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024-05-15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共14篇)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知道,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可以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院长,对孩子不仅没有耐心,而且往往对犯了过错的孩子,处以严酷的体罚,例如: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马修老师则完全不同,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对犯错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们的自信,找到了属於自已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老师,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让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老师如此重要,却非常困难,因为面对一群不同个性,不同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老师的《教育原理》时,她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该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后,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

这部电影不仅票房成绩优异, 仅在法国就创下850万人的观影记录, 口碑也甚是良好, 不仅荣获法国恺撒奖及欧洲电影奖的音乐奖项, 还入围奥斯卡和英国影艺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一位评论家写道,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不仅叙事结构巧妙, 开头的段落与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相似, 画面优良特别是冷暖色调的运用让人影响深刻, 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以及所烘托抒发的真挚感情了。笔者将从电影音乐七个功能的角度, 利用比较电影的分析方法, 分析《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艺术价值。

一、营造环境气氛

李安的杰作《断背山》中运用了豪迈、气势磅礡的配乐, 正好与故事发展的地点相契合, 同时也利用这种类型的音乐歌颂了主角荡气回肠的爱情。而《放牛班的春天》中运用了各式各样类型的音乐:有惆怅的, 如派皮诺与莫朗奇拿着克莱门特·马修的日记本回忆往事时;有压抑的, 如影片开头那个受伤老师离开时使用的音乐;有轻柔的, 如影片开头派皮诺与莫朗奇50年之后重逢的那场戏;有悠扬的, 如莫朗奇离开学校去看母亲工作的那一段;有崇高的, 影片中所有合唱团的段落都崇高而令人感动。《放牛班的春天》利用音乐既体现了少年的活泼与叛逆, 同时也展示了“池塘之底”这所学校的压抑气氛, 为影片的整体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二、营造时代气氛

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成长于文革时期, 所以在他执导的《植物园》和《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大量使用二胡配乐, 让电影自始自终都流露着一种那种年代的压抑气氛。《放牛班的春天》中有悲凉的音乐, 但就影片大体上来说, 还是崇高的合唱为主, 这体现了二战之后人们心中郁积了难以掩饰的悲伤, 但同时又有着积极向上的姿态, 抚平伤痛, 开始新生活。

三、表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当我们谈到印度电影时, 一定会提的就是歌舞片。印度导演谢加·凯普尔来中国讲学时说, 成功对抗好莱坞的唯一方法, 是从自己的文化出发。坚持印度风情歌舞片成为宝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的法宝, 而《三大傻大闹宝莱坞》就是其中杰出的典范。虽然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表现的民族特色不是很突出, 但是在地方特色方面倒是有一定的建树。《放牛班的春天》中大量合唱的段落, 犹如圣歌,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西欧的教堂。

四、抒发人物内心感情

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天堂电影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特别是在影片末尾男主角多多离开家乡的时候, 惆怅的乐声响起, 列车行驶似乎也带着忧伤的情绪。此刻男主角一定在怀念他那美丽的故乡, 西西里岛, 那片好像始终尘土飞扬的土地, 这里有他成长的足迹。他也在怀念亲切的电影放映员艾费多, 是他开启了这个孩子的电影历程, 也是他伴随了自己的成长。

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这种利用电影配乐来抒发人物感情的段落则更多, 几乎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叙事。派皮诺与莫朗奇拿着克莱门特·马修的日记本回忆往事, 是学生们在怀念老师;莫朗奇离开学校去看母亲的工作, 这段音乐又体现着母子之间深挚的爱以及感激;片中大量的合唱体现和孩子纯真的内心。这样的段落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数不胜数。

五、表现影片主题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不仅调动光与影, 还借助音乐与绘画。为了表现电影主题, 很多时候都会突出使用其中的某一项元素, 比如《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和构图的运用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影片使用电影音乐这一项艺术来突出影片的主题。

张婉婷电影作品《北京乐与路》使用了大量的摇滚作品, 突出表现这些摇滚青年的躁动与不安, 而《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晚安北京》则体现了这些青年在北京流离失所的孤独与无奈。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冲突性很强, 既有阴暗抑郁的乐声, 也有大量明亮轻快的合唱段落。“池塘之底”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学校, 但是这些孩子并不是坏到本质。二战之后社会面临新的动荡, 所以他们的叛逆是时代的产物, 他们也“没有选择”。那个偷钱的少年, 当被问到偷钱的用处时, 他说自己想买一个热气球, 是的, 他想离开这里, 但是他没有选择。对于这样的少年, 的确不该使用高压手段, 所以克莱门特·马修, 这位优秀的音乐家、优秀的学监, 让孩子们组建了一个合唱团, 用音乐来洗涤孩子们的内心,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加强影片的节奏感和连贯性

在电影中, 电影配乐运用得当可以使影片更具节奏感和连贯性。比如我国导演姜文, 它的电影以快速剪辑树立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尤以《鬼子来了》和《太阳照常升起》突出, 而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快节奏的音乐为影片的这种特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别是开篇那对母子的荒诞行为, 奔跑、对话, 一气呵成。与姜文作品对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并不是这种快节奏的影片, 但是电影音乐对整部电影的舒缓节奏和整体性起到了作用。《放牛班的春天》故事简单, 但是这并不能影响这部电影对人的感动。

七、直接参与电影创作

在某些电影作品中, 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一起构筑了电影的整个叙事, 电影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具体情节中, 成为剧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伟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他的《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师与音乐的命运, 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比画面对故事的推动更大。

而在这部《放牛班的春天》中, 这种音乐的运用更加突出。“池塘之底”的孩子从唱着或无聊或淫秽的口水歌, 到最后居然合唱圣歌, 这真的是音乐对人的灵魂的影响。看过这部电影的人, 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歌词,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往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快乐转瞬消失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光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

音乐可以洗涤人的灵魂,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突出运用了音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展现了积极的态度和价值, 值得我们观看、分析并铭记。

摘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于2004年执导的一部电影, 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灵魂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 音乐艺术得到了突出的运用。本文运用了比较电影的手法对这部电影音乐的功能作出分析, 希望可以对观众解读这部电影起到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音乐,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欣.张丽娜.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J], 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年02期.

[2]《放牛班的春天》 (又名《歌声伴我心》《唱诗班男孩》) , [J], 初中生世界.2011年14期.

[3]李继青.感动心灵的天籁——《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J], 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4]徐岩.李天义.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J], 电影评介2011年05期.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3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基丁老师自己就是“死亡诗社”的成员,他的朗读、创作诗歌的专业素质带动和影响了学生热爱诗歌。马修先生酷爱因音乐,他不但能创作歌曲,而且还能指挥合唱,因此,他组织的合唱团没有不成功道理。两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学生。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如果教师衣冠楚楚,学生也会注重仪表。 如果教师的字写得端正工整漂亮,那么学生的字也不会写得马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教师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学生能学到知识也就必然有限。由于时代的变化,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随时调整,因此,教师必需终生学习。

(二)教师要时刻要具备读人的功夫。

“教育”是与人相处的艺术。如果我们教师不了解学生,不能直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无法与学生相处。基丁老师和马修先生正是因为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朋友,才发现了尼尔安德森的表演天赋和莫安琦圆润、嘹亮的嗓声,才使学生学有所成。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兴趣、爱好,并顺迎其发展。既然是相处,就需要时间。仅靠课堂上45分钟是不够的,基丁老师是既能在课堂上教授“惠特曼”,又能在课外和学生一起参加“死亡诗人社”,还能同学生一起决战绿茵场上的。光花时间还不够,要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沟通,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优点缺点等等。以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三)是对怪学生要有怪招。

马修先生面对的是一帮调皮学生他们经常搞恶作剧:老师锁在柜子里的皮夹子,他们可以把锁撬了,把皮夹子偷走;老师撰写了音乐手稿,他们会把它们扔进厕所里;他们甚至给老师取绰号光头。基丁老师面对的学生也不赖。寄宿学生晚上逃出寝室躲到山洞里朗诵诗歌、抽烟;当着老师的面可以说出许多无聊的脏话。而对这些,老师该怎么办?是愤怒、责怪、辱骂、动手打人,还是宽容忍让、正确引导?马修先生,基丁老师的态度都是后者。对学生能够宽容的错误要尽量宽容理解,这也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我们所面临学生不可能千人一面,因此处理学生违纪现象也不可以千人一法。电影《大宅门》中的少年白璟琦,“皮”到把小便当“仙水”让兄弟们喝,父母气得狠不得打死,所有先生束手无策,可面对季先生的文滔武略,这位白家的“皮”公子照样乖乖听话。可见“竖子不可教”这句话是错误的,“不可教”是因为老师没有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待“怪”学生就得用“怪”办法。

(四) 教学上有妙招

基丁老师在教授“惠特曼”的诗歌时,是先让学生读一下诗歌及文本对诗歌的解说,然后把文本中有关惠特曼的诗及解说内容全部撕掉,扔到垃圾桶里去,告诉学生要说:“我认为……”。摆脱前人知识的束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这是西方教育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基丁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时,用了一个看似荒唐却非常绝妙的方法。比较“站在讲台上”和“站在讲桌上”看教室里的情况,看感觉是否一样,结果是否定的。站在讲台上市平视,站在讲桌上是俯视。然后让学生一个个登上讲台、讲桌上去体验结论是写作要有一定的高度。方法简便,学生又有亲身体验,效果显著。

课改专家余映潮老师在讲授《蚊子和狮子》时,”寓言”的概念需要学生了解。余老师只在课堂结尾时提了一个问题:寓言写的是什么?寓言写的原来就是我们自己啊!这比我们抄写、讲解这个概念要通俗易懂的多。

教学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妙招频出,但教学中时有妙招,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对你这个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言听计从。如果能这样,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做不好呢?

(五)教师要善于沟通学生的家长。

许多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其家长不一定有发现,比如,莫安琦圆润的歌喉,尼尔表演天赋。莫安琦年纪还小,他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该怎么发展;尼尔的父亲想尼尔读医科大学。试想,没有马修先生与家长的沟通,莫安琦能有合唱团成功的表现吗?没有基丁教师的沟通,尼尔连舞台展示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应该做一些铺垫工作。

实践证明,顺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其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也会好。

(六)成功的教师累并快乐着。

无论是马修先生,还是基丁老师,他们的工作都不轻松。学生调皮捣蛋,校长责怪非难,他们工作很累。但我们可以看得出,他们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却是快乐的。不光老师感到快乐,他们为他们的学生快乐而快乐。两位老师一心为学生的发展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却无怨无悔。为什么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了。他们把教师当成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4

这样一部影片,看起来很不象是20的作品。最起码,那股清新,一眼就可以把它与好莱坞区别开来。好莱坞相同题材的是《摇滚教室》,但顽劣的对象不同,前者是一群被放逐的问题寄宿生(所以叫“放牛班”?),后者是叛逆的摇滚老师;而且影片的音乐也明显不同,前者古典,后者现代。也许这就决定了前者高雅,后者粗俗?

在看的时候倒没抱着比较之心,只任由流畅的音乐带着我自由观影。影片的叙事风格行云流水,没有爱情,没有暴力,没有凶杀,也没有悬疑,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教育的类型片。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唤醒了许多人心里的春天。

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小学监,却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有时候音乐就如宗教一样,对现实无用,却能净化人类的心灵...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幕是莫杭治,那个有着天使脸蛋魔鬼行径的俊美少年,在做错事后得到老师的谅解,那饱含泪花的感激的眼神……

也许教会人感激,才是向善的关键。

看完这部影片,想起了我遇到过的许多老师,有启蒙老师李惠芳,小学时就跟我互借小说看的李国老师,经常害我被妈妈揍的钟信发老师;初中时最持才傲物的三洲老师,高中时最赏识我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诵的谭帝水老师……当然也遇过许多敷衍的、自私贪婪的老师。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教过我的恩师们心怀感激。

曾经我的志愿是成为一名普通无私的人民教师(这却是个让我妈妈大惊失色的志愿)。长大后这个愿望淡了,也终于如妈妈所愿做了她最希望我从事的职业,可心底还是隐隐有遗憾。

但无论从事的职业为何,还是希望自己能如影片中那个失败的音乐家一样,不管人生境遇的好坏,始终能满怀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

一部影片,能让人看到心里去,并有所感悟和唤醒心底某处的回忆,应该就是最大的成功了吧?

每天,都会有颗傻乎乎的脑袋爬在铁门上向外张望,等待星期六、等待他已经战死的父亲、等待那个能带他离开的人。

机缘巧合,看过好几次《放牛班的春天》,每每为它感动。和朋友探讨,很多人喜欢马修,喜欢他把春天带给了这个被美好遗忘的角落,喜欢他用音乐还原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多人喜欢皮埃尔,喜欢他的天使面孔,喜欢他如天籁般的声音。然而让我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永远是那个等待星期六的孩子,皮比诺。

影片开头,暮年的皮比诺冒着大雨去找已成音乐家的皮埃尔。给疑惑的皮埃尔介绍自己“我爸星期六来接我。”然后才说“我是皮比诺。”是的,在池塘之底,“星期六”的知名度绝对远远大于他的真名,皮比诺。因为他是星期六的孩子。

池塘之底,对于马修而言应该是一个美丽而遗憾的梦。这个矮胖秃顶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责任,拯救了一帮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发现了一副美妙传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场微妙而略带遗憾的爱情。甚至于他还和黑暗相对抗,用他并不很坚硬但却挺立的傲岸,击败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长,看他最终颓然败下。一个老师能做到此,已经足以让我们起敬了。然他依然不甘心,他期望着那个“魔鬼”的心肠能如同他的歌声、他的面容一样美丽。

敏感的皮埃尔,是皮比诺之辈可望不可及的。他用特有的冷漠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然像蒙丹那种连老师都敢叫嚣的自然例外。他有天生的艺术细胞,给秃头老师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画的乱糟糟的头像,而他的声音,打动的又岂止那扇铁门里的人,更多的电影虫子为他痴迷、落泪。甚至于他的敏感都有迹可循,他可以为美丽的妈妈而把墨水砸向发现自己的伯乐……

可皮比诺有什么?他没有强悍的身材保护自己,也当然不会有人为这个笨到连理想都要想半天的家伙“出头”。吃饭,得用珠子去换盘子,睡觉还要付钱。他的智商很低,无法明白马修冒险提醒的手势,以为被枪决的元帅是打猎死的。故作聪明,套近乎得来“5+3=53”的答案让他喜笑颜开。他连一句儿歌都不会唱,沸腾了所有人的合唱团里他也只能默不作声,隐匿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期待自己的星期六。但他有爱。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已死,但他依然要等待,因为他的爱没有死,他需要一个盛放自己稚嫩的爱的爸爸存在,所以他依然爬在铁门上等待春天的来临。春天真的来了。秃头的马修会问他“怎么了?”会在他睡觉的时候帮他掖好被角,会警告蒙丹之辈远离他,会从他这个助手手里接过触手可及的东西。于是,他的爱有了着落。所以他才会带着傻笑当着众人的面向马修告皮埃尔的密,是爱给了他勇气。所以他才会带着自己的小小行囊和布熊,可怜兮兮的向马修提要求,要他带自己走,是爱给了他离开的动力。依然是爱,让他在星期六的下午,跟着一位秃头的天使坐上了通往幸福的班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5

第一次看这种教育类型的片子,而且是和一大群人坐在教室里看的,很感人,很温馨„„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宽容的故事。克莱门特·马修,一个其貌不扬,有着出众才华却无处施展的音乐家,在人生处于低谷的时期,来到一个叫“池塘之底”的问题儿童学校,这里的孩子们年龄不一,身材不同,却都被冠以“问题少年”的头衔„„

当马修来到这里后,并没有被这里性格各异的孩子们吓倒,也没有对这些孩子失去希望,他对这里“行动-反应”的制度深恶痛疾,他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教育着这里的孩子们,在得知学校里没有音乐课时,他便把这批孩子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在他的努力,合唱团一天天的进步,同时这些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慢慢的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一个叫皮埃尔的少年,他拥有天使一般的面孔,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怪异性格,但是善良和蔼的马修并没有放弃他,在他的循循善诱下,皮埃尔的音乐天赋终于被他挖掘出来,并在马修的帮助下,皮埃尔被母亲送进了正规的音乐学校,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部分,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在合唱团演出的时候,因为做错事而受惩罚的皮埃尔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当马修将指挥的双手朝向他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宽容的马修老师早以原谅了他,而皮埃尔也没有让老师失望,他用那么美妙,那么纯净的歌喉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唱部分,相信那时候的他一定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6

——邓菁菁

今天下午,班会课上黎老师同我们全班五十八个人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须要看的一部经典电影。这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电影里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就连男主角——马修,他也只是一个失业的音乐家,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有无足轻重的小小代课老师,但是,他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用了自已独特的所作所为,用他自已那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他的音乐和他的善良、宽容、仁慈、大度,博得了放牛班那群已被遗弃的孩子们的喜爱。他的作为让这些不被老师们认可,调皮淘气甚至还弄过一些夸张的恶作剧的孩子们,得到了尊重,感受到爱的力量,喜欢上了学习。

一开始,马修刚来到了辅助学院里,受到了同学们的恶作剧,被同学们骂成了“光头”,可内心宽容大度的马修,却从来不斤斤计较,而是一再地去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因此,他才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来相处。电影中,马修管的班上有着这么一批让老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打伤马桑大伯的乐格克,小不点儿贝比诺,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面对这样一群几乎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的学生们,一味胡闹的孩子们,辅助学院的人都采取了体罚,紧闭。但他——马修,一个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当时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选择了教育孩子。

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了学生们都十分喜欢唱歌,其中,一个叫皮埃尔的男孩有一副好嗓子,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土里,如果没有人把它挖掘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但马修把它挖掘了出来。

看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7

一、优秀教师的界定

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 现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王芳、蔡永红 (2005) 指出优秀教师是我国为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幼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兼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的教师称号。唐林海 (2005) 认为优秀教师是一本“百科全书”。赖新元 (2007) 提出优秀教师的标准: (1) 态度决定一切; (2) 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4) 与团队共辉煌; (5) 教书更要育人。综上所述, 本课题组对优秀教师的界定是:在教育领域内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 开拓进取,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得到了同行业以及权威专家的认同, 对教育事业拥有特殊贡献的群体。

二、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运用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成功地诠释了他转变学困生的艺术。马修老师相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此他积极营造一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气氛, 使学生认识自身价值, 增强学习信心, 创造潜能得以发挥, 独立个性得以形成。所以说马修老师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1.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 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潜能, 这种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对其开发的过程中, 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加以设计引导。影片中的马修老师对此深信不疑。“放牛班”就是“垃圾班”的意思, 马修认为即使“垃圾班”的学生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 只是学校冷漠的管理手段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障碍。同时马修老师也意识到“学生对他们不知心、不信任的老师, 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个警戒哨兵, 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 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马修偶然发现了孩子们爱唱歌的特点, 他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孩子们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 把他们组建成“合唱团”。马修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用音乐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莫杭治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 心中极度苦闷, 经常犯错捣乱而被关禁闭。对待这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少年, 马修努力寻找开启这扇心灵大门的钥匙。他设法消除母子之间的隔阂, 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敌意。终于, 莫杭治不再敌视老师, 放开了嘹亮的歌喉。马修惊喜地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 尽最大力量挖掘这种潜能。马修成功了, 莫杭治那纯净、似天籁一般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人, 也感动了观众。最终音乐改变了莫杭治的一生, 他成了一名中外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2. 真诚。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如一, 与学生平等相处, 坦诚相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消除防御心理。相反旧式师生关系却充斥着冷漠, 缺乏相互信任。影片中的校长就是这种典型, 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手段。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 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 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影片把马修和校长对比起来进行刻画。马修以父亲和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师生模式。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 善良的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 发誓要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疼爱这里的每一个生命。用真诚的父爱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马修会因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喜形于色, 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当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时,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 更容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回应老师的真诚, 那就是多做让教师高兴的事, 少做让老师沮丧的事。

3. 尊重。

尊重也称作“接受”或“认可”。罗杰斯指出,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 接受每个学生作为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实体, 即“无条件认可”。马修最后深受孩子们爱戴, 这与他对孩子的尊重是分不开的。马修在丝毫不懂音乐的学生中组建合唱团, 根据孩子音乐天赋的不同找到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不让孩子参加他感兴趣的活动是最残忍的。马修深知这一点, 他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捣蛋鬼乐格克弄伤了校工马桑大叔的眼睛, 马修查明真相后, 向他保证不把他出卖给校长, 并让他自己选择弥补错误的方法。这种人性化的惩罚方式, 使孩子很快发现马桑大叔的慈祥和善良, 从而真正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马修把孩子们犯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 又抓住最佳时机教育了学生。尊重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的尊严, 从而自觉地去维护这种尊严。

4. 理解。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要“移情”地理解学生, 即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其思想和行为, 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分担他们的情感。它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学得非常投入, 对音乐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学生的热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 写了大量的优美乐曲。马修老师移情地理解学生,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 学生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 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 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 受其术”的效果。

三、马修老师的成功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启示

在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马修身上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1.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是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育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共识, “人人都有创造潜能”、一个都不能少, 这对于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在任何时候, 不管一个人当时的条件如何差, 只要抱有这种信念, 那么我们总能找到合适的途径去开发他的创造潜能。诚然大家心目中的“优等生”的创造力应当得到关注和开发, 同样“学困生”的创造潜能也不应被忽视和埋没。

2. 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基石。

如果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 学生也会逐渐向老师敞开心扉, 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出自己的看法, 使得师生之间有更深入的沟通。可是由于种种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师很不习惯在学生面前表露“真实的自我”, 以致于在师生互动中少了一分积极主动, 浪费了许多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伪装, 用真诚对待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这样最终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亲近, 从而大大增强教育的功效。

3. 无条件认可的教育方法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无条件地认可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 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老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不例外, 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 赢得教育学生的良机。

4. 移情地理解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理解。只有这样, 老师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 教师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 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间的平等, 更应是教师和孩子间的平等。

四、结语

马修成功地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转变了一群问题儿童, 成功地教会了孩子去爱, 成功地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隔五六十年后, 学生们对马修老师仍然念念不忘, 他深刻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所以, 这样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教师。

摘要:文章依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从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真诚、尊重、移情地理解四个方面分析马修老师转变问题儿童的艺术, 从而证明马修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形象。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马修,教育,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骆昆鸿.放牛班的春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

[2]巨瑛梅, 刘旭东.国外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8.

[3]龚春燕, 董国华.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0.4.

[4]周天梅, 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1) .

《放牛班的春天》 篇8

不管能不能在奥斯卡有所收获,它都足以成为中国电影人的生动教材:在好莱坞大投入大制作的反复围剿之下,这样一部没有大明星加盟,没有凶杀悬疑,也没有电脑特效的影片,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师生关系的简单故事,为什么就能吸引850万法国观众?在人口只有7000万的法国,导演足以为他取得的成绩自豪。

这部影片叙述的节奏简单而明快。片子开头,皮埃尔因为母亲的葬礼赶回家乡,幼时的伙伴上门探访,便直接引出了本片的主人公——马修老师,这一段叙述只有短短的四分半钟。观众很快就跟着皮埃尔的回忆进入了情节。

也许每个人在年少求学的时候,都希望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幽默风趣又和蔼可亲。在那些问题少年的心中,马修是他们缺席父亲的化身。扮演马修老师的热拉尔·朱诺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少知名度,但在法国国内却是一个颇有观众缘的演员。30多年的从艺经历让他的表演看起来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但从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又能看出他对细节的用心处理。朱诺的诠释让马修这个角色更加丰满而真实。

与热拉尔·朱诺不同,片中学生的扮演者没有任何表演经历,包括“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莫航治,他是导演克里斯托弗遍寻了法国所有的音乐初级学校,才确定的人选。而其他65名小孩,都是从2000名当地的儿童中筛选出来的。虽然这些孩子没有表演经验,但他们天性率真性的表现正好配合了这部影片简单纯净的主题。

影片的故事并不新鲜,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几乎已经拍到了滥俗,但《放牛班的春天》却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印象。在这个故事里,包括了以前所有同类型电影中的所有元素:误解、粗暴的上级、突然出现的害群之马……但导演克里斯托弗却用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断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这种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9

影片大概讲述了一位教师如何将一群调皮的也男孩帮忙他们找回信心,重新给他们期望。

我认为这部影片很感人,一位充满爱心的音乐代课教师来到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学校,但同时,马修教师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还能够看到影片中的院长,不但没有耐心去好好的教导那些孩子们,并且还只要他们一犯错,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不仅仅如此,本身也是一位贪慕虚荣的人。可马修教师却与这位院长构成了比较,他心中充满对这些孩子们的爱,对于孩子们犯的错,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给予他们能够改过的机会。

剧中我最喜欢马修教师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他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他还自我编步谱子。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教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安排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这群孩子我觉得由于院长只要他们一犯错,就以严酷的体罚,将小孩单独关在禁闭室,无视这些孩子的惊恐害怕,所以养成了他们的调皮捣蛋,但大部分孩子还是本质是善良的。他们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教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教师秃头、亮光头,教师也笑笑不当一回事,经常气得马修教师七窍生烟,可是当教师被院长解雇时,海派悲观禁闭的孩子们不敢出来送行,在窗口押动着小手,纸飞机从窗口落下,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送给马修教师的祝福,孩子们都舍不得这位有着父爱般的教师。马修教师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付出了真爱,还有就是因为他爱好音乐,能够说是用音乐让孩子们欢乐起来的,十分喜欢马修教师,感激马修教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爱。

电影里面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马修教师对孩子们的爱。对于每个孩子,他都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用音乐重造他们的灵魂。从这点也能够看出。(人之初,人本善)只是先天的环境造就了先天的行为。我很敬佩马修这样的教师~

而教师给予我们的鼓励,让我们应对困难的勇气,以及承担未来的力量。不会忘记,所以当马修教师被开除离开时,看到教室窗口有那么多纸飞机飘落,写满了孩子们最真挚的祝福。

而叫自我很感动的是在快结尾处,教师指挥全班合唱一曲。那个最具天分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神情显得格外落寞。第一节音乐结束时,教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则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演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0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应当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在克莱门特.马修来到“池塘之底”之前,学校教育的模式是“行动—反应”,即在暴力的方式下压迫孩子,一切行动全凭主管者的主观意愿,包括随意体罚学生。但教育不应该是这样,所以当马修来到学校后积极地去教育学生,开展各类娱乐活动,在相处的过程中以一颗包容、宽广的心去感化孩子。教育就应当这样,不因世俗中对某些孩子的看法如何,在学校了他们都是相同的。作为教育者,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加诸与孩子。在知识面前,所有人是平等的,所以应当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且用教育的力量来改变孩子的一生。

另一个方面,“因材施教”也应当被重视,强迫着去学不喜欢或者根本就不适合的东西,对于教育来说是一种失败,我们应当积极去发现孩子的喜好、天赋并且依据此来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更容易出现顶尖的人才,就像影片中的音乐家皮埃尔.莫昂奇。作为一个老师应当与孩子找到共鸣。影片中的马修和孩子们就是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使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找到了他们的立足点,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有教无类是一种教学态度,而因材施教则是一种方式,一种教学的最好的方式。至圣孔子也曾因发出感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故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做到有教无类,充分尊重学生,不因无关学问的其它原因而歧视乃至抛弃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人,更不会成为全才,通才。所以,我们要着重去发现学生的特长,优势,进而去教育他们,并将它们引领上正确的道路,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正如马修老师一样,排练同学唱歌进而融入了他的班级,最终培育出了优秀的音乐家。

回味“放牛班的春天” 篇11

剧情回放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朗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教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朗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循循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用爱去感染他管教的孩子们。

精彩片花

马修:你在干什么?

佩皮诺:我正在等着星期六。我的父亲会来这里接我。

马修:但是今天不是星期六。(佩皮诺的执着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马修离开的时候,除了美好的回忆,还带走了小佩皮诺。)

考试时,校长提问:“奈元帅是怎么死的?” 马修在校长背后站着,做出举枪瞄准的动作帮佩皮诺。佩皮诺笑了一下,很有信心地答道:“打猎的时候!”(其实是被枪决)

马修被暴怒的校长辞退。孩子们却没有来送他。然后,他听见了歌声。那是孩子们在歌唱,唱他教会他们的歌。轻灵的歌声从学校高高的塔楼飞出,令马修停下脚步,仰起头。刹那间,从窗口飞出了几十只雪白的飞机,在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马修将他们捡起,一张张辨认着孩子们的笔迹。

闪亮影评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马修,喜欢他把春天带给了这个被美好遗忘的角落,喜欢他用音乐还原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很多人喜欢皮埃尔,喜欢他的天使面孔,喜欢他如天籁般的声音。

池塘之底,对于马修而言应该是一个美丽而遗憾的梦。这个矮胖秃顶的男人,用他的善良和责任,拯救了一帮石沉池底的小小青蛙,发现了一副美妙传神的好嗓音,邂逅了一场微妙而略带遗憾的爱情。甚至于他还和黑暗相对抗,用他并不很坚硬但却挺立的傲岸,击败了冷漠而粗暴的校长,看他最终颓然败下。

一个老师能做到此,已经足以让我们起敬了。我们或许不会用嗓音去吟唱动人的美丽,但我们却可以用爱去感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佩皮诺矮小的身材,撇起的嘴巴、掉了的门牙,一如我们懵懂且不通世故的童年,盛满了爱,盛满了希望。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2

难得周末,外面淅淅淋淋的下着雨,阻挡了一切外出的脚步,临窗听雨?终究是达不到那个境界吧!打开电脑,又一次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记不清多少次看它了,第四or第五次,但每次确实都有新的体验新的感触,犹记得第一次观看时,学生们一个个“凶神恶煞”,让我这个局外人都为马修捏一把汗,情绪随着剧情进展忽上忽下。最难忘的是剧中的音乐,皮埃尔·莫昂克独唱的声音,干净纯粹,舒缓情绪,沁人心扉……

克莱蒙·马修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经二战摧残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被迫来到了“池塘畔底辅育院”成为了这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在这所寄宿学校里,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劣的孩子,有问题少年有孤儿。马修在他的人生低谷来到“池塘之底”,踏入校园时,发誓说永远不再作曲。但,人生就是永远不能说永远。

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但新老师总是对学生期望值过高,这一点我这个新老师也是颇有体会。想当初刚接10班,当陈老师郑重向学生介绍我、当我满心欢喜的等着认识我的新学生时,我就听见学生在下面以我能听到的声音说:怎么又换老师了?一副不耐烦的面孔……说心里话,很受伤,但看到第一堂课的马修遭到了学生们的戏弄,才发现我们学生的问题真是小小太多啦。但马修对学生们的宽容与理解,确实让我钦佩,值得我去学习。每个学生在老师心中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老师就犹如你们的父母,会吵会骂,但出发点终究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除了一些个别的猥琐大叔们,我还是坚信大部分老师的素质与修养的。但就如老话说的“不养儿不知报娘恩”,学生跟老师也是如此吧,就如皮埃尔开始不明白马修的苦心一样吧。

随着镜头的推进,他渐渐发现,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一段辛酸的过往,他们在这所近乎与世隔绝的学校里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治疗,反而在校长“高压”政策下变得更加叛逆和玩世不恭。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但是孩子们却对马修“五线谱”有着浓郁的兴趣,所以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音乐本就有强大的感染力,马修的合唱团更是意义重大,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它把一个个孤立的孩子串起来,给予他们新生。但音乐终究只是一方面,我觉得马修改变学生心灵的支点还是马修对学生的悲悯、尊重和理解。马修的那颗悲悯心,使得他爱每一个“坏”学生,他的大爱使他不忍体罚一个无辜的孩子;他的宽容使他“包庇”了打伤马桑大叔的学生盖贺克,给他机会将功补过,让他课后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而在照料别人的过程中,盖贺克与马桑大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对伤害了他人十分愧疚、后悔不已,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的善良使他不仅原谅孟丹当初的恶言恶行还劝阻校长公平对待孟丹……这样的情景式怎么样也说不完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推荐) 篇13

作为音乐鉴赏课上老师给我们放的这部电影,老实说刚开始我并没有认真的去看或者说的专业点抱着专心的态度去“鉴赏”可是在放了十几分钟后我后悔了,因为我开始渐渐被这部电影吸引了,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激情昂扬的豪言壮语,更加没有香车美女,有的只是一群孩子,一座略显破旧的福利院式的学校以及一个简单的老师,可正是这样简单的人物却有不一般的故事从而吸引我慢慢看下去,也许看多了太多现在的大片这样的老片才能更好的突出他的珍贵,他的心灵鸡汤式的意义。首先是我们的工作不太顺心的马修老师出场。马修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光头佬”,在不停的失业后他来到了一所寄宿学校,这所学样的名字叫做“水池底部”,他满腔热情,却被这个烂摊子重重打击。但他是一个仁爱,友善,亲切,正直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的方式渐渐走近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少年。他可以在开始时恐吓他们,要把他们“送到校长室”,但当老麦病重转院,孩子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做的是,揽过孩子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物质世界随时丰富,可人们的心却总是那么冷酷。这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心灵的交流已经成为最早被人们舍弃的东西,但是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在那个严酷环境下依然用爱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个人,他这一生是无愧的。因为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曾有爱情的光照亮他的心房,那个苍白的女人靠在墙上,眼望向窗外,眉间紧蹙的是一团忧郁,她以如此的姿态站在马修的心里。爱情让他言语结巴撒起小小的谎言,当第二次再见到莫朗妈妈的时候,他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换衣擦鞋飞奔而去,第三次是他看她靠在墙上,紧闭双眼,尽享夏日的阳光,眼角的皱纹亦是动人。第四次见面,看着眼前花衣的美貌女子,满心的欢喜,但哪知却会错了意,听完从她嘴里说出的话后,马修的眼神一下子黯然了,微笑还僵持在他的脸上,但你却可以感觉到他的不能呼吸。

好的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没看开头部分是我的损失所以我回去寝室补上了),成功的莫朗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50年后的那天,一样满头白头的皮利诺来找他,并拿出马修当年的日记,回忆才涌上他的心头,50年从青涩少年到年岁渐老,上帝赐他好天赋,莫朗却不知有一双手在一直地向前推着他,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将他向上托起。

看《放牛般的春天》我想到了 篇14

音乐可以说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以一个驰骋和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有了很多想法,在此也想和各位教育同仁共同分享這份感受。

如果一般人单纯地观看此片,会觉得一般。但影片中始终弥漫的淡淡的、但又是浓浓的人文情怀以及老师及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深深令人感动。因为里面没有什么突出的故事情节及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深刻的人生意义。

故事描写了一位旅居美国的著名法国指挥家皮耶?莫翰奇,他深具音乐天赋,却又是一位孤傲不驯的小男孩。 一个被气走的老师称他为有“天使的脸孔,魔鬼的心肠”。他从小失去父亲,在餐馆当服务员的母亲为工作的缘故,将他寄宿在辅育院。他对自己的身世自卑,但个性又孤傲。每天总是望着窗外,一副少来烦我的样子。但是,一位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看了这部影片后,使我想到了老师用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深远影响,音乐确实是一种疗法,对身心都是有益的。该片始终贯穿美妙的童声歌唱,纯洁的歌声真的会使人圣洁。艺术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总说亲其师,信其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所说的正是教师的行为对人一生的影响。影片中从始至终老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着孩子们在战乱的环境中用歌声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用歌声去感化战争带给人们心灵的创伤,用歌声去寻找人世间的真善美。可以说是音乐的纯净与圣洁所带给人们的慰藉,也让我们通过音乐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也足见音乐对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至今天,高度重视音乐对素质的熏陶,在《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能够大胆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富有个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充分说明了,在幼儿园阶段非常重视“能力”、“性情”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能够自觉地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问题放在心上,把设计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幼儿学习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上,而不是放在为幼儿传授某个具体教材上。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我的思路从音乐材料入手,重点考虑引导幼儿做什么,怎么做,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在一次《音乐舞动》活动中,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的演唱《春天》这首歌曲了,这首歌曲是说四三拍田园风格,非常的优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舞,看似是一节非常简单的普通的活动,甚至于有点“乱”,但是,细细观察幼儿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姿态,都融入到音乐当中,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丑美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孩子们在歌声中体验到的是身躯舞动与歌声融合的美。

其次,是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注重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说到指导,我认为教师应在幼儿的表现形式和技能上给鱼适时、适当的指导。这个心理需要就是幼儿面对音乐活动材料是那种喜悦、兴奋、跃跃欲试的反应。在《森林狂想曲》欣赏活动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乐曲名称及主题,而是放乐曲然个幼儿闭目倾听,然后让孩子们把听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总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想象是对乐曲的音响感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再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

还有就是参与的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给每位幼儿提供支持,让有不同艺术天赋的幼儿都能获得发展,这就表现为幼儿在获得机会加入活动后的那种欣喜的反映。在音乐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主动接受学习的,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身心是愉悦的。

再有是被接纳的需要,接纳并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和创作。肯定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当幼儿在活动中受到邀请、接纳、回应、支持时快乐满足的反应,以及在完成任务后,受到认可时的那种愉快,安宁的反应。

鼓励和帮助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注意平等地给每个幼儿以鼓励,特别那些自卑、胆怯、孤独、教师容易忽略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的幼儿有独立尝试的愿望,可是当请他们站在小朋友面前时,却又手足无措。这时,如果教师以一个支持者或者朋友的姿态,即时地同他一起唱歌,或拉着他的手一同表演,帮助幼儿完成任务,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帮助的教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现代教育把艺术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优秀的个性品质,有品位的艺术审美观,更能促进人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塑造人的心灵,艺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跟随音乐或喜或悲,或激动或平静,希望在艺术教育的这方碧海中,我们幼教老师作为一朵小小的浪花,能够使之更加宽阔、深远、湛蓝、绵长。

上一篇:三车间员工处罚通知单下一篇:小学消防安全日国旗精彩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