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加固措施

2024-05-15

预防与加固措施(共6篇)

预防与加固措施 篇1

摘要:工程实践中发现大量砌体结构出现裂缝, 轻者影响美观, 重者影响使用;因此对已开裂的砌体结构如何进行加固与处理显得非常迫切。本文针对砌体开裂提出了一些预防加固措施, 同时也为施工和设计人员今后预防砌体开裂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分析,裂缝预防,加固措施

前言。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轻微细小裂缝影响外观和使用功能, 严重的裂缝可能影响砌体的承载力, 甚至引起倒塌。在很多情况下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往往是重大事故的先兆, 对此必须认真分析, 妥善处理。砌体中发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地基不均匀沉降, 地基不均匀冻胀, 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 建筑材料使用不当及建筑构造处理不合理等。

1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

1.1原因分析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 上部开始冻结, 下部水由于毛细管作用不断上升在冻结层中形成冰晶, 体积膨胀, 使土体向上隆起。隆起的程度与冻结层厚度及地下水位高低有关, 一般隆起可达几毫米至几十毫米, 其折算冻胀力可达2--10Mpa, 而且往往是不均匀的。建筑物的自重往往难以抗拒冻胀隆起的力, 因而建筑物的某一局部就被顶了起来, 和地基不均匀沉降类似地引起房屋开裂。这类冻胀裂缝在寒冻地区的一、二层小型建筑物中很常见。设计人员对冻胀危害性认识不足, 认为是小建筑, 基础埋浅一点就可以了;或者施工人员素质欠佳, 遇到冻土很坚硬, 难以开挖, 擅自抬高基础埋深, 从而造成冻胀裂缝。此外, 有些建筑物的附属结构, 如门斗、台阶、花坛等往往设计或施工不够精心, 埋深不够, 常造成冻胀裂缝。

1.2预防措施

1.2.1一定要将基础的埋置深度到冰冻线以下, 不要因为是中小建筑或附属结构而把基础置于冰冻线以上。有时, 设计人员对室内隔墙基础, 因有采暖而未置于冰冻线以下, 而在施工时或交付使用前就有冻胀的可能, 那么应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1.2.2当基础不能做到冰冻线以下时, 应采取换土 (换成非冻胀土) 等措施消除土的冻胀。

1.2.3用单独基础、基础梁承担墙体重量时, 基础梁下面应留有一定的孔隙, 以防止土的冻胀顶裂基础和砖墙。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1原因分析热胀冷缩是绝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能, 砌体也不例外。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 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不均匀的约束, 温度应力超过砌体强度, 而引起砌体开裂。常见的是砌体长度过长, 砌体伸缩在上层大而在基础处小而引起开裂。故应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此外, 由于混凝土屋盖, 混凝土圈梁与砌体的温度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会使墙体产生裂缝。

2.2预防措施

2.2.1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 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 (如是否采暖, 所处地点温度变化等) 设置伸缩缝。2.2.2在施工中要保证伸缩缝的合理作法, 使之能起作用。2.2.3屋面如为整浇混凝土、或虽为装配式屋面板, 但其上有整浇混凝土面层, 则要留好施工带, 待一段时间再浇带中间混凝土, 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因温度线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协调变形, 从而避免裂缝。2.2.4在屋面保温层施工的期间如遇高温季节, 很容易因温度变化急剧而导致屋面开裂。故屋面施工最好避开高温季节。2.2.5遇有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 可分段施工, 预留伸缩缝, 以避免混凝土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3建筑材料使用不当

3.1原因分析在南方地区对开裂砌体的统计分析证明, 使用煤渣砖的砌体极易产生裂缝, 主要原因是煤渣砖的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与普通粘土砖不同, 其线膨胀系数与粘土砖亦不同。

3.2预防措施对煤渣砖砌体裂缝只有在设计中选择其他材料的办法, 结构构造上的防治措施,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4构造措施处理不同

4.1原因分析不少砌体结构由于墙体布置不当, 构造柱设置不合理, 梁垫设计不合理等造成砌体的开裂。

4.2预防措施加强图纸设计审查

5砌体裂缝处理与加固在砌体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清楚以后, 则应按裂缝砌体的危害程度采用不同的加固补强措施。

5.1灌浆加固方法当裂缝较细、缝数量较少、裂缝已基本稳定时, 可采用灌浆加固方法。对灌浆加固的强度, 必要时可做试验来检验。试验的方法是:用同样的材料做两个或四个试验砌体柱。分为两组, 一组用压力机先压裂, 再灌浆, 然后对两组砌体柱做破坏试验进行对比, 如灌浆补强的砌体与原砌体强度基本相同, 则认为补强合格。根据以往的试验表明, 灌浆后加固后的砌体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砌体的强度。

灌浆用的材料有纯水泥浆、水泥砂浆, 水玻璃砂浆或水泥石灰浆。在砌体修补中, 多用纯水泥浆;因纯水泥浆的可灌性较好, 可顺利地贯通外露的孔隙, 对于宽度为3.0mm左右的裂缝可以灌实。实际裂缝宽度大于5.0mm时, 可采用水泥砂浆。裂缝细小时, 可采用压力灌浆。下面给出一些灌缝材料配合比 (见表一) , 可供参考。表中稀浆一栏适用于0.3-1.0mm宽的裂缝;稠浆适用于1.0-5.0mm的裂缝;砂浆适用于宽度大于5.0mm的裂缝。

以纯水泥浆补强为例, 其施工顺序为:步骤一清理裂缝, 使裂缝的通道贯通无堵塞;步骤二用加有促凝剂的1:2水泥砂浆嵌缝, 以避免灌浆时, 浆体外溢;步骤三用电钻或手锤在裂缝上端制成灌浆孔或灌浆嘴;步骤四用1:10的稀水泥浆冲洗裂缝一遍, 并检查裂缝通道的流通情况, 同时将裂缝周边的砌体浸湿;步骤五灌入3:7或2:8的纯水泥浆;步骤六将裂缝补强处局部养护。采用压力灌浆的施工顺序与上述相仿, 工艺流程如图所示。灌浆压力为0.2--0.25Mpa。对于水平的通长裂缝, 可沿裂缝钻孔, 做成销键, 以加强两边砌体的共同作用。销键直径25mm, 间距250--300mm, 深度应比墙厚小20--25mm。做完销键后再进行灌浆, 灌浆方法同上。

5.2嵌补法裂缝较宽但数量不多时, 可在裂缝相交在灰缝中, 用高标高砂浆和细钢筋填缝, 也可用块体嵌补法, 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砼楔子或扒据加固。楔子或扒锯可与墙体等厚, 或为墙体厚度的1/2或2/3。

5.3外部加固法当裂缝较多时, 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予以加固。钢筋网可用Φ6@100--300 (双向) 或Φ4@100~200。用混凝土楔子或膨胀螺栓固定于墙体上, 楔子或螺栓间距500mm左右, 呈梅花形布置。施工前墙体粉刷层应去除干净, 抹水泥砂浆前应将砌体淋湿, 抹水泥砂浆后应养护至少7天。

5.4增设钢拉杆法墙体因受水平推力, 不均匀沉降, 温度变化引起伸缩等原因而发生外闪, 墙体产生较大的裂缝或使外纵墙与内横墙拉结不良时, 可用钢筋或型钢拉杆予以加固。如采用钢盘拉杆, 宜通长拉结, 并沿墙两边设置。较长的拉杆中间应加花兰螺丝, 以便拧紧拉杆, 拉杆接长时应采用焊接。露在墙外的拉杆或垫板螺帽, 可适当作建筑处理。拉杆和垫板都要涂防锈漆。在拉结水平层处, 可以增设外圈梁, 以增强加固效果。钢筋的直径可采用如下:当一开间加一道拉杆时为2Φ16 (房屋进深5-7m) , 2Φ18 (房屋进深8~10 m) 2Φ28 (房屋进深11-14m) 。其相应的垫板尺寸可按表二采用。

5.5增设圈梁法墙体开裂比较严重, 为了增加房屋的整体刚性, 可以在房屋墙体一侧或两侧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C20, 截面至少120×180mm, 配筋可采用4Φ10~4Φ14, 箍筋Φ6@200~250, 每隔1.5~2.5m应有牛腿 (或螺栓, 锚固件等) 伸进墙内与墙拉结好, 并承受圈梁自重, 浇筑圈梁时应将墙面凿毛、淋水, 以加强粘结。

5.6对砌体过梁的裂缝, 可采取增设钢筋2Φ16, 填补高强度砂浆 (M10以上) , 或增加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方法。

结语对开裂建筑进行加固处理必须经过认真分析引起裂缝的原因, 根据各种加固方法对映不同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工程实践中, 利用上述方法处理先锋机械厂冲压车间、机加车间、职工宿舍楼等工程的墙体裂缝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预防与加固措施 篇2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质量偏差,实验室异常检验结果偏差,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维修;纠正与预防措施的管理,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预防性行动,使所建筑工程的质量符合质量标准,减少偏差发生几率的管理内容与要求。

1.2本标准适用于质量偏差,实验室异常检验结果偏差,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维修的管理。2.职责

2.1企业的岗位操作人员、班组长、工长、质检员、工程部门负责人及生产副经理、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对本标准实施负责。2.2 总工程师负责监督实施。3.管理内容与要求 3.1 定义

3.1.1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针对已发生偏差事故的根本原因,为减少或消除偏差事件。

3.1.2 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情况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该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发生。

3.1.3 根本原因:通过各种方法和工具,对已发生的偏差事件深入分析而确定偏差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本因素。3.2 纠正与预防措施内容与要求 3.2.1 职责 3.2.1.1 相关部门:

⑴异常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拟定。⑵ 改进措施的实施。⑶ 持续改善之提案、实施。

3.2.1.2技术部:图纸变更等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反馈。3.2.1.3 采购部:供应商有关信息的传递与接收。3.2.1.4 质量部:改进措施实施情况的追踪与评估。3.2.1.5 安全部:现场安全的检查、记录、追踪、处置。3.2.1.6 公司所有员工有在偏差出现时及时向上级报告的责任。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3.2.1.7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纠正与预防措施(CAPA)系统。3.2.1.8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变更、跟踪。

3.2.1.9 纠正和预防措施措施负责人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的落实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人可由偏差事件调查小组长担任,也可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3.2.2 偏差事件的识别与报告

3.2.2.1 质量偏差与检验结果偏差的识别。

3.2.2.2 对于来自自检、外部审计、质量缺陷、生产工艺和建筑质量监测趋势、变更控制、客户投诉,维修等偏差事件,在确认已存在或潜在质量问题时,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并由部门负责人或相关人员随后填写“偏差事件报告”二份,一份交质量中心,一份交本部门上级主管负责人。3.2.2.3 偏差事件叙述应清楚以下内容: ﹒应该发生什么? ﹒实际发生什么?

﹒偏差怎么发生的,什么地方发生的? ﹒什么时间发生的?

﹒什么时间发现的?怎样发现的? ﹒立即采取了那些措施?

3.2.2.4识别不合格: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各过程输出的信息进行识别: A)过程、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过本公司规定目标时; B)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C)相关方对建筑质量书面投诉时;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E)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

F)本厂现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与标准不符合时; G)其他不符合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规定要求时。3.2.8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的跟踪

偏差事件发生部门应进行初步调查,并立即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减小负面影响。3.2.6 偏差的评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等

3.2.6.1 偏差的评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等要求执行《生产偏差控制管理规程》和《检验结果异常的调查处理管理规程》。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3.2.6.2 根据评估,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未制订或执行之前,应先期拿出适当的纠正措施。

3.2.6.3 在质量偏差与检验结果偏差的处理过程中,若能够立即采取有效地纠正措施解决所发生的偏差事件,则无需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立即采用的纠正措施可以不归入纠正和预防措施体系进行管理,只需记录相关内容并跟踪确认后,即可结束纠正和预防措施规程。

3.2.9 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

3.2.7.1 针对根本原因制订全面的适当的纠正与预防性措施。

3.2.7.2 是否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取决于纠正和预防措施目标达成的风险级别和困难程度。偏差调查小组可以过度为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

3.2.7.3 一般情况若风险级别为次要偏差,则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由质量受权人批准,该计划的跟踪 负责人为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长,若风险级别为重要偏差,则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批准,该计划的跟踪负责人为总经理或质量受权人。3.2.7.4 确定措施方案

⑴ 建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消除根本原因的长期解决方案,对不能消除根本原因的,列出可以降低风险的解决方案。

⑵ 针对确认的根本原因,审核每一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恰当性。⑶ 制订的计划包含人员职责、措施行动、计划完成时间。

⑷ 按风险级别和审批规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应获得质量管理部负责人或质量受权人的批准。

⑸ 当发生内部或外部与规范或要求不符合时,可使用QC手法、8D的方法或其他统计分析手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⑹当发生外部不合格时,按顾客要求的方法作分析解决,并依据其规定方式进行纠正处理。⑺在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的过程中,应视问题的重要性和所承受的程度,适当运用放错法,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⑻ 在正式执行方案计划前应与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

3.2.7.5 责任部门查明原因后,应立即拟定并执行改善措施,于规定期限内完成改善措施,并将不良原因、改善措施、改善效果确认等内容填写相关表单交给质量部。相关部门亦有责任协助改善对策的拟定和执行。

3.2.7.6 质量部收到纠正预防措施单后,应定期跟踪改善措施执行状况,在确认改善对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策执行成效无异议后,将确认结果填写于相关表单上呈管理者代表审核通过后结案。确认无效时重复分析整改至结案。3.2.8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执行

3.2.8.1 根据批准的计划,纠正和预防措施整改小组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确定行动计划的具体执行。

3.2.8.2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若因故需要变更、延迟,如截止日期变化,行动责任人变化,整改措施变动,纠正和预防措施负责人均需填写“纠正与预防措施计划修改申请表”向质量中心提出变更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生效执行,批准权为原计划的批准人。

3.2.8.3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文件,证据材料,变更资料,进度报告均应作为纠正和预防措施资料的一部分存档备查。

3.2.8.4、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3.2.8.5 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整改小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该计划的执行情况予以跟踪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纠正与预防措施跟踪表”中,定期报告管理层,必要时,上报药品监管部门。

3.2.8.6.相关责任部门收到相应纠正措施要求表单后,需立即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及进行原因调查分析,有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门开检讨会议。

3.2.8.7 相关部门针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计划,经部门负责人审核,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涉及的相关部门配合。

3.2.8.8 在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计划时,应考虑资源、成本、顾客满意以及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评价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的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要求以及效率和有效性。

3.2.8.9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由质量部进行监控和跟踪;质量部在每月的品质会上通报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3.2.8.10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验证、评审

⑴ 纠正或预防措施实施完成后,由质量部或行政部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和评审。⑵ 纠正和预防措施无效,需重新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和实施新的纠正或预防措施,直至问题解决。

⑶ 相关部门应视状况将经质量部门确认有效的改善措施记录于相关文件中予以标准化,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实施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导致的对文件的更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⑷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应提交管理评审。纠正与预防措施之记录,依《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3.2.9 纠正或预防措施的终止

纠正或预防措施终止的标志,只有在确认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中的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且该措施的合理性,有效性得到了认可,该计划才能终止。3.2.9.1 确认整改措施全部完成的条件:

⑴、查明了原因,原因分析,采取了统计技术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原因并做到: A)过程、产品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超出本公司规定目标时,质量部根据不合格事

实作出原因分析,由相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质量部跟踪验证。a)过程检验无法再调整的不合格品时(应开“制程异常处理单”); b)成品检验判不合格时(应开“纠正预防措施单”);

B)管理评审出现不符合时,由行政部记录不符合事实及原因分析,责任部门制定纠

正措施,行 政部及质量部跟踪验证。

C)相关方提出异议时,接受部门记录不合格事实,质量部或行政部确认属实后进行

原因分析,由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质量部跟踪验证并是将结果反馈回投诉

接受部门。

a)甲方监理提出问题时,由质量部作出分析,并开出《客户投诉处理单》,责任部门落实执行,质量部跟踪结果回复给业务部及客户。

b)周围居民等投诉时,由行政部作出分析,填纠正预防措施单,责任部门落实行政部跟踪结果回复给相关方。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依《内部审核控制规程》执行。

E)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进料检验中,若发现来料不符合本公司验收标准时,质量部开据《材料异常反馈通知单》由供应部转交供应商,要求提出纠正措施并反馈回本公司。质量部在实施纠正措施后一批来料中进行跟踪验证。当同一产品向同一供方连续发生两次纠正措施而质量未有明显改善,取消合格供方资格。

F)公司现行管理体系文件与标准不符时,在管理评审时提出。按B)的规定执行。G)其他不符合方针、目标或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时,根据具体情况执行。H)品质月报告之针对性品质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纠正预防措施单。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I)其他工作品质发生严重不合格时;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纠正预防措施单。⑵ 所有的措施计划已经完成。

⑶ 所有的变更完成,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变更予以了记录。⑷ 所有相关的员工的变更实施后经过了培训,且能掌握相关内容。⑸ 相关信息已反馈到质量受权人和整改措施负责人。⑹ 确认了措施的实施对产品和服务不会造成不利影响。⑺ 纠正与预防措施文件记录齐全,存档于质量管理部门。3.2.9.2 确认整改措施合理性、有效性 ⑴ 根本原因已经找到

⑵ 采取的措施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有效对策与措施 篇3

【关键词】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有效对策;存在问题

水库的建设对于国计民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病险水库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水库的使用价值。要恢复病险水库的使用价值,就要对其进行加固,而加固工程的质量对于水库的使用周期与使用年限都有极为重要。目前,在水库加固工程当中,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加固工程的加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行业内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的质量,众多专家人士开始关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本文以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有效对策与措施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

1.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存在问题分析

病险水库的二次加固,对于病险水库现存问题的修复有促进作用。而不合格的加固工程不但不利于水库质量的恢复,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就来对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加固工程的组织机构不完善,工程进度推进难

对于行业内的大部分水库而言,其加固工程的业主单位一般都是水库所在地的地方性政府,但是,因为基层地区的水利技术人员缺少,没有专置或可引用的水利人员,使得水库加固工程的前期工作很难完成。比如工程施工前的地质勘查、施工设计、取土等关键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水利人员亲力亲为。水利专业人员的缺少与技能能力的不足,使得水库加固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对于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水利工程是一项相对来说复杂的工程,它的有效完成需要各方面专业与技术人员的协调与配合,还需要工程组织方面的服务与指导能力。加之地方性政府又要担当业主单位的角色,这样不健全的组织机构,对于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的推进十分不利。

1.2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变动性大

在行业内的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当中,许多工程的施工具有临时性,这主要是因为前期准备不充分,急于进行施工建设。有的水库加固工程一边进行地质勘察,一边进行施工设计,同时进行施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难建立起有效的完整与真实的工程档案材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程前期的工作时间。除此之外,水库一般都位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周边的自然环境对于水库的供水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加之水库的地质与规模测量工作较为困难,许多地质勘察情况只能向水库周边的知情人士进行咨询,利用这些资料与数据进行施工设计,这就使得施工方案的科学性有待考察。这样的不充分的前期工作对于整个水库加固工程的质量都有着不良影响。

1.3保障措施不足

一个工程的保障措施是使工程可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但是一些不具备良好保障措施的工程,就会变得难以控制。造成水库加固工程保障措施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工程资金的筹集工作较为困难。一般来说,地方性政府为水库加固工程的业主单位,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佳的偏远地区来讲,资金筹集工作是极为不易的。一些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工程的正常工期。第二,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不足。炸药是水库加固工程加中的重要物资,而炸药的审批工作程序较多,加之各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不足,使得炸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送到施工现场。第三,政策性问题的处理效率低下。进行水库加固工程之前,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对水库工程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对水库施工方与村民间的利益进行平衡等等。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会使加固工程的启动十分困难。

2.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有效对策与措施

要使水库的使用价值得到提高,就要对病险水库进行全面的加固,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人对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有效对策与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完善工程组织机构的建立

对于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来说,建立一个完善的工程组织机构,不仅可以方便工程的监督与控制,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项目法人制度对于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来说极为有用,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的施工地址偏远,并且工程的规模不定,设计也从轻就简,这就使得在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会有很多问题要进行处理。所以,要选择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水利人员作为加固工程的项目法人。其次,要加强对水库加固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与监督,使其工作有效性在控制范围之内,不得出现玩忽职守的现象。

2.2引入水利专业技术人员

水库的加固工程属于水利工程的一部分,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需要水利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因此,工程的负责方要积极招聘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地方性政府也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更新人才管理观念,引进适当数量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使当地的水利工程在出现突发情况之时,能有一定的技术保障。

2.3优化工程融资环境

水利工程的融资工作对于当地的水利工程进展有直接的影响,在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中,地方的配套资金到位困难给工程的正常进行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所以,为了使工程可以按照进度计划进行,地方要对融资工作进行分级处理,最大限度地扩大工程融资渠道,开发多种融资形式,使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的进行得到了良好的资金保障。

2.4提高前期工作质量

前期工作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所以,要请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前期的地质勘察以及施工设计工作,使工程的每一个规划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在进行工程的前期勘察之时,技术人员要使每一个与工程相关的数据符合实际,不得听信群众的一面之词,要进行实地测量,以实验作为工程数据产生的主要依据。只有这样,在工程进行之时,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杜绝反复无效的更改。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库与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病险水库的出现会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对病险加固工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水利工程行业能够重视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使水库的使用价值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邹洪臣,王世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几点意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2]那定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2010(02).

[3]薛化斌,李梅,路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问题及对策[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9(04).

预防与加固措施 篇4

研究土石坝的滑坡的原因要从土石坝的滑坡的特点分析:

土石坝滑坡和土石坝型关系, 土石坝滑坡主要发生在均质坝, 其次是心墙坝。均质坝蓄水后, 随着水位的升高, 坝体内浸润线回更高, 水库的水位剧降或者连续降雨的雨水侵入坝体, 但是坝体的排水能力较差, 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大造成阻滑力减小从而形成滑坡。

1 从土石坝建设和使用上来综合考虑使土石坝产生滑坡的原因

1.1 勘测设计方面产生滑坡的原因

土的颗粒组成是影响土的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选用筑坝的骨料组成及级配对土石坝产生重要影响, 就本质而言它指的是通过坝体的土体的抗剪强度直接影响坝体的稳定性。设计选用级配良好的土料, 形成一个较高密实度和低透水性的坝体。合理选择坝体断面和结构, 如果未能设置质量可靠的防渗和排水设施, 导致坝体浸润线过高和坝坡大面积渗漏, 以至于渗透压力过大, 增加了滑动力, 致使坝体滑坡。

坝体过陡稳定性能差也容易滑坡。土石坝防渗体顶部高程低于正常蓄水位, 当库水位超过防渗体顶部时, 水库的水就会渗入坝体, 使坝体土料饱和, 加大了滑动力, 减少了抗滑力, 从而导致坝体滑坡。

土石坝未设置护坡也容易导致滑坡, 如水库土石坝上游护坡块石未延伸至坝脚, 当水位降低时, 在水流的长时间的掏刷作用下, 使坝体的下部抗滑体积不断减小, 抗滑力不足从而产生坝体滑坡。排水系统未设置, 在遇到大暴雨, 强度大, 时间长, 排水不及时的情况, 会使土石坝坡土含水量达到饱和, 增加坝体的土体重量, 形成反向渗透压力, 降低抗滑力, 加大土体滑动力, 形成滑坡。

1.2 施工方面容易形成的滑坡原因

施工方面主要是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筑坝土料控制不严。

1.2.2碾压质量差。1.2.3施工接缝多, 未进行专门处理。1.2.4坝基处理不够彻底。甚至为进行处理。1.2.5坝下埋设输水管。坝下埋设的管道和原坝体的结合不好, 未设节水环等, 都有可能造成管壁或者管壁与接触面渗水, 土体遭到冲刷。造成土石坝滑坡。

1.3 运行管理方面容易滑坡的原因

1.3.1 库水位骤降造成滑坡。

在水库放水时, 库水位下降过快, 容易造成滑坡。1.3.2对坝体的孔隙压力控制措施不到位。孔隙压力过高时, 会导致坝体的抗滑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滑坡。1.3.3坝体裂缝和雨水的渗入。土石坝产生裂缝, 影响了土石坝的稳定性和降低了抗滑力, 如果雨水从裂缝进入, 增加了内部的水压力, 甚至会产生水力劈裂作用, 使滑动力增大。当裂缝达到使坝体丧失稳定的长度和深度时, 就会发生坝体滑坡。

2 以上是对土石坝坝体滑坡原因的总结, 下面谈谈防止土石坝滑坡

的主要措施, 防止土石坝滑坡的措施也像分析滑坡原因一样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2.1 规划设计方面

2.1.1 正确选好土石坝的类型。

抗滑性能最好的是心墙坝和斜墙坝, 这两种坝型的孔隙压力比均质坝小, 而且透水料坝壳强度高。但是如果是湿填坝, 为了保证整体稳定性必须采用均质坝, 所以要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来选择土石坝的类型。2.1.2合理确定土石坝的断面和结构。为防止土石坝滑坡, 要设计好土石坝的断面和结构, 因地制宜地确定出符合各种条件的稳定坝坡, 不能过陡, 设计可靠的防渗设施和排水体系, 使所建的土石坝在各种运用条件下坝体孔隙水压力低。有骤降条件的土石坝应首先考虑上游的排水问题。2.1.3正确选用筑坝土料。应尽可能的选用涂料及配好、抗剪强度搞的土料。当地如果没有优质土料时, 在坝型、断面、坝体结构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保证坝体的稳定性。2.1.4正确规定土石坝的运行条件。2.1.5通过现场试验, 选定稳定计算强度指标。

2.1.6 采用合理的稳定计算方法。

2.2 施工方面的坝体滑坡的防止措施

为防止滑坡, 首先要采用按设计要求的土料上坝, 要严格控制土料的含水量和干容重, 防止出现干容重和抗剪强度低的软弱夹层, 认真处理扩建加固的新老土体的接缝、土体与刚性建筑物的连接以及与坝基、岸坡的交接等。重视坝基处理质量要求。在雨季施工时, 坝面要采取防雨措施。水中倒土坝和水坠坝施工时要注意控制施工进度, 加强坝体和孔隙压力的观测, 从而控制施工进度, 该井施工措施, 防止施工中滑坡。

2.3 运行管理方面的坝体滑坡的预防

2.3.1 加强土石坝的滑坡的检查与观测。

土石坝的滑坡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旦坝坡有明显的滑坡征兆, 就有可能发生滑坡事故。因此, 在有滑坡迹象时, 即行加强检查和观测, 以便及早发现滑坡征兆, 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 尽可能的化险为夷, 力求防患于未然, 减免损失。2.3.2滑坡前的征兆捕捉与分析。坝体滑坡前都会出现变形、孔隙压力和裂缝的明显异常现象。这些征兆可能在滑坡前几个月或者一年以上出现, 最短也许几天, 最短的临滑坡的裂缝也会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因此抓住这些征兆, 就有可能控制滑坡的进一步扩大, 减少损失。那么一旦发生坝体滑坡该怎样防止和加固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加以讨论。土石坝体滑坡的防止与加固。土石坝一旦发生滑坡迹象时, 首先明确滑坡处于什么阶段, 发展阶段还是稳定阶段。然后确定采取紧急抢护措施还是进行永久加固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其原则是减少滑动力, 增加抗滑力, 具体的做法可归纳为“上部减载”与“下部重压”。

3 如果遇到因为是渗透流作用发生的滑坡, 必须采取“先赌后排”的措施。具体的情况及具体措施如下:

3.1 土石坝上游坡由于库水位骤降而引起的滑坡

3.1.1 迅速停止放水, 使库内保持一定的水位, 有利于避免坡体的进一步下滑。

3.1.2将坡体上部的松软土体挖掉, 修整成比较平缓的坡度。裂缝上侧的陡坡也适当进行削坡, 以防止坡度过陡继续坍塌, 其下部应做成缓坡倾斜面, 以利于排水, 但是坝顶应留有足够的宽度, 以利于抢险工作的进行。3.1.3潜水或者用其他的摸清水下滑体的前缘位置, 以便采用抛石或者沙袋等临时性的压重固脚。

3.2 土石坝下游坡由于水库蓄水渗漏引起的的滑坡

3.2.1 对较大的滑坡, 采取适当的降低库水位, 以免下游的坝体的浸润线继续抬高, 从而扩大浸润区, 增加滑动力, 降低抗滑力。

3.2.2在坝体质量很差、渗漏严重、又不能降低水位的情况下, 可在迎水坡抛土, 以减少通过坝体的渗透量。3.2.3在滑坡的坡面上开沟导渗, 使坡体中的积水很快排除。3.2.4在坡体上部挖除松软的土体, 并对裂缝上侧陡坎部分进行削坡。

3.3 滑坡稳定后的处理和加固

3.3.1 开挖回填。3. 3.2放缓坝坡。3. 3.3压重固脚。3. 3.4改善和加固防治设施。3. 3.5改善和加固排水设施。

上述的加固措施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查明原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有主又从、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就地取材、安全经济。

工伤预防的措施与流程 篇5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工伤保险的基本方针。工伤预防是我国工伤保险“预防-康复-补偿”模式中的首要环节,它与工伤康复、工伤赔偿一起成为当前工伤保险的三大任务,其中,工伤预防处于优先地位,也就是以先预防、再康复、后赔偿的顺序开展工伤保险工作。据统计,有80%以上的工伤事故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这些事故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工伤预防工作做得越好,工伤的发生率就越低,康复和补偿的任务就越小。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加强了工伤预防后,工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工伤预防的概念和政策

工伤预防是采用管理和技术等手段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及职业病的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安全健康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提出了促进工伤预防的立法宗旨,确立了工伤预防在工伤保险制度中的重要地位。2012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则更加明确地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主要用于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同时规定工伤预防费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卫生行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规定。

工伤的多因性

造成工伤的因素有很多,工伤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总体来说,工伤的发生离不开人、物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

1.工伤相关因素

●物理性有害因素:包括噪声、震动、光线过强或过暗、过热或过冷、气压变化、辐射等。

●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气味或烟雾刺激、强酸或强碱腐蚀、有毒化学品、粉尘、重金属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包括人或动物身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所携带的细菌、病毒及其它病原微生物等。

●设备因素:设备缺陷、操作失控、无防护装置等。

●环境因素:环境布局不合理、光线不足、噪音、不良气象条件等。

●人体工效因素:包括工作台位置过高或过低、工作姿势不当、不当姿势下做重复动作、工具设计不合理、照明不当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过大、过于紧张、情绪激动等。

●人为因素:组织管理不善、操作失误、身体缺陷、业务不熟练、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工作时间过长、不使用防护措施等。

2.综合因素分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疲劳操作、劳动时间过长、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过于紧张、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以及监督检查不够等。人的因素包括的统计变量有人口统计学指标、工作身份、工作经验、健康状况、心理因素、知识态度、不安全行为、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通常研究较多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工种、职业、文化程度、睡眠、疲劳、残疾、体重、饮酒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设计不当致机械不符合安全要求、机械故障、防护及安全装置失灵等。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主要有场地狭窄、地面不平、场地设备布局不合理、噪声干扰、照明不良、通风不畅、温湿度不当等。社会环境,包括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环境,如轮班和作息时间、任务频度和数量、工作负荷、调换工种、机械化水平等,同时还包括其他因素,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社会对某职业的认可等。

工伤预防的基本措施

工伤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工伤事故的根本措施是杜绝人的违章行为,消除或控制设备、工具存在的隐患,提高设备、工具的本质安全性。除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工伤预防立法和加强监管外,对企事业单位来讲,工伤的预防措施还应包括:

1.从思想上重视工伤预防

提高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及工伤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清事故给企业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带来的巨大危害。

2.建立和健全工伤预防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真正做到人人、处处、事事、时时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3.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认真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做好工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工作。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辨识和分析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重大事故和社会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4.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监测

加强安全检查,强化有毒有害岗位的安全监测工作。安全检查是发现生产活动中不安全因素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主要包括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纪律、查教育、查现场、查隐患、查措施等。通过安全检查和安全监测,熟悉现场生产状况,消除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5.强化安全确认制度

强化安全确认制度,进行危险预知活动,对生产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进行强化控制管理。挂牌标明其危险或危害的性质、类型、定量、注意事项等内容。项目负责人要对作业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确认并向项目参与人交代清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

6.加强安全教育

包括入厂三级教育、全员安全教育、日常教育和特殊工种上岗持证培训工作。入厂三级教育、全员安全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技术素质;日常安全教育主要是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教育和事故案例教育,并组织安全活动,目的是通过事故案例的分析研究,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针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找隐患并进行整改。

7.开展作业标准化工作

作业标准化能有效地控制、约束、规范人的行为,从根本上控制违章作业,特别是习惯性违章作业,杜绝侥幸、蛮干的不良现象。同时规范了物品的放置,使通道畅通,照明充足,消防、防护用品齐全,并规范了设备、工具检修、作业的交出、检查、验收等程序。

8.加强工伤事故的管理工作

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分析、研究、统计报告和数据分析,掌握事故的发生原因和规律,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使广大职工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

9.加大安全投入,改进设备、工具和安全装置,提高设备、工具的本质安全。

工伤预防的流程

一般来说,制定一个工伤预防计划或职业健康计划应包括以下步骤:

1.预见及找出潜在的健康危害

工序及工具设备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工伤风险并尽可能避免,对于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应找出存在的工伤风险和隐患,并加以分析。

2.工伤风险评估

找出了存在的风险之后,进行详细评估以确定风险的高低。不同的危害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评估,如评估工作强度及体力要求、分析调查问卷结果、评价现行控制措施等,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风险程度。

3.设立控制措施

当存在工伤或职业病风险时,应及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行政控制

购买工伤保险: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安全培训:除上岗前严格进行安全培训外,还应定期培训、检查和演习,特别是工伤风险较高的行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检查和落实。

定期体检:应每半年或一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职业病风险并及时进行干预。

工作调配:减少高风险工作时间,给员工足够的时间休息。

完善安全设施:定期检查防火及电力设施,提供足够的清洁及消毒用品等。

健康教育:进行大众健康教育,使员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安全高效的工作习惯。

预防接种:如注射疫苗等。

●工程控制

替换有害工具设备和材料:更换工伤风险较大的设备,使用安全的工具和设备,使用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等。

隔离:出现工伤风险或紧急情况时将有危害的机器或工序隔离,或将工作人员进行隔离。

改变工序:如使用自动化设备,减少手工操作。

清除污染源:如使用通风系统,局部抽气等。

●个人防护

规定员工必须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以保障个人安全,如使用安全带、头盔、手套、口罩、工作服、防护眼镜等。

4.检查和落实

预防与加固措施 篇6

关键词:安全性;基础;地基;措施

1 处理基础局部的一些方法

1.1 处理松土坑的方法

1.1.1 当松土坑的范围较小,在基槽范围内时,我们首先要挖除坑中的松软土壤,保证坑底及四壁都能见到天然土,然后再回填与天然土压缩性相邻的材料。当天然土为砂土时,用砂或级配砂石加以回填;对较密实的黏性土,要用3:7灰土分层回填并且夯实;对中密可塑的黏性土或新近沉积黏性土,要用1:9或2:8的灰土分层回填并且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

1.1.2 当松土坑的范围较大(超过基槽边沿)或因条件限制,基壁挖不到天然土层,要适当加宽该范围内的基槽,通常按下述条件确定加宽部分的宽度:对用砂土或砂石回填的情况,基槽每边均应按1:1坡度放宽;当用1:9或2:8灰土回填时,按0.5:1坡度放宽;当用3:7灰土回填时,如坑的长度≤2m,基槽可不放宽,但灰土与槽壁接触处应夯实。

1.1.3 如松土坑在槽内所占的范围较大(长度在5m以上),且坑底的土质和一般槽底天然土质相同时,要适当加深这部分基础,并做1:2的踏步与两端相接,踏步多少根据坑深而定,但每步高度不大于0.5m,长度不小于1.0m。

1.1.4 对于较深的松土坑(如坑深大于槽宽或大于1.5m时),槽底处理后,还应适当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具体做法如下:在灰土基础上1~2皮砖处(或者混凝土基础内)、防潮层下1~2皮砖处及首层顶板处,加配4ф8~12mm钢筋,要求钢筋必须跨过该松土坑两端各1m,避免产生过大的局部不均匀沉降。

1.2 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1.2.1 当砖井或土井在室外,距基础边缘5m以内时,应先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在室外地坪以下1.5m处,将井壁四周砖圈拆除或松软部分挖去,然后用素土分层回填并夯实。

1.2.2 如井在室内基础附近,尽量降低水位到最低可能的限度,用中、粗砂及块石、卵石或碎砖等回填到地下水位以上0.5m。砖井应将四周砖圈拆至坑(槽)底以下1m或更深些,然后再用素土分层回填并夯实,如果已经将井回填处理,但是该回填部位不密实或有软土存在,大块石将下面软土挤紧即可,再分层回填素土夯实。

1.3 局部软硬土的处理

当基础下局部遇基岩、旧墙基、大孤石、老灰土、化糞池、大树根、砖窑底等时,均应尽可能挖除这些部分,防止由于这些土层的存在,会使建筑物存在由于局部落于较硬物上造成不均匀沉降,而使上部建筑物开裂的风险。如果一部分基础落于基岩或硬土层上,一部分落于软弱土层上,基岩表面坡度较大,处理方法是:在软土层上采用现场钻孔灌注桩至基岩;或在软土部位作混凝土或砌块石支撑墙至基岩;或凿基础以下基岩,凿去0.3~0.5m深,充填中粗砂或土砂混合物作为软性褥垫,软性褥垫的存在会产生缓冲作用,可以调整岩土交界部位地基的相对变形,以期减少裂缝;还可采取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的技术措施,来克服软硬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2 其他措施

2.1 对于砂桩地基的处理措施

采用类似沉管灌注桩的机械方法,通过冲击和振动,把砂挤入土中。砂桩地基方法经济、简单且很有效。如遇砂土地基,通过振动或冲击使地基达到密实;如遇黏性土地基,可起到置换和排水砂井的作用,加速土的固结,形成置换桩与固结后软黏土的复合地基,显著地提高地基抗剪强度。如遇渗透性较小、抗剪强度较低、灵敏度又较大的饱和软黏土地基,往往较难实现砂桩本身挤密并使基土密实,对这类工程要慎重对待。

2.2 对预压地基的处理措施

预压地基在建筑物施工前进行,在地基表面分级堆土或增加其他荷重,以此来压密、沉降、固结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待达到预定标准后再卸载,建造建筑物。本法具有使用材料、机具方法简单直接,施工操作方便,但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深厚的饱和软土,排水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同时需要大量堆载材料,可适用于各类软弱地基,包括天然沉积土层或人工冲填土层,较广泛用于冷藏库、油罐、机场跑道、集装箱码头、桥台等沉降要求较低的地基。堆载预压法能能否满足工程要求实际,则取决于地基土层的固结特性、土层的厚度、预压荷载的大小和预压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3 对注浆地基的处理措施

注浆地基通过压力灌注或搅拌混合,利用化学溶液或胶结剂,将土粒胶结起来。注浆地基设备工艺简单、加固好、可提高地基强度、消除土的湿陷性、降低压缩性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加固新建或已建的建筑物基础、稳定边坡及防渗帷幕等,也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对于黏性土、素填土、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地基,经试验有效时也可应用,但长期受酸性污水浸蚀的地基不宜采用。

3 结语

总之,用于基础处理与地基加固的方法较多,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措施,保证地基、基础的合理性,满足设计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因地基基础等问题带来的工程事故。

参考文献:

[1]李瑞玲,王海燕.建筑物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5,(17).

[2]杨舟海.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2,(22).

上一篇:高技术服务企业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