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共12篇)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1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精神, 北流市委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大培训新模式, 2011年底, 推行“农家党校”建设,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新体系, 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天地。本文对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 总结了经验,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家党校”,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中,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活力,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精神, 北流市委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大培训新模式, 2011年底, 推行“农家党校”建设,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新体系, 开辟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天地。
一、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 试点先行, 示范带动, 探索“农家党校”建设新思路
2011年底, 北流市委组织部在原有“农家课堂”的基础上, 按照“党校姓党、党员信党”的思路, 从规范管理, 保持长效的角度出发, 创新推行“农家党校”新模式, 率先在民乐镇罗政村、山围镇石根自然村等8个镇17个村开展“农家党校”试点建设。每个试点村以党员户居住地相对集中的1-2个农村党小组为基础, 在条件好的党员户家中建设“农家党校”, 户主为“校长”, 定期开展符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各种培训工作。宣传党政国策, 及时了解民情, 收集信息, 化解矛盾, “农家党校”逐渐拓展为农户村民茶余饭后交流信息、了解政策的集居地和好去处, 形成小型的农村政治文化中心。
2.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打造“农家党校”建设新模式
“农家党校”在点上推开后, 北流市采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办法, 提出了“农家党校”的建设标准。在硬件上, 做到“九有”:有场所、有牌子、有标识、有宣传专栏、有电视机、有影碟机、有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有电脑、有必要的教育培训设备。在软件上, 做到“十有”: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三库” (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 、有学员签到册、有培训计划、有教育培训记录、有党员联系农户名册、有帮扶记录、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目前, 全市80%以上的“农家党校”基本达到硬件“九有”、软件“十有”标准, “农家党校”成为全市农村党员培训的新课堂。
3. 纳入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整体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为了把“农家党校”建设工作深入推广, 北流市把“农家党校”确定为2012年市委书记基层党建创新项目, 并纳入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内容来抓落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机构, 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农家党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委与各镇党委签订了责任书, 全市形成由市委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长具体抓、镇村党组织书记落实抓的工作格局。2011年以来, 全市投入农村党员大培训资金91.4万元, 其中60%的资金用于“农家党校”建设和培训。至2012年8月, 全市已建成“农家党校”1350个, 全市278个行政村, 4865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全覆盖, 培训农村党员22000多人次。
二、“农家党校”建设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 培训农村党员, 提高党员队伍的“双带”能力,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造就中坚力量提供新渠道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开展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在培训学习交流中了解农村党员思想动态, 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产业链上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 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使农民党员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的先进阶层, 为培养造就党建工作中坚力量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民乐镇罗政村党员陈军户“农家党校”, 在集中黑豚鼠产业链上的党员群众开展养殖培训工作, 同时凝聚党员力量, 成立黑豚鼠养殖协会党支部。2012年以来, 全市在78条产业链上建成支部62个, 支部党员达到220多人。
2.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新平台
北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托“农家党校”,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转变工作方式, 催生“支部+协会”建设。具体通过“农家党校”召集党员集中培训、集中议事, 引导成立“公益事业”、“农村经纪人”等协会, 理顺干群关系, 化解矛盾。如山围镇石根村“农家党校”充分利用在职、离退休干部或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和事佬”等资源优势, 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及时报送重大信息, 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应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至2012年6月, 全市由“农家党校”催生的以“支部+协会”为模式的各类协会已达950多个。
3. 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方针政策,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阵地
“农家党校”在硬件上的要求之一, 必须具有各级党报党刊、有党建读物, 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 无论是在“农家党校”日常的培训过程中, 还是在村民平时集聚在“农家党校”聊天、闲荡交流信息之时, 村党支部都抓紧机会向党员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议精神, 农民群众了解掌握政策精神带更加方便,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政国策提供新的阵地。如罗政村梁海党员户“农家党校”, 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新文化理念, 对罗政村“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重新定位, 把生态农业观光、自然景观、民间艺术表演等10多个景点重新注入新文化内涵。2012年上半年, 到罗政村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3000多次。
4. 树新风, 讲正气,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舞台
“农家党校”建设, 坚持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 号召广大村民树新风, 讲正气, 营造和谐互助的村风习俗。通过设立“农家党校”环境卫生岗、治安巡逻岗等, 激发无职党员参与村事务管理和社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农家党校”建设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营造了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新的舞台。如山围镇李村石根自然村党支部成立有20多人的无职党员环卫队, 每天义务为村的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至2012年8月, 全市830多个“农家党校”为无职党员开设岗位, 占总数80%以上。
三、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对象特定, 影响力有待扩大
目前, 大多数“农家党校”组织培训的对象还只停留在农村党员上, 给农村无职党员进党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 但也仍然有大部分的非党农民群众培训机会少, 而且在这部分群众当中, 也不乏追求上进的优秀分子, 如果“农家党校”能放宽培训对象, 解决更多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 给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学习条件, 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有待加强
“农家党校”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认可,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培训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急需的业务知识培训没有跟上, 内容不够新。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61%的农村党员干部认为“农家党校”培训效果好, 24.5%的认为较好, 4.5%的认为一般, 单从数据看, “农家党校”培训的效果还是有较大成效的, 但是在座谈中发现, 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培训效果不满意, 认为培训前后差别不大, “农家党校”的培训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人才队伍力量薄弱, 活力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一是教师队伍缺乏知识的系统性, 参与“农家党校”授课的教师五花八门, 多为半路出家的业余“教练”, 缺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二是虽然有些镇配备了专职教师, 多数时间被党委政府安排兼其他工作, 形成专职教师兼职化, 有的抓综治工作, 有的抓精神文明工作, 有的抓办公室工作和信访、纪检工作, 形成杂工职员;三是还没形成“农家党校”教师的培训机制, 其知识水平与教学方法都有待提高;四是无考察学习提高机会, 知识眼界仅局限于“井底之蛙”, 闭门办学的效果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 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虽然北流市在“农家党校”建设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 但相对于全市来说, 除了一部分镇村经济较为富裕或赞助到位的“农家党校”能保证日常经费开支外, 较大部分的“农家党校”经费紧缺, 缺乏培训所需经费保障机制。有钱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就多, 贫困村的“农家党校”培训次数相对就少, 有的想学, 可惜经费不足, 这样就出现了越富越学习, 越穷越学不起的恶性循环。
四、加强北流市“农家党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领导重视, 把“农家党校”建设纳入绩效考评
各级党委领导一定要提高认识, 把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 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 是扩大群众基础, 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需要, 是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内, 凝聚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强大合力的需要。要彻底摒弃对党员教育的错误认识, 以创新的精神, 切实抓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 把“农家党校”建设成效纳入党委政府的绩效考评目标, 全力推进“农家党校”建设。
2. 保障经费来源渠道, 保证“农家党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农家党校”建设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使之以经济发展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适应, 把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党员干部每年的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市党员干部编制预算、配置培训经费, 以满足办学必须的经费, 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障“农家党校”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把农村党员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计划和财政预算, 设立专户, 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每个党员年平均经费不得少于20元。同时可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同时政府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切实保障培训经费的落实;实行市镇两级统筹, 设立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专项资金, 用于对教育培训的补贴;创造条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金, 确保专款专用。
3. 区分层次, 拓宽对象, 扩大“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为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针对性, 必须区分层次, 区别对象, 因人施教。对农村党员干部, 要重点放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上, 放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教育上;对一般党员, 要突出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学习;对流动党员, 要集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引导他们守法经营, 勤劳致富;对老党员, 要注意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适应形势发展变化, 并努力把思想教育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可以通过制定就业资格证、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证等制度, 使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 “农家党校”的培训对象不应只局限在农村党员上, 还可以扩大到所有村民身上, 只要愿意来的都可纳入培训中来, 就可以更大地覆盖“农家党校”的影响力。
4. 创新“农家党校”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实效
要创新方法, 增强“农家党校”培训的吸引力。农民党员职业多样、情况不同, 要找准开展培训的切入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农家党校”在教育农村党员培训骨干的主阵地作用, 针对不同的对象, 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培训班;二是要丰富教育载体, 结合实际开展生动有效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要注意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四是要运用好各种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做给农民党员看, 带着农民党员干, 增强农民党员的科技致富的本领;五是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展教育。
5. 培养师资人才, 保障“农家党校”建设良性循环
要加强对“农家党校”教师的培训, 通过送出去进修, 到上级党委党校培训, 在职自学成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分级培训、分类培训、实践研究、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方法,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保障“农家党校”教育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2
为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正确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定下来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没有完成的任务要抓紧完成,防止简单化,力戒形注意,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和做表面文章。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抓实干,讲求实效,以对综治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抓紧抓好平安建设工作的实施落实。
一、制定措施。
由于我镇地处农村治安防范经费不足,按照政策允许制定了农村义务巡防队工作方案。各村委在享受低保的成员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30人,按农历1、4、7,2、5、8,3、6、9的日子给他们编排开,没10人组成一组,每组有1——2名村干部或年轻党员带队,坚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在岗,负责村内的治安巡防工作。他们佩戴巡防红袖章、警棍、手电、小喇叭等工具,在白天他们利用小喇叭宣传一些防盗、防火及综合治理平安建设政策知识。
二、抓督查、重落实,奖优罚劣。
镇综治委为把工作落到实处,由镇综治中心成立了巡访专项工作督查组,综治中心主任、副主任带队到全镇32个行政村进行督察,无论白天或晚上,发现那个村委巡防队员少于10人的,按镇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中的治安巡防所定的20分分值中扣除5分,发现无人巡防的村委扣除10分,直到巡防分值扣完后給于该村委一票否决,扣除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治保主任全年绩效工资并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降职使用,村治保主任給于免职。督查结果每两个季度进行一次评比,镇政府拿出六千元对评比出的前一、二、三名村委进行奖励,并对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給于500元的个人奖励。
目标任务的深化、细化、实化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员,提出了落实的标准,有目标任务和分,有措施办法,确保一抓到底,决不能停留到纸上,悬在空中,要通过经常性督查、指导,确保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3
林南村原先是一个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该村坚持“工业强村、农业壮村、环境立村、富民稳村”,经济发展达到当地中等水平,其他工作有了新的起色,正逐步成为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的先进村。林南作为苏北腹地的一个村,在淮安乃至苏北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林南的调研,我对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苏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一些思考。
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始终是最核心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林南村党总支坚强有力,一班人团结务实,既有为群众办事的强烈愿望,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总体素质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村“两委”成员人人都有创业项目、个个都有经济实体,由4名村干部领办的4个专业合作社,吸引全村210多个农户参加,仅南埔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就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既积极组织创业有成的党员发挥“双带”作用,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又通过设岗定责方式,组织无职党员在开展党建工作、创业示范、招商信息、矛盾调处等岗位上发挥先进作用。林南村这几年各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好的党员队伍,而苏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着带头人难选、干部队伍后继乏人、能力素质亟需提升、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问题。推动苏北农村发展,必须把配好建强村级领导班子作为首要任务。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通过内选、外请、下派等多种方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带领农民群众闯市场、同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党员选拔进村级班子,把那些能创业、会发展、甘奉献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的队伍。要加大培训力度,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双带”能力建设,有计划、多层次、系统化地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及其后备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的制度和办法,拓宽农村一线党员干部成长和成才空间,努力把村级领导班子建强,把党员队伍建优。
探索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林南村2003年时负债20多万元,村党总支书记顶住压力个人投资创办针织厂,带动村干部相继创办了工厂、养殖场、农机合作社等一批致富项目,进一步完善集体荒地承包和厂房租赁办法,经过近几年来的艰苦奋斗,村集体有了积累,工业经济、农民合作社、村庄建设等都有了起色,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3元,全村650户中有359户拥有不同类型的致富项目,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了传统农业、合作社经济、工业经济、外出劳务并举为特点的发展路子。但还存在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支撑能力还不强,集体经济仍然比较薄弱;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效农业项目,养殖业不成规模;纯农户致富办法不多、途径不宽,闲置家中的劳动力还有不少,少数农户还比较贫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林南村的这一现状,是苏北农村的真实缩影。当前,苏北农村正处于大发展、大振兴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拓宽思路、加快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确立更高目标,立足本地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抓住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利用当地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宽裕的条件,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努力在村级工业、现代农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让地有高产出、人有高收入,努力把本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变成发展优势。
构建一套好的运行机制事关长远。前一阶段在基层调研时,不少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都谈到,群众的民主意识越来越高,一靠资历老、二靠本事硬、三靠嗓门大的管理模式早已落伍,村级管理必须走向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驻村期间,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林南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和谐。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比较规范的运行机制。在林南村,坚持民主选举,村党总支班子成员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坚持民主决策,有一个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五老人员”等组成的“党群议事会”,已经运行了5年多;坚持民主管理,普通党员和村民代表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协商,为村“两委”决策提供参考并监督决议的落实;坚持民主监督,党务、村务公开比较规范,党内生活很正常,村干部的权力都是在阳光下运行。林南村这一议事办事讲程序、守规矩、求公正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借鉴。经过前些年的努力,全省各地在规范村级组织运转方面已经探索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但还不同程度存在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农村各类组织打造成为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重点完善村“两委”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等,努力做到民主选举程序化、民主决策科学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有序、有效参与村级事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和谐欢乐的社会环境。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4
1 当前农村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四会市 (县级市) 整体属于珠三角经济区,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山区镇。 城乡之间、镇与镇之间发展不同步、不平衡, 成为制约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一大短板。 近年来, 我市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开展村 (社区) “三服务”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创造和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基层党的建设有所加强, 基层服务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全市基层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在新形势下, 我市基层治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 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我市城区人口增多, 人口构成更加复杂多元, 社区生活和管理的多样性、复杂性明显增加。 城乡结合部的行政村虽然实现了“村改居”, 但治理方式还是农村模式。山区镇虽然还有部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 但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空心村、空心户比比皆是, 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凸显。 对于这些基层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如果我们判断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当, 将会对基层安定有序、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1.1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成为激化党群关系的诱因
发展不足带来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益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 发展不足以致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美丽乡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事关民生各领域距离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着差距, 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发展过程中的利益问题多数与土地直接有关, 包括重点项目建设中涉及土地征收、村集体土地资产处置和私人间土地权属纠纷等表现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 必然会激化基层社会矛盾纠纷, 甚至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高度重视。
1.2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自身不适应基层群众工作
1.2.1 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 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 对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够, 在农村重大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不能够在领导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 有的村基础保障不到位, 村级经济发展落后, 无钱办事。 有的村公共服务平台散乱无序, 服务的形式、功能、内容模糊不清, 没有形成“一站式”服务。
1.2.2 部分基层干部能力素质不适应服务群众的需要。 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工作不胜任, 说话没人听, 办事没人跟, 带队伍能力弱、统筹驾驭能力弱。 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 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 不能有效疏导和化解群众纠纷。有的作风不正, 漠视群众, 平时忙自己的事, 工作不在岗, 与基层群众长期“失联”。 有的责任意识不强, 工作怕得罪人, 对上级布置的任务, 能拖则拖, 能瞒则瞒, 对服务群众不尽心。 更有甚者宗旨意识淡薄, 把当选村干部作为以权谋私的资本, 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损害了党的形象。
1.2.3 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治理整顿还有待加强。 有的地方制定整顿措施没有切中要害, 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少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甚至陷入 “涣散—整顿—再涣散—再整顿” 的怪圈。
1.2.4 基层基础工作抓得还不够扎实。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存在党组织作用发挥的空白点;党员队伍结构不优、活力不足、教育管理难度加大;有的党员不能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存在, 少数地方领导口头重视、文件重视基层党建工作, 但行动不够重视, 抓工作落实的力度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如何做好农村基层群众工作和创新基层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大课题。 必须充分认识基层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有新的思路, 新的对策, 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治理与建设并举, 综合施策, 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治理。
2 农村基层工作的 “新常态”给农村基层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2.1 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带来新挑战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趋势明显,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突出。 针对“三留守”人员的特殊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这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如果关爱不力、管理不当, 宗教势力甚至邪恶势力会打着关爱的旗号乘隙而入, 占领农村的阵地。 事实上, 我们走访了一些比较边远的山村, 墟天的农村市场上, 除了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 文化产品基本上是民间信仰的香纸蜡烛光盘, 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文化极不协调。 究其原因, 针对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人文关怀、心理咨询、科学教育及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跟不上, 给农村宗教势力的发展, 封建迷信的盛行, 甚至邪恶势力在农村的产生提供条件。 因此, 在劳动力转移加快形势下, 要求我们改进基层党建资源配置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方法, 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同时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等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 如果群众不被我们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凝聚起来, 就会被其它组织吸引过去, 基层这块阵地如果我们党不去占领, 就会被其它组织占领。 这都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基层群众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对扩大党领导的基层民主提出了新挑战
当前, 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自身权益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有序地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2.3 基层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对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 因征地拆迁、旧城改造、涉法涉拆、社会保障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日益增多, 信访形势十分严峻。 如何应对复杂局面, 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特别是在信息化条件下, 重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和影响群众, 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是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2.4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推进, 对农村基层组织整合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提出新挑战
如何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村级发展, 需要认真研究, 积极探索。
3创新基层管理做好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对策思路
3.1 严格落实大抓基层责任
努力构建市委统一领导、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负责、部门齐抓共治,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工作格局。 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进一步加强直接联系基层工作, 市直各部门领导干部根据职能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镇 (街道) 要认真落实抓基层工作的主体责任, 党委 (党工委) 书记切实抓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 村 (社区) 党组织承担做好基础工作的直接责任, 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落实好基层工作各项任务。 镇 (街道) 党委 (党工委) 书记每年要就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向市委进行专项述职。 各镇 (街道) 牵头建立辖区内村 (社区) 考核机制, 明确工作任务、考核内容和标准, 村 (社区) 书记实行“双向述职”制度。
3.2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三严三实”标准,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采用培养一批、选拔一批、交流一批、储备一批“四个一批”的方式, 不断加大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力度。 实施村 (社区) “领头雁”工程。 开展村 (社区) 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 严格按照“做人公道、处事公正、群众公认”的“三公”标准选拔培养村 (社区) 干部, 积极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确保每村有2~3 名后备干部。 开展村级组织届中考察, 通过现场查看、党员干部群众谈话、开展测评等多渠道考察村级班子的主要工作实绩和成效。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各级党组织要科学制定年度发展党员计划, 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加大对不及格党员教育、清理力度,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开展党员“戴党徽、亮身份、树形象”的活动, 每年结合党员评议和“七一”表彰等工作, 对基层党员进行评先评优。
3.3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3.3.1 进一步明确村 (社区) 党组织的职责。 突出党组织在重要事项决定权和管理监督权的核心地位, 实现基层党组织对村 (社区) 各项工作和其他基层组织的统一领导, 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功能, 进一步推行村 (社区) “两委”干部“一肩挑”和“交叉任职”, 增强基层班子整体效能。 进一步规范村级干部落实各项制度, 包括建立“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 健全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 落实村级“两委”联席会议、村民委员会议制度;完善重要事项决策机制, 落实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等, 每一项制度要明确内容、流程和责任主体, 每一项工作要形成标准。 进一步推进“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工作, 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 完善“村财镇管”和“村财通”制度。
3.3.2 深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对软弱涣散党组织, 通过派驻“第一书记”, 以领导挂帅入村、干部挂职驻村、部门挂联包村等方式开展重点挂联帮扶, 指导和协助村 (社区) 落实党的政策、抓好“两委”班子建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发展村集体经济, 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做到建强班子、选准路子、破解难题、群众满意。
3.3.3 抓好机关党建工作。 认真抓好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深化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 落实结对帮扶村级组织工作和推进“ 走基层” 常态化, 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 进一步抓好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2-24 (1) .
县农村基层组织创新工作总结 篇5
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开展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工作中,该县按照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从各个村(居)委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各村级党组织规划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功能型”组建形式,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二是按照“地域型”组建形式,引导先进的经济实体设立党支部;三是按照“联合型”“地域型”组建形式,建立“联合型”党支部;四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成立党组织。优化后的各村级党组织更有利于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该县抓住“三道关口”,加强和改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首先是进班网子严把选举关。在换届选举中严格选举程序,做到法定程序不变通,规定的步骤不减少,从制度上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在班子严把培训关。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员中心户及各类专门培训加强对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例如今年4月28日,该县召开了“百里新村”支书、主任专题培训班,授课专家为村支书、主任深入细致分析了“百里新村示范带”的产业优势和现状、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并对示范带今后产业调整的方向和思路进行了讲解和指导,还组织与会人员到桂平等地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再次是做事情严把监督关,建立村民议事制度,成立了村级监督委员会和村级财务审查小组,加强了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支书和主任的监督,坚持党务、政务及财务公开。通过对村级领导班子的规范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和班子的凝聚力。村干部及时组织带领富裕起来的农民抓村里道路硬化、村容美化、水利和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得到快速推进。
三是开展“八桂先锋行”和评选“五好先锋”村级党组织活动。通过评选活动激励村干部和党员不断解放思想,争先创优,争当发展经济的先锋、服务群众的先锋;争取建立“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制度好、小康建设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好先锋,努力发展经济,不断带领广大群众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6
关键词: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农村治理机制;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027-04
收稿日期:2010-12-13
作者简介:林兴初(1974—),男,浙江温林人,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三农问题。
一、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实施背景
仙居县横溪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西部,地处仙居、磐安、缙云和永嘉四县要冲,素有台州“西大门”之称,是台州市西部重镇、浙江省中心镇。横溪镇距仙居县城29.2公里,全镇面积219.2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18个,计4.6万人口。自2002年以来,仙居横溪镇相继实施了竞选承诺、创业承诺、民情接待、民主恳谈、目标考核、民主评议等一系列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治理中“书记主任各唱各的调,两委班子各念各的经”的不良状况,基本实现了村两委和谐共事的良好局面。
但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治理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不断涌现,影响了农村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2008年横溪镇党委在77个行政村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后,就着重于解决“如何有效消除村两委换届竞选时许下种种承诺而当选村干部后‘不干事、不按规矩干事、不干净干事’的不良现象,促使村干部履行和兑现换届时的承诺,实现村两委班子真正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问题,这是乡镇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前些年,包括浙江省金华市在内的不少地方开展了村干部创业承诺制[1]等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2008年7月,横溪镇开展以“创业型班子”与“和谐班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两创”主题实践活动,探索推行了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这既是对浙江省已有的村干部创业承诺制等做法的继承和借鉴,又是对其深化和完善。可以说,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对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和实践分析
(一)运行机制
仙居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考评对象的确定、积分内容的设计、考核办法的安排和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四项流程。
⒈考评对象的确定。考评对象分村两委集体和两委班子成员两个层次。
⒉积分内容的设计。积分内容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和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为5个大项16个分解小项,总分是100分。具体包括:一是创业承诺事项及实施情况(20分)。二是发展经济(15分):建立特色基地、引进投资项目等为5分;引导劳务输出、壮大集体经济为5分;扶贫帮困及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为5分。三是新农村设施建设(15分):兴修水利、造桥修路等为8分;村庄环境整治等为7分。四是创办公益事业(15分):兴建学校、敬老院、文化俱乐部、村级办公场所等为15分。五是完成上级交办各项任务(35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为10分;村级党建为10分;计划生育及其他上级下达的任务为15分。
⒊考核办法的安排。由镇各办事处党总支牵头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打分和镇办事处、驻村干部量分的考评工作。具体办法是:在每季度的最后一周,由驻村干部组织召开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30人以上的测评大会,在村两委(干部)创业述职后,代表匿名独立地对村两委及其成员分别进行打分;村所在办事处的书记、主任及驻村干部进行量分。然后由镇组织办按前者占70%、后者占30%的比例计算最后得分(每季度的得分累加总数除以季度数为年终考核分数),考核结果于下一季度初通过广播和通告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公布。
⒋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分为优秀(95分以上)、良好(80-95分)、及格(70-80分)、不及格(70分以下)四档。考核结果主要是用在三个方面:其一,镇党委政府在年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优评先活动(各类先进在年终积分95分以上的村集体或个人中评选),对获“创业先锋支部”、“创业好搭档”、“创业明星”等荣誉的给予奖励;其二,把创业积分作为年底对村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村换届选举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三,建立村干部创业考评预警机制,对每季度得分数60-70分的,发预警通知书;对分数在60分以下的,视具体情况进行诫勉谈话或采取其他措施给予处理。
(二)实践分析
2008年7月-9月,在镇党委政府的主导和农民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村两委(干部)主动接受了考评,横溪镇党委政府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村干部创业积分考评活动。随后,通过广播和通告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公布了此次村班子集体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考评情况。横溪镇党委政府通过这次考评活动,不仅树立了一批群众拥护的主职村干部,而且也发现了一批带领群众创业干实事的非主职村干部。对于这些非主职村干部,横溪镇党委经过讨论,把他们调整到了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同时,对得分在70分以下的村班子集体和得分在60分以下的7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并把考评成绩记入其档案,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
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⒈拓展了考核内容。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考核,不仅仅局限在竞选创业承诺事项实施情况,而且包含了事关本村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使重点事项和日常工作考核有机结合,做到了方方面面考核。
⒉完善了考核办法。与其他地方推行的村干部创业量化考核的做法不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考核将五个大项细化分解为16个小项,全部进行量化考核,可操作性较强,做到了明明白白考核。
⒊增加了考核次数。与大多数地方对村干部的考核一般放在年终的做法不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采取“一季度一考核一公布”,很好地解决了对村干部日常监督缺位的不足,做到了时时刻刻考核。
⒋强化了考核效力。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贯穿于村干部选拔、考核和管理的全过程,每季度通报各村干部和村集体创业积分考评情况,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严格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做到了实实在在考核。
三、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成效
仙居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是在现有“乡政村治”的基础上对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不同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再界定,以期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来促成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从多年的探索实践来看,总体上实现了乡镇党委政府赢信任、村两委(干部)创业绩、村民得实惠的多赢格局,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乡镇党委政府赢信任
相对于仙居县推行的“行政村干部双层联评制度”而言,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横溪镇党委政府通过对考核内容的精心设计,有效地把乡镇的中心工作和农民得实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客观上促使了村两委班子围绕这根指挥棒自觉地运作起来,实现了国家政策在农村全面、有序地落实,缓解了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增强了村民对乡镇党委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促使乡镇治理开始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现代转型。正如横溪镇党委书记陈文献所说:自实行“创业积分制”以来,乡镇、村两委(干部)、村民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形成了乡镇主导、村干部主动创业、村民主体参与的共同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
(二)村两委(干部)创业绩
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让村干部在普遍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心,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村委会“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的不良村治倾向。[2]2008年9月,横溪镇完成了对村两委(干部)第一次创业积分考评,并根据积分情况于10月组织了新一届村班子的回头看,对部分村的两委干部进行了调整补充,共调整了12个村的13位班子成员。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的做法让村两委(干部)真正感受到了工作和创业的压力。比如,原先在选举中矛盾重重的新坑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获知村两委得分为全镇的最低分61分后,该村在外打工的一些村两委班子成员当天决定全部回村,村两委团结合作,当晚就召开了紧急会议,邀请村民代表一起研究下步整改方案。可以肯定,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推行,把村两委(干部)的承诺和工作开展情况时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村两委(干部)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大的创业激情和创新动力,理顺了村两委关系,使村两委工作走向和谐,从而更好地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三)村民得实惠
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充分发挥了村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真实性,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务监督的权利主体。正是有了这种实质性的参与平台,村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了民主规则,在参与中不断养成了按民主办事的习惯,开始从原有那种盲从的、封闭的传统民主意识逐步地向理性的、开放的现代民主意识转变,提高了村民的主体参与能力,进而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全面参与。正如有的村民代表认为,为村官打分不是目的,村干部带领群众脚踏实地创业才是结果。村民季度考评推动的不仅仅是村干部创业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农村主人对村务监督的权利。比如,就下乡移民村——新罗村而言,村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带来的实惠。2008年,该村两委班子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做了一系列实事:移民排屋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头屋尾的水泥路面辅设完成;下山移民的电表安装到位;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进入移民新居;兴建了村民健身广场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在2008年的考评中,村民给当了27年的新罗村党支部书记金某打了满分,村集体得分也在95分以上。新罗村村民对村两委(干部)的高分评价也说明,只要村干部带头干实事,村民就能得实惠,这样的村官村民就会打心眼里拥护。
四、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启示
应当看到,竞争当选村干部后“不干事、不按规矩干事、不干净干事”的不良现象并非是个别的,这在台州其他县(市、区)也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因此,横溪镇在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提供的启示和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横溪镇党委政府始终主导着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工作,并在实践中全程跟踪、指导和督促,既激发了村干部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切實增强了履行职责意识、提高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又增强了村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把参与其中当作权利和义务。横溪镇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表明,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中具有主导作用,是当前中国乡土政改(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其要旨就在于乡镇党委政府要从当地的实际和村民的需求出发,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探索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当然,这更离不开上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
(二)乡村治理要形成多中心合作治理[3]的良性互动格局
从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通过乡镇民主定事、村民民主打分监督,乡镇党委政府从程序和机制上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且激发了村两委(干部)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做法表明,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时,乡镇要切实从主宰型、管制型的传统单一治理中心格局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积聚农村内源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多中心的现代新型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实现“乡镇——村两委(干部)——村民”的有机互动,形成乡镇党委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参与、村两委(干部)主动创业的和谐氛围,这应该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新思维与新理念。
(三)创业积分内容要因时因村进行合理调整
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村里创业目标的考核结果,但由于每个村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因素,因此,创业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在基本考核目标内容的基础上,要因时因村予以合理调整。如地处偏僻的山区村,可以允许用特色产业发展来代替招商引资的目标考核。总之,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要与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既要符合中央政策精神,又要适应村民需求。为此,就要积极引导创业内容与本村实际相结合,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做到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既要注重解决急需的短期任务,又要避免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以此推动农村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目前而言,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到“四个重点”: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着眼乡风文明,重点构建农村文化体系;着眼村容整洁,重点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着眼管理民主,重点推进农村民主政治。
(四)创业积分考核次数不宜过于频繁
总体而言,通过创业积分考核这项工作,充分地调动了村干部尽心尽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也有少数村干部对“创业积分制”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抱怨情绪,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存在走过场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的考核时间安排过于频繁,各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疲于应付考核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少、区域范围较小且社会项目发展相对单薄的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原有考核次数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尝试1年内进行2-3次的考评,尤其要结合重要活动进行考评。从而使积分考核次数安排更为合理,既做到了适时的考评监督,又保证了村里集中时间相对稳定地开展工作。
(五)考核结果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村干部对物质报酬还是比较关心的,且对于生活和工作在“熟人社会”中的村干部也较看重社会声誉,这两方面是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进一步把创业目标的实现情况与村干部的各项政治、经济待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运用好考核结果,对工作绩效好的予以奖励,对工作绩效差的予以处罚,做到奖惩并举,赏罚分明。在思想上,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年隆重表彰一批工作努力、为农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心,进而在村干部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励村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在物质上,应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创业基金,对于创业目标考核先进的村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创业基金,也要相应提高其村干部的误工补贴等基本报酬。用利益机制吸引村干部、约束村干部和激励村干部,真正起到“鼓励干的,鞭策看的,推动慢的”的作用,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得实惠”的良性机制。在政治上,对于创业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在提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给予重点关注,在考录公务员中予以优先考虑。与此同时,对于创业目标考核位于后列的村两委(干部),应实行负激励,可以降低误工补贴等收入的发放标准。对连续两年创业目标考核不及格的村干部,在村换届选举人选的安排中应不予考虑,从而真正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效果。
在實践中,浙江仙居横溪镇这种由群众打分、对村两委(干部)季度考评的积分制,不仅把村两委(干部)时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督促村干部不折不扣地完成竞选时的创业承诺,真正带领村民一起创业致富,而且也探索了“政府主导型”和“公众参与型”[4]有机衔接的乡村治理模式。当前,在乡村治理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乡村社会各方力量能否达成均衡结构时,[5]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为我们开辟了乡土政改的一个新视角:即在乡镇党委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参与动力,实现村两委(干部)主动创业的互动参与式乡村治理制度构建。且这种深深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实践探索,无疑可以为中国乡村善治之路的理论资源和政治智慧的积累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胡新民.村干部创业承诺机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J].政策瞭望,2008,(09).
[2]戴玉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4).
[3]吴光芸.多中心治理:新农村的治理模式[J].调研世界,2007,(10).
[4]吴理财.以民众参与破解选择性治理[J].探索与争鸣,2009,(04).
[5]李广,袁方成.转型期“乡政村治”治理体系的建构与成效[J].理论与改革,2009,(01).
(责任编辑:王秀艳)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Inspiration
——Investigation on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County Hengxi Town's Village Cadre “Pioneering Points System”
Lin Xingchu
Abstract: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s the basis work and fighting power of the CPC.In the new situation,how to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out,to further improve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istent with China will be particularly urgent.Such as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County Hengxi Town's village cadre “Pioneering points system”,it is under the auspices of hengxi town CPC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to full the main motivation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to realize the village committees(cadres) active business.After years of practice,an interactive participatory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constructing,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win trust,the village committees (cadres) performance record,the villagers have benefit to be achieved.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Therefore,th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rural community of practice;it is no doubt to provide samples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olitical wisdom.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7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基础工作,创新,庙坝镇
1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第一产业, 农民是最大群体, 农村是最基层社区,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 因此,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社会治理?一般认为, 社会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和普通居民多方参与和紧密互动以共同管理和解决社会事务、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强调合作, 认为政府不是合法权力的唯一源泉, 公民也是合法权力的来源, 因此应该建立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治理不同于统治与控制, 治理强调参与主体多元性、合作性、和谐性, 治理方式具有服务性而非管理性。有的研究者把社会治理比作一棵“社会树”, 认为社会管理是“树干”, 社会自治是“枝叶”, 社会基础工作是“根基”, 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人民幸福安康则是盛开的“花朵”。这种比喻较恰当地描述了社会治理的几个要素, 即以政党和政府为主导和主体的社会管理系统;政府、社会组织、社区能人、普通居民等积极参与和紧密互动的社会自治系统;以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相关事业为主体的社会基础工作。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是“善治”, 即国家的繁荣进步, 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民的幸福安康。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 很多工作内容相互交叉, 而我国对农村治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 导致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极为薄弱, 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治理工作的进程, 进而影响了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已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基层实践者的重要任务。笔者将以社会治理的三大块即社会管理、社会自治和社会基础工作为依据将农村社会治理分为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 进而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自治、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的创新路径。基层社会管理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执政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及基层政府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自治部分侧重分析各基层治理主体相互协同以实现民主法治、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等目标的运行机制,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部分侧重分析基层治理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文化教育、改进医疗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庙坝镇位于大竹县南端, 因地处平坝且庙多而得名, 是达州市大竹县“南大门”和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全镇幅员面积71.05平方公里, 辖13个村 (居) 委会, 93个村 (居) 民小组, 总人口42535人, 有耕地1442.9hm2, 2013年GDP82723万元, 人均GDP25224元, 人均纯收入11338元。2014年GDP92607万元, 人均GDP28248元, 人均纯收入13246元。选择庙坝镇为例, 是因为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治理方面获得了诸多荣誉。该镇连续五年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先后获得人民调解工作标兵镇、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农村基层团建和妇建示范乡镇等六项全国荣誉, 获得了四川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先进镇、综合治理模范镇、首批试点小集镇、秦王桃标准化生产基地镇等荣誉称号, 是达州市工业重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环境优美示范镇。庙坝镇在各方面能够取得较大成就, 与该镇建立的勤为民和高效能的党政领导班子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与该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因此, 分析庙坝镇在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工作等方面创新的具体做法无疑会对其它类似地区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状况既是衡量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庙坝镇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 不断创新社会基础工作的路径, 使社会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夯实。
2 加快经济发展,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
群众生产生活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作为川东丘陵乡镇, 庙坝镇重点从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着手,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夯实社会经济基础。目前, 庙坝镇已发展有秦王桃7770余hm2、核桃130余hm2、“黑五类”产品130余hm2, 糯稻63.5hm2。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年增收2000元以上;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已有多家企业签订了入园投资协议;依托秦王桃产业已连续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累计吸引游客300万人次, 秦王桃花节已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上实现了新突破, 主要是由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向新型合作社经营转变, 由单一农业经济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转变, 从传统生产方法向科技带动生产转变。大竹县庙坝镇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典型。它是一家集水果优质苗木繁育, 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合作化组织, 合作社先后被达州市委、市政府授予“达州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集体”称号;获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四川省秦王桃标准化示范乡、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四川省科协评为“农技协发展30年突出贡献奖”。该合作社提出“五统一, 四结合, 三受益”的运行机制, 即是统一提供苗木, 统一生产资料, 统一标准化栽培技术, 统一使用“竹鲜”牌绿色食品品牌, 统一销售渠道, 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科研院所四个方面紧密结合, 形成优势互补、农户合作社科研院所三方全面受益的局面。
桃产业是大竹县的一项优势特色产业, 对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通过举办庙坝桃花节, 不仅促进了庙坝经济社会发展, 而且为市民踏青赏花、赏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开创了现实的道路, 并成为整个大竹对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庙坝桃花节从2009年开始, 每年3月21日在大竹县庙坝镇秦王桃基地举行, 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桃花节, 充分彰显了乡村旅游的活力与潜力, 已成为大竹县一张亮丽的名片。首届桃花节游客即超过15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特别是“2011四川·大竹桃花节”系列活动, 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此次桃花节吸引了重庆、成都、广安等地和县内大量游客, 城区周边及桃花园景区附近的群众不断转变观念和意识, 纷纷兴办农家乐, 将一些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摆上餐桌、摆上摊面, 满足了游客乡村旅游的需求。活动期间, 桃园业主鹏程果业与周边城市大商家签订200万kg秦王桃购销合同, 游客认养果树1500株。2010年, 鹏程果业发展秦王桃200hm2, 产量1500万kg, 收入3100万元, 带动周边农户8500户, 人均增收480元。此次桃花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余万元,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通过连续举办桃花节活动, 向外界展示了大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业绩, 尤其是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应邀前来参加桃花节的省内外记者, 纷纷撰写稿件和制作专题节目宣传大竹、推介大竹, 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重庆时报、重庆晚报、重庆日报、重庆新女报、重庆青年报、重庆吃喝玩乐网、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传媒网、达州网等多个媒体播发, 有效地提高了大竹知名度, 为大竹实施充分开放合作, 推动全县加快发展、追赶跨越夯实了基础。
3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服务体系
近年来, 庙坝镇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对机关办公楼进行了重新布局打造, 硬件建设日趋标准化。提升改造400m2便民服务中心, 建成了标准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设置9个便民服务窗口, 为民服务窗口部门均入驻大厅办公, 让办事群众、企业少跑空路、冤枉路, 为民办事达到高质高效;全体机关干部均实行挂牌上岗, 便民服务大厅随时公布工作人员去向, 工作制度及办事流程均上墙上栏, 保证群众办事“到机关便能找到办公室、到办公室便能找到工作人员、找到工作人员便知道怎么办”。规范镇便民服务大厅、村民事代办点“两点”, 实现“一站式”办公;实行民事代办、民情代诉“两代”, 实现“全程式”服务;落实台账备查、走访调查“两查”, 实现党员群众“双满意”。仅2012年, 镇村两级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10000次以上, 服务质量上档升级, 群众对干部满意率大幅提高, 大大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庙坝镇始终以“群众得实惠”为归宿, 经济社会及便民服务体系全面发展。一是为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服务。工业用地指标得到保障, 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或者减少, 促进了小微企业创业园的发展。工业经济成为庙坝镇经济腾飞的支柱。二是为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服务。考虑试点镇社会管理网格化的需要, 从机构编制上向一线倾斜, 助推了试点镇创新社会管理“三三四五”工作法的形成。通过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大接访、大调研、大调解活动, 充分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分类梳理并建立信访台账, 有效调处, 并依靠全面发展减少社会矛盾。三是为高效快捷、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进一步规范“两点”, 高标准建成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各村 (社区) 民事代办点, 完善了便民服务的网络, 实现了便民服务“一站式”办公。进一步转变作风, 实行“两代”, 强化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服务模式, 实现了便民惠民“全程式”服务。试点镇全覆盖的便民、高效、贴心的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实现了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4 完善社会保障, 夯实社会稳定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 总会有一些弱势群体, 他们很难依靠自身的条件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他们是需要社会救助的对象。而农村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弱势群体面广量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解决不好,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公平正义,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历来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我国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个人积极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障起步晚、范围窄、水平低, 导致了民众对政府公正性及权威性认可度低、民众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低及民众对社会矛盾的心理承受力和对各种突发灾害性事件的经济承受力低的“三低”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关于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目标都包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庙坝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 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条件, 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作、经常性工作来抓, 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2012年全镇优抚、低保、救助总数达2029次, 落实灾害救济资金10.9万元, 医疗救助19.2万元,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52%。2013年1~7月, 庙坝镇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共计63.7万元, 累计帮扶救助1952人次;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39285人次。庙坝镇关注优抚对象, 重视弱势群体, 基本实现了符合政策规定的应保尽保、应抚尽抚、应救助尽救助, 乡镇低保程序规范透明,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当然, 受制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 庙坝社会保障水平与先进地区和城市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投入、增大力度, 以便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筑起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网。
5 发展文化教育, 提高居民素质
乡镇治理既靠政府也靠群众, 广大群众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治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为此, 庙坝镇在群众中开展了“十星级”评比活动, 评选爱国爱镇星、遵纪守法星、创业致富星、科技进步星、环境卫生星、孝老教子星、团结和谐星、人口计生星、倡导新风星、公益奉献星。这些活动倡导了优良道德风尚, 净化了社会风气, 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庙坝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农民特色舞龙队、唢呐队、腰鼓队、军乐队等多次参加省市县比赛、演出, 并获得表彰奖励, 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文化先进镇。
教育是个人能力发展的起点, 是促进创业就业的第一推动力。发展教育是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庙坝镇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奖励和救助力度。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适应农村学生向城市流转造成农村生源减少的新形势, 2010年原庙坝镇中学和新桥初中合并组建了庙坝中学, 为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动力。目前, 庙坝镇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中小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教师工资收入基本上与当地公务员水平相当。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进修培训, 教师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庙坝在各村设置了农村书屋, 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农民读书活动先进镇”。
6 改进医疗卫生,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庙坝镇共有农村人口数27126人, 2013年实际参加合作医疗人数26996人, 参合率99.52%。截至10月底, 2013年全镇住院报账4093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631.98万元。门诊一般诊疗费报账12058人次, 报销新农合基金12.058万元, 农民和场镇居民医疗保障权利得到了初步实现。为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庙坝镇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6.1 确保群众看得起病
认真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5年全镇实施新农合政策以来, 农民群众的受益面、报账比率逐年提高, 2013年住院报账比例达到了85%, 有效缓解了群众有病不敢医、因病致贫的问题, 实现了“政府得民心, 医院得发展, 群众得实惠”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宗旨。扎实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013年10月底前共补偿173人次, 补偿金额8.65万元。住院分娩率达到100%。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2013年10月底共让利51.10万元, 有效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6.2 保障群众少得病
一是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切实做好居民健康建档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免费健康体检, 总免费金额为23183.60元, 对辖区群众的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2012年10月底前:农民健康档案共建档25368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2950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1550人、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436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网络管理35人。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 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管理, 发现了一些亚健康病人, 提前给他们提出了诊疗方案, 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抓好甲流感、艾滋病、霍乱及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严格网络直报制度, 疫情报告率、及时率、准确率达到100%, 对疑似传染病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三级联诊, 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在庙坝镇12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和庙坝中学、镇中心校分别举行各类健康知识讲座18期, 参加听讲人数1728人, 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三是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为抓好孕产妇保健, 对辖区内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 做好卫生保健宣教指导和定期产前检查, 并对目标人群按照要求进行了叶酸发放。2013年1~10月共管理孕产妇385人。关爱农村妇女, 今年对庙坝镇辖区35~64岁妇女进行了两癌 (宫颈癌、乳腺癌) 筛查, 共筛查986人次。抓好儿童保健, 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保健管理, 共管理3850人次, 并免费提供14种一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308人。
三是让群众有地方看病。一是进一步加强了村卫生室建设。加大对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 建成的达标村卫生室具备两房、三室房屋硬件设施, 另对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高压消毒锅、留观床、检查床、清创包、血压计、体重秤、中西药柜等, 极大地改善了村卫生室诊疗条件, 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2013年前庙坝辖区已达甲级村卫生室3个, 2013年待验收5个。二是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庙坝中心卫生院在2005~2010年期间, 先后完成了行政住院综合楼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住院综合楼加层建设工程完工后将新增业务用房500m2,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的局面。目前, 医院开放住院病房21间, 病床78张, 基本上满足了辖区内群众医疗需求。
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确保发展持续性
尽管庙坝镇地处内陆农村, 远离大型工厂矿山等传统污染源, 但在城镇化过程中,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势必要发展工业和建筑业,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本来没有的环境污染, 如果处理不当, 仍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灾难。庙坝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
7.1 加强场镇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健全管理制度
经过科学规划, 系统施治, 庙坝镇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庙坝镇注重人居环境打造, 按照“建设有规划、建筑有文化、环境生态化、镇域清洁化”标准, 邀请专家制定场镇建设科学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着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场镇实现“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居民行为规范化”, 村庄凸显“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保护生态、自然和谐”, 庙坝镇也因此获得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镇”和“环境优美示范镇”称号。
7.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扶植和培育低碳环保产业
在农业结构上, 注重多元化经营, 着力壮大绿色生态产业。以鹏程果业协会为龙头, 发展秦王桃7770余hm2, 真正建成了“万亩秦王桃、川东桃花源”。“大竹秦王桃”2012年荣获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庙坝镇也成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庙坝还引进了2个特色农业产品———“黑五类”系列产品和糯稻, 引进业主6家, 新发展黑花生41.8hm2, 紫薯54.8hm2, 莲藕40.2hm2, 糯稻63.5hm2。乡镇区域脱贫致富离不开发展工业, 而工业是一些地方主要的污染源,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难于兼顾常常困扰着许多地方。庙坝镇在工业发展中着意发展循环低碳产业, 强化环境保护,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庙坝镇为强力突破工业短板, 实施了“工业强镇”的战略, 以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为切入点, 完成园区规划内的40hm2范围平整场地、排水暗涵、总长1km、宽36m的工业大道建设。在工业项目的选择上, 突出了川东丘陵乡镇土特物产优势, 加快包括四川鼎巢万吨香椿蔬菜深加工项目、四川巴山绿源核桃深加工项目、四川星河木业秸秆燃料及竹木制品精深加工项目以及“黑五类”系列农产品加工等在谈项目的落户进程。这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的发展, 既能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 也能取得环境效益。为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庙坝镇积极利用本土资源条件开发新兴朝阳产业。以四川·大竹桃花节为载体, 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 实现了“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农民增收”的目标, 年综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庙坝镇秦王桃花节已经成为川东地区、川渝结合部最具影响力的节会之一, 庙坝镇也成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
在产业结构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升级转型过程中, 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壮大, 人民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为庙坝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习明.城乡统筹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变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4-6.
[2]彭澎.追求善治的社会治理机制[EB/OL].http://www.oeeee.com/a/20110822/1011621.html.
论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与创新 篇8
关键词:农村基层政权,乡镇,村委会,改革与创新
一、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变迁
1、关于传统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历史上的“农村基层政权”已有很多研究者猎足。他们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角度进行观察, 其中心问题是考察基层社会的稳定或动乱来源, 以及国家政权的进入同其原有秩序的关系。已经提出的概括有“双轨政治” (费孝通, 1947) , “士绅操纵” (孔飞力, 1980) 、“经纪体制” (杜赞奇, 中译本1995) 、保甲制等。
(1) 士绅操纵。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有其很深的社会制度根基, 这就是由士绅操纵的政治生活。士绅具有双重身份:社会领导阶层和国家官僚集团, 他们没有官职, 生活于家乡社会, 凭借他们的身份、财富和关系操纵地方事务。士绅的文化凝聚力、补充国家各级官僚职位的人员流动、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合作, 使得政权建立在这个集团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上, 并反映他们的利益。传统士绅在20世纪开始解体, 原因是现代化造就了新的城市士绅, 他们很难与中国农村的利害产生一致联系, 后来农村士绅开始向城市社会单向流动, 从而在整体上渐渐离开了农村社会生活秩序。
(2) 双轨政治。在对传统社会如何与农民发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费孝通提出了“双轨政治”的概括。他认为, 在乡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中, “皇权”是一轨, 代表“霸道”, “绅权”是一轨, 代表“王道”。乡绅是有独立人格的, 是国家霸道侵入基层社会的防线, 也是基层社会活力的保证。他强调乡绅的自立性和积极意义。认为由于政府权力难以达到基层, 地方权威实际存在于士绅们的冲, 从而形成一种三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只形成两对直接关系, 即国家对士绅、士绅对民众, 而民众对国家的关系则由于士绅的作用而被隔断了。
(3) 经纪体制。杜赞奇在对近代中国农村进行分析时, 讨论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扩张的问题, 建议用“经纪体制”理解基层社会结构。他认为“经纪人模式”比“乡绅模式”更能概括晚清中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他认为, 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乡村中国, 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进程, 即国家竭尽全力企图加深并加强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而这一进程是靠复制或扩大旧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的:在乡村中国, 知县 (代表国家) 如果要有效地控制那么多的农民, 就必然要利用“役吏”这种非正式官僚或地方这种自治性官僚人员来执行公务, 役吏于是就成了经纪人, 他们为国家跑腿、自己则在其中牟取利益。经纪体制在国家官僚和农民之间起到协调作用, 它可能是保护性的, 也可能是掠夺性的, 其角色据组成成分和利益关系而定。萧凤霞则认为, 在中国农村, 文化和政治肩客建立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结, 而这种联结依赖于三个紧密相连的因素:第一, 由意识形态和组织所揭示的国家权力的本质;第二, 农民身陷其中的血缘、社区和阶级的复杂联系;第三, 地方领导人在正式的国家制度和乡村民众之间作为中介的动机和方法。她认为晚清时的士绅、本世纪的强人构成国家与农民的中介, 来调和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冲突。
(4) 保甲制。这种意见认为, 士绅“官僚化”机制的失效, 使得20世纪的国民政府采用历史上曾有过的保甲制度解决基层的控制问题。保甲制的目的在于帮助国家行政权力向乡村延伸, 把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轨道铺到每个农户门口。保甲的主要任务是税收和治安, 它不可避免地与原有地方自治的控制范围产生矛盾, 它代表国家意志的强行进入, 人为地破坏了原本完整的社区单位, 结果是中央的政令容易下达了, 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地方的建设事业无法进行, 矛盾增多, 基层行政效率反而低下。这些问题的起因, 基本上在于保甲是中央政令的执行机关, 而非自治团体, 因而它堵住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形成了基层“单轨政治”的局面。也有学者认为, 保甲制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虽然国家把权力延伸进村, 但它缺乏直接派任领薪人员入村的机器, 保长实际上成为国家机器和村庄社团夹缝中左右为难的牺牲品, 他们面对着各种矛盾的纠缠而无法展开工作。
无论是“双轨政治”、“士绅”制、“经纪”制还是“保甲”制, 它们所针对的都是国家和基层的有效联系问题。没有国家管制与基层民意这两方面在基层政权中的相互包容, 基层政权难以有稳固的社会基础。
2、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一阶段:1949-1958 (建立与巩固基层政权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权力结构划分为区、乡 (镇) 与村三级。村级政治组织除共产党支部外, 就是村长。在1953年前, 行政村村长均是由乡党委与乡政府任命的。1953年实行“普选”后, 村长由村民选举, 乡政府任命。此外, 村内还有一些经济组织存在, 如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以后, 又普遍成立了高级社, 它们都要接受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的领导。
第二阶段:1958-1978 (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阶段)
1958年全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改变了农村原有的政治结构。在“一大二公”的口号下,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以区为单位, 少数地区以乡镇为单位, 组建了人民公社。公社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权组织, 同时还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人民公社的基本特征是:党政合一、政社合一、三级所有。所谓三级所有, 指生产资料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共同所有, 这一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也是农村政权结构形态。公社一级干部都是县委任命的, 而生产大队干部, 名义上是社员代表会选举的, 实际上则是由公社党委任命的, 生产队干部则由大队支部决定, 社员举手通过。
应当指出的是,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上述政治体制虽然没有根本的变化, 但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一致, 生产大队和人民公社更名为“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和“公社革命委员会”。“四人帮”垮台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修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改公社的“革委会”和大队的“管委会”改为“管理委员会”。
3、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的演变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农村政治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 确立恢复乡镇建制和建立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新修改的宪法第111条规定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重新设立乡镇政府, 建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该年10月中央政府颁布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宣布, 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取代过去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到1985年2月, 全国撤销人民公社, 建立乡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基本完成。据民政部的统计, 1982年时全国有人民公社54352个, 到1985年被91138个乡政府所代替, 1982年时的719438个生产大队被1985年时的940617个村民委员会所代替。
1982年后政权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化。1986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 力图推动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法制化、规范化。1987年1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试行)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从而确立了我国农村政权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1、新时期乡镇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
(1) 党政分开、政社分开。改革前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人民公社, 它是政社合一、党政合一的全能型组织。改革后人民公社一分为三, 即党的工作由乡镇党委负责、行政工作由乡镇政府负责, 而人民公社的经济管理职能由乡镇农工商总公司或经济总社负责。由此实现党政经的分离。
(2) 民主与法制的恢复与发展, 主要表现在乡镇人大的功能的加强。实际上, 目前一般的乡镇并行三大系统:乡镇党委、乡镇政府、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这三个系统的一把手为正乡级干部, 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 特别是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 还有并列的一个经济组织:即乡镇农工商总公司或经济合作总社、经济联合总社等。例如, 在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苏南地区, 90年代初的乡 (镇) 领导机构由“四套班子”组成:党委、政府 (狭义) 、人民代表大会、农工商总公司。农工商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及骨干企业、村、信用社等方面的代表组成。通常由乡 (镇) 党委书记任董事长, 乡 (镇) 长任副董事长。正、副总经理由董事长推荐, 报上级审批同意后, 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通常由一名副乡 (镇) 长担任。
(3) 乡、村关系的变化。在人民公社时期, 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是乡镇政府的腿和脚, 是乡镇政府延伸到农村基层的机构, 公社与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改革后在《组织法》中第3条规定, 乡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村民委员会则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这是乡、村关系的基本法律框架。也就是说, 他们是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村委会不再是代表国家向村民实行行政管理的机构, 它的性质不是政权组织, 也不是行政组织。
(4) 乡镇财政的建立。在改革前, 人民公社虽然是一级政权组织, 但它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政府, 因为它没有独立的财政, 它的经费来源和支出均由县财政拨款, 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吃饭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 乡镇财政正式建立于人民公社撤消的80年代初期。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随着乡政府的建立, 应当建立乡一级财政”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 财政部制定了《乡 (镇) 财政管理试行办法》, 并于1985年正式颁布试行。根据《试行办法中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的规定, 各地也制定了“试行办法”、“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暂行规定”等。
2、当前乡镇政权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乡镇政权负债沉重。乡镇债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 至90年代末期才引起关注。此时, 相当部分乡镇因债务过于庞大而积重难返。据有关专家调查, 湖南某县每个乡镇都负债, 其中, 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有23个, 负债2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 负债最高的达1.09亿元。有些乡镇为了能“打开门、揭开锅”正常运转, 向干部、向社会高利集资, 向农信社借贷, 并以此作缓解债务的方式, 这必将引起新的债务。基层政府为消减债务可能侵犯农民利益、加剧干部腐败、激化矛盾、甚至动摇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成为恶化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潜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举债建设, 搞“形象工程”及“发展产业、达标升级”等。如1997年一1999年某乡为带动农民种烤烟, 建基地、育苗、租地、建烤房以及县、乡工作组伙食开支等全部由乡村负担, 乡里为此背上15万元债务。二是乡村两级收入下降。尤其是在“三提五统”、农业税取消后, 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经济严重减弱, 甚至出现了农民“零负担”下的乡村经济“零收入”, 导致乡、村两级干部正常支出严重不足, 既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 也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执政地位。三是拖欠税费现象严重。多年来, 农民税费的收缴基本都是采用动员其自愿上交的办法, 对那些不愿上交税费的农户, 乡、村两级显得束手无策, 而县里采取的政策是任务要完成, 问题不能出。乡里为保稳定, 只能收多少算多少, 实在没办法只能由乡村干部自己垫付。农户的欠款收不上来, 该上交县财政的税费任务又要全额及时上缴, 容易形成理不清的“债务链”, 加速乡镇经济的恶性循环。四是债滚债, “雪球”增大, 造成乡镇债务逐年攀升。五是乡镇财政包干体制直接导致乡村负债。九十年代初, 县对乡实行财政包干, 由于乡镇财政缺口大, 县里给各乡下达各项经济任务逐年增加 (主要是指农特税, 生猪税等) , 乡里完不成任务只好垫交。据调查, 某乡人口3.8万, 该乡从2002年一2004年三年共垫交各种经济指标任务款 (税款) 135.7万元。六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水利设施修缮建设等公益事业导致乡级负债。多年来, 由于国家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投入较少, 而乡镇可用财力又少, 公益事业的投入基本上都是靠向金融机构借贷甚至拖欠工程款。这方面相当普遍, 有的占总债务的比重还较大。
(2) 乡镇政权行政能力弱化。一是乡镇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条块分割”问题。有些理应下放给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 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所把持 (这些乡镇部门机构大多有利可图) ;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乡镇事业单位, 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给乡镇政府管理。尤其是前者, 这些由上级职能部门实际管理的乡镇部门机构, 往往不愿服从乡镇政府的管理或领导, 更为严重的是, 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本来属于乡镇政府的职权, 从而削弱了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威, 将乡镇政府架空、肢解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这些部门机构就像各国派驻在联合国的代表机构, 它们住乡镇政府的房子, 享受乡镇政府的福利待遇, 却可以不听乡镇政府的“调遣”;它们各自掌管着一个方面的权力, 各自为政。乡镇政府对这些部门机构毫无办法, “叫不应”也“管不着”, 只好放任不管。这种局面既不能对乡镇社区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也不能给农民提供完善服务。二是乡镇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职能不清的问题。由于“政、企”、“政、事”和“政、经”不分, 乡镇政府及其下属行政机构“该管的没管或者没有管好”, 或者“管了不该管的事”。乡镇政府插手企事业和经济组织内部事务, 而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又担当了本属于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三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矛盾。上级党委、政府把工作任务和指标层层“下压”, 而乡镇处于最底层, 只有硬着头皮上,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对下还要保稳定, 存在“上”与“下”的矛盾。
(3) 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 但少数农村党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退化、组织纪律弱化、思想观念僵化、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 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党员年龄老化严重, 许多村多年来未发展新党员。二是外出务工党员增多。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 外出务工的党员也逐年增多。如某县70多万人口, 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万, 外出务工党员1400余人, 占党员总数的6.9%, 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人数竟占到该村党员总数的42%。由于打工区域的不确定及农村党员履行义务自觉性的下降, 导致外出务工党员这支特殊的流动群体管理难:一方面“老弱病残”党员“走不动”, 另一方面务工党员外出打“游击”, 一年下来难以开好一个支部大会。
(4) 民间非政府力量逐年增大。一是宗教、宗族势力有所抬头, 如某县已登记的宗教场所240所, 非佛非道的场所 (指方神庙类) 达295处, ;近年来各地宗族势力也在逐渐抬头, 有的甚至严重影响村干部的选举工作。这些都导致农村基层精神文明有所滑坡。二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 个人自由度增加, 对政府的依附性减少。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 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 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
(5) 少数干部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乡镇干部待遇偏低。乡镇干部与县直机关干部同为国家公务员, 却待遇不一。据调查, 某乡镇干部月平均工资684元, 每月工作性支出约200元 (含摩托车交通费、通讯费、每年报刊摊派、各项捐款等) , 用于家用仅剩484元, 而乡镇干部“一头工, 一头农”现象突出, 生活较为贫困。另一方面乡镇干部政治地位较低。例如, 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大多从县直机关下派, 从乡镇一般干部中直接提拔的较少。乡镇一般干部进城工作率也还不到10%, 缺乏城乡交流, 影响了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此外, 乡镇干部在许多工作中没有执法权, 难以依法行政,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3、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基本思路
加强农村乡镇组织政权建设, 要从理顺体制、转变职能等方面入手。
(1)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乡镇政府大包大揽, 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乡镇政府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产生了不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 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搞好社会管理, 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二是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包揽一切的旧观念, 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 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 把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 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三是坚持依法行政, 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转变行政管理方法, 充分运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 提高服务水平。
(2) 积极化解乡镇债务, 理顺乡镇管理职能。我国政权运作是一种“压力型体制”, 任务层层下压, 导致各级政府将事权下移, 最终都落在行政链条最低端的乡镇头上。乡镇头顶着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招商引资、中心工作等“一票否决”的悬剑。近年来, 乡镇政府求发展、保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 但是越来越紧张的财政使乡镇的调控能力愈来愈弱, 条块不协调, 使乡镇的权力愈来愈小。乡镇范围内, 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全都收编上划, 诸如税务、国土、工商、财政、公安等, 乡镇政府的行动不仅常因之受掣肘, 而且还常常要为他们支付许多费用。这种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体制削弱了乡镇一级政权的调控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要协调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 提高基层行政效能, 一方面要强化措施, 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及时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温度的基础, 也是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关键。一是削减高息借债, 对乡村所欠的私借公用部分, 要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 通过双方协商按照国家有关民间借贷利率规定个人借贷利率。二是对农民拖欠的税款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 能减免给予减免, 有能力偿还的要依据法律手段予以征收。三是对以集体名义为企业借 (贷) 款形成的债务, 一律划转给企业, 由其负债偿还, 企业已合并、转制的, 由新企业偿还, 企业已经倒闭的, 可先挂账, 企业已经租赁经营承包的, 从租赁费中划转偿还。四是统筹考虑, 倾斜政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据不同情况, 一方面核销银行贷款的死帐, 另一方面区别对待, 对一些“合理”贷款, 国家逐年拨出专款予以化解。五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精减机构人员。农业税取消后, 乡村干部工作量大减, 应严格按照2003年农村税费配套改革要求, 严格执行乡镇干部编制, 逐步消化超编人员。另一方面要对乡镇政权设置进行改革。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考虑实行乡镇自治, 取消乡镇政权, 将目前乡镇政权从国家行政组织变成杜区自治组织, 或者是把乡镇作为县级派出机构, 大幅度精筒人员和职能。
(3) 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强调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 而县乡材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 但承担的各种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任务并没有相应减少, 尤其是乡镇一级在对财政分配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要从体制上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以立法的形式, 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行方式、利益分配结构、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明确下来。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济等基础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承担, 在地方承担的任务方面, 省、市、县各级的侧重点也应该明确。
(4) 整合农衬政治资源, 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由于农村财政经费短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等因素, 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 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一项紧迫任务。首先, 要扩大党员覆盖面。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群众致富结合起来, 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 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其次, 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推行选举制度改革, 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 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兴社会组织的沟通, 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参政意识。第三, 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 有必要引导农户组织和参与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第四, 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 比如兴修水利、修筑村道等, 党员带头, 群众参与, 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 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
(5) 改善基层干部待遇, 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严格按〈〈公务员法〉〉保证乡镇干部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正常的福利补贴, 要从政治上多关心和培养乡镇干部。县级以上财政要把乡镇条块差额拨款站所人员工资和村干部的工资纳入上级财政预算并予统发, 减轻乡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 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 夯实理论基础,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 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建立起一支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农村基层干部,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同时多创造条件组织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 在学习交流中得到启迪和提高。要建立完善干部管理体系, 在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定岗位的的基础上, 对一些界定不够清晰的职责进行重新调整, 对一些重叠交叉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 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干部考评体系,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三、村委会管理体制改革及思考
1、现有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确定我国农村村庄一级政治形态的法律, 反映了中央政府构建我国农村权力结构的基本思路。其立法主旨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 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这部法律对于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权范围、组织设置、直接选举原则、村民会议、工作制度、村民小组、乡规民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规范的规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 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按照这一规定, 村庄应该是一个社会自治共同体。村民代表大会是民主决策的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其中民主选举制度是基础。选举方式:A、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B、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C、无记名投票与公开选举。候选人的产生:A、村民直接提名;B、村民间接提名;C、组织提名;D、混合提名。
《组织法》作为一部全国农村适用的基本法, 侧重于规范性、原则性、方向性, 它着重规定的是“可以做什么”, 但对“怎样作”则规定不够, 各省根据《组织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和本地区实际情况, 制定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村民委员会的有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组织实施, 主要是由地级市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等三级政府机关具体负责的, 与此相适应, 这方面的规定也主要包括这三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定。这些规定是把村民委员会组织基本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各种规章制度直接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整个村委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地级市形成了以村委会选举办法和村民代表会议规定为主的规定体系;县 (市) 形成了以村委会选举办法、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规则, 以及村务规范化管理规定为主的规定体系;乡镇形成了以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的规则为主的各种实施细则的体系。
村民委员会为了在广大农村村民中直接推行村民自治活动, 必须依照《组织法》和各种地方性法规、规定, 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各种规章、规定和各种具体制度。这些规章、规定和制度既是国家关于村民自治和各种农村工作的各种法律、政策的具体化和制度化, 是国家有关农村的法律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根本基础和重要保证, 也是广大村民广泛开展自治活动的基本手段和具体操作性规范。其中, 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
2、村民自治过程的思考
村民自治过程, 即乡村治理中, 村庄内部进行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过程。近年来, 学界对村治过程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选举、决策和管理环节, 其中村级选举、一事一议和村级财务管理皆是热议的话题。
(1) 村级选举。村级选举在村治领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 也是中国政治学界一批村民自治研究者改变研究视域, 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乡村社会研究领域的切口、路径和策略。针对中国农村民主制度建设中的竞选方式问题, 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村级选举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民主改革的进程, 有些学者的研究工作却得出了农民不满意村级选举的结论。在两种不同的假设下, 很多学者对村级选举的程序进行了实地调查, 并对如何进一步改善选举机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对于村级选举方式的改进, 也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党国英认为村级选举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强制推行, 他提到:中国农村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松绑问题, 如果聪明的政治家主动松绑, 事情的发展要好一些。而与此同时, 仝志辉得出与之相左的结论, 他认为相对于国家强权的介入, 更重要的是农村内在能力的发掘, 是注重发育村庄自治基础。
(2) 一事一议。所谓“一事一议”, 是指在农村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时, 所需要的资金要通过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研究, 实行专事专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 其初衷是为了弥补因税费改革取消的村级提留所造成的资金缺口。但在通过学者一系列的调查佐证后得出较一致的结论是:一事一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患。有人认为, “一事一议”存在着“交易成本太高”、“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组织者缺乏积极性”等缺陷。有人根据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政府影响的调查分析, 得出了“‘一事一议’难以开展, 农村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陷于瘫痪”的结论。有人则详细分析了实践中影响“一事一议”达到最优均衡的各项因素, 提出现阶段在广大农村实行的‘一事一议’, 由于流动人口、宗族势力、农民贫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达不到理论上的最优解, 甚至可能得到一些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3) 村级财务。对村级财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村级财务管理, 二是村级负债。在村级财务的研究方面, 学界已经形成一个共同的前提认知, 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效解决此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建设进程中刻不容缓的任务。就存在问题来说, 主要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指导和监督不够”、“财务公开度不高”、“财务负担太重”等看法。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的政策建议, 比较一致的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等。而对于村级负债的研究, 学界较多的集中在村级负债的区域差异考察上。运用得较多的是两种视角:一种是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差异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来解释村级负债的区域差异;另一种是从农村社会内部结构的差异出发, 解释村级债务的区域差异和乡村治理的发展不均。
》接91页
179万元, 而省分配给该县的分流人员补偿金189万元, 加上撤销2个乡镇, 每个乡镇奖励的50万元, 才289万元, 仅一次分流经费缺口资金就达1617万元。该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财政是吃饭财政, 人员、办公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保证日常的经费就很不容易, 加之公务接待人数多、费用打, 要筹措这样一大笔缺口资金非常困难。
二是社会稳定担子重。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关系乡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情况复杂, 矛盾多, 要守住社会稳定这条底线, 担子很重。尤其是一时无法筹措到数额较大的分流安置经费, 分流人员不能迅速享受到分流的优惠政策, 导致他们心中不满和埋怨, 不愿及时脱离原单位, 影响政策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再加上一部分分流人员思想上想不通, 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 如退伍军人, 极易串联集体上访, 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部分分流人员对分流优惠政策不愿接受。他们认为:一是乡镇机关与事业的分流政策差距较大。机关分流人员自愿辞职、自谋职业的最高可发放5年的工资, 而事业单位分流却是工龄每满1年, 发放相当于本人上年1个月月均国家规定基本工资的补偿金, 差距较大。机关分流人员未安置的正式人员, 同级财政部门每月按其本人2005年国家规定工资标准的70%发放基本生活费, 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原同在一个乡镇工作, 却享受不到这项政策。二是为分流人员办理企业养老保险不尽合理。办理企业养老保险与办理事业养老保险, 到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差别较大, 分流人员原属事业单位, 有的已经办理了事业养老保险, 分流时却改为企业养老保险, 不太合理, 分流人员抵触情绪较大, 给基层的操作更增添了难度。
四是撤并后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因为工作量增加而工作人员却在减少。以兽医站为例, 撤并前两乡共有10人, 而撤并后以前的水利站, 林站, 兽医站等统改为农业服务中心, 改后现有13人, 只有3人负责以前兽医站的工作, 仍然要负责2个乡共26个行政村的工作, 所以工作繁忙期间, 就只能聘请以前单位的人员回来工作, 因为他们经验丰富, 对该项工作也比较了解, 但这并不算返聘, 只是按日支付他们工资。
的调查, 这场响应上级要求而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撤乡并镇改革, 其实进行的并不彻底, 自然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政策打“擦边球”, 一些要求流于形式并未落实到实处等。而且乡镇撤并以后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小政府、大债务, 高成本、低运行, 责任大、权力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一提到乡镇改革就会将其与农民的负担问题联系在一起, 此次的撤乡并镇改革也不例外。然而, 事实上, 无论从农民的自身感受还是改革的推行者都认为对农村的减负工作并未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 农民负担明显有所减轻, 但是增收困难依然是农村问题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 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仅仅依靠机构设置形式上的改革无异于隔靴搔痒。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也曾进行过数次乡镇机构改革,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无实质性进展, 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 没有从体制着手, 一直在走一种“撤机构, 裁人员”的“循环式改革”的路子, 形象地说就是“驴推磨式”的改革, 今天的改革成果成为明天改革的对象, 而且政府还要为这样的改革所带来的高额成本买单。我们并不否认这次的乡镇撤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更应该看到深层次的问题所在。事实上, 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在于乡镇机构功能的重建, 这才应该成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总目标。只进行机构形式的改革而竖立其上的政府职能不转换, 乡镇机构改革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最终只会落入“循环改革”的怪圈。所以, 我们在探讨乡镇改革的道路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大才.乡政府该撤了[J].中国三弄研究中心, 2005 (5) :1-2.
2、党国英.撤消乡政府, 并非改革目标[J].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5, 6 (14) :
3、赵树凯.
2004——2005中国社会形式分析预测[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4:352-356.
4、李昌平.乡镇改革与乡镇干部[J].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4, 7 (23) :2-3.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9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 是党的基本的细胞, 是党的整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党就是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的基层组织, 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 把全党7000多万党员、包括农村3000万党员组织起来, 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目前, 在全党300多万个基层组织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有100万个左右。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党的其他基层组织一样, 是党的组织基础, 是党的力量基础。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党的农村工作的总纲, 其中包含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党的其他各项农村工作的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的重要任务, 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各种社会组织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核心, 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这种领导核心作用, 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 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 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有利于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党的基层组织的这种作用, 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
由此可见,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使党的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整体推进的新时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是:
(一) 改革转型速度不快。
我国农村经济转型,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支撑的优势;农村改革使农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 促进了城市发展, 活跃了农村经济, 但是也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对此,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及时跟进, 改革创新。但事实上,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力度明显落后于其它领域, 传统的组织设置、领导方式、管理理念、方法措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二) 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强弱, 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召唤力、向心力、战斗力等多种因素体现出来的。从客观上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体制转轨, 经济转型, 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 自主性增强, 造成了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弱化。从主观上来讲, 有不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维护利益、矛盾处理等方面, 作用发挥不够。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发家致富上, 思路不清, 办法不多。有部分党员干部自律不严,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 党员干部素质不高。
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大, 文化偏低,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部分党员干部, 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不强。现在农村干部普遍认为“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退下来没靠头”, 由于思想滑坡导致遇到矛盾绕着走, 。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 学习不够, 思考不深,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能真正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四) 工作方式方法不活。
部分党员干部对形势认识不清, 对农村政策掌握不透, 对科学发展理解不深, 工作方法单一, 方式不活, 导致干群矛盾增多, 形成了“老办法不管用, 硬办法不敢用, 软办法不顶用, 新办法不会用”的四难境地, 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见,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立足实际, 大胆创新,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从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出发,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一条红线”、把握“五个重要方面”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一条红线”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五个方面”即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围绕“一条红线”、“五个方面”的要求, 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合理设置组织, 拓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平台。
要依托特色产业设置“产业型”党支部。坚持把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优势结合起来, 在经济发达的村, 以“支部+协会”的方式设置“产业型”党支部,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使党员作用体现在产业链上。
要尊重党员个性化需求设置“功能型”党支部。要打破原有按自然村设置党支部的单一形式, 根据党员的从业情况和个体特性, 采取“党总支+支部”的模式设置“功能型”党支部, 把从事相同产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党员编入同一党支部, 以提高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水平。
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联合型”党支部。针对新形势下“双新”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采取新兴社会组织依托主管部门组建、新生经济组织依托相近行业组建的方式, 建立“联合型”党支部, 消除过去“两新”领域党组织覆盖的盲点。
(二) 注重人才培养, 奠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是要培养素质能力较高的三支队伍:
首先要选准配强支部书记,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 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着力建设“能人型”村级党组织, 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 推行“两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 消除党政扯皮的体制障碍,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整体功能。
其次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人。要运用县乡党校、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院校教育、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六位一体”的模式, 加强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 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
其三要狠抓党员队伍建设,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力培养选拔致富能手入党、注重发挥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加大关爱力度, 保障党员权利, 强化党员管理, 创新活动载体, 疏通进出通道, 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三)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保障措施。
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造血”功能。在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时要大胆改革, 敢于创新, 逐步探索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 考试、考核和面试答辩相结合, 公开选拔乡村领导干部的新路子。要打破干部选拔的身份界限, 加大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力度, 努力形成关爱基层干部的用人导向。
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养血”功能。在政治前途上要使基层干部感到有盼头, 干部选拔任用要向优秀基层干部倾斜。在经济待遇上要使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有甜头。通过并村、缩编、减员、兼职等措施, 提高村干报酬, 确保农村干部待遇的落实。在医保和老保上使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有保障。要逐步建立村干部退休金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让农村干部在“经济上有享头, 政治上有奔头, 工作上有劲头”, 确保“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
(四) 拓宽工作思路, 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一, 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切实把城乡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起来, 以达到集约配置、充分利用的目的。
第二, 建立城乡一体党员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 构建城乡联动党员发展机制。实行城乡两地、一方为主、接续培养、双向考察、互相衔接的方法, 做好农民工党员发展管理工作。
第四, 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从政策、人才、技术、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帮扶农村党组织, 农村党组织也要从提供活动经验和锻炼平台等方面支持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机关党组织联乡包村、进村入户活动, 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发展。
(五) 践行党内民主, 确保党员民主权利得到贯彻落实。
推进党内民主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事项只要不属涉秘, 都要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健全提名制度, 规范选举程序, 改进选举方式, 逐步扩大直选范围, 着力解决拉票贿选等问题。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决策。要拓宽党员参与议事决策途径, 发挥党员大会在议事决策中的作用, 完善基层议事决策程序。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要完善党员民主监督机制, 拓宽社会监督评价渠道, 采取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 对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进行公开评价。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活动。要深入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 鼓励基层党员积极投身党内民主实践, 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而发挥作用, 做出贡献。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要以负责的态度、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和力量之源。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10
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和新农村建设的辨证统一
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创新思想理念。
发展“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 党始终关注“三农”、推动农业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理论、组织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新农村建设要求提高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
“新农村”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一体和社会和谐。面对建设农村的新要求、农村的经济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式, 从思想观念、组织形式、制度建设和活动载体等方面都要加快创新的步伐, 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党组织要坚持学习新时期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知识, 提高思想文化素质, 开拓眼界, 才能更好的开展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3. 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 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矛盾, 这都要求继承党组织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下, 努力解决各种矛盾, 解决纠纷。基层组织作为党同农民群众联系的纽带, 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和执行着党的各项政策, 是民意民情的直接接触者只有不断创新, 政策得以实现, 才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巩固党执政的地位,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新农村建设的重任。长期以来, 党在基层党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带来新的动力, 但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障碍,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管理模式延续传统、职能设置不规范、组织纪律涣散、党员结构不合理、党员作风不民主和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都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 就不能正确的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不知变通的管理模式必将阻碍创新能力。职能设置的不规范, 让创新缺乏制度空间。党组织中党员的理论水平低、业务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新农村的建设需求, 影响党组织创造力的发挥。有的党员干部采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工作方法陈旧, 在应对新形势、服务群众方面存在问题, 遇事不同群众商量, 不能凝聚人心, 形成不了强有力的战斗力。这些阻碍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的障碍如果不合理的解决, 必将影响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促进新农村发展的对策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 要努力克服阻碍创新能力的各种问题, 转变机制, 改进工作, 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能力, 以便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创新争优,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全会提出要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针对党组织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落后, 文化素质低等问题, 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 形成创新机制,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 提高对学习的认识, 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建立党员培训机制, 使党员学习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转变。突出搞好专业技术培训, 组织农村党员学习科学理论、现代知识和使用技能。深入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新党员、党员创业就业技能等五大培训工程。建立有效的干部选拔机制, 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的学习积极性。
2. 依托新形势, 转变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努力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本内容是更好的服务农民群众。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观念, 强化以民为本的观点。更加强化服务功能, 以“关怀农民、服务农民”为宗旨, 并贯彻到党组织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如“党员承诺制”、“服务积分制”等积极服务农村。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实现基层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收益。创新服务载体, 拓展服务方式, 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的服务创新。着眼整合服务资源, 统筹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更加贴近农民群众, 基层党组织要开战广泛的民主恳谈、明珠听证等活动, 努力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更好服务农民群众。
3. 争取资源, 发挥优势, 突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要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在当前的形势下,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走集约化之路。同时, 要注意结合各地的实际, 挖掘自身优势。要把农村基础党组织建在农业产业链上, 整合各类资源, 根据地域、产业的特点发展经济。要重视科技的作用, 注意农业人才、农业技术的引进, 走科技兴农之路。
还要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合理发展。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还要解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效遏制农村的不正之风, 保持优良的风土民情。同时, 要注意村容村貌的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总之,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新能力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有力举措。要进一步促进基础党建创新, 建设学习型和服务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发展“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发展离不开创新。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新能力,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前, 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转变思想, 改革创新, 建立学习型和服务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和关键。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创新,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贺国强.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J].求是, 2006 (7)
[2].徐小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 .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11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创新社会公共管理
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创造出许多新鲜经验,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对这些经验做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完善党委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以及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组织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代表,具有组织体系健全、纪律严明,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强的特点,这些优势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比拟和可以替代的;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桥梁。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积极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管理资源、行政资源,充分发挥好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整合作用,进而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的社会管理共治格局和公共服务网络;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的力量。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应当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平台,力争把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逐步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实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最有效的途径。
二、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干部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认识不足。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的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管理是软任务,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抓好经济工作就能“一俊遮百丑”;有的认为社会管理面宽事多难度大,不易出成绩,因而热衷于只做表面文章,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抓招商引资项目,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而没有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
第二,一些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在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的职责不够明确。一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履行社会管理责任的体系还没有形成。对党员干部应履行的社会管理责任,既缺乏明晰的職责分工,又缺乏严格的考核指标,造成职责不清,有了事相互推诿。
第三,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明显不够。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对社会利益矛盾,老办法不会用,新办法想不出;还有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
第四,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渠道不畅。一些基层党组织找不准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事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基层党组织不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实际,就党建抓党建,对于如何通过抓党建,促进和创新社会管理缺乏深入思考,缺乏锐意创新的勇气。
三、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管理格局创新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促进和谐、协调各方、统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各方面资源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决定了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格局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广大基层党员组织起来,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基层群众性民间组织团结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组织起来,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服务和推进社会管理的有效工作体系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社会管理必须依靠人民”。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与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把执政使命意识与为农民群众服务意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构建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正确方向,进而带动其他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管理的全力,有效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创新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建立服务和推进社会管理的群众工作制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扎根在群众中,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最了解,是化解社会矛盾于基层的主导力量。积极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民情沟通、矛盾调处及诉求表达等群众工作制度,才能有助于形成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广大群众权益、各类矛盾预防化解的机制。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能力
一要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层面的教育培训。一是有计划地举办重点培训班,把《社会管理学》规划为必修科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农村基础党员干部,特别是社区(村)党支部书记社会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二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如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干部协调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参与处置信访案件的查处等信访业务工作;三是要健全领导体制,严格落实考核奖惩机制。把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目标的管理责任体系,纳入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体系,把基层社会管理的责任分解,量化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具体到人,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政令畅通。把考核结果作为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进而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加强社会管理的内劲;四是加强组织建设,培养村级党组织后备干部。例如正定县开展了“农村好青年”活动,发现、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解决了农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的经验得到了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是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新的发展实际,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发挥好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管理的活力、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的优势、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管理的资源,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体系[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
[2]吴新叶.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政党在场:执政的逻辑与实现,理论与改革,2010.
[3]蔡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党建研究,2011,(s).
[4]高新民.执政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习时报,2011.03.01.
[5]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6]李春耕.国外政党社会工作经验及其启示.理论探索,2012 (2).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篇12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与江苏省卫生厅、泰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农村基层医学教育发展研讨会”日前在江苏泰州市召开。各省、市卫生厅 (局) 领导和农卫处、科教处处长, 农村基层医学教育专家, 热心农村基层医学教育事业的社会著名人士和知名企业家共1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促进农村卫生科学发展, 创新农村人才培养路径”为主题,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朱幼棣, 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 卫生部农卫司服务规划处处长姚建红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 农村卫生作为农村改革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改善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加快步伐, 扎实工作, 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及学历教育, 逐步使执业医师规范化, 努力提高农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讲话中还多次强调了要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规范化进程的要求。
参会专家积极参与研讨, 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天津医学会顾问马骏教授结合他正在研究的临床路径, 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如何将临床路径医疗管理模式应用于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规范医疗服务。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首席医学官王昆博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通过以临床路径为指导思想, 建立改变乡医行为习惯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体系的成果。同时, 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还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临床路径思想指导下建设规范化诊所的设想。这些研究成果将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本刊编辑部)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荐阅读:
农村金融创新07-13
新型农村金融创新06-21
县域农村金融创新09-04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05-18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08-17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08-19
农村报的创新思维05-14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07-30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06-11
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