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2024-05-15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精选11篇)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较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 将电子类“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公共安全图的技术”等十一个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其主要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330个专业点,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每年毕业人数将近10多万, 在校生达60多万。社会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特色的人才, 不能办成千人一体、万人一面的笼统模式。因此要求各个学校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根据国家需要, 找准学校定位, 并且各安其位, 办出特色。教育部十分重视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十五”期间, 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部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 (1) 200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即4号文件。 (2) 2004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即2005年1号文件, 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 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 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发挥自身优势, 办出专业特色。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7]134号) 和《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函[2007]164号) 。“十一五”期间将择优重点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建设点分“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两种类型分别遴选。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为把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成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特色专业, 根据我院的办学基础、师资情况, 我们要研究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一、找准专业定位, 确定办学特色

在充分的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把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 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依托学院的商科环境, 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和具有一定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确定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 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具有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能在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应用设计、教学科研、市场开拓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而且是商科院校, 我们的办学特色应体现在商科特色和工程实践能力强两方面。

二、通过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商科特色

我院是一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的商学院, 商业气息比较浓。我们的校训是:厚德、博学、精明、自强。要突出学生的商科特色, 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 经管类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参与经济管理类学术讲座, 选修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重要基础课程, 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等等;辅修经济管理类专业, 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 初步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初步的经济管理意识。 (2) 商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通过开展暑期社会调查、电子元器件的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活动, 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 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 (3) 开展具有商科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校友精英人物访谈、暑期“三下乡”、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竞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商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体现商科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法有: (1) 加强实验课程教学。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将实验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和科技创新层。明确培养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各种主题研讨活动, 统一思想, 明确努力方向。规范和推进双性实验的开设。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制订了《双性实验开设管理办法》。对双性实验的开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出了具体规定。突出实验内容的创新性, 80%以上的实验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 实验内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综合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和探索空间。 (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毕业设计总结研讨会。总结好的做法, 分析存在的不足, 研讨解决的办法, 从而有效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毕业设计选题都必须经过专家小组严格审查, 并要求提交毕业设计任务书。通过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理论设计文档和实物安装调试情况的检查, 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控, 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相关企业、工厂的资源, 让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行和毕业设计。 (3) 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 学生可以自选实验时间、实验内容, 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 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学们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随时进入实验室学习,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真正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基地。当然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完成开放实验教学任务提供保证。 (4) 建设电子技术培训基地。建立电子设计实训基地, 有场地、有设备、有器材, 学生能集中时间进行一些工程项目的训练,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开发创新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电子设计竞赛、程序大赛等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检验自身能力的大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及竞赛,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5年,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在湖南省首届程序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并获团体总分第二名;2007年, 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1项, 省一等奖1项, 省三等奖1项。我院毕业生适应能力强,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届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2005届99.26%, 2006届99.47%, 2007届99.23%, 且就业层次比较高, 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本行业的一些著名大公司。

摘要:结合我院实际, 本文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办学特色, 探索了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培养商科特色, 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办学特色,商科特色,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1998.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3]李桂梅.商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第二类特色专业研究.科技信息, 2007 (33) .

[4]罗桂娥, 等.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 26 (6) .

[5]李衍达.关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 .

[6]严国萍, 等.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汇报.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4, 26 (4) .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我们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列入到提纲,并且重点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下,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各个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路

1.明确培养专业和人才发展的目的

各高校在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和构建丰富的课堂体系中,应该特别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要重视学校所能利用到的各种资源一起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通过原有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和规划而构建的一门新颖专业。通过对社会发展调查,结合实际我们得出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整体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各个课程内容,我们在单科轻重整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调整。综合课程方面的内容,构建一个知识点足,内容丰富的一个课程体系。对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本内容的相互联系,还要避免改革后书本知识点重复机率过大。整合课本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个更加完整的基本理论链,让他们对基础东西有一个广泛了解。

3.重点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中,学校应该把所做的实验验、学习、和安排的课本内容结合为一体,采用层层提高的办法,使得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进行,而且还要注意课内外互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空暇时间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在构建新课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重点体现能力本位理论,强化专业方向,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个高校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就业范围,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就业方面有关的技能培训。

三、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践

1.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能力相互统一起来。围绕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电子信专业人才,以理论知识够用作为他们的基本原则原则,不能够单纯追求书本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更重要的是还要突出学生该专业方面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出与电子信息方面有关的专业,形成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还要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置部分课程和精选一些重点内容。

2.加强与电子信息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

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容要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符合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这一改革思路,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一些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能力。

3.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划分更细,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意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能力,扩大学生知识层面的素养,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可以更系统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个主干学科类的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改变原有教学内容过度狭隘,专业理论不齐全的倾向,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四、结语

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紧靠牢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重点改革实践体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具特色的专业,还能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3

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经济领域发展非常迅速。由于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我们把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列入到提纲,并且重点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下,社会非常迫切的需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人才,而且各个各个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给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思路

1. 明确培养专业和人才发展的目的

各高校在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内容和构建丰富的课堂体系中,应该特别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要重视学校所能利用到的各种资源一起来自不同层次的学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通过原有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与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和规划而构建的一门新颖专业。通过对社会发展调查,结合实际我们得出了学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整体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各个课程内容,我们在单科轻重整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调整。综合课程方面的内容,构建一个知识点足,内容丰富的一个课程体系。对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本内容的相互联系,还要避免改革后书本知识点重复机率过大。整合课本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个更加完整的基本理论链,让他们对基础东西有一个广泛了解。

3. 重点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中,学校应该把所做的实验验、学习、和安排的课本内容结合为一体,采用层层提高的办法,使得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进行,而且还要注意课内外互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空暇时间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在构建新课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重点体现能力本位理论,强化专业方向,体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在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方面,各个高校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就业范围,针对性的开设一些就业方面有关的技能培训。

三、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践

1. 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各个工作岗位、能力相互统一起来。围绕把培养目标设定为电子信专业人才,以理论知识够用作为他们的基本原则原则,不能够单纯追求书本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更重要的是还要突出学生该专业方面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出与电子信息方面有关的专业,形成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还要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来设置部分课程和精选一些重点内容。

2. 加强与电子信息专业有关的技能训练

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内容要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也需要符合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这一改革思路,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一些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来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能力。

3. 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单一教学模式,学生的专业划分更细,理论知识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意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能力,扩大学生知识层面的素养,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可以更系统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几个主干学科类的的基础知识点和基本理论,改变原有教学内容过度狭隘,专业理论不齐全的倾向,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四、结语

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紧紧靠牢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整体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重点改革实践体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具特色的专业,还能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篇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科:理学

门类:电子信息科学类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5

关键词:美术特色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校本课程的开发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美术特色高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值得我们关注。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开发主体多元化、课程资源多样化和课程环境开放化等特点。开发主体从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扩展到了家长、课程专家、社会人士等,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各界人士都有机会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课程习题应当及时调整适应社会的需要,显然传统的文本形态的课程开发和信息资料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计算机的运用使得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共享更为方便、快捷。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运用,囊括了文本、图象、音频、动漫、PPT课件等诸多形式,使得上课内容生动、形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丰富的资源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比如“多媒体网络教室”这一功能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校园网络的教学能有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与总结。随着网上平台的建立好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校生之间的互动也越加频繁,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拓展了教育环境的内容,课程环境呈现了动态系统性、多元性等特征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学生有必要拥有更强的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深入进行,进而营造更加和谐、繁荣的教育环境。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导入一些网络软件或是建造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如论坛、腾讯QQ等,在这些虚拟社区里教师能以朋友的身份,积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美术特色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美术特色高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活动;以某种智能为发展基础的教育学习活动;以设计、展览等为载体的教育学习活动。以课程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技能的掌握。比如,本校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就常采用这种模式。学生阅读了一部小说之后,教师会设计一些与该小说和所学技能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借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小说的内容,比如用一系列图画来展示小说主要情节等,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口头陈述来提升自己的表述和概况能力。

2、以某种智能的开发为基础的教育学习活动

此外,本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还会开展一些围绕学科智能本位学习和以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多元智能教育活动。比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之后,让学生用一幅画或海报来描绘作者在写作之时的感受与心情。此外,在以音乐感知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背景音乐来搭配所朗读的文学作品。这类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专注某项智能的机会。

3、以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教育活动

此外,以设计、表演等也是表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创造或演绎自己的作品来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比如,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可以运用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设计某物品的外包装,而在学校的某些节日庆祝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演,如唱歌、话剧表演等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节目。以学生的设计、表演等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学生自己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美术特色高中校本课程的设计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出了诸多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教师观、教研观、学生观的转变等。教师由传统的权威说教转变为了循循善诱的朋友,教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美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还体现在教师对美的鉴赏与把握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积极参与课题活动,进行自身的创造。我校根据各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多元化智能教育与学科的课程相融合,设计了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1、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智能化发展

语数外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设计也综合考虑到了学生的各种智能的发展。比如说,语文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口述或书写对所读文学作品的感受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找出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画出图形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口头描述对公式的理解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画流程图来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载体,如小说总结、公式描述、话剧扮演等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美术课程的设计与智能提升

美术特色高中的教学中,美术无疑是重中之重。本校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记录每次创作的心情,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学生通过创造多样的漫画、水彩画和素描等来开发自己的空间智能。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创作宣传海报和黑板报等来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的全面性。这些校本课程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各项智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的教学,也是一种美的教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美术特色高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是势在必行的。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各地的美术特色高中在选择校本课程的模式时,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和学生的特征,恰当选择以课程基础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以某种智能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活动或是以表演、设计等为载体的多元化智能教育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美术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利.信息技术条件下校本课程的开发[J],软件导刊,2007(10)

[2]刘晓山.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

[3]车树国.网络课程校本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04)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6

回顾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历史, 学院经历了二次整合、三个时期的大发展。

一、1987年3月-1991年9月 (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

1987 年元月一批从教育战线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 为了发挥余热, 开始筹建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当年3 月14 日, 原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委员会发文 (武洪教委[1987]15 号文) , 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 为武汉市有志青年提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服务。

二、1991 年10 月-2006 年5 月 (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1991 年8 月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对武汉洪山育才自修大学进行了改组, 在其基础上, 由武汉市洪山区教委成人教育协会投资, 经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 (武教职工[1991]41 号文) 批准正式成立武汉洪山自修大学。

为了规范高等教育助学机构名称, 1998 年8 月13 日, 原武汉市教育委员会批准 (武教社[1998]9 号文) , 武汉洪山自修大学更名为: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十多年的发展中, 为洪山区的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三、2006 年6 月至今 (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长效机制, 2006 年3 月由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牵头, 组织协调由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接管了武汉洪山专修学院。

2006 年6 月26 日, 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 武汉弘立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对筹设的武汉信息工程学校与武汉洪山专修学院进行资产重组, 成立新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改变了学院单一的融资渠道和股权结构, 成立新的理事机构和新的学院领导班子, 校址迁往武汉理工大学腹地--- 武昌马房山武工大路特一号, 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 当年招生达2000 余人, 是武汉理工大学8 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站中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成为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学实力较强的社会助学机构之一。

同年12 月26 日, 武汉市教育局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落实省政府49 号文件精神, 规范高校办学行为督查工作的通知》 (鄂教发[2006]46 号) 的要求, 组织专家组对学院办学行为进行了督查, 专家组和市教育局领导一直对学院办学实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2007 年4 月, 教育部出台了教高〔2007〕9 号文件, 规定部属高校从2007 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 该院停止了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办学。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的规定, 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率先开始以自己的名义, 独立向社会招生。

重组后的武汉洪山专修学院在省市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艰苦创业、规范办学, 短暂的一年时间里, 打造出了“自考助学”的品牌, 为学院带来了空前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针。学院依托地处武汉理工大学腹地的地理优势和湖北省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主的办学特色。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 学院把技能培训融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加强学生实训环节, 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进行有机结合, 实行了“本科+ 技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007 年6 月11 日, 经湖省教育厅同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 将武汉洪山专修学院更名为“武汉电子信息专修学院”, 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创建于1987 年3 月, 已具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 校址坐落在马房山工大路特一号, 地处武汉理工大学腹地, 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高校相毗邻。现设有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文法与艺术系、建筑工程系、社会助学部等五系一部, 设有党委、工会、共青团等党群组织。办学宗旨明确, 教学设施齐全, 内部管理机构健全, 规章制度完善,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179名专兼职教师和管理队伍, 其中副教授、硕士以上职称或学历的教师达80% 以上。现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6500 余人 (其中高起本1500 余人, 专升本在校5000 余人) , 生源遍及全国26 个省市, 是目前湖北省办学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单位之一。为完善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 构建学习服务体系, 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7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轨道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完成简单电子元器件的测试, 电子线路板焊接, 电子产品参数检测, 电路板维修, 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具备电子产品生产、检测、维修和简单设计能力。

2 建设基础与条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轨道控制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实践性强、涉及的基础理论 (如物理概念、数学) 较广, 有着广阔的工程背景。学院设有电子技术仿真和实操实验室,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课程团队教师中有老, 中, 青三代及企业有经验兼职教师, 师资结构合理。

3 建设目标与思路

3.1 建设目标

(1) 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完善教师梯队建设, 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青年教师, 积极引进企业有经验的专业教师, 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更新知识, 提高学术水平。将本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成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教学内容建设, 力争做到本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内容中及时体现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严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将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 形成项目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项目内容如图1所示。

(3)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设, 我们根据项目任务的不同工作过程采用了引导文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成果展示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

(1) 传统的讲授法与引导文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准备的咨询阶段, 综合运用讲解、实验、仿真等方法, 实验用来对抽象的原理进行验证、演示, 如电子元器件的特性、放大电路分析、通过实验演示不合理的设计导致的后果等, 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2) 讨论法, 在计划和决策阶段, 通过学生间、小组间的讨论、争论、辩论,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达到对知识的统一理解。 (3) 成果展示法和激励法, 在项目的检查和评估阶段, 采取成果展示法, 通过阐述自己或小组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技术, 并可以简单直观地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4) 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需要, 引入不同的设计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 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设思路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契机, 充分调动本课程组教师的积极性, 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 努力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教学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跟踪电子技术发展动态, 修订课程标准和优化教学内容。

(2) 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 满足学生将项目制作、项目测试完成的更好。

(3)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梯队, 时时将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纳入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因才施教,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建立网上教学资源。

4 建设内容与规划

4.1 建设内容

(1)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课程建设, 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进一步提高教学队伍整体水平。建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兼职教师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 组成, 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 建立网上教学资源, 建立网上开放式教学资源, 并对其不断进行完善、细化和补充, 以实现网上师生交流与互动。

(3) 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系列化,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向精品化方向发展。

4.2 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第一阶段。

(1) 进一步深入大中型企业开展课程调研, 掌握吉林省大中型电气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岗位能力要求, 完成职业能力分析。

(2) 通过调研, 规划、建立本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 整合完善现有的教学资源, 使其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2) 第二阶段。

积极组织参与有关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不断丰富与完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的内容, 定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活动, 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5 预期效果

通过课程建设, 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使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以“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具有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维修的能力, 增强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用信息技术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篇8

软硬兼施 实现管理信息化

根据“总体设计,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继续完善”的原则,我校进行了多次信息化升级改造。如今,学校已拥有可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报告厅并配有校园视频会议系统;所有教室均配有全套多媒体设备以及统一规格的交互式液晶大屏幕电视;建有全自动录课室和教研听课室,实现了课堂网络直播、课后网上点播;为学生和教师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在每个楼层配置了电脑触摸屏,以便学生在课余了解教育信息;在主楼、门厅、操场等位置装配了宣传电子屏。配合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我校的网络应用环境正重新设计改造,准备利用三年时间,将我校数字校园整体应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良好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为学生进行学习与实践夯实了基础。

相对比硬件建设,我校更重视软件的建设,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能,体现学校信息化特色。大兴三小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方便了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最新动态,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成为教师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大兴三小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学校的办公管理应用中心,它将教师的电脑桌面变成了办公桌,囊括了教师日常教学与办公的所有相关应用,包括文件的交换、历史重大事件的查询、校园通知的发布、区级校级应用的快捷索引等。由于方便易用,教师们已习惯将其作为自己计算机的主页。如今,我校已逐步实现了办公无纸化、管理信息化。

研用结合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研究与应用。我校实现了教学行为的“三化三手”,即实施素质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环境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培养教师成为开展教育科研的能手、捕捉现代教育信息的高手、锐意教学改革的巧手。

1. 把教师培训成为行家里手

为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新路,我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自上而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采用多阶段、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技术上,从最初的阳光二代及洪图软件到Flash、网页制作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我们都请专家到校给教师做培训,并组织教师到大连、无锡等地的电化教育先进学校参观考察。为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学校还购置了3个T的教学配套资源,引进了近200G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专用资源,并订阅了《中国电脑教育报》等专业刊物。

现在,学校里的每位教师都成了制作教学课件的行家里手,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能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习惯,生动的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深受学生欢迎。在北京市组织的“三优”作品评选中,我校师生屡获佳绩,每次参赛获奖作品都在50人次以上,并多次在大会上发言、交流。

2. 以研修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水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我们将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整理、优化,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同平台间的切换,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师研修计划,开展每月一推荐、一评优、一表彰等形式多样的公开教学活动,并及时请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加快了我校教学改革的步伐。

在日常教学中,我校充分发挥大兴区教师研修网与学校网站的主阵地作用,利用远程交互功能,与进修学校及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们交流互动,实现了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很多教师成长为大兴区教师研修网协作组的中坚力量。教师还充分利用北京教育资源网的网上资源,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打造出了一节节优质的整合精品课例。

3. 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十五”重点项目《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等3个课题,并正式出版了《杏坛花开》一书。“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子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校本研修促教师专业化成长探究》,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我校“十二五”课题《利用交互白板创设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探究》已顺利结题,并立项了国家级重点课题《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专业技术素质和教学质量得以快速提升。如今,学校伴随课题研究成长起来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有21名,他们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没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信息化。我校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寓教于乐,让网络数字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1. 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以往的学生管理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切入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广播、电视、橱窗、班队会等多种途径,形成一套队员自主教育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课题《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和《班级博客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和实施,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途径,体现学校的信息化特色。现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博客,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创建并管理,他们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上传信息,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能,还促进了家校沟通,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 为学生搭设创新与展示的舞台

学校在科技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自2005年开始,我校在五年级先后开设了《LOGO语言海龟机器人》、《机器人》、《单片机》等校本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灭火机器人、足球机器人、运矿机器人、FLL和排雷机器人等比赛,连续五年取得佳绩。其中,排雷机器人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中均获得全国第一名。2011年“木梁承重”项目又获得北京市第一名,并荣获最大承重奖。2011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结合我校开展的“悦读天地”校本课程,我们还引领全校师生及家长走进“数字图书馆”,畅游书海,快乐阅读。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9

近年来, 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增长, 我国电子商务也急剧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逾4.5万亿, 其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万亿;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 同比增长97%。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 使得国内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国内紧缺人才之一, 有关机构预计在未来10年国内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自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 开设电子商务本科的高校已达275所, 高职院校近700所, 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前景形成反差的是, 这些电子商务毕业生普遍无法直接上岗, 对口就业率远远低于普通高校其它专业的就业率。

社会各行业及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建设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有一点是大家所共识的, 就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必须基于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 及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2010) 皆认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建设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作为高职院校, 其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立足于地方需求,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满足义乌的需求, 其次才是浙江甚至全国。因而, 了解义乌电子商务应用及人才需求是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明确的专业定位并进行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质是专业发展的基石。

2 义乌电子商务应用及人才需求

2.1 义乌网购行业人才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 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特别是网购行业呈现爆棚式发展, 2010年全市网商营业额达500亿元。另据义乌电子商务2011年半年度运行态势分析报告统计, 义乌现有网商超过5.3万家, 淘宝五钻以上卖家约3500家, 月均交易额超过10万元的1100家。这些网商既有新兴的个人或企业网商, 亦有步入网商行列的义乌传统企业。另外, 随着团购的快速发展, 义乌团购网站亦呈爆发式增长。自2010年7月出现首家团购网站以来, 现义乌已有20家, 除涌现出土豆团、义乌团、义和团、717团、579团等一批本土团购网站外, 运乐团、满座网等一批全国性的团购网站也入驻义乌。在义乌网购行业, 随着中小企业网店规模愈来愈庞大, 管理和运营网店已经成为一项专业技能, 网店运营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 而目前专业的网店运营管理专才又很紧缺, 据淘宝网的一项专业调查显示该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专业的网店运营管理人才一定会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中小网商对于能负责本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管理运作, 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商贸知识、电子商务法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知识的电子商务管理人员需求越来越大。

2.2 义乌批发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义乌本是以批发起步, 面向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即内贸与外贸。本地批发商应用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建网站销售, 如义乌现有的200多家混批网站;另外一种方式是利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据相关统计, 义乌国际商贸城目前有宽带用户34900余户, 35%左右的店主拥有自己的网站或者网络店铺, 另有40%左右的店主正在考虑自建网站或者拥有网络商铺, 而大多数店主已经成为某个或多个大型商务网络平台的付费会员, 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取得较高的交易成功率。义乌市百强企业中已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占57.9%, 有21%的企业正在建设团队准备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有25%的企业自建了企业的独立网站。对于批发行业电子商务应用, 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是能整合线下与线上的整个商务流程, 不仅能进行各类网站进行销售、服务, 更需要对传统商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能将两者进行整合。特别是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 不少企业在投入资金开展电子商务的同时, 却发现外贸人员自身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能力欠缺, 不能有效发挥该平台的作用。

2.3 义乌电子商务服务行业人才需求

电子商务服务业内涵广泛, 义乌电子商务服务行业主要包括以下两类:第一类是以提供网络平台为中小企业或个人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 在义乌既有知名的全国性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环球资源网、生意宝及文笔网等B2B电子商务网站, 另有淘宝网、易趣网、拍拍网、有啊网等B2C或C2C网站。并且义乌本地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也相继建立, 如中华商埠网、中国小商品数字城、商务义乌、小商品团购网、义乌市场网、义乌全球网、中国小商品城网、中国化妆品网、中国饰品网、义乌搜货网等。第二类是以提供技术等外包服务为主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外包服务提供商, 这类企业主要服务内容有网店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 淘宝网店运营、拍拍网店外包、官方商城托管等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如义乌某毛毯大型企业从2011年1月开始就把电子商务板块以外包形式交给了义乌某公司运营。这两类企业对人才需求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类平台型电子商务服务商, 最缺乏的是那些能够将商务网站平台的优势介绍给客户, 负责将网站推销给他们, 并将这些客户最终锁定为忠实客户源的市场开拓型的业务型人才;而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商对于人才需求则有网站建设、网站内容编辑、网站美工设计、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络客服等电子商务人才。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本地化策略

本地化的策略路径首先要更懂这个城市, 要建立本地特色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把握本地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专业特色。本地特色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一开始就以城市为服务对象的, 因而它能够做那些以全国甚至全世界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所不能做的事情。

3.1 以本地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 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首先应当以满足本地人才需求为首要任务, 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要在学校所在地就业。以义乌为例, 义乌电子商务形成了以新兴创业型网商集聚、传统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外包服务行业共同发展的本地特色, 这样的特点使得对本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作为地方高职院校, 可以按照这些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义乌高职院校可以以培养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以网商为服务对象的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人才、义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人才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定位, 促进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

3.2 以技能专业化为课程设置的根本

很多的调查表明, 许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 不了解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 不明确电子商务行业有哪些工作岗位, 更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 找不到自己学习专业的方向。由于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面面俱到, 使得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相对不足。而目前的现状是, 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最普遍的要求是先专后博, 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侧重, 企业不需要样样都懂一点却什么都不够专业的“全才”, 他们更需要的是掌握了行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如此,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弱势就显露出来了, 在技术层面上, 比不上学计算机专业的;在商务层面上, 不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因而, 作为职业高校, 职业能力应成为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高职电子商务不是要培养通才, 而是在某一领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或操作能力的专才。因而,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根据岗位需求调整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当地电子商务发展中需要的专才。

3.3 以学生特点为专业建设的参考

学生是专业存在的关键, 也是教学的主体, 因而任何高校的专业建设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求知欲望, 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电子商务涉及技术与商务两个层面, 技术要明确掌握的程度, 商务要细分定位, 特别是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素质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在了解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需求, 分析不同岗位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的基础上,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职业岗位, 让学生有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以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学习。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立及发展, 但专业定位不明、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 建立区位优势, 服务于地方经济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 建设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本地特色,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胡万奎, 电子商务人才定位初探, 科学咨询, 2009 (10) .

[2]张雪,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探讨,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学院下设计算机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数字控制系、基础部和中专部,先后共开设30个专业。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实训设施,满足了现有各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训的需要。学院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在教学中重应用,强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院每年都有一批统招专科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连续分别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继续学习深造。

学院实施名牌战略,紧紧把握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依据人才市场需求,构建了专业文凭+实用技能+职业资格的培养体系。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开拓市场,提供全方位快捷服务。开通了校企合作绿色通道,创建了辐射全国的就业网,与国内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就业安置合同,毕业生就业率高。经过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被陕西省教委评为“先进办学单位”,授予“明星学校”称号。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办学著名学校”,被中国成人教育委员会评为“中国高校先进单位”。

学院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发展战略等方面将突破瓶颈快速发展,使学院成为一所国际化高水平,有特色,国家需要,社会欢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新形势下,我院将依据自身优势,广聚人才,与时俱进,争创“产、学、研、用”一体化名校。

特色电子信息技术 篇11

许多学校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 这正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有力补充。我校利用兴趣差异, 选拔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人才, 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兴趣小组活动所开展的特色项目, 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发展的方向, 进行相应的练习,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课堂观察, 选拔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到兴趣小组中来, 再通过赛前集训, 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1. 结合教材内容, 在课堂上引入兴趣小组项目

电脑作品的制作是我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一个传统项目, 自浙江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来, 每年都有学生作品在省里获奖。以往进行选拔培训时, 我们让学生自主报名, 然后通过暑假和周末的培训,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电子报刊和网页, 到培训结束时形成作品, 上交市里参加评奖。一般报名的时候学生都很热情, 但随着培训难度的加深, 不少学生退出了兴趣小组, 也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参加竞赛的要求, 所以每次培训下来, 像样的作品只有两三份。

鉴于此, 2008年, 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首先引入了“电脑作品制作”这一特色项目, 通过综合设计, 把教材上相关的知识揉合在一起, 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 一步步操作下来能够形成一份电子作品。和以往相比, 学生的作品数量增加了,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由于信息技术课堂还要兼顾学生水平差异的问题, 学生作品的质量并不高, 还无法达到参加竞赛的要求。通过课堂观察, 我把对电脑作品制作有兴趣, 同时也有一定天赋的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 施以集中的课外辅导, 使这部分学生的电脑制作水平突飞猛进, 作品收获颇丰。在“浙江省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 我校学生作品荣获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

兴趣小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 融入课堂, 不仅有利于合理选拔兴趣小组人才, 而且达到了延伸课堂知识, 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同时使学生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拓展兴趣小组特色项目, 让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择项目

对于“电脑作品制作”, 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兴趣, 有的学生完成了教材上的基本任务之后, 对后续较难的拓展任务及整个作品的制作根本不感兴趣, 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有的学生偷偷地玩游戏;有的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 不敢吵闹, 却呆坐发愣……真正对作品制作感兴趣, 并形成创作动力的,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

于是, 我们又开始探索新的项目。2009年, 我们开始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上引入“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项目。“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是宁波地区的一个特色竞赛项目。它是一个关于城市建造 (City-building game) 的电子游戏, 此游戏是用电脑来模拟城市设计, 在设计的时候, 排水管、电网、公路、工业园区、绿化面积等都要综合考虑, 最终促进人口的良性增长。“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是学生在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我校从2008年宁波市组织这项赛事以来, 就开始参加这项竞赛, 但成绩一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引入这一项目, 每节课根据教学进度, 预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练习。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再通过平时的观察和组织校级小规模的竞赛, 挑选出合适的学生进行集训, 之后选拔出其中的优秀苗子参加竞赛, 这样一来获奖人数和奖项都有所提高。

通过课堂观察, 我们发现对“计算机模拟城市竞赛”感兴趣的大多数是男生, 女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之后, 最喜欢的还是“金山打字”。于是, 我们又引入了纵横码。纵横汉字编码法是一种按照汉字字形编码的方案, 这种输入法运用0~9这十个数字对汉字4个角上的笔形进行编码, 可利用小键盘单手完成操作, 简单易学, 速度快捷, 词组丰富, 功能强大。这一输入法对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与反应灵敏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2010年开始, 我们在初一年级的课堂上渗透纵横码项目, 通过每节课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的练习, 有不少学生对纵横码产生了兴趣。我们从课堂表现良好、反应比较灵敏的学生中, 选拔动员了部分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 准备参加2012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四届纵横汉字输入比赛”。

目前, 我校信息技术小组活动主要有电脑作品制作、计算机模拟城市、纵横码三个项目, 学生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来进行课外拓展, 不仅经历了赛事锻炼、开阔了眼界, 而且信息素养、操作技能明显提升。

3. 通过课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优势

以往的做法通常是:兴趣小组在选拔成员之前, 由学生主动报名和班主任推荐两者相结合, 而班主任则会把参加兴趣小组作为给予成绩好的学生的奖励, 部分成绩不够优秀但对信息技术深感兴趣的学生很难被吸收到兴趣小组中来。诚然, 不排除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喜欢或具有这方面的天赋, 有些学生在参加训练之前, 甚至不清楚这项活动是否适合自己, 所以自主报名也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些学生在训练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坚持, 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 也打击了学生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特色项目活动的优势在于, 一方面在课堂上预先引入兴趣小组特色内容, 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 再进行参赛学生的选拔, 不仅教师心中有数, 学生自己也能挑选适合自身、符合自己兴趣的项目进行集训;另一方面,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不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兴趣发展的活动项目, 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料”时间, 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特别是像纵横码输入这样机械却又需要长期不间断练习的操作, 很适合在课堂上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项练习, 再通过赛前的集训达到较理想的水平。

上一篇:标识技术下一篇:概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