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供应

2024-05-15

基础货币供应(精选7篇)

基础货币供应 篇1

1 引言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国际金融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得关注和研究。国际金融问题中汇率问题是核心问题。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中美汇率尤其受人关注。已经有无数学者对中美汇率问题前赴后继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想从最简单与最根本的货币本源出发来对中美汇率进行研究, 并希望得出一些有规律的结果。

2 本文的理论和逻辑

本文从一个简化的视角来研究中美的汇率问题, 即观察中美两国的货币发行量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600人民币元, 美联储发行了100美元。那么此时的汇率是否应稳定在1美元兑换6人民币元呢?因为这样刚好可以把所有发行的人民币兑换完所有发行的美元。

简要来说, 本文就是研究人民币相对美元的M0的发行量, 即RMBm0除以USDm0, 和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之间的关系, 并期望得出一些有规律性的结论。

3 本文所用数据的说明

(1) 关于研究的时段。

本文研究的时段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 共计24个月的月度数据。

(2) 关于基础货币发行量 (m0) 。

衡量的已过货币的投放量有很多指标, 比如m1或m2等等指标。本文之所以选择m0除了个人偏好外, 主要考虑到各国派生货币的机制和经济环境不同, 而且统计口径也不相同, 并且派生货币的较不稳定, 而m0则是各国央行可以直接控制的量。作为货币的根本m0较好的反应货币的本源。

本着本文写作大道至简的思路, 所以选定m0研究对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统计的中美两国m0均是当期的名义值, 没有进行季节调整。

(3) 关于人民币的相对发行量。

这个量是为了本文的研究而定义的, 其计算方法十分简单, 即RMBm0除以USDm0。

这个量的含义为单位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数量。其很好的匹配了1美元兑换人民币数量的汇率含义。

其实本文要着重比较的就是人民币相对发行量 (RMBm0/USDm0) 和中美汇率之间的关系。

(4) 关于中美汇率。

即1美元所兑换的人民币数量。

这个数据和货币发行量一样按月采集。

需要申明的是, 本文选用的中美汇率为月度平均值, 而非期末值。

4 数据采集与整理

5 分析与总结

人民币相对发行量与中美汇率的点图分析如下图。

上图中横坐标为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发行倍数, 即本文的人民币相对发行量。纵坐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 即本文的中美汇率。

通过对上图的观察, 我们很遗憾, 不能明显看出期望中的, 中美汇率随着人民币性对发行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

所以结论是用本文简单的理论和方法来研判中美汇率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准确的。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货币供应量、准货币与物价波动 篇2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 理论研究综述

货币政策是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关系, 是西方众多经济学派争论不休的话题, 至今仍未达成一致观点。

1. 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为代表古典数量论, 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恒等式:MV=PQ, 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货币数量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的同比例上涨, 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另一派是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 它们的观点是货币与物价同方向变动, 但并非同比例的变动。

2. 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凯恩斯学派, 该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的变动会影响到就业、产出等经济因素, 在长期内影响到物价水平。

3.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独立学派, 该学派的观点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即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 货币供应量并不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产出和就业水平等实际数值的长期变动。

(二) 实证研究综述

1.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正相关

西姆斯 (Sims)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美国货币和产量的关系, 发现前者是后者的格兰杰原因, 反之不成立。Mc Candless和Weber搜集来自11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 分析结果显示货币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具有唯一确定的相关关系, 而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不具有长期相关关系。耿中原、曾令华实证研究发现M1、M2与物价和产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 M1是物价和产出的格兰杰原因, 但反之不成立, M2与物价及产出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吴晶妹 (2002) 在以1985~1999年中国数据为样本, 分析发现:中国MO与RPI, Ml与RPI, M2与RPI非协整, 它们之间没有长期的稳定关系, M0、Ml、M2与RPI之间无相关性。范从来 (2002) 从货币量角度分析通货紧缩时发现:中国近年来广义货币M2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但价格总水平却持续下降。易纲 (1995) 在他的货币化模型中得出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帅勇 (2002) 采用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的“超额”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时, 也得出类似结论。

综上所述, 国外内众多学者,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 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样本期和样本数据选择不同, 数据处理、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各异, 至今未达成一致意见。且这些研究多以广义货币 (M2) 或流通中现金 (M0) 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替代变量, 没有深入研究货币供应链内部的狭义货币 (M1)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将运用最新数据, 建立VAR模型来研究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与物价波动的关系。

二、理论传导机制、模型构建与指标选择

(一) 理论传导机制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物价与货币供应量是同方向变动的。现代观点分析认为, 在正常情况下, 货币供应量能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 进而影响到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会使得实际利率降低, 促使企业扩大再生产, 引起社会总收入的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需求不断增加, 并产生新的需求, 在商品和劳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 这些持续攀升的需求会驱动物价上升。

(二) 模型与指标

西姆斯于1980年提出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 , 并将其引入到经济学中, 推动了经济系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该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在模型的每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期进行回归, 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VAR模型的一般形式:

其中Zt表示第t期观测值构建的n维列向量, Ai为系数矩阵, Vi是由随随机误差项构成的n维列向量, 其中随机误差项Vi (1=1, 2, 3...n) 为白噪声过程。

本文鉴于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不需要考虑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等优点, 建立VAR模型。货币供应量选择广义货币 (M2) 、狭义货币 (M1) 、流通中现金 (M0) 、准货币 (M2-M1) 及活期存款 (M1-M0) , 物价指数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确保研究成果的时效性, 本文选取1999年12月到2014年12月的181个月度数据作为样本,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关乎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 1999~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波动明显, 但平均呈现增长态势, 其中2007年的106.5最高, 随后又缓慢回落到2014年的101.5。我国货币供应量 (M2、M1、M0) 准货币 (M2-M1) 和活期存款 (M1-M0) 自1999年至2014年呈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2002年的缓慢增长;第二阶段是2003~2007年的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 货币供应飞速增长阶段。总体来看, 1999~2014年M2增加了9.44倍, M1增加了6.59倍, M0增加了3.4倍。

注:1.原假设是A不是B的Granger原因;2.*表示拒绝原假设

四、实证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 发现CPI、M2、M1、M0、M2-M1及M1-M0都存在季节性波动, 先用X11法消除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再对M2、M1、M0、M2-M1及M1-M0取对数, 消除共线性, 减少异方差。

(一) 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 首先采用ADF检验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表明, 所有变量原始数据ADF检验都接受原假设, 说明原始数据不平稳, 但一阶变量的ADF检验拒绝原假设, 说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二) 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发现相关变量原数据不平稳, 为了避免谬回归, 相关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均衡关系。因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故可采用Johansen检验发现, CPI与M2、M1、M0、M2-M1及M1-M0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

(三) VAR滞后期选择

根据Akaikc信息准则、HannanQuinn信息准则和Schwarz信息准则, 确定CPI与M2最优滞后期为4期时, CPI与M1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CPI与M2-M1最优滞后期为3期, CPI与M1-M0最优滞后期为8期。

(四) Granger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是计量经济学中用来检验一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的常用方法, 本文选取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并存在协整关系, 故可用Granger检验判断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M2不是CPI的Granger原因, M1、M0、M2-M1及M1-M0是CPI的Granger原因;CPI是M1、M2-M1及M1-M0的Granger原因, 不是M2和M0的Granger原因。

(五) 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确定的最有滞后阶数, 建立VAR模型, 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CPI对M1、M0、M2-M1及M1-M0的脉冲响应度。通过脉冲分析结果发现:M1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1,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4。CPI对M0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0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CPI对M2-M1冲击的反应不强烈, M2-M1的变动对CPI影响不大。M1-M0对CPI有较强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2期CPI受M1冲击的反应最强烈, 响应度达到了0.24, 随后缓慢降低, 第九期后基本稳定在0.15。

(六) 方差分析

在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在第1期M1、M0、M2-M1及M1-M0对CPI变动的贡献度都为零, 在第2期以后, M1和M1-M0对CPI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M1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5.5增加到第20期的9.1, M1-M0对CPI的贡献度由第2期的6.8增加到第20期的10.1, 而M0及M2-M1对CPI变动的贡献度十分微小, M0对CPI贡献度维持在1.2左右, M2-M1对CPI的贡献度维持在0.6左右。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广义货币 (M2) 及准货币 (M2-M1) 对物价波动影响不明显

一方面广义货币 (M2) 中包含大量流动性极弱的款项, 对市场反应速度慢, 市场冲击力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因M2是货币政策的中介, 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过程要经历形成、实施和传导等很多环节, 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 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加之我国政府干预等, 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甚至淡化了政策目标的确定性, 进而削弱广义货币 (M2) 对物价波动的影响。

(二) 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

一方面是, 流通中现金 (M0) 一直以现金形式在市场中流通, 市场上现金总量波动性小,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另一方面是, 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 市场对货币需求量急剧增加,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现金需求, 节约货币印刷和发行成本, 央行极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 并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627.52亿笔, 金额达1817.38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5.11%和13.05%。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快速普及, 公众对现金的依赖度下降, 也是造成流通中现金 (M0) 对物价波动影响微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活期存款 (M1-M0) 对物价波动影响显著

活期存款 (M1-M0) 主要包含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等具有较大货币乘数的流动性强的款项, 经过银行数次存、贷活动, 产生数倍于原始数额的存款, 对市场具有较强冲击力, 对物价波动影响十分显著。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时, 要更多的关注活期存款 (M1-M0) 的变动, 通过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活期存款量, 维持物价稳定, 推动国家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昌云, 戴稳胜, 张成思.基于EVIEWS的金融计量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Sims C A.Money, income and caus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st Review, 1972 (04) .

[3]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 (05) .

[4]吴晶妹.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J].经济评论, 2002 (05) .

[5]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 2002 (03) .

[6]范从来, 卞志村.中国货币替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2 (08) .

[7]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J].金融研究, 2004 (08) .

[8]耿中元, 曾令华.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物价和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02) .

[9]孟祥兰, 雷茜.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11 (03) .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货币供应

在美国2007年的次贷危机之前, 影子银行这项活动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但自那之后, 人们开始重视起这项新型投资体系。但遗憾的是影子银行体系一直处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 直至现在也不存在针对其有效性的管理和监督方案。

一、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尽管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很大, 但是“影子银行”依然存在, 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 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如果监管要求把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 纳入银行管理业务之列, 和正常信贷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而且这部分业务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 这样的话, 为了适应新规定, 必须调整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总体规模仍然有限。目前我国银行总资产接近125万亿, 贷款接近68万亿, 居民储蓄存款近38万亿。与此相比, 各类影子银行业务或者直接融资业务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由此可预知, 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大。

(二)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较强货币属性的金融工具, 模糊了传统货币供应量的概念, 加剧了“金融脱媒”, 通过贷款投放派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也被削弱。除此之外,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倒逼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使存款波动加大, 存款稳定性这一银行货币创造的重要基础和商业银行“法定”利差保护下的放贷冲动也被削弱。

二、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进行分析

(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两个渠道

本部分内容主要以银行产品的现有市场为分析对象, 探讨中国现阶段货币供求效应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变化以及所受影响。随着国家在金融行业监管的日益严密, 传统类别的信贷理财产品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而资产的信贷投资的发售数量从2009年末到如今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势态。这两款信贷投资主要差别在于各自的投放渠道。一个以传统方式为主, 一个则另辟袭径, 通过组合管理进行发售。投放渠道的不同意味着产品市场的需求量不同。然而银行所承担的每款理财服务类产品都会有两个不同的规模统计口径。一个是资金规模下限, 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小数额, 如若低于这一个值, 产品无法存在。第二个是募集资金规模上限, 即即成立一个产品所筹集资金的最大数额, 当产品的筹集资金数额大于筹集资金规模上限时, 产品也可以成立, 不用进行新的投资方案议程。

(二)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的规模统计

第一步:首先要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贷类产品、组合管理类产品的发售数量、资金规模, 并且更要明确产品的数量和资金的具体规模, 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的总数。

第二步:对于资金规模明确的产品, 要相应计算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

第三步:假如明确了每款产品资金规模均明确的条件下, 来根据第二部分计算出来的平均每款产品的募集资金的规模, 再根据第一部分统计发售的数量做乘积, 这样就得到了各类产品的募集资金的总数量。

第四步:对于组合管理类产品中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比例进行情景分析, 并确定组合管理类产品进行信贷资产投资的具体规模, 而它与信贷类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的和便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信贷投放的具体规模;

第五步:在保持信贷类产品各月、各行业募集资金规模比例不变的条件下, 将组合管理类产品的信贷资产投资规模按比例分配到各月和各行业, 从而可以统计出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的各月和各行业的信贷投放规模

(三) 影子银行财务杠杆效应对于货币供应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货币供给主要体现在其银行系统向经济体系中吸取和投放资金的一种金融活动, 一般具体可体现在社会家庭, 企业以及个人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手中所拥有的信贷和证券总额。这种发放信贷的数额主要受到影子银行自身的吸金能力, 经济运营情况以及其可调用资金量的影响。从而灵活而有效地进行货币供给的调控, 在一定层度上变更计划和投资方向, 包括货币供给的方向和路线。影子银行成本低, 利润大, 风险小的特点让传统金融投资羡慕不已, 当然这很大地借助了杠杆效应估算, 屏蔽了大量可预知的风险。这决定了影子银行在时间和长期运营合作上投入很大。简单的说来, 杠杠原理估算类似于一个分析性工具, 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进行特定分析, 从而控制影子银行自身的走向, 具体表现形式体现在货币供应, 所以货币供应是一个具体产生结果。正因为如此, 影子银行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较小的代价和较长时间的运营投入, 屏蔽了风险, 影响了货币供应。可以说, 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 影子银行将逐步发展代替传统金融服务行业, 从而控制资金的流通和信贷的投放。

三、结语

组合管理类的信贷投资在它进行申购赎回时间段内的筹集数额大小的波动和组合管理类信贷资产的实际发售额的归总也不是特别合理规范;另外理财产品质押融资的逐步扩大化使得理财服务类产品的信贷投资份额也呈现上升趋势。但这种影响的利弊性还有待商榷和讨论。

参考文献

[1]许芳芳:我国影子银行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No.46106:66-68

基础货币供应 篇4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所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就是在预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方面能够提供有用信息、从而指引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变量。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 货币当局也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指导。引入中介目标概念以后, 货币政策实施过程就通常被划分为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

一、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

(一) 汇率。

目前, 有一些国家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这些国家往往是一些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确定本国货币同另一个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 并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 盯住这一水平, 以此实现最终目标。

将汇率作为中介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 汇率目标盯住建立在国际间贸易商品基础上的通胀率, 有利于将通胀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其次, 如果汇率目标是可信赖的, 它将盯住对目标国通胀率的通胀预期;再次, 汇率目标提供了一个关于货币政策行为的自动规则, 避免了时间的不一致性;最后, 汇率目标具有简单和清晰的优点, 社会公众易于理解。

(二) 利率。

利率目标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再贴现率, 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再贴现政策, 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并且, 市场利率的水平及结构在任何时候都可被中央银行所观察并进行分析;再者, 市场利率作为经济的一个内在因素, 总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变化。然而, 利率指标也存在不理想之处, 作为政策变量, 利率与总需求应沿同一个方向变动:经济过热, 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 应降低利率。这就是说, 利率作为内生变量和作为外生变量的效果混合在一起, 往往很难区分, 使中央银行无法确定货币政策是否奏效。

(三) 货币供应量。

货币总量目标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以调整货币政策, 能选择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通胀目标, 并允许对产量波动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中央银行达到目标的信息也能立即地公布于众。因此, 货币总量目标能立即向公众和市场传递货币政策的姿态和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这些信号都有助于固定通胀预期和产生较低的通胀。但是, 随着各种结合了付息特征和随时支取特征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这不仅模糊了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界限, 也模糊了投机性货币持有和交易性货币持有的界限, 使不同层次货币量变化同实体经济运行的稳定联系趋于破裂。不仅如此, 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也使英美等国越来越难以控制货币总量, 最后导致各国逐渐放弃了货币总量指标。

(四) 通货膨胀。

自1990年新西兰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盯住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国家后,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泰国、韩国、南非等国先后宣布“盯住通货膨胀”。到2000年初, “盯住通货膨胀”的国家已达到30多个。

“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确定、设置物价稳定的标准, 并向公众公布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通货膨胀率; (2) 央行建立模型预测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并以此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 (3) 加强央行同公众的交流, 增加政策透明度; (4) 增加央行独立性, 强化央行的责任。

通货膨胀作为中介目标的前提是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且只有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单一目标。同时, 通胀目标制是一种承诺制, 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有很高的要求。

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

从相关性角度看, 我国货币量增长同名义GDP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并且, 不同层次货币量的变动存在着严重的非同步性, 货币量指标难以为我们提供明确一致的指导性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清楚地表明, 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 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易量。它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总量, 也取决于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 (2)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在带来消费强劲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居民储蓄的超常规快速增长; (3) 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导致资金流通渠道发生变化。同时, 品种更加齐全的金融工具也影响到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持有行为; (4) 金融资产收益率的相对变动会对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行为产生影响; (5) 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既影响到居民消费, 也会对居民资产持有量和持有结构产生影响。这五种因素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性质不同, 影响的力度和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不一样, 因此我们不能期望货币变动一定要与国民经济变动保持相当高的相关性, 从而使我们能够从货币量的变动中比较准确地预测到国民经济变动的趋势。同样, 伴随着居民资产持有的日益多元化, 我们也不能期望不同层次货币量变动之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二) 从可控性角度看, 人民银行对货币量的控制能力也比较低。

1、基础货币的投放难以控制是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的主要因素。

首先,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 由此产生的外汇储备的高增长, 使外汇占款成为我国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外汇持续流入所造成的被迫基础货币投放, 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更加明显。中央银行难以实现对货币供给的主动调控;其次, 中央银行对再贷款或再贴现也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存在着信用扩张的冲动, 研究表明:即使再贷款利率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也不能阻止再贷款的增加, 这削弱了央行对M1、M2的控制能力, 而商业银行贷款的急速增加更明显地体现了央行各种政策工具的乏力;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货币供给也不能有效控制, 大量的政策性贷款降低了央行调控基础货币的灵活性。

2、货币乘数不稳定是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可控性差的重要原因。

货币乘数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的行为共同决定。在影响货币乘数的众多因素中, 只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自行决定, 而现金漏损率、存款比率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由社会公众和商业银行体系所决定, 其变化都是难以预期的。由此可以看出, 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

3、其他因素也导致了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差。

近些年来, 金融工程、支付系统 (电子货币) 的创新使流动性渠道增加, 各个货币层次的划分越来越模糊, 虚拟货币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以及货币政策的效果削弱, 这些都导致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货币需求稳定性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货币市场不健全, 公开市场业务量较小, 没有成为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影响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效果。

三、改进措施

(一) 完善货币市场, 理顺利率体系, 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货币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市场, 具有融资、价格形成、政策传导三大功能, 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无不依赖于货币市场的这个载体, 它是中央银行调节利率的基础和依托, 只有完善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利率产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且, 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逐步从货币供应量转向包括利率的一组指标, 许多研究表明,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单一的中介目标已经不可行, 关注更多的信息变量将是未来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方向。

由于我国金融资产品种不够丰富, 而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 应积极发展利率衍生产品, 包括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 目的是使企业在面对利率风险时提高风险转移与分散的策略和手段。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应进一步开发高级金融衍生工具, 充分发挥其在风险防范、减少金融成本上的优势。

(二) 深化外汇管理机制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2005年7月21日, 我国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将为外汇占款增加所导致的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提供良好的解决途径, 从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由于强制结售汇对于基础货币的冲击不可避免, 只能靠在操作方法上进行优化来缓解冲击, 通过买卖现券来对冲外汇占款的长期影响, 通过回购交易对冲外汇占款的季节性变动。

(三) 中央银行应逐步减小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首先, 中央银行应减少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再贷款, 通过发行债券解决其所需资金, 逐步切断政策性金融信贷与基础货币供给的关系;其次, 随着货币市场和间接调控机制的逐步完善, 商业银行利用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的能力提高, 中央银行可以逐步缩小再贷款规模, 同时根据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 将目前的无担保再贷款逐步向抵押贷款或再贴现转变, 确定合理的再贴现规模, 发挥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四) 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 完善公开市场操作。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变化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推出, 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将越来越复杂。因此, 必须合理界定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各自的统计范围, 以适应货币调控的需要。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灵活性, 加强对基础货币总量的调控, 灵活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必须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如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等) , 相互配合、统筹协调。

参考文献

[1]夏德仁, 李念斋.货币银行学 (第二版) .中国金融出版社.

[2]刘俊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不适应性分析及优化策略.社会科学辑刊, 2005.3.

[3]李海涛, 赵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两难选择.经济纵横, 2007.4.

[4]张秀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内蒙古统计, 2007.1.

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篇5

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 作为货币当局的中国央行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要求央行具有很高的金融操作和应对能力,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所以很有必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影响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模型, 通过对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各项央行货币工具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揭示出我国央行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各工具作用的效率大小, 从而为各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运用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来源;本文中所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www.pbc.gov.cn) , 且选取的是2007年1月到2009年3月的数据, 这段时间正好是金融危机发生及蔓延的时期。共27个观测值。

变量描述:本文以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为被解释变量, 用HBGY表示;以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各种操作变量为解释变量, 包括外汇储备、汇率、国债成交金额、拆借市场七天拆借交易量、货币当局发行的债券、政府存款和金融机构贷款额七个变量, 分别用WHCB、HL、GZCJE、CJ、ZQ、ZFCK和DK表示。

2 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从对原始数据进行OLS后的结果中可以看到, 其判定系数R-squared很高达到了0.998514可以看出该模型中存在明显的伪回归现象, 所以模型中的数据存在非平稳的问题, 我们再对这8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得出HBGY是二阶差分平稳的。故应该用这8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平稳I (2) 来估计模型。同时考虑到经济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所以剔除那些t值不显著和可能引起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变量后, 对模型进行精简, 最后选取了3个自变量, 仍然使用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的结果如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剔除那些不显著的变量能够很好的降低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我们再对该新模型进行t、F检验, 所有变量的t检验、F检验均通过。下面对该模型进行自相关性检验:该模型的D-W统计值为2.510182, 通过查表知其dl和du值为1.123和1.654, 故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的问题, 最后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取分界点为2008:01, 得到结果:F-statistic=1.886942.F-statistic值很明显小于临界值3.47, 所以不拒绝H0, 通过了检验。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可以发现:首先, 在短期内决定我国货币量投放的主要因素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当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M2就会增加1.0783个百分点。可见, 影响程度是很大的。其次, 货币当局发行的债券数量对货币供应量呈负相关, 这也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原理, 中央银行通过用增发债券的方法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即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来平稳过热的经济。这种影响也是显著的, 为0.4580的比率.值得注意的是, 外汇储备是引起M2波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它对M2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外汇储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导致货币供应量5.3688个百分点的扩张, 这种影响是相当大的, 我们知道一国的外汇储备是通过用本国货币来购买的, 也就相当于要同时向市场上投放大量的本国货币, 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政策及建议

当今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一国经济的冲突逐渐通过国外的因素传导到国内, 而外汇储备作为和外币直接相关的因素就产生了更加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外汇储备额, 目前居世界首位, 虽然保有适当的外汇储备额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 实现该国货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手段, 但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也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对外汇储备进行合理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 为了对外汇储备额进行有效的管制, 本文建议如下:

(1) 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国家外汇储备的结构, 减持美元, 增持欧元, 增加石油储备, 适量持有与我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国家的金融资产。

(2)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 使国民财富在不同的资产形式之间流动起来。

(3) 积极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摆脱旧的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全面的发挥人民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要:货币供应量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变量, 为了更好的对货币供应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选取了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的几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外汇储备, 货币当局发行的债券量, 以及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额对货币供应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同时就这项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央行更好的管理本国货币的发行量献计献策。

中国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研究 篇6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内生性,外生性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通常是围绕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来制定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央行选择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促成上述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每年会公布其货币供应增长预期值作为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标。

央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首先必须确定货币供应量具有外生性,从而能被中央银行完全控制,否则的话央行的货币市场操作将不能使货币供应量趋向于其目标水平。传统上一直认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是能够被央行完全控制的,但实际上中国货币供给的性质究竟如何,还值得深入探究。

一、外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是由央行决定的外生变量,它决定于一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而并非是经济自身的运行。

凯恩斯则认为货币供给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它的变化是受经济运行的影响的。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把握货币供给的控制权,根据政府的决策综合考虑经济形势的需要来人为地调控货币供应量。

通过对美国货币史的研究,弗里德曼以为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高能货币和货币乘数,这就是著名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他强调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如果货币乘数保持不变,高能货币的任何变动都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同向同比变动。他认为,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高能货币直接由中央银行决定,它的变动对银行持有的准备金数量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数量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货币当局能够通过改变基础货币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二、内生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经济主体的需要内生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来控制。货币供给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而不受货币当局主观意愿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格利和肖等人提出,由于金融产品日益复杂,金融机构日益完善,货币和信用的创造与供给已并非仅仅是中央银行的行为,也非中央银行能完全控制的。商业银行和其它的金融机构也都能创造货币和信用,这些使货币供给更加具有内生性。

在同一思路的基础上,托宾看到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之间,货币和其它资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就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理论。他认为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最终受经济体系自身的约束。

上世纪70年代,一反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外生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则以为战后伸缩性经济政策的失败正是由于把货币看成了外生实体并试图对货币供应加以控制的无效性而导致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具有因果作用。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

三、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虽然中国央行从1993年起每年都会对外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目标增长率,企图控制货币供给总量,但实际观察发现,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在某些年份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M2实际值与目标值出现偏差,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供应量,不过出于某些原因,中央银行没能控制好货币供给;二是中央银行根本就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偏差并非偶发,加之大幅度偏差时有发生,因此很难将这种偏差仅仅归咎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失误;而应认识到当前中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极大的内生性,中央银行无力使其完全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从货币乘数的内生性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主要是超额准备金率影响着货币乘数,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流动性,但为了持有这部分准本金银行需要支付“流动性成本”。因此,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贷款利率的高低。经济高涨期,投资需求的增加,导致对货币需求量增加,进而造成贷款利率增加,而贷款利率的增加必将提高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这样银行就会减少超额准备金,降低超额准备金率,进而导致货币乘数提高。而经济衰退期则正好与之相反。因此看出货币乘数具有顺经济周期波动的内生性特征,与经济波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在当前中国货币供应量外生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行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了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应该放弃货币总量这个中间目标,而转向逐步建立起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调控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8年, 12期.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篇7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受到世界经济疲软影响, 各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 我国为了保增长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个经济刺激计划是用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一批投资项目, 增加了信贷投放量和货币供应量。但是经济理论和国际的历史结论警示我们,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以后一般会带来负作用, 事后会引发物价的上升, 可能会引发某种资产泡沫。截至2012年末我国M2余额为97.41万亿元, 而2008年末M2为47.52万亿元, 增长了105.01%, 年均增长率达26.25%;2012年年末我国M1余额为30.86万亿元, 2008年年末余额为16.62万亿元, 增长了85.7%, 年均增长率达21.42%。货币供应量短时间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从我国CPI同比增长率来看, 2008—2012年分别为5.9%、-0.7%、3.3%、5.6%和2.6%, 由于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经济疲弱的影响2009年CPI为负值, 但是接下来几年又出现迅速的回升。从1990—2012年年均GDP增长率为10.11%, CPI年均增长率为4.69%, 而M1、M2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1%和20.98%, 货币供应增长率应等于GDP增长率与CPI增长率的和, 显然这一时间段的M1、M2增长率均已超出GDP增长率与CPI增长率之和。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货币供应量M1、M2究竟对我国CPI是否有影响, 以便对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制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评价, 对我国未来政策的制定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期, 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12年的数据, 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来研究以便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

二、实证分析

(一) 变量和数据处理

1. 变量。

货币供应量指标选取M1、M2, M1被称为狭义货币, 是现实购买力, M2被称为广义货币。CPI是一个总量指标, 它所反映的是经过加权平均后的总体价格水平, 其变化幅度综合反映了各类居民消费品和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 文中M1、M2数值为年末余额, CPI指数是年末指数。

2. 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90—2012年的23个M1、M2以及CPI的数值, 并对它们进行了处理, 分别取对数为lnm1、lnm2以及lncpi。

(二)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ADF单根检验)

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就是对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 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存在单位根, 则可以通过差分法来消除单位根, 以得到平稳序列。经济生活中变量的时间序列观测值大多不是由平稳过程产生, 使得变量具有非平稳性, 因此需要利用ADF (Augment Dickey-Fuller) 检验方法, 检验lncpi、lnm1、lnm2结果如下。

原假设是含有单位根, 在二阶差分检验中, 统计量达到了小于显著水平为5%临界值的水平, 能够有效地拒绝原假设, 是平稳序列。因此, lncpi、lnm1、lnm2二阶差分序列平稳, 三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

(三) 协整检验

协整体现了一组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 非平稳变量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从而可以通过检验非平稳变量间的协整性来避免谬误回归和单位根。由上述单整检验可知, lncpi、lnm1与lnm2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 三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单整的阶相同, 满足协整的前提, 因此分别对lncpi与lnm1、lncpi与lnm2做协整检验。

表中, None的含义是这一组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协整关系, At most 1的含义是这一组变量之多有一个协整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分析, 由于P=0.0000<0.05, 拒绝原假设, 这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又由于P=0.1074>0.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最多有一个协整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lncpi与lnm1之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

同理可以分析, lm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于1988年指出如果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 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格兰杰成因, 因此需要对lncpi与lnm1、lncpi与lnm2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滞后阶数为2。

对于假设lnm1不是lncpi的原因, 通过检验拒绝原假设, 货币供应量m2是cpi的原因;对于假设lncpi不是lnm2的原因, 通过检验接受假设。因此货币供应量m2和物价cpi存在着唯一的单向的因果关系。

对于假设lnm2不是lncpi的原因, 通过检验拒绝原假设, 货币供应量m1是cpi的原因;对于假设lncpi不是lnm1的原因, 通过检验接受原假设。因此货币供应量m1和物价cpi存在着唯一的单向的因果关系, 说明货币供应量M2的过去的信息有助于预测CPI。

(五)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为了进一步考察变量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如下构建货币供应量M1、M2与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M) 。

根据约束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和AIC准则确定修正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1, lncpi与lnm1模型估计的结果如下方程:

由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有两部门引起, 一部分是M1供应量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各差分项对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短期波动直接影响, 而另一部分是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方程中的误差修正系数为负值, 表明当期短期动动偏离长期均衡水平时, 误差修正项的作用起到反向调整, 即减小了偏离程度, 系统变化越来越稳定。物价指数增长率的1期滞后和M1增长率的1期滞后都对当期物价增长有正向影响, 表明物价的前期增长和M1的前期增长都对物价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根据约束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和AIC准则确定修正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1, lncpi与lnm2模型估计的结果如下方程:

同理可以分析, CPI增长率的1期滞后和M2增长率的1期滞后都对当期物价增长有正向影响, 表明物价的前期增长和M2的前期增长都对物价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和实际经验来说, M1、M2对CPI存在着长期的影响。从M1角度来看, M1是现实购买力,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物价水平受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多少所支配, M1与物价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当期的M1会对下一期的CPI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M1供应量过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而M1供应量不足, 又会造成流动性不足、经济萎缩, 这就要求货币当局应高度重视货币供应量M1, 通过对M1的监测、操纵来控制物价。

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看, M2与CPI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潜在购买力M2可以转化为M1, 转化速度以及多少都会影响物价水平, 央行应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将物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M1、M2对CPI均有影响, 而且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期, 即货币供应量越大, 通胀压力越大, 一个明显的例子, 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信贷扩张计划, 2009年的信贷投放量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 直接导致了2010年10月份以来CPI的不断攀升。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连续处于高位运行,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 央行应该对此负责, 调节货币供应量M1、M2有效控制物价。

(二) 建议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央行贷款。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传导路线:货币政策工具→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价格水平。货币政策自身有其缺陷, 并有一定的时滞性, 在运用货币政策时应注意:

1. 应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联动。

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局限性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 应合理、有效地搭配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 完善我国汇率制度。

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 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占款, 导致央行被动释放基础货币, 从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只有不断完善我国汇率制度, 汇率稳定才能有利于增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 提高居民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

尽管稳定的储蓄资金能保证银行体系的正常经营和支付, 但居民储蓄的大量增长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负面效应:一是降低了储蓄的利率弹性;二是储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最终消费的实现;三是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系统使得居民储蓄的相对固化, 无疑使货币政策在居民这一经济主体的行为中无法得到灵敏反应。完善我国就业、医疗卫生、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同时还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促进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 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银行储蓄的局面, 增强居民收支活动的利率弹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发了各界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关注与担忧。本文以我国1990—2012年的年度经济数据为样本,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计量方法分别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与我国物价水平CPI的关系。最后对本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参考文献

[1]谭小芬, 徐琨.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推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1 (07) .

[2]文武汉.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J].南方经济, 1987 (02) .

[3]陈柏福, 唐力翔.我国物价与货币供量关系及货币政策选择[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 (02) .

[4]李培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1 (03) .

[5]宋建江, 胡国.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 2010 (10) .

[6]杨溢.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07) .

上一篇:单线铁路隧道下一篇: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