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2024-05-15

……中(精选10篇)

……中 篇1

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进行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呢?在教学中, 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在观察中练习说写

图画、少儿节目是儿童间接认识事物的渠道, 而且由于图画、电视节目生动有趣、形象,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我们借助“看图说话”和“看图学文”教材, 引导学生想想图上画了些什么, 画了一样什么东西;常组织学生观看少儿节目, 看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中, 我们时常开设“实物观察课”, 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多种实物的同时训练“说”“写”。从玩具、生活、学习用品到花草树木到家禽走兽、风雨云电、江河山川、日月星辰, 凡是学生能够直接看到的或间接看到的, 教师都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中, 充分发挥学生眼、鼻、耳、舌、手等器官的作用, 让他们亲自看一看, 闻一闻, 听一听, 尝一尝, 摸一摸, 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实物的大小、颜色、形状、味道等特点, 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 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 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例如一年级学生观察桔子后, 有个学生这样说:“桔子圆圆的, 里面桔子瓣弯弯的, 咬一口, 又甜又酸, 我们都喜欢吃桔子。”

日常生活中, 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让学生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表达出来, 如家里来了什么人, 谈论什么;自己或家里人做了什么事等等,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说写练习。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从小留心身边事情的习惯, 例如一个学生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个高年级学生帮一位老爷爷推车。上学后练习说写时, 他是这样说的:“今天早上, 在上学路上, 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推着一车稻子, 上坡时, 一个姐姐跑过来, 帮着老爷爷推车, 老爷爷很高兴。这个大姐姐真好!”话语虽然不多, 但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 能够把自己见到的事情说明白, 这就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活动中练习说写

热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顺应他们的这一天性,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既有意义又有情趣的活动, 如课堂上开展唱歌比赛、写字比赛、朗读比赛等等。比赛前,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心里怎么想的;比赛中, 引导学生说说心情怎么样, 是怎样做的;比赛后, 引导学生说说结果怎样。课外, 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跳绳”、“踢毽子”、“拔河”、“老鹰捉小鸡”等。说写训练相应地安排在活动中或活动后, 学生说起来有话, 写起来容易, 内容也很丰富。

三、在学习中练习说写

低年级学生识字学词, 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运用字词进行表达。因此, 学习字词必须与发展语言紧密结合。从学生学习第一个生字开始,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 用字组词, 再用词练习说写句子, 我们启发学生用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 说写出不同的句子, 例如学生学习了“大”字, 引导他们组成“大人”、“大家”、“个子大”等词语, 然后分别用这些词造句。有一个学生造的句子分别是“我爸爸妈妈是大人”、“我们大家是一家人”“我爸爸个子大”, 这样, 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字义, 而且发展了儿童的语言。

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或改编故事, 例如学生学习了《小露珠》以后, 引导学生接着这个童话故事进行改编。有一个学生改编出了这样的故事:“第二天晚上, 小露珠又来了, 他这次带来了他的小伙伴, 他们有说有笑的, 小青蛙见了, 问他:‘你同你的小伙伴说啥呢?’小露珠高兴地对小青蛙说:‘我在讲我昨天见到你的故事……”

通过不同途径、多种形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 篇2

今年3月份以来,陕西、青海两省的各家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杰出青年志愿者熊宁的先进事迹,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典型的推出在宣传报道方式上是一种创新,为丰富和发展典型报道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范例。为了探求宣传报道熊宁事迹的当代意义,提高典型宣传的水平,在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宣传报道熊宁事迹的基础上把熊宁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引向深入,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于4月28日联合举办了“熊宁事迹报道与典型宣传”研讨会,来自省内新闻媒体、多家院校约50多位编辑记者和新闻学者参加了座谈会,这里摘要刊登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

“熊宁典型报道现象”值得关注

薛耀晗(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主任)

3月以来,陕西、青海两省的都市媒体、主流媒体,运用各种体裁,集中报道了爱心天使熊宁的事迹,使熊宁报道形成了热点、焦点,甚至可以说达到了沸点,并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和互动报道。

熊宁是西安最美的女孩,是三秦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的新偶像。我们陕西的媒体在发现、发掘和报道熊宁这个时代典型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觉、高亢的声音、高强的频率、高超的艺术。可以将其称之为“熊宁典型报道现象”。

今天,由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今传媒杂志社和陕西省传播学会联合举办的“熊宁事迹报道与典型宣传”研讨会,主题鲜明,意义深远。我衷心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传媒工作者积极参加研讨,发表真知灼见,通过对“熊宁典型报道现象”的解读,探求宣传熊宁事迹的时代意义,总结媒体如何进行典型报道、提高典型报道水平的经验,使本次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把熊宁的典型报道引向深入。

着力挖掘熊宁精神的内涵

杜耀峰(陕西日报社社长、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旗帜。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必须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剔除噪音,挖掘典型人物的内涵。对熊宁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研究关于进一步深入报道她的方式、方针,媒体一定要冷静思考,我们尊重她什么?这么多人说她的好话,谈她的事迹,论她的精神,她的精神内涵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本次熊宁事迹报道集中凸显了这个典型人物身上的4个特点让人感动:

首先是她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特别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互相尊重,这是我们民族生存的优势,是人们心中的一个共鸣点。找准了这个点,就能拨动广大受众的心弦。

第二是悲悯情怀。熊宁身上的悲悯情怀,是人类身上特有的一种情怀。她心里有那种悲悯的情怀、情愫的寄托,这是促使她深入条件艰苦的藏区,做出不平凡事迹的驱动力之一。

还有就是实践真爱。爱到底是什么?是奉献、是给予,绝不是索取、绝不是等价交换、绝不是功利。爱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奉献的理想追求。熊宁在这里找到了爱的归宿。

再就是自我价值实现。80后、90后的青年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实现什么?怎样实现?熊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挖掘熊宁事迹、报道熊宁,就是要不断用这样一个典范去折射我们当代人身上的一些弊端、我们前进中一些不协调的步履。熊宁的事迹是平凡的,而它的价值是永恒的。

熊宁事迹报道为进一步探讨典型宣传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杨立川(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典型宣传是人类社会运行发展过程中,维系和强化有关价值观、行为规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通过这样一种典型宣传或者典型教育的机制,塑造了大批的典型形象。以我们中国历史上人们特别崇尚的两种价值观——忠和孝为例,在忠这一方面,有屈原、苏武、岳飞、关羽等。在孝这一方面,有二十四孝等等。这些典型的出现在价值观的形成规范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典型报道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一部分,在它形成和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学界和业界也感到,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典型宣传规律。如果把典型报道放在人类典型教育这个大的框架中去思考,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研究在人们的典型宣传或者说典型教育这样一种机制中,它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典型报道与人类的典型教育相比较,它的共性在哪里,个性又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发展典型报道理论和实践,这次熊宁事迹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这是我们身边一个有特殊性的典型。

熊宁事迹报道的当代意义

韩 隽(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熊宁是80后的青春典型,是新女性美的典型,其事迹报道对社会和新闻媒体改进人物典型报道有诸多启示:熊宁在时代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冲突中,带动了潜藏在众人心底的高尚善良的情感回归。她平凡而神奇的行为举动,给身边和远方需要帮助的人们带去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也有力地激活了现代化情境中人们的悲悯情怀。

熊宁事迹报道也与以往的典型报道不同:

一是行进式的即时报道探索了典型报道新样式。连续的报道由偶然突发事件而起,动态报道尤其是传统的消息体裁在事件传播中不断扩大新的信息,依靠对事件的追踪连续报道,不断发现发掘、提炼提升人物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元素深度。各个媒体滚动报道中逐渐形成合力,强时效性增强了媒体传播的联动效应,新闻典型报道发布因而有了文学的张力。

二是自下而上的渗透报道丰富了典型报道新思路。大凡以往典型事迹宣传,多为自上而下的指导、主张、推广,以重要性见长,而熊宁事迹报道线索来自民间,追思来自民间和媒体的呼应,于是多了新颖,多了亲切,多了成倍的视觉化元素。

三是各个媒体的互动融合扩展了典型报道新模式。各个媒体在一月以内的强量强力强效传播,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加入使得报道呈现出许多新样态。

熊宁事迹报道是典型宣传方式的一种创新

齐树华(西安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

以前的典型报道,一般情况下是由一个主流大报率先推出,像陕西的重大典型由《陕西日报》,西安市的地方典型由《西安日报》,全国性典型往往是新华社发通稿,或《人民日报》、中央台把他作为重点推出。不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焦裕禄还是后来宣传的一些典型,直到现在为止,都需要很长时间。往往是发现一个典型之后派出报道组,下去蹲点,有时候是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挖掘、提炼,然后重磅推出。这是过去通常报道典型的做法。

这次关于熊宁的典型报道就带有很鲜明的由下而上的特色,是都市报先做起来的,而且都市报在开始做的时候只是按照都市报的新闻运作规律,就是在第一时间先报道。概括起来就是在报道中发现,在发现中挖掘,在挖掘中提炼。可以说是在不断的报道中来完善这个典型的,对传统的典型宣传报道方式而言是一种创新。它创造了一个新路子,就是都市类报纸怎样在事件进程中间去发现、挖掘、提炼真正能够感动人、影响人、激励人的这种社会典型。

细节决定采访的成败

阎晓鸿(三秦都市报社深度报道部主任)

从3月13日到现在,中央到省内媒体都高密度集中地报道了熊宁的事迹。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孩,在雪域奔走了四次为藏族老百姓做了大量善事、好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事迹感动了大家,同时也感动了全中国。作为最早参与熊宁报道的《三秦都市报》,作为指挥一线记者采访、甚至深入藏区采访的记者之一,我觉得在这一报道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能坐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做一些思考、整理一下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我想谈这样几点感受:首先,典型报道对都市报来说要注重一个原则——报道快速、准确。刚才《西安晚报》齐树华老师谈到这次关于熊宁的报道是在报道中发现,在发现中挖掘。我再补充一点,在挖掘中升华,在升华中提炼,可能效果会更好。二是贴近。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了整个报道的思路,细节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采访的成功与否。我们在采访熊宁事迹中,深入到了熊宁支学的藏区,同当地农民了解熊宁,寻找细节,其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和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一个老妈妈用自己积累多年的钱专门请来“大师”为熊宁的灵魂超度。还有许多当地人,他们纷纷拿出钱来要求我们把这些钱一定要送到熊宁家人手中,表示一种安慰之情。

熊宁是一位时尚的大学生,她的时尚和别人不一样,熊宁快30岁了,夫妻俩不要孩子,却在藏区领养一位10岁的小孩。我们当时就感到这里面有故事。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这位小孩,采访时问他以后想做一位什么样的人,他说要做一位像熊宁一样有爱心的人。这些细节非常感人,细节决定了报道的质量。三是注意报道的时代精神。四是动态和静态、内地和外地、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结合。

还原一个真实的熊宁

方荣亮(华商报社深度新闻部主任)

熊宁事件是一件突发新闻,开始我们也的确只是把它以突发新闻来处理的。但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些特殊:如熊宁的年轻、她的爱心等都可以做一系列的深度报道。所以从3月14日开始我们做熊宁事件的深度报道,选择的角度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熊宁。我们深入一线采访,采访熊宁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我们要让人民知道熊宁为什么会坚持长期为偏远的藏区捐学,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熊宁在藏区不仅捐学还尽力帮当地的老人。她是想踏踏实实为人们做点好事,从而让自己活得充实。她感觉她所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一件她喜欢做的事。这些是熊宁身上最为人性的东西。另外,我们在报道中还注意怎样去体现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亲临其境是采写典型的起码要求

王帅(陕西日报社记者)

我于4月14日到20日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熊宁事迹的采访团,沿着熊宁的足迹亲自走了一趟。结合此次采访我认为要写好一篇典型报道,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真实。熊宁不是神也是人,我们只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人,所以我们不虚夸事件。二是要深入一线采访。平时我们爱用电话等来采访,这些不是第一手材料,我们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那种场面,才能体会到熊宁是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为贫苦地区做好事。三要客观。采访中我们接触了当地许多人,听到了各种声音,最后客观地进行了综合。

希望我们的媒体找到更多活着的熊宁

李 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熊宁这样一个典型,她的内涵是什么?这样的典型与我们过去宣传过的很多典型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有这样两点:第一,她是一个民间人物,她的民间性非常强,她是一个个人;第二,她表现出的是人性的光彩。

对于这样一个典型,我们在报道策略上应注意什么问题?据我所知,在我们西安地区有许多乐于助人的人,而我们只是发现了熊宁或是个别几个人。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真正有人性光彩,真正能成为典型的人却要付出死亡的代价才能被大家关心?”我觉得记者应该在活着的人中间发现更多的熊宁,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二是应该把她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这样才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力;三是报道在选点的时候应该有反差意识,这个反差意识要非常的鲜明,如熊宁和熊宁这一系列的人与我们社会的强烈反差,这也是我们报道中应该注意的;四是注意社会文化领域的空间关系,如这种人物的出现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等等。希望我们的媒体能找到更多的熊宁,同时通过熊宁事迹的报道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希望理论界通过熊宁的典型报道做一个深刻的理论上的反思。

主动发现 渐进推出

卢愚(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

熊宁是建国以来许多慈善家、志愿者的典型,是市场经济下由民间自下而上推选的典型,熊宁虽没有很多轰轰烈烈的业绩和成就,但是这个典型令各阶层人都很感动。从媒体报道操作角度来看,这次典型报道有很多新的特点:一是挖掘典型的方式,以前推出典型往往都需要先向组织上报,经过审查同意以后,再组织媒体去采访,然后推出。熊宁的典型挖掘来自民间,是一个主动的发现。二是媒体有很强的敏锐性,10日下午两点消息传来之后,13日早晨采访稿件见报,很不简单,纸质媒体中《三秦都市报》做得最好。三是报道方式呈现出一种递进的推出模式,随着熊宁典型事迹的挖掘逐步深化、同步报道。

熊宁报道叙述方式贴近老百性,把熊宁作为普通人来写。典型报道社会效应的拓展使媒体主动拿出人力、财力进行报道,这与以往不同,以往都是党和政府派任务。

揭示熊宁精神的个性特征

张羽(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过去的典型报道,大都是自上而下安排的。但是这次的报道是来自民间的,是自下而上的。对我们如何做好典型报道有启示:第一,去神圣化,着力开掘熊宁的人性美;第二,高起点、低落势,用普通人能接受的语言来进行报道;第三,在报道过程中要突出个性,不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写成僵化的人、平面的人,重视熊宁的个性,尤其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个性。

来自民间 回归民间

刘荣庆(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

熊宁不是经党和政府刻意浇灌、培养、选拔、树立起来的榜样,党和政府也没有“指令”媒体采集、发掘、撰写她的先进事迹,并自上而下地用“组织手段”加以推广。媒体在公权力指令文本“空位”下,出于职业责任与受众需求,敏感地意识到,这就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而自觉传播其行其事其言。不是 “马后炮”式的报道,而是独立自主做出判断、选择、介绍,实录了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普普通通”又让人敬佩仰止的都市女孩的形象。

熊宁报道的最大理论启示是,“类的样本”来自民间,回归民间,乃是一条新闻传播的规律。“类的样本”没有、也不会“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为典型报道“唱挽歌”的学术主张,不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中国各民族的民风习俗心理。

报道典型要有一种文化的解读

陈敏直(长安大学教授)

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是:熊宁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不是有意识地去拔高他们,而是面对一个典型,我们应该去揭示她心灵深处的东西,这和一般的深挖和拔高是两个概念。当我们在传承美德的时候,好像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我们把这种传统的美德放在一个时代来看的话就会找到人与思想这样一个时代的表现,我觉得传统文化对美德的呼唤,在这一闪光点上找到了一种文化的共性。在报道时,在选择语言、细节时一定要有一种文化的解读。

新闻传播应主动向时代靠拢

南长森(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在读中解在读中悟在读中感 篇3

一、激发兴趣的先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这种读书安排在开学后。刚发下新书的那几天, 学生对刚领到的新书都有较浓厚的兴趣, 极想知道新书中究竟有哪些内容。这时, 老师要鼓励他们选读自己喜欢的课文, 特别是新教材变化较大, 有不少课文都选自原来的中高年级语文课本, 如《拔苗助长》、《画鸡蛋》、《长歌行》等。在这学期新书一发下, 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选读。第二天, 我们班的李月很高兴地翻着《长歌行》对我说:“老师, 我哥哥的书上也有这一课, 只是他们的课文要长一些, 现在我会读这篇课文了。”我及时鼓励她:“你真了不起, 你哥哥能读的课文你也能读, 真棒。”然后我在班上把这篇课文提出来:“这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才学的课文, 李月已经会读这篇课文了, 现在请她读给大家听。”她红着脸读完了, 其他的孩子都用很崇拜的眼光看着她, 她的得意就不用说了。其实她读得并不是很好, 但我仍然很热情地表扬了她, 并提出希望:“我们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很好听的课文, 不知道哪些小朋友愿意先去读一读, 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都是很有表现欲的, 为了来表现一下自己的能干, 他们回家后一定会去读书, 即使自己阅读困难, 也会回家叫家长教读。

二、上课前的自读

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可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得从一年级抓起。我一般把这种预习式的读书安排在上新课前的头一天, 让学生在上新课前阅读课文。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 要求不能太高, 难度不能太大, 不然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形式不拘一格, 可粗读, 可细读, 可读段, 可读句。个别学生阅读有困难的, 还可让别人读, 在听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这种没有目标、没有任何限制的泛读, 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心理放松, 能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自由, 既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三、浏览内容的快读

快速地浏览可以节约时间, 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的四十分钟, 每一分钟的时间都应该是“时”有所值的, 所以浏览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我一般放在刚刚上课时, 在破题后即可布置这个阅读任务, 同时可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因有上一天自读的基础, 即使学生只是快速浏览一遍也能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对课文概要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快速浏览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为基础, 所以不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一般可在三年级开始提出这种阅读要求。

四、有目标的细读

仔细地阅读课文, 可以了解文章的细节, 让学生对课文把握得更为准确, 和快速浏览是相辅相成的, 可谓相得益彰。这种读书应放在课文学习中, 针对书上提出的问题, 在有关段落或有关句子中反复阅读, 找出答案。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我在教学《一粒种子》时, 问:“谁是种子的好朋友, 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3——7自然段,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自己找到答案:蚯蚓是种子的好朋友, 因为它帮助种子松土, 种子就好钻出去。这样, 既能免去老师枯燥的讲解, 让课堂变得轻松, 又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体会语气的精。

怎样引导学生读, 怎样教会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 就要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去扎实地训练。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式不一, 读法也不一样, 或平淡, 或高昂, 或低沉, 可谓千变万化, 即使同是感叹句, 处理也不尽相同。如《拔苗助长》中的“可把我累坏了!”就要读得慢, 显得如释重负;而《一粒种子》中的“啊, 我要赶快出去!”要读得快, 显得急迫;同是这篇课文的“啊, 好一个光明的世界!”要读得重, 高昂, 显得惊奇, 赞叹, 满心欢欣。只要朗读的训练到位, 学生不仅能一点点地培养起朗读的能力, 而且能在体会各种不同句式, 不同语气的精读中, 更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品味感情的美读

我们的汉字, 每个字都是具有灵性的, 我们的课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 或讲述故事, 或描写山水, 或讲解道理,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在教学生学语文时, 不只是教会他们解题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读文, 学会领略文章的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情感的产生, 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环境, 要先引导学生入境, 才能让他们生情。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图片, 再辅助于音响等, 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小山村》一课时, 我让学生一面听配乐朗诵, 一面看投影, 让雪白的梨花, 粉红的桃花, 清澈的小河, 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一面回忆刚才的画面, 一面读课文。这样, 画面和文字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可谓一举多得。

七、贯空全文的通读

这种读书一般安排在学完课文以后。这时, 学生对课文已比较熟悉, 何处读轻, 何处读重, 何处读快, 何处读慢, 在他们心中已有一个大概的尺度, 能够在通读课文中形成对课文更完整的印象。“有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这时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意见去诱导学生, 而应该让学生在通读课文中描绘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更深刻感知课文的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中 篇4

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

一、抓住重大节日,在活动中渗透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含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抓住各種传统节日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每年的雷锋活动月,精神文明宣传月,开展“学雷锋,学做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养成一个好习惯,学做人;发扬一个好传统,学做事。”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教育,尊敬师长、尊重知识、热爱科学的进取教育。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等。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利用课本插图,在情境中渗透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唤起相应的道德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观点充分利用插图、挂图等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基本每一课都安排插图。这些插图,展示了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人物事件。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图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点和激发道德感目的。如在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出示插图——集体劳动的场景,大家一目了然,同学们虽然个个大汗淋漓,可都是面露微笑,干得非常开心、起劲。从中明白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大家受益。劳动最光荣、最快乐!再次出示插图——三(1)班劳动展示会,学生一下就能看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都有自己的价值,从而认识到要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珍惜每一份劳动果实。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渗透

学生只有把在课堂上学到的道德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有良好道德的社会公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联系学校开展的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演练,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深省规则的力量,树立起规则在心中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努力做到遵守规则。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中,和学生一起开展拔河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合作,人人都离不开合作。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两课时,带领学生参观红豆村,安排学生做小导游,做服务小义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的魅力,热爱家乡,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怎样扮演的角色,遵守怎样的规则,使其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抓住各种资源,在情境、实践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唤醒、内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5

1 加强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弘扬社会道德新风尚

1.1 强化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素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市区会议精神, 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 领导干部带头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 强化中心组学习, 带动教师、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理论学习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强化德育教育,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使核心价值观融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开展“弘扬核心价值观, 教师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教师强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 引领社会新风尚;启迪和引导广大师生提升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加强法治教育。贯彻市教委加强学校法治教育的指导意见, 使用好重庆市地方课程《法制教育读本》。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进头脑行动, 不断提高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以“弘扬法治精神、争做守法公民”为主题, 在全体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 强化青少年的遵纪守法意识。

1.3 加强宣传舆论引领

积极发现推选身边先进典型。在学校宣传橱窗、展板、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学生的优秀事迹, 传播正能量。主动联系社会媒体及时报道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树立新形象。学校专人负责做好学校网站维护、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发现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 管好用好12371党建信息平台。

2 夯实党建工作, 增强组织战斗力

2.1 夯实党建基础

学校党建工作有人干事、有经费办事、有场地议事、有制度管事, 抓好规范化党组织建设。完善“三会一课”“三重一大”制度等, 开展党务公开、“三进三服务”等活动, 加强党内学习交流、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开展活动的制度, 建立党内关怀激励机制。利用“12371党建信息管理平台”标准, 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采取请专家到校讲理论、校级班子讲党课、每个党员写心得讲体会、全体教师抓落实的举措, 校级班子带头读《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奢侈态度》《工匠精神》三本书, 把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新发展各项工作中去。

利用组织生活时间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 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共同提高党员党性。利用支委会、支部大会、教师政治学习等形式对党员进行学习教育。落实“支部三会一课”和支部活动设施“八个一”, 开展书记上党课交流活动, 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活动和党建工作年度考核, 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

2.2 打造“一化三型”党组织

1) 着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校内党员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做学习型党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全方位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增强党员干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学习, 用理论指导实践, 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学校党政一把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自己坦诚的待人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 为教师做出表率, 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深入教学一线, 经常深入课堂教学进行听、评课, 做教育的行家理手。

2) 着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继续开展“党员教师访万家”活动、“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和“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带”活动, 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爱学生成长, 促进社会和谐。

3) 着力建设创新型党组织。认真抓好党建课题“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研究”的工作, 积极探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认真开展党员评议, 扎实推进支部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

4) 党务公开促发展。支部严格规范党务公开, 对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晋级、干部提升、奖励等工作规范程序。对教师的各种考核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落实“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 完善“班子议事规则”、“三重一大”等民主决策制度, 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 在学校重大事务安排, 大宗物品采买、重要事项研究方面公开透明。

2.3 抓干部队伍建设

1)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威信, 时时以身作则, 处处立言立行, 事事率先垂范。做到理想信念十分坚定, 思想道德十分纯洁, 行使职权十分公正, 工作作风十分务实, 生活作风十分俭朴, 执行规定十分严格, 精神状态十分振奋。二是着力建设规范化党组织, 完善各项活动制度, 重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管理评价等内容的体现, 切实完善“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评议制度、党性分析等制度。着力按照“六个好”工作要求, 规范党组织活动, 以制度保障工作落实。

2) 改进党员干部作风, 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 强化协调配合, 抓好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采用学习文件材料、领导上党课、专题宣讲辅导、组织座谈讨论、进行知识测试和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 开展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党支部计划每学年校级领导每人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

3)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拟定《玉带山小学2015年廉政建设责任制》, 形成学校校长、书记齐抓共管、处室各负其责、教师积极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格局, 接受上级组织和单位职工的监督。加强廉洁自律教育和反腐倡廉建设。一要加强廉洁自律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并重的方式, 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及廉洁从政教育, 开展以“尚廉崇俭”为主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强化法纪观念,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要完善反腐倡廉机制。制定《玉带山小学2015年廉政风险防控点方案》, 要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制度、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 坚持教师工作安排、经费使用、物品采购、基建维修、招生管理集体决策制度。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市委政治纪律“八严禁”、生活作风“十二不准”和区委“党员干部正言正行正身十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违规滥发奖金和津补贴、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及党员干部用公款报销应由个人承担的非公务活动费用、收送礼金 (红包) 、出入私人会所等问题, 让遵规守纪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准则、行为习惯。

2.4 抓党员队伍建设,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提升党员素质, 创造性开展工作, 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密切党群关系。党员干部做表率, 切实做到尽职尽责, 并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工积极、主动、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党章等, 继续开展“三进三服务”活动。支部要细化措施, 全面落实校级干部“三进三服务”具体要求和《党内激励关怀制度》, 重实干转作风, 强化过程管理,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管理效能;认真开展“党员教师访万家”活动、“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活动和“党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带活动”, 引导党员干部强化服务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爱学生成长, 促进社会和谐。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当先锋的长效机制, 完善党内帮扶救助实施办法, 关爱困难党员和老党员。

2.5 抓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继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健全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 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 实行“一票否决”;在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上,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从抓教职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入手。做到不流于形式, 不走过场。通过不定期抽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理论学习情况, 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教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的形象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为教师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 建设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 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学校课程课改, 以“留住盘溪记忆”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课改的一个点探索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2.6 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学校党支部坚持以在教学第一线青年骨干教师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严格预审制度及发展程序, 保证发展重点和质量。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把教师中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入党。

2.7 围绕“六大党建创新项目”积极开展党建课题研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一项重大的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为了更高效更科学的做好支部工作, 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继续进行“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课题研究。

2.8 丰富活动促成长

开展“党员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党员教师上研究课”、党员积极参加“兴玉杯”教学技能大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方案设计比赛等, 组织党员开展观看电影、参观展馆、上微型党课等丰富的党内活动, 隆重纪念建党94周年。开展“七一”表彰暨学校党员“围绕主题服务学生促进发展”征文比赛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党员进行表彰, 并号召全体党员以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为榜样, 推动工作任务的完成。

2.9 增强干群团结, 关注后备干部成长

后备干部的培养是党支部的重要工作。学校党支部继续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 关注他们成长。既充分信任放手压重担, 又及时关心指出不足, 帮助他们素质提高, 能力增强。要采取考核、竞争方式优化干部队伍, 调整干部结构。

3 加强群团建设,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

一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 加强对学校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形成党群共建的浓厚氛围和长效机制。支持工会开展教师周二、周五锻炼, 组织春、秋游活动等, 丰富教师文娱生活。

要做好学校退休协会工作, 注重退休教师管理服务工作。切实加强“两项建设”、认真落实“两个待遇”、引导“余热发挥”, 坚持对退休校级干部和贫困教师走访慰问。支持退教协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老同志业余文化生活。

要完善安全稳定各项机制。坚持校内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 完善涉校涉生意外事故矛盾纠纷调解处置机制, 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整合中把握,合理中预设 篇6

一、整合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把握

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而目标的整合就是寻找相邻、相关,甚至相距很远的目标之间交叉、 渗透、融合的点,从而形成浓缩的教学目标。就课程标准要求而言,就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这三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整体优化。教学目标的明确与整合,它是教师用最经济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引导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依据,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那么如何进行目标的整合呢?那就是力求目标正确,再突出重点,最后做到整合全面把握。

例如:五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之一:“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由浅入深,既要注意如何将主题中的“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智者”教学目标整合,又要注意与后面的两个主题“可爱的祖国”与“我们同有一个家”三维目标整合。 就“文明的曙光”侧重扣住“文明”二字,通过古老的神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历史悠久;“伟大的发明”扣住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其“伟大”的实质,感受中国是文明古国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杰出的智者”重点对孔子、孙武等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感悟“智”的表现,再通过操作实践,感受自己的家族发展与变化,从而发自内心地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自豪。在 “可爱的祖国”中,透过辽阔的疆土、海域及其与邻国的比较,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钻研教材,文本对话,精心预设

著名作家茹志娟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 ‘煮’是何等地烂熟、透生彻,不是一遍两遍可成的。” 对此我不禁想到了“煮教材”。所谓的“煮教材”就是钻研教材,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细细品味画面与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达成教育目标。就像制作羊肉汤一样,熬出骨髓感受美味。“煮”好一个主题活动课,无疑就是和一位有道高人在沟通,入乎其内,和其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 共命运,成为知己。更重要的是在煮教材中浅出,滤去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找到较好的教学突破,才能对学生循循善诱,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如何煮教材呢?那就是不但要深入教材,成为文本的知音,而且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

《品德与课程标准》指出:“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这个目标侧重在主题单元 “可爱的祖国”体现。那么如何把握每一教学点,让学生学会看地图的同时,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绕着边境走一圈”,如何引导学生“走”,就是教学关键。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制定出活动过程。一节课40分钟,课内走,费时不说,且学生对地图不熟悉。因此, 要达到感受祖国的辽阔,提高识图能力,透过相关资料增强学生对国际的理解就难。因此,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 课前布置“漫游中华”为主题的探索小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其中一组进行收集资料。1、逆时针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其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饰,等等。2、以顺时针方向查找与我国的隔海相望的国家其位置、面积、气候、 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饰,等等。3、可以2至3人选择一个邻国,进行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这样的煮教材——教师把握活动目标,再把握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进行探究,课堂上充分运用学生的资源,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共享。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简化了教学过程。

三、合理裁剪,择要而教,一举多得

一篇教材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特别是课改以来,为了使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不是过分放开,放手让学生自由感悟,训练不着边际,就是追求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表演、拓展等形式,增加了课堂负担,忽视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质,否则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了走老路——满堂灌,从而处处蜻蜓点水,感悟不深刻,情感不饱满。因此,教学有度就必须做到给自己一把剪刀,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单元训练主线、文本内容、文本主旨、主旨构成的脉络、突出的重点、表达的方法做到一目了然,择要而教,精心预设。例如,《沿着江河走下来》这一主题单元,共有9个课时。但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有着灿烂的历史与悠久的文化,什么都讲,根本不可能。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教材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目标,选择以下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变“害河”为“利河”;拯救母亲河。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对黄河的地域、文化、历史、名人、精神有所了解。“沿着江河走下来”,绕着“走”的教学活动,每一次“走”重点突出,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同时,学生在每次活动中围绕一个点探究、感悟、实践,就能深入了解祖国江河的历史与文化。

欣赏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篇7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这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

一、欣赏中感悟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让人的视野开阔了,美术欣赏能力也就增强了。

就初中生而言,生活体验较少,有意识记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意设计或根据教学需要即兴创编,为美术学习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画画不累,画画有意思,画画是一种很好“玩”的事,所谓“寓教于乐”

美术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体会或感悟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和感人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体验分析。学生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才能逐渐形成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记得有一堂难忘的《角色游戏》课,课前,我头戴自制的脸谱面具随着上课的铃声,摆出舞台上演员的造型,迈着台步“噔、噔、噔、噔”地走上台,模仿戏剧演员喊了一声“上……课……了……”,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接着又播放了几段精选的戏剧影视片断,同学们瞪着眼看着屏幕中的的表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模仿各种动作,“咿咿呀呀”地跟着唱起来……这时,你只需要让学生摆一摆他最想画的动作造型,做一做他们感兴趣的水袖、捋须、走碎步、甩发等动作,就可以让他们直接进入绘画的主题。在戏剧音乐声中,他们的作品很自然,也很有创意。

二、在感悟中成长

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老师的欣赏,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记得在“重复的魔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重复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宣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就是重复图形;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图案必定是重复图案;有的学生干脆对折一张纸,任意撕出一个图案,并猜一猜将纸打开还是不是一双。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重复图案。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重复图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共同成长。

三、欣赏是一种理解与沟通

教师在欣赏自己学生的同时,肯定也会教学生去欣赏别人。人与人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师生之间也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欣赏是一种美德,学会欣赏,它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诗意;学会欣赏,它会让你获得精神的享受;学会欣赏,它会使你的身心获得健康。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取得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俄国画家苏里科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时,放上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感受近卫军和他们亲属们的各种情感表现,设身处地地体验画面中近卫军的残酷的命运,产生审美同情,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教学也要与绘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欣赏并不神奇,学会欣赏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艺术水平。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花一草,一件工艺品,一个鱼缸……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每一个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书是欣赏,听音乐是欣赏,看电视节目是欣赏,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同样也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光是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那时远远不够的,让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激发美的行为才是最终的目的。

就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去聆听;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地去实践。欣赏,从学生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

一、语文教学中的比较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 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也可以以一篇课文作范文讲读, 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读其它课文。在课时比较紧的时候,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比较少的课时内, 完成大量阅读量的教学任务。比较阅读加强了课文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无疑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要注意抓要领, 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能确定事物间的异同, 而且能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中有许多篇目有可比性。像小说《母亲》、《夜》、《一碗阳春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就可以作为比较阅读的练习。《母亲》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同名小说, 《夜》出自中国作家叶圣陶之手, 而《一碗阳春面》则是日本作家栗良平创作的。三篇小说, 三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 这似乎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联系, 然而比较恰恰就是要在“异”中求“同”, 在“同”中求“异”。所以, 表面上的差别越大, 越要认真寻求其本质上的共同之处。经过细心阅读, 不难发现这三篇风格迥异的作品是有共同之处的。三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 且均是以母亲的身份出现的。这三位不同国籍的母亲同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都具有善良、淳朴的品格;当身处困境时, 她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无畏的气概。如果分析到此为止, 那只不过是把三部作品人物形象的共性罗列出来, 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 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远没有达到阅读要求。因此, 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共性产生的原因入手。这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

1. 这种共性是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在民族所赋予的。

从这一点看, 恰恰又应了同中有异这四个字, 即这三部作品因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共同的人物形象特征。《母亲》中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在经历与怯懦的斗争后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她的坚定、勇敢是那个时代造就的, 其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俄国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必将来临的社会趋势。《夜》中的老妇人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 她不是一位革命战士, 也不完全理解女儿女婿的革命事业, 但是她坚信女儿女婿是好人, 好人无端被害令她对黑暗的现实憎恨不已, 悲愤使她战胜了恐惧, 承担起了再一次做母亲、抚养革命后代的责任。她的坚定、勇敢也是缘自被压迫人民的反抗, 同样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因当时中国正处在革命低潮,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大多尚未觉醒, 尚不能自觉参加革命, 所以老妇人没有像俄国母亲那样去散发传单。《一碗阳春面》中的女人与这两个人物形象均不一样, 她所处的时代小说没有过多的表现, 她的坚强勇敢来自民族精神。从她身上, 人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的韧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正是由于上述分析, 才使人物形象同中有异:《母亲》中的母亲勇敢中带着自豪;《夜》中的老妇人勇敢中含着愤怒;《一碗阳春面》中的女人勇敢中不乏乐观。这样一分析, 学生便找到了形成共同特征的不同原因, 不仅对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 而且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都有了深层的认识。再引申一些, 对于苏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及日本二战后的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都不难理解。

2. 这种共性是“母亲”这一女性的特殊身份所赋予的。

与“母亲”这个词联系最密切的就是“爱”。“母爱”历来被人们描绘成一种最神圣无私的感情。在这三篇小说中的“母亲”在危难中勇敢地抬起头的动力正是她们对子女无私的爱。俄国母亲爱巴威尔, 并且将这种爱转化为对革命的忠贞和坚定的信念;中国母亲爱女儿女婿, 他们的被害, 令她悲愤, 于是她在愤怒中鼓起抚养遗孤的勇气;日本母亲爱她的儿子, 她带领他们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三种不同性质的勇敢, 都因她们是母亲。做母亲的责任感使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比较之后, 学生会对母亲这一特殊的女性身份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假如学生对自己的母亲重新认识, 那么比较阅读就更有意义了。总之,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维训练的机会,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我们所说的比较不应只局限于单一学科中, 能通过比较加强学科的联系,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力, 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妨利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开阔学生的视野, 解决疑难问题。请看下面两个句子:例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立土动及百尺, 迥然耸立,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但此土彼石耳。 (《梦溪笔谈·雁荡山》) “文、史、哲不分家”, 这就是说这些科目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文科之间比较容易做到“异中求同”。而文、理之间是否就是天上地下毫不相干呢?并非如此。不妨就拿语文与数学做个比较。数学中有集合这个概念,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表达式: (1) A B (集合A包含于集合B) ; (2) a∈A (元素a属于集合A) ; (3) A=B (集合A等于集合B) 其实, 汉语中许多语句恰恰是这些表达式最好的注释:“作家是文艺家”正符合A B, “鲁迅是作家”恰是a∈B、“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则是A=B。再如数学中的反证法与语文中的引申法, 均是“归谬法”, 都是利用驳倒反面观点的方法, 间接证明正面的观点。实际上文与理表面差异大, 但许多思维方法是一样的。人类思维的共同性, 帮助我们把各种学科联系在一起。比较不仅使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视点升高, 视野开阔。从整体上看待整个知识体系, 更能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奥妙, 从而也减轻了重理轻文的思想倾向。

当然, 这种跨学科的比较有一定的难度, 毕竟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做百科全书似的人物。但是, 如果教师予以适当地点拨, 那么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些学科, 学生每天都要接触, 学生比较熟悉。能力强的学生会自觉的利用比较, 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即使是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到一些启发。

挑战中发展 灾难中前进 篇9

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辉煌成功,不过许多国家却遭遇挫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巴西运载火箭爆炸、俄罗斯间谍卫星解体、日本火简明发射失败等等。

不过,灾难没有挡住人类进军太空的步伐。各航天大国在这一年里也在加紧调整,争取向太空迈出更远、更安全的一步。

目前,美国计划利用现有成熟技术研制“轨道空天飞机”,过渡性地接替航天飞机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俄罗斯除了积极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外,还先后创造了“一箭九星”、“一箭六星”的发射成绩;欧洲航天局与欧盟委员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加强航天投入;美国和欧洲先后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月球探测器;中国积极参与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印度发射卫星连连成功;连韩国也在加紧建设第一个航天发射基地,力图加入航天俱乐部。

在医疗卫生领域,这一年是传染病向人类挑点的一年。从年初开始,“非典”就侵扰了30 多个国家;夏季美国又爆发了西尼罗热和神秘的猴痘传染病;埃博拉病毒也再次出现于非洲。据统计,全球有约1500万人每年因传染病死亡。

面对传染病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卫生官员、专家学者和医护人员付出了艰巨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佳绩。但传染病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反思:世界各国亟待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医疗和科研体系,现代人应充分认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传染病肆虐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专家预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与人的交流日益密切,病原体传播也更加容易,新型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这预示着人类在制服传染病之路上还将面临许多险阻。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作为龙头的信息技术产业迎来复苏局面。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信息技术企业年底纷纷报告利好消息。坚持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走出低谷的根本原因。无线联网芯片、可拍照手机、个性化网络服务、网上音乐店……各高技术企业在这一年不断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创造了自身的增长点。

不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种种纷扰,2003年的虚拟世界不太平,病毒、垃圾邮件和黑客时时出没。“强风”、“怪物”、“爆破手”和“大无极”等各种病毒先后感染全球数百万台电脑,而垃圾邮件在电子邮件总流量中已超过50%。

这一年美国国会通过遏制垃圾电子邮件泛滥的联邦法案,标志着虚拟世界的乱象和无序终于引起人们的忧虑,更多的国家还要求以国际法规治理网络中的跨国界犯罪。

2003年是人类发现DNA结构50周年。这一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国科学家宣布合作完成人类基因组草图,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的又一个标志性成就。不过生物科学和技术却不断遭遇尴尬,在“克隆人”的噩梦、美好的前景以及科研资金短缺的现实之间艰难前行。舆论反对、技术安全与资金短缺,构成生物技术发展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

……中 篇10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数学改革的需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需要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及配套学具的作用,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更加轻松更有实效。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钻研教材, 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

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改精神, 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对此, 我们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 使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同时也要注意现阶段数学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组织的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 还可以结合实际, 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活动。只要能达到或者超过教材所设计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就行。

二、全体参与, 使人人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要达到使学生全体参与的目的, 必须在活动中使每个人都有活动的时间。因此在活动安排时, 可以采用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或者小组长管理, 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在活动中品尝活动成功的喜悦。

1.课前实践, 构建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这样教师就要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条件。很多教学内容的学习, 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在某一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更应让学生在课前去实践, 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做好课堂教学的铺垫, 使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2.课中实践, 理解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 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将不能发展, 思维发展了, 能力随着提高”。可见, 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数学,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拨一拨、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 让学生的脑、眼、手等器官协调活动, 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课后实践, 知识创新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脱离实践绝不会创新。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通过课后实践,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例如, 我们学校一年一次的“爱心义卖”活动, 就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展示自我, 实践提升的平台。再如, 周五的趣味数学拼图活动帮助学生加强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启发引导, 培养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 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教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把观察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提出来, 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和组内的小朋友共同解答, 再由小组推荐全班交流、评价。这样, 课本上的提供实践练习做起来可就轻松多了。

四、重视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一项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后, 要适当安排时间在小组或者全班范围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评价, 谈谈各自的体会与收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要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点燃思维碰撞的火花, 开阔知识的视野, 了解斑斓的世界, 共享活动成功的喜悦。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可以指导他们记录数据, 而对于二到三年级的学生, 还可以指导他们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想。

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证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获得理解, 更熟练去运用。让我们的孩子, 从小在实践的指导下, 更加健康、更加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中】推荐阅读:

上一篇:网络营销教学改革下一篇:材料创作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