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2024-05-15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共12篇)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1

摘要: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体系。近年来, 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 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这种发展极不平衡, 还存在许多难题, 与师范院校合作则是破解难题, 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师范院校,合作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已上升到高度重视的阶段。但受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发展缓慢。因此, 不断探寻新的教育方式, 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教育环境, 走出困境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近年来, 受国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成功模式与有益尝试的影响, 建立本土化的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关系就是一种新的举措,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能有效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走出困境。

一、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困境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 新课程实施中缺少物质条件或物质条件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硬件设施不达标, 不少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完善, 没有规范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其次, 教师数量紧缺。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福利待遇低, 很难留住人心,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一方面, 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把目光放在了条件好的城市学校, 很少自觉自愿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 这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能注入新鲜活力;另一方面, 一些在职的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也费尽心机, 通过各种途径远走高飞。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 所缺岗位不得不由代课教师填补, 这些代课教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是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 有的是初中或高中毕业, 文化程度、教学技能和水平偏低, 根本无法胜任教育工作, 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制约。

2、教师素质偏低

(1)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包含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各个维度, 其中隐含着各种价值判断。”具有主体性、个体性、稳定性、情感性、评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 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 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但是, 与城市教师相比,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相对落后, 普遍远离新课改要求,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如在教学目标上, 对知识目标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学生能力发展, 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在学生观方面, 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者, 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科学的方法论知识等方面。”我国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 信息资源闭塞, 教师无法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城市教师相比, 其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显突出。具体表现在专业知识不牢固, 知识面狭窄, 教育理论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肤浅, 教育手段单一。

(3) 教育能力水平低

教育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的看家本领。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是决定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 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教师教育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 对教学的目的、内容、程序、方法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交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的教育机智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据调查表明:“44.9%农村中小学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因为农村中小学不能给他们提高能力的机会, 其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职业压力大、负担过重, 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对教学工作只是敷衍了事, 根本谈不上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与师范院校合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有效合作将为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 合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跨入一个新的台阶。

1、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矛盾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农村基础教育领域, 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 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矛盾, 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学秩序。这是因为师范院校不定期的委派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讲学, 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模式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引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价值理解、专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等方面的发展。”与师范院校合作关系的建立, 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宽广的信息, 拓宽视野。这源于师范院校交通地理发达, 教学设备先进, 大学教师与学生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及探究反思精神, 对文化的理性思考、对事物的执著追求, 引领农村中小学教师改变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 激发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3、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

在新课程背景下, 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 合作能使农村中小学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教育体系, 从内容、形式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实效性的改革, 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课程内容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变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是对教师教育体系改革运行机制层面的一项实践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校合作有效性的对策

我国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合作是受国外特别是美国教师发展学校的影响而建立的一种乡土化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还处于尝试阶段, 需多方配合才能真实有效。

1、建立合作保障机制

合作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国内合作与国外合作相比有着自己的本土特色, 合作并不等于两者的简单结合, 而是一种具体的行动合作。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作保障, 才能使合作双方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价值。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国家社会要为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第二,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龙头, 以农村中小学为主体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三, 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 农村中小学要主动与师范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互相督促。

2、创建民主平等的合作模式

在农村中小学与师范院校的合作中, 双方应在平等关系中合作, 彼此承认对方的特点, 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 建立一种自愿合作、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模式。因为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 才能真正发挥个体和整体在专业中的创造力, 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作用, 引导其专业化发展, 体现其内在价值。师范院校研究者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抛开“指导者”的身份, 以平等的态度进入农村中小学, 充分体现合作的诚意, 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紧张与不安心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对师范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以礼相待, 充分信任师范院校的研究者。

3、加强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互动

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师范院校教师注重学术研究,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 但缺乏“田野实践经验”;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实践经验, 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优势互补。因此, 双方应求同存异, 合作互动, 积极探寻有实际价值的或直接涉及教育教学过程的问题进行研究。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主动深入到农村中小学, 特别要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堂, 通过提问、咨询、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负责向师范院校提供教学实践基地, 与师范院校教师、学生一起, 组织实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专题活动, 真正实现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的文化融合, 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南彪、吴传刚:《农村中小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共生愿景建构》, 《大众文艺》, 2011 (15) :249-250。

[2]曾琴、李静:《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构建的思考》,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1) :121123。

[3]彭虹斌、袁慧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困境、原因与对策》, 《集美大学学报》, 2011 (2) :60-64。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2

金钱与爱

——《钱堆里的男孩》读后感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10级2班田正宇

五百双耐克鞋,后花园里有一个一级方程式标准赛道,来自日本的机器狗,一辆高尔夫电瓶车,两百万英镑的生日红包,两艘高速游艇,两条鳄鱼一条鲨鱼,一个IMAX高清影院……你知道吗?这可是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所拥有的东西。这个男孩就是靠卖手纸起家的大富翁斯帕德先生的儿子乔•斯帕德,他是全球最富有的小孩,他的身价已经达到100亿!我特别羡慕他,因为他所拥有的这些东西,也是我非常渴望拥有的。但是,当我知道乔•斯帕德因为没有一个朋友,也缺少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而生活的很不幸福的时候,我突然解开了心中的一个谜题,那就是钱究竟是不是万能的,金钱和爱哪个更重要。也明白了大卫•威廉姆斯说过的那段话:“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譬如,即使拥有亿万财富,也可能换不来一个真心的朋友。”

世界著名幽默大师、作家大卫•威廉姆斯的《钱堆里的男孩》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金钱和友情、亲情的故事。12岁的乔•斯帕德虽然非常富有,但却没有一个朋友。只有胖男孩鲍勃想跟他做朋友,但乔根本看不上他。后来乔的爸爸生意失败,乔又重新成为穷人的孩子时,他想让鲍勃做他的朋友,但是,鲍勃还会理他吗?答案是肯定的,鲍

勃成为了乔的朋友,真正的朋友!

这本书讲述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感动不已。我和爸爸妈妈虽然不像乔和他爸爸那样富得流油,但是爸爸妈妈的关心呵护,像甘甜的雨露浇灌着我,让我茁壮成长。并且,我还拥有更为宝贵的财富,就是我的好朋友们。我和好朋友们互相帮助,一起快乐地成长。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要用彩笔,可是我偏偏忘记带了,这可怎么办?就在我急的抓耳挠腮,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时,我的好朋友徐梓朔把他的彩铅借给了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那次美术课,我不但顺利完成了作业,还得了五颗星呢!当我的朋友有困难时,我也会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还记得那次,我的好朋友柳森烨不小心把腿磕伤了,我看到后,立即跑上前去,把他扶到了学校的卫生室,帮着老师处理好后,又把他扶回了教室。虽然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课耽误了一大半,我却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生活在钱堆里幸福,还是生活在爱的海洋里幸福?如果你还不知道,那也赶紧来读读大卫•威廉姆斯的《钱堆里的男孩》吧。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3

摘要: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现状、国内外企业大学发展动因的考察,从中小型企业与高职院校各自合作收益的维度分析了两者合作建立企业大学的可行性,并发现高职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均能从合办企业大学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机会。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高职院校 企业大学 可行性

1 研究背景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也越来越难,需要不断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大量的人才保障,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中小型企业人才培养问题成为诸多企业较大的发展瓶颈。

在此特定竞争环境下,企业大学孕育而生,国内外大型的跨国公司大都已有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同时也为自身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提供了很好的人才资源保障体系,企业大学为这些大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也同样面临着迫切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企业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为此,如何有效的建立一个企业大学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中小型企业现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不仅庞大,而且对于减轻和促进就业压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凡意义和重大作用。为此,政府近几年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大力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寿命很短,成功做大做强的更是寥寥无几,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司战略不清晰,中小型企业多数把生存和盈利放在第一位,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和中长期目标。

②公司人力资源不能保障,个人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员工流动性比较大。

③员工继续教育得不到有力的培养体系保障,其技术及职业素养得不到持续性提高,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

④创新意识不强,跟不上科技进步的节奏。

⑤企业大多没有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致使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市场中没有持续性竞争力。

⑥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1.2 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动因

企业大学的发展已有60年的历史了,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对企业及员工不断提出新要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大学的任务和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延伸。通过分析,发现现代企业大学的快速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企业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错位。现代企业的发展节奏难以让传统的大学跟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性及创新意识。而现代企业大学为员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满足了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

②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在市场中要获得发展的机会,其学习能力成为关键因素。

③满足企业文化传承与企业品牌的推广的需求。

④契合提高企业效益的现实需要。现代企业大学通过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合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计划安排,让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2 中小型企业与高职学院合作创办企业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期望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适合企业的人才。基于此,两者可以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并通过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双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及满足员工不断要求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就必须对企业需求有持续、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共同创办企业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能够对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科研资源及市场信息资源等进行很好地融合共享,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贯通和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两者开展合作的收益分析如下:

2.1 中小企业参与合作的收益

①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培养问题。企业和高校都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但是中小企业内人才的培养受到企业自身科研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限制,中小型企业对内部培养人才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小企业可与其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培训更多的企业员工。

②减少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建立企业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设备、教学师资、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组建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自己成立企业大学来讲会很困难。中小企业如果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中小型企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借用或合用高校现有的平台资源,从而节省大量资金的投入。

③提高中小企业研发能力。通过合建的企业大学平台,与高职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提高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

④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宣教可通过合建的企业大学平台开展,通过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植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2.2 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的收益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4

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合作的现状

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现状并不理想,师范院校近年来在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的影响下,已经将重心偏离了培养未来教师的轨道,很多师范院校认为自己的学校应该向学术型大学发展,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过于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而真正的学术不能脱离实践,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术更是离不开在中小学的实践。而在中小学由于升学率的影响,他们的重心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中小学并没有意识到与师范院校合作会有什么好处。师范院校认为中小学缺乏理论,而中小学又感觉高校在盲人摸象,也就产生了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互相不信任的现状,没有意识到如果合作会取长补短,都缺乏合作的愿望。

大学和中小学各有所需,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在中小学的真实情境中得到锻炼,而中小学的教师虽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缺乏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如果能合作,就能彼此满足需要,互惠互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缺乏锻炼,实习的时间太短,而且师范院校也很少把有经验的教师请到大学课堂上进行真传,师范院校的老师亲自到中小学进行指导的也是寥寥无几。实际上,师范院校的学生渴望多了解中小学的实际,师范院校的教师也需要真实的中小学教学情境作为研究的支撑,而中小学的教师也迫切需要师范院校专家的指导,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能够合作,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2001年,首都师大率先在北京推行并建设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03年天津师大的康万栋教授也推行了教师教育改革,在天津师大和天津中小学之间互派教师,互帮互助,受到了各大中小学热烈欢迎,这可以说是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良好的开端,探索和建立中国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动向。我国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新型的合作才刚刚开始,需要在全国大范围开展,任重而道远。

国外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教育合作的经验

1. 美国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是教师发展学校的简称,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与大学合作,通过由师范大学与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学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融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为一体,以达到教师教育改革与学校革新同步的目的。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双方经过探讨协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及管理机制。专业发展学校通常以合作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一个理想的合作小组通常包括4名至5名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2名至3名大学教授、5名至10名研究生、若干名本科师范生及其他人员。

大学负责实习生的选配,保证实习生遵守各学校的管理制度,派遣大学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和联络,向合作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向合作学校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等。而中小学则负责向实习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负责安排时间和场地以举行各种会议,为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

师范生必须在专业发展学校做一学年的实习教师,大学的督导教师和中小学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培养,师范生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实习教师平时作为助手辅助并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每周有一天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

2. 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学和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的一种师资培训方式,也有人称这种模式为教师伙伴学校。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政府提出旨在提高师资培训质量的教师改革举措,将师资培训的重点由理论移向实践,强调根据中小学的实际需要来培养教师,以中小学为基地,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增加一倍,增强中小学在培训师资中的作用。

当前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都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所有培训课程包括学校工作和教学实践的主要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注重与中小学教学相联系。伙伴学校参与制定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学科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合作负责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保证实习质量。英国教师伙伴学校的特点有:突出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明确统一的目标定位;关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实行重负荷的教学训练;实行严格有效的监管。

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合作的途径

1.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应真正树立合作的理念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指出:“大学若想接着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指示,大学要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高质量,就必须在学校与技术教师培训校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成平等的伙伴。”因此,大学要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中小学需要优秀的教师,双方就要树立合作的理念。彼此应该懂得教师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中小学的事情,也是大学的事情。大学和中小学应该树立为对方服务的理念。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曾经提过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主张:“实事授业,当使该师范学生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并明确规定附属小学的“小学教员掌教授附属小学堂之学生,并指导初级师范生实事练习”。百年之后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更应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教育不允许大学教师脱离实际的教学存在下去,同时也不允许中小学教师单凭经验的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存在下去。同时离开一线实践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和高校教师到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教育教学实践观摩、教育实习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是对大学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素质要提高,只有在教学的特殊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教育需要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小学就为师范生和大学的教师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中小学教师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大学教师恰恰能满足中小学教师这一需求。彼此取长补短,获得双赢。

2. 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方式,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才能达到合作目的。

首先,师范院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实习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单纯的实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质量的实习也不是取决于实习时间的绝对长度,而是高质量的指导、科学的管理、严格的评价等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不仅时间短,而且在管理、指导、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教育实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其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积极参与实习基地的改革与建设,调动中小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师范院校派去的实习指导教师不仅指导实习师范生,同时还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指导中小学的教学,同时,中小学的教师也可以深入到师范院校为老师和学生传授实践经验。为师范教育的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把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都会获益匪浅。同时,在指导师范生实习的过程中,师范院校和中小学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再次,师范院校的老师可以和中小学教师合作教学研究。大学教师有理论的优势,中小学教师有实践和经验的长处,强强联合,只有更强,在实践中大学教师也学到了知识,返回大学课堂,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培养出来的优秀师范生充实到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会很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在合作中,本身就有丰富经验的中小学教师有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如虎添翼,因而会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增加教育实习时间,调整时间安排。可考虑采用循环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实习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循环又不断提高的过程,高师院校学生学科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时间更是如此。如美国的教师发展学校师范学生必须在那里实习一年,英国的教师伙伴学校每学年也有26周左右的实习时间,因此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生四年只实习6周,实在是时间太短。

同时还要改革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体制的开放化。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实习学校共同参与实习领导联合体,共同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组织、督导、评估,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和综合化,促进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教育部在2008年的工作要点也强调要“健全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参与进来,监督好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合作,提高合作的有效性,保证我们培养出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 2001-01-01.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师范附属小学2010 篇5

教科研工作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科学认识与发现,是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的探索与把握。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问题即是课题,教学即是教研的原则为宗旨,积极推进我校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创新,使教科研工作更好地为教育决策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大力推进校本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主题式研修为切入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主渠道,恪守“实、真、新、精、细”的工作法宝,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实效的主题式研修活动,做好凸现校本研修特色,开辟促进附小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校本培训有机融为一体,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位,开创我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一、建章立制,加强督查,开展工作。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而不流于形式,我校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张主任任组长,周华、刘丽萍为副组长,教研组长、各科教师为组员。形成了以校长室、教导处为主导,教研组、备课组为中介和桥梁,课题组为主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校本教科研的督导与检查,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强化研究资料的档案管理。使各课题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重点地开展教科研工作,并及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筛选和课题建档工作,把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教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

加强理论阅读:鼓励和督促教师认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同时还要求教师利用网络优势,提升理论素养,拓展科研视野。开展了各学科全员性的教师论坛,并且对较好的论坛材料进行了经验交流。采取“自学”与“互教”相结合的形式,把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要求备课组教师开展日常话题教研活动,增进在备课、讲课、辅导、反思等教学环节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了“十个一”。①写一个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②设计一个具有新意的教案。③上一节具有教改新意的汇报课。④写一篇读书笔记。⑤进行教育教学叙事比赛。⑥进行一次听课交流。⑦写一篇详细的评课稿。⑧制作一个课件。⑨一本课改计划。⑩写一篇主题发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明确自己的前进目标,为教师培训注入新的活力

创造条件开拓教师视野。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本学期先后组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和班主任外出

参加参观、培训和学习,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以及自己的感想在教研组内讨论交流,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提升。

三、加强教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以教研促课改。

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我们尤其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交流结合。并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教研任务来完成,努力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整体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习、借鉴、引进、交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了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教研工作落到了实处。本学期我校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侧重开展了系列的教学策略学习;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叙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针对本班学生的特征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科中环境教育的资源,注意渗透环境教育。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共同提高的课例研讨活动,让问题在课堂产生,用课堂解决问题。并相应实施推门课评价制度,极大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进程。

四、加强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研工作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继续专题研究我校的龙头课题《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在深入理解主课题的基础上,寻找本学科与之相结合的切入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子课题研究。做到了“组组有研究项目,人人有研究内容”,创设学校新课程研究的教科研氛围。语文学科围绕“提高自主写作能力”这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备课组为基本操作单位,以教研组为核心,开展实践研究。数学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完成了《探究

低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图形的自主学习模式》和《中高年级学生数学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研究》等子课题任务。英语学科围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年级段,按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综合学科在紧密围绕学校新四年发展规划育人目标和学校的龙头课题,牢固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同时,把“两纲教育”作为综合学科教研的切入点,各学科通过开展“两纲教育”教学展示课,并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研讨,使综合学科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能力。体育学科完成校本教材《快乐田径》的开发,进入初稿审查阶段。德育少先队将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开展“迎世博、学礼仪、树文明”活动,将《品社》、《世博礼仪》课程从课堂延伸到班级、校园、家庭、社区,采用多种形式将世博礼仪内化在每位学生行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服务、自主生活的能力。各子课题组成立后,正常的课题组活动,使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从保证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人员入手,然后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活动质量。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各课题组研究结合教研活动开展了大量活动,开展了实践课、评优课、展示课、研讨课等一系列活动。多次成功地组织了多次集体备课,每次都由同一协作组的教师开展合作备课,着重实际操作的分析,群策群力,齐心协力设计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流程,教师在积极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针对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得与失,反思探究学习的组织优劣,并及时用“教后语”形式记录下来,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教师们以高涨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堆砌成他们学习的收获,记录着他们努力探索科研的足迹。

五、下期展望

通过本学期校本教科研情况看,虽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解决: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理论水平的再提高。教师运用新课改思想驾驭课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的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团队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临邑师范附属小学 篇6

基于这一理念,临邑师范附小提出了构建成长型校园的目标,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学生成长社团、班主任研究室、家长委员会四大载体,关注、支持、实现他们业务素养、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家教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打造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新模式,促进每一个生命幸福成长。

教师共同体——教师在学习中成长。学校分别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读书、赛课、科研、研修四种渠道,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促进他们专业成长。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平台,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几年来,学校先后有50余人次获省市优质课、市教学能手、百佳教师、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百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县级奖项。

社团建设——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学校精心构建了包含艺术、体育、科技、国学、实践五大校本课程的社团建设体系,建立了50多个社团,通过特色课程建设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有效实现,促进学生的快乐成长。每年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四大节日上,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深切感受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所享受的幸福和快乐。

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在研究中成长。学校行远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成立四年来,秉承学习——研究——成长的工作思路,先后参加各类全国班主任工作研修班19期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博客创建、主题班会课、班级资料库、班级活动等专题研究,汇编《阳光的味道》《诗意与幸福》等12本论文集,累计撰写各类论文、总结、体会150余万字。学校班主任工作研究室被全国班主任研究室秘书处吸纳为国家级会员单位,多篇文章在《班主任》《德育报》《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11人次获全国班会课大赛一等奖、市班主任技能比赛一等奖以及市县优秀班主任称号。

家委会建设——学生家长在参与中成长。家长驻校办公、家长百家讲坛、学生励志远足、读书分享辩论会是临邑师范附小家委会工作的四大品牌。在学校家委会的组织下,家长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亲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利用职业优势举办家长讲座,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亲近大自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共读家教书籍,分享家教智慧,争做智慧家长。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家委会工作示范校、省家委会工作典型学校。

构建成长型校园的工作实践结出丰硕的成果。学校连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市规范化学校、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家委会工作示范校、市校本培训示范校、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市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德州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语言文字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山东青年报》和山东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报道。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7

一、高师院校现行课程设置的陈旧

就笔者所工作的省份来看, 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施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声乐、器乐与舞蹈。在声乐的大方向上又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在器乐的大方向上又分为: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两大类, 进而再分解为更小类别: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竹笛等多类;在舞蹈的大方向上又分为: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更小的类别;从表面上看, 这种分类好像已经十分的细致和完善, 但其实仔细考虑会才发现, 由于这样的分类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 其实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更不适合中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了在这种大而全的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在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心理, 即:他们 (中小学生) 为什么不喜欢?他们 (中小学生) 为什么不听讲?难道他们不喜欢音乐吗?笔者认为, 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了中小学生的身上, 而是出在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身上, 进而可以溯源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之上。

二、招考模式的规模性复制

就笔者就职的省份而言, 音乐的招考必须要通过省一级别的联合考试, 后方可参加文化课考试。而之所以说招考模式的陈旧, 则是在招考的要求上必须全盘按照西化或苏联化的模式来进行, 即必须要考声乐、器乐、视唱、听音和乐理。笔者十分赞同这种招考模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但仔细思考会发现, 这种招考模式只是在大规模的复制着标准化的“音乐机器”而已, 而这种标准化的规模性复制,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1、抹杀了应考生对于音乐的天生喜好, 进而唯分数论, 唯技术论, 因为只有技术才能得到分数, 得到分数才能上大学。2、对非标准化音乐本质的忽视和漠视, 笔者最直观的感受是, 在笔者任教的省份内, 绝大多数学习音乐的学生, 在接受音乐时的第一直观表现是技术, “这个人演唱技术真好”!“这个演奏者谈的曲目真难”等等, 其实他们忘记了去体会音乐的内在情绪和表演者的情绪, 从而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了。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理矛盾问题

笔者带领10余位即将从高师音乐系毕业的学生, 在对象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的学生每上完一节课, 都要向我吐苦水, 原因是他们所任教班级的中小学生根本就不听他们的课, 或者只是礼貌性的听一听, 根本没有潜心学习的动机。原来, 他们在给中小学生上课时, 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性, 先给中小学生演唱了一段意大利文的歌剧, 再继而演奏了一首相当于10级难度的钢琴曲, 进而根据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 开始讲授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当听实习的学生这样描述上课的过程时, 我告诉他如果这样上课, 学生不听你的就对了!他问我:为什么呢?我说:你上课就唱意大利歌剧选段, 小学生们如何能够听的懂?恐怕你自己也不懂是歌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吧?小学生们当然不爱听更不原听了!这种东西在中小学课堂上是用不到的。他回答我:既然用不到, 那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教啊?并且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都是这种东西啊?我陷入了沉默, 其实我是无言以对。是啊, 既然用不到, 为什么要教啊?为什么都全国的高师院校的学生, 都要学这样的东西啊?明明知道在将来的工作中用不上或甚少用上, 为什么高师音乐教育还要开这样的课呢?

四、高师音乐教育应该设置课程?

笔者认为, 向前文所述的即大一统又分类明细, 但完全是按照前苏联或欧洲音乐教育建立起来的我国现行的音乐教育制度, 是具有充分的存在理由和科学性的存在空间的。但它只适合专业性的音乐院校 (也就是以培养舞台演员为目的的9所音乐学院) , 对于地方性的高师音乐院校而言, 这种培养模式也不是要完全的舍弃掉, 而是要在逐渐减少其份额的基础上, 做基础性的保留。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 还是应该将大部分的课程设置着眼在地方音乐品种上, 地方民间音乐入手, 培养具有地方性音乐特点和音乐技能的高师音乐毕业生, 使其在掌握基本的西方古典音乐范畴的技能之外, 更多的掌握具有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这样, 待毕业之后在本地区中小学从教时, 就可以用本地方言精准的演唱本地区的民间歌曲、使用本地区的乐器演奏本地区的传统音乐、并跳出本地区特有的民族舞蹈了。再也不会出现在中小学进课堂上演唱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的外文歌剧了。

简而言之, 在现行地方高师院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模式下, 所培养的学生, 是不符合或不太符合地方性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的。这种不符合, 却又导致了中小学音乐教员自我的心理矛盾问题。进而会认为其所任教的中小学生不喜欢音乐, 主观的抹杀了中小学生对音乐的天生热情, 进而恶性循环, 使中小学的普及性音乐教育变成了精英性的“专业”音乐教育, 究其根本原因, 恐怕还是在高师音乐招考制度和现行的课程设置之上。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实施者, 如何改变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 还符合和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也的确的任重而道远的求索之路。

摘要:根据教育部的办学思路可知, 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育师资和教员, 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系 (音乐学院) , 则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和音乐教员。那么,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师资呢?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 (音乐学院) 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有意或无意中是否都偏离了教育部的办学思路呢?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我们到底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 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呢?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8

1 师范英语专业培养偏重语言知识, 忽视教学技能

在师范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容易看出, 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在向学生教授语言基础知识, 培养语言基本技能。虽然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教育理论课程, 但其教学时数和学生的重视程度都明显不足, 教师也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结果是理论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没能真正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大量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反馈结果来看, 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 即使拥有过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也很难顺利地完成由生到师的角色转变。缺乏足够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还造成了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

师范英语专业普遍开始英语教学法课程, 但教学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从师资方面来说, 高校英语教师大多没有中小学一线教学经历和经验, 缺乏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联系, 因而不能够及时把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最新动态。学校即便开设专门的英语教学法课程, 也多半都是注重理论忽视实践, 或者在实践中例行完美主义和形式主义, 严重脱离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因而不能够为中小学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 教学基本功过硬, 熟悉新的教学理念的合格毕业生。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执行, 使英语教学理念、观念、模式、方式、对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这种权威空间的缩小和学习空间的扩大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2001年以后, 英语初学者由11~12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向年仅7~8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转化, 年龄阶段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学生特点的变化, 进而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如此类的变化, 高师教育还不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调整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大多数师范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还是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理念存在巨大差异, 造成了毕业生需要很长时间内才能完成角色转变, 熟悉教学方法, 具备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师范专业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难以接触一线实际教学

虽然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都有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 但对于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而言, 这个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仅能够对实际教学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真正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实际的机会往往是少之又少。即使有实习机会, 有的实习学校担心影响教学质量, 根本就不允许实习生上讲台讲课, 实习生们只能从观摩中学习, 难于在讲课的实践中学习。这样的教育实习不能够给师范专业学生创造真正的深入了解, 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的锻炼机会, 学生也就不能够充分了解教学对象, 熟悉教学过程,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以便及时作出教学反馈。

不能参与一线教学的另一个突出弊端就是学生无法了解现行中小学英语教材。现阶段中小学应用的教材, 种类繁多, 更新速度快, 内容差别比较大, 教学方法多样化, 并且引入学习策略等新概念。这些新的特点都要求教师对授课材料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够把握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

职前没有对教材的熟悉, 没有对教学对象的充分了解, 没有的教学过程的充分实践, 是导致师范专业毕业生不能够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更应该加强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体化建设。

3 丰富教学内容, 增设与英语教学有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教育毕业生, 为中小学英语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首先应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 实行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

3.1 增加师范教育课程的比重。

为了突出师范英语教育的特点, 切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在已有的教育学, 心理学等公共课程外, 增设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课程, 如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 构建一个与英语教师培养和英语教学改革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3.2 增加英语教学实践课课时。

实践课包括英语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与见习、英语教学设计与实习、英语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实施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3.3 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置一体化。

将教学法课程分散开设于不同的学期, 分别开设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基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说课理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等课程, 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3.4 增设现代教育技术课。

推进师范专业英语教学现代化, 培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师。

4 加强对师范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除基本的教学能力之外, 师范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其他方面, 如科研能力, 组织教学管理课堂的能力, 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4.1 英语教学能力。

英语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精准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流畅的语言, 得体的教态, 美观的板书, 适当的教学手段, 还包括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能力, 衔接教学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等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 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 独立归纳和自觉运用语法规则的习惯;应该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部内容, 有效地衔接教学内容,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应学会如何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形象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中小学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还应当学会在不同学段、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英语教学技能能够自然得到转化, 达到有机衔接。

4.2 科研能力。

高等师范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鼓励他们亲身经历教学科研的全过程, 并关注中小学英语教与学的热点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另外, 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有关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 来增长英语教育理论知识, 直接用于英语教学实践。还可以与中小学建立英语教育教学合作伙伴, 为解决某个英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

4.3 沟通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驾驭好课堂的需求, 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进行因材施教的需求。

5 加强师范英语专业学生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联系

师范专业可通过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方式, 吸引一线教师参与到师范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来。一线教师可以为师范生进行教学示范, 解决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师范生了解最新的中小学英语教材, 教法, 教学手段, 及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还可鼓励一线教师和师范生结成师徒对子, 给予师范生长期细致的教学指导, 并增加师范生到中小学观摩, 实习的机会。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9

按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将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划分为中小微型企业标准, 沧州地区目前已经成形的肃宁皮毛, 孟村弯头管件、盐山管道输送装备、泊头铸造及汽车模具等特色产业集群基本由中小企业群构成。经调研, 其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属于个人或家族私营性质。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企业工作常以命令代替计划, 随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层级增加, 产权制度的缺陷日益暴露, 因此, 如何从自身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技术优势, 分享研究开发成果, 促进科技转化, 扬长避短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

长期以来,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广为流传。该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 一方面, 学校为学生传授基本理论与职业技能, 另一方面, 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场所, 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这种做法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且在此基础上, 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但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不仅是“结果”的合作, 更是“过程”的合作, 校企之间务必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合作模式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相适应。例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企业一方生产车间占地面积不大、产品生产周期也不长, 可以将生产性实训项目引入校内, 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员培训;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企业一方施工占地面积较大、工程周期较长、项目数量较多, 不宜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合作模式将生产性实训引入校内, 必须采用其他形式。

高职院校与本地中小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需要进行具体合作方式的调查、分析、实施和总结。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办学形式分类可分为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从师资队伍建设分类可分为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兼职工程师、合作研究、蹲点调查等;从教学角度出发, 最常见的是“请进来, 走出去”, 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遵循职业岗位技能形成规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共赢, 对学校而言, 校企合作价值在于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利用企业提供的人员、设备和场地作为学校的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 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 校企合作价值在于可以提前招募到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 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 其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 其价值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 提高就业率, 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地处以沧州市为中心区域的部分中小企业就合作模式和合作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取得了一些成果, 促进了沧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更好服务于本地区域经济, 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其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 组建订单班培养。订单班指学院和企业用人单位签订订单教育协议, 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承担培养任务, 走“校企深度融合, 双方互利共赢”的办学之路的一种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能够促进双师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 凝练专业特色, 打造专业品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而且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 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 是一项多赢的办学之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与河北华晨药业组建的“华晨班”订单班学员已进入企业生产一线, 并逐步成为华晨药业的中流砥柱。畜牧兽医系和中粮肉食 (天津) 有限公司组建的“中粮班”采用“2+1”、“课堂+养殖场”的培养模式, 完成了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后, 以“学员+员工”的双重身份入职天津养猪基地, 由公司为每位新员工安排一位师傅, 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对子, 经过三个月的帮带后, 学生再正式上岗。

(2) 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指学生基本完成大部分课程学习后, 到专业对口的生产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 掌握操作技能, 学习企业管理, 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沧州市金祥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 电气工程系电气专业2008级学生在为期两个月的节能型配电柜项目实习中完成了76套不同种类的节能型配电柜和控制柜的装配和调试工作, 确保设备的按时交工, 使学生达到了强化技能、体验实战和毕业设计的实战检验的目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操作熟练, 能够认真实践, 听从指挥, 显现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潜质, 为工学结合和课程开发探索了新的模式。

(3)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不同于脱产教育培训, 学员不离开企业工作和工作现场或在高职院校校内模拟学员工作和工作现场环境中, 由企业内的专家和教师对企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的模式。这种模式针对性强, 能够发现和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并弥补操作人员技能缺陷。机电系承担河北宏业机械股份公司新职工上岗培训任务、电气系承担南运河河务管理处电工培训任务等企业的集中培训。

(4) 组建科技社团培养。科技社团培养是对组建订单班培养模式的补充和延伸。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 往往单个企业所需招录专业技术人员数目不多, 形不成规模, 不适宜组建订单班开发针对该企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通过学院系部, 和所需专业在校生双向选择, 达成协议, 由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学生实习时可到该企业顶岗实习, 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工作。企业可提供设备和资金, 学院提供场地和技术, 供科技社团学生训练和学习。中奥恒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电线电缆故障探测技术研究及专业探测设备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企业提供该公司部分设备交付电气系科技社团“DIY电子爱好者协会”用于培养四名有到该公司就业意向的2008级学生。

总之, 校企合作模式应不一而同, 以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提高企业现有技术力量,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做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为原则, 实现为本区域经济服务目标。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特点, 总结出几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在选择时应实事求是, 不一而同, 以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人才, 提高企业现有技术力量,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做到校企双方的互惠双赢为原则。

关键词:合作模式,科技社团,订单培养

参考文献

[1]曹钰.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2 (27) .

[2]刘昕.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J].价值工程, 2012 (33) .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10

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不仅在物力、财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人才、管理、技术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距。人才、管理、技术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还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方面的差距, 这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反观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却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难, 研究成果转化难问题, 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也阻碍了地方院校的发展。

就业难、研究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很多, 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有些是因为毕业生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 大企业又不好进, 有些是一些企业不愿招收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 或是招不到适合的毕业生。究成果转化难, 有些是企业对高校的研究成果并不了解, 高校也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 有些是高校的研究成果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高校与企业缺乏有效深入的合作, 高校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适合的人才, 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提供适合企业的技术成果。

地方院校相对全国性院校来说, 学校知名度、学生素质、教育资源投入、研发实力都有差距, 面临的就业难、研究成果转化难问题更突出。相对来说, 大企业一般具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实力, 留给地方院校合作的机会很少, 选择加强与中小企业合作将将成为地方院校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地方院校的发展, 是双赢的结果。这种例子很多。例如美国从“赠地学院运动”开始提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 到战后产业界与大学的密切合作, 对美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反过来也促进了美国高校的发展, 奠定了美国高校的优势地位。英国沃尔克大学坚持走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发展道路, 倡导进取精神和开阔的眼界, 与工商界建设紧密的合作关系, 1967年, 沃尔克大学成立商学院, 1980年筹建沃尔克制造集团, 1984年又建立沃尔克大学科学园, 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地方工商业的发展服务。学校也因此得到了工商界的反哺和支持, 壮大了办学实力。

对于我国许多地方院校来说,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与企业合作方面还很不够。目前, 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一些地方院校采取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 聘请企业指导教师、聘请企业人士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方式, 与当地企业建立关系。但这种合作还不够深入, 也没有意识到与中小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其实, 中小企业更需要人才、技术的支持, 更能使地方院校发挥自己的长处。

地方院校如何与中小企业合作方面, 我们可以参照国外高校的一些做法, 例如美国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企业与大学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创办科技园和创新中心;与企业联合办学;向企业转让技术;进行各类咨询服务, 等等。对于我国地方院校来说, 可以根据自身条件, 选择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特别要关注与中小企业合作培养学生, 与中小企业技术上的合作方面。

参考文献

[1]徐同文.《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10月第19卷第5期.

化学污染与师范院校环境保护教育 篇11

一化学污染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

化学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与污染物本身的性质、浓度以及污染途径和方式有关。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急性危害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在其中的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例如在英国多次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东京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米糠油多氯联苯污染事件等。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12.5万人中毒,6495人死亡,5万多人终身受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急性作用显现较快,影响明显,易于引起人们的重视。

2慢性危害

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小剂量长期作用于人体至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慢性中毒。环境中的某些污染物,含量虽微,却可通过食物链以千倍或万倍以上的浓度在生物体内富集。人在这种受污染环境中生活数月、数年后可逐渐引起机体的慢性中毒,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的功能变化,使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慢性危害常常并不引人注意,而是日积月累,缓慢地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觉察,往往己为时过晚。如日本流行的“骨痛病”、“水俣病”,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

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搞好环境保护,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以便其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第二,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三,环境保护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例如温室效应、酸雨等,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保护教育在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环境保护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保护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要使人们明白,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三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30多年来,在教育、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一是专业教育。一些普通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环境类的专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些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为环保事业输送了大量科技管理人才。二是岗位专业培训。面对环境系统不少人员专业面窄、知识老化等情况,开展成人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工作,提高了环保干部的素质。三是全日制学校的普及教育。在普通中小学中,强调把环境科学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近年来,也有不少地方开展课外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竞赛、论文、夏令营等形式,吸引了中小学生的参与。四是社会教育。环保部门通过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多层次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但是,不难看到,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环境保护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教育面窄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每一个国民,都应该对环境负有责任。由于体制原因,我国教育或环保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一些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不能有效地接受到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一些发达国家的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环境保护教育。

2宜传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随时接受环境保护教育,各种公共媒介都负有宣传责任。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论从宣传的广度与力度上都显得较薄弱。世界上公众环保素质高的国家,其政府都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电影、展览等新闻宣传媒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3决策层和领导者缺乏重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很多人往往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在企业中,厂长经理也只注意经济效益,很少考虑生态效益。所以应当提高领导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落实领导责任。

四师范院校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才素质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身体、文化、道德、心理等素质外,环境意识应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而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其中最主要一部分靠的是教师的传授,教师在讲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师范院校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有助于环境教育体系的完善

中国的环保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环境保护教育分为三部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的任务最重,如学校的环境保护教育能搞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能随之很快提高,而学校教育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环境保护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师范院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对整个环境保护教育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

3教师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的专门机构。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哪一代人的事,它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永恒主题,需要人们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就目前的情况看,环境保护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实施环境保护教育的主战场又在大中小学。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教师有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是中小学搞好环境保护教育的关键。高等师范院校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4化学教育是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化学教师自觉地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育之中,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已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新内容。高师化学系承担着培养面向中等教育化学教师的重任,学生将来大部分将走向中学或其他相应的教育岗位,通过他们的教育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未来的化学及科技人才。

中学化学教师应有较扎实的环保知识,这就要求在高师化学教育中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如环境化学、环保化工等,讲授环保的意义、污染的危害性、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工业废物的处理、现代环保新技术新方法等,把当今人们最关心的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引入教学计划之中,这样既开拓了化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又教给了学生与化学专业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好地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他们把保护环境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动,珍视环境与资源。

总之,环境保护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范院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尤为重大,它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环保素养,推动我国的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向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荣悌,赵广华.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践,朱青山,赵由才.环境教育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42-46.

[4]邹淑珍.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39-40.

[5]张超兰.推广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67-168.

师范院校与中小学 篇12

每当听师范生的试讲课, 或走进课堂听实习课, 甚至听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时候, 都会感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 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把握不清楚、不深入的现象时有出现。主要是对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内容及思想方法的理解不到位, 甚至有偏差;或者对教材的把握缺乏独到之处, 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全面, 甚至有缺失。另外, 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的特殊规律, 使得看起来最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却是师范生最难把握的。将看似非常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教给小学生, 使其理解掌握, 决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熟悉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规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新教材普遍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如何在理论上、方法上落实新课程理念, 如何教会小学生正确地学习数学等, 都是师范生钻研教材时所需认真考虑的课题。需要从施教者角度深入认识教材、钻研教材, 同时站在受教者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是师范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必须练就这番硬功夫。

1986年, 美国学者舒尔曼 (Shulman, L.S) 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他认为, 学科教学知识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 是一种可教性的学科知识, 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他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与其他学科专家得以区分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造就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为了帮助师范生尽快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教学知识, 师范生钻研教材就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在钻研教材实践中, 实现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能缩短学科教学知识的成熟时间, 加速专业成长和发展。

“深入”就是站在教师的高度读懂和读透教材

(一) 读懂教材

一是读懂教材中的内容。对于一个师范生而言, 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没有问题的, 但读教材时却往往忽略对细节的关注与研究。读教材时对教材中的定义、概念、法则要字斟句酌, 不能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如教材中的“厚度忽略不计”、“零除外”等是为什么?读教材时要关注这是怎么回事, 要厘清其理论基础, 因此, 师范生牢固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 大多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弱化甚至没有开设《小学数学基础理论》这一类课程。小学数学基础理论是把小学数学内容从理论上给以抽象和论证, 该课程的内容能辐射到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法, 可使师范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理论。如通过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可使师范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 以便按认知发生原理, 即小学生掌握自然数的过程进行教学, 并掌握整数、计算及解决问题的理论。当学到后继理论时, 仍应注意引导师范生整理和归纳小学数学知识, 进一步扩充每一系列的内容, 丰富和发展原认知, 使其全面系统地认识小学数学教材, 打好扎实的数学教学知识基本功。

二是读懂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学本质以及思想内涵。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 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弱化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滤去了数学知识发展的脉络走向以及相互间的广泛联系, 这就给师范生通过教材全面而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数学本质带来障碍。因此, 我们应从更宽广的视野研读教材, 领悟知识的数学本质和思想内核。例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用字母表示数”是系统学习代数知识的开始,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但如果没有原始形态的数学知识作支撑, 师范生并不能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替代未知数, 使得表达更简略。其实我们可以从代数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 经过分析可知,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就是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 字母不仅可以表示特定的未知量, 还可以表示变化的已知量。

三是读懂“主题图”。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一般都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例题, 这种呈现形式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但要读懂主题图, 全面领悟图中的数学内涵,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 许多师范生拿到新教材觉得陈述内容太少, 不如旧教材好教, 这就反映出对此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 甚至在试讲中经常出现对主题图理解偏颇与缺失现象。要认真钻研主题图, 可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主题图呈现了一个什么情境?为什么要创设这一情境?该情境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点?主题图是怎样安排新知探索过程的, 结论是在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呈现的?在充分读懂主题图意图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如果没有比教材上更好的情境主题, 那就选用教材上的;如果觉得教材上创设的情境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 那就选学生易于接受的题材作为情境主题。或者收集既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又具有趣味性的情境, 引领学生充分地展开数学思考。

(二) 读透教材

一是读透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体系。合理的教材结构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而且能促进智力发展。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 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学习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教材内容的编排在充分考虑学科知识本身联系的同时, 又考虑学科知识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 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钻研教材时不妨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把这部分知识编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呈现新知?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练习?例如, 思考小学生先学“数数”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 先学立体图形再认数或许效果更好。

二是读透例题、习题。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一个例题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应抓住例题的本质因素, 强化知识的整体意识, 凸现例题的一例带类作用。例如,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 例题环形面积计算, 如果把着眼点放在同心及宽度相等上, 则忽视了例题的本质因素, 降低了例题蕴含的信息量。笔者认为, 教材安排此例的目的, 显然不是把范围限制在求圆环面积上, 它的主旨是提供一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另外, 对练习题部分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需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理清练习的层次, 遵循分层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得到系统训练。第二, 确定练习的时机。要根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题目进行练习, 如教科书上“试一试”的题目有些是基本题, 有些是换一个角度的变式题, 并非都是为巩固新知服务的, 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第三, 提升练习的功效。充分挖掘习题的使用价值, 变被动机械练习为主动高效的主动练习, 要将每一道题目用足、用透、用活, 达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浅出”就是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和把握教材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是为了能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数学知识, 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 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 用什么方法学, 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 哪些地方浅显易懂, 哪些地方是难点等。所以, 师范生既要深入钻研教材, 又要浅出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一) 理解教材

一是在教材中体会和关注学生的学。小学数学教材渗透了许多有益的学习方式, 如自主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猜想、实验、验证、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应体会渗透在教材中的学习方式, 关注小学生的学,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感受到数学学习中的快乐与无穷魅力, 这应是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预设教学环节的关键点, 是钻研教材的理想境界。另外, 学习某个知识点, 对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思维活动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我们在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辨的相互结合中分析教学对象, 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过程, 解释数学学习的某种心理现象, 准确体味小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障碍。

二是在教材中理解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知识与技能上看是要解决“教什么, 学生要学会什么”;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 是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积极性等非智力因素。这三个维度中前两个决定一堂课的基本过程, 第三个决定一堂课的立意和高度。在理解教材时, 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 对教材具体教学内容需深入分析上级目标在本级教学目标中的分解, 同时注意同级教学目标内容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 形成合力并共同推进上级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 第一学段各学期中, 对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数的认识, 需注意协调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 共同实现“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万以内数”的目标。

(二) 把握教材

一是充分用好教材中的素材。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 数学课程内容不只包括数学的现成结论, 还应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比如, 怎样从一个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成分, 最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怎样把一个数学问题进一步抽象发展为更为合理的数学概念, 也只有在这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所以, 应充分挖掘教材载体中的“潜能”, 除充分使用主体内容外, 对其他材料也充分利用。特别是新教材在内容上比旧教材更加充实生动, 而且都有开放题、阅读与资料、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堂上40分钟的探究应是课后不断探索实践的开始。

二是重视对数学教材的还原能力。所谓还原,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在数学教学中立足于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 尽力展现数学知识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揭开数学形式化表述的神秘面纱, 恢复原始的思考过程, 还原其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 展现数学内容的教育形态。二是指数学教学材料的组织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即还原数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不再把数学看成是枯燥无用的符号游戏。师范生要提高数学教学还原功。首先, 要掌握大量的关于数学知识的背景资料。要善于观察, 勤于收集相关信息, 善于借鉴优质的教学资源,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尤其是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其次, 要掌握还原的一般途径。如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就提出了四条转化的途径: (1) 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颠倒过来; (2) 通过范例和具体活动去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3) 要广泛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系; (4) 要在数学思想方法层面形成教育形态。应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尽量从最浅显、最原始的事实开始, 逐步将学生引向深入, 引入佳境, 最后达到较高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Shulman L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 (2) :4-14.

上一篇:构造演化特征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