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基础设施(共10篇)
电网基础设施 篇1
近年来, 河北省武邑县电力局在全县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针, 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主旨, 以保证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节日安全供电为重点, 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遏制人为损坏电力设施情况的发生, 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1 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武邑县电力局切实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实行警企联动, 依法打击和防范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等危害电力生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对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和施工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和电力设施的保养维护, 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 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 企业依法保护, 群众参与监督, 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格局, 努力形成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齐抓共管的合力, 确保电力设施安全运行。
2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加强该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发改、公安、工商、林业、国土、建设等部门以及电力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切实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信息通报和交流, 及时协调解决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相关部门将保护电力设施工作纳入了综合治理管理责任书, 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和公安部门、电力企业紧密合作、联手防御的政企长效机制。
一是各乡镇根据电力设施分布点多、面广、线长、裸露野外的特点,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 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 在村组大力推行电力设施治安承包责任制, 建立健全专业巡线和义务巡线相结合的电力设施保护队伍, 进一步整合群防群治力量, 加大对电力设施密集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农村野外偏远地区等案件高发区域、地段的巡护力度。
二是警企联动、形成防范合力, 充分发挥电力派出所的职能, 深入分析研究侵害供电企业利益犯罪的规律、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对策, 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优势, 提高防范涉电犯罪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了联防互动机制, 把供电企业内部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防范资源, 形成防范合力。
三是加快对拉线、塔材、配电变压器等设施防盗设备的技术更新改造, 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增强电力设施自身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健全完善了用电高峰期工作预案, 加强对重点输电线路、枢纽变电站等重点要害电力设施的专业巡查, 及时排除各类用电故障和安全隐患。目前, 大部分村庄采取了对农用配电变压器安装防盗锁、防盗螺丝, 将变压器盖焊死, 安装自动报警装置等措施, 也有的村庄在不用电季节将野外的农用配电变压器拆回村里, 有效地减少了电力设施被盗现象的发生。
四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废旧金属收购行业的管理力度和巡查密度, 全面清理整顿物资回收、废品收购站点, 打击收赃、销赃行为, 堵塞销赃渠道。同时适时开展电力设施保护联合专项整治, 建立健全警电协作、保杆护线的长效机制, 从源头上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
3 落实属地护电责任制, 发挥属地护电作用
全局10个供电所, 每个供电所选出1~2名兼职护线员, 要求责任心强、不怕吃苦, 由县电力局安监部将全县境内的110 kV及以上线路, 按照线路名称及杆塔号分配到各所兼职护电员名下, 并与其签订安全责任状, 要求各兼职护电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 根据季节的不同, 每月制定巡视计划, 做好巡视记录, 以报表形式每月两次向县局安监部反馈信息, 由安监部汇总后上报市局线路工区。对于兼职护电员市局护电办按照巡视工作量给予适当的误餐补助。
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利用每年3月份的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 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县政府出台了《武邑县人民政府关于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需办理审批手续的通知》, 下发各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按照文件要求, 该局对辖区电力线路进行了认真巡视, 发现县城东环路紫金盛世居民小区建筑工地距10 kV线路的距离过小, 经与建筑商协商, 采取了安全措施, 由县电力局和安监局共同验收合格后, 签发了《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审批表》。2011年以来, 共投资25万元建立了安全警示室, 在县电视台连续8天播放农村安全用电宣传片, 发放《安全用电宣传画册》和《客户安全用电告知书》各11万份, 发放《致吊车司机、打井、提泵人员的一封信》289份。对线下树、建筑及线路对地距离等重新进行了摸底建档, 2011年1~4月份, 共制止线下建房6处, 线下垫宅基5处, 处理线下树1 410棵, 签订移栽协议8份, 纠正塔吊在线路保护区内违章作业6起。对于个别线下建筑已与建筑物的主人签订了安全协议和隐患整改通知书。投资5万元为线路设备配齐了杆号牌、安全警示牌。此举, 对确保电力设施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5“六个落实”促进保护电力设施工作开展
一是组织机构落实。各乡镇、企事业单位成立保护电力设施工作领导小组, 必须有一名领导分管电力设施保护工作。
二是贯彻执行落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保护电力设施工作的要求, 确保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登记、有总结, 把此项工作与稳定工作一起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
三是明确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 责任分解到位, 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到人, 各责任人对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
四是规章制度落实。健全各项管理、考核制度, 措施具体化、易操作, 各单位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工作计划, 完善各项资料, 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常态化, 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五是宣传教育落实。运用多种方式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做到家喻户晓, 同时教育群众远离供 (变) 电所和电力设施要害部位, 不非法阻碍电力设施建设, 不哄抢电力物资和器材。
六是奖惩措施落实。根据武邑县保护电力设施领导小组制定的《保护电力设施实施办法》, 量化考核标准,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工作不力的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电网基础设施 篇2
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以提供有关经济实体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生产线”,其基本功能是:信息输入,信息交换处理和信息输出。具体来说是,原始信息(经济业务)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监督)、输出最终产品(财务报告)。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我们可以把会计基础工作类比为以会计人员为主体围绕会计信息生产线实施的一系列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的动态过程。参照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关于内部环境的理论,会计基础工作环境,是直接影响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企业制度环境、信息环境、财务组织架构、财务人力资源等。
一、会计基础工作环境的现状分析
1.制度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电网公司通用制度主要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解决方向性的问题,但在实际业务工作中由于各单位的业务环境与人员构成的差异,存在如何执行通用制度时往往存在执行理解差异度大,执行个性要求无法满足等问题,无法实现制度层面执行的统一性与标准性。暴露出通用制度与实务操作衔接有待完善的问题:一是通用制度的具体实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通用制度与具体实务执行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明确。
2.信息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方式下,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将对以业务前端为起点,以财务信息产生为终点进行了流程梳理与再造,基本构建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全流程管理。一是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一方面,一大部分业务通过信息集成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改变传统的会计凭证手工录入、财务记账与业务发生不同步的情况,实现从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自动转化和同步一致;另一方面,通过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及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实现一部分重要业务数据的融合。二是将财务管理需求及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点控制嵌入到业务系统中,旨在对业务全流程进行在线监控。但是现有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一是财务业务集成数据不够全面。二是数据集成接口不够合理。三是财务业务集成数据对企业决策支持能力不够强大。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对主要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了固化,并且将大部分记账规则和会计控制植入到系统中,但由于对一些业务进行控制的系统设置缺陷,且财务控制的相关制度执行还不能完全在系统中进行固化,财务对业务的控制有时只能在流程的最后节点进行事后的控制,缺少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需进行流程的进一步完善,一是事前控制手段有待完善。二是事中控制流程有待完善。
3.财务组织架构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目前,电网公司对县公司财务集约管理的模式有会计核算集约和集中在线管控两种模式。集中核算模式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物理距离的变化延长了业务时效。二是业务的集约易引发共性的外部检查风险。同时集中核算的模式也对县公司一线财务业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市县两级财务管理与核算岗位分工的细化,县公司财务人员主要承担起各项职能包括:预算管理、工程及资产管理、电价管理、纳税申报等工作。但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职能与核算工作多有交叉,不能明确划分。以参与核算集约的县公司为例,在业务岗位职责界定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核算业务界面不清晰,执行不到位。二是管理性工作灵活机动,一线管理人员业务量增加。
4.财务人力资源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区域集中后,从县公司调到市公司核算中心的人员主要是年轻且素质较好的财务人员。集约后沿海地区和山区地区县公司的财务人员均呈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特点,形成结构性失衡,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财务人员结构是一个新的课题。市县两级的财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员工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相关岗位人员的培养需要通过轮岗培养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核算业务的集约后,如何开展管理职能岗位的素质培养,如何建立财务人员阶梯式的培养机制,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适应财力集约化环境的会计基础管理体系
制约会计基础进一步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标准和人员素质尚未完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提升必须紧密围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会计基础环境持续优化为目标,以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为导向,以会计作业标准为依据,以会计信息化系统为支撑,以会计监督为保障,以财务组织架构以载体,以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会计文化建设为引领,构建具有会计作业标准化、会计信息同步化、会计监督实时化、会计基础评价常态化、会计服务共享化、财会人员梯队化等特征的会计基础工作环境。在现阶段,进一步优化会计基础工作环境的具体思路是:以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为导向,推动制度环境和信息环境的优化与融合,贯通从制度到执行的过程,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实现会计作业标准化;融合业务流、资金流和会计信息流,提升会计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同步化;优化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强化会计信息全流程管控,实现会计监督实时化;营造“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实现会计服务共享化;应用分层级能力标准模型,稳步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实现财会人员梯队化;以诚信为基石,培育企业会计管理文化,实现文化引领。
三、适应财力集约化环境的会计基础管理体系具体思路
1.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实现会计作业标准化
解决制度执行偏差的`着力点是:在开展制度与执行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建设贯通制度与执行的会计信息作业标准体系。
(1)开展通用制度差异性分析,提高制度的适用性。第一,对于通用制度与原各层级公司执行实施细则间的差异性应认真梳理、核实,对于确因地域、业务原因造成的且在短期内无法与通用制度统一差异,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确认差异性条款。第二,对于通用制度中二级规范的各专业管理办法,根据具体业务执行需求,结合内部控制要求,确定省市县三级内部管理权限和决策程序。第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应及时根据通用制度规范及内部管理权限和决策程序制定与内部控制手册相结合,在信息系统中对权限和流程固化,突出风险点管控,保证制度执行的标准、规范。第四,并及时跟踪执行情况,根据新业务或业务执行中的新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确保制度的全面适用。
(2)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业务工作标准、信息化操作工作标准和会计基础业务操作标准。
2.融合业务流、资金流和会计信息流,提升会计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同步化
(1)基于集中核算模式,推行原始凭证电子化,加快信息流转通过开发原始凭证电子化管理平台,以链接、扫描、上传等不同方式获取原始凭证信息,所有审批流程均通过线上完成,不再报送纸质凭证,核算中心在前端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发起的第一时间内及时进行业务处理,有效克服地理空间隔离所带来的不便,加快了信息的高效流转,提升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
(2)财务业务系统关键数据的全面有效集成财务与业务关键联动数据必须实现全面、自动、有效集成。关键数据是财务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桥梁和必要手段,通过关键数据的自动有效集成,财务管理能真正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中,实现财务与业务流程实时联动。
(3)构建“三流合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环境,实现会计信息的同步流转通过原始凭证电子化和财务业务系统关键数据的全面有效集成,进一步将业务流融合到现有的财务业务信息系统中,使业务流、资金流与会计信息有效联动,最大限度地保证三流同步合一,营造“三流合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环境,持续地加强融合业务流,资金流与会计信息流,实现会计信息的快速流转,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
3.优化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强化会计信息全流程管控,实现会计监督实时化
(1)建设统一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在协同管控层面探索开发建设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第一,设定数据共享中心,实时存储并提供财务业务一体化关键共用数据。第二,对财务业务流程衔接进行实时和持续分析,实现财务业务流程在不同系统视图下的无缝对接。第三,及时处理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以期实现财务业务关键数据的顺畅交互。最终实现财务业务管理流程的协调统一,提高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效率,加强会计信息全流程实时管控。
(2)财务管理控制前移,在业务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财务管理的介入在关键数据集成的基础上,财务管理控制功能逐步前移到业务流程关键节点中。财务管理控制前移到物资管理、工程管理、营销管理、设备管理等电力行业主要业务环节,实现了会计对业务全流程在线监控,会计控制通过一体化协同管控逐步渗入到各个业务环节,增强业务过程控制的同时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
4.营造“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实现会计服务共享化
(1)进一步推广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实现会计主体全覆盖
(2)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理清核算中心职责界面和职能分配
(3)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5.应用分层级能力标准模型,稳步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实现财会人员梯队化
(1)运用分层级财会人员能力标准模型财会人员能力发展模型是从角色与能力动态匹配的角度来研究财会人员的能力管理及发展通道,通过科学的分析组织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即通用能力与领导能力,为财会岗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和工具。
电网基础设施 篇3
一、前言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管理的本源,是经营管理的根基,是科学决策的保障。近年来,随着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实施,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深刻变化,会计基础工作有弱化现象。本文分析会计基础工作变化点,并就当前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二、会计基础工作变化点
1.会计工作环境发生变化
一是从原单个公司、单个系统变为全省一个系统、一个平台,数据高度集成;二是从以单个公司为中心转变为以省公司为统一单位开展会计基础工作;三是从业务到财务单向流程转变为以财务带动业务,以财务促进业务的多向流程。
2.会计工作方式发生变化
一是从会计核算为中心转变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二是从以纸质凭证为基础开展核算转变为以系统为基础开展会计工作;三是会计人员只重视会计凭证转变为会计人员需前期介入业务。
3.会计人员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一是从单一会计知识转变为需掌握多项技能,尤其是信息化技能;二是會计人员只需要核算现成的业务转变为会计人员需要了解前端各项业务;三是会计人员从单一核算职能转化为需要为全公司经营提供良好财务支撑。
三、当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财会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
各公司财会人员丰缺不一,偏远地区财会人员匮乏,原有体制下难以进行合理调配,呈现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欠发达地区财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主要是老同志多,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对管理变化适应性弱。
2.会计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基层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异,对会计准则、操作细则的理解不一,产生不同会计人员对相同业务采用不同方法处理问题。地市公司与县公司之间各为独立管理实体,管理幅度大、链条长,对其财务监管基本为事后监督,财务监管过程控制力不足。
3.对前端业务审核不严
一是部分单位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签章手续不齐全、不合规,包括部分系统集成凭证,制证人显示为英文字母等符号,未补全实际制证人签章等;二是个别单位原始凭证附件经济业务事项未经过严格审核,存在与记账凭证记录内容不相符情况。如记账凭证摘要描述不规范、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核算金额不准确等。
四、会计基础工作建议
1.构筑“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架构
构筑“全覆盖”企业内部会计集约组织架构,按照“会计集中核算、财务属地服务、关键集约运作”的思路,在会计主体不改变基础上,改分散核算为多主体集中核算,统筹财务人力资源,通过会计核算人员集中管控,加快实现会计基础工作标准统一、会计业务流程统一、会计信息质量统一,为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2.强化内部协同
一是在“一本账”基础上强化内部业务结算协同处理。
切实破解了最繁琐、最易错、最耗力的月度结账难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解放财务人员。二是开发集中报账平台,固化会计业务处理模板。通过业务单据选择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经济业务与会计记录的集成、固化,规范账务处理,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三是优化业务与财务的集成融合。优化业财协同及上下联动结转,营销、交易数据实现及时传递,解放财务人员,使其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督、管理上,实现了财务工作向管理型、创新型转变。
3.积极推进原始凭证电子化
一是全面梳理经济业务和结算单据,按收入结算、成本费用、日常报销、采购业务、资产业务、薪酬福利等维度进行了归纳,稳步推进原始凭证电子化项目。二是与国网公司典型设计相结合推进原始凭证电子化项目。在国网公司影像智能管理模块典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扫描枪扫描原始凭证二维码清单,实现账务处理与影像资料自动挂接。
4.推行成本费用全过程精益化管控
按照成本费用管理职责和流程,总结各类成本费用入账管理规律,细化执行环节、量化执行要求、明确责任部门,充分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将成本费用入账的各项管控要求部署至财务管控系统,全面提升财务对项目预算执行、成本费用入账的控制力和精益化水平。
5.做好“四统一”
一是统一附件标准。以业务源头为切入点,梳理、统一各类经济业务的审核标准,并在电子报账系统中固化,提高原始凭证的传递效率和信息质量。二是统一表单格式。设计好各类别原始表单,推动业务规范处理。三是统一传递路径。以实现经济业务在线审批为目标,以经济业务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管控为主线,实现业务原始单据电子化流转、费用报销业务可视化审批、记账凭证向原始附件的实时化穿透。四是统一集成规则。通过动态发布会计核算手册,出台会计核算规定,统一集成业务核算规则,彻底消除手工凭证。
6.优化“一键式”账龄分析功能。
一是规范核算。在付款业务核算中,通过冻结剩余支付方式核算,提高分析报表的数据质量。二是完善清账功能。对系统清账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对没有带未清项信息的付款记录,按照“先挂先清”逻辑,系统进行自动部分清账,提高账龄分析数据准确性。三是清理历史数据。对往来款项历史数据的集中清理,提高历史数据的质量,提升账龄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四是优化“一键式”账龄分析报表功能。对账龄分析报表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增加客户、供应商等报表维度,提高了账龄分析报表的实用性。
智能电网基础性问题的探讨 篇4
1 智能电网当中的关键技术
要想建设一流的智能电网, 就需要有一流的规划以及一流的标准。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就是有灵活的电网结构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当前我国的国情就是能源的分布与生产力的分布不成正比, 我国政府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并且要想方法来缓解这种情况。我国近些年来在山西和云南建设了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工程, 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电网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 而且也越来越严重, 这对智能电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更加灵活的电网结构, 这样才能够降低电网的风险, 减少社会和自然的灾害。
智能电网要实现的是自动化控制, 而且需要高度的网络安全, 还要能够具有监控以及分析的能力, 不仅要能够预测事故的发生, 还要能够发现已经发生的扰动, 智能电网的监测要具有广泛性, 要实现全部覆盖的功能, 为电网的管理提供根据。
2 智能电网的作用
人们的环境意识在逐渐强化, 具有高度污染的能源越来越不受大众的喜爱, 而且传统的资源, 像石油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 所以要节约能源。石油和煤炭等资源使得人们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环境义务, 人们需要发现经济而且能够减少污染的能源。调整用电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节约能源的方式, 发电以及用电的环节能够损耗很多的能量, 所以选择在输配电的部分来降低电能的损耗, 我们不仅要能够提高电网的效率, 还要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效率, 而智能电网可以做到提高电网和能源的双重作用。
3 智能电网需要高级的读表体系
智能电网的建设要能够达到的目标就是构建智能判断的能力, 自己调节的能力。分布式管理的系统可以同时来监控电网与用户的用电情况, 并且还能够做到使用最经济和安全的输配电的方式来输送电, 从而最大限度使用电能, 减少电能的损耗, 提高电网的用电效率以及用电的安全性。用电企业首先要了解用电的规律, 然后精确计算电力的供应, 从而达到供求的平衡, 减少供大于求所造成的浪费。智能电网要从高级测量的体系作为切入点, 所以, 高级读表体系应运而生, 能够提供测量的需求。这不仅仅可以实现远程监测的准确性, 还能够让用户参与到电力市场当中, 从而构建一流的服务系统, 实现智能电网的现代化运行模式。高级读表的运行方式可以推动电力部门进行通信和信号传播的有效整合。
4 制定智能电网的战略措施
智能电网属于一种新型的能源, 电网的建设需要政府来支持, 来承担环保和推广的责任, 所以政府要能够加强智能电网的开发性, 要让智能电网的技术深入人心, 从而推动智能电网的进步。在招投标的过程当中, 要能够为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提供机会, 还要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体制, 节能新型能源。我国通过电网来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 电网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我国的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国的智能电网要争取自己的知识产权, 还要能够确定我国智能电网以后的道路。要攻关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 组建新能源开发的队伍, 要找到与国外智能电网之间的差距, 要不断创新。
5 智能电网需要智能调度技术
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当中智能调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智能调度能够扩展现有的调度控制的功能。智能调度系统能够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以及决策的能力。智能调度的目标就是建立网络保护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结合, 要能够协调电力系统的控制, 实现区域稳定控制, 还能够防治灾害, 预防故障。
智能电网的设备可以实现控制电能质量的目标, 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电能质量, 而且电子技术在输电和用电的过程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各种新型的高性能的数字控制技术, 比如智能电子装置以及故障电流限制器等等都是智能电网所用到的。
电网企业是建设智能电网、推进新能源技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这是光荣的历史机遇, 同时也是对一些传统做法与惯性思维的挑战, 因此电网企业首先要对自身进行革命, 才可能真正成为推动新的能源输送与控制技术革命的中流砥柱。
摘要:智能电网是电网现代化的一种体现, 智能电网把电源以及用户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到一起,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 在智能电网当中, 所有的用户以及节点都能够监控, 还能够实现发电厂到用户端之间可以信息双向流动。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电网的问题, 并且针对这些提出的问题来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智能电网,基础性问题,电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金旸.水利发展与国家战略协调状况的评估——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 2007 (2) .
[2]荆超, 张卫东, 阮于东.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化进展及用户端能源管理框架研究[J].低压电器, 2011 (11) .
[3]曹阳, 姚建国, 杨胜春, 姜海, 高志远.智能电网核心标准IEC61970最新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 (17) .
[4]荆超, 张卫东, 阮于东.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化进展及用户端能源管理框架研究[J].低压电器, 2011 (11) .
电网基础设施 篇5
近日,经研所招聘的电网规划、工程质检人员已经到位工作。根据公司下达文件《关于长治经研所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通知》(长供发展函[2012]32号),今后将承担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发展规划和滚动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电网发展需求报告等工作。
为了能尽快胜任电网规划工作,经研所高度重视新进人员的转岗、适岗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购买学习资料,编制基础资料模板,建立基础数据档案,从三个方面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
电网基础设施 篇6
2009年11月11日上午,接到国家有关部门暴雪橙色预警通知后,国家电网公司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向所属相关网省公司发布了国家电网预警[2009]11号暴雪橙色预警,并密切跟踪暴雪影响区域电网运行情况。12日,公司安监部、生产技术部分别紧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冰雨暴雪恶劣天气电网应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大风雨雪天气输变电设备运行管理的紧急通知》文件,针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截至12日18时,风偏、覆冰舞动等因素累计造成公司系统5条500 kV线路跳闸9条次、11条220 kV线路跳闸15条次;因冰雪压垮树木等原因导致10 kV及以下线路累计跳闸1 000余条次。截至12日,跳闸线路已基本恢复运行。公司系统累计出动人员1.5万余人、车辆1 400余辆开展抢修工作。
电网基础设施 篇7
随着电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电力)对电网企业的各个核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研究和建设也不断深入。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的SG186工程的全面展开,浙江电力的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个业务部门分别建设了调度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电力市场辅助决策、营销管理等信息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而且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均达到了一定的实用化水平。
但是,这些分散的系统仅仅考虑了本业务领域的需求,并未从企业层面进行统一的开发建设,系统的规模、技术架构各有不同。在实用化过程中逐步暴露出系统构架与国家电网公司SG-ERP构架不符,设备模型、数据规范与国家电网公司标准不一致的问题,部门级的生产管理系统逐步显现出业务跨部门的横向集成能力不足的缺陷。而且多个分散的系统存在重复建设、数据冗余量大、后期运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设计统一的电网设备基础数据模型,建设统一的电网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平台,不仅是浙江省电力公司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业务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数据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建设成本和强化后期运维的需要。
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IEC61970模型[1]重点对电网资源的对象和拓扑进行了建模,已在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获得广泛支持[2,3]。IEC 61968模型重点对设备资产属性进行了建模,已在电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领域获得广泛应用[4]。
浙江电力基于IEC 61970/61968的标准,遵循国家电网公司规范,综合调度、生产、规划、基建、营销的需求,对IEC 61970/61968进行了继承和扩展。一是采用全模型对标矩阵[1,4]对主要设备模型对象进行梳理,分析了现有各个分散系统建模与标准要求之间的差异。二是利用全模型级联动态分布式维护工具[1,4]对模型元数据、模型更新授权、对象统一编码和维护工作流进行管理。提出了浙江电网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平台(Production Asset&Measurement Platform,PAM平台)的设计概念,从而有效化解了各个业务部门数据应用的矛盾,解决了系统建设实际过程中的诸多实际困难。PAM平台是指对电网资源信息、电网设备信息及量测数据等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的平台,它提供电网图数模一体维护的工具,如电网建模、资产和资源建模、基本数据维护及公共服务等,同时也具有应用开发框架、权限系统、工作流管理等基本支撑功能。以下着重对PAM平台的设计进行介绍。
1 PAM平台设计原则
1)统一性。PAM平台建设是浙江电网基础数据维护应用的支撑平台,作为SG186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电网公司SG186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遵循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和分步实施的思路。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四统一原则。
2)规范化。PAM平台建设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暂未确定的,参照IEC、ISO、OGC等相关国际标准。同时平台提供按照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以开放式的数据结构保证支持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集成应用。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逐步明确并制定了数据规范、编码规范、接口规范等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
3)实用性和先进性。PAM平台建设坚持实用性原则,在确保实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体系架构。既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贪大求全,过分强调技术先进而忽略稳定,从而保证平台建设的高起点并延长整个平台的生命周期。
4)扩展性。PAM平台建设通过采用灵活的构架,可满足不断扩展的应用需求,如应用功能的可扩展、部署方式的可扩展、电网数据模型的可扩展和服务的可扩展,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5)开放性。PAM平台建设采用开放性技术平台和软件架构,保证平台能够方便地实现与其他应用集成,实现平台与其他系统间互连,具备良好的扩展和互操作能力,以便于后期维护和管理。
6)安全性。PAM平台提供的各类应用功能和服务,都需要进行用户认证或CA认证,不允许匿名访问和调用相关功能和服务,以防止功能和服务方式的数据泄密。
2 PAM平台架构设计
2.1 总体架构
PAM平台的总体架构由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物理架构、安全架构和应用集成等部分组成。各组成部分既独立地支撑PAM平台的某个部分,相互之间又协调配合,整体构成PAM平台体系架构。PAM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 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基于电网各类业务应用对于电网基础数据如电网资源、电网设备、量测数据、地理数据等的使用,以及电网拓扑分析和图形服务等需求,通过分析、归纳、设计而形成的能够满足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分析、展示、操作要求的业务应用功能体系。
业务架构结合业务需求形成业务模型,从而实现业务模型和系统实现技术的分离,从根本上提升软件的技术无关性。一方面为各功能设计和开发提供有效的导向和依据,帮助开发者全面、正确和迅速地实现业务人员的管理和业务要求,大幅度地提升管理软件的开发、发布和维护的效率及质量,并在业务持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快速调整;另一方面使业务人员更好地融入到软件开发、实施的全过程,不但缩短了管理软件的开发周期,降低了软件开发难度,而且业务人员参与软件设计、开发到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随需定制符合自身特点的软件产品,满足对各功能模块的个性化要求
2.3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是通过对业务模型的理解,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PAM平台的业务应用过程和目标进行分析抽象和归纳,形成PAM平台的功能模块及对应的功能域。应用架构由电网模型管理、电网设备管理、电网基本变更服务、电网资源图形管理、电网空间信息服务、典型应用框架、基本拓扑服务等七大部分组成。PAM平台的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
1)典型应用框架通过对空间信息服务进行封装,以Web GIS的方式为各业务提供典型GIS及图形应用。典型应用框架可以嵌入各业务应用系统,并可以通过业务系统功能与典型应用框架进行交互。
2)空间信息服务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各业务应用可以通过企业服务总线调用如图形浏览服务、查询定位服务、矢量图形服务、电网拓扑分析服务等空间信息服务。
3)电网资源图形服务以C/S方式为各业务应用提供输配通电网资源的空间数据维护相关功能以及B/S方式的变电一次图维护,如通用图形编辑、定制图形编辑等功能。
4)电网设备基本服务是指通过根据电网各类资源所在领域的特性,制定方便的资源、设备维护过程,并且通过提供电网的变更服务,将电网的改变进行统一的管理。
5)电网模型管理是指对电网资源、资产、量测等的类及属性进行建立,建立类之间的关系(如继承关系、关联关系等),并对实例的数据表进行定义及管理,并可对模型对象属性的编辑界面进行定义。
6)平台支撑应用包括对平台的图模关系管理、图元符号维护、图形显示样式管理、工作流管理、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日志管理及瓦片地图管理等平台支持功能,为以上各级应用提供平台应用支撑。
2.4 数据架构
PAM平台数据构成包括电网资源数据、电网设备数据、电网拓扑数据、平台管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及文档数据。
1)电网资源数据包括资源的属性数据、资源的关系数据、资源资产的关系数据、电网资源的空间数据等。电网资源数据通过不同的关联字段分别与电网设备数据、电网拓扑数据进行关联,共同描述设备信息。
2)电网设备数据指电网资产的数据,包括资产的参数数据、资产的层次关系数据,以及资产参数模板数据等。
3)电网拓扑数据是反映电网设备与设备之间关系的模型关系数据,电网拓扑数据通过图形数据维护操作自动进行维护。该拓扑数据按照IEC 61970中定义的方式存储,独立于图形系统中的图形拓扑。
4)平台管理数据包括平台模型数据、地图切片配置数据、平台日志管理数据、权限管理数据、工作流管理数据等,描述了PAM中的各种定义。
5)基础地理数据作为电网数据的背景地图和空间分析、规划设计、故障抢修的参考包括矢量地图数据、影像地图数据和三维地形数据,矢量地图数据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影像地图数据和三维地形数据以文件方式进行存储。
6)文档数据包括各种文档、照片、视频等文件数据,按照文件存储规则存储在文档服务器中。
2.5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基于统一的PAM平台数据模型,按照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进行多层结构体系设计,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实现与各类业务应用的横向集成,为业务应用提供电网资源、电网设备的基础数据服务、电网空间图形及分析服务、电网量测数据服务等。同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和数据交换,实现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的纵向贯通技术设计。
PAM平台的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1)数据存储层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对基础地理数据、电网图形数据等进行统一存储管理。主要由存储电网数据的Oracle服务器、存储地理基础数据的Smallworld服务器和存储基础地理信息切片数据及其他文档类数据的文档服务器组成。这些数据通过PAM平台的设备维护模块及电网资源图形管理功能进行维护和管理。
2)数据访问层提供访问电网数据的接口,采用逻辑组件通过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维护存储在数据库和文件中的矢量图形数据、栅格数据等。
3)应用逻辑层作为数据层和表现层之间连接的桥梁,在平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设备建模、设备维护查询、权限认证等各类功能,并且将这些功能封装为组件。
4)应用服务层提供各类电网设备信息、电网空间信息展现和查询分析服务,主要包含设备树展示服务、设备信息查询服务等构件。服务通过封装逻辑组件实现。这些服务可以被界面层各类应用调用。
5)表现层包括建模工具、设备维护工具、平台管理工具、图形管理工具、典型应用框架,这些应用调用逻辑层和服务层的逻辑组件或服务实现,也可以集成其他业务系统的页面。其中建模工具提供电网资源、电网设备的模型及关系的建立。
2.6 物理架构
物理架构是为上层的应用提供软硬件支撑的平台。PAM平台采取“全省大集中”的硬件部署方式,所有的服务器都集中在省公司侧维护和管理,部署方式如图4所示。
其中,Oracle集群提供电网资源的持久化存储和数据服务。Smallworld集群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持久化存储和数据服务,同时兼任切片地图发布的文件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集群运行电网信息服务程序,提供电网模型建模、设备维护、平台管理等功能,以Weblogic为应用服务器。图形服务器提供电网图形分析、展示服务。
PAM平台服务通过ESB总线和部署于省公司的SAP系统、营销系统服务以及PI系统的服务进行模型、业务和数据的交换。
在网络带宽较小或者不稳定的情况下,在分、县局部署图形缓存服务器,以提高基础地理信息的访问速度。
2.7 安全架构
安全架构是系统软硬件方面整体安全性的所有服务和技术工具的总和。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对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PAM平台特别针对在业务应用环境,从认证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进行了新设计,以保证平台的高度安全性。
1)认证管理。PAM平台在实际使用中采用多种认证组合方式实现系统登录,系统通过统一的认证管理服务实现和配置。认证方式支持随机码、RSA等第三方认证服务,以及单点登录服务(如CAS、Weblogic、SAP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组合和扩充。
2)访问控制。PAM平台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用户可以绑定角色并可以直接分配具体权限,提供角色委托等动态权限,并实现分级授权体系,以满足精细化、实用化的权限控制需求。系统权限包括功能权限、资源与数据权限、授权权限3种类型,分别对用户的可使用功能、可访问设备数据和具有的授权范围进行约束。
而对于Web服务的接口安全,PAM采用密码摘要身份验证、数字签名、传输级加密、文件系统权限和唯一消息ID值来应对未授权访问、参数修改、网络侦听、配置数据泄漏和消息重写。
3)安全审计。审计管理提供通过配置实现对PAM平台访问过程操作日志和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的操作记载等功能,实现对关键数据非正常流程处理的修改审计,如配置登录日志、接口日志、操作日志、异常日志等。
2.8 应用集成
PAM平台通过构建电网结构模型,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通过构建电网设备(资产)的层次结构模型,实现设备的参数管理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构建电网量测数据与电网设备的关系,实现设备的状态监测。PAM平台作为企业级电网数据平台,为其他各类业务系统提供电网图形和分析服务、设备参数管理服务、电网量测数据服务。
PAM平台中的各种电网信息服务都遵循面向服务架构,其自身的数据和功能均以Web Service等标准服务的方式注册于应用集成平台中,也可通过集成平台的企业服务总线调用其他应用系统的服务,以实现数据和功能的交互。
3 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信息化的业务范围全面覆盖了电网企业的各个核心业务领域。
本文提出的基于IEC 61970/61968模型标准的浙电电网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平台的设计,很好地化解了各个业务部门数据应用的矛盾,并且降低了建设成本,优化了后期运维,对电网企业的电网设备基础数据进行综合统一的管理,消除了原有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企业级的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PAM电网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平台目前已在浙江省电力公司生产信息化建设中成功应用,成为企业级的信息平台,为调度、生产、安监等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将对PAM平台的对外公共服务进行完善,拓展其在营销、规划、电力市场等更多业务领域的应用面。
参考文献
[1]IEC61970,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EMS-API)-Part301: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Base[S].
[2]EPRI.Interoperability Test#5:The Powerof the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and the Generic Interface Definition(GID)to Exchange Power System Data[R/OL].http://www.epri.com.2004.
[3]EPRI.Interoperability Test#10of the Common Information Model(CIM)and the Generic Interface Definition(GID)Standards[R/OL].http://www.epri.com.2007.
电网基础设施 篇8
1 农村电网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 确保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 我国农村电网使用时间较长, 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电网的设备陈旧老化、网架结构不合理等, 其供电可靠性降低[2], 一旦遇到刮风、打雷、 下雨等天气, 就会发生故障, 引起断电, 给广大农村居民的正常运行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 还有一部分线路裸露, 会引发漏电问题。
(二) 推动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现阶段, 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很多地区的农村逐渐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阶段[3]。 但是, 由于农村电网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工作异常、效率低下等, 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鉴于此, 需加强农村电网改造, 提升其质量, 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在农村电网改造中, 为了做好配电工程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人员需采取以下策略, 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质量。
(一) 做好准备阶段的管理工作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 配电工程的准备阶段属于初始环节, 对后续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此阶段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图纸会审。 在配电工程的准备阶段, 施工管理人员需重视并加强图纸会审, 比如图纸是否与相关标准和规范相符、是否与当地整体规划保持一致;方案是否最优化、设计的经济性和便利性的高低等, 通过图纸会审, 加深对配电工程的了解程度, 为后续施工打下基础。
(2) 注重线路选择。 在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 需组织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等加强分析, 确定配电线路的路径, 选择最佳的路线。 需要注意的是, 在选择线路的过程中, 需充分考虑供电半径, 同时兼顾后期的设备维护问题, 确保其工作的便捷开展;在选择材料时, 需保证其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3) 做好技术交底。 由于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故而在设计的施工图纸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 在配电工程的准备阶段中, 加强图纸会审时, 还要加大对技术交底工作的重视度, 其中包括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交底, 从而为后续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同时降低施工难度。
(二) 加强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
施工阶段是影响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的重要阶段。因此,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重视并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保障其施工质量, 进而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质量。
(1) 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施工人员是配电工程的实施者, 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因此, 在施工阶段, 需结合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培训工作, 内容包括施工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等, 促使施工人员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同时进一步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障配电工程施工质量。
(2) 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材料是构成配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工管理人员需加强管理。 当采购的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 需派遣专业的人员进行抽样检查, 确保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此时才能准许进入;一旦发现问题, 要求予以退换。 在施工材料的存储和管理方面, 需建立责任制, 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 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 避免出现材料丢失、浪费等情况。此外, 在施工材料的发放过程中, 需进一步规范流程, 需提交材料领取文件, 批准通过后才予以发放。
(3)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在配电工程施工中, 施工技术是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4]。 因此, 作为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 需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来执行。
(4) 注重施工安全管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 需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的理念, 只有确保施工安全, 才能促使配电工程安全、高效地进行。 因此, 在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施工管理人员需注重安全管理。 第一, 建立相关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 借鉴以往施工经验, 制定相关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 并且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 加强安全施工监督;第二, 加强安全教育。 在施工现场, 设置相关的条幅、宣传语等, 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日常施工中做好自我保护措施, 比如穿戴安全帽等;定期开展安全讲座, 强调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 实施农村电网改造, 既是确保农村电网的安全运行, 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为了提高农村电网改造的质量, 需重视并加强配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即在准备阶段做好图纸会审、线路选择、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阶段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 施工材料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施工安全管理, 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服务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发展。
摘要: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下, 我国经济取得良好发展。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国家多农村的发展重视度不断加大。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方面关系着农村居民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还影响农村的发展。本文以农村电网改造为基础, 先分析其重要意义, 然后探讨配电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进而促使电网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 同时推动农村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配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学敏.基于农村电网改造中配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J].硅谷, 2014 (24) .
电网基础设施 篇9
由于技术和设备限制, 在以往的反事故演习中, 相互间只能通过拨打电话来了解演习进程, 演习完成后通过各单位录制的视频和汇报材料来总结。这样的条件既不能将各种突发情况及时反馈到总指挥处, 又不能体现逼真度和实时性, 极大影响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因此建设全方位的反事故演习综合平台, 增强演习的逼真度和实战性, 最大程度地锻炼队伍, 提高了各参演人员的积极性和反事故水平, 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势在必行。
1需求分析
1.1
演习场所较多, 涉及范围广且场所不固定, 根据职责和功能的不同, 至少应包括观摩室、导播与控制室, 调度指挥中心、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重点小区等演习地点。
1.2
各个场所要至少具备视频或音频信号, 并能同步交流, 保证各项命令的及时传送。
1.3各参演点功能要求
(1) 观摩室及时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并能实现现场指导。 (2) 调度指挥中心:a及时向上级部门、观摩室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负荷控制、倒闸操作情况等;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3) 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a及时了解并向观摩室、调度指挥中心等上级部门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准备情况、现场抢修情况等;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4) 变电站、95598、大用户、供电所、重点小区等演习地点:a及时向部门指挥中心汇报演习情况, 包括准备情况、现场抢修情况;b收听收看各参演地点的演习情况。 (5) 导播与控制室:a为观摩室、调度指挥中心、部门指挥中心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参演点切换音视频信号;b对各路信号进行录音录像, 以便为电力新闻发布、技术培训提供实战教材。
1.4各参演点接入信号
(1) 观摩室:具备收听收看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的条件; (2) 调度指挥中心:需要具备接入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的功能。 (3) 部门指挥中心:可接入会议设备、手机、固定电话等设备的音视频信号, 以及县级电台电视台的信号, 并能根据现场情况为导播与控制室提供本部门各类信号。 (4) 变电站、95598、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演习地点, 为部门指挥中心提供本部门各类信号。 (5) 导播与控制室接入会议设备、电视台音视频信号, 电台、手机、固定电话等音频信号。
2反事故演习平台机构
公司反事故演习平台采用四级结构 (见图1) :即观摩室为一级机构, 调度指挥中心为二级机构, 部门指挥中心、95598、发电厂、大用户等为三级机构, 变电站、供电所、重点小区等为四级机构。
3现状分析
3.1晋城供电公司现有以下几套独立系统
(1) 1套视频会议系统, 与省公司相连, 接入了1个主会场, 6个直属单位分会场 (检修工区、五个县供电公司) 。 (2) 1套DTS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 是一套可为调度员提供一个逼真的培训环境, 以达到既不影响实际电力系统的运行, 又能得到实战演练目的的计算机系统。 (3) 1套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 接入了38座变电站共计400余个地点的视频信号。 (4) 1套供电所视频监控系统, 接入了95598以及供电所的视频信号。 (5) 7套调度录音系统, 单套系统容量31路, 可同时对4路电话进行监听。 (6) 1套万门程控行政交换机, 在公司所有办公室、站点均安装有固定电话。
3.2结合现状, 我们对演习设备和场所进行选择
(1) 由于公司视频会议系统覆盖面广, 辅助系统功能强, 已经有多套系统接入, 经过改造, 能够作为反事故演习平台使用。 (2) 由于生产例会视频会议室功能齐全, 作为观摩室, 供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观摩反事故演习的全过程, 以便及时掌握演习情况。 (3) 由于生产例会视频会议控制机房通信、辅助设备齐全, 作为导播与控制室, 以便为各参演会场及时切换信号, 供参演单位观摩反事故演习的全过程, 及时掌握演习情况。 (4) 调度DTS室由于和调度室隔离, 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 因此可以作为调度指挥中心来用。 (5) 检修工区和五个县支公司由于各有1套视频会议设备, 可以作为部门指挥中心使用。 (6) 95598客服中心机房作为95598演习中心。 (7) 变电站、发电厂、大用户、供电所、小区等其他演习地点根据需要待定。
3.3通过下表1, 可以明确信号有无 (“-”为不需要)
4接入电网
根据需求分析, 结合现状, 将各种类型站点进行分类, 逐一设计接入方式和方法, 以便接入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
4.1调度指挥中心由于其重要性, 单独为其安装一套视频会议系统设备, 通过敷设2m线缆接入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另外在DTS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计算机上安装双流信号传送程序, 保证指挥中心的图像信号和计算机信号同时上传至电网反事故演习平台, 使所有参演人员能看到调度指挥中心的操作。针对听不到调度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操作命令的问题, 可从调度录音系统至导播与控制室的调音台敷设2条屏蔽音频电缆, 演习前将该号码接入调度录音系统, 同时打开该路电话的监听开关, 就可让参演人员听到声音。
4.2变电站视频监控信号接入检修工区的方法, 是在导播与控制室和检修工区会议室各新装1台变电站视频监控工作站, 将该计算机的VGA信号一分二接入VGA矩阵, 再将矩阵输出作为双流信号接入视频会议系统。针对听不到变电站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操作命令的问题, 解决方法同4.1。
4.3解决95598和供电所的视频信号接入演习平台的方法, 是在导播与控制室新装1台内网计算机, 通过连接供电所视频监控系统, 并将该计算机的VGA信号一分二接入VGA矩阵, 再将矩阵输出作为双流信号接入视频会议系统。针对听不到95598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的声音问题, 解决方法同4.1。
4.4针对抢修场所、发电厂、大用户等无音视频信号的问题, 解决方法双方均安装一部可以输出音视频信号的手机, 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和上级指挥中心进行联系。在上级指挥中心演习地点还需将该手机输出的音频信号接入调音台, 而将视频信号接入视频矩阵。
4.5在导播与控制室和各县供电公司还需要安装广播电视机顶盒和收音机, 将音频信号接入调音台, 将视频信号接入视频矩阵, 以便及时收听收看政府部门的通知、各类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4.6下面是以导播与控制室为例的接线示意图
5联合调试
5.1在各参演点设备全部配置齐全后, 2011年4月, 首先对部门指挥中心的操控人员进行了培训, 主要是实际操作训练, 包括对中控系统操作顺序、输入音视频信号的切换操作、调音台输出通道选择等。
5.2 2011年5月, 反事故平台进行了首次模拟演练, 通过操控人员的积极配合, 熟练度、画面切换速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3经过两年来国网公司、省公司、分公司组织的多次反事故演习的考验, 反事故演习平台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为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保障。
5.4不足之处是手机由于受地形影响, 有的地区移动信号太弱, 导致无法正常对话。
6结束语
电网基础设施 篇10
1 对停电区域进行高效识别
继电设备会在电力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快速执行程序中设定的反应动作切断故障元件和电源之间的联系, 把故障元件置于无源网络状态下, 所谓的停电区域就是由这些彼此孤立的无源网络共同构成的。首先对停电区域加以确定, 以此为基础在该区域的内含元件中就能找到故障元件[1]。
识别停电区域时借助于电力系统内部的网络拓扑信息, 将电力系统中网络拓扑的信息关系表示为G= (V, E) , V为节点集, 组成部分有母线、发电机及变压器等, E是边集合, 组成部分是开关, 开关的闭合与开启控制着边的通断情况。若故障发生, 在网络拓扑中借助广度优先的专业搜索方法对其加以遍历, 从而生成无缘网络 (停电区域) 。具体为以下几点。
1) 在电力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 对其结线加以必要的技术分析, 其中部分元件是与发电机或者等效电源相对应的, 则将这些元件标记成有源式节点。
2) 发生故障之后对此时的系统结线进行二次分析, 随之会产生多个子系统, 为了减小开关信息在传输中的错误率, 应将开关信息、PMU模拟量的量测信息以及状态估计进行综合考量评判。
3) 对每一个子系统而言, 跳闸开关的两端都有节点存在, 把所有这些节点把全部设置成边界节点, 从而组建边界节点的集合, 在此基础上开展扩展节点的各项工作。扩展过程中一旦发现部分节点连接着有源式节点, 扩展即停止, 同时把该次扩展中所涉及子系统的全部节点标记成带电状态, 否则扩展一直继续, 直至该子系统所有节点均已完成扩展。最后把已经检测出的停电区域进行核对和编号, 其中的元件均作为疑似故障元件列入初步判断故障的元件集内。
待所有节点全都被搜索一遍之后, 只要停电区域和边界节点连接在一起, 就会全部被检索出来, 同时也确定了发生故障以后, 部分边界节点呈继续带电的状态。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 识别停电区域仅仅是在变位开关的位置进行搜索, 所以, 故障复杂程度是上述拓扑范围的唯一影响因素, 搜索及识别都能做到快速、准确。
2 快速诊断电网故障
2.1 从故障电流判别
本文在进行方向判别时仅仅依靠电流是由于:1) 在保护中起判别方向作用的元件通常会引入电压、抗阻等系列参数, 有助于改善以就地信息为判断基础的方向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但故障诊断中相关计算以及数据传输都更加复杂化[2]。借助广域信息, 将其优势充分发挥, 可对变量种类合理减少, 有助于进行方向判别;2) 突变量的方向元件在日前应用比较广泛, 与其他元件的区别主要在于重点反映电流突变的情况;3) 单纯依靠广域量测模拟值进行判断, 可有效避免其他IED方向的误判对故障诊断的干扰。
为了把广域信息更好地应用于方向判别中, 发生故障之后, 将停电区电流的相量值与高性能的相电流差综合起来, 采用突变量的选相原理对电流加以选相, 借助最终选定的电流进一步判别方向, 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在理论研究基础, 并由相关的仿真模拟实验结果作为支撑, 受故障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很小, 其具体操作步骤为以下几步。
1) 利用广域信息进行全面搜索, 查找出停电区域内最早发生动作的开关, 进而获得其发生动作的具体时间, 在这个时间点以前的某个时间段内, 不同测点间的相电流差会产生变化, 计算出各个测点的该变化量值, 将变化量最大值所对应测点的电流取作输入电流值。
2) 在选定输入电流的基础上, 通过突变量选相的原理对输入电流实施选相, 选项结果即可作为故障相应用到方向判别中, 其与传统的选相元件区别在于, 该元件更加注重利用停电区域内的电流等有关信息, 显著提高了对故障电流的相别的准确识别度。
3) 在2) 的方向判别基础上, 如果故障是多相型的, 任何一相的故障电流均可作为判别根据。
如遇高阻故障, 如果过渡电阻过大, 甚至于最大电流都不能准确判断出, 就要对三相电流每一相电流的信息都分别实施方向判断, 一旦其中任意一相电流呈现出两侧或以上的方向不止一次相同, 就可判定该元件是故障元件。
2.2 故障定位的流程
故障发生后, 必须要立即对停电区域加以高效识别, 将开关的动作信息以及模拟量和电网的拓扑关系总综合起来考虑, 在所有停电区域内查找该区域中最早发生动作的开关, 个别元件的电压会在这个最早动作之前出现明显的较大跌落, 把这类元件筛选出来, 若符合筛选条件的元件有且仅有一个并且非母线 (避免因出口故障并存在保护或者开关误动、拒动而误判成是母线故障) , 那么该元件就是故障元件;若符合条件的元件不止一个或者仅有的一个是母线, 就需要根据短路时电流的方向做进一步判断。
2.3 保护、开关动作的行为评价
在发生短路事故并且方向信息获得后, 不但能准确锁定故障元件的具体位置, 把电压的跌落时间以及有关保护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还能科学评价保护及开关执行动作行为的成效:1) 部分区域内故障元件相对比较集中, 该区域内的开关是否均呈断开状态。2) 若全部断开, 可判断为近后备的保护 (或者主保护) 发生动作, 则需深层次的分析测得记录的电压实际下降的时间, 若电压实际下降时间位于主保护断开故障元件的时段区域内, 可判断执行动作的是主保护, 不然则是近后备的保护执行动作断开了故障元件而主保护发生拒动。如果有的开关呈现闭合状态, 则可以判断为此开关发生拒动, 或者该侧保护发生拒动, 从停电区域内深入搜索该开关所连接的一切节点, 直至查找到呈断开状态的开关, 如果元件电压跌落的时间不在其后备保护发生作用的时间范围内, 则可判断是保护 (或者开关) 越级引起跳闸。3) 在对开关所连接的节点进行全面搜索时, 一旦发现电流是从线路流经跳闸开关后再流向母线, 则可判断为该保护 (或者开关) 发生误动操作。
2.4 判别故障类型
在故障元件锁定以后, 先按照2.1 节的选相方法选相, 再根据电压量等有关数据进行判断。若PMU检测结果显示故障元件电压值跌落较大的情况仅发生在一相上, 就判断为是单相故障。若三相电压均发生明显较大跌落, 就判断为是三相故障。若其中两相电压发生跌落并且跌落幅度都很大, 就判断为是两相接地的故障。若其中两相电压发生跌落而跌落幅度并不明显, 就判断为是两相短路的故障。最后再把电流和电压的各自判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后得出最终判断结果。
3 结论
综上, 在停电区域和广域同步信息基础上的电网故障快速诊断方法仅与故障复杂程度有关, 而和保护信息没有关系, 也不受网络规模的制约, 诊断成果快速有效。在对故障元件识别确认后还能对保护所执行的动作实施行为评价, 识别故障类型。停电区域不同导致其所反映的电网拓扑构架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 要借助网络前期的拓扑结构的分析功能对停电区域进行实时刷新, 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文章提出以停电区域及广域同步信息为技术支撑快速诊断电网故障的新方法 , 以期为行业和技术发展提供方向性参考。该方法仅与故障复杂程度有关, 而和保护信息没有关系, 也不受网络规模的制约, 诊断成果快速有效。在对故障元件识别确认后还能对保护动作进行行为评价, 对故障类型进行简单判别。
关键词:停电区域,广域同步信息,电网故障,快速诊断
参考文献
[1]戴志辉, 李强.基于停电区域及广域同步信息的电网故障快速诊断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12) :50-53、58.
【电网基础设施】推荐阅读:
2018国家电网笔试备考资料:基础概念六08-14
电网附属设施检修方案07-14
电网调控07-20
排灌电网10-14
电网标准10-19
电网保护10-19
电网检修05-10
电网阻抗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