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

2024-05-15

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通用10篇)

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 篇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研说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的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一册第一单元。我说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 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和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建立1米和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量较长的物体。

4、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并能分辨线段。

二、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特点:

本单元主要包括3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第二部分是认识厘米、米和用厘米和米量,第三部分是线段的认识以及用尺子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长度单位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采用直接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评价建议

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

教师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探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评价)与测试。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直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窗框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数学广角》的排列,两张数字卡片通过调换位子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一现象就和语文学科的反序词很相似。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三、开发网络资源,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比如制作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 篇2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等等。教师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有关小学数学学习方面的书籍,以及相关内容的简介,其中包含出版社、学习内容等[1,2]—[2]。

2.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及其发展

小学算术改称小学数学之前,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名数及其运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等;1961年开始,教材还增加了比例分配的内容;1963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均安排了比和比例的教学内容。1978年,小数数学教材在传统算术知识基础上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加强了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还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小数数学教材内容则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比和比例”七大部分。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1963年教材”把口算、笔算结合来编排,“1963年大纲”明确指出:“笔算和口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大纲”增加了估算的内容,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1978年教材”较好地处理笔算、口算和珠算,珠算只学加减法和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992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珠算只学加减法,删去了珠算乘法。“2000年大纲”只要求介绍算盘知识[3,4]—[4]。

3.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方式

近几年来,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都对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但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内容选取相差甚远,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表1为新世纪版、人教版和苏教版一年级小学数学的编排方式(由于篇幅关系,其他年级不一一列出)。

4. 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

教材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显然的事实,在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变迁的今天,结合我多年来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和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上具有知识点多;在逻辑性上十分严密;在形式上重操练;在数学能力上重精确计算[5,6]—[6],主要表现如下。

4.1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多,对于智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学到更多的内容,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常常会觉得要求过高。

4.2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常常要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体会到数学的这种严密性。

4.3小学数学教材过于注重形式化操练,而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4.4小学数学教材注重精确计算,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好处,然而估算内容相对较少,忽略了小学生从小具有估算意识和较强的估算能力。

5. 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建议

5.1精通教材,升华教材。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以前,应该熟透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内涵,理解编著的思路和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自身得到升华,同时,教师要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灵感等融合在课程的教学之中。

5.2尊重教材,用好教材。

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我们只有深入理解,研究、挖掘教材中所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用好教材。

5.3大胆创新,优化教材。

教材虽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针对教材中某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灵活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进,像删补,使教材资源更加优化,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5.4合理开发,丰富教材。

近年来,各种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相续面世,而这些都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给教师们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当然,教师们也可以自己组成一个教材编写小组,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开发,编写适合当地教育教学的教材,丰富教材资源,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添砖加瓦。

5.5加强教材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所提供的练习,是根据一般情况配备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对练习加以适当的调整和增补;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确有所获,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6. 结语

总之,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基本材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选取素材,合理规划和精心组织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力性、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结构改革六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 2012 (1) :70-76.

[2]秦汉成.浅谈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教材[J].新课程学习:上, 2011 (12) :175.

[3]洪维琼.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7 (4) :144.

[4]王永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简介[J].四川教育, 2002 (9) :61-66.

[5]侯红缪.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 2008, 28 (4) :149-150.

浅析小学数学教材 篇3

一、教材分析的意義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

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还有些内容相互干扰,易混、易错。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五)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还关系到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分析教材时,要认真推敲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可作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结构改革六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2(1):70-76.

[2]秦汉成.浅谈如何利用好小学数学教材[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175.

[3]洪维琼.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4):144.

[4]王永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简介[J].四川教育,2002(9):61-66.

[5]侯红缪.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149-150.

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篇4

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说课标说教材研说稿

作为教师,我们要高占位把握课标,立体式驾驭教材,下面我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体

(一)》的内容与大家交流。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特色、教学建议三个方面九个点与大家交流。

说课标它包括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以及立体式整合。

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我从第二学段目标和第五单元的课程内容两方面谈谈对课标的理解。

(一)学段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要求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问题解决:

1.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3.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感态度: 1.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4.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课程内容

依据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对本单元的课程内容进行说明: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数学思考:

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情感态度: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材

在说教材中,我将从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明:

1.编写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着重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学习,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告知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结论。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淼=描等方式,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材先呈现了一个长方体与它的展开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方体与展开图各部分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两个图形相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了解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填写展开图各边的长度,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本单元教材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展开与折叠”的学习中,教材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的活动,认识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二是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和想象,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编排体例

本单元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数学自然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其基本体例是:“问题情境——动手探索——得出结论——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摸一摸、在、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得出结论后,经所学应用于生活中。

3.内容结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长发体的认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露在外面的面。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下面我以本单元的知识做详细阐述:

纵向看:第一学学段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本单元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能对其表面积进行计算。在本册第四单元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体积、容积,会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六年级我们还将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

横向看: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小的体系,前后联系,先由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到它的展开图,从展开图到表面积的计算,结合表面积与露在外面的面,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实际计算一些相关问题,达到知识的升华。

三、说建议 在说建议中,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

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离不开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现了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入浅出的掌握了本节的知识点,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展开与折叠》一课,让学生剪一剪,把长方体、正方体剪成了不同的展开图,在观察剪开前后有什么变化,从它们的顶点、棱到面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顶点和棱都不见了,只有面没有发生改变,它还具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原有的面的特点,为后面判断沿虚线是否能围城长方体或正方体打下了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还知道了同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有不同的展开图。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所以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特别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由表面积的意义到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从找对应的面,到对应的长宽高,从计算每一个面,到计算三个不同大小的面再乘2,更甚至到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都需要学生之间完成,并非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学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受益终生。

3.巧引规律

《露在外面的面》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困难,单独数面的多少较容易,如果让学生抽象出规律还是存在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交给学生思考的方式:由图形到算式,由算式到规律,这样难度降低,结合算式让学生想明白多一个正方体就会多几个面?所有的正方体都能看到哪几个面?有几个面是特殊的?只要学生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找到规律就特别简单了。交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式,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护完成后面的两道探索题,所以抽象的知识我们要巧妙引导。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凡是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所以在评价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描述。2评价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3.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掌握情况。4.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此外评价的形式可以多样: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眼神评价等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

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课都有来自于生活的情境图,让学生要看懂图意,它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获取规律,最终利用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资源。

数学习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一道好的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而且还是多种信息的载体。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习题资源,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习题的多姿多彩。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题多解等方法。也可以把习题变式,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小故事,数学日记等。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并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要合理地使用教具和让学生操作自己的学具,这些资源直观形象,降低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集和整理信息资料,自主设计和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要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可以让学生找我们身边的盒子、魔方等资源,这样亲身经历的才不会忘记。

4.利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1)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资源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及生活背景等的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水平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去开发,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巧妙设计,机智地将错误转化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错误的解决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

(3)学习过程中的意外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对此,教师应及时将一些意外情况巧妙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研说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件)

一、教材内容:

关于本册教材内容,我从五个方面进行研说:(课件)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

(一)识字与写字 本册要求会写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认识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任务。

(二)阅读 本册阅读教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课件)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共有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篇精读课例包括课文、课后问题。略读课例包括导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 本册口语交际包括八个话题:(链接)⑴策划一次与远方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⑵说童年趣事;⑶劝说;⑷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⑸演课本剧;⑹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⑺讲人物故事;⑻聊热门话题。

(四)习作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了八次:⑴记实作文三次:第二组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⑵应用文三次:第一组写信、第三组写发言稿、第六组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⑶材料作文二次:第五组缩写、第二组看图作文;(4)自由作文一次。

(五)综合实践 分“大综合”与“小综合”,“大综合”在第六组“走进信息时代”,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部分;“小综合”在第三组10课后,包括搜集汉语中的熟语(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等。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件)。

(一)导语 在每组课文的前面,包括本组主题简介和单元教学目标。

(二)课例 分精读课例和略读课例。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分别在2、6、18、19、20课后面),两次“阅读链接”(在3、26课后面)。

(三)回顾与拓展 包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课外书屋”栏目有时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和展示台。

(四)交际与习作

教材的最后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三、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应更加放手。

2.用硬笔书写正楷,行款整齐,有一定的写字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课标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初步具备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效果。(了解—理解—体会效果)

(6)养成积累的习惯。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通过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①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②体会用词的准确③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④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⑤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⑥寄情于物的写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习作(写话—写下见闻、感受—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要求不可过高。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四)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3..体现双向互动。

4、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策略: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1.识字(1)课内识字(2)课外识字

2.本册写字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课堂指导,课下练习。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2)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1、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本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作。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开发小学数学教材题例 篇6

一、挖掘

教材题例中有许多隐含的东西,如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如五年级第一学期《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我在教学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知识生长点,创设求篮球场的罚球区大小的情景,让学生利用罚球区模型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求出罚球区的面积,再自主探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寻求不同推导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了不同的推导方法,有的将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等高的三角形,有的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的意义建构。

二、活化

对教材呈现的题例可以调整、重组,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化静态为动态,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五年级第一学期平均数应用题,教材内容为求黄浦江上五座大桥的平均桥长。教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平均数=总和÷个数”。这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因上述五座桥的长度悬殊较大,用这种方法计算最适合。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更简便。于是,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例题后的“试一试”作为例题进行教学。“有一篮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这篮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们估一估,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很快估出平均一个鸡蛋重55g。然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解。学生们展示了以下几种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在肯定学生们的做法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可用第三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否写得更简洁些?然后出示求五座大桥平均桥长的例题,让学生说说这题用哪种方法解最合适?为什么?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对于生活中较特殊的数学问题也能灵活处理,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寻求最优化的方法解题的能力。

三、探索

试用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有感 篇7

一、转变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倾向

实验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图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由于每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的情况不同,必须通过讨论、交流、提炼、反思才能形成新的认识。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反复地讨论,深刻地领会,在不断师思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

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如:“分类”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找出分类的理由。对事物进行分类。在对一把铅笔的分类学习中,有的学生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铅笔的特征分,其中有个差生按铅笔的长短分,并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当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掌时我及时奖励他一颗智慧星。当看到他灿烂的脸庞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教材的内涵,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心的更大的成功。教材中的“比一比”、“认识钟表”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阔的空间。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转变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分离的局面

实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数学乐园知识,这部分内容来自生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教材的提示,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中对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数序的理解,对有关数量的初步统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學习起来兴趣浓厚,效果又好。在学习最后一个数学乐园之后,我设计一道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了解自己居住的小区中的某一事物,然后做统计、比较、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在小组交流、谈体会。同学们有的收集花草树木;有的收集建筑物;有的收集商业信息;有的收集车辆数据等等。学生收集的信息五花八门,解题的方法形式多样。这样的课内外学习气氛是旧教材所无法体现的。

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教学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每个单元的教学,是否应该按照数学与生活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此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也激励教材编排者在今后的教材改进和编排方面更加“独出心裁”。

一、运用好现有的教材编排的《数学与生活》,探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数学与生活中的“烙饼”一课时,例题是这样的:一口锅最多能烙两张饼,烙一面饼用两分钟时间,每张饼烙两面,烙三张饼至少用几分钟?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谁先做出来抢先给我看,学生认为很简单,不一会都争先恐后地拿来答案给我看,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按常规解题,算式是:两张饼共用2乘2等于4分钟,另一张又用4分钟,4加4得8,答至少共用8分钟。当我含笑摇头时,学生疑惑了,我乘机诱导学生,能不能再节约点时间和能源呢?比方说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不就省时间了吗?这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与生活。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几个头脑灵活的同学积极地画图计算,一些平日里不愿动脑的同学也摩拳擦掌,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很兴奋,我也很轻松。这让我感觉到当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时,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深挖教材,将传统教学方式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实际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情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不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和家庭的物品做教具,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面积单位公顷很陌生,我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亲自带领学生测量校园、操场的长和宽,加深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学习平方千米这个不常见的单位时,我提倡让家长带孩子到县城走走,估算县城的面积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不会生硬地解题了。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生活”的沟通。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运用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将数学知识、技能趣味化

如在教学統计时,让学生进行转圈比赛,通过游戏,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就是能清楚地表示出各个数量的多少;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个单元的成绩抄下来制成统计图,看看这个学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急不可待地作图想看看究竟自己的成绩提高了没有;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玩牌,学生在玩牌游戏中牢固掌握了可能性知识,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创设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启发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出了这样一题:一堆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三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五只猴子正好分完也没有剩余,这堆桃子有几个?学生听了这题很感兴趣,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把相遇问题应用题也当此类问题解,竟将两个速度的数量求最大公因数,真让我啼笑皆非。我及时让这两个学生重新“表演”相遇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地列出正确算式。

五、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又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教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发挥想象力。

小学数学教材研说稿 篇9

要想充分了解数学文化, 就必须知道数学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关于数学的文化的定义有很多, 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它的价值体现在: (1) 帮助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事物的本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发现的精神,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数学文化在理智的基础上本着人文精神, 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弱化。数学对于社会各个领域影响至关重要, 它的文化功能对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 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断力和决策能力有重要影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

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讲述了《九章算术》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文化,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我国古代的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九章算术》在人教版教材中多次出现, 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九章算术》的内容, 例如, “可半者半之, 不可半者……”这句话在教材中被表达为约分术, 教材上详细地介绍了约分的解答方法与步骤。“正算赤, 负算黑。”这句话在数学教材中表达为, 红色算作正数, 黑色算作负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经典著作还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提到了《周髀算经》等经典的著作, 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人, 在学术方面记载了“圆周率、勾股定理、算术圭田术等, 这样记述使得数学教材形象生动, 充满乐趣,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文化灵活地作用于教学。

综上所述, 本文阐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分析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材资源优化之策略 篇10

一、有效利用原有教材, 优化呈现方式

教材内容是很多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的典型教学材料, 有着很强的指向性.作为使用者的教师在倡导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原有例题、习题的编写意图和丰富的潜在价值, 不能让可利用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白白流失, 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原有教材内容, 在认真领会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 优化呈现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教材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

师:同学们的手上都有12根小棒, 老师想请每名同学动动手, 把这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 把分得的一份举起来.并且想一想:我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有的学生举起1根, 有的举起2根, 有的举起3根, 有的举起4根, 有的举起6根.)

师接着问:为什么都是1份, 有的举起1根小棒, 有的举起2根小棒, 而有的却举起了3根、4根、6根小棒呢?这是怎么回事呀?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由于老师给了学生比较多的自由度, 学生得到了比较多的实践时间与空间, 因此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小棒进行等分, 在分与取的过程中, 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手脚, 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 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二、超值替换教材, 贴近生活便于应用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时,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而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 将原来的学习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使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决问题, 原来的例题, 虽然也源于生活, 但学生没有生活经验, 探究起来比较被动, 兴趣不高.后来我选取了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题材,

昨天的家庭作业得A的有18人, 得B的有12人, 其余的都得C, 得C的有多少人?

教者根据教学需要,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超值替换成真实的情境, 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亲切感和休闲感,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是真实的、有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

三、合理重组教材, 利于学生的理解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结构和呈现形式注意了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 便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我们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探究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

例如: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 教材先安排第一教时教学例1:袋子里各放了3个白球和3个黄球, 让学生任意摸一个球, 这时既有可能摸到白球, 又有可能摸到黄球, 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第二教时则安排教学例2:袋子里放了1个白球和3个黄球, 任意摸一个球,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一些.我们在钻研这部分教材时, 发现学生凭着对生活的感受, 很容易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于是就找来了不同层次的几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我们对学生的估计是正确的, 因此, 我们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把两个例题进行了对调, 并重组在一课里进行教学:先探究例2的活动, 再探究例1的活动, 这样便于学生从发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中来发现事件发生的等可性, 而且我们认为这两个活动安排在一起也便于比较两种结果, 内容又富有挑战性.

四、巧妙链接其他学科, 提升学生学习的品味

新课程理念提倡数学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能够看见的、触摸的、亲历现实生活的, 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虚拟的、思考的、操作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美丽无限的, 而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点点画画, 条条框框带给学生的是“冰冷的”、枯燥的感觉, 犹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盒白面, 学生有何口味!我们只有将其加工成美味的点心, 才会诱发学生的食欲.

例如:新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左右”,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教师先把教室整理成“咖啡屋”一样, 让学生走进教室. (学生找座位时乱成一团)

(2) 一声哨响, 老师做了一个体育老师专用的整队手势, 学生半信半疑地过来排队, 老师开始进行体育课的常规队列训练:稍息、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向左转…… (老师及时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左右的?)

(3) 老师发口令, 请你们第一排右边的第一名同学向前一步走, 这名同学左边的三名同学也向前一步走, 请这四名同学组成一小组围坐在一号台:再请你们第一排左边数起四名同学组成第二小组围坐在二号台……

(4)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玩具车图片. (主要练习上、下、左、右)

(5) 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车辆及花草进行贴画活动 (提供每小组一张十字路口的简图) ,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 学生开始了有趣的贴画游戏.一张张美丽的“城市交通一瞥”展现在大家眼前.“车辆行驶的路线正确吗?”教师在教室中间的地面上画出“十字路口”, 让学生到公路上来看一看、演一演, 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其意自解、其理自明, 并达成“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共识.

此时, 轻音乐转成奔放热烈的《健康歌》, 学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扭动起来, 教师也“不由自主”地跳起来, 学生见了, 都大胆地走下座位跟着跳起来.教师俨然一位健美操教练, 左脚预备, 右脚预备, 左三圈, 右三圈;左手叉腰, 右手伸起, 屁股扭扭, 脖子扭扭……

学生正尽兴地学着, 跳着, 下课铃声响了.老师揭题, 接着布置:课后请小朋友当“小警察”到楼梯口去看看我们学校的同学有没有都能做到“靠右行走”……

这节课中创设的富有情调的“咖啡屋”氛围, 添加的体育、美术、音乐等活动, 就好似不同风味的“调料”, 让学生充满感情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津津乐“道”, 津津乐“动”, 津津乐“学”.学生在浓浓的“作料”的调动下愉快地、自觉地“吃”进了知识, 润物于无形之中.这节课是通过开放、综合、活动的数学课的持续进行, 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位”.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关联, 与其他学科链接, 让学生会用开放的眼光观察数学、会用综合的心态融纳数学、会用活动的观念实践数学.至此, 学生才算是真正透过生活“学会”了数学.

教师只有用尽一切心思, 想尽一切办法, 来开发和优化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学活动才会有源头活水, 流淌不息, 学生才会有认知的深度, 情感的温度, 表达的多维度, 我们心中的神圣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我们的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增昌, 主编.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 (小学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说说我们的学校教案下一篇:手册变更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