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定价

2024-07-09

商品定价(通用10篇)

商品定价 篇1

1 审计服务的价值特点

审计是一种商品, 是会计报表审计的结果, 即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对于审计报告商品和非审计报告商品之间的关系, 理论界主要有两种派别的观点。一派认为, 两类审计商品的关系不可调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审计报告商品体现了审计的根本内容, 若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报告商品, 会导致丧失独立性, 降低审计商品质量等众多不良后果。在这里本文仅讨论狭义上的审计商品定价。

1.1 审计服务的使用价值特点

(1) 无形性。

与传统经济社会的物质产品不同, 服务产品是以非物化的无形服务的形态出现, 而其中的高知识含量又是审计服务与一般服务产品的不同之处。当今的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 信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体现了这种趋势。事务所正是利用其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外提供服务, 产生经济效益。

(2) 差异性。

虽然各种不同待业都存在个性化生产和服务,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顾客群体。比如, 旅游业仍可以向两个不同的顾客提供相同的游览项目, 汽车生产商也可以为两个不同的车主制造完全相同的汽车, 而一般不会引起顾客的不满。然而,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就不行。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 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业务、独特的运作和管理模式。即使是对于两家处于同一行业、同一地区提供同种服务的企业, 也无法给出相同的审计报告。

1.2 审计服务的价值特点

(1) 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是由少数注册会计师提供的。

也就是说, 它是由个体单独创造的, 所以具有个别性, 不能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2) 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是一种以智力为主的服务。

这与物质产品或一般服务产品的价值就不同。由于这种服务的高知识含量, 必须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使供服务的人员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 即具有高耗费性, 每单位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社会资源远远高于物质产品或一般的服务产品。

2 传统审计定价模式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完成之前, 审计商品价格采取政府指导价, 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授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确定行业的审计收费标准, 以指导事务所的收费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年12月22日发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中第六条 (三) 规定:对检验、鉴定、公证、仲裁收费等少数具有行业和技术垄断的中介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在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时期, 有些政府部门曾纷纷出台文件规定, 对亏损国有企业的审计, 按照现行价减半收费。这种计划经济的产物脱离了商品化审计的实质, 导致了审计市场中审计商品生产处于低效状态。这种定价模式有以下特征:

(1) 审计收费具有政府指导价性质。

国家计委于1999年12月22日颁布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方法》, 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要求,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审计收费是执行政府指导下双方协商定价;②审计收费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 并结合市场的供需进行分析;③审计收费应体现服务的复杂性、资质等级和事务所的社会信誉。

(2) 审计收费没有体现需要多少时间。

我国有的按公司注册资本或总资产来定价, 更有甚者以与客户直接讨价还价。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之间、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审计收费标准还是各地区之间审计收费依据都存在差异, 从而导致审计收费数据缺乏可比性。

(3) 恶性低价竞争。

我国审计市场的准入门槛很低, 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迅猛增长。而事务所不像其他中介行业, 不能从事一般的广告宣传, 因此事务所之间除了利用事务所成员的社会关系外, 低价揽客是其杀手锏。

3 建立体现审计风险的市场定价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定价模式的特殊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收费不能按照一般服务业的标准定价, 而要考虑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特殊的劳动和风险报酬。审计服务成本结构决定了其定价模式的特殊性。按照国际惯例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特点, 审计服务成本包括基本费用、知识含量与风险补偿费用和正常利润等。

审计服务是审计人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业务, 是带有风险性质的服务。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是注册会计师的一项资产, 因其具有风险性, 理论上应该适用于风险资产的定价理论。

笔者认为, 审计商品价格由基础费用、风险补偿和正常利润三部分构成。基础费用主要是指提供审计商品所耗费的各种资源, 预期损失费用是指可能的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这一模式的表达形式是:审计价格=基础费用+正常利润+风险补偿。这种模式最大优点在于引入了风险补偿的概念。

3.1 基础费用和正常利润

基础费用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这项费用的多少与被审单位的特征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要完成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往往需要高昂的费用。具体地说, 影响基本费用的因素包括:

(1) 被审计单位的规模。

被审单位的规模越大, 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也越多,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也可能越高。相应地, 就需要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 增加审计时间, 审计调整事项也越多。因此, 审计服务收费也就越高。

(2) 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差距扩大趋势明显。经济差距的一个表现 就是物价水平不同。而物价水平直接影响审计过程中的基本费用。从经济学角度看, 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 产品或服务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双方自发进行调节。由于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期望不高和广大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导致审计市场需求不足、供给相对剩, 使得审计正常利润经常成为一个被忽略的因素。

3.2 风险补偿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理论研究的业务

风险溢价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 它随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增加。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一般通过了解被审单位的资产结构、销售增长率、市场公允价值以及股票价格变动率, 来判断诉讼风险的大小, 估计预期损失。风险补偿是要考虑执行此项审计业务的风险给注册会计师带来的损失, 影响风险补偿的因素包括:

(1) 被审单位的总体财务状况。财务状况越差, 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另外, 财务状况较差的被审单位更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 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据, 这会加大审计的难度, 相应地, 审计测试范围、时间和费用也会增加。

(2)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审计是基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抽样审计, 内部控制严密健全的单位, 其会计证据较为安全、可信, 会计师事务所面对较低的控制风险, 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 减少审计时间, 降低审计费用。另外, 较强的内部控制本身就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审计费用。

(3) 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品德、能力、流动状况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都会影响审计风险, 从而影响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余玉苗, 刘颖斐.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溢价及其内在化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3) .

[2]鲁海帆.审计服务定价模式手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7, (9) .

[3]刘景峰, 刑红.浅析影响独立审计的定价因素及政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6, (5) .

[4]顾奋玲.论审计价格及其市场化导向[J].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6, (12) .

[5]冯均科, 李清丽.基于审计风险的区域化审计定价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7, (1) .

劳动力商品的定价原理 篇2

事实上,每个人的工作行为,本质上就是商业行为——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从有雇佣关系至今,这种本质从未发生改变。但从方式到理念却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人与人是如何区别开来的呢?撇开天生的因素,根本原因可能是对工作的理解。工作既可以是谋生手段,也可以是发展阶梯。如果仅仅把它当成谋生手段,则不可避免地既与雇主斤斤计较,也与工作斤斤计较。相反,如果把它首先视为发展手段,则无论是工作态度或者是工作干劲都大不一样,收入反倒成为次要因素。

相对于资本,无论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雇员永远是弱势的。雇员与资本对抗,必须把劳动力商品,转化为人力资本与职业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有生产与销售问题。

除非是不停地更换不同性质的工作,那么,无论在什么层级上,人们的工作行为都可视为职业行为。作为一个题外话,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有工作无职业的现象,在中国,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果说有人在打工,那么,这个群体就是真正的打工族。如果工作不最终指向职业,那么,离弱势群体只有一步之遥。

劳动力商品的生产过程,本质上是职业修炼过程。需要修炼的因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兴趣、价值观和个性;境界、胸怀、远见、心态和观念等。在职业修炼过程中,还同时积累起来工作阅历、人际关系和职业机会。所有这些加总起来,形成的是人的职业资本。职业资本会推动劳动力商品由量变到质变,并进而满足个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修炼过程与为谁工作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可能与任何人就这个问题讨价还价,它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并且个人职业生涯越不如意,越要加强修炼而决不是相反。

如果说劳动力商品的生产,是个价值创造问题,那么,劳动力商品的销售就是个价值实现问题。因此,劳动力商品的销售,也存在战略销售和战术销售。

战略销售,是为职业发展服务的。解决的是卖到哪、卖给谁的问题。说穿了就是到什么行业发展?到哪个地方发展?到哪个企业发展?甚至包括到什么岗位发展。

男怕入错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一个“行”字概括不了这么多内容。

战术销售,是为生活服务的,解决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格问题。

尽管从逻辑上看并不那么严密,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劳动力商品的销售分为三种方式。

按付出销售。无论是计件或者是计时,均属这种方式。按这种方式想发财估计很有点困难,但它是劳动力最基本的销售方式,甚至是初级方式。从普通的力工,到高级知识分子,只要是计时、计件,均是如此。

按业绩销售。假如前者是按“投入”销售,那么,这种方式就是按“产出”销售。由于承担了某种风险,比如业绩不稳定收入就没有保障,所以,收入比前者高出很多。而这种带有“投资”和“期货”性质的销售方式,很容易导致短期行为。

按能力销售。尽管需要用业绩证明能力,但这种方式蕴含的却是认可能力在先,业绩评价于后。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拥有了自己的“身价”。

其实,从职业角度看,职业生涯的目的不就是为自己做个身价吗?这与商品定价是一个道理。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是市场定的,少数商品的价格是企业自己定的。有没有定价能力,是检验企业营销能力最主要的标准。当然也是检验劳动者个人职业能力的主要标准。

所以,对劳动力商品来说,“生产”与“销售”结合得最好的方式是做身价的方式。让推销成为多余,在这里同样成立。职业资本的积累,职业的成功,积累起来的就是身价。

谈论这个话题,源于对职业经理人职业观的思考,源于因待遇问题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企业招工很简单,标准一公布愿者上钩,普通员工基本上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余地。而有能力进行讨价还价的人,却是具有一定职业资本但职业资本还没有转化为超越企业或者行业获得普遍认同的身价的人。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职场里工作,不注重职业发展、职业资本积累,弄不清楚劳动力商品的定价原理,郁闷缠身和走弯路就是不可避免的。

商品定价 篇3

一、传统定价方法

1. 成本导向定价法。这是一种通过计算开发成本和利润率来确定价格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开发商角度来确定价格。

从住宅成本构成来看可以认为, 住宅商品房价格=土地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税费+开发利润。由于长期以来商品房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 所以按照这种方法制定的价格也主要是为了满足卖方的利益, 不具有科学性。

2. 竞争导向定价法。

这是一种从市场竞争状况出发, 以企业的市场定位为基础, 为争取有利的竞争条件与地位, 以一定范围内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或者稍低于、稍高于平均价格的价格为商品房定价的方法。企业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经营目标制定与竞争者相同的价格或比竞争者略高或略低的价格。竞争导向定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并不坚持价格与成本或价格与需求的固定关系, 而侧重于关注竞争者的行动。因此, 这种定价方法只适用于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竞争者众多且无突出特色的项目。

3. 需求导向定价法。

这是一种以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消费者心理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 通过把握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消费心理等 (即要对购房者经济承受能力、购房者喜好、购房者来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 有针对性地确定商品房价格的方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由于忽视了商品房成本, 价格的确定完全依赖于市场, 受国家政策和人群价值取向的影响较大, 导致其价格起伏较大。尤其是在一定区域市场本身价格普遍较高的情况下, 这种定价方法常常导致商品房价格虚高。

4. 混合定价法。

这是一种既考虑产品成本, 又兼顾市场竞争水平的定价方法。具体来说, 商品房售价考虑市场竞争水平, 但并不以此为准, 同时发挥开发商、中介商的主观能动性, 争取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利润。该种方法比较复杂, 往往与开发商个人的决策及其对市场的理解有密切关系, 所以相对而言, 该方法并不是非常科学。

二、现代定价方法

相对传统定价方法而言, 现代定价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 对房地产属性 (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 进行整合, 最后确定价格。其中, 特征价格定价法作为现代定价方法的代表, 与传统定价方法相比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同时可以比较准确、合理地确定房地产价格。

1. 理论起源。

特征价格理论中“特征”的英文表示是“Hedonic”。“Hedonic”源于希腊文“Hedonikos”, 意为享乐的, 指的是消费产品或服务而得到的效用或者满足。在有关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研究中, 就是住宅价格决定于房地产属性的系数值及其效用。特征价格模型是国外用来处理异质产品差异特征与产品价格之间关系时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型。最初特征价格模型并非应用于房地产领域, 而是主要应用于一些异质性商品 (如汽车、拖拉机、洗衣机等) 的定价策略。1967年, 里德科尔首次将特征价格理论应用到住宅市场, 分析住宅环境的改善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此时特征价格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形成。1972年, 兰开斯特的消费者理论和罗森的市场均衡模型奠定了特征价格定价法的理论基础, 为特征价格模型的应用拓展了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征价格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中, 更着重于关注某一特征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这些特征包括空气质量、社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筑年龄、风景、轻轨、机场噪声等等。此外, 对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研究也比较多。

2. 理论定义。

特征价格理论认为商品房虽然不同质, 但组成这些不同质的元素是相同的, 区别只是元素量的不同。尽管不同区位上的住宅价格差异很大, 但住宅的同一属性的特征值却有着相同的价格, 通过集合多种属性特征, 分别乘以每种属性对应的价格, 可以求和确定该商品房的价格。

在运用该方法时, 假设整个城市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住房市场, 每个消费者可以充分获取信息, 自由选择不同区位上的住房;每个消费者可以购买不同的商品房, 并为不同的商品房支付不同的价格。假设消费者获得的效用为住宅特征束 (Z) 和复合商品 (Y) 的函数, 消费者有固定的收入 (M) 。特征定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购买者对不同住房特征的价值估算。在房地产市场出清的条件下, 由住宅的周边环境、结构特征和邻近特征等构成的住宅特征束决定的住宅价格函数为:

其中, i代表住宅特征要素。假设消费者选择了具有特征束 (Z) 的住宅, 其效用函数为:

其中,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约束为:

对选择的不同特征束求最大化一阶条件:

上式给出了住宅特征束的边际价格, 表示在其他特征不变时, 该特征改变导致住宅价格的变化量。通过确定单个属性的价格, 对住宅属性进行系统的量化, 不同属性按照不同的计量方式、计量单位进行确定, 从而求得一个单位的属性价格, 得到某处住宅所对应的该属性的价格, 最后将各属性束求和, 得到商品房的整体价格。

3. 理论运用。

特征价格定价法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统计机构所接纳, 并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定价方法。由于国内的统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而进行特征价格定价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 所以特征价格定价法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 以及大量数据统计服务行业的出现, 部分城市已经具备了进行特征价格定价分析的基础。目前, 我国一些省市已经就特征价格定价法开展了学术性研究, 虽然采集的数据仍然有限, 但是其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很多部门的关注。

特征价格理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即必须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具有异质性的商品达到市场均衡时才可以使用。虽然目前无法全部满足上述条件, 但是其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的发展, 统一的市场将会形成, 城市商品住宅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也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目前, 特征价格理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函数形式包括三种, 即线性形式、对数形式、指数形式。具体如下:

其中, ai为特质商品所具有的特征量化值, Ci为特征参数, ε为修正值。

其中, ai为特质商品所具有的特征量化值, Ci为特征对数参数, ε为修正值。

其中, ai为特质商品所具有的特征量化值, Ci为特征指数参数, ε为修正值。

上述公式都已经通过反复检验, 经数据处理后得到了一些核心城市的商品房定价模型, 并通过实践证明其定价的准确性较高, 不仅可以反映出商品房比较真实的价格, 而且在价格一定的前提下, 可以分析消费者对住房特征的偏好程度, 同时可以测算出不同人群对住房特征的需求。

4. 理论拓展。

特征价格理论不是脱离了市场供需的纯商品理论, 而是在商品供需平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消费者对商品特征属性的偏好及对商品品质的追求都可以通过模型参数的变化反映出来。

三、特征价格定价法的优劣势及其应用领域

与传统定价方法相比, 使用特征价格理论研究城市商品住宅价格, 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1) 特征价格理论全面考虑了影响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各种因素。特征价格理论可以融合商品特征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综合考察商品的价值。在使用回归的方法拟合适当的特征价格模型时, 参数选择的灵活性大了很多, 从而可以包含更多的市场信息。如在不同的时点将市场变化因素引入模型中, 从而找出对商品房价格真正起控制作用的因素, 这样就能更为客观地对价格进行回归, 避免考虑问题的片面性。 (2) 特征价格理论可以多方位把握市场。特征价格理论可以全面考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相互关系在商品房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供求双方都可以据此理论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价格, 从而形成对市场的客观评价, 在议价过程中发挥作用。 (3) 特征价格模型可以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征价格模型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随着时间的变化, 各种因素在模型中的权重会发生变化, 适时做出调整能够有效地提高模型的实际操作性。

当然, 特征价格定价法也存在自己的劣势: (1) 特征价格模型的应用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 对于一些二线城市, 其相应的数据统计机构还不是很健全, 数据统计资料不充分, 统计手段不先进, 势必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目前的模型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 (2) 特征价格模型的选择比较困难, 对于不同区域, 模型的拟合程度不同, 需要进行多次计算, 相对而言, 其过程比较复杂。

特征价格定价法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1) 特征价格理论可以用于研究住宅特征要素的隐性价格, 进而用于描述商品房质量变化的价格指数, 估算或预测不动产价值。我们将房屋看做是由一系列的内在属性组成的商品集, 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做是对这些属性集合进行一次性交易的隐性市场。虽然只能提供属性集的交易价格而无法提供各个属性的价格信息, 但通过对一系列的具体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属性的隐性价格, 并通过对其的研究来预测商品房价格。 (2) 特征价格理论可以用于研究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的需求变化, 推导出住宅属性和生活、福利设施的需求结构。某一属性的特征价格一般不是固定的, 因此住宅需求也常常是不清晰的。如果我们知道人们对住宅属性特征的偏好结构, 同时家庭面对的又是不变的商品房价格时, 我们就可以建立具有这种偏好的家庭需求函数。这对于预测住宅市场发生变化时消费者的反应以及估测与这个变化相联系的成本和收益方面的福利变动是很重要的。 (3) 将特征分析方法运用于其他领域。

四、结论与意义

1. 特征价格理论对判断我国城市商品住宅市场是否过热或需求不足带来了新的启示。

总体投资规模、商品房空置率、贷款余额等宏观经济指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商品房的异质性, 将具有不同属性、特征价格函数不同的商品看做是同质的商品来研究, 所以其研究结论自然就缺乏说服力。特征价格理论通过结合消费者偏好、房屋特征属性、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开发对属性供给的影响以及房屋属性内部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 可以对城市商品住宅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

2. 特征价格理论对判断我国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带来了新的启示。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判断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住宅平均价格与居民平均年收入的比例。发达国家住宅平均价格是居民平均年收入的3~6倍, 而我国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达到了居民平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 以此为标准认为北京和上海的住宅价格过高或者不合理。其实, 仅仅依据住宅平均价格与居民平均年收入的比例来判断城市商品住宅价格是否合理是不准确的。城市商品住宅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政府允许农用土地变更为城市用土地的程度、住房开发以及住房财政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供给原因形成了不同城市、不同国家商品住宅价格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内生性的, 不能作为判断住宅价格是否合理的依据。然而, 不同国家在住宅需求结构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因此特征价格理论就是以需求结构研究为出发点, 其函数形式的确定及参数的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商品住宅市场成熟度及住宅价格是否合理的标准。

3. 特征价格理论对研究我国城市商品住宅市场现状带来了新的启示。

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均土地面积少、土地审批制度严格, 同时贫富差距较大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这个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人多地少的矛盾以及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必然导致人们对具有稀缺属性、拥有独特资源的住宅的追逐;严重的贫富差距要求我们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细分研究, 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对各阶层的属性需求与竞价曲线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而不能以反映平均状况的变量代替特定人群的偏好结构;我国的传统文化 (如较严重的从众心理、储蓄倾向等) 也会对消费偏好及住宅属性的隐性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很难纳入传统的供给研究领域, 但从特征价格理论的角度出发, 则可以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Daniels, C.B..The Influence of Racial Segregation on Housing Pric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75;2

[2].蒋一军, 袭江辉.房地产价格指数与Hedonic模型.中国资产评估, 1996;3

国储“舞剑”意在商品价格定价权 篇4

最近,国内外金融市场波澜迭起,铜市泡沫高涨,铜价创出历史新高,一举突破30年3000美元/吨的区间,已经接近4500美元/吨。市场上,先是传言中国高达30万吨的空头头寸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市场被挤,并出现接近2亿美元的巨大亏损,继而始作俑者神秘人物国储交易员刘其兵浮出水面。一时引起国内外媒体纷纷关注,国储成为这一事件的焦点。在发改委意欲整治我国铜加工业盲目发展的同时,国储接连出手,先是召集专家研讨市场,再是接连在现货市场拍卖储备库存,同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建立空头头寸,面对这一高调的举动,如果说市场最初理解是“围魏救赵”之意,即通过打压国内铜价格,进而拉低LME铜价,以便解救刘其兵被套的空单的话,面对铜市场的历史天价,国储因何出手?国储采用何招?市场反应如何?以及国储抛铜背后隐含着什么?这些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国储因何出手

神秘人物刘其兵:1968年12月10日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滠口镇辖区内刘集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6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含辛茹苦将其养大,少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世界经济系的世界经济专业。在1986年武汉大学的所有系科中,世界经济系的录取分数线是最高的。在大学期间,坚持其一贯的刻苦作风,除了爱好打篮球和踢足球外,其余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图书馆和自修教室内。1990年国储在到武汉大学招聘时,刘其兵成为当年在武汉大学唯一一个被国储聘用的人。在发改委下属的国储调节中心十多年来,在进出口处专职负责期货业务,出事之前至处长,是业界较有名气的“老期货”。据悉,刘其兵有两大兴趣,一是钻研金融投资理论,特别是对国际著名投资大师、华尔街交易员的交易心得一类的书非常感兴趣;另外一个感兴趣的是钻研电脑书籍。刘知道国际一些投资基金都有自己的电脑交易系统,其资金控制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刘能够编一些自己的电脑应用软件。“或许过于执著使他在诱惑面前,走到了另一个方向上去了”这一评价可以说明刘其兵何以在LME市场擅自挪用额度,在价格继续上涨的过程中,私自大肆建立空头头寸,被国外基金盯梢,进而导致巨亏。这与其另一湖北老乡陈久霖有很大的相似性,出生贫寒,刻苦考中功名,一个武汉大学,一个北京大学,个人能力超强,在缺少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刚愎自用,在风险面前采取“鸵鸟战术”,最终由小错酿成大祸。

国家物资储备局(简称国储),国储为国家发改委的一个行政内设机构,国家物资调节中心为发改委下直属事业单位,“有事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直属关系上说,国家物资调节中心属发改委,与国家物资储备局无直接隶属关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资料显示,国储调节中心成立于1994年8月,注册资本16424万元。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政府部门,据悉,神秘人物刘其兵供职的是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而非国储局。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自成立起,就肩负着维持国家战略资源价格稳定、保障国家经济运行正常这样一个重要使命。一直以来,国储通过现货、期货市场进行调节的操作都十分低调。

10月底11月初,当全球主要生产商和贸易商齐聚伦敦参加LME年会的同时,国家物资调节中心10月31日召开铜行业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官员,对国际铜供求形势和期货走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这一类似政策的听证会座谈会,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国储抛铜意欲何为,即会议达成的共识,认为我国是铜进口大国,铜价居高不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充分发挥物资储备的调节作用,适当释放部分库存,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11月10日,国储物资调节中心负责人王会民否认国储抛铜与刘其兵有关,并否认了市场对刘其兵的种种猜想。对市场怀疑国储的动机和力度时表示:“怀疑调控效果只是因为市场不知道我们将抛售多少吨铜,国储抛铜的数量将远远超出市场想象。”并再次提到,国储局选择目前抛铜主要出于两个目的,其一是缓解铜需求紧张局面,另外一个目的是抑制铜过快的产能增长,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说刚开始国储“吹风”抛铜有解救刘其兵空单嫌疑的话,此后一系列的实质性抛铜及平抑铜天价措施就不可能是国储局几个官员个人行为了。

中国深受铜高价之苦,近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国内外市场联动加强,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并成为世界上大宗能源、原材料等商品的最大需求增量。“中国因素”更是被国际基金利用,疯狂炒作、无限扩大“中国因素”,推高中国所需进口商品。中国现已成为世界铜第一进口国,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各类铜产品进口额高达127亿美元,逆差105多亿美元;仅2005年1~9月进口额就已经达到120亿美元,逆差103亿美元,相当于2004年逆差总额,中国已成为高铜价的最大受害者,在高价原材料成本无法传递到下游产品的情况下,国内广大用铜企业已经不堪重负。

国储采用何招

国内现货市场拍卖:10月31日,国储召开座谈会后,宣布要抛售商业库存铜平抑当前的铜价,继而分别在11月16日、11月23日、11月30日、12月7日连续四周周三拍卖库存铜,每次拍卖数量为2万吨,总数量达到8万吨。实际数量分别是20054吨、13385吨、13960吨、3762吨,总计达到51161吨,流拍28839吨,第四次拍卖由于禁止贸易商参与,生产商面对高的拍卖底价,以及拍卖铜库存地点,成交非常不积极,大部分流拍。国储在国内现货市场拍卖情况看,一方面生产加工商面对高价铜表示不认同,另一方面从国储禁止贸易商参与来看,国外基金通过国内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已具规模,前两次拍卖就有来自于西安的贸易公司高价拍得大量铜囤积居奇,同时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多头主力,配合基金,国内外市场联动,狙击中国空头。

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建仓交割:10月2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增加14485吨,有传言国储准备交货,11月4日,再次增加17490吨,11月11日,继续增加8594吨,至此,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较10月21日增加40569吨,已经超过伦敦LME库存。一方面国储向上海期货交易所运送铜做交割之用,一方面在期货市场上做空准备交割,在11月7日通过中粮期货席位分别在cu0512和cu0601建立空头头寸3817和4155手,总计折合39860吨,基本可以推定上海交易所增加库存为国储准备在国内交割之用。王会民同时向外界证实,中粮期货是国储从事期货交易的一条通道,并称“那只是通道之一,我们还有其他的通道”。

国外出口交货交割:国储一方面在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增加库存准备交割外,据传积极在国外LME所在仓库运送铜,增加库存。从离中国最近的韩国釜山库存持续增加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推断。韩国釜山(busan)库存从10月19日的13875吨增至12月9日的38200吨,增加上涨24325吨,增幅达到175%,而同期LME总库存从70750吨小幅增至74625吨,增加仅为3875吨,现在釜山的库存占LME总库存已经超过50%,可以证实国储在LME运送库存的事实。

发改委整顿行业: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调查与政策。调查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阶段性需求快速增长,我国铜冶炼行业发展迅速,产能不断扩张,同时也出现了违规建设、盲目发展势头,为了正确引导铜冶炼行业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抑制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促进铜工业健康发展。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签发了《关于制止铜冶炼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和环保总局五部委历数近几年来铜冶炼行业的重大问题,认为必须对该行业进行整顿。2005年12月9日,发改委工业司对2006年铜铝工业提出政策建议,铜铝工业的工作重点应围绕控制总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进出口管理和发展循环经济展开。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总量。完善铜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建立政府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谈判机制,增强我国铜精矿的对外议价能力。

市场反应如何

国储的一系列调控市场、平抑铜价的措施出台后,国内外市场迅速做出反应,自拍卖储备铜消息传出后,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铜价明显滞涨,国内外市场比价持续下降。在前两次拍卖中,上海铜价格下跌了近2000多元/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随后的历次拍卖却没取得相同效果,由于拍卖底价和参与门槛的提高,使拍卖成交数量大幅减少,流拍数量增加,从而减小了拍卖对市场调控力度。第四次拍卖成交量只有3762吨,流拍数量高达16241吨,约占总拍卖数量的80%。前三次拍卖中,只有第一次全部成交,其余两次拍卖成交数量均不到14000吨。目前国储进行拍卖的总量高达8万吨,实际流入市场中的数量为5万吨左右。由于国内外价格差异太大,进口铜数量受到了明显抑制。国储铜拍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广大用铜企业的部分需求。

在国内铜价格滞涨的同时,伦敦LME铜在基金推动挤空下继续上涨,涨幅超过15%,由国储拍卖前的不到3900美元/吨,涨至12月8日最高4474美元/吨。基金疯狂拉抬LME铜期货价格,并不理会国储的抛铜行为,反映了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特征,即商品价格一方面反映供求关系,同时资金博弈、市场结构、心理预期也在不同程度起作用。基金在LME大肆推高铜价、挤兑空头就是后者的体现。国储抛铜一方面在国内起到了相当的调控作用,在世界铜市场影响则任重而道远。

国储PK基金 定价权之争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价格迅速接轨,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求增量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美国,但伴随而来的是中国所需大量进口的大宗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以铜为例,每年进口精铜都在120万吨以上,除此之外,还进口大量的废杂铜和铜精矿,如果折合成年进口200万吨精铜,按每吨涨价1000美元计,就将导致20亿美元的支出增加。另外2004年因价格上涨,我国为进口的石油多支付了上百亿美元,为进口大豆多支付了15亿美元;2005年初的铁矿石涨价使得我国较上年度要多支付34亿美元。专家预测,仅为高油价一项,2005年我国将多付出150亿美元。“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可石油眼下成为了“黑金”,稀土却只能卖个“土”价钱。1990年到2004年,我国稀土出口规模扩大了9倍,平均价格却下滑了46%。中国进出口成了非常明显的“高进低出”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国外基金利用中国的需求增量,炒作“中国因素”,正如业内一位有识之士所言:“中国因素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什么?是灾难!”

国储高调抛铜,表面上看是对铜高价的平抑,进行反周期调节,背后隐含的是商品定价权之争,是对危及到国家战略安全与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的一种反应。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定价基本上是采用期货定价方式,也就是说买卖双方谈判的不是价格,而仅仅是升贴水,简单说升贴水包括品质升贴水和地区升贴水,即同种商品不同的品质等级,在不同的地点交货价格不一致,表现为基准价格以上或者之下。买卖双方确定的价格是以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另外加上升贴水。例如,从智利进口铜,价格却是按照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3月铜期货价格,然后加上一个升贴水(premium),这也就是说,谁能影响期货价格,谁就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不难想象全球多少资金觊觎期货定价权!国储与基金之争,正是定价权之争。国储代表国家,去争对我国大量进口的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发生在上半年的“铁矿石涨价事件”本质上也是定价话语权之争。

从定价权角度来看,这次国储以国家名义抛铜,与1998年“株冶事件”、2004年“中航油事件”有着本质不同。国际市场上,基金无限夸大“中国因素”,挤兑空头,迫使中国在高价买单,而长期居高不下的铜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使得我国加工工业陷入困境,长期的“高进低出”直接蚕食了企业的利润,也使得我国一成为“世界加工厂”,就陷入了专家所称的“悲惨式增长”。国储的背后有着明显的国家的影子,国储通过增加库存,并在期货、现货市场上同时操作,以达到平抑铜价、缓解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目的;另一方面进行争夺商品定价权的尝试。

知识商品交易模式与定价模型研究 篇5

1. 知识商品的定义

知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知识劳动的结果,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加工转化而形成的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的知识劳动产品,以及相关的知识性劳动服务。知识商品包括作为商品的知识和知识性劳动两部分,前者更多地表现为以文字、语言、图形表达的显性知识,后者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知识。

2. 知识商品的分类

按照知识商品的能动性及其载体,可将知识商品分为能动性知识商品和非能动性知识商品,相应地,能动性知识商品的载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即人力资源,可以按照主观意志,根据激励和工作环境决定实施自己的工作努力程度和能力发挥程度,从而确定知识性劳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非能动性知识商品指以实物为载体的知识物化技术商品和知识产权等,这类知识商品在客观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满意的工作效果,当然其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能动性知识商品的交易其实质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本文针对非能动性知识商品的市场交易及其定价模型进行研究。

二、知识商品交易模式

1. 知识商品交易基本假设

知识商品的交易过程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 (1) “经济人”假设,即交易双方都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2) “价格区间”假设,交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成本效益分析分别提供价格区间,供双方讨价还价; (3) “分别计价”假设,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各自有不同的价格考虑因素和预期,分别提出价格上限和下限; (4) 知识商品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非对称市场,交易双方需要市场专家及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提供信息,进行讨价还价,确定最后的交易价格,实现交易。

2. 知识商品交易基本模式

知识商品的供给来源于创新主体对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知识生产者或传播者根据知识商品的生产成本、传播成本、交易费用和要求的超额利润来确定最优价格。而知识商品的需求者则希望能够在不确定条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他们根据效用预期确定最优价格,其投资知识商品的目的在于获得超额利润,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由于知识商品使用的预期收益受到市场、组织、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对其价值的判断往往取决于买方根据现有生产条件和发展规划、收益预期而作出的购买取向和主观评价,所以供求关系对其价格虽然有影响但并不明显,导致在知识商品交易中,买方价格比卖方价格对知识商品成交价格具有更大的影响。知识商品交易的市场是相对的买方市场。知识商品的交易模式如图所示:

三、知识商品交易价格确定的原则

知识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应该是在知识商品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供求和竞争机制而进行的,买卖双方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 成本补偿原则,知识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包括知识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创新主体的资金、设备和原材料等投入,应该通过知识商品的交易得到补偿,这是维持知识商品“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 超额收益原则,知识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主要体现在其为使用者带来的超额收益方面,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超额收益越高,其价格就应该越高,反之则应低些。

3. 使用风险原则,使用风险反映了知识商品的使用者购买了知识商品后实际投入使用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买方购买知识商品是为了尽快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知识商品研发的完善程度越高,买方为了使用该项知识商品所需的配套投入 (如生产条件改造、新工艺实施、员工培训等) 越少,所承担的机会成本就越低,相应的使用风险就越小,则该知识商品的价格就应越高,反之就较低。

4. 有效服务年限原则,知识商品的有效服务年限是指由于无形磨损所确定的知识商品的使用寿命,这一年限越长,买方则越可能在较长的时期内获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其平均分摊的投资成本就越低,该项知识商品的价格就应越高。

5. 知识商品支配权原则,知识商品的交易是使用权的转让,如当某公司将一项技术转让给另一家公司时,这家公司对该项技术仍拥有所有权,若无相关协议,则还可以再向别的公司转让,因此知识商品可以多次出售,若某个买方为了独占市场,或者为了拥有某项知识商品的完全支配权,则应支付较高的价格,并以合同方式保证他所获得的这一特权。

6. 利益分享原则,参加知识商品交易的不同主体,基于各自的价值评价进行成交价格的谈判时,还应遵循利益分享原则,即实施知识商品交易后所产生的收益,应由交易双方共同分享。

四、知识商品定价模型

1. 知识商品交易行为影响因素

从知识商品的预期收益来看,其收益含有一定的风险,且大多数知识商品可以多次转让。这种多次让度交易使卖方以一定的方式分享买方的预期利润,与买方共同承担由于知识商品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因此,知识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小。此外,知识商品的交易价格也不像普通商品价格那样,买卖双方对价格的影响大致相近,而是买方价格比卖方价格对知识商品最终成交价格更有影响力,买方的购买意向是形成知识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在知识商品销售的买方市场上,很多因素可以对买方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首先,买方的生产领域和方向、生产能力、技术条件、员工素质,以及新产品开发投入力度,都在较大范围内左右着知识商品的价格。由于知识商品的利用领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知识商品的交易弹性相对较低,其市场价格往往受买方的购买取向与主观评价的影响较大。

其次,由于知识商品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买方对知识商品应用范围及发展远景的估计,对知识商品的需求弹性,特别是对知识商品收益的预期,将极大的影响其购买行为。由于知识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买方无法获得完全信息,买方可以通过些咨询公司、技术产品鉴定机构、评估部门等创新服务机构获得一定的补充信息,结合对运用知识商品后预期成本的减少、产品价格或销量的上升及社会效益等增加的预期来确定其对于知识商品的需求价格。

再次,随着市场竞争与垄断的发展,买方竞争对手的技术与发展方向和策略,对其交易行为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即市场竞争的外在性对知识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最后,买方的风险意识与风险水平的类别,也制约着知识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可将买方划分为风险规避者、风险中性者和风险爱好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买方越倾向于投资技术尚不成熟的知识商品,且越易于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采取购买行为,以获得超额风险收益。相反,就有风险规避性的投资者则更愿意与卖方共同承担知识商品的风险。

虽然在知识商品交易中买方对价格的制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卖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知识商品的市场价格。知识商品的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技术水平、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卖方生产知识商品的经济预期都影响着知识商品的卖方市场价格。

在知识商品交易中,需求、而非供给是拉动价格的主要因素,知识商品价格受需求的影响,远远大于供给的支配力量,但是同其它资源一样,在知识商品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其市场价格同样具备传递信息,分配资源和刺激生产与流通的功能。

2. 知识商品卖方定价模型

知识商品的卖方定价要满足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尽快收回研究成本和交易费用;其次,获得投资的行业基准收益;再次,分享买方运用知识商品后获得的超额利润。因此,卖方价格 (ps) 是由知识商品生产成本C1,交易费用C2和买方运用知识商品产生的预期利润等共同决定的,卖方理论价格表示为:

其中:

ps, psmin——知识商品转让给第家受让方时的卖方期望价格和最低价格;

C1——知识商品生产中的成本;

k1——知识商品要求的超额收益率;

C2——由卖方支付的交易费用;

l——转让权益系数, 表示为l=l1·l2, 其中l1为转让次数系数, 有, Ni为第i个买方的技术有效使用年限, 先行购买可获得早期的垄断收益, 且有较长的技术有效使用年限, 因此需支付较高的购买价格费用;

l2——付款方式系数,根据不同的付款方式如一次总付、入股分红等不同方式确定;

k2——知识商品研发风险系数,风险越高则卖方为知识商品所确定的价格也越高;

R——寿命周期里知识商品产生的预期利润,包括新产品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一般性收益和由于先进技术而产生的高于同类产品的收益;

K3——技术分成率。

3. 知识商品买方定价模型

作为知识商品的买方,在知识商品交易过程中寻求的经济利益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在知识商品使用期内收回全部投资;其次,获取运用知识商品的预期利润。由此,知识商品的买方价格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

Pb——买方愿意支付的知识商品购买价格;

R*——买方运用知识商品后预期获得的利润,包括新产品商业运作过程中的一般性收益和由于先进技术而产生的高于同类产品的收益两部分;

r——买方风险系数,根据买方对使用知识商品所带来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组织风险等的预期来确定;

C——由买方支付的交易费用;

I——买方运用知识商品过程中的预期追加投资。

3.知识商品成交模型

如上图所示, 知识商品成交前, 供需双方根据各自价格认定的原则, 分别提出各自价格, 通常这两个价格是不相等的, 须经过多次讨价还价, 在双方对于价格的认定趋于一致时, 才能成交。因此, 知识商品成交价格p的边界条件可表示为:

(1) 当时, 知识商品交易最易成交, 显然, 此时P=Pb或P=Ps, 取决于双方谁先报价;

(2) 当时, 很难成交, 除非买方作出让步;

(3) 当时, 是技术转让中最常见的情况, 此时的实际成交价格可以运用赫威兹准则来确定。赫威兹准则是美国学者赫威兹 (Herbert Hurwicz) 提出的决策准则, 他认为一般人都不是极端乐观或者极端悲观, 而是偏于乐观或悲观, 因此, 选用一个介于0与1之间的系数α, 表示决策者的较乐观或较悲观的态度, 于是有:

各方案α加权平均报酬=α×各方案最大报酬+ (1-α) ×各方案最小报酬

根据决策者对于风险的偏好性确定α的值,决策者对风险的偏好性越强,α值就越大。由此,知识商品的成交价格表示为:

其中:0≤α≤1, 是价格确定系数, 其数值取决于知识商品买方的风险偏好性。

参考文献

[1]OECD杨宏进薛澜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2]王德中:管理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5

[3]许崴:试论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03

[4]李长玲:知识产品的定价策略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03

商品定价 篇6

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强,相应的风险也同样增大。商品期货本来是为企业规避现货风险的工具,但是由于期货交易本身也蕴含着巨大风险,企业在期货市场上的亏损事件时有发生。商品期权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发展,其价格及其波动性信息已经成为期货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比如LME(伦敦金属交易所)有铜期权为期货交易者提供风险规避的工具,而受国际因素影响逐渐加大的上海铜期货市场却没有相应的期权,这一方面导致亏损的几率加大,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期货交易的流动性不强,期货市场边缘化的格局日益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推出商品期权已成为共识。商品期权的推出不但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功能,对商品生产和消费企业进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

1973年, Black和Scholes推导出了基于标的资产的任何衍生证券的价格必须满足的微分方程,得出了现货期权定价模型。三年之后, F.Black在B-S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针对期货期权推导出了Black期货期权定价模型[1]。在非随机风险中性利率的假设下,Cox等(1981)进一步扩展了Black期货期权定价模型[2]。Myers和Hanson(1993)研究了标的期货价格具有时变波动率和尖峰情况下的商品期权定价,结果表明基于GARCH的期权定价模型优于标准的Black模型[3]。Hilliard和Reis(1999)认为商品期货价格的对数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可能是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到达产生大幅的价格波动所致,跳跃-扩散模型可能更适合描述期权定价过程中的随机过程,他们实证比较了Black模型和Bates的跳跃-扩散模型,结果显示后者更能准确地描述期权价格[4]。Koekebakker和Lien(2004)基于农产品期货价格厚尾分布以及经常呈现突然的不可预期的跳跃,以及其波动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到期日效应进一步扩展了Bates的跳跃-扩散模型,对小麦期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加入季节性和到期日效应的模型比Bates的模型更能描述期权的价格[5]。国内关于商品期权定价模型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有:谷艳玲(2004)采用不完全市场中未定权益的复制和定价的方法得到实行保证金制度的期货期权定价模型,并由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随机算法给出期权价格的数值解[6]。另外,奚炜(2005)在考虑期货保证金与手续费的基础上改进了Black的期货期权定价模型[7]。

由于Black的期货期权定价模型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之上,这一假说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是相互独立的,即服从布朗运动,且其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但近年来对期货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期货价格变化并不符合正态分布,它们呈现尖峰厚尾的分布,且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记忆性。1994年,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这一假说由于不依赖于正态分布等假设,且利用这一假说中的分数布朗运动能够很好地解释期货市场中的尖峰厚尾现象[8]。因此在期货期权定价时,有必要结合分形市场中的分数布朗运动来进行研究。对分数布朗运动下的期权定价,Necula(2002)利用分数随机微分等方法,推导出了分数布朗运动下的B-S期权定价模型[9]。刘韶跃等(2004)立足鞅定价的研究思路,在分数风险中性测度下,利用随机微分方程及拟鞅定价方法对分数布朗运动环境欧式未定权益的定价进行了研究[10]。本文在弥补原有期货期权定价模型不足的基础之上,利用拟条件期望和分数Girsanov模型等方法推导出基于分数布朗运动的期货期权定价模型并以LME铜期货期权进行应用研究。

2 期货市场的分形特征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有效市场假说已经很难反映市场的真实性, 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 对成熟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资产的价格收益率的波动存在集丛性、持续性,其分布表现为尖峰厚尾的特征,有的金融序列还表现出波动的非对称性。另外,在金融资产收益率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实证结果表明价格变化不是一个独立同分布过程,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序列自相关与偏自相关结构,并且表现出非周期循环的特征。这些特征预示着金融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11]。由于期货市场参与者众多,目标各异,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方式,以及信息在投资者之间的传导都不是简单的线性方式进行,所以更符合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特征。

Peters提出的分形市场假说强调信息和投资起点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认为所有的稳定市场中都存在分形结构。分形市场假说强调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基于投资者行为之上的投资起点,其目的是提供一个符合我们观察的投资者行为和市场价格运动的模型。由于分形市场理论可以解释“波动具有非线性、自相似性和长记忆性”等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复杂性使得传统金融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如趋势分析、均衡分析等失灵,也为新的方法如GARCH族模型、R/S分析方法进入期货市场提供了可能。在对金融资产定价时,运用分形市场理论将会比有效市场假说更加准确地刻画市场的真实特性。

R/S分析最早由英国水利学家赫斯特提出, 他发现通常假定为随机的河水流入量序列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尺度上存在某种稳定的相关行为, 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统计量H来识别这一系统性的非随机特征, 即赫斯特指数。Mandelbrot等证明这一统计量优于传统的判别相关性的方法,如自相关函数、方差比等[12]。关于期货市场非线性特征的研究, E.Panas(2001)首次把长期记忆性和混沌引入LME六种金属期货的价格行为研究中,分别采用R/S、修正的R/S方法以及ARFIMA模型检验了价格序列的长期记忆性, 结果显示铝和铜期货价格存在长期记忆, 镍和铅期货价格存在短期记忆, 锌期货价格具有反持续性[13]。黄光晓等基于1993~2004年LME 3月铜期货价格的日数据,运用R/S分析方法来研究期货市场价格的非线性特征。结果显示LME 3月铜期货价格序列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14]。在此基础上,我们对1970~2006年LME 3个月铜期货运用R/S分析方法得到H值为0.597,对上海3月铜期货数据的分析结果为H值为0.645。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期货的收益率序列呈现出非线性特征,信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投资者也以非线性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所有这些最终都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在期货价格上,使得整个期货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在分形市场假说下, 期货价格不再服从随机游走, 而是服从有偏的随机游走, 即分数布朗运动, 其特征是具有持久性和长期记忆性。定义:设(Ω,P)为一概率空间,H∈(0,1)为一常数,具有Hurst参数H的分数布朗运动(FBM)是一个连续的Gaussian过程,且满足:

BH(0)=E[BH(t)]=0, 对所有tR+.

E[BΗ(t)BΗ(s)]=12{|t|2Η+|s|2Η-|t-s|2Η},s,tR+,

这里, E表示关于概率测度P的期望,其中R+={s:s≥0}。如果H=0.5,则BH(t)为标准布朗运动,用B(t)表示;如果H>0.5,则BH(t)是持久的或有长期记忆性,即n=1+r(n)=; 如果H<0.5,则BH(t)是反持久的,即r(n)<0且n=1+|r(n)|=

③自相似性。即对任意的H∈(0,1)和α>0,{BH(αt)}tR+与{αHBH(t)}tR+有相同的有限维分布。

3 分数商品期货期权定价模型

考虑一无摩擦的金融市场,即:①资产的交易时间和额度是连续的;②不存在交易费用和税收;③对资产的交易没有约束,如可以买空、卖空等;④存款与借款的利率相同且为常数。假设该市场仅包含两种证券,一种无风险资产即债券,设债券价格M(t)满足:

{dΜ(t)=r(t)Μ(t)dt,0tΤΜ(0)=1(1)

r代表无风险利率水平。分数布朗运动下期货的价格满足:

{dF(t)=μ(t)F(t)dt+σ(t)F(t)dBΗ(t),0tΤF(0)=F(2)

如果μσ为常数,则称F(t)服从几何分数布朗运动,且:

F(t)=Fexp[μt+σBΗ(t)-σ22t2Η](3)

这里, F(0)=F, 且对0≤tT有:

F(Τ)=F(t)exp[μ(Τ-t)-12σ2(Τ2Η-t2Η)+σΔBΗQ(Τ)](4)

这里, ΔBQH(T)=BH(T)-BH(t)。则在风险中性测度Q下,

F(t)=Fexp[rt-12σ2t2Η+σBΗ(t)](5)

Hu等证明分数Black-scholes市场不存在套利,且是完全市场[15]。Ciprian Necula(2002)已证明分数风险中性定价公式:

F(t)=e-r(Τ-t)EtQ[F(Τ)](6)

这里, EQt[·]为概率测度Q下的拟数学期望。

定理 设C为欧式商品期货期权的理论价格, F为现行期货价格, K为期权执行价格, T为到期时间, r为无风险利率, H为Hurst指数(0.5<H<1),在分数风险中性定价下,在任意时间t∈[0,T]时商品期货期权的价格为:

C(t,F(t))=e-rΤ[F(t)Ν(d1)-ΚΝ(d2)](7)

其中:

d1=lnF(t)Κ+σ22Τ2ΗσΤ2Ηd2=lnF(t)Κ-σ22Τ2ΗσΤ2Η(8)

从模型可以看出, Black期货期权定价模型即为分数期货期权定价模型中H=0.5时的一个特例。

4 实证研究

以铜期权为例进行模型的实证研究。目前铜期权交易主要在LME和COMEX交易, 而LME是目前最大的铜期权交易所, 1987年LME金属期权正式上市交易, 此前LME金属期权交易已经存在多年,但都为柜台交易。

LME铜期权的主要特点是:①LME铜期权有8个执行价格,因此市场上同一个交割时间的看涨期权有8个,同时也有8个看跌期权,而这些期权组合起来可以有多种交易策略。②在期权交割方面,LME的期权合约与期货合约在交割日期上是相同的,交割日期同样为交割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可交割日期从首月到63个月中每月一次,但是期权合约的行使日期是交割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三。

在期货价格服从分数布朗运动的假设下, 影响期货期权价格的因素主要有:标的期货价格、期权执行价格、到期时间、标的期货的波动率、无风险利率以及H指数。基于流动性的考虑,选取标的为3个月期货的铜期权合约,样本期间为2006年8月1日至10月27日,共52个的交易日的数据,数据来源为LME网站(www.lme.com),选取该时段数据主要是考虑到了该区间价格波动较为剧烈,且包括了震荡市和单边市,能全面地验证期权定价模型的有效性。期货价格、期权执行价格、到期时间都可以在LME公布的市场数据中得到。由于LME各交易品种均用美元标价,本文采用的无风险利率是一年期的美国国债利率。H指数通过R/S分析方法得到。波动率的度量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历史波动率(简称HV),我们取期货合约60个交易日的年化标准差作为下一交易日的波动率的预期; 二是由于GARCH模型充分考虑了波动的集丛性,在检验期货收益序列的平稳性和ARCH效应的基础上,另外考虑到期货收益分布有尖峰厚尾的特征,建立基于GED(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H模型得到相应的波动率的估计值(简称GV)。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没有列出波动率的估计值。图1显示了检验区间内不同波动率估计模型下的Black模型和分数期货期权定价模型(简称为Black-H模型)的误差情况。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对Black模型及Black-H模型来说,采用基于GARCH模型的波动率的模型效果都明显优于基于历史波动率的模型。另外还可以发现,分数期货期权定价模型对平值期权、实值期权都有较好的估计效果, 对虚值期权则有低估的倾向, 而对各类期权, Black模型并没有明显的估计效果差别。

进一步对所有样本分别计算以下评价指标:平均误差(ME)、均方误差(RMSE)以及平均绝对误差(MAE),结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GARCH波动率的分数Black模型明显优于其他模型。说明本文模型更准确地反映了期货价格的行为特征,即关于期货价格服从分数布朗运动的假设是成立的,同时也说明GARCH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期货价格的波动情况。

5 结论

本文从期货市场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出发, 在期货价格服从分数布朗运动的基础上, 运用拟条件期望和分数Girsanov模型等方法推导出分数商品期货期权定价模型,并以LME铜期货期权为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相对于传统的Black期货期权定价模型有明显的改进效果,这对建设我国的商品期权市场以及商品企业进行期权套期保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品定价 篇7

1、弹性的一般含义。

弹性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名词, 指物体对外部力量的反应程度, 而西方经济学中谈到的弹性, 是指某一经济变量 (因变量) 对于另一经济变量 (自变量) 的变动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 我们用弹性系数E表示弹性的大小, 则:

式中, △Y为因变量变动量, Y为因变量, △X为自变量变动量, X为自变量。

2、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量对其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我们用Ed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则:

式中, △Q为需求变动量, Q为需求量, △P为价格变动量, P为价格。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有差异的。食品需求通常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微小, 而出国旅行常常具有很高的价格敏感性。根据商品需求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可将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五种情况:完全无弹性 (Ed=0) 、单位弹性 (Ed=1) 、完全有弹性 (Ed=∞) 、缺乏弹性 (Ed<1) 和富有弹性 (Ed>1)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是缺乏弹性和富有弹性两种情况。一般而言, 价格弹性之所以不同, 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原因:

(1) 用于该商品的支出占消费者预算的比重。如果该项支出在家庭预算中所占比重较小, 那么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变化反应小;反之, 反应大。例如, 蜡烛的价格即使增加100%, 消费也不会有多大变化。

(2) 该商品的替代品数量和可替代程度。牛奶价格一旦上升, 许多消费者将会以豆浆代之。替代品的种类越多, 越适合满足同一欲望, 需求价格弹性越大。治疗某一疾病的特定药物和某一品牌的牙膏, 前者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于后者的需求价格弹性。

(3) 必需品和奢侈品。前者倾向于缺乏弹性, 后者倾向于富有弹性。电费上升时,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节约用电, 减少对空调的使用、随手关灯等等, 但电的使用量不会大幅度下降;相比, 当铂金首饰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原因是大多数人把电看作生活必需品, 而把铂金首饰作为奢侈品。当然, 一种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不仅仅取决于物品本身固有的性质, 还取决于消费者偏好。

(4) 时间的长短。物品的需求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富有弹性。当汽油价格上升时, 在最初的几个月汽车的需求量只略有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迁移到离工作地点近的地方, 生产者也会绞尽脑汁研发新能源以替代汽油。如此几年之后, 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二、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及其决定因素对于企业的价格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总收益。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 是价格P和销售量Q的乘积, 在这里我们假设销售量就是需求量。

1、对于Ed>1富有弹性的商品, 降低价格会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相反, 提高价格会减少企业的销售收入, 即商品的价格与企业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是因为, 当时企业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减少的销售收入小于需求量上升增加的销售收入。所以, 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增加的。相反, 在企业提价时, 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减少的。

例如:当P=3时, 需求量Q=20, 销售收入P×Q=60;当价格下降到2时, 需求量增加到50, 销售收入P×Q=100。显然, 降价会使销售收入增加;反之, 则减少。

2、对于Ed<1缺乏弹性的商品, 降低价格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 提高价格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 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这是因为, 当时企业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上升增加的销售收入小于价格下降减少的销售收入。所以, 降价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减少的;相反, 在企业提价时, 最终带来的销售收入P×Q值是增加的。

例如:当价格P=3时, 需求量Q=20, 销售收入P×Q=60;当价格下降到2时, 需求量增加到25, 销售收入P×Q=50。显然, 降价会使销售收入减少;反之, 增加。

三、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商品定价策略中的应用

1、电影票定价策略。

电影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是人们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开展的一项消费活动, 因此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相比, 它受到诸如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休闲时间是否充裕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 需求富有弹性。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一项有关电影票价的调查显示:有47.5%的公众认为票价过高, 超出了自己的日常消费能力;有34.3%的公众认为票价较高, 只能偶尔消费;有35%的公众认为票价一般, 能够承受。当票价达到80元时, 只有4.8%的观众选择看电影;当票价为30元时, 观众人数达15.4%, 基本接近各地区引进大片的上座率;在30~10元之间, 观众人数上升到62.7%;而当票价下降到5元时, 观众人数接近百分之百。由此可见, 电影票价是影响电影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考虑到电影票供给的特殊性, 经营者可选择在适当时间、适当范围内降低票价, 扩大票房收入, 以谋取更大的利润,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对此, 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 分时段票价。一般地, 白天时间多用于学习工作, 晚上时间多用于娱乐休息。那么, 白天18时前、晚上22时后半价, 其余时间全价。

(2) 分人群票价。针对一般人群, 可办理会员卡, 根据一次性储值金额的多少享受不同折扣。比如储值500元享受6折优惠, 储值300享受7折优惠, 等等。针对特殊人群, 如学生或教师, 可根据其持有证件 (学生证或教师证) 办理特殊电影消费卡, 此卡采取储值消费, 假设一次性储值60元或60元的倍数即可享受任何影片票价均20元的优惠政策, 当然在购买电影票时需携带此卡及相关证件。

2、“丰收悖论”。

从古至今, 农民无不盼望着好收成,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越是好年景里, 粮食增产了, 农民收入反而减少, 这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悖论, 即“丰收悖论”, 也叫“谷贱伤农”或“丰产不丰收”。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行分析, 粮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 满足人们的生命需求, 当粮价上涨时, 人们每天仍然要吃三顿饭, 当粮价下跌时, 人们每天也只吃得下三顿饭, 所以粮食是种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在丰产的年份, 市场上粮食的供给量增加了, 由需求供给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可知当商品的需求量不变而供给量增加时商品价格下降, 这就意味着, 在粮食丰产的年头粮价会下跌。而粮食作为一种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它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往往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比, 即粮价下跌幅度大于需求增加幅度, 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针对这种现象, 各国政府都采取最低限价政策, 粮食价格不由市场决定由政府制定, 供过于求的那部分通常由政府收购, 建立库存或出口, 以此来保障农民的收入。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 我们看到需求弹性理论的有效应用确实有助于帮助企业或政府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 以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摘要: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商品需求量与价格间的关系, 从而也反映出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这就为政府或企业的定价策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需求价格弹性,价格,销售收入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定价 篇8

专利技术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活动,其生产者的量相对于有形资产的生产者来说可能很少,此时就不可能在诸多生产厂商共同决定价格前提下来研究个别生产者的供给,因为个别劳动者就可以决定供给的数量、质量和价格。

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看,其对价格的最低要求就是收回成本,因此,专利技术商品转让价格首先应该能补偿为研发该专利技术而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以维持专利技术的再生产能力,其次还应能补偿在进行专利技术转让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服务费、技术资料费、交易过程中的差旅费和管理费等交易成本,以及专利技术研制中的资金占用成本未来的收益,即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要回收研制专利的费用在未来的收益,和专利技术转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包括因为专利技术的转让,使得由其支撑的业务受影响而减少的收益,以及可能为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制造了竞争对手而减少的利润或是增加的开发等支出,均应计入转让价格而由专利技术商品受让方来补偿。另外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式的不同也影响着专利技术商品的价格,应考虑在模型内。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到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考虑确定的专利技术商品转让价格,如下式所示:

P——专利技术转让的评估价值

——专利技术转让方式因素的系数

D——专利技术的研发成本

——专利技术研制占用的资金(即直接成本)

r——资金平均收益率

C——专利技术商品的机会成本

其中

为直接成本,包括资料费、设计费、原材料费、加工费(含工资)、模具费、设备费、管理费、房租、水电费、税金等。为间接成本,包括为推广该专利技术的展示费、广告费、公关费、培训费、技术服务费等。为知识产权成本,包括专利申请费、代理费、年费、计算机软件有关保护费用、纠纷调处费等。为[0.2, 1.5]之间的数,根据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式权限的大小而定,权限越大专利技术商品价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若考虑专利技术的无形损益,则如下式:

式中:

——专利技术价值调整系数

t——应交营业税税率

对于处于不同寿命阶段的专利技术商品,专利技术商品供方的价值上限随的取值而变化。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引入阶段时>0;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成熟阶段时=0;当专利技术商品处在标准化及衰退阶段时<0。

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定价模型的实际运用中,评估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评估参数的确定,评估参数与数据收集的准确程度、主观判断时对随意性的把握紧密相关。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程度主要是要求评估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严谨认真的作风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主观随意性的把握是专利技术商品价值评估的难点,增加做出主观判断的专家人数与增大判断次数是减少随意性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此外,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主观判断,最后加以综合来抵消随意性。

摘要:随着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纵深发展, 以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等为代表的技术资产的价值评估日益成为无形资产评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技术资产价值评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 本文仅从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着手, 对专利技术商品价格进行研究, 构建专利技术商品转让方定价模型, 力图增强现有专利技术商品定价模型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专利技术商品,定价,转让

参考文献

[1]宫乃斌王相华:技术价值和技术转让费的估算公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 16

[2]梁莱歆张永榜:基于市场价值的技术资产评估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3]张庆杨菁:刍议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J].商业研究, 2001, 12

[4]陆满平:论专利价格[J].价格月刊, 1989, 11

商品房定价权:究竟谁说了算 篇9

天津市。海河边。某楼盘售楼中心。

记者来到这个楼盘,了解天津的商品房销售情况,遇到了前来购房的市民刘先生。他对记者说:“与两个月前第一次来看楼时相比,销售均价已经从14000元/平方米,上涨到了17000元/平方米。”刘先生指着眼前的楼房,“房价涨得很快,并没有给购房者带来更高的住房品质。小区环境、物业配套、装修标准,甚至外立面涂料都没有大的变化。”

按照刘先生的理解,这“涨出来”的3000元/平方米的差价,应该是开发商得到的额外利润。“短短两个月时间,一平方米就涨3000元,是谁给开发商随意涨价的权力?开放商可以任意定价吗?”刘先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疑问。

“商品房是如何定价的?开发商可以想卖什么价就定什么价吗?商品房作为普通民众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商品,其定价机制是如何确定的?作为监控商品价格的物价部门,在对商品房价格监控管理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缺位?”

两年前,《新财经》记者曾就以上问题,向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求解,龙永图先生以话题太敏感为由,谢绝了我们的采访。

而今,当我们再一次就上述这些疑问,与相关物价部门取得联系,只是希望能得到一个清晰的、能让人听明白的答复:商品房定价权,究竟谁说了算。

——南京市物价局:没有制定或改变定价范围的权力

2008年,南京万科低价出售光明城市花园三期的两栋楼房,此举不但遭遇业主维权,也使南京万科被物价局查处。“降价门”事件在让万科集团陷入尴尬的同时,也使南京的“一房一价”政策,受到全国广泛关注。

2007年5月,江苏省物价局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商品住房价格管理意见的实施意见》,规定对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商品住房、征地拆迁安置房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严格审核其建设成本和管理费用,销售利润率要严格控制在规定的幅度内,合理制定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商品住房及征地拆迁安置房政府指导价。当月,南京便跟进出台“一房一价”新政,规定“普通商品住宅的净利润率为8%”。

作为曾经尝试以政府指导价核定商品房价格的城市,南京市在相关管理政策出台后,得到了什么经验和体会?《新财经》记者拨通了南京市物价局的电话。南京市物价局房地产价格处的陈处长告诉记者,在“降价门”事件中,万科公司销售的光明城市花园住宅商品房,超过了核定的基准价浮动幅度,违反了政府指导价规定,且公司提出的新增建设成本依据不足。物价局按照有关规定,对公司进行了价格行政处罚。

陈处长介绍说,商品房能否列入定价范畴,要依照有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第十九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中央定价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定价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中央定价目录规定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作为地方政府,南京市严格依照省物价部门的指示,进行价格调控和监测,南京市物价局本身并没有制定或改变定价范围的权力。

陈处长说,2007年出台的“一房一价”政策,主要是当时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拐点临近”之说造成市场恐慌,观望情绪严重。为了稳定住房市场、提振市场信心,江苏省物价局才将政府指导价的思想引入商品房定价机制。

也就是说,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并不是平抑房价,而是要振兴当时低迷的楼市。因此,2008年底,当复苏迹象日渐明显,“一房一价”政策便功成身退。2008年12月28日,江苏省物价局公布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大幅度对房价监管“松绑”。通知显示:“从2009年1月1日起,江苏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将暂停对普通商品住房销售前的价格审批,将定价权‘下放’给企业。”

“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取消执行普通商品房的核价制度,是为了让商品房的价格更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拉动内需,保障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陈处长对记者表示。

在采访中,针对新近出台的“国十一条”,陈处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国十一条”的宗旨其实不是“约束”,而是用“土地、信贷、税收”等“无形的手”,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天津市物价局:法律没有规定物价局可以限制商品房的价格

天津市物价局综合法规处的白处长向《新财经》记者介绍,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制定主要有三种形式: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白处长说,就住房而言,保障性住房(包括限价商品房、定向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适用政府指导价,而一般的商品房适用市场调节价。对于适用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房,物价局的监督监测职能主要表现为明码标价的管理。

记者尝试与白处长进一步探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解决目前的高房价问题,物价局是否有可能承担更多职能?白处长表示,对公民而言,法未禁止皆自由;对政府而言,法未授权皆禁止。《价格法》对商品房的分类,就是采取市场调节价。法律没有规定物价局可以限制商品房的价格或利润率,我们就不能这样做。

白处长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仅仅是价格问题,尽管价格是最终表象。行政干预不符合市场方向,需要所有相关主体自身的改革,房价才能理性回归。

——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没有时间应付”记者采访

在采访了两个地方物价部门之后,记者试图联系国家物价主管部门,才得知原国家物价局现已变更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中心”,原机构并入国家发改委,是一个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记者拨通了价格监测中心办公室的电话,一位姓丁的先生在获知采访事宜后告诉记者,物价部门现已并入国家发改委,有关新闻采访工作统一由发改委新闻中心负责。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丁先生表示:估计发改委可能“没有时间应付”。

记者注意到,《价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舆论监督。

——商品房定价权:“有法谁来依”

两个地方物价局负责人士都表示,商品房不属于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范畴,而应当采用市场调节价。但记者在认真研读《价格法》之后,心头依然存有诸多疑问如下:

《价格法》第八条: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

疑问一:显著虚高的房价,是否已严重高出地产商的生产经营成本,背离市场供求状况?

《价格法》第九条: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

疑问二:天津市民刘先生购买的商品房,在两个月内同品质商品涨价3000元/平方米,这样的涨价机制合理吗?这样的利润合法吗?

《价格法》第十八条: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

疑问三:作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中“住”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房算不算“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

《价格法》第三十条: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

疑问四:在过去五年中,全国商品房价格的联动上涨,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商品房价格出现暴涨,是不是已经呈现出“显著上涨”的趋势?又有哪个部门出来采取了卓有成效或立竿见影的“限价”或“干预”措施?

记者观察

高房价伤害了谁

我曾开玩笑式地问一个在深圳工作了二十年的朋友:“如果你死后,你的墓志铭打算写点什 他说:“我解决了住房问题!”

面对这样的冷幽默,我无言以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法国社会学家波伏娃则在《第二性》一书的结语中写道,交换是以提供的商品对于买主而不是对于卖主所具有的价值为基础的。

在当今中国,严重偏离普通民众购买力的高房价,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一个经济问题,更表现为一个社会问题。

在采访中,天津市一对“80后”小夫妻的境遇,让记者感慨良多。二人均系南开大学本硕连读的高才生,在天津都有一份中等收入的工作。毕业三年后,他们走入了结婚礼堂,婚后则与女方父母共同住进了“二室一厅”,颠覆了地产大佬冯仑“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的荒唐论调。

“我们的收入都不低,可持续走高的房价,还是让我们望而却步。”女主人对目前的高房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夫妻中有一人供职于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近日对媒体坦言,作为“副部级官员”,自己的工资“买不起房”。

商品定价 篇10

1、需求价格弹性概念及公式。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 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一般我们用公式表示为:

2、基本类型有以下三种: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 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 叫做需求单一弹性;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时, 叫做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 可替代性。可替代物品越多, 性质越接近, 弹性越大。2) 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必需品的弹性大, 奢侈品弹性小。3) 该商品的支出占消费者所有支出的比重。比重小的, 弹性小;比重大的, 弹性大。4) 考察的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考虑的时间越长, 则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很多商场节日打折, 促销, 现买即送, 就是经营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当消费者不能及时购买时, 也就是消费者寻找发现其他替代品的时间和成交的机会。

二、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研究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我们早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在商品定价时除了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外, 更需要考虑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要想探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需要先研究在不同的弹性条件下, 企业的总收益是如何变化的。

(一)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1) 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的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那么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 (销售量) 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增加。 (2) 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 (销售量) 减少的比率大于价格上升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1) 商品价格下降对销售者总收益变动的影响。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 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价格下降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会减少。 (2) 商品价格上升对销售者总收益的影响。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 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小于价格上升的比率, 销售者的总收益增加。

3、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很少见, 因此不再具体分析。

(二) 需求价格弹性在商品定价中的具体应用

在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 必须根据需求价格弹性来选择企业价格策略, 在恰当的时机灵活应用需求价格弹性, 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1、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 要适时采取降价策略。

前面分析到, 富有价格弹性的商品, 产品的需求数量受价格影响较大。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 企业可采取分阶段降价策略来调整价格, 增加销售量。例如, 新产品定价一般有两种策略:撇脂定价和渗透定价。新产品上市初期的购买者一般是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 所以一般可采取撇脂定价的方法, 这样可以较多的攫取利润, 同时较高的价格对销售量的影响不大。进入产品成长期和成熟期之后, 随着生产的扩大, 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 企业的价格下降空间增加, 为尽快占领市场, 扩大销售量, 可采取分阶段的降价策略。

2、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要以稳定为主并可适时采取降价策略。

缺乏价格弹性的商品, 产品的需求数量受价格影响不大。特别是奢侈型消费品, 应主要以需求性定价为主, 即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比如:2010年中国成为奢侈性消费品大国, 尽管有些奢侈性商品的价格比国外的还高, 但仍阻挡不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对于食盐类等商品, 则以稳定价格为主。当然, 2011年3月的食盐抢购属于该理论的一个意外, 或者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恐慌性心理造成的。

(三) 利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1、要准确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出发, 需要是消费者最终实施购买行为的基础, 在消费者需要某商品, 并对某商品产生购买欲望。只有当消费者在需要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购买能力的时候, 真正的需求得以形成, 即有需求一定有需要, 而有需要不一定有需求。因此, 在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时候, 要充分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2、要充分掌握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建立在当需求弹性理论变动, 销售量就会变化的假设基础上。实际生活中, 还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者购买能力如果有限的话, 无论是富有弹性商品还是缺乏弹性商品的销售量都不会有很大改观的。

3、可以反向应用或者恰当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近几年,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 某些缺乏弹性商品在不得不涨价或者涨价幅度较高的的情况下, 会减少该商品一定的销售量。在此情况下, 如果该商品有少量的替代品, 那么可以适当再提高该商品的价格, 同时替代品不涨价或少涨价, 从而造成替代品的销量大增, 从而实现替代品“薄利多销”的现象。

4、在运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中, 要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情况。

例如, 同一种商品一家企业价格下降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引来竞争对手的跟风降价, 甚至是过度性反应, 这样对本企业的销售量的增加也是有限的。

总之, 通过对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准确分析和理解, 正确把握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能够很好地分析消费者对于价格策略的预期反应和企业价格策略的预期效果。因此, 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产品价格的制定以及产品价格的调整, 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玲.李姝.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企业定价策略分析.经济与管理[J].2009 (12)

上一篇:就诊时间下一篇:类型化音乐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