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2024-05-22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精选12篇)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1

0.引言

目前,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往往是在建筑施工、设计的基础上, 对建筑结构进行相应的完善, 并没有形成单独的设计体系。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作为实现建筑本体功能的关键手段, 而且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在消防、抗风以及防震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保障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1. 现代建筑结构存在的问题

1.1 抗震结构设计问题

抗震结构一方面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 另一方面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较复杂的一个环节, 它需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选择、以及墙体承重等抗震规范设计要求[1]。但是由于我国不是地震高发地段,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 往往忽略这一点, 对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并不是很严谨, 而且我国在对抗震设防标准也比较低, 这种在政策上的忽略抗震结构导致设计师在计算建筑抗抗震数据时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 进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安全性。

1.2 楼层平面刚度问题

楼层平面刚度问题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问题, 在设计基本的机构观念或者是结构布置上缺乏必要的措施, 虽然对对程序采用了楼板变形的计算公式, 但是编程在数学力学模型上的成立不代表在实际设计上能够准确无误, 这是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偏差导致计算的误差性, 从而导致建筑的不安因素增多, 所以, 设计师要为了程序的计算机过基本上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至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这就要求设计师对结构概念要求很强, 同时也需要对楼层平面刚度的标准进行限制[2]。

1.3 剪力墙裂缝问题

剪力墙结构一般多见于沿街的旅馆、住宅、办公楼等空间房屋, 由于这类建筑是解决底层需要一种比较经济的空间房屋的结构形式, 然而部分设计师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往往为了追求单一的建筑立面造型来增加使用面积, 将二楼以上楼层部分的横墙移至悬挑梁上, 使得实际结构的底层挑梁承载普遍出现裂缝。同时在施工过程中, 许多施工队伍为了赶工作进度, 工程的质量很难受到保障, 而且在使用混凝土进行泵送时, 增加水泥用量, 减少中粗骨的含量, 水泥的用量和中粗骨与骨料的配比都会影响结构的收缩量, 又加上由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使弹性模量增加将引起更大的约束拉应力产生, 使得混凝土用量大的剪力墙产生裂缝的因素在增大。

2. 优化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策略

2.1 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是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第一步工序, 一个好的设计决定了结构设计的质量[3]。往往对于同一个建筑设计方案, 结构设计方案并不是唯一的, 不同的结构方案会使得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产生很大的不同, 所以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方案尤为重要。在对结构方案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基本原则来选择, 通过对建筑整体概念的了解对建筑空间中的结构总体方案来进行思考, 并且结构方案中要体现出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整体结构和构件的最佳受力状态, 保证结构的承载力最大化。同时结构方案中需要对平面和立面进行合理的布置, 保证结构的刚度、结构中心和几何设计到一点上, 减小位移比, 避免在外力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效益, 也可以降低建筑造价成本, 提高建筑物经济效益。另外,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师需要与建筑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共同制定建筑建构优化方案, 保障建筑结构方案的优化性和安全性。

2.2 抗震结构的优化

对建筑抗震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专业的抗震结构设计人员针对建筑特点以及地方的地震发生状况进行分析, 以满足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规范为基础对建筑物的抗震结构进行严格设计。所以在进行建筑物抗震结构优化设计的时候, 首先需要对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材料合理严谨的选用, 众所周知, 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结构设计中, 梁柱是主要的受力载体, 在工程建设中, 采用高标号的钢筋混凝土可以减少梁柱等构件的横截面, 减轻结构本体的重量, 促进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对剪力墙的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剪力墙的抗震要求, 设置单独的承重墙和承重柱, 合理的匹配钢筋混凝土与混凝土的投放比例, 最大限度的发挥钢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保证剪力墙的抗震能力。同时还需要结合建筑材料的品种、质量、价格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来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安全性最大化;其次在处理一道截面较长的抗震墙方面, 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其洞口设置成弱连梁, 使每个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尽量将墙体分成单肢墙、多肢墙或者是小开口墙, 从而提高抗震墙的变形能力, 保证建筑的安全可靠;最后要加强我国建筑构造规定的安全度以及抗震计算方法, 通过对梁柱承载力匹配程度、轴压比以及配筋率等抗震延性方面进行严格规定, 从制度上进行改变和规制。

2.3 灵活运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 所有的设计的最低标准都不能低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因为规范的制定已经是国家根据众多技术经济、科技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 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全面理解规范条文, 正确灵活的运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例如在规范中对剪力墙设计的要求是剪力墙需要上下贯通, 剪力墙的布置位置最好是在结构的外围, 因为这样可以增强结构的抗扭作用, 从而让建筑结构的刚度有连贯性且变化情况稳定, 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工程结构设计师, 应该灵活运用这个要求, 不仅要考虑规范的要求, 还需要考虑温度对楼层的影响, 从而控制剪力墙的间距, 防止剪力墙裂缝增大而增加建筑结构的不安因素。又例如规范中规定可以通过增加暗柱、端柱等边缘构件来减少结构的刚度, 但是如果在实践过程中, 楼层的面积和剪力墙的总面积之间比值较大, 而且房屋的高度较低时、楼座的面积够大时, 墙底部的暗柱面积以及配筋量可以不用按照规范中要求的设置这么多。这些都是需要设计师对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是现在比较的关注,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 结构的设计种类上, 都应该考虑到抗地震、抗强风, 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房屋损耗所带来的维修的可能性, 这都表明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性, 而且结构优化设计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 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还能满足社会民众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摘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促使建筑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又加之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 所以建筑需求者和供应者都会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分析, 提出了实现优化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卢建勇.如何搞好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 2012, 57 (03) :98-99.

[2]原尊.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 2011, 25 (03) :78-79.

[3]何飞平.浅析建筑工程中建筑结构优化设计[J].知识经济, 2011, 56 (11) :45-46.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2

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是通过整体建筑的要求决定的,首先要了解整体建筑的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确定建筑的整体结构,才能开展建筑设计的优化工作,确保在有限的空间及资金条件下,优化建筑水平,建筑结构设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要考虑建筑结构的整体性,把握好建筑的一般结构类型,了解建筑结构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各种条件方面的优化,还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结构,还有建筑结构的特点来设计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具体的结构配置,以及所需资源的构件,对各种建筑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时,还要考虑整体建筑的布局类型,实现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性设计的结合,通过对建筑结构的进行优化来找出最好的建设方案进行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优化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有效措施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对保证建筑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更加重要。科技在不断进步,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只有不断地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走在世界前端。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再来探讨有关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在施工技术管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进行控制、调整等措施,确保施工技术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在工程施工中,只有不断的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使施工质量随之提高,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2.优化施工技术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尤为重要,它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效益,一旦管理不到位,工程施工技术出现漏洞,就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从而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甚至引发人员伤亡。因此,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是保证安全管理的前提。施工技术管理主要是针对施工技术的规范和学习,能够有效的避免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施工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进一步保证了施工质量,减少了施工问题的产生,从而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安全管理的实施。

4.优化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施工技术管理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可以是施工人员提高个人施工水平,对提高施工人员个人素质来说相当重要。它能够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技术的学习中,及时的发现自身的问题,纠正日常施工中的错误,从而保证了施工工序的准确性。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1.科学的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技术图纸的科学性是施工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在圖纸设计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在进行施工技术图纸编制时,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依据科学结合实际,合理的进行编制。要把握好图纸编制的每一个细节,完成一个细节后要重审,确保图纸的正确性。另外,在完成图纸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在会审过程中,要仔细的对图纸进行全面的检查,从细节到整体都要审阅,将不清楚、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大家集思广益,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图纸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施工过程有正确的方案,进而保证了施工进度。

2.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施工技术管理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很重要。只有施工技术水平上去,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在目前建筑施工人员中,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有些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达不到要求,很难保证施工质量,因此要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将工作做得更好。除了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以外,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是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的主体,只有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并且对工程做到全面了解,才能够做好工程施工中的指导工作。

3.提高管理技术水平。要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必须革除旧的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技术水平。以往的技术管理工作中,传统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所采用的管理手段都是针对过去施工技术的,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施工技术不断提高,旧的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当前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学习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科技手段将管理工作信息化,对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从而保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学习先进理念方面,我们既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对外学习,也可以将有关人才引进来,从而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手段,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使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走向现代化、智能化。

4.健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只有将管理制度体系完善起来,才能够保证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建立基本的技术管理制度,像图纸会审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技术选择制度等,并对制度中的条款进行详细说明,使内容清晰易懂,给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全面化的依据。为了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要建立单独的施工技术管理机构,指派专人进行制度执行监督工作。并且要选择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进行施工技术检查,找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施工质量。其次是协调好施工技术管理与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其它方面管理工作的关系,施工技术管理是施工管理的一个方面,因此要将它统一到施工管理中,与其它方面的管理进一步协调,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使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5.加强建筑材料管理。建筑材料管理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一方面,加强材料管理对保证工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要做好材料管理,首先要加强材料采购管理, 材料投入属于基础设施投入,而基础设施投入又在技术投入的范围内,因此在材料购买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投入的控制。要根据工程需要进行材料购买计划的制定,将材料的标准要求、技术参数等都要注明,确保材料购买无误。购买材料时要货比三家,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较低的厂家,还要注意厂家信誉的调查工作,保证供应商的可靠性。其次要加强材料的检查工作,在购买完材料以后,要对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因此需要建立材料实验室,以便对材料及时进行检查,对照材料标准要求全面核实每一种建筑材料,确保建筑材料能够适应施工要求。最后还要加强材料的保管工作,建筑材料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水泥、石灰、木材、混凝土等,根据材料各自的特性做好防潮、防虫等保护措施,确保材料不被损坏,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总结: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建筑施工技术不断提高,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尤为重要。优化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减少工程安全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要优化施工技术管理,就需要加强图纸设计管理,保证图纸设计的准确性。健全技术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材料管理水平等,进一步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仕辉;;关于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年02期

[2] 林烨欢;;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8期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4

关键词:住宅建筑,优化设计,建筑设计

引言

当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的时候, 住房危机出现了, 令城市的住宅建筑成为一时的建设主体, 至今未衰,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住房刚性需求仍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过度的要求工期和急于投入使用, 导致住宅建筑的设计较为单一、缺乏市场定位、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 本文是在对当前住宅大量兴建时期的研究基础之上, 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优化方法, 对今后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户型的优化设计

户型是住户最为在意的方面,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住宅建筑的户型要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家庭结构和年龄层次有较大的关系。比如, 目标住户是SOHO型家庭, 这种家庭对起居室和书房的要求较高, 由于在家办公, 所以对于卧室的要求就相对降低, 针对这种家庭的需求, 应适当加大起居室的功能, 并且应兼顾书房的功能性。又如为有老人看护小孩的三代同居安排的双主卧套型, 生活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是该类家庭住宅设计的主要问题。居民的职业特征也应在住宅设计中有所反映, 根据时代发展, 新增空间的安排, 比如在普通住宅也考虑保姆间的可能性等等。通过对各类型家庭的居住需求的了解, 能够更好地设计出合适的户型。

对建筑师而言, 住宅设计的方法也应当逐步走向开放:设计过程可以是有广大居民参与的交互式过程;设计目标应是根据住户需要安排的弹性空间。

二、功能的优化设计

建筑功能是由建筑性质所决定的, 包括空间尺度的设定、住宅舒适度以及功能分区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针对这三方面分别的讨论。

1. 设计合适的住宅空间

现代的建筑设计提倡空间的尺度和家具等都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即人体在各个空间中的活动尺度是有一定比例的, 规范对室内空间的尺寸有着明确的量化要求。尤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 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建筑类型, 更应该注重空间尺度的优化设计, 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有深入的了解, 并将其贯通于整个建筑设计活动中, 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尺度, 让住宅容纳人们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 各个空间尺度合理, 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亲和力, 又不显得空旷。

2. 设计合理的住宅舒适度

舒适度是现代建筑设计中较为重视的一项内容, 人们在住宅建筑中生活的时间约占2/3左右, 因此对于住宅的舒适度要求要高于其他的建筑类型。应在节能和环保要求的基础上, 尽量去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 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工艺, 设计出具有高品质、高舒适度的新型住宅。

3. 设计合理的住宅功能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住宅建筑主要的设计内容, 通过功能分区可以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干扰和影响, 可以保证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从广义上讲, 功能分区主要是进行动静分区、污浊分区, 以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区等等。另外, 住宅建筑还应考虑一定的储藏空间, 以满足住户的特定需求。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住宅的功能性, 让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将这些功能空间有效的利用, 互不干扰, 提高生活的舒适性和身心的健康。

三、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

居住环境的好坏不但影响住户的生活质量, 更会直接影响住户对住宅的购买欲望, 因此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住区的环境是以住宅建筑为主体, 同时配有必要的辅助用房 (如保安室、配电室、锅炉房、停车场) 以及一定的绿化共同构成的。

住宅产品有其特殊性, 它既有私密性要求 (如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 , 住户以两户或多户为基本社交单元, 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 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 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 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地约束。

住宅小区规划工作应以减弱或消除这种生硬的分隔进行更加主观的努力, 在平面布置阶段, 充分考虑人们的社交需求, 构建有序的交通流向, 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规划手法, 合理引导人们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 建设良好的邻里模式。

四、室内装修的优化设计

住宅的室内装修应以人为主题, 坚持“为人而设计”的原则, 运用人体测量、心理和生理计测的方法, 结合人体工程学来进行。那么在这里, 研究人体本身的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室内空间环境的合理协调关系成为了主要的核心问题。

室内装修设计, 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法, 根据人体活动、休息等对空间尺度、家具尺度、色彩、光线等方面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活动。需要从空间尺度和材料选择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首先在空间尺度方面, 要考虑人体站立、坐卧的尺度, 来确定家具和房间的尺寸, 二者要符合人体活动的要求, 并能够考虑到使用的长久性。

在材料运用方面, 要充分考虑到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应根据气候条件的特点来进行采暖或通风方式的选择, 应尽量利用太阳能,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等来达到能源的节约。在设计初期就应结合当地的材料来确定建筑结构和装修工程所用的材料, 尽量做到就地取材, 以节省大量的运费, 并避免了材料与气候互不适应的情况。此外, 材料的污染程度也受到大量的关注, 选择环保耐久性好的材料是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的关键。

在色彩方面, 要根据住户的个人情况来进行, 比如作为婚房的住户, 应将其室内设计符合年轻夫妻的需求;又如老年住户的要求较为简单, 但需要考虑室内装修的色彩格调。

由于装修过程常常会出现拆墙、补墙的现象, 不仅产生了过多的噪声, 对周围住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且对于建筑结构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破坏, 因此现代的住宅常常采用精装修住宅的销售形式,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资源, 保护环境, 还能够节省住户在装修方面的花费, 做到一举两得。此外, 还方便物业对电梯的统一管理, 因此, 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做法。

综上所述, 住宅建筑设计不是单一的问题, 而是涉及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节。也就是说, 在进行住宅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各个方面, 将所有的设计理念结合住户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权衡。人的生活不是一幅静止的图画, 而是一个复杂的联动集合, 因此应以人为本, 从个体的特性出发, 设计出符合住户实际需求的住宅建筑。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朱江雁.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J].新疆化工, 2006 (1) .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论文 篇5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决定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常见的几种结构可类型为分为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①框架结构主要是由梁柱、楼板等部分组成,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完成对平面框架的布置。框架结构造价低,但在水平荷载影响下变形较大,抗震效果不佳;②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中,剪力墙主要布置在电梯间,通过核心筒承担水平荷载,抵抗地震力,整体稳定性高。但是框架剪力墙结构容易受到平面布局限制,出现质心和钢心不重合的现象,结构扭转过大,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③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强竖向和水平向的承载能力,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刚到和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重点在于剪力墙的布置及自重的控制;④筒体结构,在电梯间及建筑外围布置剪力墙,形成筒体,该结构具有更高的刚度。

1.2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影响因素

高层建筑结构选型,除了受建筑需求影响外,其主要因素可归纳为:①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基本风压等;②建筑方案特征。主要包括方案建筑的高度、高宽比、长宽比以及建筑体型,其中建筑体型包括平面体型和立体体型。平面体型是由平面规则性、平面对称性、平面质量和刚度偏心等组成,立体体型是由结构高宽比、立面收进体型、塔楼和层间刚度等组成;③建筑使用功能要求。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大体上可分为住宅、办公楼、旅馆和综合楼等。某种功能的建筑可能只有某几种结构型式和它相匹配。比如高层住宅,由于其使用空间较小,分隔墙体较多,且各层的平面布置基本相同,因此这种功能的建筑就比较适合采用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④结构抗灾水平及现场施工、后期使用、运营维护等。

1.3结构选型实施案例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设计优化;研究分析

引言

针对建筑进行评价的指标比较多,同样的,针对建筑性能评价的指标也多种多样。一般的来讲合格的、高质量的建筑,外观应当是美观且大气,同时整个房屋建筑的基本结构完整、质量上乘,所使用的材料也相当考究。针对房屋结构设计的质量好坏、水平高低进行评价,对于整个建筑功能性的发挥以及整个建筑的后期使用均有着巨大的意义。所以,有必要针对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对传统的设计理论进行优化和改良,以现代化的审美标准来提高房屋结构设计的水准,促进我国建筑事业和相关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理论分析

房屋的结构设计,专业性较强,并且还有极强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征。一般的而言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之时,需要考虑多项指标,不仅需要对美学指标、建筑使用功能的价值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设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指标。建筑的功能性价值,指的是能够为人们所提供的最为基础的使用价值,诸如保暖、遮风挡雨、抵御外界的温度变化等等,而建筑的美学性指标,则主要侧重于整个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和外观的整体性,保证各个细节的搭配合理、房屋的设计形式协调大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对于设计人员而言,结构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也正是在上述四项理念的指引之下,设计人员需要从众多的设计方案当中选取最为科学、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实现设计的项目目标。

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理论,主要的优化对象是房屋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设计的模式理念等,鼓励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设计工艺、科学的设计观念,保证最佳的设计效果。同时现代建筑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很复杂,要想将各种复杂的部件有机的、完美的整合在一起,难度较高。具体一点来讲,建筑的结构设计优化方案需要将房屋的外围设计、房顶的设计、房屋细节部位的设计等等进行综合研究,同时需要很好的考虑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布局形式、整体设计的样式、建筑局部受力情况、价格指标等等,注重结构设计的社会效益、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周边的环境效益。在保障了整体建筑结构稳定的前提基础之上,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力求设计方案创新、大胆,设计思想超前,敢于在实践当中渗入的探索和改良,对基本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方案进行不断的分析,结合其他工作人员的意见,不断的寻求设计上的突破。

对于房屋建筑来讲,平面结构应当平整且简洁美观,可以很好的反映和体现出建筑的对称性,尽可能的减少房屋刚性结构标准以及房屋平面建设施工质量之间存在的差异,另外,还需要考虑到房屋建筑局部部位承受的力量,确保房屋可以在承受巨大压力之时不至于出现结构扭曲的情况。在充分的分析并且满足居住人员的基本要求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当对建筑的承重结构进行细致的设计,采用贯通竖直的设计形式来增强房屋在侧向以及竖向方向之上的承受能力。最后,还需要考虑到房屋建筑的材料要求,保证设计方案符合经济要求。

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化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得房屋的实际使用价值大大提高,同时可以实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升值,进一步的节省建筑原材料的损耗,有效的保护了周边的环境,为居住者创建了一个优美和温馨的家园。现代化的建筑项目讲究的是整体效益和综合效益,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当中尽可能的节省开支、减少材料损耗,在确保了美观耐用、扎实稳定的基础上,全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客户的功能需求,将是所有建筑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与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和理念不同的是,现代化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使得房屋建设成本进一步降低,对现有的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对布局形式和平面设计进行优化,并且对房屋内部各个不同的组成单元、组成部分进行巧妙的设计和重新组合,可以使得各个独立的部分各自之间紧密的衔接起来,发挥出共同的作用。同时,在对局部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的同时,还可以使得建筑的安全性达到全新的标准。所以,房屋结构设计优化对于现代化的建筑企业来讲,必不可少、势在必行。

3.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

针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一方面需要对设计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同时,还需要决定计算方式,根据事前分析的结果,选取最优秀、最适合的设计程序,保证设计质量。

3.1房屋结构模型的设计

首先需要设计出一个基本的、初步的结构模型。第一个阶段是选择变量,在一般情况之下一些常用的数据指标,诸如预期建设生产的损失参数、结构设计的目标参数、房屋的价格参数以及房屋建筑的结构可靠性参数等等,是重要的变量指标,同时也是房屋结构设计当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环节。设计人员应当采用考虑因素比较少的并且变化幅度较小的指标作为主要的衡量参考指标,这样整个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工作强度也会随之降低,设计者也就可以更加准确的找寻出最佳的设计方案。第二个阶段是确定相关的设计函数,设计者应当在大量的函数和指标当中确定得出与房屋的钢筋尺寸以及横截面积最为相应的一组函数指标,并且对各个组别的函数性质进行分析,力求降低工程成本。最后一个阶段是针对结构设计的条件进行衡量,由于房屋建筑自身的特点,对于耐用性和结构稳定性要求严格,所以设计者需要对房屋整体构架的稳定性、房屋尺寸、结构刚性、局部受力限制、房屋结构墙体的缝隙限制、结构变形限制、整体构架的体系规格系数、单元零件的规格指标、结构确定程度以及构件的可塑性等等进行分析。在实践之中还应当结合建筑的具体情况,分析、比较目标和约束条件,保证结构设计可以得到优化、可以符合相关需求。

3.2选择最优程序及统计分析

设计者在完成了上述模拟设计的工作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选择最优设计程序,力求保证程序可以有最为齐全的用途、最为完善的功能、最为高效的运转效率等。最后,则需要对上述分析的结论进行统计和研究,认真的衡量、慎重的比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可忽视人事利益、经济利益、施工材料成本以及各个施工技术之间的联系,站在综合平衡的角度之上,在节省了成本的同时,不可以忽视技术的改进,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有严格的技术保障。最终的决策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实践当中,美观性、舒适性、实惠性、耐用性和安全性是最为基本的设计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设计指标,设计人员应当结合现有资源,合理的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升建筑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明.浅析建筑中结构设计优化以及建筑电气设计[J].现代工业,2012(6)

[2]王刚.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节能措施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2.2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7

国际大环境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逐步好转,对我国畜牧业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得到不断减轻,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支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正是畜牧业加快调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好时机。

1 工作思路

1.1 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加快畜牧业科技提升

作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真落实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强与财政、科技、人事等部门的联系,形成部门联动。通过技术引进、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引进适合本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养殖新技术,发展高效畜牧业。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有效缓解养殖业粪污染,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开拓视野,重点引进高科技、高收益畜牧生产技术。既要重视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消化吸收,深入剖析、取其精髓,要在生产应用中升级改良,形成本土化。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产学研结合,着力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增强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效益,全力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

1.2 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和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针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把握不好市场规律等突出问题,科学、系统分析波动周期,加强生猪价格预警信息建设,正确的认识市场经济波动的规律,逐步改变以往猪价上涨时,蜂拥而上,猪价高时惜售错误理念。增强养殖户对市场波动的判断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大幅减少盲目跟随风的现象。普及畜牧生产知识,提高养殖户鉴别假劣兽药、饲料方面的能力。科学、规范、合理使用兽药及投入品。

加强送科技下乡工作力度。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养殖知识小册子、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基层畜牧技干、养殖户培训工作,培训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对基层畜牧技干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拓展知识面。切实提高临诊诊断能力及准确性,加快从单一型向复合型技干的转变。通过培训高素质农村人才来推动养殖业快速向规模产业化、品种优良化、技术科技化、销售网络化发展,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3 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

畜牧工作的好与差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大的方面讲,还关系到政府形象。应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使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由管理模式向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营造出锐意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1.4 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畜牧生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加强对畜牧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生猪保险、奶牛补贴等方面进行协调、指导,帮助养殖场(户)完善项目申报材料、签订保险、争取补贴资金,指导养殖场区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饲料采购、使用、搭配和规范兽药使用、良种引进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良种化水平,提升畜产品品质,建设成发展后劲足、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畜牧业品牌,形成具有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质量安全和生态循环等养殖、生产、加工模式的特色产业链,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为生猪养殖企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相互合作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知名肉品加工企业龙头作用,与符合标准的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形成合作意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生猪收购价格上予以优惠,有效降低因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养殖风险。生猪养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及投入品,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猪源,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实现效益双赢。

1.5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关系到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群众公共卫生安全。针对当前动物疫病频发的严峻形势,积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强。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同时,做好其它常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快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加强监管、强化检测”的工作目标,加强对饲料、兽药经营场所的检查力度,不定期对畜牧生产企业的投入品的进行检测,严厉查处违规经营行为。提高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确认识和对当前国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2 建议

2.1 当前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各类合作社等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用等级、产权结构、内部管理、抵押担保等自有资金等方面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成长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降低信贷门槛,允许畜牧生产中的“活物”抵押贷款(即畜牧企业养殖的畜禽进行抵押),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2.2 财政补贴、养殖保险覆盖面过于狭窄,造成畜禽养殖发展不均衡,建议扩大补贴、保险范围,让更多的畜牧生产企业从中得到实惠。

现代家庭农场优化设计 篇8

在非禁养区租赁、承包耕地50 余亩 (1 亩=667 平方米, 下同) 及相邻荒坡、荒山等非耕地50余亩, 用作新建并经营家庭农场。按以下四大功能区设计。

1 种植区

建高产、高标准农田。找准水源, 修通道路, 接通电源, 安装灭虫、灭害装置。

测试土壤, 弄清适种作物。种植玉米、小麦、红苕、水稻、油菜等优质饲用粮油作物和优质牧草、青绿饲料。充分利用水田、水库放养水产物。2 养殖区

在背风向阳、相对平坦、排水良好、供电有保障的非耕地, 兴建 (或改建) 年出栏肉猪1 000 头的饲养区。该区由“四舍”、“四池”、“五间”、“两绿”组合而成。

2.1 四舍依次按公猪舍→配种舍→母猪舍→肉猪舍→大门建双坡式或单坡式圈舍。

单列式公猪圈3 台, 常年存栏2~3 头。双列式母猪圈50 台, 常年存栏6 065 头。双列式肉猪圈50 台, 常年存栏500 600 头。舍顶高2.4~3.6 m, 檐高1.8~2.4m。舍内地面高于舍外20~30cm, 全部硬化。通道高于圈栏地面5~10 cm, 宽1~1.2 m。

每圈占地3 m×3 m。据笔者统计, 宽度小于2.4 m的圈舍, 母猪流产、难产病例比其它圈舍高出许多。圈舍内要隔潮, 防滑。圈栏采用实心火砖或石材, 公猪圈栏高为1.2 m, 其它圈均为1 m。

靠通道一边设圈栏门和食槽, 圈栏门宽60cm, 食槽长1.8~2.4 m, 在食槽上方圈栏20~60 cm高处, 设与食槽等长、宽20 cm的长方形斜坡式投料口。圈舍由高1 m、宽80 cm的进出门洞与舍外露天运动场连通, 运动场面积为舍内圈栏地面面积的1 倍以上。

靠近进出门洞最低洼处, 安装地下排污管, 管口加过滤网格, 阻隔固体污物进入排污管, 以减少沼气池清淤负担。排污管口上方安装自动饮水器, 哺乳圈母仔各一个。

公猪圈窗台高1.4 m, 其它圈为1.2 m。面积1~1.2 m2, 两面墙窗户相对。配种舍两间共12~16 m2, 配种、采精和检测、稀释、贮存精液室各一间, 中间隔断, 由加有平台的窗户连通, 用于传递精液及采精、配种器皿。

2.2 四池

2.2.1 水池深3 m左右, 保证日供优质清洁新鲜饮水20~30 t。

2.2.2 雨水蓄积池容积约100~150 m3, 用管道或明沟连通各建筑单元檐下及饲养区内所有雨水落点, 收集整个饲养区雨水, 供本场非饮用之用。

2.2.3 消毒池主消毒池位于大门口 (通常关闭, 用时开启) , 长5 m, 宽3 m, 深20 cm。各功能单位进口外侧一个小消毒池, 与门等宽, 长1.5m, 深10 cm。

2.2.4 沼气池容积为100~200 m3。地下管道连通养殖区内所有排污口, 保证污水100%流入池内。出水口建在饲养区围墙外。

2.3 “五间”

2.3.1 更衣间紧邻大门口消毒池。面积为6~10 m2, 长方形, 一半设为员工更衣, 靠内一半为化学消毒池。此间兼员工专用通道, 进出时临时打开, 之后随即关闭。

2.3.2 兽医兽药间共两间, 每间面积为6~10 m2, 相互连通。

2.3.3 病猪隔离间5 间以上, 每间面积为2~3 m2。

2.3.4 粪污处理间因地势而建, 可选岩洞式、地下式、立体式, 共3~5 间, 每间面积为30~50m2, 各间可密闭。

2.3.5 病尸无害化处理间可建为焚化式、岩洞式或地下密封式。若所在县 (市、区) 建有公益性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场, 可不必自建。

2.4 两化区

2.4.1 绿带在饲养区内的空地种植四季长青优质牧草作青绿饲料, 做到既绿化环境, 又可作饲料。

2.4.2 绿墙在养殖区四周用火砖或石材砌高为2 m以上的围墙与外隔离。围墙内外侧墙脚可交叉、轮流种植瓜类、大血藤等饲用、药用藤蔓植物。为避免招来鸟类传播疾病, 不主张饲养区内外种树。

3 粮食、饲料仓贮、加工区

建于饲养区15 m以外的非耕地, 面积300 m2以上, 仓容60 t以上。

4 生活区

应距饲养区、饲料仓贮加工区、办公区30 m以上。

种植区除种植粮油作物、青绿饲料、蔬菜外, 还可充分利用水体放养鱼类等水产和水生饲料, 为本场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 剩余的可贮备或出售。所有种植物全部采用物理法、生物法灭害、灭虫。生猪养殖所产生的经消毒、灭虫、密闭发酵处理的粪便、沼液、沼渣, 全部用于本场种植用肥, 剩余的出售。沼气供本场照明、供热。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9

1.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契约结构中的地位。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但并非充分条件。只有当这种控制活动由财产所有者委托或委派独立的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 而非其本人直接进行时, 才产生审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潜在利益冲突是审计产生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动力。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

从企业契约结构来看, 内部审计是一种监督成本, 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将通过内部审计监督的报告来减少。内部审计也是一种守约成本, 在良好的内部控制下, 代理人将向委托人证明他们有效、诚实地履行了代理职责, 从而增加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任度, 提高代理人对委托人增加支付的期望。同时内部审计还是一种减少剩余损失的成本。通过内部审计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并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鉴证来强化内部控制, 约束代理人对所有者利益的侵占,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减少无谓的浪费, 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

由此可知, 内部审计的产生是期望通过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控制而减少代理成本, 但其本身又是代理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内部审计水平需要优化确定。

2. 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和内部审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企业的规模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经营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 受托经济责任的层级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在快速的企业增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影响下, 所有者将把资产委托给企业内部的最高层经营者。最高管理当局将把权力下放到更广的经营领域, 首先是下放给中层管理部门, 然后是再下级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 形成层级受托经济责任链。受托经济责任链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效率和赢利能力。对授予的权力和责任必须加以控制, 如果不进行连续、客观的评价, 就会在受托经济责任链的某一环节间形成一个信息真空, 从而导致控制失效。

按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来分, 受托经济责任可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受托财务责任要求受托人尽最大的责任诚实经营, 保护受托资产的安全完整, 同时要求企业经营行为符合法律、道德、技术和社会的要求。受托管理责任要求更高, 要求受托人不仅合法经营, 而且能有效经营、公平经营。也就是说, 受托人要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的要求来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 以实现资产有效、安全和最大增值。经济性, 考核实际所耗资源和计划所耗资源之比, 如实际所耗资源低于计划所耗资源, 则为经济, 反之则为不经济。效率性, 考核实际所耗资源与实际所得收益之比, 如实际所耗资源越低, 获得的实际收益越高, 就是有效率, 反之就是无效率。效果性, 考核实际业绩和计划业绩或目标业绩之比, 如预想的目标已经实现, 就是有效果, 反之就是没有效果。公平性, 考核计划所耗资源和计划业绩之比, 如同样的资源计划和条件, 实现同样的计划目标就是公平, 否则就是不公平。环保性, 就是从环境和社会中获得资源, 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 并把最有效的资源利用还回给社会, 这实际上是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净作用。受托财务责任是低层次的受托责任, 受托管理责任是高层次的受托责任。受托管理责任是在受托财务责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受托经济责任的不同发展阶段, 内部审计对受托经济责任控制的内容也有明显区别。对受托财务责任的控制, 内部审计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服务、设备等, 关注企业内部的授权和责任、业务程序以及内部控制和牵制, 重在监督, 是防范性的。对受托管理责任的控制, 内部审计主要涉及企业的资本、风险资产、预算、战略管理计划等, 关注企业管理系统的范围和效果、沟通渠道、计划和控制的方法, 重在评价, 评价决策的科学性、评价经营的经济效益、评价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评价资源的利用水平、评价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内部审计是建设性的, 帮助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经营决策, 促进企业有效管理, 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内部审计水平的优化确定

随着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 所有者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 将有内在地调整内部审计水平的需求, 内部审计既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又是代理成本的一部分, 将在所有者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确定内部审计水平, 即成为企业契约结构中的内部审计水平。

1. 所有者的效用函数模型。

其中:V1表示经营者的积极收入, 它是经营者努力保全、增值资产, 为企业所有者创造的利润, 是经营者工作的成果。它取决于经营者的经营能力、主观努力程度, 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其努力工作的辅助支持和放大作用。

在此进一步假设经营者的能力是无差异的。当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仅是受托财务责任时, 内部审计是防范性的, 重在监督, 不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收入。当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阶段时, 内部审计是建设性的, 内部审计将通过对企业整体管理活动提出建议进而增强企业经营的有效性, 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收入。在内部审计刚实施的时候, 这种内部审计反馈对经营者的积极收入影响最大, 随后这种边际影响效应递减。

S表示企业价值的增值。表现在由于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经营运作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等给企业资产带来的溢价。例如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 那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将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认为这种企业价值的增值只有在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时,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注重对企业经营运作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等的评价后才会出现, 当受托经济责任仅限于受托财务责任的时候, 内部审计仍是防范性的, 对企业价值的增值没有影响。因此, S (E) 是内部审计水平的函数, 并且是不连续的。

P表示经营者的私利行为不被所有者发现的概率。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越高, 所有者改变信息不对称性的能力就越强, P就越小, 经营者谋取消极收入被查处的概率就越大。

V2表示经营者的消极收入, 例如财务舞弊、过度的职务消费甚至贪污挪用等。当P越小, 经营者谋取消极收入被查处的概率越大时, V2就会越小。并且我们可以合理确定内部审计水平 (E) 对V2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所有者被经营者所侵占的支出为PV2。

W表示所有者支付的内部审计监督成本。内部审计监督成本是所有者为了改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增强企业内部资产运用的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等, 而支付的内部审计人员工资和维持其日常运作的成本。内部审计监督成本是内部审计水平的增函数。同时由于企业自身提供内部审计不具有“规模效应”, 当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复杂性越来越强时, 企业内增量的内部审计水平导致的内部审计成本的增加也将越来越快, 表现出边际递增的特性。

T表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磨合成本。同为审计组织体系的一部分, 良好的内部审计将有明显的信号传递作用, 而且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采信。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磨合成本是内部审计水平的减函数。

上述几个参数均受内部审计水平即受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审计工作状态的影响。

2. 受托财务责任阶段最优内部审计水平。

当经营者的积极收入 (V1) 通过所有者的激励而得到充分释放后, 将维持在较高状态不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 自利的经营者将谋求消极收入来增大自身的效用。这对拥有资产最终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来说, 当然是难以容忍的。所有者为了监督经营者受托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将引入内部审计, 审查经营者是否建立了严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审查经营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有舞弊、欺诈和贪污挪用等行为。内部审计的引入正是通过改变P来影响经营者博弈以纠正经营者对受托财务责任履行的偏离。为了应对这个博弈策略, 经营者将不得不减少对消极收入的谋取。这样就减少了所有者的成本, 增大了所有者的效用。

因此, 所有者是通过增加内部审计成本来换取经营者消极收入的减少, 并同时享有与外部审计磨合成本减少的好处 (尽管这种影响不是很重要) , 只要内部审计成本的增加值小于被发现的消极收入的减少和外部审计磨合成本减少之和, 就对所有者有利。这种博弈条件的改变尝试转移经营者的消极收入, 纠正经营者目标对所有者目标的偏离。这从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角度来看是无可非议的,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更是理所当然的。

在受托财务责任状态下, V1和S与内部审计水平无关, 相关的变量关系如图1所示。

在此阶段, 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将在时达到, 即在时得到在受托财务责任关系下的最优内部审计水平E*, 所有者效用变化如图2所示。

3. 受托管理责任阶段最优内部审计水平。

在受托财务责任关系下, 所有者将维持最优内部审计水平E*不变。当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时, 与之相应的内部审计也将发展到对组织的状况和环境以及是否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实现目标方面进行持续的调查, 以便对组织的措施表达意见、对组织的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此时, 内部审计对象就是企业管理, 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管理工作, 涉及产、供、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其实质就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检查、分析、评价和建议。这与在受托财务责任下, 为了减少经营者的消极收入而以企业的资金收支活动作为内部审计对象有很大区别。审计的重点也从监督、检查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 保证资金正常、合法收支, 杜绝资金运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等, 转移到对企业的管理政策以及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诊断, 检查管理当局制定的政策是否健全、政策在运行中是否有效、能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企业各项资源配置能否达到最优, 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总的来看, 受托财务责任下的内部审计和受托管理责任下的内部审计存在着如下主要区别: (1) 前者着眼于过去, 是对历史资料的检查复核, 而后者则面向未来; (2) 前者主要检查历史成本, 而后者却关注于机会成本; (3) 前者主要是复核利润收益的真实性, 而后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提高利润, 以及达到企业其他目标; (4) 前者是防范性的, 而后者是建设性的; (5) 前者主要确定内部控制制度及程序的建立和遵循, 而后者主要确定企业资源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公平性和环保性; (6) 前者的证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 而后者的证据来源既有财务方面的又有经营方面的。

因此, 在受托管理责任的状态下,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内部审计指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还要针对发现的问题, 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情况, 为管理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帮助企业完善管理政策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内部审计人员也是管理专家。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仅仅掌握财务和审计知识已远远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懂得管理、经济、财务、审计等多方面知识, 具备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受托管理责任时, 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的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影响也发生了变化。这一阶段内部审计水平的变化还将影响V1和S。于是维持原先的内部审计水平并不一定会使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如果企业所有者在原有的受托财务责任下的内部审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水平 (此时增量的是受托管理责任下的审计) , 注重于对企业整个管理过程的评价, 将会因V1和S提供的增量效用而提高总体效用水平。相关的变量关系如图3所示。

在此阶段, 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将在时达到, 即在时得到在受托管理责任关系下的最优内部审计水平E**。同时, 由于假设S和V1为非连续函数, 上述等式还需满足E**>E*, 所有者效用变化如图4所示。

三、结论

企业契约结构中受托经济责任由受托财务责任发展至受托管理责任是一种趋势, 如果从微观的企业视野跳到宏观的社会视野来看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作为对受托经济责任的鉴证, 内部审计也必将随之发展。这种发展对内部审计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内部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工作的效率、人员的素质、技术的发展、实施成本的控制等。在某些情况下, 当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所带来的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状况与企业内部审计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 可能会有部分企业改变获取内部审计服务的方式, 推动内部审计外部化。从根本上看, 内部审计在发展中其合理规模和优化水平的确定取决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的确定。

参考文献

[1].劳伦斯·B.索耶著.汤为云译.现代内部审计实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

[2].文硕.世界审计史.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0

[3].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王光远.外向型管理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经济评论, 1994;2

[5].王文广, 王智玉, 王小烈, 侯相恩.中国审计组织体系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8

[6].刘鹤章.现代企业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7].王国成, 黄韬.现代经济博弈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8].周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博弈分析.上海金融, 2002;6

[9].朱峰.非对称信息下的审计委托代理理论——激励契约安排与外部监督机制.审计研究, 2007;5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10

1 现代建筑工程消防设施维护现状

1.1 火灾报警系统问题严重

1) 火灾报警系统的基本维护工作不到位。定期维护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重大前提, 但是目前看来, 许多小区楼层的报警系统并没有专人定期维护, 包括对内部进行清理、除尘、检测等, 造成其灵敏度下降, 无法及时感应到火灾, 对于预报等功能就无法更好地完成。另外, 报警系统的电源没有得到专业处理, 一旦停电, 就无法有持续作业的效果呈现。

2) 不能与其他消防设施联动作业, 维护工作举步维艰。大楼中高标准的消防设施日益增多, 原有的报警系统在设计上就处于落后状态, 不能和其他消防设施联动作业。

1.2 自动喷水系统存在疏漏

进行周期性的检测是保证自动喷水系统正常工作的一个前提, 但是目前来看, 维护工作并没持续进行, 造成系统末端放水不流畅、供给水不及时、消防用水循环失灵的现象, 不利于及时进行灭火工作。

阀门、喷水头、供水管道等器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喷水系统的效果, 但是对这些器材的检测上仍存在着疏漏, 器材渗漏水的现象比较严重, 且管理人员扇子关闭喷水阀、报警阀等阀门, 火灾发生时就不能及时反应, 造成失控现象的出现。

1.3 气体灭火系统装置问题

气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一样重要, 它也能起到快速灭火的功效, 但是由于工作的疏忽, 在维护中, 经常对其耐压耐火的功能做出检测, 如果其功能达不到标准, 自身就会出现安全问题, 使用时就不能正常工作, 造成火灾蔓延。

没有按照科学规定, 将氧气呼吸器与空气呼吸器进行完善设置, 灭火装置和自动报警系统连接不起来, 控制室无法对其进行联动控制, 造成其工作失败。

1.4 消火栓设置与使用问题

消火栓的维护更为重要, 它是联动作业、连续供给水的一个重要保证系统。在建筑工程中, 一般存在着消火栓设置不到位、政府供水与自行供水不及时等现象。系统供水压力不足也是维护中疏漏的一个重要现象, 其后果就是无法正常使用, 供水持续时间短等。水枪、借口、水带等维护不周, 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2 现代建筑工程消防设施优化对策

2.1 设计环节的重视

现代建筑工程复杂程度加剧, 所以在对其配套的消防设施设计上要有一个明确的系统存在, 以帮助今后的维护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对感应、报警、喷水、气体等系统的连接点与程序设置好, 对于其功能性较强的环节做出更好地协调。为了帮助其维护工作更好、更快地完成, 有必要将建筑结构与消防系统进行共同控制与管理, 强化维护责任, 将设计的细节与管理标准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才能达到最好的要求。

2.2 联动控制的完善

做好联动控制工作, 就应该在实践阶段, 强化责任制, 使人员在检测与相应维护中能够按照制度执行, 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将过程性的联动控制进行完美“演绎”。

尤其是对报警系统的技术含量增强、自动喷水水压稳定、气体灭火效果强化等内容进行重视, 反复试验, 观察其在联动过程中哪些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进行大力维护, 更换、维护系统中存在问题的零部件, 确保其能够呈现“联动一体化”的状态, 一旦出现火灾, 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 维护每个细节都能正常工作为止。

2.3 周期性维护加强

进行周期性的维护, 还要对管理、维护人员进行培训, 让他们明白消防设施的重要性, 及每个关键点的作用与维护标准是什么。在明白这些关键的环节之后, 才能在今后的检测与维护中能够更好地落实工作。

要求维护人员进行周期性的维护, 最好是一周一次, 每次检测过程中, 都要与控制室联系, 明白在联动作业中, 哪些设备出现了不良的现象, 及时反应, 做好整修准备。记录检测结果, 与正常作业标准相对比, 存在差异者, 应该做维修, 没有达到联动标准的, 或存在安全隐患的, 应该做好更换工作, 使消防设施的维护更加快速、顺利。

3 总结

了解消防设施中各大消防系统在现代建筑内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将这些现状转化为我们维护工作的一大动力, 使更加精良的联动控制手段渗透进去, 帮助其完成各方面的作业任务, 最终才可能使其在火灾现象发挥自己的作用。

摘要:现代建筑工程消防设施的设置与利用尤为重要, 维护工作更需要我们进行全面关注。但是随着建筑工程的复杂化加剧, 消防系统增设越来越普遍, 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本文对其存在的维护问题与优化对策进行了阐述, 希望能给这方面的维护工作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消防设施,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文虎.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李继章.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特性及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3]张薇, 刘亚利.建筑消防设施火灾隐患的分析与对策[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方法研究 篇11

摘要:近几年,我国除了经济不断发展外,现代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而目前我国现代建筑的价值不在局限于使用价值上,还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进行房屋结果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安全、经济、使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当然最重要的还需考虑到美观的问题。考虑到几个设计当中的基本问题,我们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建筑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空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使得建筑结构变得合理、可靠、安全。站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意义的角度上看,为了更好的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应当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具体方法进行全面总结。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房屋不再仅仅是供人居住办公,遮风挡雨的场所,同时还被赋予了满足人们审美观念的新功能。当前,除了最基本使用功能外,建筑正在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用途,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审美追求,提高生活格调重要途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不仅要考虑房屋的使用功能,更要从美学角度考虑更多的内容。只有二者协调统一,完美结合,同时满足使用者在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上的双重要求,才能成为受人青睐的建筑佳品。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设计方案。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学习和实践,需要汲取其它优秀设计方案的著华,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房屋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1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内涵

影响一座建筑物好坏的因素非常多。一般来讲,人们对建筑物的评价来源于三个方面:外形、结构和质量。这些都和结构设计密切相关。房屋结构设计,不仅仅是整个建筑工程赖以实施的基本根据,更是一个建筑能否充分实现预定功能和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素。优秀的房屋结构设计方案,应当能够在有效控制成本投入,降低施工难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空间资源和其它资源,大幅提升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和安全质量。要取得优秀的设计方案,需要对既有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使用者对房屋的功能要求、质量要求和审美需要。同时,优化后的结构设计还能够有效帮助建设者节约资金,降低建设成本。

2.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目的

建筑物除去本身多具有的使用功能外,其外形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能够让人们赏心悦目。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建筑物的基本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将建筑物的外形设计考虑进去。这样就要求结构设计与建筑的施工技术能够相互协调、配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以及施工简单。我们说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简单来讲,就是在原有的建筑物工程结构符合施工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按照最初的目标寻找最适合、最经济的施工方案的设计方法。优化建筑结构一方面有助于满足经济适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可能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外形美观的欣赏要求。比如说:“减少施工成本,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建筑物设计合理化等等。通常而言,优化建筑物工程的总体结构以及建筑物工程的部分结构就是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此外,在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在满足设计规范和建筑物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以实际情况作为设计的基准,以最大的程度提高建筑物的综合效益为目标。

3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一般方法

单纯从建筑角度来讲,结构设计优化主要分为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总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两种。一所房屋的设计建造,要根据具体情沉,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的人文要求、经济要求和周围环境要求等。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和谐共存,是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基本理念。

3.1建立结构优化的模型

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重现房屋的各项指标和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模型:

3.1.1合理选择设计变量

设计变量通常优先选择对建筑结构影响大的参数,即和设计目标直接相关的那些内容,如损失的期望C2和结构的造价C1等,还有和限制条件相关的因素,如结构的可靠度PS等;为了减少设计量、计算量和编制程序的工作量,还可以把部分因素用预定参数来代表,这些参数通常具有影响细微、波动不明显的特点,往往通过局部调整或结构本身就能满足相关要求。

3.1.2确定目标函数

出于建造成本的考虑,需要建立一组函数,通过这组函数可以准确描述预定条件中截面几何尺寸、钢筋的截面积和相应的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

3.1.3确定约束条件

房屋建筑安全可靠是房屋结构优化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以此出发可以确定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裂缝宽度、结构强度、构件的大小、结构应力、结构体系规格、可塑程度、确定程度等都是常见的约束条件。设计者要充分比较分析目标约束条件和实际约束条件,确保每个目标约束条件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从而为设计优化提供根本保障。

3.2设定计算方案

以提高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往往具有约束条件复杂、变量众多、函数非线性的特点,为了方便分析计算,通常采用将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换成无约束的优化问题的方法求解。拉氏乘子法、复合形法、Powell法等都是常用的优化计算方法。

3.3程序设计

由于计算量巨大,计算过程复杂,为提高结果准确性和精度,通常利用程序来实现以提高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计算过程。编写的综合程序要完全符合优化设计模型和计算方案,并具有功能完整、用途齐全、运转高效等特点。

3.4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是房屋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优化设计方案的最终选择。程序运算的结果只是为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和备选方案,并非最终结果。由于上述模型函数主要体现的经济成本上的优化,在结果分析时,设计者需要把更多的因素纳入思考范畴中,在详细地比较分析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前文己经提到,现代社会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同时还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造价成本和工程质量不再是优化设计的唯一标准。设计者需要从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经济效益、施工要求、美观程度,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要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使用者、建设方等多个角度考虑,综合各方意见进行比较。任何考虑上的偏颇和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建筑设计上的缺陷,从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必须平衡使用各种资源,才能实现结构设计的最优化。

4.结束语

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本质上是一次综合所有影响的数据分析,对设计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房屋结构设计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组指标的组合。这些指标往往互相影响,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各有侧重点,又相辅相成。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房屋的各种性能,选择最有助于实现房屋建筑综合效益的设计方案。在保障房屋安全和使用质量的前提下,设计者要用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寻求更好的设计路线,应用现代化设计工具,更好地实现房屋结构设计的目標。

参考文献:

[1]田召.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J].科技资讯,2014,03:64-66.

[2]朴洪立.建筑结构设计中伏化方法研究[J].民营科技,2014,07:145.

[3]张松青.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案的分析研究[J].城市建筑,2014,03:55.

现代建筑结构优化设计 篇1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株洲,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时期, 株洲市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株洲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50.5∶36.5调整为2009年的10.5∶54.7∶34.8。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 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3.3亿元, 年均增长16%, 快于GDP增幅2.2个百分点, 占GDP比重为14%, 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文化产业发展加快, 增加值由2005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8亿元, 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业对株洲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3%, 拉动株洲市经济增长7.85个百分点但工业高增长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 将给株洲经济下一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中, 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所特有的提法, 在国外,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多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美国学者倾向于使用“知识服务产业”来描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将其定义为以提供技术知识或专利为主并支援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业, 或具有技术背景的服务业。该定义偏重以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硬知识服务。欧洲学者倾向使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并尝试给予描述性的定义。穆勒等人广义地将其定义为主要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识附加值的服务公司。这种一般性定义难以反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形式和活动的多样性。迈尔斯等人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性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两大类:面向新技术集中使用者的传统专业服务如促销广告、金融服务、会计和法律服务等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 如软件设计和其他计算机相关活动。

虽然目前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专著、论文和课题日益增多, 现代服务的内涵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界定。在中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 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含义和分类, 我们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功能后认为, “现代服务业”是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形成的以知识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随着现代经营理念、社会需求变化, 在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升级的新型服务业的总称。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性: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和动态性, 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 (1) 基础服务业, 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交通等; (2) 生产和市场服务业, 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 个人消费服务业, 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 公共服务业, 这类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 是免费提供或收取最低费用的服务, 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这些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它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现代服务业广泛渗透在服务业各主要行业和领域, 不断服务着社会, 方便着生产、丰富着生活, 成为城市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在该时期, 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 并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机制, 从而强力拉动经济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两型社会建设下, 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 是“两型社会”建设和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 减轻环境压力, 是株洲实践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株洲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由此可见, 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是由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 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另外,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科学技术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 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应用, 可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 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 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产业仍是株洲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同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和润滑。因此, 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的经验, 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 努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 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 占领经济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 不断挖掘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 从而加快株洲工业化进程,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 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务功能的需要

城市发展以产业为支撑, 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国际化进程而发展壮大。当前, 株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株洲城市经济总量在整个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大都市必然产生大服务。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 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 担负着为都市圈内其他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 担负着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 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 同样离不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 是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资源消耗来看, “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1.8%, 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 (21%) 的64.9%。2008年单位GDP能耗为1.39吨标准煤/万元, 绝对量高于全国0.288吨标准煤/万元, 高于全省0.165吨标准煤/万元。从污染排放来看, “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5.2%, 化学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4%。至2008年底, 这两项指标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趋势短期难以扭转, 现有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下,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小的产业, 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产业。从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来看, 与第二产业相比较, 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能耗很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快株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日益短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 是株洲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 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 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 是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既是株洲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 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 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 可以解决7~8个人就业, 而同样的投入, 在第一产业中只可以解决1个人就业, 在第二产业中可以解决1.7个人就业。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超过第二产业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空间。2004—2009年末, 株洲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由64.8万人发展到72万人, 解决了大批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从2005年起, 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 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 随着株洲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以及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 株洲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株洲实际, 加快发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必将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重要帮助。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传输业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使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升级。科技、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等生产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生产资料, 提高产业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物流、金融业为三次产业提供高素质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强大的财力, 推动产业效率提高。商务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 促进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改善,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提高, 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产业竞争力的加强, 都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东经济, 2008, (12) .

[2]申朴, 孔令丞.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 .

[3]株洲市统计局.株洲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201003/6920.html, 2010-03-05.

上一篇:35个大中城市下一篇:机械安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