陕北之行》及《塞上行》二书, 报道陕北革命面貌及领袖人物, 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这也是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注释应当谈到这一点, 而不隐没其革命历史的功绩。

三、注释失叙其非正常死亡一事。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与人格凌辱, 于1970年10月23日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于河南确山。记录此事, 既彰“四人帮”之历史罪恶, 也可引为革命的历史教训, 所以注释不应隐没历史真象, 以为殷鉴。

本条请参考: (1) 杨钟岫、文世昌《风雨传媒·范长江跑新闻》重庆出版社, 2006.12.1;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范长江的新闻思想》, 重庆出版社, 1994年版; (2) 蓝鸿文著《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版。

3. 邵飘萍 (三册P1984.2) 释文略作:“中国新闻记者、新闻学者, 名镜清、振青, 浙江东阳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 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 因反对袁世凯, 三次被捕入狱。……1918年创办《京报》, 并任社长, 同时参与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9年8月《京报》被军阀查封, 被迫再度赴日本。1920年秋回国, 复刊《京报》, 兼任平民大学、法政大学教授。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著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等, 所撰新闻通讯和评论编为《邵飘萍选集》。”

此条注释缺漏、释义未明, 需补充四点:

一、注释于其名字之表述缺失有二:一是未点明“飘萍”为其笔名, 大行于世, 本名反为所讳, 故宜明确点出于本名之后曰:“以笔名行”, 就恰当了。二是于报刊署名尚有“阿平、青萍”等, 因同时尚有新闻记者林白水 (名万里, 字少泉) , 以倡言无忌, 触怒反动军阀, 被借端杀害, 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则青萍、白水恰成佳对, 二人不幸皆以倡言民主自由、揭露军阀阴私丑行而同遭杀害, 此亦传诵一时。故本条释文亦应点出:“时署青萍”, 为宜。

二、注释中“因反对袁世凯, 三次被捕入狱”, 语义未明反对袁世凯之原因, 易误解为个人恩怨, 谬矣。故宜点出“窃国专制”, 乃使语义、逻辑完善。

三、注释所谓“1919年8月《京报》被军阀查封”, 原因未明, 削弱了文章的表达力度。须点明:“五四运动时, 飘萍激于爱国义愤, 于报端公开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卖国罪行, 触怒段祺瑞政府, 下令查封《京报》。”时至今日, 何必隐讳而致义不明。

四、注释“次年 (1926) 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其因未明, 宜点出:“三·一八惨案发生后, 支持群众反帝反军阀斗争, 以及揭发军阀秘闻, 时值奉系军阀张宗昌兵败冯玉祥, 奉直联军入京, 即以‘勾结苏俄, 宣传赤化’之名逮捕, 杀害于天桥。”以明因果。

以上可参《郑逸梅选集》一卷P184-185, 二卷P120-124;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P139-324。

4. 张季鸾 (四册P2879.1) 注释略作:“中国新闻记者。……1905年留学日本,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 1913年在北京创办《民立报》。宋教仁被刺后, 著文声讨袁世凯, 被捕。出狱后返沪, 1916年重返北京, 接办《中华新报》。1918年因揭露安福系将胶济铁路抵押给日本的秘约再次入狱。1919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天津《大公报》, 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 直至病故。……著作编为《季鸾文存》。”

张季鸾乃我中华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老报人, 忠勇果毅, 刚正率直, 功业多多, 大业煌煌, 而本条释文平平叙事, 多有未彰, 宜为拈出, 以再现历史的真象, 不掩人之善绩。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传统史德, 其可拈而出之的约有六个方面:

一、1913年以宋教仁被刺案, 著文讨袁而遭牢狱之灾;1918年以揭露安福系出卖国家主权, 将胶济铁路抵押日本的卖国行径, 而再陷囹圄, 却未堕报人之职志与爱国之忱。1926年, 与吴鼎昌 (任社长) 、胡政之 (任经理) 携手合作, 执掌《大公报》, 出任总编辑, 遂高张“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之大纛以为办报大政方针。不党, 即不结党营私, 不偏不倚, 不党同伐异, 一本公心, 评点世间万象;不卖, 即不出卖灵魂, 不损人格道德, 不为功名利禄而出卖报人之职志, 绝不出卖国家民族之利益;不私, 即不谋取小集团及个人之私利, 而言行必出以一派公 (国家、民族、时代、社会、历史) 心;不盲, 即处事必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 严守正直立场, 而不盲目随声附和某派之宣传、言论、观点和主张。这种报人品格, 注释遗漏, 遂成缺憾, 宜为拈出而彰明之, 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以见实事求是的史德。

二、1924年1月1日马克思主义传承而发扬光大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 张季鸾时任《中华新报》总编辑, 即于显著版面撰文刊发长篇社论《列宁逝世》, 赞颂“列宁之理想则为人类的, 其事则为世界的。”彼时能有此等见识, 殊为难能可贵。注释岂得疏漏, 漏则陋也, 必当补而完善之, 才见出历史的真面目。

三、抗日战争爆发, 力主团结、抗战, 救亡图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张即撰文《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的社评, 主张“明耻教战, 救亡图存”;1937年“七·七事变”, 消息传来, 张即于上海版《大公报》发表《艰苦牺牲的起点》之社评, 鼓舞国人抗战到底;同年12月8日, 又于武汉版刊行社论《最低调的和战论》, 呼吁“不分党派, 同心奋斗”, 提出抗战到底, 必定胜利的信念, 并鼓励士气, “中国就永不亡, 民族精神也就永不至衰落”, 文章刊出, 影响极大。1938年12月1日, 《大公报》迁重庆, 2日即刊社评《抗战大局》, 大声疾呼:“唯有忍受一切苦难, 不怕一切牺牲, 战下去!战下去!”如此言论甚得民心, 致使重庆《大公报》发行量达九万七千余份。此等爱国热忱, 殊堪表彰, 则注释亦不当漏而不宣。

四、由于张季鸾主持笔政的《大公报》坚持“团结抗战”的言论与主张, 为国际新闻界所关注, 1941年5月, 《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理新闻学院荣誉奖, 重庆新闻界为之举行庆祝会, 这都是张季鸾的功绩, 注释亦当表而出之, 以再现历史之天然。

五、张季鸾劬劳积瘁, 于1941年9月16日病逝重庆, 毛泽东、秦邦宪、陈绍禹、吴玉章等特发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 功在国家。惊闻逝世, 悼念同深。肃电致悼, 藉达哀忱。”周恩来、董必武等唁电称:“季鸾先生, 文坛巨擘, 报界宗师。谋国之忠, 立言之达, 尤为士林所矜式。……痛悼何堪!”蒋介石唁电称:“季鸾先生, 一代宗师, 精诚爱国忘劬积瘁, 致耗其躯。……斯人不作, 天下所悲。怆悼之怀, 非可言罄。”国共两党高端之唁电, 可见张氏功业, 于国于民于时于史关系之重大, 皆可证成其“爱国民主人士”之历史地位, 则注释之概括语中亦当补此, 才成完整的注释。

六、注释总括语仅将张氏定位于“中国新闻记者”而已, 失之于浅而并不确切。考张氏非止一般新闻记者, 乃国际驰名之新闻记者、业绩显赫之老报人, 兹依其平生行事著述、品格似宜概括为:“中国著名报人、报刊评论作家、爱国民主人士”, 才与其实际学术文化历史地位与贡献相称。国共两党高端人物皆称其为报业一代宗师, 可证其历史地位与客观评价。

以上参:杨钟岫、文世昌编著《风雨传媒》P9-P11、P24-P26、P92-P95。重庆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1版。

5. 林白水 (二册P1392.2) 注释略作:“中国新闻记者。原名獬, 又名万里, 字少泉, 笔名白水、白话道人等。…… (1903年) 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 并参与编辑《俄事警闻》 (后改称《警钟日报》) 。1905年, 再度赴日本留学。……1916年起专门从事报刊工作, 先后创办北京《公言报》、上海《平和日报》、北京《新社会报》 (后改名《社会日报》) , 自任社长兼主笔。1926年8月7日, 因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 被军阀张宗昌杀害。198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此条注释缺失需补充四点:

一、注释于人物行状只叙创办、参编报刊《中国白话报》及《俄事警闻》, 而漏叙“宣传反清革命及揭露沙俄侵华活动”, 则失其重大历史意义, 当为重新注释, 才见出历史人物活动价值与历史意义。

二、注释“1905年再度赴日本留学”云云, 既失就读学校又失所学专业, 则于其归国后之从政、办报活动, 失其思想根源, 显得突兀, 故当补出就读学校及专业:“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 兼习新闻”, 才见出叙事的完备。

三、其人以办报宣传革命, 揭露、讽刺北洋军阀丑行而惨遭杀戮, 亦与其文风相关, 则于其文风应当有所评点。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于《中国近代报刊史》评述林白水文风:“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能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 而归结于政局, 冷隽尖峭, 淋漓尽致, 似可参酌取舍焉。

四、注释于此等革命老报人却失著译之表述, 实为漏项。其于日本留学期间曾译历史小说《大彼得》、《俾斯麦》等, 且于其逝世后, 辑得《林白水先生遗集》, 皆应补叙而完善之。

6. 萧乾 (四册p2513.1) 释文略作:“中国作家、翻译家, 原名秉乾, 北京人, 蒙古族。1935年燕京大学毕业, 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到英国, 曾任伦敦大学讲师, 《大公报》驻英国记者等职。1946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中国》、《文艺报》、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部门工作。1989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著有小说集……, 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等, 译作有《好兵帅克》、《尤利西斯》 (合作) 等, 有《萧乾文集》行世。

此条注释缺漏, 须补充八点, 才称得起完善:

一、注释文叙经历, 失叙1942至1944年为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

二、叙经历, 失叙1946至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 兼复旦大学教授。

三、叙经历, 失叙1948至1949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 并协助中共地下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翻译, 历史功绩, 不宜埋没。

四、注释“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中国》、《文艺报》、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部门工作”, 囫囵而言, 不确, 人不知其为何种工作。而于前二刊物皆任副总编辑;1961年6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 乃以1957年打成右派, 黜落降职使用, 剥夺写作权利达23年之久。皆应确切表述, 以见历史之本来面目。

五、叙经历, 失叙1944至1945年, 任二战西欧战场随军记者, 第一批进入柏林采访记者, 深入希特勒元首府, 目睹第三帝国之覆灭, 撰写大量战地报道, 控诉希特勒法西斯暴行, 讴歌欧洲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业绩, 给坚持抗战的中国人民以极大鼓舞。战后又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 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战犯审判等, 据实报道, 功不可没。皆应补叙, 以不掩人之历史功绩。

六、由上项史实, 则注释概括语中应补出“杰出新闻记者”的学术文化历史定位, 才见出注释的完善。

七、叙经历, 失叙: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成立中文系, 其系主任何伦亲赴香港诚邀其主讲现代中国文学, 并允诺为终身教授, 而萧乾婉辞, 毅然于开国大典前夕回归北平, 此等爱国之举应予以表彰, 载入史册, 补入释文。

上一篇:培训工作的质量下一篇:电力工程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