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2024-05-15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共12篇)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1

一、国库事后监督现状

近年来, 随着国库”3T ”系统等国库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 国库资金的清算方式、核算形式和清算渠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国库业务激增, 国库资金风险点前移, 风险程度提升, 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加之2015年初人民银行内设机构调整后, 国库事后监督划归国库内部管理, 基层国库专职监管人员少、任务重, 不能及时跟进, 影响了监督的质量, 事后监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基层国库监管问题

(一) 监督依据滞后

国库会计数据系统上线后, 缺乏自上而下统一的监督标准, 仅对操作流程和复审范围做出原则性的规定, 各地区国库部门自行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 导致事后监督工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随意性较大, 缺乏统一的客观全面和标准的评价依据, 国库监管机制不能及时跟上新业务的变化和发展, 存在制度盲区。

(二) 注重合规性监督, 忽视风险性监督

国库事后监督偏重于监督核算的规范性, 其监督范围和内容仅局限于凭证要素填写是否齐全、正确, 金额大小写是否一致, 凭证、 报表、账务是否平衡, 印章是否齐全、清楚;只监督会计核算是否高标准、高质量, 防范的是一般性的技术性差错, 而对库款支拨、退库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资金案件风险的监督不力, 特别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手段和措施。对相关政策、制度、财政预算支出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视不够, 对国库资金运用缺乏全方位的检查监督, 削弱了事后监督的监督作用。

(三) 监督手段落后, 监督范围有限

目前, 国库事后监督一直延续传统的手工监督方式, 不能对国库资金清算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对于T IPS系统中已入库预算收入的更正、退付, 国库事后监督也仅是核对原始凭证和打印的记账凭证, 对财政资金是否超额度预算, 以及支拨、退库政策理由是否合理、适时等监督不到位。如国库T C B S系统上线后, 县级支库作为支付系统的间接参与者, 可以直接办理与支付系统相关的业务, 独立上划资金从而增加了资金出口的现实情况, 而当前对县支库的国库核算业务还处于监督盲区, 现行的手工监督方式还不能对这块业务进行有效监督。

(四) 事后监督现场监督检查薄弱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规定, 会计核算监督分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目前事后监督移交国库部门后, 国库部门对于事后监督人员现场监督工作疏于安排, 事后监督人员对系统的运行状况、国库人员岗位履职、印押证密钥口令的使用保管等不能达到全方位的监督, 对非现场监督看不到的涉及会计核算全过程、全方位的检查力度不够。

(五) 多头监管效果欠佳

目前除3T系统自身构成的互补监管方式外, 人民银行内审、纪检部门都开发了自身对国库的监管系统, 例如纪检监察部门开发的中国人民银行风险监督管理系统, 数据录入人员实则是国库人员, 受到在国库工作的多方面影响, 数据录入的真实性, 完整性很难保障。在“3T ”环境下的多头监管, 如何设计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基层国库监管, 已成为国库面临的又一新挑战。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完善国库事后监督规章制度, 切实发挥国库监督职能作用

尽快完善国库会计事后监督相关制度和办法, 建立配套的国库事后监督操作规程, 统一业务操作和监督标准, 为国库事后监督工作规范提供指引, 积极推动国库事后监督业务从制度、操作规程、评价标准向精细化发展。

(二)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国库监督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国库事后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和管理, 不断提升事后监督人员监督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能力, 使其熟悉和掌握国库会计核算的各项国库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会计核算监督办法, 明确国库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提高国库监督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和对国库业务的核查技巧, 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不断推动事后监督工作制度化, 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 提升国库监管电子化水平, 有效整合有效监管力量

一是结合基层国库“3T ”系统监管工作的需求, 加快国库事前、 事中、事后监督系统的开发, 将现代科技与国库监管实践相结合, 建设一个国库业务监督全面, 功能齐备, 设计架构合理、科学高效的新型国库监管系统, 以实现对国库信息进行全面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及时性的监督管理。二是避免监管力量分散, 监管岗位的重复设置, 把国库监管岗位置于国库部门之外, 设在内审或纪检监察部门中, 保持国库监督的独立性, 保障国库资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邹旭.李倩.魏潇.人民银行国库事后监督转型路径探析[J].国库业务.2015年12期.

[2]邵金忠.冯志宽.基层国库事后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实务.2012年06期.

[3]曾永梅.当前基层国库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金融实务.2007年09期.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2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XX市监督对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共有XX名党员,XX名监察对象。面对这么多的监督对象,如何对其实施精准有效监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问题

发现问题是监督工作的生命线。从目前监督工作来看,2020年,XX市纪委监委处置的X件问题线索中,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线索X件,仅占比X%,这说明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有偏差。党章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规定,监委是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第一任务、第一职责,都要求坚决把监督挺在前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分析和查处问题,重审查轻监督,认为办案是硬指标、监督是软任务,无论是监督检查室还是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都忙于办案而疏于监督;有的对监督的“再”监督认识不到位,出现监督“越位”、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有的担当精神不强,主动亮剑不够,认为监督容易得罪人,导致监督弱化、虚化。

(二)职责不清,权限职能有交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专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有力。但是,《规则》对纪委监委各监督主体谁来统筹、职责分工、如何协作等没有详细规定。比如:第十二条规定,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党风政风建设的综合协调,做好督促检查、通报曝光和综合分析等工作。而监督检查室具体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与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作风监督的职责上有交叉、有重合。同时,监督检查室的日常监督和派驻机构的派驻监督在对象、内容上边界模糊,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监督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九龙治水”、无序监督,或推诿扯皮、无人监督,或多头监督、资源内耗问题。

(三)机制不畅,统筹运行有阻力。党中央一体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个全覆盖”的监督格局,为强化监督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党风政风监督室承担专项监督的安排部署、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室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市委巡察办负责巡察监督,但是“四个监督”各管一块、单兵作战、行无定式,没有打破孤岛、聚拢五指,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巡察办与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室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专项监督上无力统筹“四个监督”,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四)手段不多,方式方法有欠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对列席会议、听取汇报、廉政档案、意见回复等常规的监督方式均有点题,但在实践运用中,各监督主体普遍感到茫然,监督办法不多、方式不新,致使监督效果不佳。比如:监督检查室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洁档案,但是仅仅实现了档案见面、材料扫描,对监督对象的性格特征、岗位职责和廉政风险并不了解,这种粗放式的监督,形式大于内容;派驻机构在派驻监督上缺乏全局观念,未将“病树”“歪树”放在“森林”的整体之下分析研判,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班子情况心中无数、画像不准;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检查上依赖看资料、查账目等传统手段,不会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束手无策。

二、原因分析

从监督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能力素质和监督理念不匹配。从实际情况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当前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不会督。监察体制改革后,如何按照监察法要求和“四种形态”标准对成倍增加的监察对象开展日常监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思维模式固化,不想督。局限于“安排什么干什么”“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日常监督、派驻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三是担当意识缺乏,不敢督。受熟人社会影响,有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拉不下脸、下不了手,弱化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二)职责权限和监督格局不匹配。从表面看,“四个监督”是简单的1+,但目前4个1+小于4,因为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不能有力支撑起“四个监督”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组织架构上,没有指导统筹“四个监督”的领导机构,监督缺少研判、规划统筹,导致各监督主体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没有同向发力。二是职责定位上,监督职责、监督领域有交叉,也有留白,出现了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督的困境和尴尬。三是人员力量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监督检查室的人员力量不足,在保障办案的前提下,很难有精力开展监督工作。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模式不匹配。目前,监督工作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可以“照单”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监督重点上,“四个监督”基本都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侧重点,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二是监督程序上,除了巡察监督比较规范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如何请示报告、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整改落实均没有现成的制度规范。三是监督方式上,习惯于按老套路、老办法开展工作,不善于抓早抓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的手段不多。四是监督对象上,派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对象基本相同,对各自的监督层级和监督重点没有明确的区分,影响了监督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监督实效不匹配。尽管XX市纪委监委机关对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和各部室每年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管理不精细,致使监督工作没有动力和活力。一是考核导向上,以案件数量论英雄,让监督工作“出力不讨好”,从主观上丧失了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考核方式上,指标设置不科学,让考核显失公平,致使监督工作形式化、表面化。三是考核结果上,由于监督工作“一体两面”的特殊性,既要防止数量化,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论英雄,又要防止形式化,以监督工作的资料称豪杰,需要注重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落实XX市委“六创赶考、三年答卷”部署,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纪检监督作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一)更新监督理念。做好监督工作必须刚柔结合,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治病救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激励感召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对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心底里支持配合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惩前毖后”的方针。坚持惩治才是最严厉的监督,提高监督发现问题能力,提高谈话函询转初核比例,加大审查调查力度,严厉惩治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真正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

(二)紧盯监督对象。将监督见诸日常,需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是要突出“关键少数”。聚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二是要管住“绝大多数”。在盯住重点的同时,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维护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创新监督机制。重塑权责清晰、顺畅高效的监督工作秩序需要破旧立新,才能开新局。一是要破除“单打独斗”的旧思想,确立“联合作战”的新理念。统筹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四个监督”,使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统一调度、协调配合、衔接有序的监督体系。二是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旧套路,确立“四位一体”新机制。制定《关于充分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首要职责的实施意见》《“四个监督”协作配合工作细则》《监督人员统一调度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使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上环环相扣、全面贯通,实现“联”“驻”“巡”三者的优势互补、效果叠加。

(四)改进监督方法。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既要用好用足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路径。一是联合监督。采取“驻守式”与“检查式”监督相结合,“驻点”与“联片”监督相结合,点穴式与常规式监督相结合,实现统筹协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科技监督。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智能手段,拓展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动态监管、智能分析。三是日常监督。运用问题线索排查、廉政档案、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四是专项监督。围绕XX市委中心工作,每年集中时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深度治理。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动物;检疫;监督;建议;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对动物防疫实施检疫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屠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目前,对发现、制止、纠正、处理违法行为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动物防疫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检疫检测,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动物产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对动物产品实施卫生监督,对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的管理。

随着畜牧业持续发展,畜禽及其产品的交易和流通日益频繁,国内外市场对畜产品卫生质量要求日趋严格,给动物检疫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结合笔者多年在检疫监督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浅谈做好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建议和对策,以有效保障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1 建议

1.1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把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加强检疫监督执法工作,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当作一件关老百姓身体健康的大事,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人民知法,经营者守法不违法,不断提高社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认识水平和支持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形成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经营者理解,社会拥护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1.2 加强动物饲养环节监管。

动物饲养是动物及其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安全卫生的动物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要将动物饲养环节的监管工作纳入正常程序化轨道,首先,监管部门要与各养殖大户签订动物疫病防疫责任书,明确被监管的对象和义务,要求养殖大户必须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建立健全动物饲养档案,免疫档案,防疫及畜牧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监督检查,从动物饲养饮用水,饲草,饲料,兽药添加剂投入品,免疫注射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场区环境卫生和饲养条件等多方面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第三,在引种程序上要求事先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按照规定办理引种手续,然后,按照程序在出栏销售环节上必须向当地乡镇兽医站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养殖业主方可凭动物畜禽标志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运输经营,同时,在日常的监管中要加强监督检查,与当地乡镇政府密切配合,要求养殖业主发现病害动物及时报告,自觉做无害化处理。发现有私屠滥宰病死畜禽现象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并由当地政府负责做无害化处理。

1.3 严格规范产地检疫工作。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检疫要分村包户,建立“户籍式档案,片警式管理”制度,使产地检疫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施。

1.4 改进检疫手段,提高检疫队伍素质。

检疫基础设施投入滞后,检疫员往往凭以前的经验,还停留在“一把刀,一个钩、一个滚筒印章、两只眼”凭感官经验检疫阶段,只能识别一些有明显特征变化的肉品。对一些变化不太明显,表面无变化的肉品则很难区别,另外由于监督检查跟不上,少数检疫员违规操作,不按规定检疫,无害化设施不健全,对检出的不合格动物及动物产品不能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很大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

1.5 改变市场监管环节薄弱,多部门未共同监管、联合执法的局面。

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多是动物卫生监督所单独行动,很少有相关部门主动协助配合,导致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监管不能集中,力量有限不能全面深入地开展,甚至出现了各部门间相互扯皮,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使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個环节在连接处发生断裂,给肉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2 对策

2.1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动检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把检疫关。加强对生猪屠宰检疫监督工作的管理,实施宰前检疫,宰后检验,随宰随检,有宰必检。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经营者,必须进行培训,加强对农贸市场肉品市场的管理,建立举报电话,定期或不定期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 抓好检疫队伍建设,强化内部制度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岗位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对我县检疫监督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业务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职责和程序完成各项检疫监督工作及操作规程,树立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动物检疫员、监督员年度考核制度,强化两员管理;选派兽医卫生检疫监督员到省里参加兽医、兽医执法管理培训;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全面提高检疫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检疫队伍的战斗力。

二是开展执法清理整顿活动,树立执法新形象。对动物检疫员、监督员进行调整,充实一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的人员,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权威性。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4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概述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性矫正刑罚。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在社区内, 由指定的国家机关在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协助下, 使其不脱离社会和生活,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犯罪心理、摆脱行为恶习, 使其更好地适应和回归社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依法对社区矫正执行情况行驶法律监督权利, 通过对社区矫正决定及执行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以及受理社区矫正对象的举报或申诉, 杜绝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维护司法公正。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刑罚执行活动法律监督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二、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监督中的工作定位

(一) 监督的对象

首先要明确在社区矫正监督中, 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不是监外服刑人员, 而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相关司法或行政部门, 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及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实施的司法或执法机关。

(二) 监督的内容

根据刑法、刑诉法规定, 检察机关在该项工作中一是对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交付执行活动实行监督, 二是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变更执行活动和终止执行活动实行监督, 三是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监督管理社区矫正人员活动实行监督, 四是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

(三) 监督的方式

可采取定期检察和随时检察两种形式, 定期对执行机构如司法所或居委会进行走访, 对社区服刑人员谈话教育, 了解其社区矫正的程度及效果, 同时, 随时对该项工作中隐藏的职务犯罪情况进行了解和摸查, 受理社区矫正对象的举报或申诉。

三、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 检察监督方式缺乏明确规定

刑诉法等相关法律缺乏对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相关职责和方式的具体明确,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由两院两部联合制定, 属规范性文件, 在效力上有一定局限性, 使得检察机关在此项工作中缺乏法律效力。

(二) 检察监督的范围及内容不全面

判处管制和缓刑的案件, 检察机关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监督, 但往往对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及缓刑的监督不够及时, 相对滞后。

(三) 检察监督手段单一

如被监督人员并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 其所要承担的后果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 检察机关给与被监督人员的纠正意见, 以及下达的检察建议书或纠正违法通知书等, 对于被监督人员无法形成强制的约束。

(四) 检察监督的信息对接不及时

就目前情况看, 相关各职能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没有清晰确定, 导致各部门间信息对接不及时, 从而使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信息及案件基本情况不能及时掌握, 容易导致脱管、漏管的现象发生。

四、完善社区矫正中检察机关检察监督的建议

(一) 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相关立法

建议出台相关社区矫正法, 将社区矫正中检察机关的监督地位进一步明确, 同时进一步明确相关检察监督程序。完善司法解释和相关细则, 明确检察监督的对象、方式和范围, 强化检察机关的强制执行力。

(二) 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

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将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如个人详细资料、具体案情和矫正信息等及时录入信息平台, 使检察机关和相关部门间可进行共享, 使检察机关可以实现同步动态监督。

(三) 建立脱管及再犯罪人员信息筛查制度

检察机关应尝试将驻所检察室与监外执行检察两大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互联和对接, 使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和新入所的在押人员之间的信息能够快速进行查询和对比, 有利于及时进行筛查, 快速发现和掌握再犯罪及罪犯脱管的相关信息。

(四) 实现对拟暂予监外执行犯罪人员体检的全程监督

为确保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准确无误地纳入社区矫正范围, 检察机关可对拟暂予监外执行犯罪人员的体检程序和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体检情况的真实性。另外, 检察机关可与社区矫正执行部门共同设立监外执行人员身体情况复查制度, 有效维护司法公正。

(五) 建立科学的监督问责和考核机制

明确问责制度, 检察机关在监督工作中如有不尽责或失职行为, 应追究其相关责任。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如利用绩效考评等手段, 促进工作积极性, 强化监督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5

及对策建议思考

行政非诉执行是法院执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行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很有必要对这项职能的运行进行检察监督,确保行政非诉执行制度的落实。本文针对当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存在的难点,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开展此项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难点

(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缺失

法律对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规定较少,而且模糊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开展行政非诉执行工作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规定均是指导性法律条文,没有规定相关程序流程、具体适用范围,致使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缺乏依据。

二是人民法院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检察机关难于监督的具体行为,对这些行为何时介入、如何审查、如何评判等,均没有相关规定。

三是救济途径不明。

对于法院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补救,没有相关规定。目前,检察机关对于发现的问题普遍适用的是发出检察建议,但是收效甚微。

(二)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作用弱小

自检察机关重建以来,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案件少之又少,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职能作用弱小。究其原因,除了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检察机关发现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途径少,无法保证线索来源的数量,导致无法进行有力度的监督,监督效果十分有限。

二是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人员力量不足,缺乏相关经验,且没有相应的工作业务,造成经验不足。

同时,相关知识及指导性案例缺失,没有制定统一明晰的办案流程,没有开展该项业务的基础。

三是检察机关没有紧密内外部力量,合力不足。

在开展该项工作过程中,对内是单打独斗,没有充分调动检察机关其他部门的力量,未发挥集体的力量。对外,与法院及相关行政部门缺少联系和沟通,缺少相关知识的宣传,严重影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线索来源。

(三)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模糊

一是监督范围时间长度不明确。

有的认为应该从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之后到执行结束,有的认为应该从法院接到受理申请之日起到执行结束。

二是监督范围的空间广度不明确。

有的认为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只能控制在法院受理、执行的工作环节,有的认为一旦受理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也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流程、程序设计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监督内容混乱,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

(四)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途径单一

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各种制度均不完善,带来现实的种种困难。其中,由于调查方式方法程序缺乏依据,仅仅依靠发出检察建议纠正,导致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单一,难以操作。与传统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不同,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没有经过检察机关这一程序就办理完结,整个过程均没有检察机关参与,十分不利于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除了极少数控告申诉案件涉及非诉执行以外,要进行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就只能主动去发现非诉执行检察监督事项,对于目前检察机关人力资源配置及人民法院、检察院的关系而言,检察机关主动去翻阅非诉执行案件的渠道还未畅通。

二、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策略

(一)夯实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首先,制定、完善行政非诉执行的相关立法,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使行政非诉执行具有比较明确法律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法院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和审查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要使检察机关在开展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工作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对相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完善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相关立法,使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具有比较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检察监督无法可依、监督不规范、监督流程缺失的尴尬局面。

(二)加大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力度

一是强化行政检察监督职能,重视开展行政非诉检察监督工作,制定监督流程,配备具有相关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

二是加强行政检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整合力量,寻求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最好方法。三是大力宣传检察机关行政非诉执行监督职能。

(三)明确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范围

一是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环节的监督。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收到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材料后进行必要审查,确定是否予以立案,在这一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逾期不受理等问题进行必要监督。受理环节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监督主体是否适格,对申请人的法定职权、事实依据、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法定程序等方面进行监督;其次是对主要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程序的合法性、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处罚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二是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执行环节的监督。检察机关不仅要从程序方面进行监督,而且要从实体方面进行监督,要加强审查把关,有效开展监督。

(四)拓宽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

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件当事人主动申请的方式进行。在司法实践中,与行政机关相比,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对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没有辨别能力,也不知道可以运用哪些救济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出现不懂得去哪里申诉,或者因为面对困难而不想申诉、不敢申诉的情况,从而导致当事人主动申请的案件数量极少的后果。因此,除了当事人主动申请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在拓宽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上下功夫。检察机关应发挥其主动监督的职责,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以及履行其他检察职能时积极发现线索,及时发现问题,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

(五)注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效果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仍然十分薄弱,自防自救能力较差,消防安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消防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形成潜在的火灾隐患,极易造成居民家庭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由于历史遗留等诸多原因,消防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设置任何消防设施和器材,或设置了消防设施器材,但由于物管部门疏于管理,不按照要求维修、检测、保养,再加上居民的挪用、不法分子的盗窃等原因,使小区内消防设施器材损坏、丢失,难以正常使用。另外,没有消防车通道或消防车通道被占用,没有市政给水,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消防队不能及时到达,往往造成很大的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社区工作处于人少事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不熟悉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常识,不能满足管理范围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压缩现有人员编制,消防基础设施薄弱,在人、财、物的方面难以得到保障,更谈不上消防经费的投入,导致社区消防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严重影响了社区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居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落实监管责任。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明确一名领导担任负责人,公安派出所、社区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任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制定防火公约,依托治安巡逻队成立社区消防巡查队,定期对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住宅楼及消防通道开展防火检查。民政、城建、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根据社区消防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要负有建设、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公安派出所实行社区民警包片负责制,督促辖区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履行消防职责、开展防火检查,切实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作用。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消防业务指导力度,为其出谋划策,督促其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二)部门齐抓共管,形成群防群治。社区消防工作是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整体力量,以人为本,抓好社区消防建设。坚持动态管理,开展不间断的自查、巡查活动,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要开展经常性的防火检查,保障社区内的消防车通道畅通,保障社区内的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社区居委会要成立消防安全巡查组,定期对社区居民住宅楼的消防设施及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环境。由于社区没有正常的消防业务经费,给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应按照“社会消防社会抓、公益事业公共办”的原则,采取政府预算、多方筹集资金等方法,解决添置和维修消防器材装备、义务消防组织训练,开展宣传活动所需的经费,以此从人、材、物上得到保障。在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时,要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消防通道、市政给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必须与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建议与对策 篇7

(一) 火灾的隐患

高层建筑复杂的函数, 流动频繁, 大量, 不便管理, 火灾隐患是不容易找到的。电气设备漏电、短路、管道、设备焊接冲突, 烟头余烬, 等等, 都可能导致火灾。

(二) 火势烈, 快速传播

高层建筑, 风大, 加速火势蔓延。如电梯井、楼梯、通风井、电缆井、管, 他们是火的传播渠道, 加上这些竖井抽搐, 以防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 楼层越高, 更大的火灾。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烟囱效应”。所谓的“烟囱效应”的意思是“室内空气沿垂直梯度空间上升或下降, 造成空气加强现象的对流。由于许多高层建筑防火空间设计不合理, 或操作不当, 高层建筑火灾时, 楼梯, 电梯, 电缆沟和空气管和排气管井整体形式类似于高耸的“漏斗”, 当建筑更高, 效果更明显。高层建筑由于“烟囱效应”这是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快速传播。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一幢100米高的建筑, 如果不停止, 30秒的烟气蔓延到顶层。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燃烧后将形成大量的有毒气体, 从而说明其危害性。

(三) 疏散困难

许多层的高层建筑, 垂直距离长、人员疏散到地面或其他安全的地方时间会更长。除了火因为各种轴的强度大, 拉起火势和烟雾蔓延快, 安全疏散的难度增加。高层建筑由于内部设计相对复杂, 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更长, 当有火灾, 垂直运输电梯按规定将会停止, 而消防队员救消防电梯是特别的, 所以居民主要依赖于高层建筑的楼梯疏散。高级居民逃离建筑物地面高级经理需要时间长, 然而, 火势蔓延和烟流得更快。它的传播直接影响到居民疏散。同时, 麻痹, 如应急照明系统, 消防梯车数量和高度的限制, 和大量的人员等因素的恐惧和渴望摆脱混乱会导致更大的疏散困难。火被烟熏死的案例实例分析表明, 占超过一半的火灾死亡人数, 有些高达70%。

(四) 消防设备设施的不完善, 难以保存

高层建筑由于高海拔, 有些高达拉纤逆流米, 目前, 国内消防给水压力, 其直接保存水的高度最大, 不能超过24米, 高层建筑火灾从室外节省相当大的困难, 通常基于室内消防设施消防和救援工作。由于消防设施条件的限制, 常常为扑救工作困难。如火一般的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量的大小, 一旦形成大面积的火灾, 消防用水量明显不足, 不能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 需要使用火来建筑供水、建筑, 如果没有安装消防电梯消防员攀爬的高体力不够, 不能到达层消防, 消防设备不能被添加在任何时间, 影响保存。

(五) 高层火灾隐患

高层建筑通常是由于使用功能的各种潜在的安全问题。首先, 高层建筑底部经常业务功能, 更多的市场, 餐饮、娱乐、等业务功能区域更易燃物品堆积在电气设施、火灾荷载密度更大。其次, 一般高层建筑将打开一个大量的办公楼, 办公楼内有机塑料 (许多塑料高分子材料) 、木装饰, 加上成堆的文件, 等, 形成了大量的高层火灾隐患。如果这些火灾隐患为高级管理, 当火了, 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高层建筑火灾, 因此, 由于火势蔓延速度和困难的高层居民疏散, 火灾隐患较多, 同时由于高层建筑, 保存困难的特点, 使得高层建筑火灾具有高度的风险。

二、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的要求

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建筑高度高, 因此, 应采用特殊的防火措施高层建筑的设计, 并提交国家消防部门研究示范。

(一) 高层建筑消防应该基于室内拯救他的生命

高层建筑由于火灾的传播方式, 火灾的发展。扑救, 疏散困难, 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高层建筑设计必须认真落实“预防、消防结合”的政策, 结合实际, 积极可靠的防火措施, 确保消防安全。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是基于室内消防给水设施, 有能力独立火灾扑救工作, 这是不同于层或低层建筑的消防给水设计。

(二) 灭火剂以水为主, 其他灭火剂是互补的

与其它灭火剂相比, 水很容易使用, 灭火效果好, 价格便宜, 设备简单的优点, 高层建筑火灾是只要灭火剂。但不利的水侵的零部件和设备的火, 可以使用二氧化碳, 七氟丙烷 (FM200) , 烟烙发光 (INERGEN) 和干粉灭火剂和医学气溶胶灭火。对于可燃液体火灾, 可以使用泡沫, 酸和碱剂的攻击。

(三)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消防法规和规章

火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现行设计中消防法律、法规, 结合当地条件和水平的消防设备, 经济、合理确定高层建筑消防设计。

三、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

(一)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及排水系统的设计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是消防设计, 给排水设计的关键是合理的, 可以让早期的抑制效率大大提高, 以减少火灾和损失的影响。

1. 消防给水设计要求

首先, 消防给水系统根据建筑设计消防设施的高度建筑高度, 影响下的设计;其次, 根据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很难用火, 让消防战士为了拯救自己尽可能优先, 这也决定了消防给水设计和设计要求的重要性。最后, 用水为主, 其他灭火材料是互补的。

2. 消防排水设计要求

消防排水设计, 尽量排除由于扑灭了消防水带, 避免水渍。首先, 充分利用雨水排水和消防水耗大, 严重的, 但是, 可以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考虑到性能, 还应该设计计数器;二, 重点地区的消防, 特设立消防管道排水, 排水, 厕所也可以连接到火;三, 消防排水的设计中, 应考虑到上渗水, 防止排水不能流动到地下室地下室。

3. 高层建筑消防给水排水设计措施

第一, 消防栓水柱长度, 理性计算和消火栓的布置。

第二, 高层建筑消防电梯应该设置一个消火栓。

第三, 高层建筑增压泵问题的设置。

第四, 喷雾试验设备设置正确。

第五, 自动喷水灭火喷淋系统的正确选择。

(二)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

1. 防烟系统设计合理

高层建筑设置的排气系统在讲台上, 烟楼梯需要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 每一层的楼梯通常设定一个发泄和绿叶送风口;在进出空调房间的后面路70℃熔化集防火调节阀;地下车库机械排风排烟系统, 自然风, 每平方米的住房净面庇护层的机械压力空气输出不低于30立方米/小时。

2. 防排烟设计

通风与防烟系统, 通风, 空调和通风管道不需要空气中易燃材料, 应采取离心玻璃棉材料, 以防止易燃;可以控制空调和消防控制中心的通风系统, 随时发出指令, 并控制其操作。

(三)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包括, 手动报警按钮, 火灾报警, 紧急广播, 特殊的电话, 如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应根据功能形式和火灾探测区域的可能性发展。在火灾初期, 会有大量的烟雾和少量热量, 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火灾发展迅速, 可产生大量烟雾, 热量和火焰量小, 应选择热探测器, 烟雾探测器, 火焰检测器的组合。高层建筑通常有大量的可燃物, 火势迅速蔓延, 因此, 应根据其保护试验区和半径选择热探测器, 烟雾探测器, 火焰探测器的组合, 同时需要确定分布位置检测器的, 将存储在距离梁和墙代码。

每区应安装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按照有关规定, 毗邻任何手动报警按钮的位置最近的消防分区不超过30米, 在同一时间, 在选择设置位置, 应选择清楚, 操作方便, 位置明显, 例如, 位置不应该过高或过低, 以及清晰易懂的识别标志。

集中报警系统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广播扬声器设置在高层建筑的走廊, 大厅等公共场所。用户应不低于30000, 该量应该足以在每一个防火隔板保证, 最近不超过25微米。在嘈杂的环境中, 无线声压水平比噪声为15分贝以上。为了节省资源, 可以使消防应急广播和公共广播和共享, 但是, 消防控制室需要监控的火灾应急广播音箱的工作状态, 及时公共广播扬声器被迫火灾应急广播模式。

关于消防专用电话, 其可靠性和消防通信通畅。着火层时火警电话, 间隔不得超过20米, 手动报警按钮, 消火栓电话设置的重点;与此同时, 备用发电机室, 变压器室, 主要的空调房, 消防消防电梯等重要场所, 需要设置消防和人们通常必须值班。所有消防, 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根据公安消防部门技术鉴定中心的电气火灾原因部, 直接或间接地从电气火灾, 导致主要是由钢丝。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复杂的电路系统, 电气事故, 火灾, 所以高层建筑应设置漏电电流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能及时发现, 以反映故障的发展路线, 以消除风险。

(四) 地下室排水

消防水泵房分站, 在高层建筑往往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 水会淹地下室, 所以地下室排水及消防电梯井底排水在某种意义上, 它是同样重要的。事实上导致了水驱设计师地下室往往不值。消防电梯仍存在的井底排水设施的设计很多问题。

1. 电梯下到地下室, 电梯基坑公共池, 结构加工, 施工

难度, 也会在油箱和油泵压力管道, 除非有更多油底壳比电梯井大, 但不必要的结构, 施工困难, 如投资大。电梯到下一层, 不是底部的构建。

2. 油盘是不够的体积, 位移不符合规范的要求。

3. 最没有考虑备用泵的设计, 但是, 个性化的设计考虑

备用泵排水泵电源正常供电, 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 正常供电切碎, 无论备用泵, 水将变得毫无意义, 应该确保注意。

我们提倡、消防电梯井的排水系统和其他的部分地下室和至少一个集水井和排水泵应满足6.3gb50045-95.3.11的要求, 其他的泵设备, 必须适当的使用情况, 自动开关, 高、低水位自动控制泵井的开启和关闭。必须火力, 建议无堵塞潜水污水泵, 有准备的压力排水管应该作为两个独立的排水。

四、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目前, 由于部分设计, 施工人员不够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国家标准, 导致疏散通道, 疏散楼梯, 前室, 活动室, 避难层和防火设计和施工人员疏散等场所之前, 有工程的一些缺陷, 在设计, 建设具有一些明显的火灾隐患。

消防泵的选择问题。消防泵的选择必须满足流量和扬程的需要, 消防泵扬程需要105米泵的选择, 这难以选择符合所述, 所述设计选择泵头比所需要的压力以上的设计要求, 在为了解决压力的问题, 泵叶轮设计的切割, 以便满足需要。

消防泵管道泄压装置。早期的消防泵的操作, 因为市政管道压力往往不稳定, 头偏大, 会造成管网压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需要在消防水泵出水管泄压阀设定, 当管网压力超过设定工作压力 (30) , 在水面上的自动打开压力泄压阀, 以防止管道过压。消防用水的增加, 管网压力, 目前的泄压阀设定点逐渐降低, 排污阀自动关闭。

采用双阀双消防栓消火栓间距。当的多见于我国的早期阶段高层建筑的建设, 并伴有单, 双栓阀。虽然螺栓上设置口盖, 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不少缺点。但在使用, 并大力推进的时候, 是可以理解的。如今已输出双阀双消防栓, 完全克服了单一双栓阀的缺点。全国各大设计院被采用。近年来在南京是建筑的一部分, 定期审查授权后, 他们也同意使用, 并推荐一些场合两双栓阀。如下面的不超过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层, 高层住宅塔阻力区, 如果没有过道或走道, 并确保任何部分有两股水树到达的同时, 可以在消防电梯间带双阀双消防栓消防卷盘。

五、结论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系统的问题和对策, 是一些多个问题, 我发现可能没有跟普遍的看法一致, 所以仅供参考和讨论。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高位水箱中消防储量和消防水箱设置和体积, 双阀双出消火栓阀采用消火栓间距, 地下室的排水问题等等。

简而言之, 高层建筑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包括灭火设备配置, 都需要考虑层结构的结构特点, 和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栗峰.应重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更新与改造[J].山东消防.2000 (10)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8

在社区消防工作中, 应充分发挥社区功能, 不断建立健全消防网络体系,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在各街道办事处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 主任可由办事处主任兼任, 成员可由办事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驻社区有关单位的负责人担任。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的消防管理工作, 定期召开由社区居委会及驻社区单位参加的消防安全会议, 研究部署消防工作任务, 负责社区非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 实施社区消防建设和消防宣传教育, 指导消防组织开展消防服务活动, 协调解决社区消防宣传阵地建设、消防器材配备、居民楼道可燃杂物的清理整治、疏通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安全问题。二是在社区居委会基础上成立消防工作组, 实行居委会主任负责制, 成员由居民小组长组成, 主要职责是对辖区公共消防设施、楼院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与居民家庭签订《居民防火公约》, 向居民家庭发放消防宣传材料, 逐家逐户对居民住户电器设备及炉灶的安装使用进行防火检查和安全提示, 对少年儿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为孤寡老人提供消防安全服务等。三是在住宅小区治安亭、巡逻队基础上建立消防安全巡查队伍。四是每个社区落实一名消防督导员, 每个小区落实一名消防管理员, 每栋高层建筑落实一名消防宣传员。

二、认真完善建立社区各项管理长效机制

(一) 定期开展消防培训。

公安消防部门要通过举办消防培训班, 对市区街道办事处主任及社区居委会的消防管理人员进行消防专业培训, 学习消防法律常识和防火检查、火灾扑救知识, 经考核合格后, 佩戴统一制作的袖标, 持证上岗。

(二) 根据管理模式, 与居民共同建章立制。

消防部门组织编写《社区消防常识读本》和《社区消防管理手册》等, 发至每户居民, 并帮助各办事处按居民的需求建立社区消防管理制度、各级消防管理人员和志愿消防员职责以及社区消防工作检查考评标准。实现共同定约, 依法遵守。有绩则奖, 有过必惩。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证。

(三) 做好宣传, 建档立案。

要在办事处和社区消防组织均设置办公场所, 并统一挂牌告民, 建立社区消防宣传、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等工作台账, 每个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均配置档案柜, 对社区各单位及每个社区居委会, 居住楼和每户居民家庭情况进行建档, 实行网格化管理。

(四) 实行例会制度。

每个办事处实行例会制度, 每月召集社区居委会主任听取工作汇报, 研究部署工作措施, 使社区消防管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五) 聘任消防监督助理员。

市 (区) 、县消防大队向每个辖区街道办事处派出专门人员或由街道办事处各聘任一名防火监督员作为社区消防助理。消防助理参加街道办事处消防安全委员会, 义务协助和指导办事处做好消防工作。并把实践工作加以总结, 找出更合理、更完善、更科学的社区消防管理模式。

(六) 配备消防器材与设施, 加强巡逻值勤。

在小区每个治安亭设置火灾报警电话和消防器材箱, 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消防锹等灭火和破拆以及救援器材。由巡逻治安员兼任志愿消防员, 每天24小时巡逻值勤, 主要职责是巡查消除火灾险情, 禁止车辆停放占用消防车通道和损坏消防设施的行为, 负责初起火灾的扑救。

三、广泛深入社区调查研究, 生动形象的大力宣传社区防火工作

(一) 要把社区当成居民主要消防宣传阵地, 在社区营造浓厚的消防宣传氛围。社区应普遍设立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消防宣传橱窗、消防画廊等, 统一在每个居民楼道设置“四个能力”消防警示牌, 统一制作家庭消防安全提示牌发到每个居民家中。

(二) 适时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场所和有线广播, 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社区应在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社区会馆、社区广播等领域和场所增加消防内容;利用社区消防教室培训家庭防火员, 并可考虑开办发行《社区消防安全简报》;社区志愿消防巡逻人员每天早晚鸣响防火警示笛, 提醒居民关闭“三源” (电源、气源、火源) , 防止火灾。各社区在寒暑假期间应组织少年儿童进行防火教育, 召集老弱病残人员向其讲授防火常识, 可组织由老人组成的“夕阳红消防宣传队”和由中、小学生组成的“红领巾消防艺术团”, 举办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艺汇演, 将消防知识融入其中, 做到寓教于乐。

(三) 责任区消防站应对社会适时开放, 组织群众接受消防安全教育。时常组织社区居民特别是关爱消防工作人员到消防站参观学习, 进行“零距离接触”。同时, 开展火场逃生训练, 使其增强对消防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应研制开发消防电脑教育, 统一配置在各社区消防教育基地内, 将各类防火、灭火常识采取动画形式编制软件, 实现人机对话、现场操作和查询等功能, 增加消防宣传的趣味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研制生产大型流动消防宣传车, 在车厢内设置消防影视厅、模拟逃生、模拟灭火训练以及消防电脑触摸屏、消防教育图板展示等, 到社区、工矿企业和学校进行巡回宣传。公安消防部门还可以开通消防热线, 随时接待群众的消防投拆和消防咨询, 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使消防宣传活动更加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四) 加大社区消防经费投入, 完善灭火设施。这就要求消防部门要积极当好政府参谋助手, 勤向政府请示汇报, 通过政府专项拨款、企业单位赞助、社会个人捐资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不断加大社区灭火设施的投入力度, 同时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和文职雇员的职能作用, 强化软件措施。真正实现消防为人人, 人人为消防。

(五) 设立专项基金, 落实奖惩制度。特别是全国清剿火患战役线, 各级政府已拿出专项奖励基金, 激励全民对存在有火患的单位 (或个人) 进行实名举报, 根据火患的大小, 一经查实, 立刻对举报者50~3000元奖励。如举报人要求保密, 并对举报人严守保密。所以要大力展开宣传举报火患有奖事宜, 让火患无处藏身。

四、开展社区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检查

(一) 完善组织防火检查服务, 进家入户, 努力减少居民家庭火灾。

每个居民小组或志愿消防员对辖区每个居民家庭每月应至少检查一次, 对孤寡老人等重点住户每半月应检查一次。各社区志愿消防人员在深入各家各户进行防火检查服务时, 应重点发现和纠正居民家庭用火用电及炉灶安装使用不规范、乱倒液化气残液、堵塞占用通道楼梯、圈占消火栓、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影响消防车通道、居民楼顶安全出口门上锁等行为。各办事处还应与社区内的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并组织对这些单位开展消防普查, 统一组织开展楼道清理维护消防设施等活动, 有效地消除火灾隐患。

(二) 全天候消防安全巡护到位, 及时发现排除火灾险情。

在社区消防建设中, 负责小区安全巡护的志愿消防员应实行24小时全方位、不间断地巡逻, 并可熟练使用消火栓和其他灭火器材, 能够及时报警, 疏散遇险群众, 妥善处置火灾险情,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的危害。

(三) 消防部门和管辖派出所对社区消防工作要及时进行消防业务指导。

特别是消防工作薄弱的社区, 无论是消防部门还是管辖派出所, 都要大力协助, 有求必应, 有难必帮。

(四) 要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的监督职能作用。

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篇9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和法理依据

社区矫正, 简单地说, 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我国的“社区矫正”, 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目前, 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会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1.社区矫正的对象。根据上述通知和各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指示精神, “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或由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批准监外执行的罪犯以及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且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这五类人。

2.五类人员的来源及法定衔接程序。五类管理人员的来源分两种, 一是法院直接判决;二是法院裁定监外执行。因此存在法院与被管理人员所在地公安机关的衔接问题。刑事被告人被判处管制、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 将生效的判决 (裁定) 书副本和执行通知书一并及时送达执行地公安机关和检察院。监狱、看守所对批准暂予监外执行 (保外就医) 的、或刑满释放后仍需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将原判决法律文书、审批表、鉴定表一并及时送达执行地公安机关和检察院。

3.社区矫正管教程序及措施。公安机关收到法院及监狱、看守所送达的法律文书后, 应当在十日内组成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小组, 建立被监督罪犯档案, 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小组由社区民警、社区工作人员、被监管人员家属、被监管人员单位成员及相关志愿者组成。被监管人员每月应向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小组汇报思想一次。社区矫正监督考察小组应当对被监管人员谈一次话, 向居住地居民张榜公开其罪行、考察期限、应遵守的规定, 对被监管人员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半年一小结, 全年一总结, 并将考察情况、奖惩情况等内容记录在档案中。

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存在的问题

1.检察机关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本来, 现行法律法规对监外执行检察监督规定就过于原则、笼统, 致使在实际工作中, 监外执行检察监督缺乏操作性。现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后,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不是专门的机关, 只是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成立的一个联合组织, 是“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尽管检察机关有权对刑罚执行进行监督, 但具体对社区矫正这种执行方式, 检察机关依据什么进行监督, 如何对社区矫正进行监督, 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2.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增加, 使监督更加困难。在过去监外罪犯的核查中, 检察机关主要监督公安机关对监外罪犯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后, 社区矫正制度中规定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由矫正组织执行, 但是,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监外罪犯的监管仍由公安机关来执行。那么, 在社区矫正制度实施中, 检察机关不仅要监督社区矫正组织的执行行为, 还应当监督公安机关的执行情况, 使得监督工作变得复杂困难。

3.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性, 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提出检察建议或发违法通知书的办法来纠正, 但执行机关往往很少真正去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落实, 导致监外执行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威得不到有效维护。

三、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目前, 法律对社区矫正以及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没有做出明文规定, 但《通知》第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法律监督, 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 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同时最高检下发通知要求, 检察院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要加强规范化建设,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检察档案和台账。要与法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共同研究、解决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社区矫正工作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 还有很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 检察机关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各环节的法律监督确属必要。

(一)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

社区矫正是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 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我国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需要, 减少监禁刑,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积极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新途径, 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面。

社区矫正的五类对象, 这些人在形式上没有被监狱等监管场所看管, 是活动于社会的“自由人”, 但其行为、活动等均要受到执行机关的制约和限制。对这些矫正对象开展有效的帮教和管理, 帮助其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对于保障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好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问题, 并将此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 列入三项重点工作之中。因此,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 保障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有利于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由于社区矫正采用非监禁方式执行刑罚, 因此对那些本应受到监禁的罪犯有极大的诱惑力。其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罪犯及其家属、亲友会想尽办法甚至采用不正当手段来谋取社区矫正的机会。司法机关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被告人判以缓刑或管制, 对不具备假释、保外就医条件的罪犯予以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违法情况在社区矫正试行之前比较少见, 但在社区矫正推广后, 此类现象极有可能披着社区矫正的外衣堂而皇之发生。加强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 尤其是在矫正对象的确定、交付环节, 加强对法院、监狱等机关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有助于遏制滥用权力者寻租, 防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腐败现象, 有利于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三)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要求坚持对严重刑事罪犯依法予以严厉的惩罚, 也要求对罪行较轻的罪犯进行从宽处理, 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司法追求的社会效果应当是社会和谐, 刑事司法是修补恢复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使被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达到新的平衡与和谐。而社区矫正制度是一种人道、有效、经济的罪犯处遇制度, 是贯彻宽严相济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从宽罪犯进行社区矫正及矫正得怎么样加强法律监督, 能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四)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能够促使矫正工作取得实效

现代社区矫正不是一个单纯的刑罚, 而是一种建立在刑事法律基础之上、以一套制度为保障的行刑方式。国外社区矫正中有家庭监禁、电子监控、中途之家等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也同样规定了监护制度、报到制度、走访制度、学习制度、迁居制度、外出请销假制度、会客制度、惩戒制度等对犯罪人进行限制的制度。加强检察机关对矫正主体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及相关矫正制度的监督力度, 不仅可以促使矫正主体依法积极、主动、正确履行职责, 保证矫正对象的应有权利不被剥夺, 而且有利于解决矫正对象的脱管、失控问题, 有利于减少社会公众对矫正对象缺乏监管而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的担心, 从而能够促使矫正工作取得实效。

四、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措施及建议

社区矫正中的监督机制是社区矫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 要求试点地区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保证社区矫正公正适用和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增城市人民检察院监所科今年伊始就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采取措施充分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检察监督, 切实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一是统一法律文书送达方式。采取一站式交付接收的形式, 首先由法官宣布社区矫正对象的判决情况, 然后由社区矫正对象签收《社区矫正告知书》, 并当庭宣读《保证书》。其次法院向公安机关递送非监禁刑罚执行通知书, 并移交社区矫正对象的有关法律文书及材料, 最后公安机关向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移交社区矫正对象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并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将社区矫正对象带离退场。这种交付接收形式, 保证了社区服刑人员和法律文书准确及时交付接收, 彻底解决了过去法律文书交收不全不及时甚至失误的问题和脱、漏管的问题。

二是定期到社区矫正办公室监督检察。笔者所在院监所科指派专人每周至少一次到社区矫正办公室对矫正对象报到情况、人数、动态、监管措施的落实及矫正效果等情况进行检查, 加强与社区矫正办公室领导的沟通配合, 就矫正对象的监管、教育、改造等情况共同进行研究, 确保矫正执法顺利开展。

三是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台账。将法院及矫正办公室上报的矫正对象名单及矫正情况进行汇总, 建立一套包括矫正对象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矫正教育情况、出入行踪等情况的社区矫正台账, 通过核对双方汇报上来的矫正对象名单情况, 及时发现有无脱漏管的矫正对象, 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正常执行。

四是不定期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抽查谈话。不定期根据社区矫正办公室提供的名单及联系方法, 抽取部分矫正对象进行谈话, 对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的生活情况, 思想状况, 矫正办是否监管到位、是否对其进行矫正教育等情况进行谈话。

论室内消防系统现状及维护建议 篇10

(1)室内消火栓系统。低层和多层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一般用于扑灭建筑物内初起的火灾,扑灭大火则主要依靠室外消防给水系统。高度超过24 m的建筑物,使用一般消防车救火已极困难,因此,其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具有扑救大火的能力。发生火灾后,室内消失栓可以接水带水枪灭火,室外消失栓给消防车供水。

(2)自动喷水消防系统:一种固定式自动灭火设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一般由洒水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报警装置、管道、供水设施等组成。发生火灾后,自动灭火系统会自动喷出水进行灭火。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他辅助功能装置组成。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凡是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场所,发生火灾后一般都能及早报警,不会酿成重大火灾。

1 室内消防系统的现状

1.1 室内消火栓系统

(1)室内消火栓的维护管理是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重点。当前,建筑室内消火栓被盗和损坏十分严重。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建筑室内消防设施被盗和损坏现象达到80%~90%,情况十分令人担忧,问题亟待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买方市场的存在是造成室内消火栓被盗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现在室内消火栓的买方市场主要有农村、废品收购点、消防器材经销点和房地产开发商。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农用水带,一些不法分子便将建筑室内消火栓内的水带偷走,然后低价卖给农民,由于价格较低,农民也乐意接受。水枪、接扣等属铝质产品,是废品收购点需要的原料,一些不法分子将水枪、接扣甚至室内消火栓偷走后,当废品低价卖给废品收购点。个别消防器材经销商见利忘义,为谋取暴利,低价从不法分子手中收购室内消火栓,然后高价倒卖,有的甚至自己亲自去偷。一些房地产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不正当利益,把已经验收的建筑工程的消火栓系统挪到新建工程上安装,以骗取工程通过消防验收。

(2)室内消火栓系统能有效使用的几率不高。火灾发生时,一般民众不可能有效使用室内消火栓系统来灭火,所以室内消火栓系统最终还需要由经严格训练的消防队员来使用。但火灾发生时起火单位熟悉本单位室内消火栓系统的人员不一定在现场,消防人员又对内部系统情况一般都不熟悉,很难快速有效利用室内消火栓来灭火。

1.2 自动喷淋系统

1.2.1 喷头

笔者是有十多年消防施工经验的从业人员,曾负责多个消防改造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在这些改造工程中,笔者发现喷淋系统管网末端部分大部分已被堵塞。

1.2.2 管道

管道堵塞会造成供水不畅,甚至无法正常供水。管道堵塞的原因主要有2点:

(1)管道阀门意外关闭。实践中发现,因阀门关闭而造成管道无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消防安全。

(2)管道锈蚀或水源内杂质造成管道不畅、喷头堵塞、报警阀关闭不严,进而影响灭火。

1.2.3 报警阀

阀门开启不畅或密闭不严时,应视情况拆开阀门,调换阀瓣密封件。

1.2.4 水力警铃

通向水力警铃的过滤器有水垢、泥砂及污物,致使水流不畅通。

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陈旧、老化,有的甚至不能正常运行,处于瘫痪状态。系统维修麻烦,费用昂贵;有的原生产厂家现在已经不再生产同类产品,无法进行维修,导致该系统故障逐年增多,有的已经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证上岗现象在部分单位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有的虽然经过消防部门的培训并取得消防部门颁发的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上岗证,但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熟练操作上述各类消防设施的却为数不多。有些单位管理人员连灭火器是否过期都不懂如何判断,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更是一无所知。很多人对系统是否处于工作状态,什么地方报警等都不清楚。有的消控管理人员只是起一个控制电源的作用。在有些单位的消防控制室里,值班人员都是一些40多岁的保卫人员,没有经过消防控制的专业培训,无上岗证,对所使用的自动报警系统了解不多,对相应的一些联动系统不了解,以致在出现故障时擅自关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动灭火系统、防火卷帘、机械排烟等自动消防设施不能联动。

2 室内消防系统的维护建议

2.1 室内消火栓系统

解决建筑消防设施损坏丢失问题必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①推行物业管理,将建筑消防设施纳入物业管理内容是治本的根本措施。只有落实好物业管理,并将消防设施纳入物业管理的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消防设施损坏和丢失问题。②加强检查督促,发现消防设施损坏丢失现象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行政甚至法律责任。③严厉打击盗窃、挪用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消防机构、公安机关、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以及单位保卫部门要联合行动,不但要对窃盗、挪用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而且要对收购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依法处理。介于目前建筑消防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对建筑消防设施实施专项整治,恢复损坏、丢失的建筑设施,建立规章制度,制定与执行严格管理措施,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建筑消防设施得到有效维护。

2.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必须始终处于正常的战备状态,一旦发生火灾就能立刻发挥作用,因此对其加强日常的检查维护和管理至关重要。据此,要由市级消防检测中心对其进行年度检测;管理及保安人员每年要由消防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因为具备专业资格的合格人员方可胜任这项工作。

(2)喷头的管理与维护。每月对喷头进行一次外观检查,发现漏水、腐蚀、玻璃球变色或玻璃球内液体数量减少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发现积滞的尘埃,及时清除,以免因尘埃隔热,影响喷头动作。发现喷头周围有影响喷头动作和洒水的障碍物要及时清除。

(3)水源及供水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每月检查一次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的消防储备水位及消防气压给水设备的气体压力。

(4)对喷淋水泵和阀门进行管理与维护,每月检查一次喷淋水泵和阀门。

(5)对报警阀组进行管理与维护。每月检查一次,试验启动是否正常,如动作失灵应及时将其更换。

(6)系统模拟试验。每月应该通过末端试水装置放水进行模拟试验,对系统功能进行全面检查。

(7)年检。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每年需要由市消防检测中心进行年度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继续使用。

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问题虽然是系统的问题,但涉及维修保养时,如果单位领导不重视,企业、单位不掏一分钱,系统的维修保养就无法进行,这样就会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在系统维修保养方面,企业、单位领导的主观意愿起了决定作用。因此,消防监督部门应严格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对擅自停用和不能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正常运行的单位,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同时也要加强对使用单位的消防宣传,提高有关领导的防火意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2)提高消防设施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专职消防保卫干部须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3)开展自动消防设施的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自动消防设施的检查、检测、维修保养制度,督促单位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是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单位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触动该系统,值班人员不得脱岗,并认真填写值班记录。二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应按要求每日检查火灾报警、故障报警、复位、系统自检、打印是否正常。每周对主、备电源进行自动切换试验。每年对全部探测器、火灾报警按钮进行1~2次报警试验,以及备用电源充、放电试验,确保自动消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论

室内消防系统经过设计、施工、检测及消防主管部门的验收到最后投入使用,如果不加强维护管理,发现故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故障扩大,最后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发挥消防系统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笔者查阅了多年来造成重大损失的火灾案例发现,大多数火灾案例是由于维护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如:2009年2月9日20时27分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央电视台新址园区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工地发生火灾,火灾共造成1人死亡和7人受伤,给国家财产造成严重损失。2009年11月30日凌晨3时40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323号的大世界商城发生火灾,给该商场的商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笔者建议由专业的维护公司或专业的人员对消化系统进行维护管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消防系统维护管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防应急演练,使消防系统时时刻刻处于待用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室内消防系统的现状,并结合各室内消防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相关维护建议。

浅析会计监督现状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信息;财务

一、新形势下会计监督面临的新挑战

(一)会计电算化提出的新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监督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监督对象有了新的调整,由过去手工会计系统中主要对人的监督,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中对人和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监督。二是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储存在计算机中的原始会计数据,这也是防止相关人员作弊和犯罪的根本措施。三是会计监督的重点是数据输入这一环节。会计的电算化,使会计人员的职能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因此,要对计算机操作人员加强监督,以避免其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修改和操纵。

(二)银行代发工资和网络银行的更高要求

银行代发工资和网络银行在财务工作中的使用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一是使用银行代发工资,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大额现金在运送过程中的风险,也避免了财务人员在发工资时点错现金的现象。二是使用网络银行,大大拓展了财务业务,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许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但这也给的账户和资金安全带来了隐患,必须对其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监督。

(三)突发事件的增多要求对突发事件财务保障进行实时监督

突发事件任务的特殊性给会计监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标准制度和供应实力也容易出现偏差,经费开支凭证的真实性下降。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物资消耗量大,事后监督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供管结合,进行全程监督,监督人员要积极主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当地商品物资价格、市场行情等进行实地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从源头上堵塞漏洞;要适时组织人员对财务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普查,监督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做好专项决算的监督,当部队执行任务结束后,对上级给予的专项补助经费,必须严格划分经费开支范围,并且还要认真核查各项经费开支的真实性。

二、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一)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内设机构。会计监督,是国家财政监督在会计部门的延伸,是国家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监督应借鉴国家财政监督的做法,在单位会计部门增设会计监督机构,财务部门增加人员编制,专门负责会计监督检查工作。

其次,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有利于加强会计监督。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后,被委派人员不受所在单位领导,在行政及经济利益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大胆监督,认真执法,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发生。

再次,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强化对被委派人员的监督。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后,要防止出现几种极端现象:一是被委派人员凌驾于被委派单位领导及会计人员。二是被委派人员被被委派单位“架空”,成为机械的记账员,完全丧失对被委派单位的监督职能。三是被委派人员素质低下,与被委派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同流合污,损害国家和军队利益。

最后,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监督人员的工作热情大大降低。因此,可以把监督人员工作业绩的好坏和其政治、经济利益相挂钩,以此来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监督工作中去。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法规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财经法规、财务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为会计监督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财务法规本身必须科学、严密、可操作性强,对经济活动进行依法监督既要有原则的要求,更要对监督的地位、职权、任务、素质、程序、方法、考核以及监督者的保护等用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定和明确。财务法规制定之前要事先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缜密的可行性分析,归口办理。

(三)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关键,制定合理的会计管理制度是落实新《会计法》,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举措。内部监督制度要明确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分工要明确,做到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不可兼任。二是资产处置、重大资金处置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四)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要提高业务素质。新形势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着重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力争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培养,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财务专业知识结合起來。同时,经常对监督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军队会计活动的新动态以及更加先进的会计监督方法。注重实践培养,会计监督人员在学习过程中可先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蓝本进行试验性监督,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要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各个单位和财务系统要对会计监督人员进行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材料和案例,晓以利害,讲明问题的严重性,教育监督人员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以及不正之风。会计监督人员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学习并坚决遵守,以维护会计监督的严肃性。单位领导和上级财务部门要对本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把关,发现问题者,应坚决取缔其监督人员身份,不让其继续从事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罗庭.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若干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

林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2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主要生产对象, 是林业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地域分布广阔、种类构成复杂、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因此其生产经营过程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林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反映和监督这一生产经营过程的林业会计核算与一般工业生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同, 也有别于农业的种植、养殖业生产的会计核算。因此林业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林业会计的核算内容具有多样性。

这是由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 林业生产包括营林生产、森林工业生产、综合利用生产、多种经营生产、基本建设和文教卫生等。因而林业会计在科目设置和报表内容上就要多一些。

2.林业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由于林业企业的产品最终表现为森林资源和森林产品, 但就生产条件和工艺过程来说差别很大, 因而生产耗费、生产效率就各不相同, 且产前准备工作量也很大,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和劳务成本就要进行复杂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配。

3.林业会计核算组织的分散性。

林业生产是一种点多、面广、线长, 多种类的、连续的生产, 既需要集中管理统一安排, 又需要分散组织实施。这就要求林业会计既要集中核算, 又要分散核算。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林业会计中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林业会计在组织管理、核算和监督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二、目前林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

近年来, 林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 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予厚望,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林业会计监督的作用一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的态势。

1.内部管理薄弱, 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法》等财经法规赋予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的职权, 使其可以运用价值形式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和跟踪, 从而较好地维护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有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林业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应有其自身的利益, 这是林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应该协调好企业与国家、职工个人利益, 这是林业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基本保证。然而, 一些单位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甚至没有建立内部牵制制度, 有的单位虽然有规章制度, 但不落实, 形同虚设,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处理与经营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经济业务时往往按领导意志行事, 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处于监督无力状态, 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

2.组织结构不合理。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大部分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 而未能科学地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 林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企业在组织结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 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信息沟通不灵敏, 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因此约束了林业企业领导者创业的积极性, 当然也就不会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大部分林业企业的员工老龄化, 思想保守, 人事管理也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 很难激发员工活力与动力, 也必然影响林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3.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目前, 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 审计、财政、税务等诸多国家监督机关为完成各自的任务各有侧重, 相互间缺乏协调配合, 监督合力远未形成;另一方面,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其鉴证可信度比较低, 起不到应有的公正监督作用。目前监督机构的设置仍然是分级派出、分级管理, 是网络管理体制而不是垂直管理体制。这种分级派出、分级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谁派出为谁负责,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更是如此。

4.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财务监督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 会计监督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在大部分林业企业中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信息处理, 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同时大部分林业企业缺乏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会计核算仍依靠手工操作, 这样也增大了人为因素对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影响, 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管理者、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进行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信息失真将对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三、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几点建议

1.改革会计管理体制, 有效解决定位问题。

由于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地位, 从而使其监督软弱无力。为解决对谁负责的问题, 可以考虑以分权的思路改革会计监督体制, 将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从隶属关系、利益决定等方面分离开来, 使会计监督主体具有独立性。在不少林业企业中实行的会计委派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同样, 成立会计事务公司, 使会计工作企业化也是一种积极尝试。会计事务公司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存在, 它既独立于各单位, 又独立于政府的经济事务部门, 为全社会提供会计事务服务, 保证了会计监督事务的独立组织依托, 独立人格和独立经济来源, 不受经济、人事等外来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可以独立公正地发挥会计监督功能。

2.健全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科学管理、依法理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取消弱化“内部人控制”也是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前提。科学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实施会计监督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针对会计工作部门的工作性质, 林业企业要建立相应的薪金优厚与违法严惩结合的内部机制。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林业企业领导人更关注林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根本上消除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同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按会计人员自身贡献的大小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是调动会计人员执行监督职能的一种有效举措。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 会计监督职能才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它的有效性。

3.强化社会中介监督职责发挥, 明确国家监督职责。

社会中介监督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中介组织, 依法对受托单位经济活动及财务资料进行审计, 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监督。在国外, 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 维护经济秩序离不开发挥注册会计师的有效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监督方式, 努力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国家会计监督部门应谋划全局, 进一步理顺部门利益, 优化监督资源配置。财政监督应以林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在监督方式上可供选择的途径包括:①财政部门以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林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 财政部门保留对林业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再监督的权利;②财政部门以国有资产代表者身份, 有选择地向部分国有林业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 通过负责人对国有林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林业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 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情况, 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审计监督应主要承担国家投资项目的监督, 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

4.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林业会计制度或准则,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制定林业行业会计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业会计内控制度, 规范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制作、科目的设立、账目的建立, 要求明细科目的建立和涉及到的内容必须一致。建立国家级会计信息中心, 完善全国统一会计报表格式的设计和管理, 以及会计报表的填制、审批与报送, 推动会计信息处理、报送、审批的电算化进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林业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使林业会计监督有法可依, 使林业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在现行林业会计制度设计中, 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仅对国有林场与苗圃制定了《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该制度没有充分考虑集体和私有林场, 对集体和私有林场没有适用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会计体系, 制定能为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林业会计准则或林业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统一的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报告体系, 是当前林业会计改革的首要任务。

5.明确管理者责任,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决于其领导者及职工的素质。因此, 要强化林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意识, 加强对会计领导者的管理培训, 使之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按《会计法》的规定明确林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林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林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 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另外,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 林业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 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 熟悉有关经济法规, 对自己负责, 对单位负责, 对法律负责。

摘要:随着林业企业森林可采资源的逐年减少, 各项改革制度的深入开展, 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长期以来, 在实际林业会计工作中, 人们对会计的反映职能比较重视, 而会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会计监督却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本文从林业会计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目前林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林业会计,会计监督,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李育才.中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丁然.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J].理论学习, 2006 (1)

[3].郭丽华等.浅议林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J].山东林业科技, 2004 (1)

[4].石道金, 冯迎春, 杨丽霞等.林业会计改革的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3 (20)

[5].江泽慧等.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

上一篇:定向越野百米赛下一篇:特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