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越野百米赛

2024-05-15

定向越野百米赛(共3篇)

定向越野百米赛 篇1

在百米定向比赛中,预赛采用间隔出发,以到访地图上所标示的地面检查点,以通过全程检查点用时较短者为胜;决赛采用集体同一时间出发,以到访地图上所标示的地面检查点,以通过全程检查点先后到达终点的顺序来决定名次[1]。检验运动员在复杂环境下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高速匀速、做出正确方位判断、不断改变方向中调控节奏、选择线路及完成线路等能力。检查点很简单,寻找检查点的挑战来自检查点周围许多相似的其它线路的检查点,甚至在同一检查点特征的不同位置都可能设置检查点,是对参加者智力、体力、技能、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和锻炼[2]。利用云南省第6届大学生运动会详细的比赛数据,对定向运动体育教育专业组100m赛前12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项运动在云南省的推广和普及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距离判断、方位角运用、立体空间感读图、检查点流畅性、注意力集中、焦虑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找到定向运动员之间在比赛成绩上的差距及原因,用之改进定向运动训练方法,为提高云南省定向运动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研究对象

以2011年云南省第六届大运会定向越野项目体教专业组男子百米赛预决赛成绩前十二名为研究对象。(见表1、2)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 献 资 料 法

查阅期刊有关定向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的文献。收集2011年大运会百 米定向比 赛地图9张 ,总图2张 ,成绩单16张 ,对ChinaHealth定向计时成绩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1.2.2 定 向 运 动 成 绩 统 计 软 件 分 析 法

对云南省体教专业男子百米定向预决赛前8名的原始数据分段分析,运用华瑞健数据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的赛事各检查点用时进行统计。注:预赛18个检查点加终点19个,决赛13个检查点加终点14个。预赛距离 为0.610km,决赛距离 为0.520km。

1.2.3 OCAD(定向运动制图 )软件路线分析法

对赛事地图及赛事线路运用OCAD(定向运动制图)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出发路线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预赛出发前3个检查点成绩。图1显示从分段用时来看 ,预赛1号检查点最快用时是第一名石博文、第五名徐绍文用时均为16s,最慢用时是第七名刘洋用时均为24s,差值为8s。2号检查点最快用时为第一名石博文、第四名朱绍卿、第五名徐绍文用时均为6s,用时最慢是第八名张耀广11s,差值为5s。3号检查点最快用时是第六名余波4s,最慢用时是第八名张耀广11s,差值为7s。

对比分析 体教专业 组百米定 向决赛前 三点 ,以乙 -1、乙 -2、乙-3、乙-4条路线的1号检查点为例,原因是此 四条路线 的1号点由相隔1.5m正方形检 查点群组 成。第一名 石博文乙 -1路线用时12s,第五名朱 绍卿乙 -4线路用时15s,第二名金 星乙 -3线路1号点用时为19s,第四名师勇乙-2线路用时20s,差值为8s。

通过预决赛数据对比分析,图1图显示预赛中1号检查点只有第一名石博文是第一个到达,但即便是第一名在预赛3号点也是第二个到达。从而得出运动员在前三个检查点中用时不稳定,用时差距较明显;所以影响各检查点间成绩的不仅是体能因素,更重要的是技能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因素。

2 . 2 赛中路线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预赛4至16号中间赛段检查点成绩。图1显示从分段用时来看,有9名运动员出现失误,主要表现为有2名运动员分别都出现了两次或多打错打点的现象,有7名运动员出现用时过长的情况。第一名石博文、第二名师勇、第三名金星均有10、10、12个检查点不是第一个到达;而第九名金磊有3个检查点表现比其他队员要快;第四名朱绍卿在第8、9、10号连续3个检查点表现 比其他队 员要快 ,而该队员 在第16号检查点 却花费了27s。预赛中间赛段总用时最短是第一名石博文116s,最长用时是第八名张耀广143s,差值为27s,其中第五名徐绍文132s比第四名朱绍卿133s要快1s。

对比分析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决赛中间赛段4至12号检查点成绩。图2显示从分段用时来看,运动员经过总结预赛经验后在决赛中表现得更为稳重。8名运动员中,只有第八名邹柳出现两次多打错打检查点的现象,并且决赛相比预赛打点失误情况明显减少。决赛中间赛段总用时最短是第二名金星56s,最长用时是第六名徐绍文89s,差值为33s。并且第七名金磊用时85s、第八名邹柳用时80s均比第六名徐绍文要快。

通过预决赛中间赛段数据对比分析,预决赛运动员间用时波动幅度大,在比赛中很难做到持续稳定,如第一名石博文的中间赛段决赛成绩要比预赛的慢。出现此类状况可能是体能下降等原因其他运动员个体之间的体能、技能水平差异显著。

2 . 3 结束路线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预赛终点赛段赛段17~19号检查点成绩。图1显示从分段用时来看,预赛运动员在终点冲刺阶段最快与最慢用时差值为8s,7名运动员冲刺用时高于平均用时,差异显著。

对比分析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预赛终点赛段赛段13号至终点检查点成绩。图2显示从分段用时来看,在决赛冲刺赛段不是以运动员打终点的先后顺序排名,而是以有效成绩冲过终点线的先后顺序排名。最后冲刺赛段有第二名金星、第三名余波及第六名徐绍文3名运动员用时最快为17s,第一名石博文用时22s,第七名金磊用时最慢为24s,差值7s。

从图1图2显示预决赛的终点用时情况可以得出:运动员之间体能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只有个别运动员体能水平一直保持在正常状态;心理技能水平容易受到场外因素的干扰,影响定向技能的正常发挥。

3 结语

云南省第6届大学生运动会详细的比赛数据,为客观研究和准确比较优秀男子定向运动员之间的技能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比较分析预、决赛技能数据和各分段用时可以得出:在十二名运动员中,仅第一名石博文和第二名金星运动成绩较为稳定,尤其是金星,预赛是第三名,在决赛中表现突出提高到第二名;而其他运动员在预决赛中名次均有较大的变化。可见,体教专业组百米定向技能水平呈两极分化明显。所以,应注重培养运动员在不同难度的赛事和场地中流畅性和稳定性的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多地野外训练及运动员的立体空间感训练。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OCAD(定向越野制图)软件路线分析、China Health定向计时系统等研究方法。以2011年云南省第六届大运会,定向越野体教专业组百米赛预决赛前12名为研究对象,对预决赛在开始、中间及结束三个阶段进行技能对比分析。探求体教专业组男子百米定向预决赛技能运用执行情况,用之改进定向运动训练方法,为提高云南省定向越野百米赛技能水平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男子,定向越野百米赛,预决赛,技能分析

定向越野百米赛 篇2

2011年云南省第六届大运会, 是4年举办一届的省级体育盛会。利用这次各个高校参赛的机会, 能更好地研究和准确比较运动员之间的技能水平。本文利用第一手详细的比赛数据, 对男子百米赛非体教专业前8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量化比较分析, 发现该项目在云南省的推广和普及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距离判断、方位角运用、比赛心理素质、立体空间感读图、检查点流畅性、注意力集中、焦虑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次大会为解决定向越野非体教专业男子百米赛运动员之间在比赛成绩上的差距和原因, 以及在改进定向越野训练方法及运动员选材上提供了客观真实的数据, 为提高云南省定向越野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

以2011年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定向越野非体育教育专业男子百米赛决赛比赛成绩前8名为研究对象。

注:吴巧4~5多打69, 罗伟权2~3多打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百米赛决赛地图分析

云南省2011年大学生运动会定向越野百米赛场地设在田径场内, 比赛地图比例尺为1:1000, 场上检查点总点数50个, 设18个检查点加上终点共19个点, 距离为0.610公里。地势平坦、检查点较多, 为草坪地貌, 没有爬高量。定向越野百米赛决赛非体育教育专业组与体育教育专业组男女8个组同时进行, 各组别路线设计均不同。场地上检查点多、运动员也多, 形成了较复杂的比赛环境。这样给参赛运动员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度和心理压力。

(二) 百米赛决赛技能分析

以最好成绩前8名运动员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第一名田刚总用时为187秒, 平均速度为3.26米/秒;第二名吴巧209秒, 平均速度为2.91米/秒;第三名许洪仓用时为218秒, 平均速度为2.79米/秒;第八名李概总用时为293秒, 平均速度为2.08米/秒。从图1看出第一名和第八名成绩差异显著 (差值为106秒) 。第一名田刚成绩曲线图呈稳定上升, 其他运动员的曲线图波动比较明显, 运动员成绩可分为三个层次水平。造成这种差异性和波动性的原因可能是与运动员的体能因素和技能水平有关。

通过查阅比赛地图, 图中有3个重复点 (1/4、8/15、10/16) , 5处有干扰点 (2、3、5、9、14) 。在19个分段中, 有些检查点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分别是:第1、2、3、5、8、15、16、17检查点, 其中第3、5、8、17检查点失误较为集中。分段成绩对比没有明显差异的路段为第4、6、7、9、10、11、12、13、14、18检查点 (参见图1和图2) 。前8名参赛者中, 失误人数为7人, 失误率为87.5%。这些失误原因主要由于运动员技术水平低, 且不稳定, 心理素质差异较大。

(三) 百米赛决赛前三点赛段技能分析

前三个检查点环境情况:1号检查点为重复点1/4, 2号、3号检查点周围都有干扰点群, 2号群点有代码为40、71、72三个检查点;3号群点有代码为46、73两个检查点。可以得出前三个检查点环境比较复杂, 干扰因素多。从图2可以看出, 前三个检查点8名运动员中有3名运动员出现失误, 例如第八名李概第1号检查点用时70秒, 与第一名田刚和第三名许洪仓多用了2倍多的时间用于大范围搜点。随后李概在2号、3号检查点连续出现失误, 导致过多消耗体能, 从而影响了最终成绩, 第四名罗伟权在3号检查点也多打代码为46的干扰点, 多消耗时间3秒, 其他运动员成绩差异不明显。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读图不仔细;方向和距离判断错误;心理素质差对场上的复杂环境不能及时适应。

从比赛地图分析:第2、3号检查点的位置方向大致和起点到1号检查点的方向相同, 距离也相对比较近, 运动员可以采用连续读图的技术, 提前做好第2、3号检查点的路线选择和检查点说明, 一次记忆1~4号检查点的代码和位置, 从而节省打点用时。前三点移动速度可以放慢, 以准确为主, 为后续打点建立自信心。从上述运动员失误分析, 运动员的技能掌握欠缺。如:出发技术、标定地图技术、打点技术。李概就是由于在出发时标定地图不准确, 导致路线设计方向失误, 影响到自信心。罗伟权是因为打点技术失误, 没有提前确认检查点代码, 见点就打, 多余用时。

(四) 中间赛段技能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在中间赛段集中失误的是第5、8、15号检查点, 原因可能是检查点周围或途中有干扰点 (5号检查点) 或重复点 (8/15号检查点) 。如图1、图2所示, 成绩出现明显差异的运动员第二名吴巧、第七名胡正堂在打5号检查点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 而比赛地图上看不出5号检查点旁边有干扰点。从总图上发现, 实际场地内5号点旁边还有两个干扰点 (代码为69、70) 。因此, 吴巧错打了代码69的干扰点, 在核对检查点代码发现失误后多消耗5秒的时间才打上5号检查点。第四名罗伟权、第六名高航、第八名李概则是在7~8号检查点赛段出现用时过长, 分别用时为41秒、31秒、30秒, 7至8号检查点赛段最快用时为13秒。14~15号点赛段第六名高航、第八名李概也出现超长用时, 分别为26秒、21秒, 赛段用时最快为12秒, 差异显著。经分析总结, 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运动员无法在短时间做出准确的方向判断, 在遇见点群时不能很好地运用立体空间感读图能力, 并且没有提前看检查点代码的习惯, 心理素质差, 分析地图与实地的环境对照的能力低, 距离判断失误, 最终导致运动员用时过长。

(五) 终点赛段技能分析

终点赛段主要是指在完成比赛路线中最后3个检查点至终点的赛段, 由于比赛接近尾声。当运动员到达最后3个检查点至终点时, 往往能听到终点传来欢呼加油的声音, 这些声音对于体力消耗极大的运动员来说, 很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而出现重大失误。如16~17号点赛段最快运动员第一名田刚用时为8秒, 用时最慢是第三名许洪仓和第五名普建学为16秒, 差值达2倍。在终点赛段路线一般都比较简单, 没有干扰点, 路线距离较长。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可采用与前三点的相同的技战术, 连续把最后几个检查点的信息一次读完, 确定点位后全力冲刺, 节省比赛时间。从以上失误原因说明运动员心理状态易受场外因素干扰, 心理素质不稳定。

(六) 百米赛决赛体能分析

百米定向除路线选择等技能因素外, 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也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然而, 与田赛及游泳等项目不同的是, 百米定向路线距离超短, 方向多变。在比赛中, 需要经常改变速度, 并保持尽可能快的匀速度。所以, 定向运动员需要具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和变速跑的能力。

以比赛开始阶段与最后阶段成绩进行分析, 开始阶段和最后阶段路线距离相对赛中各分段距离要长, 可以分析出运动员开始和最后阶段体能的差异。如:1号检查点, 第八名李概用时70秒外, 其余运动员平均用时23秒, 失误原因不排除体能因素, 最后阶段16、17、18号到终点三段距离为终点赛段, 路线简单且无其他因素干扰点, 两段距离最快用时为32秒, 最慢用时为42秒。在冲刺阶段相差10秒可能是运动员到最后阶段体能下降引起的。从图1、图2分析得出:非体教专业组的运动员前3点除去失误运动员用时, 平均用时为40.5秒, 只有2名运动员用时高于平均用时;最后3点平均用时约为38.2秒, 却有5名运动员高于平均用时。因此得出体能状况除个别运动员相对较好外, 普遍体能水平较低。

三、结论

(一) 比赛心理素质难以跟上比赛场地的变化

运动员在面对场地上由50个检查点形成的复杂比赛环境, 且只完成比赛规定的19个检查点, 还要正确处理由31个单点及群点检查点所组成的干扰点。在这种情况下, 参赛运动员面对此类比赛场地的技术难度与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成正比, 导致运动员很难掌握比赛的节拍, 由此也反映出教练员对百米赛群点训练的缺失。

(二) 运动员在各分段时间中用时波动不稳定

在8名运动员中, 仅第一名田刚成绩线条呈稳定上升趋势。第二名至第八名在第15号检查点之后均明显落后于第一名, 在各分段时间中波动也十分明显。总体来说, 运动员比赛成绩表现为三个层次水平。造成这种差异性和波动性的原因可能是与运动员的体能因素和技能水平息息相关。

(三) 平时训练中的方法跟不上比赛的节奏

根据对比赛数据的研究发现在比赛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可能是运动员读图不仔细、方向和距离判断错误、心理素质差对场上的复杂环境不能及时适应。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运动员无法在短时间做出准确的方向判断, 在遇见群点时不能很好地运用立体空间感读图能力, 找出正确的入口及出口方向。并且没有提前查看检查点代码的习惯。分析地图与实地环境对照的能力较弱, 距离判断容易失误, 最终导致比赛成绩用时过长。

(四) 体能选材及体能训练跟不上比赛的需要。

定向越野百米赛 篇3

1课题研究结果

1.1中国人百米具备跑进10s实力

黑肤色的美国人与牙买加人,借助身体结构的遗传因素,占有身高与快速力量的步幅优势,短跑项目均被来自美洲黑肤色的运动员所垄断[1],有近百人跑进10 s,大致有644次之多进入9 s区;而身高欠佳的亚洲人却往往被挡在百米决赛之外。其实,黄肤色的亚洲人有自己的灵敏、协调、节奏和速度素质优势,日本短跑运动员28岁的伊东浩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曼谷,就创造了10 s的亚洲纪录,而且多人接近10 s,成为亚洲飞人。

中国人百米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具备了跑进10 s的实力, 自1959年至1965年,我国著名的短跑运动员陈家全,四川万县人, 1938年6月16日出生,自1959年至1965年6次打破百米全国纪录,把中国百米纪录提升至10 s整;这个纪录平了1966年德国人哈里创造的10 s世界纪录,当时这个纪录为人工手计时,五人计时三人指向10 s,风速为0.13 m/s,申报国际田联得到认可(手计时的误差为0. 19±-0.11 s)。中国人百米跑进10 s,是具备这个实力的。直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采用电子计时,美国人海因斯以9"9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跑进10 s的运动员。1968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田径队中断了系统训练,直到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百米成绩为10"61, 整整经过37年的艰苦历程,终于在美国尤金由国际田联举办的钻石联赛,含金量极高的尤金站百米决赛中,25岁黄肤色的中国田经运动员苏炳添,以9"99突破了10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成为电动计时第100位跑进10 s的中国人。这对一个黄肤色的亚洲人,身高为1.72 m,却有自己特定的力量和速度,在世界田经运动史上留下了深刻记忆。自1978年至2015年中国短跑运动员整整跑了37年,由于文革期间,中断了10年系统训练,短跑项目受到严重断层,1978年恢复竞赛,只有老将出征,袁国强(现任国家田径队教练)连续三年跑出10"61,10"53和10"52全国最好成绩,也就是说由10 "61跑进9"99,用37年的时间终于越过0.62 s的飞行历程,而中国人百米跑平均水平为10.28 s;仍处于10.07 s~10.49 s区间(表1)。

苏炳添,作为第一位跑进9 s区的黄肤色的亚洲人,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正如日本谋体用原本真实复杂的情感报道说“苏炳添先于桐生进入9 s区”予以尊重和称赞,但也为“桐生”深感挽惜;今年三月,日本桐生祥秀在美国德克萨斯的一次比赛中,在超风速(3.3 m/s)情况下,跑出了9"87而异常兴奋与自信; 本赛季国际田联第一个室外比赛,2015年5月10日在川崎举行,日本名将高濑慧以10"09获得亚军,苏炳添跑出10"10,仅以0.01 s之差获第三名,然而2015年5月30日尤金站苏炳添却以9"99闯过了10 s这个门坎,这对成绩相近黄肤色的中日短跑运动员来说,机遇同在,只是未能把握竞技状态的极点出现时机。

1.2百米需早期定向实施系统训练

现代运动员选材,运用科学的测试手段,对未来发展水平作出科学预测,再进行综合评价,然后选出在先天和后天条件上均较优越,并具有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潜能的人才。通过观察和测试,进行早期定向,使之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实施系统训练。当该文作者统计处理一组特殊数据,即改革开放37年来百米成绩时,发现成绩变迁的跨度,也就是说,最大值减最小值等于全距,跨度达到0.62 s; 改革开放前20年与后17年成绩差异非常显著,t值为4.51,p<0.01 (表2)。

文革十年中断系统训练,直接下滑0.3 s,37年来的全距为0.62 s时距;1978年恢复训练,第一次保定全国田径比赛,百米跑出10"61的袁国强,只能老兵上阵,直到1984至1986年郑晨与李涛所跑出的10"28、10"26乃是陈家全的弟子,直到20世纪末,才新人辈出,包括袁国强的弟子苏炳添在内的劳义、梁嘉鸿和清华大学的胡凯,以及陈文忠、周伟和张培萌的出现,都向破10 s大关进发,作者把改革开放前20年与后17年百米成绩作了比对分析,差异非常显著(表2), 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数据资料,经济建设的成就,为发展体育事业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为体育设施提供现代化,为体育人才培养实现科学化,科学选材早期定向训练系统化,这就为改革开放后17年,百米跑进9 s区铺设了一条快速通道。

1.3中国百米双子星争先进9s区揭迷

中日黄肤色的亚洲本土百米运动员,具备跑进10 s的众多者, 挤满瓶颈之处,谁能先于9 s区,近年来很难预测。即使在中国具有双子星之称的名将,张培萌与苏炳添虽他们各自特点不同,但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综合特质的潜能,实施系统训练。张培萌文质彬彬,起跑稳健,后程发力,越跑越快,45步跑完百米,可与博尔特竞拼,2013年莫斯科田径世锦赛,跑出了10 s,未能积极地做终点压线而失去决赛,与进入9 s区擦肩而过;而苏炳添虽身材不起眼,坚定自信地起跑和前程跑的优势与意志力,可与博尔特媲美,充满活力与速度,成绩与张培萌相近,国内比赛均处前列,他们共同携手,一次又一次猛烈地冲击10 s瓶颈,很难剖测谁先于9 s区。而苏炳添的教练袁国强认为:苏炳添具有内在潜力,“9"99,不是他的极限”。

作者为此查阅了苏炳添的个人资料,发现他的精彩人生与奔跑结缘,而且富有传奇色彩,1989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古镇,苏炳添刚两岁,同龄孩子正在学走步,他却跟着表哥屁股后面学习跑步, 而且有模有样,他生下来节奏感就好,上学之后,越跑越好,步频快而且有力,跑出去的气势就象脱缰的野马,15岁的初中生苏炳添百米就跑进了11 s,终于实现了战胜表哥的“睹约”。自2004年进入中山市体校和选入省体校,通过定向系统训练之后,百米跑成绩进步飞快,自2004年至2015年10年间,由11"7跑进9"99,跳跃式的跨越了“10 s”与“9 s”两个时区(图1)[2]。

因此,这正说明,苏炳添以9"99,先于日本桐生跑进9 s区,其现实意义更加深远,他不仅代表了本土亚洲人第100位跑进9 s区; 而且还进一步证明“早期定向选材,实施系统训练”的重要意义,仅用10年时间,使百米成绩跨越两个时区,实现了跳跃式发展。然而中国百米双子星,本是双保险,张培萌和苏炳添都逼近10 s,均有冲击进入9 s区(p<0.05)的成功概率;2013年莫斯科田径世锦赛复赛和法国选手并肩抵达,成绩10 s相同,由于张培萌未做积极地压线,仅以千之一秒,与进入9 s区擦肩而过。但是对张培萌来说机会依然存在,日本的桐生曾跑过10"01,在日本排名第二位,机会同在,必须把握自我,水到渠成。

2结语

该文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用切身体验和史料分析,以我国改革开放为起点,以近期媒体热烈报道的体育新闻和美国尤金站田径钻石联赛与数据资料求证,通过早期选材,定向培养。运用科学系统训练的路径,努力实现了“先于日本,进入百米9 s区”,通过比赛现场视频见证了黄肤色的中国人,成为世人永恒的历史记忆。为何我国改革开放37年,尤为后17年,中国百米速度如此之快,如下所述。

2.1发展体育事业需要经济基础支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地加速经济建设,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提供经济基础的支撑,包括我国成功的举办北京奥运会,以及全国范围内兴起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国青少儿广泛的提供早期定向选材与系统训练。中国百米飞人苏炳添,成功的跑进9 s区的黄肤色亚洲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2.2从娃娃抓起早期定向实施系统训练

科学地选材,早期定向,实施系统训练。苏炳添,从两岁开始跑步训练,似乎离奇或富有传奇色采,其实,苏炳添出生于中山古镇, 整个家族富有快速奔跑遗传基因,表哥大苏炳添9岁就接受学校少儿田径队的系统训练,当苏炳添进入小学及初中读书,他们兄弟均先后进少体校和省体校,甚至同场竞技,以及输送省队与国家田径队,不断接受高层次的短距离100 m和200 m系统地专门训练与比赛,根据训练对象的身体能力和技术水平,制定训练计划,遵照超量恢复原理,并科学地执行与调控运动负荷。据袁国强教练说,苏炳添百米速度仍有提升的空间与潜质,并指出苏炳添在美国尤金跑出的9"99,不是苏炳添的极限,并能接受新一轮的强度训练。

2.3用科学发展观掌握核心技术与回馈法

上一篇:可靠性研究下一篇: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