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信息化(共10篇)
安徽省信息化 篇1
近年来,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快,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三是网络成本较高, 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四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跟不上农业信息发展的步伐;五是信息咨询服务不到位, 农产品电子商务作用低微, 未建立长期、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六是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供与开发无市场导向, 不能为农业提供实用性服务;七是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基于以上问题, 现将其发展对策总结如下。
1 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建议由安徽省农委牵头, 成立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各地市农委等单位参加的信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各单位分工负责,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县区农业部门做到“五有”, 即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工作机构, 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编制, 有必需的设备设施, 有专项工作经费, 有健全的服务网络[1]。当前应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上网发布采编材料和审签制度、农业新闻工作者资质考核制度、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奖励制度、信息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等, 以促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向制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
2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据调查, 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6%左右, 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0%左右, 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1%。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 在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 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各市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投入经费, 保证相关机构和人员配备相应的设备, 完善乡镇服务网络。目前, 由于县级财政普遍困难, 建议省、市级多安排专项资金或项目投入到区县。积极引导和扶持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工作的投入, 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按照信息产业部提出的“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2], 促使各大通信运营企业做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工作, 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网络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如合芜蚌地区建立信息农业的试验基地, 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试验性示范建设, 再向农村、农民逐步推广, 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 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 务求让农民认识该项技术的价值, 并学会应用, 以增加收入。同时, 积极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 加强市县农业信息网和乡镇信息站建设
当前应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3S”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 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 以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3], 面向农村、农民, 面向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 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有关农作物生产、销售的专家系统和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并把农业专家系统配置到市、乡、村, 直接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种养户, 引导其认识和应用该系统, 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依照合理布局, 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 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 延伸服务网络。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 即1台电脑, 1条上网电话线, 1台打印机, 1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 1块信息发布专栏, 1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 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 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 逐步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 可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项目的实施, 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 加强对该类人才的教育, 以安徽省农科院带头, 推动全省农业信息化的普及教育, 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二是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 提供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不同层次的服务。三是建立全省的大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 各地方建立具有各自地方特色和资源区位优势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农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4], 他们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应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 积极参与全球农业信息共享, 结合安徽省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己又颇具特色的农业信息化道路。
参考文献
[1]赵琦.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利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9) :6-7.
[2]王淑芹, 丁玲, 段建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探析[J].现代化农业, 2009 (9) :36-37.
[3]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 2009 (1) :61-63.
[4]马占军.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J].信息技术, 2006 (11) :177-179.
安徽省信息化 篇2
一、项目建设目标
(一)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初步建成省及合肥、芜湖二个试点市二级卫生信息平台和所辖6个县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立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开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个医药卫生基础数据资源库;初步建成覆盖试点区域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专网。初步形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门诊统筹为基础的,区域内及跨区域的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机制。并且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完成覆盖80%常住人口的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建设,完成三级医院、60%的二级医院住院病人的电子病历建设。
(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全省村卫生室电脑、打印机等相关设备的配备;建立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并完成在所有县数据中心的部署与运行。满足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新农合门诊统筹、药品管理、绩效考核、业务监督等多位一体的业务管理需要。
(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立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医院临床服务、医疗管理和运营管理三方面重要业务的信息整合和高效共享。
实现区域医疗一卡通、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实现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初步共享。
实现医疗质量安全等指标的实时上报,初步满足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实行实时动态监管要求。
(四)远程会诊系统项目。建立省立医院和5个试点县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及影像、心电的远程诊断功能。
(五)县(市、区)医院PACS系统建设项目。在81个县(市、区)建立PACS系统,初步实现各种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存储、报告、输出、管理、查询等基本功能。
二、项目建设原则
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整体设计、填平补齐,安全可靠、信息共享。
三、项目建设任务
(一)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三级综合平台建设)。建设省级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确定合肥市、芜湖市为试点市,建设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试点市所属各县建设县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按照卫生部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结合试点项目要求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建立基于统一标准和规范开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并统一部署于省、市、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个医药卫生基础数据资源库。初步形成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二三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专网。以芜湖为异地数据备份地点,完成省级异地数据级备份系统建设。
(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各县(市、区)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对各村卫生室补齐(所有村配齐、每个村所有设备配齐)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电脑、打印机及读卡器设备。依托已有85个新农合县级平台,各增补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储和防火墙各一台,整合建立县数据中心,开发与整合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县(市、区)数据中心;尚未建立新农合平台的县(市、区),起步建设县级数据中心(方案另发),其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暂由省平台托管。
(三)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以省立医院为依托,设立远程医学中心,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为绩溪县、定远县、砀山县、临泉县、岳西县医院提供远程医学综合服务;在上述5县分别建立县级远程医学中心,部署相应的病历资料采集、音视频实时传输、会诊资料管理等软硬件设备。依托公共通信网络建立满足远程医学基础业务的远程医学专用网络(4M专线)。
(四)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在芜湖、马鞍山市各选取3-6家二、三级公立医院(优先选择三级医院)进行试点,建立基于医院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
(五)县(区)医院PACS系统建设项目。利用国家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资金,在61个县级综合医院和20个农业人口超过30%的区医院(具体名单见附件1)建设PACS系统,购置相应硬件和配套软件,支持建立和完善、延伸医院综合信息系统。截止2010年年底,对上述列入项目计划但已建或在建PACS系统的县医院,由省卫生厅组织专家依照建设标准统一进行评审,不符合项目要求的,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建设方案升级改造,达到验的,按照PACS系统发展方向优化升级系统。收标准。到期仍达不到建设要求的,由省卫生厅统一更换软件系统;符合项目要求
全省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推行项目法
四、组织实施
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项目设计、监理单位通过招投标等市场竞争机制选择。
(一)项目方案制定。全省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国家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项目具体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由省卫生厅统一制定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详见附件3)、县(区)医院PACS系统建设项目(详见附件4)和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省级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详见附件5);合肥市、芜湖市根据省级平台设计方案制定市级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报省卫生厅批准后实施;芜湖市、马鞍山市分别制定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在报卫生部批准同时报省卫生厅;省立医院制定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详见附件6),报省卫生厅批准后实施。
(二)项目实施管理
1、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三级综合平台建设),由省卫生厅统一招标开发省级平台软件(集成)、慢病管理系统,改造部署卫生部下发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卫生监督报告系统。
合肥市、芜湖市选择招标开发市、县级公卫、医疗、综合管理应用系统,整合新农合、基本药物应用系统,项目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本项目应于9月30日前完成系统建设及整合;12月31日前,完成系统试调试及验收。
2、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统一招标开发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并实施系统部署。各项目县按照省统一确定的硬件设备标准,招标采购村卫生室、县数据中心硬件设备。
本项目应于12月31日前,完成系统调试及验收。
3、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由省立医院统一组织系统软件(集成)和硬件设备招标采购,项目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
本项目应于6月30日前完成系统调试和验收。
4、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由芜湖市、马鞍山市招标开发系统软件并采购相关硬件设备,项目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
本项目应于12月31日前,完成系统调试及验收。
5、县(区)医院PACS系统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统一组织系统软件(集成)和硬件设备招标采购,项目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
本项目应于9月30日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和信息系统验收。
6.国家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具体任务分解(详见附件2.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任务分解表)。
(三)项目资金管理。卫生信息化项目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财政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使用,专款用于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挪用。
(四)项目检查验收。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信息化项目,不得投入使用。项目单位完成建设任务,经自检合格后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初验,项目验收在县、市逐级完成验收的基础上,由省统一进行正式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卫生信息化是卫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卫生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级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摆上重要位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级各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协调机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领导小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按照本实施意见及有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扎实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二)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级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实施意见和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工作,不得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要加强项目设备采购监管,做好项目集中采购工作。要强化工程监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三)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工作经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争取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
(四)加强项目督查考核。国家卫生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政策性强、标准化要求高,各级各单位务必加强项目督查考核,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和项目负责人问责制,加强对项目资金、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按计划如期保质完成。对项目考核验收中发现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不按规定实施进度组织项目实施,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
1.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医院名单
2.信息化建设项目具体任务分解表
3.安徽省2010年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4.安徽省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5.安徽省2010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安徽省信息化 篇3
关键词:自媒体;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一、自媒体、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界定
(一)自媒体。自媒体的概念最早是2003年沙尼·伯曼和克莱斯·威利斯在《自媒体》报告中首先提出。两人对自媒体(We
Media)下了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一个普通大眾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微信账号,在政府信息公开、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
(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政务公开广,它不仅要求政务公开,而且要求政府公开其所掌握的其他信息。狭义上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务公开:行政机关公开其行政事务,强调的是行政机关要公开其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属于办事制度层面的公开。
二、从近年来案例中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程比欧美发达国家慢,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在有条不紊的发展。回顾2003年非典时政府信息发布的“手忙脚乱”,到2008年汶川地震时人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极度渴望;再到2010年温州动车事故,民众先于政府第一时间将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去,事故使政府意识到不通过政府微博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将难以和微博网民进行信息对接,政府将难以驾驭舆论导向。时至2013年的雅安地震,政务微博、微信展现了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双微模式”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
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提升至85.8%。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也是促进政务微博、微信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自媒体环境下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历程
(一)建立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载体。2008年,政府开发了“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统一软件,开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发布的统一平台,全省行政机关及其相关组织、单位,开通信息公开网站近1万个,建立起设置规范、编码统一、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法治蓝皮书》,安徽省政府行政透明度在全国省级政府排名中位列第二位、中部第一位。
(二)拓展主动公开方式,畅通公开渠道。自2008年《条例》实施至今,安徽省人民政府及相关组织结合实际,积极拓宽政府与群众的联络方式。2009年全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市民论坛、热线(专线)电话、报刊、广播以及居民生活小区宣传橱窗等多种信息公开渠道,合肥、铜陵等地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电视频道。2011年,省公安厅、省教育厅和淮南市等开设微博平台,铜陵、马鞍山等市开通了政府信息公开专题微博。2012年,政务微博开始进入政府信息公开领域。2013年,各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增强公开的实时和实效性。同年,安徽民营企业开发了手机APP应用。2014年,全省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呈“几何”式增长。
(三)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数量“成倍”增长。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从2009年涉及决策、政策、民生公益、热点、难点发展到2014年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财政、行政职权、招投标、采购、民生公益、应急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卫生、房屋产权、道路交通、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其他等多方面内容的公开,形成全覆盖的信息公开范围,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
(四)政府将财政信息纳入公开范围,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自开设至今,省级部门财政信息公开范围扩大到除涉密部门外,全省16个市105个县(区)、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115家省级一级预算单位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实现全覆盖。
(五)政府信息公开向常态化发展。自2011年,政府信息公开逐步走向常态化。通过2011年开展政务公开“深化年”,2012年开展“标准化建设年”、2013年开展“标准化实施年”活动,政府不断拓宽政务公开领域, 2014年,政府出台《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并从该年开始,委托第三方对省政府网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绩效进行季度测评,督促各地工作常态化,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提高政府公信力。
结语:安徽省在自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也在快速成长,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受关注,这不仅促进了现代网络技术的变革,也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相德宝.自媒体时代: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13-15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把信息化发展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草案) 》和2013年发布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引入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来综合评价和监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总体目标的实现[1]。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2000至2012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 见表1。31个省份信息化建设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 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问题, 其中重庆、宁夏、安徽和广西等省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2011年有较大进展[2]。
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全国各省市结合区域特色, 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最先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区正在加紧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内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2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工信部2013年1月1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从2011年全国31个省 (市、区) 评估结果看 (见表2) , 安徽基础环境指数、工业应用指数、应用效益指数、总指数分别为51.2、66.68、65.72、62.57, 总指数排名全国第14位, 总体发展水平中等, 工业应用指数最好, 体现了工业创新活跃。江淮、奇瑞汽车、合力叉车、马钢、淮北 (淮南) 矿业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体现了安徽“两化”融合在“工业应用”上的优势。《安徽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13-2017年) 》出台, 通过实施“八项行动”,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行业、企业、区域分别实现关键性突破[3]。“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 其中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安徽省“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表3。
数据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数据来源:安徽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网站。
2013年, 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 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始终保持在22.1-28.3%的区间高位运行, 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明显好于规模以上工业, 全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92.7亿元, 同比增长26.6%, 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2.9个百分点, 完成出口交货值284.7亿元, 同比增长52.7%, 增速居全国第4位[4]。
2014年以来, 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前4个月, 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行业成倍增长, 增速分别达198.3%、132.8%,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 受刺激政策退出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彩电产量继续下降, 降幅高达26.1%, 但是重点地区增势强劲, 合肥市行业产值达342.5亿元, 同比增长50.6%, 总量接近全省一半, 皖北六市完成现价产值94亿元, 占全省比重达到13.5%, 其中蚌埠、淮南两市增势强劲, 同比分别增长111.5%和54.7%[5]。
3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全面
有些人认为信息化离我们很远, 工业化还没实现, 搞信息化有点超前;有些人认为计算机只是打字、玩游戏、上网聊天的工具;有些人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化手工操作的自动化, 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在简化办公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3.2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省、市、县各级网络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兼容性不好, 各部门、各系统之间信息不畅通, 难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随处可见, 造成了很大的浪费[6]。
3.3 网络安全保障仍不完善
目前安徽省甚至全中国电子政务网络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所用硬件、软件及相关产品大部分都是国外公司生产的产品, 信息化建设核心设备几乎完全依赖国外,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存在大量网络安全隐患, 导致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性能大大降低, 缺乏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同时, 从事网络安全的高端专业人才相对不足, 有些基层网站面对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和不良黑客的袭击, 略显无奈。
3.4 信息服务平台仍不健全
我省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 但这些信息平台数量较少, 还需要进一步建设一些信息服务平台, 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由于缺乏公务信息服务平台, 造成信息不能共享, 致使许多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同时, 也有许多企业花费大量资金、时间寻求科学技术, 苦求无果。
4 安徽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4.1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化融合宣传活动, 最后要加强电子政务宣传和培训[6]。
4.2 提高电子政务水平,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通过扩大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开展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等措施提高电子政务水平,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4.3 完善信息网络设施, 构建信息高速公路
(1) 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设施。抓住国家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 积极建设无线网络和3G网络。加强物联网建设, 建立物联网网上业务许可证系统, 实现一点受理、并联审批, 办理时间可缩短约90%, 数据传输量可减少约50%。 (2) 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如刷卡消费、银行或网上缴纳水电费、城市一卡通、网上购物、网上冲浪、农产品网上销售等, 信息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4.4 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所用到的硬件、软件、网络配件大多数来自国外, 安全隐患较大, 商业信息、国家机密容易发生泄露, 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 并建立相关保障体系, 来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 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 发挥密码技术在信息安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电子认证证书注册审核中心与管理中心;二要稳步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4.5 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作为包括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会展、中介服务等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传统产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有利于市场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加速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 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最优化配置。皖江城市带的建设, 将会把安徽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将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中心, 生产型服务业正好可以促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优化运行, 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因此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 促使我省生产型服务业快速成长起来, 进而更好地为我省的工业化提供服务。 (1) 发展现代物流业。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进行统一信息化建设规划;二是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使用ERP等信息化软件进行管理控制;三是优化业务流程。 (2) 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要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 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 以此推动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5 结束语
近年来, 安徽省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基础信息化设施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要改变落后的思维观念, 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重点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 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同时重视电子政务建设, 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必须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 并坚持不懈的贯彻下去, 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安徽”的宏伟目标。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基础信息化设施不健全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安徽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又针对性的提出了安徽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 促进安徽省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安徽省信息化,发展,建设,两化融合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研究报告[J].调研世界, 2014 (4) :3-7.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研究报告[J].调研世界, 2012 (12) :3-7.
[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法规处.安徽“两化融合”五年行动计划出台[EB/OL].2013年12月23日.http://www.aheic.gov.cn/info_view.jsp?strId=13877606402192273&view_type=2.
[4]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3年安徽省工业行业发展报告[R].2014年4月.
[5]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处.前4个月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保持高位增长[EB/OL].2014年05月22日.http://www.aheic.gov.cn/info_view.jsp?strId=14007431543129485.
安徽省信息化 篇5
为维护国家秘密安全,明确保密工作责任制,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条例:
一、建立保密领导小组
(一)主要负责人对保密工作部署和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听取保密工作情况汇报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将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情况纳入本单位考评和考核内容,为保密工作开展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保障。
(二)分管保密工作总负责人坚持保密委员会(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制度,研究部署保密工作并对落实情况组织检查,及时组织查处泄密事件和违规行为;
(三)保密领导小组半年检查一次全院保密工作,年终进行保密工作总结,对查找出的不足,限期改正,对问题严重的科室或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涉密文件管理
(一)对上级部门发来的秘密文件资料和机关制定的秘密文件,由专人负责收发和存档,并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传阅。传阅密件应当使用专用文件夹,要有登记签收手续,不得横向传阅,阅办人阅后应及时将密件退回。
(二)借阅、查询密件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在机要室内进行,查询人要在登记本上签字后方可查阅。绝密级文件、资料和密码电报不得抄录、复印、拍照、录像等,因工作需摘抄的,要履行审批手续;摘抄时只能抄录有关内容,不得抄录日期和编号。
(三)本单位各业务科室、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开会、学习带回的文件,一律由本科室兼职保密员负责登记、整理,按时间要求归档。
(四)各科室印制密件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确保密件及印制过程中的安全。印制密件,必须按批准份数印制,不得多印、私留,印制中的校样、半成品、印板、废品等应当按规定及时销毁,需要保留的软盘、光盘等应当按密件管理,妥善保管,密件印好后,应当及时送到交办单位。
(五)绝密级文件不得复印,确因工作需要复印的,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并经制发机关批准。复印件要视同原件密级进行管理。绝密级文件不得通过传真机传输。
三、涉密人员管理
(一)保守国家秘密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每位国家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各中心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遵守保密守则,按照《保密法》规定程序依法办事。
(二)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该说的秘密,绝对不说;不该问的秘密,绝对不问;不该看的秘密,绝对不看;不该记录的秘密,绝对不记录;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不在私人通讯中涉及秘密;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谈论秘密;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秘密文件、资料;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局传达秘密事项;不携带秘密材料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和出入公共场所。
(三)建立健全收发文制度,各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履行文件登记、管理和清退工作,发现属于国家秘级文件资料丢失、被窃、泄密时,必须立即报告,及时追查,力挽损失。
(四)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对秘密档案材料应严加管理,严格传递、借阅手续,如需借阅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并在档案阅览室内查阅,不准带出档案室,不准摘抄;档案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利用范围,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四、要害部位保密安全管理
(一)要害部位范围:财务室、办公室、档案室。(二)保密安全管理要求:
①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党政一把手对本单位要害部位管理负全面责任。
②与本职工作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要害部位,因工作关系需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才能借阅有关资料和进行公务活动。
③贵重物品、现金、票证落实专人负责,责任人要认真做好保管、使用、防火、防盗、防潮、防爆及保密工作,对要害部位认真按安全保卫保密要求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防范于未然。④建立各要害岗位保密安全责任制,开展经常性安全保卫保密检查,针对存在隐患及时整改不留后患。
(三)责任追究: 要害部位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因失职或管理不善造成事故的,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追究,并采取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及经济处罚等方式对责任人及单位进行处罚,直至追究泄密刑事责任。
五、会议保密管理
(一)召开秘密程度较高的重要会议,会前应与保卫、保密干部联系,共同采取安全保密措施,并对与会人员进行保密教育,规定保密纪律。
(二)涉及国家秘密内容的会议,应选择具备安全保密条件的会议场所,严禁使用无线话筒传达密件和向室外扩音。
(三)凡传达秘密文件,—定要按文件规定和上级指标办理,不得擅自扩大传达范围。
(四)严禁无关人员进人会场,对需要列席会议的人员,应将名单呈报主管会议的领导同志审定。
(五)凡规定不准记录的会议内容,与会人员不得记录,并不得携带录音机进入会场录音。
(六)严禁复印会议秘密文件、资料,确因工作需要复制的,必须经过批准,并标明密级,到指定地点复制。
(七)会议期间复制的秘密文件,必须统一编号,登记分发,发给与会人员的文件,必须妥为保管,不得遗失。
(八)与会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泄露会议秘密内容,新闻部门不得公开报道会议秘密事项。
(九)会议结束后,要对会议场所进行保密检查,查看有无遗失的文件、资料、笔记本等。
六、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
(一)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未经原定密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不得复制和摘抄;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应当指定人员负责,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二)涉密的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运输、使用、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三)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分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规定,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四)加强对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①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接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 ②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
③使用非涉密计算机、非涉密存储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信息; ④擅自卸载、修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程序、管理程序; ⑤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
(五)报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印制、发行,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和播放,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网络及其他传媒的信息编辑、发布,应当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并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审核制度,预防涉密信息泄露。
*保密制度建设要求:
1.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定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国家秘密载体管理、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管理、宣传报道和信息公开管理、涉密会议和活动管理、涉外活动管理、泄密事件报告和查处等各项保密制度。
安徽省信息化 篇6
旅游网站作为旅游信息化的排头兵, 在安徽省旅游信息发布上占据了首要地位。安徽省旅游景点众多, 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信息业也多如牛毛, 信息发布量大、门类广。我们从旅游网站信息传播的内容现状入手, 对安徽省大型旅游网站、专业性旅游网站进行统计分析, 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 旅游新闻、景点介绍、服务性信息依然是网络旅游信息发布的重点, 能够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的攻略、反馈信息发布较少。
(一) 旅游新闻
旅游信息变动性大, 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旅游新闻成为网站推广旅游所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新闻不仅指的是旅游业领域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也包括对涉及旅游活动的相关行业的报道, 还指对新近发现的事实如 (新旅游景点) 的报道。安徽省发布的旅游新闻主要包括消息和专题两类。消息类新闻主要提供各旅游景点主题活动与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相关政务活动报道、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政策及状况、各地旅游业发展动态等信息;而专题分为常态专题和动态专题, 常态专题围绕同一主题定期发布, 如中安旅游网的“安徽旅游周报”、“网友逍遥游”、“旅游任务”专题, 而动态专题一般围绕有关于旅游的重大事件、活动做出策划, 如安徽旅游政务网策划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安徽旅游推广活动”专题。在我省旅游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 旅游新闻占据绝大多数, 而其中又以行政色彩浓厚的宣传稿为主。
(二) 旅游景点介绍
网络海量的信息承载能力使得其成为景点信息的最佳发布平台, 而其多媒体特性使得其得以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旅游景点介绍也占据了安徽省网络发布的旅游信息的绝大部分。旅游景点介绍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所处位置、景点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特产美食、当地名人、当地娱乐项目、购物信息等信息。在表现方式上充分发挥互联网视、听效果的综合性, 不仅有文字说明, 还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给受众以直观的展示, 充分调动网民各种感官, 增强景点吸引力。
(三) 服务类信息
上网寻找旅游信息的网民一般都有直接的出游诉求, 因此服务类旅游信息必不可少。旅游服务类信息的发布涵盖旅游景点天气、抵达旅游景点的交通方式、票务信息、酒店情况、景点地图、旅行社介绍、线路介绍、各种消费报价等实用性信息。除了被动接受信息发布之外, 互联网用户还可以通过站内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搜索。一些网站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出行提示, 使网友在旅游中有所参照。此类信息由网站发布, 类似于旅游攻略, 内容一般针对某一景点或地区提供一整套出行信息, 从路线、景点气候、最佳观景时间、注意事项等一一具备, 解决出行中所有问题。旅游景点介绍让旅游者了解景点, 决定去某个景点与否, 而服务类信息解决的是“怎么去”、“怎么玩”的问题。
(四) 旅游服务评价
对于旅游这一服务行业来说, 各部门服务品质的优劣相当重要, 而网站在介绍服务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对于各旅游服务部门的评价。中安旅游网下设“皖企网络影响排行榜TOP10”, 对于省内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设红榜、黑榜进行展示, 所得票数以及排名完全由网友投票决定。而在“旅游问政”栏目, 网友可以给于安徽省以及各地市旅游机关、旅游企业公开留言, 为企业和相关行政机关打分。
(五) 网友攻略
旅游攻略的信息发布者是广大有旅游经验的网友。网友攻略以帖子、博客形式发布, 记录旅游准备情况、旅行情况, 为其他旅游者提供建议。网友攻略涉及旅游景点情况、服务情况等诸多信息,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表达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所思所想, 文字、图片、视频均有采用。由于发布者没有赢利目的, 其真实性强、对旅游者吸引力大, 说服力强。旅游攻略在论坛、公告板上的出现起到议程设置功效, 网友可以就攻略内容与发布者交流, 建立了双向传播模式。但就我省非商业性旅游网站来看, 虽然几乎所有网站都搭载论坛或者留言板等发布平台, 但是网友攻略寥寥无几。
(六) 虚拟体验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3D技术的发展, 景点虚拟体验也在我省旅游信息发布中占有一席之地。安徽旅游网提供合肥包公祠、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胡氏宗祠三处景点的虚拟体验。这种虚拟体验属于桌面虚拟现实系统, 使用计算机显示器来显示虚拟世界, 互联网用户只要点入虚拟体验界面, 就可以看到相关景点的3D景象, 并且听到有关景点的语音介绍。在某些景点的体验中还可以自主选择前进、后退和方向等,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类表现方式在安徽省网络旅游信息的发布中只占非常小的部分, 但是其先进的3D科技、重视体验这一特色却使其成为亮点。
二、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并将其强力整合, 从而使其以正确的形式、方式发布,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网友的联系, 促进旅游信息流通, 推动网站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1.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的基础, 而旅游信息采集是旅游信息流通的基础, 在旅游信息的采集活动中, 保证信息完整、全面至关重要。省内各大网站均有地安徽省旅游景点信息发布, 但经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 旅游信息不齐全、更新不及时是各大网站的共同问题。以安徽省官方网站为例, 其旅游景点介绍中囊括人文古迹二十九个, 山水风光二十四个, 但并没有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等新景区的相关信息;安徽旅游网介绍安徽省景点一千八百五十六个, 线路一百八十九条, 虽然对某些新景区有所介绍, 但对比其它网站也不全面。
以上情况说明, 旅游信息发布者信息采集工作没有做好, 旅游信息长期散落在各地, 采集工作跟不上旅游景点客观变动导致信息难以及时更新、补足。加强旅游信息收集工作, 建立起一个综合性、信息齐全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并加强维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惟其如此, 才能发挥网络信息承载力强、时效性强的优势, 保证旅游信息完整即时呈现, 才能满足旅游者对信息最基本需求, 这是做好旅游信息发布的基础。
2.调整旅游新闻内容及报道方式
信息的完整性只是发布旅游信息的基础, 旅游信息发布的形式、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极其重要。如果发布的旅游信息旅游者完全不感兴趣、没有实用性, 那么发布信息再多、再快也是白费力气。我省各类网站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政务新闻类信息、宣传性稿件占旅游新闻的绝大部分, 但这些旅游新闻中提供的信息与旅游者的需求并不相符。
以安徽旅游局旗下安徽旅游网为例, 其主页三分之一篇幅被政务新闻、通知、招商信息所占据。这种政治性口吻极强的新闻内容主要集中于宣传各地旅游机关举办的活动、旅游机关领导考察活动、旅游活动开闭幕、旅游部门取得成果等信息。对于旅游节、美食节等核心旅游活动虽有所涉及, 但多以会议新闻形式表达, 强调相关机构及主办意义, 语言呆板、生硬;宣传色彩太重, 很少提供旅游者最为关心的旅游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旅游服务等信息, 新闻对旅游者完全没有实用性可言。
旅游新闻善于提供最新、最快、变动的旅游信息, 其地位和比重是不可撼动的, 但就其现状来看, 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政务类新闻、通知式新闻、招商政策性新闻的分量必须要减少, 写法也必须要改变, 必须在新闻中突出旅游者关心的实用性强的旅游景点信息、旅游活动信息、旅游服务信息, 在写法上软一些、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进一步加强图片、视频、3D虚拟体验等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对旅游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呈现, 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3.加强网站—网友全方位互动交流
网络的互动性以及web2.0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旅游信息发布者与旅游者之间交流的平台, 也成为旅游者自身发布旅游信息的平台。在旅游信息化的背景下, 信息的流通已不仅止步于信息单向从旅游业业者向旅游者传递, 网友对于旅游活动的反馈、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与网站的互动都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安徽省绝大部分旅游信息依旧由网站编辑人员采写、发布, 网民几乎不参与, 造成网站发布信息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趣味性差、缺乏吸引力, 抓不住旅游者眼球。而网站方往往只重视信息发布, 不注重调动网友积极性, 与网友联系不紧密, 导致其成为网站的过客, 浏览完信息匆匆走人, 失去网友这一绝佳信息资源。
三、网络时代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在对当下媒介进行观察、分析、比对之后, 我们发现, 目前旅游信息的发布主要还是通过网络, 网络的媒介特性和媒介优势也反衬出这一现象的科学性。报纸、电视等媒介信息量有限、时效性有限的特点导致其不能成为旅游信息发布的平台, 而网络的媒介特性和旅游信息发布的要求正好吻合。因此, 旅游的信息化建设被摆到重要议程上。
(一)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所谓“旅游”, 从字面意思来看, 就是从甲地到乙地进行游览、观光、娱乐活动。由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有着天然的空间障碍, 不通过第三方的信息传递, 旅游者无法得到旅游目的地的有关信息, 也就无法产生旅游欲望。因此, 在旅游者做出旅游的决定前, 信息通达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 旅游费用的支付和旅行乐趣的享受有着必然的时间差, 因此, 预先了解费用、路线、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成为了旅游者的必然诉求。由此可见, 旅游业者需要不断的向旅游者提供各种信息才能保证旅游者最终能够到达旅游目的进行旅游活动。因此, 有学者指出, 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 “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 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旅游者的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流通, 信息的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二) 旅游信息化保证旅游信息通达
旅游业与社会关联度高、敏感性强, 政治、经济、文化、天气等因素都能对旅游业造成即时影响, 这就决定了旅游业必须随时保持信息通畅;旅游业又是一门综合性行业, 它与交通业、餐饮业、酒店业等诸多其它行业有着联系, 所涉及行业门类极其广泛, 导致旅游信息种类多种多样;由于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 新旅游景点不断开发, 各种旅游节、旅游活动不断开展, 旅游信息爆炸性增长, 信息量大的惊人旅游业信息密集性的特点为旅游者和旅游业从业者带来了难题:旅游业从业者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无从下手, 而旅游者不知从何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因此媒介成为了保证旅游信息通畅的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旅游信息化应运而生。
(三) 旅游者主动寻求信息的特点与网络个性化特点契合
如今, 旅游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旅行社组团业务, 自驾游、“背包族”等新兴旅游方式的出现导致旅游行为的个性化, 旅行者不再通过旅行社获取信息而更热衷于自己收集信息、制定旅游方案, 个性化诉求彰显。旅游者需要旅游信息的发布平台, 这种平台肯定是信息量大而全、自由度高而灵敏, 充满吸引力和个性化的。而传统的纸媒容量小, 更新不及时, 表现方式单一;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频道资源有限, 做旅游推广单位成本过高。更为重要的是, 传统媒体刻板提供信息, 有旅游诉求的受众并不能确定能从上面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网媒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 旅游者可以主动的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对信息的获取和满足。
旅游信息化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 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计算机网络平台与旅游业的联姻切实解决旅游信息流通中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灵活互动 (e-mail、旅游论坛、BBS) 、个性化 (个性化定制服务) 的特点与旅游行业信息密集、种类繁多、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一一契合, 使得旅游业如虎添翼, 而网站作为信息化的排头兵自然在旅游信息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方家平.《透视旅游网站》, [J].《首都信息化》, 2002 (11) , 16-17.
[2]叶飞丹.《办好网络旅游频道之我见》, [J]《新闻实践》, 2002 (8、9) , 96.
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探究 篇7
1 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普遍提高,但水平仍有待提高。依据信息服务的内涵,将从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策略三个基本要素来阐述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现状。
1.1 信息服务者
信息服务者作为信息服务活动的纽带,为信息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农村信息服务者有政府、相关企业或协会、信息服务人员等。政府作为关键的信息服务者,响应上一级政府的号召与政策,积极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但是,信息服务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起因之一便是政府不够重视,对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制度,亦或是对于已经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对于执行的政策、已经建立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等实际上多半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有名无实。
农村重要的信息服务者是相关企业。调查显示,安徽省如今农村很多农民喷洒农药、除草除虫等问题都是直接询问农药商等。农民有大量并且丰富的农业信息需求,但是现在的农村信息服务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较为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村信息服务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制度体系等都需逐步完善。
农村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服务者是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比如专业的农业信息指导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农民表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农业指导人员指导。然而笔者在走访安徽蚌埠农村期间,八成以上农民表示像秸秆焚烧、蜗牛等病虫害和农药喷洒等农业问题,希望有专业人员前来指导。数据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信息服务人员拥有率不足0.03%,农村信息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信息服务队伍缺乏。
1.2 信息服务内容
作为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服务内容具有广泛性,同时又可以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要。调查显示,农村居民需要多种多样的信息,例如,政治方面的信息(如中央惠农政策),经济方面的信息(如农产品价格),科学技术信息(如种植技术),社会需求信息(如外出务工信息),娱乐方面的信息(如影视歌曲)等等。农村居民通过电视,手机等比较有限的信息渠道只能获得部分信息,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同时提供者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单一,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1.3 信息服务策略
信息服务策略是信息服务者将信息提供给信息用户的重要环节,信息服务者可以采取对于所有信息用户都使用固定信息服务策略或依据不同信息用户自身特点采用不同信息服务策略。数据表明,近年安徽省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等均达到了全覆盖。但是信息服务设施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覆盖率仍然不足,网络信息服务水平低。例如,农村居民电脑拥有率仍很低,其中拥有电脑并且联网的就更少,农民表示互联网入网率低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费用较高。联网户数少,成本提升费用提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信息获得种类数量少,导致农民不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得有效的农业信息,致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除此以外,政府企业等开展的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等并没有真正实施或发挥作用,农村信息服务站、农村书屋等设施没有实际建设起来亦或是形同虚设,农民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公益信息服务不能发挥相应作用,有偿信息服务农民又不愿意花费更多费用。
2 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用户主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作为农村的个体信息用户,调查显示农民具有强烈的信息需求但没有得到满足。有绝大部分的农民表示想要获得农业信息,农业信息能为自己带来经济利益,但是没有方法或渠道获得信息。他们需要的信息有农药喷洒、选种等农业科技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外出务工信息以及子女教育信息等。作为信息用户,近年来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提高,但仅有少部分的农民可以从电视、手机等媒介获得信息,大部分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少,只有电视,广播以及邻居亲戚的口耳相传。
2.2 信息服务站的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对于已经建设的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存在素质不够高、数量较少等问题。作为农村信息服务人员,不能够结合所处的信息时代的特色、适应时代发展,局限于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现成的信息,不能熟练从外界的信息环境中获取、挖掘、整合处理有用的信息。
2.3 信息服务站的信息来源单一
现在农村的信息服务站信息来源大多局限于上一级信息服务站和相关部门等,这种单一的信息来源导致信息量和种类都很少,时效性也差,无法为农业生产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信息时代,有三大类重要的信息来源:传统企业数据,机器和传感器数据以及社交数据。现代农村信息服务站这三类信息来源海量的、高增长率的、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首先要学会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学会简单的数据处理软件与方法,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数据、利用数据为农业生产带来利益。
2.4信息服务站的信息供给效率低
农村信息服务站在信息供给方面存在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没有将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到农民手中,其次是信息实用性不强,对于农民来说作用不大。解决信息供给效率低可以依据以下几点。
第一,在外界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及时准确的捕捉到与农业有关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可以增加农村信息员的数量,在固定地方设置信息黑板用来及时提供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增派更多的专业人员指导等。
第二,增强信息的实用性,工作人员要学会信息搜集、存储、挖掘、整理、加工处理数据等,学会初步的信息技术并应用到农业信息数据的处理上,学会使用大数据应用,做到精准有效的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
3 优化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建设路径
3.1 加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调查显示,安徽省农村计算机拥有率低,宽带覆盖率低,拥有计算机的家庭入网率低,入网成本较高。通过加快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提升农村信息使用率。政府提高重视程度,增加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支持。降低农村网络平台使用成本,提高农村计算机普及率,宽带覆盖率,计算机入网率。同时,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参与,以此加强农业网站建设。
3.2 建设电话热线服务平台
我国已有一些农村地区设置了“电话服务热线”,这种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例如,信息咨询、投诉举报、政策决策等。服务领域也涉及多范围,如种植、养殖、农机、兽医兽药等多个农业相关领域。“电话服务热线”能有效的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信息,为农民答疑解惑,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一大有效手段。
3.3 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提升农民自身文化水平
安徽省现有农村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信息意识薄弱,同时,缺乏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信息服务意识。农村地区居民文化水平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在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狠下功夫,增加大学生村官、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招募,加大政策扶持,定期为农民进行知识普及,提升农民信息意识。
3.4 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技术的应用
农业数据是典型的大数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其特点包括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数据来源广泛涉及多个领域等,信息服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应增加信息服务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效整合农业信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农业领域,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探索适合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促进安徽省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康婷,屈志光.绿色农业信息服务主体功能的优化之探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1).
[2]段立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管理及服务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J].湖南农业科学,2015(07).
[3]陈建龙.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4]赵俊晔.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的特点与模式选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1).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 篇8
由于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安徽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为了衡量区域间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差距,找出其影响因素,需对安徽省各地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必须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可以从影响因素和产出水平两方面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1. 产业基础资源。
它是指通讯、电力、网络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资源可以用长途光缆纤芯长度、局用交换机容量、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等具体指标反映。
2. 区域经济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可以反映相关产业发展及居民消费需求对现代信息服务的影响和支撑。反映区域经济环境的指标,可选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影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因素,是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选用科技活动人员数、专利授权数、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四个指标予以衡量。
4. 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可以反映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出水平。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可选用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现代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现代信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予以衡量。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见下页表1)。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上述指标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要反映其区域整体发展状况,必须选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进行综合。同时,由于不同指标其重要性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在综合评价时需要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结合起来,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具体指标权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判断区域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低。
三、实证分析
1. 样本选取。
现选取2014年安徽省16个地市的上述十七项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由于缺乏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增加值指标数据,在实证评价时将此指标略去,用其他三项指标近似反映产业规模。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准则层指标的权数确定。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成对判断矩阵,再次计算层次单排序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定准则层的权重,具体过程略,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
3. 计算主成分得分。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分别测度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并进行分项排名。
(1)基础资源水平。利用基础资源标准化后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一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89.05%信息,该主成分函数为:
将各地市相应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即可得到其基础资源得分,并给出相应排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合肥、六安、安庆的基础资源得分最高,说明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相对优势,而黄山、阜阳、铜陵三个地市的基础资源排名比较靠后,显示出其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2)区域经济环境水平。利用区域环境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三个原始指标69.7%的信息,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第一、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按照F=0.686F1+0.314F2计算区域经济环境水平综合得分。将区域经济环境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表4)。
表4显示,铜陵、马鞍山、合肥、芜湖区域经济环境得分排在前四位,意味着这四市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相关产业有较好支撑;而区域环境排名靠后的宿州、阜阳、亳州、六安等,这四市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需求不够旺盛。
(3)技术创新水平。利用技术创新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可以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4.72%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依据F=0.849F1+0.151F2计算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将技术创新指标标准化后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可得到计算结果(见下页表5)。
由下页表5可以看出,合肥、芜湖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而阜阳、池州、亳州地区的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水平排名比较靠后,需要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且要注重创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
(4)产业规模水平。利用产业规模原始数据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取第一、二主成分就能解释原来四个原始指标99%的信息,第一、二主成分函数为:
再根据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并依F=0.668F1+0.332F2计算区域产业规模得分。将相应指标数据代入上述表达式,得到下页表6计算结果。
下页表6显示,合肥、安庆、马鞍山产业规模得分最高,说明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而淮南、黄山、铜陵等地排在较后的位置,意味着这三市现代信息服务业规模较小。
(5)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市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得分和准则层确定的权重,计算出各市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得分,结果(见表7)。
从表7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综合排名前四名的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相对集中,其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芜湖、马鞍山等市是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城市,其建设资源也是相对较丰富的地区,也是这些地区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在安徽省排名靠前的原因之一;综合得分结果显示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些地区的基础资源、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相对来说都不太完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就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而言,各地市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马鞍山地区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安徽省领先水平,而池州、黄山、阜阳等地信息服务业欠发达;综合排名与四个准则层评价排名不完全一致,各地区可以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市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加强薄弱环节,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优质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会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约束,使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规模满足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开创有利于安徽地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 创造良好区域经济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产业的发展有保障作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要在投资上适度倾斜,注重加大对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行业也要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又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的短缺都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克服这一点可以从教育培训体制入手,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培养培训技术人才上的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人才的规模,加大研究与试验经费的支出,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服务业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摘要: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揭示安徽省各市间的差距。结果显示,安徽省各地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合肥、芜湖等地市较为发达,池州、黄山、阜阳等地市发展则相对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服务业,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炳清,胡平,陆燕萍.中国分地区信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182-192.
[2]李超.我国各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49-53.
[3]陆泽锦.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衡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张茜.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屈超.辽宁省信息服务业的综合评价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19):72-73.
[6]马文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我国指数基金综合评价[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徐旭,赵永刚.基于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2,(4):276-280.
[8]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47-50.
安徽省信息化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安徽省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国家队、浙江、河北、江西、内蒙队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现状为参照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次研究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向安徽省各运动管理中心共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81份,其中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7.85%。省外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4份,有效问卷170份,问卷有效率为97.7%。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
1.2.2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l-2003软件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分析及处理。
1.2.3访谈法
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安徽省体科所、安徽省及省外部分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及专家进行面访,了解我国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基本现状和相关信息。
1.2.4 比较分析
采用横向比较为主,同时结合纵向比较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与外省竞技体育信息服务资源比较
2.1.1 运动队体育信息数字化建设
随着“数字体育”的出现,人类获取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信息的存储,传递和服务正趋向数字化。作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缺的体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决定着体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3]。体育专业数据库是体育运动训练先进数据分析系统,为体育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保障。从调查中显示,安徽省运动队体育文献数字化建设不容乐观,有42.8%运动队还未开展此项工作,高于外省的30.6%(如表1所示)。从建立体育专业数据库结果看,安徽省运动队只有44%建立了体育专业数据库,而外省建立体育专业数据库的有61.2%。从已经建立体育专业数据库的内容上看,安徽省和外省的运动队都比较注重体育声像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安徽高达71.4%,外省也有55.8%(如表2所示)。这说明各省都比较重视对体育直观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更好改善技术动作,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2.1.2 运动队体育信息服务的设施
运动队体育信息服务硬件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体育信息的获取。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提供体育信息服务的主要手段。从运动队拥有微机房和图书、期刊阅览室的调查结果看,安徽省运动队拥有微机房和图书、期刊阅览室分别为13.2%和32.1%,而外省分别为53.5%和55.9%(如表3所示)。很显然,安徽省运动队在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文献资料供给上投入较低,没有形成体育信息服务的常态化管理。这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资金缺口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主管部门领导竞技体育信息服务意识不强。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对信息服务保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此导致对体育信息资源建设重视不够,投入较少。
2.1.3 运动队体育信息服务专业人才
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体育信息人才在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重要作用不可估量,体育信息人才的“量”和“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根据调查,安徽省与外省分别只有49.1%和54.1%的运动队配备了专业体育信息和科研人员,这也说明省内外大部分运动队对信息科研人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体育领域的信息化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信息机构中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化人才缺乏,这对于现代竞技体育信息服务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2.2 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体育信息意识比较
2.2.1 收集体育信息的目的和作用
在竞技体育中,体育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为更好地认识训练规律,把握训练过程及运动员的状况,以达到改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根据调查,安徽省教练员收集体育信息的目的排第一位的是“应用到训练比赛中”,占79.4%,而外省排第一位的是“了解对手、在比赛中获胜”,占64.1%(见表4)。这说明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收集体育信息的目的比较明确。省内教练员更注重训练比赛,而外省教练员目的是训练比赛和了解对手并重,可见,外省教练员体育信息意识针对性更强。这可能与安徽省在很多体育项目的训练方法上还落后于体育强省,因而教练员利用信息更多地运用在训练的改善和提高上。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功能的正确认识也将成为其积极获取信息的动力和源泉[4]。从调查中表明,安徽省和外省分别有96.87%和91.8%的教练员认为体育信息服务在运动训练中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说明省内外教练员对体育信息服务的作用有很相近的认同感。
2.2.2 教练员采纳科研建议和交流情况
竞技体育信息的获取和采纳与教练员主动性意愿有很大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练员很容易获得运动训练和比赛先进的直接经验和科研成果。据调查,安徽省73%的教练员听取科研工作者的建议,外省只有57.1%听取科研工作者建议(见表5)。从交流的情况看,安徽省教练员经常交流和交流的占77.4%;外省教练员经常交流和交流的占70%。由此也可以看出,安徽省教练员听取科研工作者的建议和交流的频率要高于外省。说明安徽省教练员吸取体育科研成果和信息的意愿要强于外省。从近几年安徽的竞技体育成绩上升的趋势来看,这与教练员们的体育信息意识提高有一定的关系。
2.3 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比较
在现今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传播手段正逐步渗透到竞技体育领域。很多体育站点拥有大量的竞技体育信息资源。教练员的信息量取决于其通过何种途径去获取信息。根据调查,安徽省教练员获取竞技体育信息的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比赛交流、现场技术观摩”;外省教练员获取竞技体育信息的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广播、电视、报纸”。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和外省教练员获取体育信息的渠道虽已从单一化向多渠道发展,但互联网并没有成为省内外教练员获取体育信息渠道的首选。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相比较,仍以传统经验获取竞技体育信息为第一渠道,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与安徽省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化服务资源的缺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2.4 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方式比较
教练员的信息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其对竞技体育信息的处理方式,而对竞技体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又将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储备。从调查中可知(见表6),安徽省教练员采用人工处理竞技体育信息的占47.2%,采用简单计算机处理的占40.9%;外省教练员采用人工处理的占29.4%,采用简单计算机处理的占51.2%。由此可见,安徽省教练员采用简单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比例明显低于外省,更多的教练员还没有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显然滞后于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速度。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安徽省教练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2.5 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比较
根据调查(见表7),安徽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42.1%,不满意的占11.9%;外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60.6%,不满意的占5.3%。显而易见,安徽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低于外省。究其原因:一方面,安徽省运动队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资金投入不大,发展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安徽省教练员的信息技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兵之道,“粮草先行”,加强运动队的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教练员信息技能的必然要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训练手段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5]。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安徽省运动队体育文献数字化建设和体育专业数据库建立的比例都低于外省。安徽省运动队在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文献资料供给上投入较低,没有形成体育信息服务的常态化管理。安徽省与外省运动队配备专业体育信息和科研人员的比例不高,竞技体育领域的信息化人才短缺。
2.安徽省与外省教练员收集竞技体育信息的目的比较明确,外省教练员竞技体育信息意识针对性更强。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作用有很相近的认同感。安徽省教练员吸取体育科研成果和信息的意愿要强于外省。
3.安徽省和外省教练员获取竞技体育信息的渠道虽已从单一化向多渠道发展,但互联网并没有成为省内外教练员获取体育信息渠道的首选。安徽省教练员仍以传统经验获取竞技体育信息为第一渠道。
4.安徽省教练员采用简单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比例明显低于外省,还没有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显然滞后于竞技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速度。
5.安徽省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低于外省。
3.2 建议
1.安徽省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运动队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专项经费。加强竞技体育信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或培训具有专业化的体育信息人才。
2.安徽省体育局领导及管理部门应加深对竞技体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重视竞技体育信息工作,将竞技体育信息教育列入教练员日常业务培训计划之中,使教练员们能够系统地学习有关信息的基础知识,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检查措施。
3.尽快确立安徽省竞技体育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加速推进专项信息数据库、文献检索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化服务建设。
4.积极探索省市运动队与体育院校进行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使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和发布趋于协调和统一规划。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安徽省与省外竞技体育信息服务资源、意识、渠道、方式和满意程度等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运动队体育文献数字化建设和体育专业数据库建立的比例低于外省,在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文献资料供给上投入较低;安徽省教练员吸取体育科研成果和信息的意愿要强于外省,但仍以传统经验获取竞技体育信息为第一渠道;安徽省教练员采用简单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比例明显低于外省,对竞技体育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也低于外省。笔者对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安徽省竞技体育信息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竞技体育,信息服务,比较研究,安徽省
参考文献
[1]刘雪松,胡敏娟.体育信息为竞技体育服务的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55-58.
[2]钟炼等.山东省备战十一运会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49-51.
[3]吴淑华.面向世界的我国体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J].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2006(3):83-84.
[4]陈瑞琴,汪康乐.江苏省业余体校竞技体操教练员获取体育信息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5):63-64.
安徽省信息化 篇10
一、推进我省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背景
安徽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 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进入2000年以来, 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结合本省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于2003年做出了建设“数字安徽”的重大决策, 把“数字安徽”作为构建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改善发展环境的六大基础性工程之一, 并提出了2003年~2007年的近期目标以及到2020年的远景目标。截止到2007年底, “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 本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推进我省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调动我省基础网络运营商的积极性, 推进我省与长三角城市互联网络交互中心建设, 实现区域内高速交换, 提高区域互联互访速度, 提升我省与长三角城市间互联网络的交换能力。积极推进我省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 形成泛长三角地区无线宽带网络的无缝对接。
2.促进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 优化各类资源和要素的配置, 提高超级计算、存贮中心、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共享水平, 提倡区域内数据互为备份。
3.引导主营移动通信企业开展泛长三角移动通信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 促进构筑区域移动通信一体化网络, 实现区域移动通信“同城收费”或对区域内通讯费用实行优惠。
4.创造条件, 推动区域内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积极协调各地广电部门, 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推动区域内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互通和节目资源的共享,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娱乐服务。
(二) 推动电子政务领域信息共享
1.加强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主要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医保、公积金管理等业务系统的互联和信息资源集成, 构建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系统, 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 如智能卡、交通卡等。
2.加快我省与长三角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的原则, 大力推进网络平台、软件系统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合作利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为民服务系统。加强我省与长三角区域的资源整合和政务协同的途径构建面向公众服务的各种政务应用系统, 依托政府门户网站作为各类公共服务系统的入口和出口, 重点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网上为民服务系统、网上行政许可项目在线服务系统等。
4.完善我省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共同探索实现跨关区、跨检区的申报、审单、验放的协作机制;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内进出口代理市场建设;探索建立泛长三角区域便捷通关企业统一认定标准和管理互认机制。
(三) 促进区域经济领域信息交流
1.扩大区域农业信息共享。开展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增强我省农业信息网络的功能实效, 发布我省农产品信息, 获求长三角地区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 促进我省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和产品出口;推进泛长三角地区主要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的建设, 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2.推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我省建立在工商系统的市场主体数据库的投入、开发、利用。一是在市场主体数据库的基础上, 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征信系统, 充分运用工商系统已经初步建立的市场主体信用评价 (工商部门) 体系, 促进市场主体征信系统的建立完善;二是在市场主体数据库的基础上, 搭建全省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共享平台, 解决我省各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 使各类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为经济管理相关部门共享, 为长三角各省、市信息交互、共享奠定基础。
3.完善区域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平台, 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体系, 普及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 构建覆盖咨询、交易、投诉、仲裁等环节的监管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泛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综合门户网站, 构建泛长三角区域电子商务等三方实名认证服务体系, 实现区域内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和网站信息的集中发布。
(四) 推进社会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1.以信息化促进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建设。2.以信息化促进社保、医保异地支付。3.推动区域地理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建设。4.构建泛长三角一体的危机预警联动管理信息系统。5.推进区域内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五) 推动区域信息化支撑体系的联动协作
1.促进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利用我省科研、人力、资源等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促进我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战略协同, 促进信息产业资源整合, 形成区域性引进外资、市场共享、规划衔接、竞争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格局。
2.依托信息网络, 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和重要的科研设施共享协作服务网络”、“科学技术数据库”和“国际技术标准库”, 将我省主要仪器、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科研设施组织到“一网两库”中, 与沪苏浙开展科研技术、设施共享协同, 为提升区域信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信息产品研发能力提供公共服务。
3.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专业资质互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建立一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信息化区域培训基地, 培养区域紧缺高端人才;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专业资格、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 (水平) 互认和人才自由流动;加强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互补互通。
4.构建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区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机制, 建设区域信息安全应急防范综合技术支撑平台。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导向, 实现全省电子认证平台和上海、江苏、浙江的认证平台无缝接轨, 解决网路中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 推动重点网上服务信息系统电子认证证书的跨地区应用, 发挥CA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作用。
三、加强我省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信息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在省市级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 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方优势, 不断优化网络资源, 实现长三角信息一体化建设。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推动区域内信息主管部门层面的交流沟通, 促进区域重大项目的合作。逐步培育多种形式的市场组织、合作联盟、合作论坛、促进信息化合作的顺利开展。
2.研究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及规范。随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入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需求日益强烈, 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及规范势在必行。当前, 要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结合泛长三角重点政务工作,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共同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信息传输技术规范和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 推动泛长三角地区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分类、筛选、汇聚、传输、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3.以政府主导引领信息一体化建设。我省与长三角地区信息一体化建设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 需要涉及众多的业务主管部门, 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动各种社会资源, 需要树立“一条心、一股劲”的全局意识去不断解决矛盾与问题向前推进。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特点是兼容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4.探索建立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发展模式、投融资方式。确立共同发展的区域信息化项目, 确定合作项目的利益分配、合作机制、实施办法, 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探索建立多方政府共同投资引导的项目合作模式;兼顾各方利益, 引导形成企业为主体的信息化项目合作发展模式;确定合作目标, 探索形成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合作项目的深化模式;利益分配与补偿相结合, 鼓励信息化企业在生产、销售、流通、技术、管理、市场等形成的联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