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信息

2024-09-07

internet信息(共12篇)

internet信息 篇1

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检索和利用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网上科技信息给人们利用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源, 但同时因其分散无序, 也给人们检索和查询信息带来了诸多不便, 了解网上科技信息源的分布特点和科技信息主要检索途径, 可以快速、准确地查询到自己所需资料, 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科研和学习提供便利和实惠。

1 网络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现状

网络化的信息时代, Internet正成为各种信息的主要载体, 网络检索改变了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方法、手段及方式, 科技人员获取信息的手段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和浏览转变为网上检索和获取。网络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 但同时也给人们检索和利用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科技信息资源总量的剧增与个人信息获取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种类的多样性与人们信息检索能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信息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信息服务之间的矛盾。

2 网络科技信息源分布的特点

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 网络科技信息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类型, 既继承了一些传统信息组织形式, 又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新的功能与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广泛;信息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信息时效性强、变化频繁;信息分散无序, 但关联度高;信息缺乏管理, 良莠不齐。网络科技信息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研究报告、出版物、会议文献、专利信息、标准文献、学位论文、技术档案、产品说明书等电子网络版本。这类信息一般存在于各种网络数据库中, 多为有偿信息。第二类是互联网专有信息。这一类信息的内容不很确定, 并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增多, 涉及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这类信息一般出现于各种网站上, 如政府网站、企业网站、非营利性组织网站或商业网站等, 多为免费信息。第三类信息是以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电子公告版、网上广播等方式传播的、与科技信息有关的信息。这类信息多针对某个主题来进行, 互动性较强, 但传播范围较窄。

3 网络科技信息检索的途径

3.1 充分利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可是对www站点资源和其他网络资源进行标引和检索一类检索系统机制, 是Internet上执行信息搜索的专门站点, 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信息迷航”问题而产生的一项技术, 它以一定策略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 从而为用户提供信息导航。

目前, 搜索引擎已成为互联网上相当重要的信息导航工具。搜索引擎一般可分为三类:全文搜索, 目录式搜索, 元搜索。全文搜索引擎提取互联网网站信息并自建网页数据库, 通过检索库中与用户查询条件相配的记录, 将结果按一定顺序排列返给用户, 典型的例子包括Google、Infoseek、百度等。目录式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抛售信息, 对信息形成摘要并将其标引到事先设定的分类中, 用户依靠分类导航即可检索信息, 典型的例子包括Yahoo、LookSmart、搜狐、新浪等。元搜索引擎指将用户的检索请求同时向多个搜索引擎递交, 在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和排序等处理以后, 再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3.2 查询免费网络数据库

Internet网上数据库有一部分是提供免费查询的, 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免费网上数据库的查询得到所需的资料。如美国专利 (http://www.uspto.gov) , 日本专利 (http://www.Jpomiti.go.jp) , 中国专利 (http://www.cpo.cn.net) , 联机医学数据库 (http://www.nlm.nlh.gov) 等等。还有一些具有科研实力的非营利性机构, 通过网络这个平台, 开发了相当多的网络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大多是在光盘版、印刷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品种单一、规模比较小, 分布也较分散, 没有独立的网站来宣传, 而是依托在开发部门或各种科技信息网站上。这些网络数据库往往只是某一个学科或某一个分支学科的检索系统, 专业性强。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的《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两大数理科学中文核心检索期刊, 在印刷本的基础上继续开发相对应的光盘版, 并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网站上提供网络检索服务。《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是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主编的机械工程类主要检索期刊, 同样在中国机械工程信息网上提供网络检索服务。其他如中国光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农业科学文献数据库、地质文献数据库等等都是相应学科的网络数据库。

常用的免费中文科技文献网络数据库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http://www.nstl.gov.cn/htm/qwwx/index.jsp)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http://www.cinic.org.ca) 、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 (http://www.las.ac.cn/resourse/more_resourse.asp) 、中国物理文献数据库 (http://www.phyab.ac.cn/zgwlxwxsjk.htm) 、中国数学文献数据库 (http://bib11.las.ac.cn/math/index.htm)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http://sdb.csdl.ac.cn/cscd.jsp) 、中科院实用科技成果数据库 (http://optics.tongxin8.com/led/884.htm) 、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 (http://www.las.ac.cn/resourse/more_resourse.asp) 、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 (http://sdb.csdl.ac.cn/cscd.jsp) 、科技成果数据库 (http://www.las.ac.cn/resourse/more_resourse.asp) 、中国铁路科技文献文摘数据库 (http://www.rail-info.com) 、电子科技文摘数据库 (http://www.etiri.com.cn/data/) 、工程化学数据库 (http://www.enginchem.csdb.cn/) 、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 (http://124.42.30.4/ngds/) 、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 (http://www.sipo.gov.cn) 、中国知识产权网 (http://www.cnipr.cor) 、中国医药信息网 (http://www.cpi.ac.cn) 、国家科技成果查询系统 (http://www.nast.org.cn) 等。

3.3 查询和利用商业性网络数据库

在Internet上, 有一些数据库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 他们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信息资源进行了“二次信息”开发, 针对不同领域和专业, 他们开发出了灵活多样的数据库形式, 来满足用户对信息检索的需求。目前, 国内购买网络数据库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中科院图书馆及国家部委、省、直辖市图书馆和科研信息研究所, 而购买国外数据库的单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中科院图书馆。国内单位大多数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引进国外商业网络数据库。从国内信息资源数据库资源来看, 主要有数字图书、文摘类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全文数据库 (科技期刊、学位论文、科技会议录、专利说明书、国内标准、电子版报纸、国家权威机构的统计信息等。

国内典型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主要有:《中国学术期刊网》 (http://www.cnki.net/index.htm)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http://science.cqvip.com/) 、《万方数字资源系统》 (http://www.wanfangdata.com.cn) 、《超星数字图书馆》 (http://www.ssreader.com/) 、《书生之家》 (http://www.shusheng.cn/) 等。国外典型网络数据库资源有: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index.html) 、美国《工程索引》 (EI) (http://www.ei.org/eicorp/) 、英国《科学文摘》 (SA) 、《INSPEC数据库》 (http://www.iee.org/publish/inspec/) 等。

3.4 浏览专业网站

专业科技工作者针对本单位科研工作, 经过搜集、整理, 建立各种专业网页, 并通过链接, 发布在自己的专业网站上, 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不同的专业网址。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利用搜索引擎和虚拟图书馆获取;利用信息机构的“网络导航”获取;利用某一专业网站的“相关链接”获取;利用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上的网址获取;也可以通过上网实践中不断积累等方式来获取。

国内主要科技信息网络有: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科技日报 (http://www.stdaily.com/) 、科技之光 (http://www.losn.com.cn/) 、中国科技信息 (http://www.chinainfo.gov.c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 、中国科技在线 (http://www.techcn.com.cn/) 、中国水利科技网 (http://old.cws.net.cn/) 、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 (http://www.ceic.gov.cn/) 、中国机械信息网 (http://www.jx.cn/) 、中国农网 (http://www.agri.gov.cn/) 、中国化工网 (http://china.chemnet.com/) 、中国冶金网 (http://www.mmi.gov.cn/) 、中国中医药信息网 (http://www.cintcm.ac.cn /) 、中国林业信息网 (http://www.lknet.forestry.ac.cn/home.htm)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 (http://www.sdinfo.net.cn/) 等。

Internet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作为世界上信息最大的载体, 它以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流通信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网络科技信息种类繁多, 信息源丰富多样, 各类数据库各具特色, 专业网站上提供了侧重点不同的各类学科信息。在科技信息检索时, 只要根据各类数据库的特点、内容及检索方式, 选择一种或多种数据库进行多次检索, 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整理和综合汇总, 定期浏览专业网站, 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 平常注意收集各类新书、新刊的内容, 并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用信息。通过具体实践, 积累经验, 才可能在检索自己所需信息时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甄别有用信息, 删除无用信息, 为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有益帮助。

摘要:在分析网络科技信息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介绍了利用Internet检索信息的4种主要途径及检索技巧, 搜集整理了一些国内外典型科技信息数据库和专业网站, 供读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网络科技信息,检索,技巧,途径

参考文献

[1]肖珑.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黄小强.因特网上实用的科技信息检索[J].中国信息导报, 2002, (10) :51-53.

[3]刘娅.网络科技信息资源检索的重要工具和典型信息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04) :131-134.

[4]张利平.因特网与科技信息检索[J].图书馆论坛, 2000, (02) :27-29.

internet信息 篇2

《在Internet上获取信息》教案设计

文昌市琼文中学信息技术

龙小静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如何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来确定搜索的关键词

(2)让学生掌握从网上下载网页、图片、文字和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下载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我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利用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网页、图形、文字、文等信息的下载

教学难点:文字的保存和文的下载

2、,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将学习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又有别于以往我们熟悉的事物,而是一种并不为学生所了解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基于上述理论,在学习信息搜索的时候,我们采用“皮影艺术”这样一个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导入新,引出本节的讲解内容,然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来搜索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方法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可以通过关键字的调整,搜索到更为具体的信息。

在确认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搜集资料呢?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然后讲解有关网页、图形、文字的不同的保存方法。之后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感官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对本堂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回顾,在学习了网络下载的有关知识的同时,我们对于我国的传统艺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我们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影视技术的不断改进,数码产品的不断更新,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艺术,也逐渐在被人们遗忘。我们海宁是盛产皮革的地方,皮革除了用于穿着和饰品之外,也是制作皮影的原材料,皮影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逐渐处于消亡的边缘了。然而庆幸的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我们能有机会与传统艺术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

(2)新讲授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A、搜索引擎的概念

介绍一些知名的搜索引擎(Ggle、百度、雅虎、搜狐等)

B、例1:搜索有关皮影艺术的信息

操作:进入搜索引擎,然后在关键词栏目中输入要搜索的内容“皮影艺术”。点击“搜索”按钮进行搜索。对于搜索到的信息,点击相关的“超级链接”就可以查看有关的内容。、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要了解海宁皮影艺术的发展,应该输入什么关键词?以此培养学生根据搜索的内容来选择适当的关键词。

(提出新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要组织一个班会活动,介绍有关皮影艺术的一些情况,并且需要一些图片的展示和文字的说明,应该如何来获取资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搜索到的资料保存起来?过渡到信息的保存)

②下载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操作:选择“文”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在“保存eb页”对话框中选择保存网页文的文夹。在“文名”处输入要保存文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

B、保存图形

操作:将鼠标指针移动至网页中的图片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在“保存图片”对话框中选择保存图片文的文夹,在“文名”处输入要保存图片的名称,单击“保存”按钮。

、保存文字

操作:以拖动方式选择所需要的文字,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在rd编辑区内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命令。

(继续提出问题:为了增加大家对皮影艺术的视觉听觉感受,有同学认为应该下载一个皮影戏来让大家欣赏一下,那么这个又该如何来下载呢?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来演示如何下载文。)

D、下载文

操作:单击要下载的文,弹出“文下载”对话框,选择“将该文保存到磁盘”,单击“确定”(或者,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文夹,单击“保存”按钮)

(3)小结

①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信息

②下载上的信息

A、保存网页

B、保存图形

、保存文字

D、下载文

(4)教学评价

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辅以教师在学生操作和演示过程中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

评价标准设计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关键词的确定

②是否掌握了网页、图形、文字的保存和文的下载

③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进行积极的探索研究

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否和同学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从而得出结论

4、信息资源及工具的应用

网络教室(两人一台机器),连接到internet,教学

、教学后记

internet信息 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想;结构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46-01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I Li-li

(Southeast University, Personnel Department, Nanjing 210096,China)

Abstract:While universities are taking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we have develop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raise working efficiency, standardize workflow, and offer decision-making for the leading group in our daily management work. In the aspect of technology, th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advanced system of Web Service with the structure of five steps. Components and functions are introduced in each step as well. I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on,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ives the composition and realized functions of each subsystem. Meanwhile it normalizes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Key words:Universities;Human Resource;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Designing Ideas;Structure and Process

高校创新是高校兴衰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的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外有“入世”、“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内有体制不完善和经验不足的困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学校去解决。这就需要教育家们在各个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总结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时,不难发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从繁冗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对自如。

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解决的问题

1.1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事务需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容易出错,且信息不准确。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要解决的问题使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1.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

从人员招聘到辞职,人力资源管理涵盖了从岗位、绩效、薪酬、职务晋升及培训等等方面。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不规范操作,并且人为因素也在左右着工作程序。采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模式化和集成化,使工作更加透明。

1.3为领导层及管理层提供增值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为广大的教职工提供透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做成单纯的数据集成系统,而是能提供诸如以下信息的系统:某个院系的岗位设置是否合理,哪些岗位目前空缺可以进行招聘,谁是考核优秀者,哪类人员急需培训等等。

2 介于我校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计划

(1)从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入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共享度,实现信息集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2)从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职务晋升管理、培训管理等等方面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3)从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成本评估、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等方面入手开展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

首先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同时提出系统应达到通用性好的要求,能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技术升级。

3 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先进的Web Service体系架构,分成资源层、集成层、业务层、表达层、客户层五层。

在资源数据层实现业务数据和系统数据的独立,引入中心数据源管理等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业务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控制层遵循Web Service标准,实现业务组件的标准化部署,支持多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

在视图层遵循标准的Web服务机制,提供可视化的应用定义、分层授权管理功能,最大限度地简化用户的操作;

在表达层构建了强大的前端XML解析机制,支持前端的智能辅助输入控制,大幅度提高用户的数据维护效率和方便性。并通过XML标准实现各层次之间、所定义业务系统和周边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得整个系统的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持续升级能力1。(见系统结构图)

4 信息子系统及流程管理

4.1信息结构(见信息结构表)

信息结构表

以上简图涵盖了一名教职工从进校申请开始到日常管理(如职务晋升、岗位考核)再到最后离校的全过程。高度集成招聘、聘任、培训培养、工资、退休、出国、档案七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立体型的信息管理系统2。

4.2 流程管理

(1)数据流程管理:人力资源有其严格规范的管理工作流程,一名教工从调入到离校过程中的各种人事变动信息都应记录在案,尤其是与薪酬福利、职称、岗位相关的项目更应准确完备,所以在数据流程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首先,当一名教工的基本信息有变更时不仅要对其基本数据进行修改而且要修改其相应的历史记录。第二,利用事物提醒等通知机制实现人事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实现人事业务中数据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流转,使得个人、院系、学校能在系统中高效、便捷、有条不紊地协同工作。例如某教师获得新学位了,在人事基本信息中更改的同时,通知机制告知薪酬管理系统作相应修改。第三,当教工离校时,系统管理员不是把此人信息简单地删除,而是向有关部门发出消息,待所有手续办结后,系统自动将离校人员信息从在职人员表中删除,并放入历史记录。

(2)业务流程管理:总体结构遵照WFMC 1.0 标准(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orkflow Standard).该流程管理工具可以支持域网用户、园区网用户、广域网用户的使用,支持和其他各类应用接口,保证管理和查询界面的一致性,同时客户端无须安装,解决流程区域限制、系统管理等问题。支持可视化的用户工作流定制,可以方便的修改和定制工作流程。具体功能如下:

流转配置功能:提供灵活的流转配置机制,流转配置包括流转界面配置和工作流程配置,其中角色定义、流程配置可以基于图形化配置完成。

流转权限控制:提供严格的流转权限控制机制,具体表现为在建立一个具体的工作流程时,由系统管理员首先根据管理的要求和职能的划分,定义各角色在工作流程的各个状态下所拥有的权限,以保证流程的规范和责任的明晰。

支持动态流程:在流转过程中,在保证工作规范的前提下,使得工作流程随着流程的进行可以实现动态管理,即参与流转的每一个用户可以在规范的工作流程约束下,灵活选择下一个可发送对象。

流转提醒功能:和通过消息中心的接口,以邮件或声音等多种形式提供待批流转提醒功能,保证用户可以不进入流转系统也能及时掌握需处理的工作,同时为不影响正常工作,用户可以选择关闭或开启这一功能。

流转检视功能:提供流转检视功能,使得工作流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掌握工作的来龙去脉,了解业务流程的全过程1。

5 结束语

在把信息化的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数量及质量,高校组织结构上的问题都有很多的不足。但是面对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积极应对。人力资源信息化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为人力资源建设乃至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完善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校URP人事管理系统白皮书,2006年8月.

[2]陈也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J].微机发展,2002(2): 32-34.

internet信息 篇4

Internet上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必须具有三个能力, 即用户概貌能很好地反映用户的兴趣偏好;为适应用户偏好的变化, 用户概貌能做适应性的改变;自动开发新的信息领域, 主动向用户提供推荐服务。

关键技术:1.获得用户概貌数据的几种方法: (1) 利用Internet Explorer和Net Scape产生的用户访问历史的日志文件得到用户数据; (2) 与浏览器交互; (3) 表单、Cookie等; (4) 利用Web中介;2.用户概貌的表示方法和学习算法: (1) 关键词向量; (2) 布尔或加权关键词向量。

二Per_nesms中个性化用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构建客户端的个性化W e b导航工具, 将该系统命名为Per_neasms (Personalized net education and service manage system) 。本文的重点放在个性化用户模型 (用户PROFILE) 的建立上面, 采用Web Usage Mining中的访问模式挖掘的方法, 构建基于用户行为习惯的个性化用户模型。

2.1 Per_neasms的体系结构

Per_neasms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离线处理模块和在线处理模块。

离线处理模块, 主要完成用户PROFILE的构建和更新, 由两个子模块构成:访问模式挖掘子模块和数据准备子模块。Per_neasms的在线处理模块, 会根据用户PROFILE和当前所浏览的页面, 对用户将要访问的超链做出推荐。用户可以跟随推荐, 也可以点击其它超链。Per_neasms能够记录收藏夹中的信息, Per_neasms还能够记录用户提交的搜索关键字, 这些关键字是用户兴趣的一部分。

2.2记录用户的的浏览行为

用户的浏览行为需要记录这样几方面的信息:用户i d, 用户访问过的页面标识, 即页面的U R L, 引用u r l, 网页标题, 访问开始时间, 访问结束时间, 在页面的停留时间, 页面最后的修改时间, 用户是否保存了当前页面, 返回状态。

页面的时间信息主要包括:页面访问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用户在页面上停留的时间。

2.3 Per_neasms中的访问模式挖掘

传统的访问模式挖掘都是基于Web服务器上的访问日志文件, 该访问日志文件将自动记录服务器访问者的行为信息。但是, 当前普遍使用的客户端浏览器没有提供自动获取用户的浏览行为数据的接口。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安装浏览器插件的方法来准确的捕获用户的行为数据, 能够更好的构造用户PROFILE。

当获得用户的行为数据后, 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工作, 包括:窗口识别、事务识别, 访问模式挖掘。在Per_neasms中, 采用Web访问挖掘的方法, 分析客户端用户的浏览行为数据。本系统中的Web访问挖掘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 数据清理;2) 会话识别;3) 事务识别, 产生事务数据库;4) 生成聚集树;5) 生成关联规则。

用户浏览行为预处理是对用户的浏览行为信息进行一些预处理, 包括数据净化、会话识别、事务识别。数据净化是指删除一些无用的或错误的数据。会话识别是指确认不同的会话, 识别用户的每一次会话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每一次访问操作的时间及时间间隔特性。事务识别是从用户会话序列集合中识别最大前向访问操作路径辅助-内容事务的算法。

使用的基于关联规则的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 主要针对特定的站点组织结构, 因此采用最大前向访问路径辅助-内容事务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聚集树生成算法的输入为频繁的最大前向访问操作路径辅助-内容事务, 输出为聚集树。首先对访问log文件进行预处理, 生成所有的用户事务, 然后, 采用基于支持度滤波掉小于最小支持度的用户事务, 将获得的频繁的用户事务输入到聚集树生成算法。

个性化智能推荐模块是一个基于访问挖掘的Web个性化智能服务系统的在线模块, 其任务就是根据当前用户访问操作, 计算生成推荐集。推荐集是由于当前用户访问操作窗相匹配的访问操作模式组成, 每一个访问操作模式都是根据用户当前访问站点的方式, 分析发现的潜在有用的、相链接的web页。这些被推荐的连接web页被添加到用户当前已经访问过的web页的后面。

计算推荐集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就是直接利用离线方式下获得的频繁访问模式。在预处理阶段识别出用户事务后, 利用最小支持度过滤掉不频繁的项, 然后, 利用生成的频繁用户事务模式集合产生聚集树。基于关联规则的个性化智能推荐服务算法首先从聚集树发现匹配用户当前访问操作路径的关联规则, 然后, 再根据推荐度因子的大小确定推荐项, 推荐度因子定义为关联规则的置信度乘以距离因子与兴趣度之和。

推荐模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基于当前用户浏览的状况, 对用户下一步可能访问的超链接进行推荐。如果用户当前连续访问过的页面序列, 正好是PH集合中某个页面序列中的一部分, 则可以将PH中此页面序列的下一个部分推荐给用户。

要说明的是, 建立的用户模型是否有效, 必须而且只能通过推荐模块的效率和精确度来评价。我们将系统向用户推荐的超链接数量记为a, 而用户听从系统建议的超链接数量记为b, 则b/a作为Per_neasms系统推荐精度的衡量标准。以此可以衡量Per_neasms中用户模型的有效性。

2.4小结

本文对Per_neasms系统作了详细的阐述, 对构建个性化系统中需要注意的几点关键技术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我们重点探讨了如何建立和更新个性化用户模型 (用户P R O F I L E) ,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即考虑用户的浏览时间、是否保存网页来分析用户的兴趣, 高效的建立用户P R O F I L E。最后对推荐模块做了简单的介绍, 通过推荐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可以评价Per_neasms中个性化用户模型的有效性。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主要实现了可定制的个性化界面, 从客户端获取用户在浏览器上的log数据, 以及如何推荐链接, 构造了基于用户浏览行为习惯的PH。共收集了20个用户的浏览行为信息。

制作的基于客户端的浏览器插件能够准确的获得用户的浏览行为。

最后通过Per_neasms的推荐系统的效率来验证用户个性化模型的有效性。设系统推荐的超链数量为a, 用户跟随的超链数量为b, 则b/a被定义为Per_neasms的推荐精度。推荐精度越高, 相应用户的个性化模型越有效。

摘要:Internet信息量以指数规律迅猛地增长和扩展, 由于信息不断地更新和增加, 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目标。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将Internet从被动接受浏览者的请求转化为主动感知浏览者的信息需求, 实现Internet系统对浏览者的主动信息服务。新一代的信息服务将是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 本文参考了前人所做的工作, 讨论了设计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1) 用户浏览行为信息的采集;2) 个性化用户模型的构建;3) 个性化用户模型的更新;4) 个性化用户模型的应用-如何过滤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将Web Usage Mining和用户兴趣主题结合起来, 构建个性化Web用户模型的方法, 并运用了二级采集用户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用户概貌,Web访问日志,关联规则

参考文献

[1]石晶, 龚震宇, 裘杭萍.基于Web使用挖掘的个性化服务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internet信息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分销问题从没有象现在这样被企业重视。而越来越多的分销体系管理也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如分销体系结构更加庞大、复杂,信息传递的手段多样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信息需求和复杂结构使得传统企业的管理难以建立有效的分销管理体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兴技术被应用到分销领域。而Internet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结合,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

分销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用是在分销网络结构和分销网络管理模式确定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帮助企业完成分销网络的管理协调工作。分销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应该是支持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整个分销网络内的流动;分别从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三方面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和产品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加强分销网络运行分析,为企业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的决策活动提供信息支持。

一、基于系统实施前的分销渠道重构和管理

1.分销渠道重构的方式。根据企业现有的销售状况,按企业设定的分销计划和目标对渠道资源进行重新布点和分配,目的是使产品的流通渠道达到高效率、低成本的状态。

2.分销渠道重构的思路和实施。培育市场的关键在于重视质量要胜于重视数量。数量太少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占领市场,但数量太多又容易出现协调困难、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销售网点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分销渠道的管理。在完成分销渠道重构后,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细心培育销售网点,创建销售公司和客户的互惠协作关系,保证信息快速有效沟通,正确处理短期销售和长期发展上。要做好对各地销售公司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鼓励或处罚并做出相应调整。

4.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核心思想是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体现和贯彻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一些重要的决策环节,企业决策的依据是由系统提供的基本数据,决策者还是需要人来完成,忽视了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先进思想和理念的掌握和执行,就不可能体会到数据和信息对企业的管理价值。在开发和实施本系统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解系统的运行过程、培训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外,都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开发、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中所体现的先进思想的灌输,以使系统的应用目标得到很好地理解并加以执行。

二、分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企业首先要确定系统开发进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如果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研发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完全可以选择自主开发研制,否则要进行委托开发。根据系统要求成立系统开发小组,进行系统规划并制定系统开发进度计划。

1.对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包括对系统实施的环境调查和系统目标调查。对系统目标进行规划,合理利用企业销售网络资源,针对客户需求,通过对各级分销环节业务的流程监控,降低中间库存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对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充分了解企业产品销售和流通的各环节,根据企业产品的实际销售流程,加强产品的信息管理和流程管理。另外,对于流通环节中的发货部门和价格管理部门要进行严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确保决策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做好系统开发前的“数据字典系统”的建设。

3.企业业务需求分析,包括主要业务数据流程的概括描述和分析。总结产品销售管理业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产品订货、开发新用户、产品的发运、入库、产品的划价销售和货款回收等。业务内容确定后,再据此描述概括流程,同时对流程进行分析,理顺个环节的协作关系。

通过系统分析,可使分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有明确目标,避免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为系统设计做好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

三、分销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1.系统设计。综合考虑企业实施系统的硬件环境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等因素,以系统的工作效率、可靠性、运行质量和适应性为出发点,进一步明确系统设计目标。根据企业特点,可采用原型法、面向对象设计和结构化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描述系统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以一般企业的产品分销过程为例,系统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如图1和图2:

2.根据企业销售公司的分布情况以及销售公司的人员、用房面积和设备的配置情况,结合企业产品现有的销售情况以及对各销售公司的业务往来情况,进行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比较典型的划分一般分为四个主要模块,即产品信息管理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模块、分销公司管理模块、产品流程管理模块。其中在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流程管理是系统的核心,包括产品的入库流程、订货流程、销售流程、各分销公司之间的调拨流程以及客户退货流程。

3.系统配置与机器选型。处理方式采用实时处理,结构考虑采用减少实施成本和适用性的集中式系统结构。

4.计算机系统选型。服务器采用IBM eServer xSeries 360服务器,该服务器采用Intel比较专业的Xeon MP处理器,紧凑的3U机柜优化设计集成4路计算功能。灵活通用的xSeries 360服务器可以轻松处理日常应用程序服务,也可以应用于密集型的应用程序环境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服务器

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0高级服务器版本,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大型网络数据库,Web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IIS 5.0软件,网页界面采用JSP动态网页编程。

5.数据库和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中,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和结构进行详细调查归纳,分类整理资料,建立内容翔实丰富、数据真实准确的数据字典,为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和系统做好基础工作。代码设计要考虑系统的运行效率。有规律的代码组合便于企业实施系统时,进行信息的分类、校对、统计、检索和文件管理。根据符合《分类编码通用术语GB10113-88》的标准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系统各部分可通用的优化的代码系统。

6.分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系统可采用比较实用的成本较低的B/S结构来架构系统的网络体系。将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放在后台服务器,各销售公司通过浏览器进到公司主页,经过身份认证进入本系统。本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系统实施的关键

1.面向对象的产品信息模型的建立。企业根据系统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组织和配置。使系统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高度的用户化,最大程度体现系统的易操作性和界面的友好化。产品可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自主配置,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

2.数据信息的开放性。系统开发时采用XML语言描述所有的数据信息,使其他软件可以很容易从系统中提取所需数据,达到集成管理模式下的信息共享。

3.企业人员的因素。企业领导的支持和参与,开发过程中个环节相关人员的培训,都可以制约或促进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人员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internet信息 篇6

Yang was born in 1973 in northeast Chinas Jilin Province. He founded Erma in 2006. Between 2008 and 2013, one arm of Erma made more than 530,000 yuan ($85,000) by posting false information and deleting posts critical of their clients. Another made 220,000 yuan ($36,500) between May 2012 and 2013 by deleting negat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others. Many of Ermas fakeries have caused uproar and discord on the Web.

Neither Yang nor Lu will appeal their verdicts. Yang said in court he hopes everyone can learn a lesson from his crimes.

Legal Reform Unfolding

Caixin Century Weekly November 3

The decision adopted at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in October makes clear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It pledges to improve Chinas legal system, enhance the enforc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promote administration by law and ensure judicial justice. It also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society ruled by law.

The decision points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advance its rule of law. For example, some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failed to reflect the peoples will;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apply them to real life situations. Implement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the law are currently weak and some illegal behaviors have not yet received due punishment. Some government officials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is inadequate and they have even used their power to suppress the law. All these problems have posed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a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y must be cleared before the rule of law is fully realized in China.

With the blueprint for the rule of law having now been drawn up,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expend tremendous effort in order to turn this blueprint into a reality.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ir Force

China Newsweek November 10

This year marks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ir Force (PLAAF). When the PLAAF was founded on November 11, 1949, its top priority was to help the army in cross-sea battles. At that time, the PLAAF was an offensive force, as exemplified by its equipment which mostly comprised attack aircraft, such as bombers and fighters.

After the merging of the PLAAF with the Air Defense Force in 1957, the aerial branch of Chinas armed forces w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defensive force. This characteristic was evident both in its combat theory and weaponry.

The defense strategy exerted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AF. On the one hand, its defensive competence was continually strengthened, while on the other, its offensive ability was gradually weakened. While the air forces of Western powers were making remark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PLAAF lagged far behind. Defensive equipment far exceeded offensive equipment and its combat theory remained oriented toward national air defens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tself, the PLAAF started to conduct multiple studies aimed at formulating a new strategic combat theory in the 1980s. In 2004,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the PLAAF into an air force that integrates air and space capabilities and possesses both defensive and offensive abilities first made its appearance in Chinas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reaffirmed this requirement, vowing to enable the PLAAF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University vs. Vocational School

The Beijing News November 18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hina Youth Daily, a student from th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Peking University (PKU) dropped out three years ago, choosing instead to study at the Beijing Industrial Technician College. Zhou entered PKU in 2008 as one of the top five students who applied for science majors during that year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Of late, he has become widely known for giving up a prestigious university and choosing a barely known vocational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Zhou quit PKU because he struggled with his major. He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major he is now pursuing and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academic results in his present school.

Some have applauded Zhous courage in pursuing his interest while others question his choice. They believe that he will come to regret his decision in the future when he is seeking a job. For a long time, the university diploma has been highly valued in the job market, and a technical college qualification is regarded as inferior to those awarded by universities.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e treated as equals because they are both intended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ople for society. However, a lot needs to be done to correct the current prejudice against vocational schools.

JAPANESE ACTOR PASSES AwAY

Ken Takakura, an outstanding Japanese film star known for playing outlaws and stoic heroes, died of lymphoma on November 10 at an age of 83, arousing strong repercussions among Chinese people.

Takakura was born in 1931 in Fukuoka, southern Japan. After graduating from Meiji University in Tokyo, he attended an audition on a whim in 1955 and became a film actor. He starred in over 200 films and won many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s in his lifetime.

Takakura has huge numbers of fans in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when China started to open up to the world, he was extremely popular among Chinese audiences due to his tough guy image as projected in films like Mount Hakkoda and The Yellow Handkerchief. In 2005, Takakura starred in renowned Chinese director Zhang Yimous film Riding Alone for Thousands of Miles.

Takakura also was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audience because of his respectable persona, humbleness and honesty.

“China will soon become a net capital exporter with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ODI) growth of over 10 percent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Zhang Xiangchen, Assistant Minister of Commerce, discussing a shortened list of ODI projects that require government approval relea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November 18 in a move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Establishing a worldwide anti-graft network represents an integral part of global anti-corruption efforts.”

Zhang Jun,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ffair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peaking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Beijing on November 13

“The Internet is the shared opportunity of mankind and the shared hope of human progress. Of course, it is a responsibility that mankind should join hands to shoulder.”

Jack Ma, founder of Chinas online trade giant Alibaba, speaking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Chinas first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 in Wuzhen, Zhejiang Province

“Helping smaller firms gain access to direct financing on the stock marke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increasing the availability of loans for them, and this is a pioneering arrangement.”

internet信息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在Internet中有着数以亿计的网页, 成千上万的TB数据, 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等。另外, Internet中每天有数十万的网页更新, 数百万的新网页加入, 使得其信息丰富而复杂, 在网络上获取任何信息已成为可能, 但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 成了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Internet中海量信息的有效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海量数据的优化处理, 一方面要合理使用数据库工具和合理分配系统资源;另一方面要有好的处理方法。好的优化处理方法及其优化查询能进一步提供查询效率, 提高用户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1 海量信息的优化处理方法

1.1 选择合适的数据库

海量数据的处理对所使用的数据库工具的要求比较高, 一般情况下使用Oracle、DB2或者微软的SQL Server2005。另外在BI领域、数据库、数据仓库、多维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等相关工具也要进行选择, 较好的ELT工具和较好的OLAP工具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处理都是十分必要, 例如Informatic、Eassbase等。

1.2 优化程序代码

处理数据离不开优秀的程序代码, 尤其是对海量复杂数据处理时, 必须使用程序。优良的程序代码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至关重要, 可以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度和效率。好的程序代码包括好的算法、流程处理、效率和异常处理机制等。

1.3 数据分区操作

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区操作可以提高处理速度, 像按月份存取的数据, 可以按月份进行分区, 例如移动手机话费查询系统。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不同的分区方式, 单处理机制大体相同, 像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区是将不同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文件组下, 而不同的文件组又存储在不同的磁盘分区下, 这样即可分散数据, 以减少磁盘I/O和系统负荷。

1.4 建立索引

针对海量的数据处理, 在大表上建立索引可以提高处理效率。但建立索引要考虑到具体情况, 大表的分组、排序等字段, 应该建立相应索引及复合索引。但对于插入操作较频繁的表要慎重建立索引, 例如:在一个ETL流程中, 若先建立了索引, 在聚合操作完成后, 当再次进行插入数据操作时, 则要先删除索引, 然后才能插入数据。所以, 在海量数据处理时要在恰当的时候用索引, 并且要考虑到索引的填充因子和聚集、非聚集索引等。

1.5 分批处理

海量数据处理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大, 我们可以对海量数据分批处理, 再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合并操作, 这样, 可以避免海量数据处理带来的诸多问题。但采用这种方法处理海量数据时要因时因势进行, 如果某些数据不允许拆分, 则不能对其进行分批处理。一般按时间、按部门、按地域等存储的数据, 都可以采用先分批后合并结果的方法, 即对数据进行分批处理。

1.6 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数据

利用程序处理数据有程序操作数据库和程序操作文本两种方法, 但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一定要选择程序操作文本, 因为程序操作文本的速度快, 对文本格式数据进行处理时不容易出错, 且文本格式数据的存储不受限制。例如海量的Internet日志一般都是文本格式, 最好利用程序对其进行数据清洗处理, 而不应先把海量的Internet日志导入数据库再做清洗处理的操作。

1.7 使用数据仓库和多维数据库

在系统的开发中, 当数据量增大时可以利用OLAP技术, 即建立数据仓库, 建立多维数据集, 基于多维数据集进行报表展现和数据挖掘等, 基于Cube的查询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因此, OLAP多维分析是处理海量数据的利器之一。

2 海量信息的查询优化

2.1 优化SQL查询语句

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查询处理时, SQL查询语句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查询效率, 高效优良的SQL脚本和存储过程能提高其查询速度。

(1) 避免在SQL查询语句中使用select* from table, 应用表中具体的字段列表代替“*”。

(2) 避免写一些没有意义的查询, 如生成一个空表结构的查询:select sno, sname into #table1 from stu where 1=0。像这类代码不会返回任何结果集, 但会消耗系统资源, 应改成这样:create table #table1 (...) 。

(3) 用exists代替in: select nume from table where nume in (select nume from stu) 。

最好改成用下面的查询语句: select nume from table where exists (select aa from bb where nume= table.num) 。

2.2 避免全表扫描

要避免全表扫描, 首先应在where及order by字句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但以下情况仍会导致全表扫描, 应该尽量避免:

(1) 在where子句中若没有判断字段是否null值, 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um is null, 可以在num上设置默认值0, 确保表中num列没有null值: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um=0。

(2) 在where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 或者在where子句中使用or来连接条件, 以及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 搜索引擎将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 select id from t table where num=6 or num=8。应为: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um=6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um=8。

(3) 在where子句中使用参数, 也会导致数据库引擎进行全表扫描。因为SQL语句只有在运行时才会解析局部变量, 如果在编译时建立访问计划, 变量的值还是未知的, 无法作为索引, 这样就导致数据库引擎进行全表扫描。如: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um=@num。可以改为使用索引的强制查询:select id from table with (index (索引名) ) where num=@num。

(4) 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操作, 将导致数据库引擎进行全表扫描。如:①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substring (name, 1, 3) ='nam';②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datediff (day, createdate, '2011-10-30') =0。

应改为:①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name like 'nam%';②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createdate>='2011-10-30' and createdate<'2011-12-1'。

2.3 正确使用索引

索引可以提高相应的select查询效率, 但索引并不是越多越好, 索引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insert及update操纵的效率。因为基表在执行insert或update操作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 所以索引不是建立就好, 需要慎重考虑, 视具体情况而定。同时, 索引也不是建的越多越好, 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5个。同时, 在使用索引时还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 不要在where子句中的“=”左边进行函数运算、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 否则系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索引。

(2) 复合索引字段作为查询条件时, 必须使该索引中的第一个字段作为条件, 否则该索引将不起作用, 并且应尽可能地使索引顺序与字段顺序相一致。

(3) 有些索引对查询是不起作用的, SQL语句是根据基本表中的数据来进行优化查询, 当索引列有大量数据重复时, SQL查询语句可能会放弃索引, 例如基表中的“婚否”字段, 当“是”和“否”值几乎各占一半时, 在“婚否”字段上建立的索引对查询效率起不了作用。

2.4 合理选择字段类型

基本表是存储数据的主要形式, 在建立表结构时必须合理地选择数据字段类型。

(1) 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 而不要设计为字符型, 否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 并增加存储开销。因为数据库引擎在进行查询和连接操作时会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 若是数字型字段则只需要比较一次。

(2) 存储字符数据时尽可能使用varchar/nvarchar类型而不是char/nchar类型。因为varchar/nvarchar字段类型存储空间小, 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同时,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进行查询操作, 其搜索效率要高些。

3 结语

对海量信息的处理是目前信息检索与数据库技术的热点。本文主要从数据库选择、海量数据区分、批处理、使用采样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方面研究海量信息的优化处理方法;并针对信息检索的查询操作进行研究, 提出了优化SQL语句、避免扫描全表、正确使用索引和合理选择字段类型等查询优化方法。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只是在局部海量数据的处理中的优化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将本文提出的海量数据处理的优化方法进一步进行实验, 以更好地处理海量数据。

参考文献

[1]陈越州, 杨树强, 贾焰.基于CORBA的并行海量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6) .

[2]汪晓岩, 胡庆生, 李斌.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999 (9) .

[3]KOORANGI M, ZAMANIFAR K.A distributed mobile agent basedweb search for adaptive meta search engines[C].ITI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005.

[4]郑吉平, 秦小麟.数据挖掘中采样技术的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5 (11) .

[5]谷震离.基于SQL查询语句的查询优化方法[J].计算机时代, 2005 (2) .

[6]冯玉才, 张鹏程.基于近似查询的在线分组聚集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 2005 (16) .

[7]韩恺, 岳丽华, 龚育吕.利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近似查询[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5 (5) .

internet信息 篇8

农机化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是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一部分, 加强农机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搞好农机信息化的前提。农机信息体系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和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 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和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为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 保证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极为必要的。

在我国, 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相继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应用于农业资源方面技术的研究, 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并且已得到应用[1]。但由于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 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 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 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 人员专业素质较差, 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 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 信息发布、传输滞后。

农机信息化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比较发达, 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与经验。例如, 法国农业部门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 有自己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 合作社能上互联网获取信息[2]。这种省时省力的先进做法很值得借鉴。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但我国的农机管理信息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国外以及国内其他学科。基于B/S结构的成功应用范例很多, 可是应用于农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技术仍然匮乏, 基本停留在以往的单用户阶段, 不适于信息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基于以上情况, 网络版管理系统将成为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农机化网络信息平台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功能是确定系统的规模和范围, 确定软件的总体结构以及所需要的硬件环境和支持软件, 确定待开发软件与外界的接口, 根据用户的情况和要求确定软件对操作的要求, 以及待开发软件总体上的约束和限制。

2.1 系统模式选择:B/S模式 (架构风格) 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图1)

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B/S (浏览器/服务器) 结构模式逐渐成为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首选方案。B/S结构模式是一种从传统的二层C/S (客户机/服务器) 结构模式发展起来的新的网络结构模式。B/S结构模式是以WEB为中心, 采用TCP/IP、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后台的数据库。

2.2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主要有5大主要功能:农机化网络静态信息管理、农机化网络动态信息管理、农机化供求信息管理、专家咨询平台管理和账户权限管理。本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2.2.1 农机化网络静态信息管理

(1) 平台简介。对平台进行概括描述任务、职责以及农机化网络管理的模式和开放方法。

(2) 机构设置。对农机化网络平台管理需要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才能完成。

(3) 规章制度。关于农机化网络管理相关文件和使用该平台的一些规章制度。

(4) 办事程序。主要讲述农机化网络信息平台具体操作方法。

2.2.2 动态新闻信息管理

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存贮、查询等功能, 可以提供农机产品、农机具配件、农机物资和农业生产资料、物资的市场行情, 国内外经济信息。对于添加的新闻必须经过有审核权限的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才能有效发布到互联网上。回收中心是指你对相应信息删除后, 会将删除的信息临时放到回收中心, 你也可以从回收中心取回你删除的信息, 如果将回收中心的信息删除掉, 则是永久删除了该信息。

2.2.3 农机化供求信息管理

农机化供求信息管理:农机化提供方 (最新农机设备、农机化人才招聘、学术会议召开等) 经过审核以后可以发布公司简介、农机设备产品的相关信息、人才招聘信息、学术会议等, 查询求购信息、应聘信息、参会信息。需求方则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设备并可以发布自己所需设备相关信息、以及应聘信息、参会信息等。

2.2.4 专家咨询版块

农机化信息、农机化设备使用购买、农机化技术、农机化应用、农机化设备升级改造等的经验及案例共享;公用信息平台会员可以把相应领域的专家录入本系统中, 并将专家的联系方式, 比如电话或电子邮件录入系统中, 从而在会员登陆后可查看相应的专家资料, 给用户提供多种方式的咨询方式。或者针对不同专家提出问题, 专家可以在线答疑或者通过邮件、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答疑。

(5) 账户权限管理:添加管理员、编辑管理员, 设置账户权限, 例如发布新闻权限、审核新闻权限、添加设备信息、审核设备信息、发布论坛信息、审核论坛信息、修改密码等。

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管理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将数据信息以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进行存储, 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方便有效地完成数据信息的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 并保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一个数据库由若干张表组成, 一张表是若干相关数据信息的集合。表的一行就是一条数据信息记录, 而一列就是一个字段, 每一个字段都有相应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宽度。

数据库的设计就是要求对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 构造最优秀的数据库模型, 建立数据库及其相关应用, 使之有效地存储数据, 满足用户的应用。数据库设计是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效率。一个成功的数据库设计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提高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 而且方便了日后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和扩展。所以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通过对数据库进行优化, 使其达到以下目标:数据库功能强大;数据库能准确的表示业务数据;数据库容易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对最终用户的响应时间合理;便于数据结构的改进;便于数据检索和修改;有效的安全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冗余数据少;便于数据备份和恢复。

数据库中表格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规范化设计方法, 该系统主要有以下数据库表:信息资源xxzy、调查方法dcff、用户留言yhly、用户管理us e r、专家表e xpe rt、诊断查询zdcx等。以下为部分表的设计结果, 每个表格表示数据库中的一个表 (见表1)

4 开发工具和环境

开发环境为ASP.net+IIS6.0+SQL SERVER2005, 采用as p.ne t三层架构开发 (见图3) 。Iis为w indow s系列操作系统内置的网站发布组件, 客户端与.net及应用程序之间通过iis进行联系。Sql s e rve r2005与w indow s操作系统和.ne t有良好的兼容性, 因此采用sql server2005完成数据库的开发。

As p.NET是一个统一的w e b开发平台, 用来提供开发人员快速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需的服务。Asp.NET是一个已编译的、基于.net框架环境的、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来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平台, 其独有的代码分离技术使w e b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安全, 易于维护。As p.ne t通过ado.ne t与底层数据库进行联系, ado.net力推的断开连接模式使得asp.ne t对数据库的访问更加高效, 数据伸缩性更高, 同时, ado.ne t允许记录被保存或转换为XML, 以至于数据能被传送到应用程序里, 这使得asp.net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跨平台型。

5 技术关键与创新点

(1) 首次系统开发了面向河北省、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 变一般的静态知识性专家系统为动态的智能性专家系统。

(2) 首次建立了检索式和咨询式两种交互模式的互动系统。

(3) 该专家系统实现了用户和专家在网络上方便快捷的互动。该系统提供的专家论坛采用ASP.net+SQL Serve r+ACCESS技术, 增强了用户与专家之间的联系。普通用户可以浏览专家列表, 选择专家请教问题;专家登录后会看到用户提问的问题, 回答问题, 可以在线上传文字、图片等文件。如果用户不能直接从论坛获取满意的结果, 可向系统提出申请, 本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 可汇总多个专家的意见, 实现了远程专家会诊。

该专家系统实现了保障网络运行和数据安全与方便用户和管理员的协调统一。采用“制约性安全保护机制”、“共享冲突保护机制”和“非法入侵保护机制”等网络安全机制, 确保网络运行和数据安全。另一方面, 基于B/S结构, 采用ASP.NET语言开发, 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 提供了数据库接口和身份验证等解决方案, 使管理专家可以随时登录网站, 方便地对数据库知识进行更新;系统管理员又可方便地维护和更新数据库。

专家咨询平台的数据流程如图4所示。

6 结论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立的农机管理信息系统, 是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管理、专业化、企业化和集约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农业机械系统信息进程是一场从技术到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此系统提供了农机系统专业信息服务, 包括:农机科技信息、农机化生产管理、工程管理、农机化生产销售需求信息、农机制造企业有关信息和产品信息发布等, 以及农机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和专家咨询系统, 有利于提高农机管理的时效性, 决策的准确性, 可以满足各方面对农机信息的多方面要求。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机化网络信息平台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设计、开发工具和环境、技术关键与创新点。按系统集成的要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基于B/S三层结构的网络信息平台, 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网络信息平台,B/S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基于网络的农机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1.

internet信息 篇9

关键词:专利文献,文献检索,网络数据库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统计, 世界上每年诞生的新技术中90%~95%记载于专利文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日本等围绕知识产权对国内企业提起诉讼的案件接连不断, 国内企业因此引发的诉讼赔偿金额已达几十亿美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竞争的大背景下, 充分认识专利信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提高专利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变得尤为重要[1]。

1国内检索专利信息的主要站点

1.1中国专利信息网[2]

其网址为http://www.patent.com.cn。中国专利信息网于1998年5月由“中国专利局检索咨询中心”与“长通飞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创建, 于2002年1月又进行了全面改版, 是一个集专利检索、专利知识、专利法律法规、项目推广、高技术传播、广告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专利网站。该网站收集了全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及全文数据, 提供有简单检索、逻辑组配检索和菜单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

(1) 简单检索。

检索界面简单实用, 在一个简单的对话框内即可完成。系统提供逻辑“与”、逻辑“或”两种运算功能。逻辑“与”为系统默认的运算符, 可通过“选项”转化为逻辑“或”的运算方式。结果出来后, 点击相应记录就可查看完整的题录信息以及部分摘要。

(2) 逻辑组配检索。

通过逻辑组配可以更准确地检索出用户所要求的专利, 检索式1和检索式2是检索提问输入框, 分别可以输入多个关键词并可以进行组配, 检索词之间的组配关系为:空格、逗号、*和&这4个符号 (支持半角和全角) 及“AND”都可以表示“且”的关系;“+”、“︱”、“OR”都表示“或”的关系;减号 (支持全角和半角) 、“NOT”都表示“非”的关系;“检索式1”与“检索式2”的逻辑组配关系可通过中间的逻辑关系选项 (AND、OR、NOT) 选择。在检索式1和检索式2的下方给出了可供选择的检索字段, 默认是在全部字段中进行检索。如果用户要将检索限定在特定字段, 则可在检索字段下拉菜单中进行选择。

(3) 菜单检索。

该功能可提供多字段的组配检索, 各字段之间的逻辑组配关系为AND, 点击各检索项名称, 可查询各检索式的输入格式及要求。键入各项相应的内容, 然后, 点击“检索”按钮, 即可得检索结果。

在专利数据库查询结果页面内可通过“重新检索”, “在结果中检索”继续查找信息。“重新检索”是用本次键入的关键词重新检索。“结果中检索”是在上一次的检索结果中再用本次键入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本次输入的关键词与前面检索结果是“AND” (且) 的关系, 可以帮助用户缩小检索范围, 进行更有效的查询。

(4) 专利全文的获取。

点击专利名称弹出中文专利题录信息界面, 点击该界面上方的“浏览全文”按钮即可调出该专利的全文。用户可进浏览、打印。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3]

网址为http: / /www. sipo. gov. cn。该网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 提供有专利检索、专利申请、专利审查、专利保护、专利代理等多项服务。专利信息检索系统 (http: //www. sipo. gov. c:n/sipo/zljs/defaun. htm) 收录了1985年9月以来的专利信息, 可使用浏览器免费查看说明书全文。本检索系统提供IPC分类检索和复合检索方式。其中的复合检索提供有16个检索入口, 用户可选择其中1个或多个填写相应的检索式, 并允许对各个检索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检索入口分别为申请号、发明名称、摘要、分类号、主分类号、公开/公告号、公开/公告日、发明人、申请人、地址、申请日、颁证日、专利代理机构、代理人、优先权。

检索结束后在显示结果页面点击专利名称, 可获得该专利的题录信息。题录信息的左侧有说明书全文的链接点, 直接点击即可浏览 (但应注意最好下载说明书浏览器专用软件或其他可以浏览TIF格式文件的软件) 。

1.3中国专利信息检索系统[4,5]

网址为help: //jiansuo. com。该系统由中国专利信息中心主办, 收录了1985年9月以来的专利信息, 可使用浏览器免费查看最近3年以内公开的说明书全文。本检索系统共提供11个检索入口, 用户可选择其中1个或多个填写相应的检索式, 并允许对各个检索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

1.4中国知识产权网[6,7,8]

网址为http://www. cnipr. com。该网站是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 主要介绍了中国专利、中国商标、中国版权等相关信息。其中专利说明书全文检索系统 (http: //www. cnipr. com/chuangyl /jiansuo/jiansuo.asp) 数据每周更新, 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最新公开的所有专利信息, 包括专利著录项、摘要、主权项、法律状态、专利说明书等。

该网站提供了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基本检索是内向普通用户的免费检索方式, 无需会员注册, 无需下载专用浏览器, 只能看到专利摘要与著录项信息, 有申请专利号、公开 (告) 日、公开 (告) 号、申请 (专利权) 人、分类号、摘要、地址、名称等检索入口。高级检索是内向会员用户的收费检索方式, 有说明书光盘号、申请号、分类号等18个检索入口, 并提供各字段及字段间的复杂检索。检索结果可看到包括摘要、全文说明书在内的详细信息, 但需要购买专利文献阅读卡、下载超星图书阅读器。

1.5中国专利文摘库 (即北京经济信息网)

网址为http: //www. beinet. net. cn/patent。可免费检索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和失效专利文摘数据库。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包含了中国专利局自1985年4月以来公布的所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失效专利是指因各种原因放弃专利权及专利申请权的专利及专利申请。失效专利技术已经失去了《专利法》的保护, 成为社会公众可以无偿使用的财富, 它是人们技术创新的产物, 也是全世界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

1.6世界专利全文检索系统

网址为http: //www. All-patent. com/mall/department. asp。该系统是由北京恒和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专利信息网的一个部分, 是我国首家提供世界专利全文检索的网站。

本系统提供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方式。所有用户可通过普通检索免费获得专利的著录信息。高级会员在交纳会员费后, 可免费使用世界专利文献搜索器之高级检索功能, 在有效期内使用会员账号和密码登陆该网站, 免费浏览其提供的专利文献信息。

2国外检索专利信息的主要站点[9,10,11]

2.1美国专利数据

网址为http://www.uspto.gov/patft/index. html。这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建立的网站, 该数据库收录了1970年至今的美国专利书目数据。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1790年以来出版的所有授权的美国专利说明书扫描图形, 其中, 1970年以后的说明书实现了全文代码化。第二部分为2001年3月15日以来所有公开 (未授权) 的美国专利申请说明书扫描图形。数据库数据每周公开日 (周二) 更新。提供的检索方式有:布尔逻辑检索、高级检索、专利号检索。通过“HELP”可获得相关的帮助信息。“How to Access Full Page Images”则提供获取全文图像的详细方法。“Tools to Help in Searching by Patent Classification”为使用专利分类号检索提供了详尽的帮助。

(1) 布尔逻辑检索 (Quick Search) 。

该检索界面简单直观, 可在“term 1”、“term 2”字段中分别输入1个检索词进行字段间与、或、非的逻辑检索, 提供有发明名称、摘要、申请人、申请日期, USPC, IPC等30个检索入口, 还可限定检索的年度。

(2) 高级检索 (Advanced Search) 。

该检索适用于复杂的专利检索, 它使用灵活, 可获得更精确的检索结果。用户可以在检索框内编辑复杂的检索策略, 词与词之间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截断、相邻运算、单词修正运算。

(3) 专利号检索 (patent Number Search) 。

如果已知专利号, 可通过专利号检索迅速查找到相关的专利信息。

2.2 IBM数据库

网址为http: //www. delphion.com/。该数据库由美国IBM公司提供, 收录了1971~1973年的部分专利和1974年以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公布的所有美国专利, 以及日本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和PCT国际专利数据库及IBM技术公开通报。该系统提供4种检索方式:基本检索、专利号检索、布尔逻辑检索、高级检索。用户可免费检索美国专利数据库并获得包括文摘在内的有关信息, 但需付费才能获得专利全文及附图。

2.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IPDL

网址为http: //ipdl.wipo.int。IPDL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gital Library) 是世界知识产权国际局建立的电子图书馆, 提供世界各国的专利数据库检索服务。包括:PCT国际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中国专利英文数据库等。其中的PCT国际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997年1月1日至今的PCT国际专利, 仅提供专利的题录信息与摘要、图形, 数据每周更新一次, 用户可通过免费注册获得账号, 也可以“guest”作为用户名和口令访问数据库。

2.4欧洲及欧洲各国专利URL

网址为http://www.european - patent - office. Org。该网站由欧洲专利局提供, 可用于检索欧洲及欧洲各国的专利, 包括欧洲专利 (EP) 、英国专利、德国专利、法国专利、奥地利专利、比利时专利、意大利专利以及芬兰、丹麦、西班牙、瑞典、瑞士等19个欧洲国家的专利。

2.5日本专利局URL

网址为http: //www. jtm. or. jp/。由日本专利局提供, 收录自1994年至今公开的日本专利的英文题录和摘要。

参考文献

[1]方红.图书馆网上免费专利信息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8, 8 (3) :65-67.

[2]中国专利信息网http://www.patent.com.cn/doce/help-search.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

[4]黄如花.网上专利信息的检索[J].情报科学, 2001, (3) :305-307.

[5]曹桂芳.如何利用因特网检索专利信息[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1, 11 (1) :84-85.

[6]杨瑜.Internet上专利信息资源的检索与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2, 15 (5) :25-26.

[7]李桂影, 任效娥.专利文献的网上检索[J].情报检索, 2001, 10 (8) :67-68.

[8]蔡筱青.网络电子文献专题检索[J].图书馆论坛, 2003, 23 (1) :62-64.

[9]刘廷蓉.网上国外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利用[J].现代情报, 2006, 15 (2) :118-119.

[10]刘传和.因特网上免费检索国外专利文献[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23 (9) :69-70.

internet信息 篇10

“翻转课堂”即是英语中的“The Flipp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 Model”, 也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模式要溯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 由于路途和其他原因, 部分学生总是无法准时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 以致无法跟上学校的正常教学步伐。直到2007年, 该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音频讲解, 然后传至网络, 让缺课的学生看视频补课, 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更具前瞻性的一步是, 尔后他们逐渐让学生在家看视频, 以此为基础, 解放出课堂时间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或实验, 并在此过程中答疑。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通过“翻转课堂”的起源, 我们可以这样为其定义:学生在家中或课外通过观看由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 自主学习, 回到课堂上再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善概念、完成作业和实验, 实现内化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面向未来, 随信息化发展而发展的现代课程, 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关系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苗逢春教授所说的“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

然而, 很多课程实施者没有较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 加之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 很多学校将“高考是根本”放在首要位置, 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江苏省于2009年6月份实施“五严”规定 (Five strict stipulations) , 其中有一点,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 要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课程目标显得尤为尴尬。所以笔者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 让学生在课外通过Internet远程学习, 多元化、多维度的媒体呈现, 合理、准确、高效的信息展示, 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理论与技能, 是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

三、创设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Internet学习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在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 基于Internet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与其有必然的联系。腾讯CEO马化腾在为克莱·舍基《认知盈余》作推荐序《互联网新时代的晨光》中这样说过, “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任何时候, 人们都不缺乏分享的欲望, 为什么克莱·舍基会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研究?这得益于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革命, 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种理念和我们的“翻转课堂”是不谋而合的, 那学生怎样建设性地在课后利用Internet, 通过媒介 (media) 感知, 创造一种了解回应、课堂讨论、争辩甚至体验升华的“净认知盈余”服务于我们信息技术课程, 这取决于Internet学习环境的创设。

1. 媒体平台的支撑环境选择

“翻转课堂”的第一个门槛是技术, Internet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成为必需品, 大量数据、图片、语音、视频等媒体教学资料充斥网络, 使数据库不断增长。个人电脑终端之间的数据流量与以往对比呈现几何级增长, 就凸显了Internet网络存在的带宽瓶颈。另外就“翻转课堂”而言, 一部视频要被40~50路终端接收, 对于自己架设的视频服务器存储要求及网络设备I/O吞吐量的要求极高, 基于此, 自架服务器很难满足要求。我们只有希冀借助第三方平台, 据统计, 我国的视频分享网站超过260多家, 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我们以优酷在260多家视频分享网站三个参数为例, 其网站的认知度、访问量及访问速度分别为23.11%, 24.18%和29.09%, 我们可以利用优酷平台。优酷是真正的视频分享平台, 拥有无限制的空间, 所有上传的视频会被自动转换成网站本身的文件格式, 而对于在家上网观看视频的学生而言, 无须安装C/S结构和P2P分布式结构的系统具有的客户端, 直接利用B/S结构就可以观看视频, 加上它的超大带宽与存储空间支持, 足以满足广大教师和学生“翻转课堂”需要, 为“翻转课堂”提供了高效的环境平台。

2. 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课程开发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往往包含教师讲授、学生接收、学生内化、反馈应用四个阶段, 而学生知识内化和反馈应用一般是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较之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上, 这种形式完全被颠覆, 教师讲授、学生接收部分在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完成, 学生内化、反馈在课堂中完成。可见, 课后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质量尤为重要, 我们要利用视频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 把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和繁琐的信息技术操作步骤通过变换的学习场景, 图、文、声相结合的视频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信息技术“翻转课堂”课程开发该怎么做?

(1) 加强教师的自身信息积淀, 精心做好前期准备, 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性、理论性和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是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素养。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把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性培养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剥离于教学之外, 这与新课程标准是相悖的。如何在“翻转课堂”视频中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积淀, 秉承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教学基础, 然后再将信息素养渗透其中。如在《Photoshop简单应用》一课, 教师用的素材多是风景、明星照, 我们可以用学校、教室的照片, 学校照片路面有垃圾, 教室照片有蜘蛛网, 通过适当的处理将不协调的部分去掉, 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校园, 让校园每一处都非常干净, 起到了爱干净、护公物的情感教育作用。

(2) “三维目标”在视频中体现, 突破个体差异, 实现“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构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点击网络视频学习,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 加强对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我们教学的最终落点是构建新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 如何将三维目标体现在“翻转课堂”的视频, 可以将其蕴含于活动与任务, 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入口, 其学习目的就是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教师在制作视频过程中通过运用合理的素材, 巧妙的案例, 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成功价值。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层次性较强, 通过视频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平时课堂的瓶颈, 掌握好的学生看一遍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快进、回放来加强知识的掌握。正如“翻转课堂”的两位创始人所讲: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

(3) 视频要短小精悍, 信息量大同时针对性强, 保证学生持续学习

“翻转课堂”对教学的最大改变是教学主体的变化, 由教师课堂教转变为学生课后学为主。作为高中生, 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在观看视频后自主学习, 并且通过Blog, QQ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分享、总结、反思及自我评价。然而, 对于有些学生而言, 视频学习开始是个新鲜事物, 随着视频播放时间的推移和教师繁琐的演示, 会渐渐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 这时就表现得心不在焉, 有的甚至关闭视频。一时的好奇, 在脱离教师的监控和群体学生的监督, 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 学习兴趣极易转移和中断。因而, 我们设计的视频要短小精悍, 信息点全面,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 保证学生持续学习的欲望。这也是“翻转课堂”设计方面很重要的一点。

四、结束语

2012年9月5日, 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 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应该说国家高层教育设计已经为教育信息化明确了方向, 本文在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构建了“翻转课堂”Internet学习环境, 揭示了学生的认知层次特点和Internet环境下“翻转课堂”视频的交互作用, 探索合理、优质、精悍的数字化信息技术课程视频的生成, 为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陈琳, 王矗, 李凡, 蒋艳红, 陈耀华.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1) :73-7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internet信息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网络时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11-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网络教学在教育领域不断深入、擴展以及普及的速度与程度都展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尽管网络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研究领域和商业领域,而现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是滞后的,但其一旦在教育领域开花结果,其产生的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和教育有着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教育为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人才积累,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为积累知识和人才的教育事业所需环境和条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样,网络教学的发生、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

21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普及,计算机应用已进入更高层次,计算机网络成了计算机行业的一部分。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带来了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性发展,使整个社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深度变化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暗藏极大的经济文化发展潜力。同时,一系列的技术成就正在事实上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基本原则,网络提供的全新交流、学习方式和机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并且日渐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中叶,信息革命的兴起,使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飞跃,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步入知识时代,即从工业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显然,低效率的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中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到学会就可能已经过时了。因此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而网络教学模式则以其“快、新、准”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等优势刚好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得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共享。

现代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是网络教学发生、发展的大环境。一个社会只有开放,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进步与发展。现代教育必须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才能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网络教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需求下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成熟的,它以其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以及最大限度共享教育资源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网络教学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它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扩展、普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是由其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优势所决定的,其优势主要在于以下三点:第一:网络教学模式的出现使教育资源传播效率大大提高;第二:网络教学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共享;第三: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受教育者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各种素质的培养。总之,网络教学使整个教育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一直到教育资源的使用过程全部实现民主化、大众化和社会化。

internet信息 篇12

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供应链3个方面的信息化[3]。

1.1 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

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是控制技术自动化的发展和升华, 是制造类型企业特别是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方式信息化的关键环节[4]。其主要内容就是综合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重点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车间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等各设计、生产环节。

1.2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意义最重要、难度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 涉及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及各个层面。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在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通过信息集成应用系统来有效地采集、加工、组织、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管理效率, 实时动态地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

1.3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生产也不再是单独、孤立、封闭的模式, 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发生了前伸和后延[5]。企业从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制造、销售直到最终送到和服务于客户, 形成了一条由上游的供应商、中间的生产者和第三方服务商、下游的销售客户组成的链式结构, 这就是供应链。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管理流程受到这条供应链的制约和影响。因此,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是制造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利用企业局域网络、Internet、数据库、电子商务等技术资源, 通过对供应商、第三方服务商及客户的信息化管理与协调, 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的供应、销售、服务整合在一起, 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2 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核心软件

企业信息化系统包括企业网络、办公自动化 (OA) 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 (CIP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事务处理系统 (TPS) 、管理信息系统 (MIS) 、决策支持系统 (DSS) 、产品数据管理 (PDM) 系统、电子商务 (EC) 系统、安全防范系统 (PPS) 等, 其核心技术是ERP、PDM、SCM、CRM, 而Internet是实现系统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

2.1 ERP (企业资源计划)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既是软件系统的应用, 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以供应链为核心, 基于流程的管理思想[6], 与传统的基于职能岗位的管理思想完全不同, 流程的规范化是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必备条件, 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重组以后才能实施ERP, 产生预期的效益。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 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ERP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 其他各个系统均需要以ERP为中心设计。

2.2 PDM (生产数据管理)

PDM是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 (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 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 (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 的技术, 帮助企业生产流水线人员实现生产计划、物料需求及汇总、库存物料平衡、生产统计分析、生产状况查询、报表生成、成本控制, 建立和维护物料清单、物料设置、需求类型、工厂日历等生产过程所需的基础数据。生产管理与库存、采购关系紧密, 能为用户提供了BOM (物料清单) 、生产计划、进度管理等多种功能, 避免库存短缺或积压现象。

2.3 SCM (供应链管理)

SCM是在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把公司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合并在一起, 从一个统一的视角展示产品制造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它主要是一种整合整个供应链信息及规划决策, 并且自动化和最佳化信息基础架构的系统, 目标在于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最佳化, 是一种新的决策智能型软件, 覆盖在所有供应链公司的ERP和交易处理系统之上。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 使得各种业务和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和共享, 它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5个环节, 能够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减少库存, 提高发货供货能力, 减少工作流程周期, 提高生产率, 降低供应链成本, 减少总体采购成本, 缩短生产周期, 加快市场响应速度。

2.4 CRM (客户关系管理)

CRM系统从收到客户的服务请求开始, 全程跟踪服务任务的执行过程, 包括客户销售、服务等过程中的客户关怀, 保证服务的及时性和质量, 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每一个环节, 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商和客户组成的客户关系链。它帮助所有服务人员及时共享服务经验, 提升服务水准。并能够进行实施和评估及任务的日程分配管理等, 增强销售、服务效果和客户满意度, 提高企业形象, 提高销售收入。

3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Internet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ARPA) 的ARPANET网,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是Internet的核心, 利用TCP/IP协议可以方便地实现多个网络 (包括异构网络) 的无缝连接[7], 处于Internet上的任意一台机器都需要设定一个IP地址, 它是网络上识别机器及其他设备的唯一标志, 通过运行TCP/IP协议, 可以向Internet上的所有其他主机发送数据。

3.1 Internet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Internet是全球范围内的广域网, 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服务器等设备和光纤、双绞线、卫星等通信介质实现节点识别和数据传递, 同时利用防火墙保证数据安全, 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主要提供4个方面的服务: (1) 数据传输服务:在企业内部各系统、外部数据的获取与输出均需要利用Internet, 起到桥梁作用。 (2) 身份识别服务:远程用户首先向认证中心 (CA) 发送身份识别请求, 经系统确认后授权用户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输入, 非授权用户则被自动剔除。 (3) 定位服务:通过移动电话、无线终端、掌上电脑等定位跟踪装置, 获取用户或者设备的位置信息, 从而将信息的处理动态发布给相应的用户。 (4) 输出服务: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只能局限于本地网用户, 接入Internet后, 信息的输出则广泛得多, 除本地输出外, 也可以通过网站以WWW网页形式输出, 还可以将重要的信息向无线上网用户输出, 用户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 彻底打破了地域的束缚。

3.2 体系结构设计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可以分为4层, 如图1所示。

第1层:接口层, 用于实现ERP系统与银行系统、通信系统、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客户的数据传递, 与原来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管理模式相比, 它以Internet作为传输基础, 其安全性远比传统ERP复杂, 所以参与数据通信的用户都必须经过认证中心 (CA) 的认证获得相应的授权许可后才能登录系统。

第2层:数据库管理层, 由ERP、SCM、PDM、EC系统本身的数据中心和中心数据库组成, 用于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分类存储, 其数据来源于应用层, 同时通过软件接口响应接口层请求, 反馈结果存入中心数据库的日志文件。

第3层:应用层, 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 包括ERP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PDM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 、EC (电子商务系统) , 各个系统完成自己的数据处理任务, 并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数据的传递, 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其数据的存储由各自的数据中心承担, 同时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输出。

第4层:输出层, 由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向企业内部和外部输出, 其形式主要有账册、报表、查询结果, 既可以文件的形式输出, 也可打印输出,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站输出, 系统用户还以可通过WAP (无线传输协议) 在移动终端如手机或掌上电脑上接受重要数据。

4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设计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各层均以Internet为基础, 参与数据处理的各机器和设备均需要接入因特网, 获得相应的IP地址, 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中心将用户账号和IP地址绑定, 经过数据库和认证中心的双重验证后, 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器上完成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任务, 犹如在局域网中操作一样。

4.1 ERP与PDM、CRM、SCM的集成方法分析

用于制造企业的ERP系统已经含有生产制造模块, 但ERP与PDM并不能截然分开, 两者都需要, ERP是以资源为核心, 而PDM是以产品为核心, 二者的目的都是实现企业流程的合理流转, 用恰当的资源适时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既不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又不会造成订单的浪费。在集成时, 应以BOM (物料清单) 表为核心, 根据生产计划实现数据的共享, 在ERP系统中侧重后期核算, 而在PDM中侧重产品的成本控制和生产能力的评估。

ERP系统实际上也具备有CRM的部分功能, 能够对直接供应商和直接客户进行简单的建表、汇总等处理, 而对整个产品流程所涉及的全部客户关系链管理能力很弱, 这些功能由CRM系统来承担。在与ERP的集成中, CRM应建立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客户的客户表, 并建立起合同执行情况分析、客户信用度分析、产品质量评价反馈等系统, 这些信息通过接口输入ERP系统。

供应链管理是ERP系统的核心, 但它是基于事务的管理, 主要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 理顺企业内部流程, 重点是对已发生数据的核算和处理, 对前端市场需求预测时能力不够, 它不能时刻跟踪市场的动态变化, 最重要的是它无法使上下游之间紧密结合。而供应链需要与外部的相关企业, 如供应商、分销商沟通, 采用基于优化的人工智能的模型预测市场, 还可以处理一些突发、异常的事件, 并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来连接上下游, 一边是采购, 一边是销售, 最后形成统一的数据信息, SCM提供了这样一种平台, 提升的不仅是企业本身, 而是整个产业, 在与ERP系统集成时, 需要将企业外部信息和预测结果输入ERP系统, 作为采购和销售计划的依据。

4.2 系统的设计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以ERP为核心, PDM、SCM、CRM完成各自的信息处理, 并通过对应接口将相应数据输入ERP系统, 利用Internet实现数据与设备的共享。其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信息化系统通过ERP中各个模块接收来自PDM、SCM、CRM的相关数据, 通过ERP系统的综合处理, 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 信息处理集成化, 企业管理网络化, 信息平台一体化。

5 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通常是从ERP的实施开始, 然后再逐步引入各个专业处理系统, 通过ERP提供的软件接口整合到ERP, 以弥补ERP系统专业领域处理能力不强的缺陷, 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的努力, 仅靠软件的应用还远远不够, 优秀的管理软件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人才, 技术与管理同步进行, 这将是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核心软件的基本思想, 探讨了PDM、SCM、CRM与ERP系统的信息集成方法, 构建了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 以ERP为核心, 设计了相应的系统流程。

关键词:ERP,Internet,PDM,SCM,CRM,体系结构,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荣海.基于信息化 (ERP) 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析[J].财会研究, 2007 (5) :68-70.

[2]谷宝华.企业信息化的瓶颈——信息孤岛[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35-36.

[3]黄建华.我国ERP的未来发展趋势[J].财会信息化, 2004 (10) :18-19.

[4]刘传耀.生产过程控制及信息管理应用开发研究[J].电子工艺技术, 2006 (5) :55.

[5]苏新建.ERP系统应用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探讨[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84-85.

[6]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高温季节的安全措施下一篇:信号跟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