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2024-08-11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共8篇)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1

摘要:本文在分析比较网络征信和传统征信的优劣之后, 认为网络征信系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进而在分析“平台征信”和“央行征信”模式优劣的基础上, 指出央行征信模式是目前快速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有效途径。提出要在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业标准的前提下, 推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 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征信,征信体系,央行征信,平台征信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征信, 就是指对信用主体 (市场参与者) 的信用或资信状况进行调查报告的中介服务活动, 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新组成部分, 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以互联网为独立载体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平台、众筹、电商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等服务类型, 虽然运营形态各异, 却无不深刻改变着金融版图。近两年, 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在急剧扩张的背后频现的网络信贷公司“倒闭潮”也暴露了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和监管缺失的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企业、个人重视, 社会信用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引进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更是迎合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但是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它的模式和架构如何建设, 并没有一套系统的构建实施方法,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构建也是一个较新颖的课题。目前对我国征信体系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 现在很多人把征信建设归结为建设一个数据库、一个信息平台, 或者是归集一个黑名单。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征信体系建设是我国深化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工作, 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行规则。

二、网络征信与传统征信比较

从天猫、蚂蚁、芝麻等, 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征信体系之间的内在链接, 可以说网络征信产业服务链已初步成型。网络征信正在从网络经营活动中逐渐分离, 作为独立的业态初露端倪。网络征信服务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 传统征信:现实财务的小数据。传统征信是由专业机构通过固定的模型定向采集财务和金融交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报告的专业化信用管理服务。传统征信以美国为代表, 以1841年美国邓白氏公司的成立为兴起标志, 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征信业态。在我国, 传统征信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代表, 受《征信业管理条例》约束, 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 传统征信的特点有:

由征信机构进行专业化、牌照式经营;是“小数据”, 以金融交易为核心, 集中分析财务数据, 一般只有几十个数据项, 主要涉及收入、资产及抵押状态、担保情况等, 表现的主要是债务状况;用途主要是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数据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和固定。

传统征信依靠几个专业机构各自建立物理数据库, 定向搜索一些“小数据”, 然后建立固定的模型, 之后在数据库里系统自动地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数据项的更新和拓展很慢, 所以数据使用者拿到的征信报告与结果是固定格式的、相对静态的。

传统征信服务依赖于数据库的覆盖程度。传统征信虽然已经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 但也不能达到完全覆盖。美国的征信体系是全世界最发达的, 但目前一些公开资料显示, 美国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只有85%。

(二) 网络征信:

网络行为的大数据。网络征信是指网络交易平台、电商等网络机构开展的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直接应用的信用管理服务。网络征信是通过网上非定向地全面抓取各种数据, 获取海量网络信息, 从而实现对网络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网络征信的主要特点有:

“大数据”, 数据来源广泛, 信息全面, 不拘泥于财务, 也包括非财务类的, 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等各种信息, 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网络征信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把参与网络活动的人群都覆盖到, 不用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 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传输, 即不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 一切数据与信息都随着网络活动自然生成, 只要在网上通过平台或者直接使用大数据搜索与抓取就可以, 成本低、门槛低, 这也是网络征信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的原因。

三、平台征信与央行征信优缺点比较

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是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促进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依托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的“平台征信”模式;二是将互联网金融信用纳入央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简称“央行征信系统”) 的“央行征信”模式。

(一) 信息来源。

平台征信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持续性无保障;央行征信信息种类丰富, 信息来源稳定, 平台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的行为数据, 一定程度上反映客户的社会关系和经济行为特征。以阿里为例, 电商平台是阿里征信信息的唯一来源, 阿里征信数据库只收集其客户的网络交易信息及其相关信息, 信息的指向性很强。

央行征信信息涵盖各行各业, 能够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 信息类别较多。《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央行征信系统的法律地位, 对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向央行征信系统报送数据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因此, 具有稳定的数据来源。

(二) 信息质量。

平台征信信息时效性强, 但存在“信息噪音”;央行征信信息时效性弱, 但不存在“信息噪音”。在电商平台交易过程中, 交易一旦产生, 交易信息会即时被征集录入, 因此平台征信的数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信息噪音”,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并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遴选出有用、真实的信息, 因此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

央行征信只有经信息主体同意才能征集相关信息, 包括信贷信息、公用事业信用信息、政府部门相关信息等, 且一般由相关信息源单位录入, 从信息产生到进入征信数据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因此信息的时效性相对较弱;但央行征信在信息征集前会与信息源单位就信息的类别等进行协商, 要求信息源单位按照既定模式报送数据, 且信息源单位会对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 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因此不存在“信息噪音”问题。

(三) 信息采集成本。

平台征信信息采集成本低, 央行征信信息采集成本较高。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环境透明、信息共享的特点, 所获信息由交易网络直接产生、传播, 信息征集收录均通过电子商务数据库自动完成, 几乎零成本地获取客户信息。央行征信则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 由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征集、管理, 并且要与信息源单位协商, 经同意后才能获取信息, 信息征集、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成本较高。

(四) 信息处理能力。

平台征信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电商平台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检索和排序功能, 可对海量信息进行标准化排序, 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此外, 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挖掘和强大的信息流优势, 将大量碎片式、难以量化和传播的“软信息”转变为可量化、可传播的“硬信息”。央行征信在信息处理方面远不如平台征信强大, 如央行征信系统提供的征信产品和服务较为有限, 但随着其模式的日渐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将逐步强大, 功能将逐步完善。

(五) 信用信息共享。

对互联网金融而言, 由于各平台均是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建立的征信模式, 缺乏统一的行业征信标准, 因此平台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制约了失信惩戒机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作用的发挥。而央行征信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在现实金融中各商业银行之间信用信息共享, 并为其提供查询服务, 有效防范了金融体系信用风险。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

(一)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制度初步构建了我国征信法律框架, 但许多实施细则仍未出台, 尤其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征信活动缺乏有效规范。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法律框架, 首先应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基础性立法, 明确诸如互联网金融企业、P2P融资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使其成为征信系统合法的信息提供者, 为接入征信系统奠定法律基础;其次=应在《征信业管理条例》框架下, 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将互联网金融征信行为纳入统一监管范畴;再次应根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适时修订和完善现有征信法规, 对新型征信业务模式比如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征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二) 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 明确征信标准。

统一的征信标准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 我国征信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征信更是如此。目前, 我国普遍用于支撑信用体系的技术平台, 其各数据库的结构和标准, 包括信用数据格式、内容、指标和标识以及技术支持软件等差别很大, 给网络信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接口连接留下严重的隐患, 也对信用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加工、整理和综合应用带来了障碍。建议成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由协会负责研究建立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 制定行业征信标准, 统一数据采集、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征信服务等关键标准的内容, 并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实践修订完善标准体系, 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行业征信信息共享。

(三) 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和互补。

央行征信系统在实现金融贷前贷后风险预警等业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把查询征信系统作为审查贷款的必经环节。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是实现快速建立互联网信用信息统一平台、构建网络信用体系的有效路径。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和征信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 应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平台, 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 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四) 发挥征信机制作用, 净化互联网金融环境。

征信机制的基本功能体现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 在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全面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后, 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信息共享互补, 进一步发挥征信机制的作用。一是建立互联网金融“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形成对失信者的有效震慑;二是完善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 形成“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的良好环境, 增加失信者市场交易成本, 形成市场性惩罚机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 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 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谴责舆论环境;四是建立健全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 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 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套体系。

参考文献

[1]2013年网贷行业年度特刊.http://www.p2peye.com/topic-2013.htm1.

[2]吴晶妹.2011~2012年中国征信业回顾与展望[J].征信, 2011.6.

[3]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J].征信, 2013.1.

[4]杜迎伟.大数据时代征信业发展探析[N].金融时报, 2014.9.29.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搜索引擎以及社会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得网络中的金融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对现有金融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许多全新的问题。其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无数的商机,推动金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其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促使“金融普惠性”提升,有效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得许多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得以破解。相较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我国征信体系的改革步伐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性,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互联网信贷企业的“倒闭潮”更是暴露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滞后性,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与征信的概念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所谓互联网金融,指的是金融企业或者机构利用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移动支付以及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来实施资金支付、融通等金融活动。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基于信息平台开展的互联网信贷方式,该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部分无法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融资的企业融资需求,其能够实现个人脱离金融机构来获取融资交易,人人贷正是该方式中的佼佼者;其二,基于电商交易的大数据方式,通过利用电商中庞大的信息数据来开展金融业务,阿里小贷是该方式的代表;其三,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基于电商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方式;其四,建立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基础上发展金融产品的方式,比如余额宝、天弘基金等。

2.征信的概念

《征信业管理条例》针对征信进行如下定义:征信业务指的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信用资料以及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储存以及加工,并将这些信息数据提供给使用者的一种活动。具体来说,征信有关活动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征信部门向金融企业提供信用资料的活动;其二,信用信息使用者使用征信部门提供的信用资料的活动;其三,没有通过信息主体同意的状况下,信用资料泄露时候进行维权的活动;其四,有关部门针对征信部门及征信业务实施管理的活动。

3.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概念

所谓互联网金融征信,指的是为有效解决或者减少互联网金融服务当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收集、归纳、储存以及加工组织或者个人的互联网金融信用资料,并针对这些信用资料进行判断应用。

二、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途径

1.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现阶段,《征信业管理条例》及其有关配套体系已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征信体系,然而当中涉及到的许多实施细则仍旧没有出台,特别是针对互联网金融方面仍然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仍然面临着信息标准化建设之后、信息提供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等不足。所以,要想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首先必须要开展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基础性立法工作,使得诸如P2P融资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具有明确的法律性质,能够成为合法的征信系统信息提供企业。其次,必须基于《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综合参考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特点,充分结合《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暂行规定》《个人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及《企业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有关配套体系,将互联网金融征信归纳到统一的监管工作中。最后,充分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征信市场的发展常态,不断建立健全有关的征信法规,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各种新兴的征信业务实施规范化的监管。

2.保障信息真实性,规范统一征信信息归集

数据质量是征信部门奈以生存的重要内容。要想有效保证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切实保障征信系统收集数据的质量,就必须要在互联网金融中构建行业约束与自律系统,构建一个诚信、自觉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只要发现某些组织存在破坏市场秩序、造假行为等,必须要责令其进行整改,倘若整改不合格,还可以采用暂停业务或者取消牌照等措施来从重处罚。要想保障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应当在建设的初期借鉴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方案,采用校验程序检验所采集数据格式和数据项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要求等。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部门相对较为分散,有关的互联网征信信息资料难以进行统一、规范的使用。要想真正推动互联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必须基于政策层面来推动征信信息归集规范、统一,通过综合参考借鉴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方案,针对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数据进行梳理、加工,向广大用户提供规范、统一的征信产品。

3.促进互联网金融进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能够在金融贷前贷后等业务的风险预警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全国的商业银行都将征信系统查询当作贷款审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将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资料归纳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是构建互联网信用信息资料统一平台、建设互联网信用体系的重要途径。处在当前这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标准化建设与征信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主动促进互联网金融进入到人民银行征信平台当中,通过构建第三方支付机构、金融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等信用资料交换机制与对接机制,促进几者进行有效的整合,最终形成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统一、协调、长效的机制,切实推动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规范、有序的发展。

4.加大征信服务机构的发展力度

现阶段,我国共有将近200家大大小小的征信机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以政府为背景的征信机构;其二,提供社会信用信息资料服务的征信机构;其三,进行信用评级服务机构,主要进行担保公司评级、债券市场评级以及借款公司评级等业务。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当前的征信服务机构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征信机构本身并没有一套独立的信用信息资料库,提供的信用产品相对较为单一,征信市场仍然不够规范。针对该种情况,政府应当注重培养一些综合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征信机构,通过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地区、全国乃至于国际市场当中具有良好知名度的征信机构。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数据征信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根据更为全面、真实的信用数据来实施客户信用评估。比如,阿里巴巴小额信贷公司,其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中各个商户日常供应链、交易额等信息数据来判断其信用等级,能够将各个商户的信贷风险始终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以此来推动自身业务的有序开展,实现日均近100万元的利息收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这个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对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常态下,构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界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将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纳入到央行征信系统中,促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更为规范、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菊凡.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业的互动耦合发展机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617-619.

[2]李真.互联网金融征信模式:经济分析、应用研判与完善框架[J].宁夏社会科学,2015,01:79-85.

[3]陈勇,刘晓芬,李波声,等.电商金融征信与电商小微企业发展相关性研究——阿里金融征信模式分析及启示[J].福建金融,2014,12:62-66.

[4]梁春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方金融,2015,02:68-71.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3

一、相关定义

1.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或者是企业通过云计算、移动支付等一些新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资金的融通以及支付等经济活动。从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来看,主要有下述四种模式:第一,以人人贷作为主要代表的基于信息平台的网络信贷发展模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P2P,这种模式解决了那些通过非正规融资渠道无法得到融资的个人或者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问题;第二,是通过阿里小贷作为主要代表的基于电商交易的大数据发展模式;第三,是基于点上交易作为基础的以支付宝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第四,是基于第三方平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余额宝来作为主要代表的金融产品发展模式。

2. 征信

征信业务指的是对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相关的组织和个人的相关信用信息来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且向信息使用者来提供的活动。具体进行分析,征信的相关活动大致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等信息的相关获得机构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的活动;第二,是信息使用者使用征信机构所提供的那些相关的信用信息的活动;第三,在没有经过信息主体允许的情况下信息主体信息被泄露之时所进行的维权活动;第四,与之有关的监管部门依照法律对征信机构同其业务来进行监管的活动。

3. 互联网金融征信

互联网金融征信指的是为了能够使得互联网金融在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能够得到消除或者是缓解,尽可能地来减少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等相关的组织以及个人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来进行搜集、整理、保存以及加工,并且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判断使用的活动。

二、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 法制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仔细分析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会发现,其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各项立法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相对比较滞后,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使得对其监管的难度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无论是商业银行法还是证券法都没有对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边界来进行规定,所以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另外,从目前的现行金融征信体系监管细则来看,大部分都是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明显地看出操作性不强。

2. 呈现监管过度的苗头

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以及创新的平衡问题的协调是对监管当局进行考验的一个难题。当然,在我国的相关规定之中对于分类监管的框架是有明显分类的,也确立了适度监管的原则,然而无论是从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还是央行所出台的一些监管细则来看,明显存在监管过度的苗头。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继而会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监管面临创新压力

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金融脱媒对于监管当局所制定的监管手段在有效性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是通过网络来作为交易的平台,所实行的是一种跨区化以及虚拟化的交易,因此自然就会使得监管当局无论是在进行稽核审查还是在现场取证方面都会面临着技术性的困难;其次,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分析所形成的其实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而目前针对这种模式的监管所依靠的依然是分业监管体系,这就形成了经营和监管模式的一种错配性,继而增加了监管难度;再次,互联网金融在具体时间的交易中,在程序、产品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通常是具有较高的信息化以及科技化程度的,因此目前的监管体系对其有效监管显然是有困难的。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议

1.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一方面要允许民营资本积极地参与到征信体系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使得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体系在建立健全方面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构建起比较完备的个人征信业监管框架等。首先,要加快制定个人征信法规,在现有基础上来使得征信服务指导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引导社会意识以及整个市场的导向;再次,还要加强对于个人隐私权的有效保护,不断地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开以及使用;最后,还要在整个社会上广泛地来进行征信体系的宣传和普及,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氛围。

2. 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

从政府层面来看,应该尽快地建立并且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体系,加大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立法力度,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监管能够有法可依,并且进一步明确责任。从法律监管的角度来看,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数据检测以及分析,从而使得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充分性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还要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使得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制定的速度不断加快,继而能够更好地来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

3. 利用大数据加快征信业的发展

毋庸置疑,从征信体系的发展来看,大数据征信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征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目前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因此,征信业的发展肯定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基石作用。首先,要从技术以及理念方面来进行升级;其次是要通过评级应用来对整个信用评级市场进行激活;再次,要进一步丰富业务的种类或者是征信机构的类型。此外,为促进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健康发展,应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大数据”征信的监管。一方面,要明确“大数据”征信的合法性和商业应用规范;另一方面,要明确禁止非必要信用信息的搜集活动,避免对“大数据”的滥用,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害。

4. 健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

要想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最为关键的就是建立以及完善内控机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建立起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其次是进一步来对新产品的设计进行规范;再次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准备金的提取制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造成巨大影响的形势下,如何迅速有效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意义重大。互联网金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征信体系的建设以及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公信力,减少投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角也出现了各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其出现不仅给目前我国现有的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使得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多新课题。本文主要就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出对其完善的创新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杜若华,刘永锋.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思考[J].征信,2015(01).

[2]张紫娟.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5(11).

[3]叶湘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征信体系完善研究[J].华北金融,2015(06).

[4]梁春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征信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征信,2015(02).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冲击

近些年,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并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对金融生态体系产生全面的影响,传统的金融生态体系正在发生着演变和重构。本文从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调节机制等方面探讨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体系的影响机制。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ITFIN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互联网金融不会对银行造成颠覆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监管套利造成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这是本质原因;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风控)的问题。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占中国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从互联网金融这种轻应用、碎片化、及时性理财的属性来看,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和渠道而言,则更易受到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也更符合其发展模式和刚性需求。

当前,在POS创富理财领域,以往不被重视的大量中小微企业的需求,正被拥有大量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深度聚焦着。随着移动支付产品推出,这种更便携、更智慧、更具针对性的支付体验必将广泛惠及中小微商户。业内专家认为,支付创新企业将金融支付彻底带入“基层”,也预示着中小微企业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最大的赢家,这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将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主体的影响机制

首先,突破了金融行业进入壁垒,丰富了金融供给主体。传统的金融生态下,金融供给的主体要具备一定的法定资格条件,需要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核批准才能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即金融机构的进入具有法定的行业壁垒。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市场自发的金融业态,其产生和发展规避了法律法规设定的资格条件,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进入壁垒。互联网金融从两种路径突破了传统金融生态下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其次,更新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优化了服务模式和质量。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设计推广模式是先根据机构内部既定资源设计产品,然后针对潜在目标客户进行市场推广,其客户开发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互联网金融是针对既定客户的需求进行金融资源整合,进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客户需求、更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从客户需求出发,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发金融业务,让客户的金融需求随时随处能够得到满足,其能够提供的便捷的客户体验是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所不能匹敌的。

再次,分流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创新。互联网金融在提供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理财服务等功能上与传统金融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能够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与传统金融业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加之互联网金融具有灵活便捷、低门槛、高收益等特点,互联网金融出现替代了部分传统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部分业务造成了分流。

最后,深化了金融机构跨界合作,形成了金融主体合作共生的新业态。传统金融生态中,金融机构主要与金融行业内其他机构合作开展业务创新。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比较多见的合作形式是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非金融机构,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外包机构对发包的金融机构存在一种单向的依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两者之间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依附,而是两者之间的紧密融合、合作共生的关系。以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为例,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公司要依附银行账户开展业务,另一方面银行也离不开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以留住客户和拓展业务。当前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客户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支付模式,多数银行已选择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免费开通清算的端口。如果银行还不顺势而为,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的话,则会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流失大量客户。

作者简介: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 在其发展中,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征信体系与其信息资源共享。但是,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征信业的改革,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需求也因此有所增加。同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 出现了许多金融服务类型, 网上交易层出不穷,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 金融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 在这过程中, 网络信贷平台倒闭的情况也频频出现, 这说明我国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何尽快加强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 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出现, 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融为一体, 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消费情况, 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 从而得到越来越多消费群众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认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征信体系建设机构主要有三类:即一类是以阿里小贷为基础的电商平台, 一类是较大型的P2P借贷平台, 还有一类就是以北京安融惠众为代表的专业征信机构。然而,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 这些征信平台之间的信息沟通相对较少, 信息的不对称严重降低了互联网征信系统的存在价值。

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征信体系仍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经济行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当匮乏。同时, 虽然我国金融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其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对于我们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具有很大挑战。目前, 在这方面, 我们国家并没有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互联网信贷。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 当前我国对于大数据的保护能力有限, 这造成了个人或者企业信息隐私暴露问题, 信息安全管理面临挑战, 行业监管不到位, 因此, 如何来协调高速发展和风险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导致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原因

(一) 资源配置不合理

金融活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逐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 都需要加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以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贵宾制模式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甚至出现了少数垄断权被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 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

(二) 社会分工混乱

在当前制度下, 金融行业发展混乱, 出现了分工不清、竞争无序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各企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身兼数职”从事自身以外的其他业务,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现在的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在当前的金融模下, 金融活动的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 一些中小企业也逐渐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金融创新活动的领域, 金融行业达到了其空前发展的新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性。

(三) 监管不严, 主体不明

在我国, 金融行业监管体系严格, 但创新能力较低, 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 其处境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但随着这种自由化程度的加深, 出现了一系列监管不严、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给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匿名”情况使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模式造成了主体不明, 问责无效的局面, 从长远来看, 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解决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 减少建设成本, 加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成本问题。一方面, 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目标来构建相关征信体系;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 改善金融环境。

当今, 我国国内的这种体系较为分散, 很难有效收集信息, 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系统将信息统一汇总起来, 使我们的经济活动更加透明, 从而服务于消费群众。有了正确的数据支持, 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约束力, 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使得各方面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我们国家应该加快立法建设,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信息收集的合法性, 防止信息被乱用。目前, 我国互联网金融相比之前的金融而言, 在信用体系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这就需要对信用进行分析评价。在网络经济活动出现相关问题, 尤其是经济活动主体不明导致的执法难度加强, 我们更要严格执行法律来规范征信体系的发展。同时, 我们应着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发布更加严密的法律制度来对网络金融进行监管, 借助央行的力量发展网络金融模式下的征信体系。

(三) 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混业发展趋势, 使得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面对这一情况。所以, 我们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在当前, 我们必须加强对“一行三会”的沟通协调, 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现状为机遇, 找到适合行业发展的监管对策, 规范市场秩序, 避免不同监管机构之间扯皮、推诿的现象。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管理进行改善, 加强对其的保护。重中之重的是, 我们应该加强征信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管理, 从而形成一种长效管理机制。

五、结论

本文介绍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金融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监管不严, 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产生原因的深入探究, 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通过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以此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03) :188-189.

[2]杜晓峰.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3]陈小林.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思考[J].西部金融, 2015 (02) :87-90.

[4]蔡丽平.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思考[J].互联网金融, 2015 (07) :50-52.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6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2014年中国财富管理报告》 (下称“报告”) 预测称, 截至2020年,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227万亿左右, 其测算的基数是2013年私人财富管理市场规模130万亿为起点, 综合测算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量, 并考虑了城镇化率提高带来的推动作用。

这一趋势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而更加热火。2013年以来, 互联网金融兴起, 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宝宝类产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众筹、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改变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金融版图。

不过互联网金融骤然兴起, 投资者对其了解不深, 容易产生不信任情绪, 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且在风险把控上远不如传统金融成熟, 出现部分违约跑路事件更是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问题的相继发生,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成为日趋重要的命题。所以本文将谈谈在这种背景下,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我国征信体制的建设。

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 互联网金融比较普遍使用的定义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 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比较明确地定义互联网金融一词是出现在《互联网金融手册》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2013) 中,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谱系概念, 涵盖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 包括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 金融业态过渡到无中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

互联网金融体现的是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 因为互联网分享、公开、透明等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 会非常的直接、自由, 而且违约率低, 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 从而使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地位, 即金融中介脱媒行为。

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及相关技术, 加工传递金融信息, 办理金融业务, 构建渠道, 完成资金的融通。从本质上看,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其金融属性, 本质上还是金融。

相对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仍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 以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表现为: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

金融契约的内涵也不变, 本质是约定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形下的各方权利义务, 主要针对未来现金流。金融风险、外部性等该概念的内涵也不变, 监管的基础理论不变。变的是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 比如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包括三个技术趋势: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网络通信的发展。体现在大数据、移动支付等。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基本的功能是融通资金, 但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定理的经典表述中, 金融中介和市场都不存在。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米什金 (Frederic Mishkin, 2013) 指出, 金融中介和市场之所以存在,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 他们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 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 他们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 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所以风控仍是互联网金融的重点。因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行使的金融机构的职责, 而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和安全。所以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风险控制。

3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诺思提出, 决定社会和经济演化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都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 (诺思, 2008) 。互联网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 还要边走边看。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投资者对其的了解程度较浅, 容易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且风险把控上远不如传统金融成熟, 随着违约等问题的相继发生,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监成为日趋重要的一环。

谢平谈到互联网金融在达到理想情景之前, 即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 个体自利行为使得“看不见的手”自动实现市场均衡, 均衡的市场价格全面和正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大量非有效因素, 使得自由放任监管理念不适用。

在这里,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一些监管经验, 美国是通过把互联网金融纳入证券业监管, 侧重于市场准入和信息披露, 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要求互联网信贷平台注册成为证券经纪商, 认定互联网信贷平台出售的凭证属于证券;英国则将其纳入消费者信贷管理范畴, 通过行业自律引领行业发展, 通过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进行规范;欧盟则无出台专门法典约束, 主要细化监管要求维护消费权益。

目前, 关于P2P监管是有十大监管原则的, 分别是不得建立资金池, 资金流向要清晰, 打击冒名非法经营, P2P要有行业门槛, 要进行第三方托管, P2P自身不得担保, 要有明确的收费机制, 要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 要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 还要坚持小额化普惠金融, 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 而且在2015年1月20号, 银监会宣布进行机构调整, 新成立普惠金融部。这个部门是负责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 融资担保机构、小贷、网贷等, 意味着P2P将划归于普惠金融部管理。这也就是说P2P将有对口的管理部门。除此之外, 两会期间, 银监会也针对P2P的准入门槛, 就是杠杆倍数等问题召开了闭门会议。

但是除了监管以外, P2P还有一个问题, 就在于P2P行业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 如果要完成全行业的征信体系是需要结合全行业的征信数据, 然而对于一个单个平台而言, 其实它们并没有特别大的意愿去贡献出自己的数据, 如何建设征信体系而言, 对我国来说还有一段路要走。

4 征信体系建设

征信是指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 行为特征、行业环境、信用记录等信息对客户的贷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评估。

目前美国在个人征信领域, 益百利 (Experian) 、艾可菲 (Equifax) 和全联 (Trans Union) 成为美国最主要的3家征信机构;在企业征信领域, 邓白氏 (Dun&Bradstreet) 是全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公司。四家征信公司占据美国征信业约70%的市场份额。基于个人征信空间巨大, 加上其在现阶段的作用建议完善征信制度。

尼古拉·杰因茨 (2009) 在著作《金融隐私一征信制度国际比较》中, 深入分析了金融隐私的经济学及其监管, 并比较了美国和欧盟的征信制度, 从设计到功能全面评估了公共征信制度和私营征信制度两种征信模式, 基于信息和隐私理论, 以及信息市场的竞争, 讨论了征信业的历史和组织机构, 最后实证分析了征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提供个人征信服务。传统征信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数据采集, 来源包括几方面:银监会批设的授信机构产生的信贷信息;非银监批设的授信机构产生的信贷信息;公用事业单位提供的具备信用交易特征的数据;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产生的立案、诉讼、判决、执行等信息。

美国方面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则是利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征信的机制。Lending Club是全球最大的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的线上金融平台。通过使用Facebook社交网络和在线社区, 利用社交网站的高传播性及朋友之间的互相信任, 聚合出借人和借款人, 根据不同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采用不同的固定利率。通过对借款人的FICO信用分数、信用记录以及收入情况的审核, 得到借款人的初始评分等级, 再综合借款金额和年限, 将借款人的贷款等级归入35个最终子级中, 并根据最终子级来确定借款利率, 借款利率的范围为6.03~26.06%。自2007年成立以来, Lending Club每年的贷款金额的增长率都在100%以上, 贷款数量的增长率 (除2011年为70%以外) 均大于100%。

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崛起, 大量P2P公司涌现。由于我国在征信系统工作上的欠缺和不完善, 长久以来, P2P公司严重依赖公司线下员工数据采集来搭建内部的用户数据库, 缺乏行之有效的征信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从而增加了投资者和P2P平台的风险隐患, 对收益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所以建议我国尽快完善个人征信业务, 取得更全面、更精确的信息, 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可以更快、以更低的成本完成资金的周转, 同时可以降低资产的不良率。目前监管层亦已经考虑到个人征信的重要信, 于是在2015年1月5日, 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这一通知意味着第一批征信牌照或将产生于这八家机构。和传统征信数据主要来源于借贷领域有所不同, 脱胎于互联网的信用数据来源更广、种类更丰富, 时效性也更强。互联网产生数据最大的特征是实时, 留有痕迹, 容易追踪, 相对于传统线下的采集和整合更加全面和准确。国外的贷前征信数据线上系统较为完善, 从贷款的申请—投标—风险审核—审核完贷款的到位, 这也就意味着国外的P2P公司需要相对较少的人力成本。依赖完善的征信系统, 其风险暴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 通过征信系统来给借款人给出信用评级, 再根据评级和贷款期限来评定贷款金额和贷款利率。目前国内的P2P台则会加入小贷或者担保公司来为借款人提供资金担保, 这种操作不仅效率较低, 也不利于不良率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尼古拉·杰因茨, 万存知译.金融隐私一征信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谢平.互联网金融报告连载7: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EB/OL].http://01caijing.com/html/gdpl/1445_3454.html, 2014-4-22.

[4]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体系的博弈分析 篇7

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7月22日公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并正式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2013年10月28日起,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提升征信水平, 开始面向江苏、北京、广东等9省 (市) 开展试点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服务工作, 这也预示着征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的现实必要性。但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信贷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从而增加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由于这一风险的增加且对贷款人的影响极大, 导致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低授信额度或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降低自身的预期损失。然而这一策略并不能消除不完善的信用体系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 消费金融公司以提供快捷、无担保的贷款为优势, 所以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消费金融公司选择不贷款, 不仅会将自身的经营带入困境, 还会影响整个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如果消费金融公司只为追求获取利润, 盲目地进行贷款发放而忽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状况, 不仅不利于公司的持续经营, 还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是无需担保的, 完全依靠个人信用, 但由于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残缺, 在消费者向消费金融公司借贷的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囚徒困境”的博弈问题。

西方学者对消费金融和征信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早。Akerlof[1]最早提出了逆向选择的概念, 并认为信用市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Stiglitz和Weiss[2]分析了由于在信贷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对信贷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Klein[3]的研究表明通过非价格机制约束借款人的行为可以有效预防借款人的投机主义。Jappelli和Pagano[4]给出了征信体系作用的总结, 其作用主要包括:使得贷款人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约束借款人的行为, 同时督促借款人自我约束;可以降低获取个人征信信息的成本。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对消费金融和征信体系进行研究, 张中华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讨论了消费金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朱信凯对非正规金融在消费信贷约束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艾洪德和蔡志刚借鉴发达国家的征信制度建设, 期盼对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所指导。林平探讨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 并指出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应由国家主导。蒋海认为由于信贷活动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策略, 使得信用道德风险和信用市场风险一直存在于信贷活动中, 且影响深远。郭志俊和吴椒军讨论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蒋致远和朱明军从征信体系建设的角度剖析我国消费金融, 探讨实现消费金融扩大内需的目的。个人信用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基石, 本文试图将消费金融借贷双方的信贷活动分为授信决策和贷款归还决策两个阶段, 运用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对消费金融个人征信进行博弈分析, 以期探究降低消费信贷市场违约风险的有效途径, 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模型建立

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消费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可在授信人之间采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消费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严重程度与个人征信的需求成正相关关系。在贷款者与借款者的博弈过程中, 影响参与人最优策略的关键因素是信息结构。本文构建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信贷活动博弈模型, 旨在探讨个人征信体系的引入对借贷双方信贷活动的影响, 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同时, 缩小借款人的欺诈活动空间, 为借贷双方提供互利共赢的信贷策略。对博弈模型分别从授信决策和贷款归还两个阶段进行。

2.1 授信决策阶段

2.1.1 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

在消费金融公司与借款者的一次性借贷博弈中, 局中人消费金融公司和借款人在交易活动中的策略集合分别为{贷款, 不贷}、{守约, 违约}。在第一阶段金融公司首先进行决策, 若此时金融公司拒绝借款人的贷款申请, 此时博弈结束;若接受借款者的贷款申请, 博弈进入到第二阶段, 进入到借款者决策阶段。如果借款者选取守约策略, 借款人获得提前消费机会的同时, 金融公司也可以获得贷款的全部利息收入, 设此时贷款者和借款者的收益分别为V1、U1 (V1>0, U1>0) 。如果借款者选择违约, 消费者在获得提前消费机会的同时, 还占有贷款资金, 金融公司则损失借出的全部或部分本息, 设此时金融公司的收益为-V2 (V2>0) , 借款人的收益为U2 (U2>0) 。消费金融公司和借款者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

对上述博弈模型运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首先求解模型的第二阶段, 若金融公司选择发放贷款, 借款者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违约 () 。再回到模型的第一阶段, 借款者做出的还款承诺只是一纸空文, 在借款人采取违约策略的同时, 由于金融公司是理性的, 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不发放贷款 () 。所以, 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消费金融公司不贷, 借款人违约}, 即借贷双方的信贷交易活动以失败告终, 局中人陷入“囚徒困境”。

假设金融公司和多个借款人进行信贷活动, 在此博弈模型中可以进行如下分类:设在借款者群体中选择守约策略的称为“非理性借款人”其比例为, 剩下的借款人都选择违约策略, 称为“理性借款人”, 其比例为, 同理在金融公司群体中选择贷款策略的称为“非理性贷款人”, 所占比例为, 剩下的贷款人都选择不贷款, 称为“理性贷款人”, 其比例为, 于是有:

“非理性借款者”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可用如下动态微分方程表示:

2.1.2 授信决策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

2.2 贷款归还阶段

2.2.1 贷款归还阶段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将个人征信体系引入到消费信贷活动中, 使得贷款双方的信息公开透明化和最大化, 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为消费信贷活动提供一个重复博弈的市场环境。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中, 从贷款者对借款者的借款活动进行监督这一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借款者的策略集合为{守约、违约}, 贷款者的策略集合为{监督、不监督}。下面假设:

假设1:当贷款者不监督, 借款者守约时, 双方的收益分别为X1、Y1 (X1>0, Y1>0) ;

假设2:当贷款者不监督, 借款者违约时, 借款者将获得所有贷款, 贷款者会失去全部或部分本息收入X2, 此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X2、Y2 (X2>0, Y2>0) ;

假设4:当贷款者监督, 借款者违约时, 贷款者在收回全部或部分的贷款的同时, 对借款人处以相应的罚息, 此时贷款者的收益为, 借款者的收益为。

设贷款者监督的概率为P, 借款者守约的概率为q。求解上述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1) 贷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2) 借款者的期望收益为:

2.2.2 贷款归还阶段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

2.2.3 贷款归还阶段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

由于经济活动中交易并不是一次性的, 而是多次重复的, 所以重复博弈中的单个博弈存在时间间隔, 需要在各博弈阶段考虑贴现因子 , 由无名氏理论可知, 贴现因子反映了博弈模型局中人的耐心程度。

先看贷款者的情况, 贷款者在各阶段收益之和为:

要使得贷款者的收益向量优于单阶段均衡收益之和, 即有:

再看借款者的情况, 借款者在各阶段收益之和为:

要使得借款者的收益向量优于单阶段均衡收益之和, 即有:

要使 (8) 、 (9) 两式同时成立, 应满足:

则双方决策人相应的收益矢量要优于单阶段均衡结果的简单加总。这表明局中人在保持一定的合作概率, 减少损害对方利益的前提下, 会使得双方的期望收益同时增加。在局中人博弈开始时期, 局中人都采取混合博弈策略:

当有一方改变策略时, 即或发生改变, 改变的一方将会将会给自己一方带来收益并使对方收益减少, 这时博弈会立即进入纳什均衡点, 并将永远保持在均衡点位置;反之, 局中人都不改变策略, 博弈模型将一直保持混合战略状态。称这一战略组合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2.2.4 贷款归还阶段的无限重复博弈模型分析

3 结语

本文通过建立借贷双方的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阶段重复博弈模型, 分析了个人征信体系对消费金融信贷活动的影响。在信贷活动中引入征信体系, 使得借款者的个人征信数据可以在所有贷款者中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从而鞭策借款者按时履约还款付息, 如果不存在个人征信信息共享机制, 即便在消费信贷中引入资产抵押, 消费信贷仍然会是无序和不完全的。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尚处于初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消费者信用记录不易获得等, 给消费金融公司的信贷业务开展增加了困难。为了消费金融和信贷市场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制度, 而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的法制环境, 颁布强制性法律法规, 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开放个人征信数据, 出台相应的个人征信行业法律法规, 以不同的方式规范征信活的。 (2) 走市场化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 对征信产品和服务进行拓展创新, 创造出多元化、新分化的征信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征信中介机构, 主要包括信用担保公司、信用保险机构等。 (3) 加强个人征信的行业监管与自律管理, 主要包括征信机构的市场进入条件、经营的合规性监管、征信数据安全性监管以及出现相应的征信信息真实性纠纷时的法律裁决。 (4) 推进个人信用的标准化建设, 主要有:个人征信体系专业术语的规范;统一便于信息整合与信息共享的个人征信信息标识标准;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等。 (5) 加快征信教育与征信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总而言之, 就目前我国征信状况而言, 完善义务征信的法律体系, 成立中性、独立、信息全面的国家信用中心和鼓励民营信用公司积极竞争, 是较为理想可行的办法。

摘要:本文将消费金融借贷双方信贷活动分为授信决策和归还决策两个阶段, 运用完全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阶段重复博弈模型来分析借贷双方“囚徒困境”问题, 以期对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些许意见和建议。分析结论表明, 就目前我国征信状况, 完善义务征信的法律体系, 成立信息全面、独立的国家信用中心以及鼓励民营信用公司进行积极良性竞争, 是比较理想、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消费金融,个人征信体系,信贷市场,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1]Akerlof G A.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3) .

[2]Stiglitz J, Weiss 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3) .

[3]Klein D.Promise Keeping in the Great Society:A Model of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J].Economics and Politics, 1992, 4 (2) .

[4]Jappelli T, Pagano M.The Role and Effects of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R].Working Paper No.136, Center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5]张中华.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金融资产增长和消费需求变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 (04) .

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 篇8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将极大扩展征信体系的数据范畴,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 推动传统信用评分模式的转变, 进而对推进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现在其基本应用模式进行分析。首先, 大数据征信模型以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 多渠道采集信息, 不仅汇集对象的信贷信息, 而且将其交易数据、社交信息、申请信息等, 实现信息深度与广度的融合。其次, 将大数据征信信息用于互联网金融, 其建模过程应具体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 浓度挖掘各种来源各种形式的信息特征;第二步, 寻找这些变量之间的一些关联性。第三步, 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将这些信息重新归类为某些信用特征;第四步, 赋与每项信息特征分值;第五步, 计算源于大数据的信用得分, 并做出评判。第三, 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把握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用分数是基于海量数据、大量社交网络数据、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处理。

2 案例分析———芝麻信用

2.1 芝麻信用的运作模式

2.1.1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与传统征信机构主要采集信息主体在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不同, 芝麻信用管理公司 (以下简称芝麻信用) 采集的个人信用数据较为广泛。

2.1.2 以“芝麻信用分”为核心产品提供个人信用评分服务。

目前芝麻信用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信用评分模式, 推出“芝麻信用分”评分服务, 并已在阿里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 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评分结果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 违约可能性越小。利用大数据技术, 芝麻信用综合考虑个人用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等五个维度信息, 对个人用户信息加工后得出最后评分结果。任何一个维度的得分高低都将影响个人信用整体得分。

2.1.3 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推广芝麻信用评分应用。

芝麻信用与阿里电商平台上众多特约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开展合作, 推广芝麻信用评分结果的应用。一是芝麻信用分接入租车、租房、酒店住宿等生活场景并提供针对性服务。二是芝麻信用分涉足个人消费金融领域。目前芝麻信用已与蚂蚁微贷旗下“花呗”、“借呗”、招联金融旗下“好期贷”开展合作。如:芝麻信用状况为“极好” (即芝麻信用分在700分以上) 的用户, 可申请开通“好期贷”, 享受额度在2千至1万元的个人消费贷款等。

2.2 芝麻信用存在的问题

2.2.1 线上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一是采集的个人信息不合规。而芝麻信用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互联网的大数据, 这些数据是否包含禁止采集或限制类信息不得而知。二是个人信息保护存在风险。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 芝麻信用对外宣称, 不管是机构还是他人, 要查看信息主体的芝麻信用分, 必须获得信息主体本人授权。但在实际操作中, 任何人查询芝麻信用分只需用手机或电脑凭密码登录支付宝客户端点击查询, 就可以获知自己或他人的信用分数和信用服务情况。

2.2.2 数据采集维度不够完整, 信用评分难以反映信息主体真实信用状况。

一是数据来源以本行业内数据为主, 数据采集维度不够完整。二是缺少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作为支撑。目前芝麻信用尚未获得征信机构牌照, 也未能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导致芝麻信用分的计算中缺少对个人银行信贷信息的衡量, 这使得芝麻信用在个人信用评分结果的准确性上存疑。

2.2.3 个人信用信息主体异议处理和救济难度大。

目前, 芝麻信用采用通过支付宝向公测用户推送芝麻信用分, 但并未告知用户对芝麻信用分存在异议时的救济手段。特别是目前支付宝用户的身份验证还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 支付宝仅表示相关用户可以提供身份证、驾驶证、户口薄等身份证件对冒用账户进行停用, 并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异议信息的方案。

3 政策建议

3.1 加快征信相关立法工作

我国征信业发展迅速, 但是在立法方面却严重滞后。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是征信业迅速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仅有少部分大城市出台了征信管理法规, 需要从全国着眼开展相关立法工作。

3.2 扩大征信数据的来源

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足够全面且细致的客观数据。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银行, 与发达国家的广泛的数据来源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应该把分散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公检法等单位的信息加以整合, 增加入到目前的征信体系当中。寻找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 为全民提供金融服务。

3.3 加强大数据征信的隐私保护

从保护用户隐私的角度考虑, 大数据征信活动存在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有关管理法规的法律风险。建议明确互联网金融征信的数据采集方式、范围和使用原则, 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采集、使用授权和个人不良信息告知制度。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互联网金融开始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现代化征信体系, 依靠大数据进行征信体系建设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分析大数据征信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金融

参考文献

[1]叶文辉.大数据征信机构的运作模式及监管对策[J].互联网金融, 2015 (07) .

上一篇:失眠护理下一篇:配网自动化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