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024-05-15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精选12篇)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

教育改革日新月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教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 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 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 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 缺乏想象力的训练, 发展下去, 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故在教学中, 先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如画树和房子, 可以先安排15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的分析, 只要画面需要, 什么颜色都可以画, 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 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 创造思维的萌发, 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 多感才能多知。因此, 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要在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 要敢于取舍环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据主观感受, 表现物体。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泥塑》这课, 要求学生用泥捏出各种各样动物、饰物, 这并不难,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 设计出有特色, 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泥塑。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 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怕同学起哄,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因此, 这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批改作业时, 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当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 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 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2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中学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关注,并且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就目前来说,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当这种学习的兴趣被充分培养起来的时候,教师在教授他以研究学问的学习方法就更加容易。与此同时,学习方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创造性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主体。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这也是对一般事物结果的猜测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联想,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造性素质。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比如,在数学《数据的收集》这门学科中,教师在对班级订购的学生班服尺寸测量中,如何对班上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时有些学生提出按男女顺序前后进行分类,再按全班学生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衣服尺码的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而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散发性创新思维,还能对学生的敏锐洞察力进行培养,并且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推动下,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多方位的问题思考活动,进而得到最终的答案。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翅膀。学生在青少年这个阶段,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着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设民主、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想象、积极创新。

三、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积极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这门学科理论知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又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想象力。这样,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智慧,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并且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教师可以组织一堂数学活动课,并且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许多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这些物体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类似于平行四边的东西以及举例在日常生活所看到与平行四边形相似的形状。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创设活动情境教学,组织有趣又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一、鼓励学生联想想象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联想,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形态、性质,想到了“北方的农民”,想到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学习生活中也可经常诱发学生去联想:说到沙滩就会想起贝壳和沙滩的脚印,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从而抒发对天真、纯朴的童年生活的忆念;看到树苗可想到孩子,由园丁想到老师;由丰硕的果实,想到耕耘者的辛勤劳作,精心管理和无私奉献等等。学生若能从具体事物出发,联想开去,思路一定会开阔。如此说来,我们实在有必要为学生营造成一种氛围,一种广阔的空间,一种充满活力的环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丰富的联想,活跃的思路,并具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很丰富、很活跃的时期,想象孕育着智慧,想象孕育着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中的实在因素。”在讲授谋文时,教师要设法诱导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有助于拓宽学习的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把酒颂月、对月怀人的中秋咏月词。教学时,要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划一个圆,接着启发学生想象:有的也许想象成孩子甜甜的笑靥,由此引发小时候甜蜜的回忆;有的想象成历史的车轮,由此引发哲人的思考;有的也许想象成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由此引发对环境的关注;有的想象成天上的圆月,引发人们想到传统的中秋佳节。

二、倡导学生质疑问难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一个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教材中的插图、选文都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反复审订,无疑是权威,我们对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要让学生会疑,就应当鼓励学生他们大胆怀疑,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明辨是非,精典散文《荔枝蜜》,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说“文中又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了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说这确实是一个瑕庇之处,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让他对这段话进行改写,借以推陈出新。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学生的质疑,也就谈不上对这段对话描写的创新了。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不满足于惟一答案的思维,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思维灵活多变,不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的手法,区分知识的异同点。同样写雪,都写了雪的美,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要是写苦寒,而《沁园春·雪》却评古论今年,抒发豪情,毫无半点愁苦。身份不同,心情不同,雪景也就不同,在课文之前,还可布置同学们收集其他寫雪的文章和诗词加以比较,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雪给孩子带来的欢乐;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其中的雪不是给人带来快乐,而是压“青松”的恶势力;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雪给世界带来了美,给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表达的是喜爱之情。以上每篇都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雪,主题不同,作者眼中的雪景也不同,同学们的感悟也就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同学们布置作文,要求同学们以不同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来写雪。

四、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结论。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能力。例如:“班门弄斧”比喻不要在行家高手面前卖弄本领,有的同学反弹琵琶,认为“弄斧”必到“班门”,因为行家高手才识货,“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认为,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了性命难能可贵。又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材料,大家都去赞美荷花,可有人偏来赞美污泥:“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的荷花?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吭,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高徒不一定出自名师”,“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是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好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设法调动学生好奇、求索、独创、发散思维等学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其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4

一、深刻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观察到眼前的什么现象, 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 还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思维, 思维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性, 决定着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对一个问题的深刻观察, 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的必然途径。当然, 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知识经验的丰富积累。必须对问题观察入微,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方能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灵感的产生, 是深刻的分析的必然结果。只有站到知识结构的至高点, 才能把握知识的脉络, 思维才能闪耀智慧的火花!

二、敏捷

思维的敏捷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而思维的敏捷性又以思维的流畅、变通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化归”、“换元”、“优选”等思想方法均是思维敏捷性的具 体体现。

思维敏捷性的训练离不开平时的课堂教学, 其与诸多因素有关, 如兴趣的广泛, 知识的积累, 但主要的还是设置情境, 提高思维的紧张度。其次是要进行反常态思维训练。反常态思维训练能活跃人的大脑, 在从超常角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能大大突破固定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熟知的概念、规律纳入新的关系, 用全新的观点来考察对象, 并作出正确的结论, 以增加思维的机敏度。

三、创造

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 从书本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得力于平时的训练。思考问题时, 不能忽视多种与时间、空间条件的可能的联系, 即应将构想的主体, 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的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这样才能防止思考问题时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才能做到“兼权熟计”。

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基础, 教学中把握思维的不同方向或不同角度, 寻求思维发散的不同途径,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篇5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四农场中心小学 崔桂云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发现;创造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犹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这是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也是从根本上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

对于枯燥无内容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如果能够主动发现,往往会是风光无限,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阅读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如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能从中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也就不用担忧学生的不学与学不好。

2.其次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精神与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改变阅读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后,设计三个读的环节:(1)自由朗读,想想哪些地方读不懂?等下可以提出来。(2)检查朗读,每人自由读一个自然段,而且是大家主动站起来朗读。(3)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进行朗读。这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写的时间,才能拓宽学生各自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当然也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二者是统一的。下面就谈谈我是怎样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进行语言训练的。

1.丰富表象与培养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思维。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积累表象。

2.培养想象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狭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能成其为人。虽然说的有些大了,但是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对课文的情景就能具体理解,并能浮想联翩,且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1)揭示关键词语、句子。如《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段话:“它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两只前足扒土,两只强有力的后足踏地”让学生抓住“搬、扒、踏”三个动词来想象、表演,蟋蟀的吃苦与灵活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抓标点符号。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讲到海水的颜色很多,有深蓝的、淡绿的……从这段话中的省略号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海水还有那些颜色。学生展开联想拿自己知道的所有颜色来说西沙群岛海水的颜色,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深刻了。另外还可以利用概括性语句进行想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细看插图展开想象;针对课文结尾展开想象等等。

只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自主阅读课堂,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与创造,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 培养目标 教学方法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应该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超常思考能力

超常思考能力,强调“超常”,是一种超越常态的思考能力。有超常的思考,才有事物的创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工人,人们习以为常,认为是常态,而马克思透过社会观察,超越人们认识的常态,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因它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上世纪前半叶,有千千万万不觉悟的贫苦农民,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而鲁迅却把这种农民的性格典型化,写成了《阿Q正传》。可见,有超常的思考能力,才能有社会科学和文艺作品的创新。

超常思考能力是创新的素质。一个学生的超常思维能力往往有如下一些表现:

(1)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然后经过加工创造,让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产生新的飞跃。

(2)对新事物非常敏感,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新事物发展的方向。

(3)摆脱常态,不囿于成见,不拘束于概念,从而改旧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

(4)借助于概括性联想,在摹仿中有所创造,能够把一个事物的特征,转嫁于另一事物,使之产生新的飞跃。

(5)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自由翱翔,力求把幻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有的事物变为可能,把不一定的有的事物变为一定有。

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超常思维能力。平时读写,求疑则是超常的起点,或在难点处求疑,或在困惑处求疑,或在易错处求疑,或在关键处求疑,或在无疑处求疑等等。如在无疑中求疑,就有超常思考。一般习以为常,以为无疑,超常思考,则能在无疑处节外生枝,探求新意。

二、培养进取力

超常思考力是创造的素质,而进取力则是创造的品质,有创造的素质而无创造的品质,也不可能创新。因而超常思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动力。进取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力量。

学生有进取力的表现是: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经常把未知的东西和新奇的东西,既当作挑战,严肃对待,又当作游戏,爱好着迷。经常把探索和发现当作最大的满足和享受。从而发扬蹈厉,不断创新。

有“胆”有“识”,“胆”和“识”是相互促进的。有“胆”无“识”,不能进取;有“识”无“胆”,不敢进取。有“胆”有“识”,才是真正有进取力。有进取力的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排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障碍,敢想、敢闯、敢干,大胆进步,不断创造。

进取力有“登高望远”、“艰苦奋斗”和“不断求索”三种境界。借用王国维的说法,来说明这三种境界的特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创造进取的第一个境界,创造者敢于登高求索,扩展自己的眼界和襟怀,但天涯望尽,不见踪影,这是创造的酝酿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创造进取的第二个境界,创造者矢志不移,艰苦奋斗,以便在险境中发现奇景。这是创造的艰苦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创造进取的第三个境界。创造者不断求索,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享受创造的欢乐。

进取需要高瞻远瞩,进取需要艰苦奋斗,进取需要不断求索。就是说,学生要在做学问搞创造的三种境界中,不半途而废,一境更进一境,坚持不懈、贯彻始终。这样,经过思想、感情、意志、性格的艰苦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品质。

三、培养想像力

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学创作必须充满想象,科学也需要想象,一切蓝图设计和创造发明,无不充满人类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有想像,才能有超常;有想象,才能有前进。想像之后,力求使它成为现实,以获得创造满足,于是便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推动力。创造想像,是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创造思维闪烁着的耀眼的火花。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物的“立”与“废”,取决于人们是否有预见。预见要以现实为基础。预见要全面,而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有比较全面的见解。而对未来作出设想,注定能调动学生积极展开创造想像,使他们进入创造想像的深远意境。

2.综合性。支离破碎的想像,不是创造想像。学生创作,是培养创造想像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构想过程中,失之于片面化,忽略其完整性;失之于简单化,忽略其复杂性;失之于表面化,忽略其本质性。这都是因为忽略综合训练缺乏创造想象,以至形成的偏颇。

典型化,是培养综合性想像的重要手段。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这是作家典型化的途径,学生也可以学。

3.鲜明性。典型化的综合,除了要求完整性、复杂性、本质性,还要求有鲜明性。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像的本质特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文学作品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都是新颖的、独创的、奇特的,因而也是鲜明的。创造想像的成果,以它响亮的节奏、绚丽的色彩、触动人心的力量,呈现在我们面前,非常鲜明耀眼。

四、培养选择力

想像多样,必须选择,经过选择,确定方向。选择力,就是善于提出思路,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中善于选择的能力。选择力,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就是对于事物的好坏、是非、新旧、美丑,不仅善于区别,而且善于选择的能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的问题,想出所能想出的一切问题,鼓励他们从问题的数量、质量,从问题的多种性和独特性,来体现创造性。又能从多式多样的问题中,经过选择,确定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选择力。

如对“眼睛”这个话题进行构思。由于入题的角度不同,确定的观点也就有异。可以是;(1)从生理上的五种眼睛(近视眼、远视眼、青光眼、色盲眼、火眼)类比写到生活或政治上的五种眼睛;(2)写葛朗台贪婪的眼睛,变色龙势利的眼睛,康大叔凶残的眼睛,母亲慈祥的眼睛,从而表明喜爱的是什么眼睛,厌恶的是什么眼睛;(3)以“目短于自见”立论,说明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的意义;(4)利用与眼睛有关的成语,如“目光短浅”、“目空一切”等,分析危害,说明要有能“高瞻远瞩”、“辩微识著”的敏锐的眼睛,如此等等。

比较不同的思路,选择入题的角度,使文章富有新意。因而,选择出的思路应该是,自己熟悉的,自己感受最深的,自己感兴趣的,创造的方向正确而又能取得创造成就的。其中创新的方向至关重要。方向是否正确,往往决定写作创新的成败,必须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方式, 它需要综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某些创新意识, 并经灵感思维的火花点燃, 且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此种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创新成果的综合思维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这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这一思维能力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知识的累积

不形成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都未掌握或未形成, 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产生。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学, 其知识的累积极为重要。拿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积词、识词义等是基础, 理解句、段、篇的能力是基本能力, 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是阅读各类文体作品的关键, 没有这些知识信息的输入与储存, 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设计的学习语文基本知识的“知识树”, 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信息网络系统。只有形成了全面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才能使创造性思维之花在这个信息之网中开放。因为只有这个网络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广性、开放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知识面广, 才能使思维发散, 铺得开, 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 只有在大脑中积淀丰厚的知识信息, 才能提高感受力, 深入认识, 激发灵感, 产生创造思维。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 创造性思维的潮涌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就是知识的累积。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创设良好情境

有了知识累积, 则有了创造的基础。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指两个课堂里教学双方的良好学习氛围。即课内要创造出一种热烈切磋的气氛, 课外要有一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智慧只有在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

课内语文教学活动, 要引向思维的深化, 使学生有超越课堂教学要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课内的热烈切磋讨论气氛是重要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了整体性认识之后, 集中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趋向一致的意见是:鲁四老爷杀死了祥林嫂。但也有学生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是整个封建制度。理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流毒反映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造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不仅统治阶级内部有鲁四老爷和四婶这样的维护者, 而且被统治阶级也受着很深的影响, 例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小叔子、大伯等, 他们虽不同于鲁四老爷, 但也参与了迫害祥林嫂的活动, 因此, 从本质上说, 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是吃人的封建制度。有个学生甚至联系到电视剧《轳辘、女人和井》中枣花娘的死这一新时代的悲剧, 然后阐述道:虽然时代不同了, 制度大变了, 但封建意识仍然可以杀死人!这些, 无疑具有一定的创见。课后, 甚至有学生能用多种交换变化的影视蒙太奇手法写出《鲁镇除夕》的电视剧本来, 不仅再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并且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染了鲁四老爷家除夕的祭祀欢庆的情景。这种创造性想象, 无疑是小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其入境之深, 不仅是想象作用, 如果没有某种灵感思维活动, 是不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重新创造的作品的。

而课外的世界更是广阔的, 大自然的美、广阔的社会人生,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这一点, 他不断重复表述他的一个思想: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永远源泉。他认为特别重要的是, 要让儿童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最初的真理, 并创造性地发展他们的思维, 所以他创建了“蓝天下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四年内经常不断地每周两次把每一组学生带到葡萄园、绿草地、田野、溪边、村外小山丘……在这样的“蓝天下的学校”上思维课。在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下, 学生就会产生某些灵感思维的火花,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重在启发学生的灵感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死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因此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基于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启发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启发学生的发散与辐射思维, 摒弃某些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死板考试。

首先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 只有多向发散, 才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 思维扩散, 超越常规, 求异探新。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作文时, 以树根的联想为题, 学生从扎根深因而枝繁叶茂到树根与树根交错盘结, 多方发散, 再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群众关系乃至如树根般交错盘结的不正之风等,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地写出一批好作文来。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方法上就不应使学生固守一隅, 而应结合联想, 激发灵感, 朝多个方向———无论顺向逆向, 还是多向辐射———发散开去。

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8

一、好奇和探求是起点

好奇心可以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 是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促使下的行为就是探求, 而探求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并引导、激励他们的探求精神与活动。例如, 学生第一次上地理课时, 往往兴趣很高, 好奇心很强, 这时, 他们会提很多问题, 如:“为什么天上会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为什么有地震?”“星星大还是月亮大?”“为什么河水会被污染?”“飞碟到底是什么?”“太阳会不会西升东落?”……尽管有些问题似乎很幼稚, 但作为教师却不能显示出很不耐烦的样子, 或是随便应付了之, 这样往往会把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全压制了。而比较恰当的回答应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总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是否有其他的一些星球会看到太阳西升东落呢?通过今后进一步学习你们就会知道了。”这样, 既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 又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再者, 课堂上要适当采用发现法, 就是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 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 去找到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答案是自己发现的, 从而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地理课堂教学为发现法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答案的最好凭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地图这一工具, 不断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和解决方法, 并按照教师的指导, 系统地层开思考。例如, 进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等温线分布情况, 得出“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接着再引导学生比较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等温线分布情况, 对照地形图得出“同一纬度地带, 海拔低处气温高, 海拔高处气温低”。这样的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容易记住所学的东西, 还学会了怎样去发现学习, 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二、直觉思维是催化剂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 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和判断的思维。有时也指百思不解的时候, 一种想法突然出现或突然领悟。很多事例证明, 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地图中有着众多的形象符号, 如河流、山脉、湖泊、沙漠、海域等等, 它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各种地理事物的概况的表象, 这种表象会促进学生产生直觉思维, 从而进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例如, 用中国地形图分析长江, 学生结合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形特点, 就会得出:山区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可以发电;平原地区则水流平稳, 可以航行、灌溉等结论。因为这时学生的认识活动, 并不是先经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才获得以上知识, 而是凭着头脑中的表象 (高山的流水, 从高处流下自然湍急) 来进行思维的, 这种思维, 不仅可以获得知识, 而且具有不受先前形成的概念、规律与理论约束的特点。因此, 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有现实意义的, 也是可行的。培养直觉思维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捕捉

高中计算机教育正在蓬勃发展, 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 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对信息技术几年的教学实践, 获得几点心得体会, 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安排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带着问题去学习, 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 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 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1)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 (2)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 (3)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 在教师的指引下, 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 逐个解决问题, 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 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 开门见山, 重点突出。用这种方法导入, 使学生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有的放矢。

演示式的导入就是通过课件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 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 本人在进行Front 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 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得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 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 都非常羡慕, 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这样, 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 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 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 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 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 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 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 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这时再适时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 就会让学生明确了学习图

二、教师大胆放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大胆放手,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念头。教师要告诉他们在思考的时候, 可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念头, 应把它们都记下来, 然后再继续思考。因为这些念头常常是转瞬即逝, 你不抓住, 一会儿就忘了, 而这些念头往往很重要, 甚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三、逻辑思维是必备能力

逻辑思维是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 运用概念, 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认识过程。它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备能力。因为创造性活动不仅要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 更重要的是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分析推理, 加以论证。这些都需要有周密的逻辑思维, 否则比如说, 在《上网浏览》教学中, 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 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 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 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 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 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学生在练习中发现, 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 网址是什么?这时, 教师再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 如果无法解决, 大家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 学生既巩固了知识, 又突破了难点, 真是事半而功倍。事实证明, 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 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 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创设的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总会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 使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

如我在讲授“Word”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访问站点, 点击“优秀学生作品”———电子板报。精美的板报设计, 强烈的视觉冲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1. 少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 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 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 应注重少讲多练, 通过精心导入, 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 最后巩固练习。其中,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 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2. 分段教学

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授课、分段练习的方法, 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 然后让学生练习, 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 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 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 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适当地运用到每一节课中, 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总之, 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渭县马营中学)

难以成功。因此,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对沿海地区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时, 如果不了解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 学生往往会根据海水是空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推理出以下的错误结论“凡是沿海地区, 降水一定丰富”。如果掌握了科学归纳推理的基本要求, 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错误, 因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水汽的来源和水汽凝结的条件这二者的结合, 而沿海的位置与降水丰富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的源泉在于好奇心。人们往往是对于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感到“惊奇”时, 才在情感上燃烧其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兴趣。高斯研究数学是因为他对数学有好奇, 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因为他对到底使用哪种金属做灯丝才合适产生了好奇。因此, 想让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而形象的教学工具都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区别时说:“中国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这正说明了中国学生不敢突破常规, 不敢放手去做, 拘泥于一些旧的或固有的条条框框。中国学生就算想打破常规, 准备说出自己的观点或做出一些突破常规的行为, 往往也是畏首畏尾, 不停地问自己:“我这样做可以吗?我这样做别人会笑话吗?”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中国教育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难怪诺贝尔获奖者中, 中国没有一人。可见, 创新、自信意识的培养多么重要。因此, 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想象, 充满自信, 不断给自己暗示:“我能行。”

三、教会学生敢于“扬弃”, 善于“扬弃”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要求我们不唯书, 只唯实。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懂得:书本上的东西和专家权威的说法, 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下得出的结论, 当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 就应该按照新情况得出新结论。真理是具有条件性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 一书写尽天下理。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这里说的就是要敢于“扬弃”, 敢于怀疑, 与时俱进, 坚持创新。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注入”、“灌输”, 而应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 敢于结合课本提出新问题、新思想, 要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充分独立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

四、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我国有一则哲学性非常深刻的古谚, 即“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就是对“教人方法”的肯定和赞赏。“授人以鱼”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 读“死书”;“授人以渔”讲的是培养人的能力, 教人去学习、去研究的方法。二者相比, 后者的意义更加深远,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独有偶,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点石成金”的故事, 是要现成的金子呢, 还是要点石成金的技术?答案自然是后者。由此可见, 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教会学生去分析、探讨、发现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否则, 一味地读“死书”, 即使把书本上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 也还是不能“学”到什么。因此, 老师要把教学生思考的方法作为重要职责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五、打破创新的障碍———规范

规则, 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 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如果我们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规则上, 常人没做的, 不能去做;常人没想的, 不能去想, 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 势必会导致人们, 在行为习惯上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严重压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使人缺乏求异性、首创性、多向性、跨越性, 所以, 我们不能更多地用既定的规则去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单位没有这种规定”、“规定不能打破”、“我们以前从未做过这事”等等。也有这样一幅漫画:在一所学校大门口, 陆陆续续进去的学生的头, 各种形状的都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12年后学生陆陆续续走出校门, 而头都变成了椭圆形。这是一种对压抑学生个性的“标准化”的管理的一种绝好的讽刺。在这样的环境中, 在这种规则的模式下, 学生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吗?会有创造性思想吗?这一切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毫无创造力、死啃书本的儒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篇10

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前,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科学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想象思维。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想象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

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未想到的、去找别人未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即具有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灵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试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创设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学习气氛。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学应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在此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上《祝福》这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著名作家夏衍于60年代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进行了艺术创造,结尾处增添了祥林嫂临死前用刀砍门槛的情节。请大家讨论:这样增添的情节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有说好的,有唱反调的,有的更明确说“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大家情绪亢奋,思维的火花在自由的讨论气氛中闪烁。抓住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找依据来证实“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这一看法。学生又一次翻书查找,有的沉思默想,有的窃窃私语,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但没有否定迷信,所以不能用刀砍门槛。因而,刀砍门槛的情节违背了原作所规定的祥林嫂性格发展的逻辑。是不成功的。

这样教师创设了一个与原先学习情景相反的新情境,采用讨论方法。气氛活跃,轻松自如,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懂得,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独创性是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之一。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人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家之作很多,其先文、注释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审订,无疑是要相信的,但相信不等于迷信。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习惯、表意不明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倘若以“名家之文就是名文。不会有误”为由,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制学生的发现力。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辩明是非。要让学生会疑,就要在有疑外加以强化,激发学生认真质疑。如在讲授《(呐喊)自序》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鲁迅是位坚强的战士。怎么会产生寂寞苦闷的情感呢?”面对学生的疑惑,可以先不立即作答,而是巧妙地加以引导,先扣住课文“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一句,联系《故乡》《药》等文之事,然后故意下了个错误结论:鲁迅消沉下去了。结果引起了学生纷纷质疑。他们查找原文。讨论研究,认为文中“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说明鲁迅当时的心境虽然寂寞,但他是不甘寂寞的,因此也不会“消沉下去”的。此时,老师才指出“好梦——寂寞——呐喊”是鲁迅的战斗历程,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过程。“好梦”后的“寂寞”是因为救国救民的思想一直无法直接实现的缘故,

“寂寞”之后的“呐喊”说明鲁迅没有消沉,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韧性战斗”了。经过这一剖析,原先提出质疑的学生便懂得了,鲁迅的寂寞和苦闷与他坚强不屈的性格是不矛盾的。这样在学生有疑的地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质疑,然后因势利导地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如在上《米洛斯的维纳斯>这课时根据作者的话:断臂的维纳斯让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想象自己心中不同的维纳斯。笔者让学生设想维纳斯的手在做什么,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设想出了自己心中的维纳新:有的说她的手在向人间散播爱。有的说她抱着婴儿。有的说她正托着金苹果。有的说她手端着咖啡。有的说她的手敲着键盘在冲浪……学生的思维拓展开,创设了很多的维纳斯,又具有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对“荷花与污泥”这则作文材料,一般人都赞美荷花,可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其实,污泥更具有令人称颂的好风格,试想,如果不是污泥勤勤垦垦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贵的是污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地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又如《近墨者未必黑》《不闲是福》《做人还是要有点阿Q精神》《“开卷”并非都“有益”》等都是求异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此外,还可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如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都能有效地发展青少年的各种创造才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12

首先,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 可以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探究活动, 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 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 培养学生兴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途径也很多。 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 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不放倒学校内的旗杆, 如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师:“如何不放倒校内的旗杆, 测出旗杆的高度? ”生:“利用太阳光照射, 实物/ 实物影长=k, 据比例知识用一米尺测量即可知道。”师:“可惜今天是阴天, 咋办? ”学生往窗外看 (笑) , 开始议论如何解决。 在学生兴趣正浓、 急于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时, 我适时地导出新课。 像这样设置悬念的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掀起一节课学习的高潮打下基础,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灵活, 寓教于乐可自然充分体现, 能力培养无形融在其中。

兴趣能激发灵感, 灵感能激发创造, 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其次,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和猜想,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举措。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 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没有创造。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在观察中及时辅导。 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不同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指导学生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在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 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 使它旋转成一个圆,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 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 提问:“你发现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小球旋转成一个圆。 ”“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 ”……在学生回答的质朴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看到:无数条线则理解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感性材料。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而是大胆地猜想, 小心地验证。 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 在教学上的单纯积累, 而是一个充满猜想和反驳的过程。 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 属于创造性想象, 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面积时, 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 这时变成什么图形? 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上底缩短为0, 这时又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若把三角形的底抽象成弧长, 则扇形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便打开了, 同时进行猜想、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最后,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台阶。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 想别人没想到的, 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 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善于假设, 怀疑, 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与众不同的死路。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总之,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教学,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数学知识教学过程的始终, 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 2007, 4.

[2]张思明.中学数学教与学.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舞台, 2009, 4.

[3]许秀华.中学数学教育.新课改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05, 4.

上一篇:音乐中的数学下一篇: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