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行间

2024-08-01

垄上行间(共7篇)

垄上行间 篇1

摘要: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 采用“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技术, 以优质良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航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集成组装, 实现大豆高产、优质、高效。

关键词:大豆,垄上行间,覆膜,栽培

1地号选择与轮作

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抗旱, 减轻干旱对大豆生育前期的影响, 选择排水及渗透性良好, 前茬为禾谷类作物或非豆科作物, 有深松基础、土壤肥力中等的岗平地, 采取麦—玉 (经) —豆三区轮作方式。

2整地

2.1整地方法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水份适宜时进行联合整地或浅翻深松整地, 严禁湿整地, 采用浅翻深松, 深度35 cm以上, 耙地两遍, 耙深15~18 cm, 平地一遍, 10月20日前起垄, 垄宽135 cm。

2.2质量要求耕层土壤细碎疏松, 地表平整, 达到播种状态, 秋起大垄, 必须配带垄体整形器, 垄台高度20cm, 台面宽90 cm, 台面无坷垃, 无秸秆, 起垄到头到边, 地头整齐, 垄距均匀一致, 垄向直, 百米误差不超过10cm。

3播种

3.1品种选择熟期适宜的中熟品种, 主茎发达直立, 单株生产力高, 秆强抗倒伏的品种。

3.2地膜选择大豆行间覆膜, 膜选用厚度为0.01 mm, 选宽度为60~70 cm的地膜, 应尽量选择拉力较强的膜, 以便于机械起膜作业。大豆平作行间覆膜要改变以前膜的宽度为60~80 cm, 这样能使田间分布更为均匀, 有利提高产量。

3.3种子处理播前进行种子精选, 纯度大于99%, 净度100% (人工粒选) , 芽率大于95%, 水份小于13.5%, 粒型均匀一致。八一农大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包衣, 用种子量的1.2%~1.5%。

3.4播种期采用覆膜技术种植大豆的地块, 可以提早播种。一般可以比正常播种期提早7 d。确定播期的原则是;当5 cm耕层5 d稳定通过5℃或略早时开始覆膜播种。一般的适宜播期,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为4月20日至5月1日,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和内蒙古大豆主产区为4月28日至5月5日。

3.5播种方法采用2BM-3型气吸式覆膜播种机搭配小型覆膜机 (通过条件差时使用效果好) 。可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苗带间距为60~65 cm。膜外精量点播, 种子距膜的距离控制在3~5 cm, 过远则增温、保水作用下降, 每间隔10~20 m膜上横向压土, 防止大风掀膜。并要使膜成弓形, 以利于接纳雨水, 使雨水流向两侧的大豆苗带。

4施肥

4.1施肥量由于地膜覆盖后有增加肥料利用率的作用, 具体施用量和比例应视土壤肥力而定, 在氮磷肥充足条件下应注意增加钾肥的用量, 起到壮杆、促早熟、增加粒重的作用。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荐常规用量:商品量磷酸二铵10~12 kg、尿素3~4 kg、硫酸钾5 kg, 施肥总量18~20 kg。高油大豆N:P:K:1:1.5:0.8, 晋通大豆N:P:K:1:1.2~1.5:0.4。

4.2施肥方法采用分层侧深施肥。肥在种侧膜下5~8cm左右, 采取分段施肥法, 即基肥和根际追肥, 基肥占70%, 1/3肥施于种侧膜下5~7 cm深处, 2/3肥施于种侧膜下10~12 cm深处, 根际追肥占30%, 在大豆初花期进行, 结合中耕在根际外侧5~8 cm、深8~10 cm追施。

4.3叶面追肥

第一次:大豆3~4叶期, 尿素4.5 kg+磷酸二氢钾2.25kg+酿造米醋1.5 kg/hm2;

第二次:大豆盛花期, 磷酸二氢钾3 kg+益微增产菌300 m L+酿造米醋1.5 kg/hm2;

第三次:大豆结荚期, 磷酸二氢钾3 kg+益微增产菌300 m L+酿造米醋1.5 kg/hm2。

5田间管理

5.1化学灭草大豆除草剂要选择杀草谱广, 持效期适中, 不影响后茬作物的药剂, 采用播前土壤处理技术, 苗前施药比苗后施药药效稳定, 成本略低、产量高、效益好, 推荐配方为:75%宝收20 g+90%禾耐斯1.6 kg/hm2;96%金都尔1.5L, 48%广灭灵1.0L+80%阔草清30~45 g/hm2。

5.2中耕管理在大豆生育期内机械中耕3遍, 第一遍中耕在大豆出苗期进行, 第二遍中耕在大豆3片复叶时进行, 第三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

5.3节水喷灌依据大豆需水规律, 实施膜下滴灌、节水喷灌, 喷灌强度20~30 mm, 要求井水增温达到18℃以上喷灌。

5.4病虫害防治主要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灰斑病等病虫害。

5.4.1大豆蚜虫达到防治指标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 kg/hm2防治。

5.4.2食心虫在防治适期内, 用2.5%敌杀死乳油0.375~0.45 kg/hm2或5%来福灵0.225~0.3 kg/hm2防治。

5.4.3大豆根腐病八一农大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 用种子量的.5%;2.5%适乐时拌种, 用种子量的0.2%。

5.4.4大豆灰斑病在大豆花荚期, 用80%多菌灵微粒剂0.75 kg/hm2防治。

6收获

收获时期、方法:收获时可采用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方式, 当田间植株80%以上落叶, 植株变黄时, 进行人工割晒, 当大豆叶片全部脱落, 茎秆干枯, 籽粒归圆呈本品种色泽, 含水量小于16%时, 用带有挠性割台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机械直收。

垄上行间 篇2

如果您是农业普查战线的`一员,如果您对农业、农村怀有令人动容的情愫,如果您对当代农民的新风貌有不同的认识……不妨拿起手中的笔,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书写、讴歌。

具体参赛事宜如下:

垄上行间 篇3

1.1 选地及选茬

选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岗坡地, 低洼易涝地不适宜进行行间覆膜栽培。茬口选择麦茬或非豆科作物茬口即可。

1.2 耕作时期与方法

实行伏秋整地。对麦茬等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要实行深松, 对经济作物茬等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耙茬。无论采取何种耕作方法, 在整地前必须要将地块清理干净, 以保证覆膜质量。深松深度达35cm以上, 耙茬深度应达18~22cm, 整地要求深浅一致, 不得漏松、漏耙, 松耙结合, 整地达播后, 进行秋起平头大垄, 垄距1.3m, 并及时镇压, 以利保墒。

1.3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择中晚熟并抗倒伏的优质高产品种, 种子需经机械清选或进行人工粒选, 选后的种子必须进行种衣剂拌种处理。

1.4 化除方法及配方

采用大豆行间覆膜栽培, 化除必须采取播前土壤处理, 以防杂草鼓膜, 其配方为复配方, 即72%都尔或90%乙草胺+75%宝收或48%广灭灵, 用量视土质及土壤肥力而定。

1.5 播种与覆膜

a.播种机械及地膜选择 选用八五二耕作机厂生产的2BM-3覆膜通用耕播机, 该机可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膜上覆土等多项作业。选用地膜厚度为0.01mm, 宽度为65cm。

b.播种 垄上膜外单苗带精量点播, 种子距膜2~3cm, 因覆膜后可提高地温, 所以播期可比常规播期提早7~10d, 八五二农场覆膜栽培适宜播期为4月20~30日, 公顷播量为60kg, 公顷保苗24~27万株, 具体依品种及土壤肥力等条件确定。播种时需每隔2m在膜上人工压土一次, 防止大风掀膜。

1.6 施肥

施肥方式为侧深施肥, 肥料距种侧10cm, 分为2层, 第1层为种下7cm, 第2层为种下14cm。使大豆根系在不同时期可以有效地吸收养分, 因肥料在膜内, 所以减少了肥料挥发损失, 同时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因此比直播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公顷施氮、磷、钾纯量105~120kg, N∶P∶K为1∶1.5∶0.6。

1.7 田间管理

待苗出土后, 可进行松土作业。人工锄草、防治病虫害及叶面追肥、收获等均按常规栽培技术措施执行即可。

1.8 残膜清理

于大豆封垄前采用人工将地膜清理干净。

2 覆膜大豆品种、密度、肥料试验情况

2.1 品种试验

覆膜栽培选用主栽培品种为黑农41号和垦鉴豆36号, 经多点产量调查, 采用实收实测方法, 垦鉴豆36号平均公顷产量为3728.4kg, 黑农41号平均公顷产量为3359.2kg。另经多年实践证明, 采用行间覆膜栽培模式, 选用的品种应是单株生产力高、百粒重高, 且抗倒伏的品种。

2.2 密度试验

密度试验选用品种为垦鉴豆36号, 试验设4个处理, 即公顷收获22.5、25.5、27.0、28.5万株。经测产, 平均产量最高为公顷收获27.0万株, 其余依次为公顷收获28.5、22.5、25.5万株。因本试验只选用了1个品种,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究竟密度在何种水平情况下产量最高。

2.3 肥料试验

肥料试验选用品种为垦鉴豆36号, 试验设2个施肥水平, 3种肥料配比, 即公顷施氮、磷、钾纯量105kg和135kg, N∶P∶K为1∶1.5∶0.6、1∶1.8∶0.8及1∶1.2∶0.8。测产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有着不同的产量水平, 其产量最高是公顷施氮、磷、钾纯量135kg, N∶P∶K为1∶1.2∶0.8;其次是公顷施氮、磷、钾纯量105kg, N∶P∶K为1∶1.2∶0.8。

3 小结

垄上行间 篇4

该技术的要点是伏秋整地,深松耙茬,适时早播,精量点播,适当降密,苗带除草。品种采用以秆强,主茎结荚的品种为主;生产实践证明,其增产幅度可达30%,且明显提高大豆品质。

1、整地

1.1 整地方法:

前茬作物收获后土壤水份适宜时进行联合整地或浅翻深松整地,严禁湿整地,采用浅翻深松,深度35厘米以上,耙地两遍,耙深15~18厘米,平地一遍,10月20日前起垄,垄宽135厘米。

1.2 质量要求:

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表平整,达到播种状态,秋起大垄,必须配带垄体整形器,垄台高度20厘米,台面宽90厘米,台面无坷垃,无秸秆,起垄到头到边,地头整齐,垄距均匀一致,垄向直,百米误差不超过10厘米。

2、播种

2.1 品种选择:

熟期适宜的中熟品种,主茎发达直立,单株生产力高,秆强抗倒伏的品种。

2.2 地膜选择:

选用厚度为0.01毫米,宽度为65厘米,拉力较强的薄膜。

2.3 种子处理:

播前进行种子精选,纯度大于99%,净度100%(人工粒选),芽率大于95%,水份小于13.5%,粒型均匀一致。八一农大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包衣,用种子量的1.2~1.5%。

2.4 播种期:

4月25日一5月5日为宜,特殊年份可延至5月10日。

2.5 播种方法:

采用2BM~3型气吸式覆膜播种机搭配小型覆膜机(通过条件差时使用效果好)。可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苗带间距为60~65厘米。膜外精量点播,种子距膜的距离控制在3~5厘米,过远则增温、保水作用下降,每间隔10~20米膜上横向压土,防止大风掀膜。并要使膜成弓形,以利于接纳雨水,使雨水流向两侧的大豆苗带。

3、施肥

3.1 施肥量:

由于地膜覆盖后有增加肥料利用率的作用,具体施用量和比例应视土壤肥力而定,在氮磷肥充足条件下应注意增加钾肥的用量,起到壮杆、促早熟、增加粒重的作用。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荐常规用量:商品量磷酸二铵10~12公斤、尿素3~4公斤、硫酸钾5公斤,施肥总量18~20公斤。高油大豆N:P:K:1:1.5:0.8,普通大豆N:P:K二1:1.2~1.5:0.4。

3.2 施肥方法:

采用分层侧深施肥。肥在种侧膜下5~8厘米左右,采取分段施肥法,即基肥和根际追肥,基肥占170%,1/3肥施于种侧膜下5~7厘米深处,2/3肥施于种侧I膜下10~12厘米深处,根际追肥占30%,在大豆初花期进1行,结合中耕在根际外侧5~8厘米、深8~10厘米追施。

3.3 叶面追肥

第一次:大豆3~4叶期,尿素4.5公斤+磷酸二氢钾2.25公斤+酿造米醋1.5公斤/公顷;

第二次:大豆盛花期,磷酸二氢钾3公斤+益微增产菌300毫升+酿造米醋1.5公斤/公顷;

第三次:大豆结荚期,磷酸二氢钾3公斤+益微增产菌300毫升+酿造米醋1.5公斤/公顷。

4、田间管理

4.1 化学灭草:

大豆除草剂要选择杀草谱广,持效期适中,不影响后茬作物的药剂,采用播前土壤处理技术,苗前施药比苗后施药药效稳定,成本略低、产量高、效益好,推荐配方为:75%宝收20克~3~90%禾耐斯1.6公斤/公顷;96%金都尔1.5升+48%广灭灵1.0升+80%阔草清30~45克/公顷。

4.2 中耕管理:

在大豆生育期内机械中耕3遍,第一遍中耕在大豆出苗期进行,第二遍中耕在大豆3片复叶时进行,第三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

4.3 节水喷灌:

依据大豆需水规律,实施膜下滴灌、节水喷灌,喷灌强度20~30毫米,要求井水增温达到18℃以上喷灌。

4.4 病虫害防治:

主要防治大豆食心虫、大豆蚜虫、灰斑病等病虫害。

4.4.1 大豆蚜虫:

达到防治指标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公斤/公顷防治。

4.4.2 食心虫:

在防治适期内,用2.5%敌杀死乳油0.375~0.45公斤/公顷或5%来福灵0.225~0.3公斤/公顷防治。

4.4.3 大豆根腐病:

八一农大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用种子量的1.5%;2.5%适乐时拌种,用种子量的0.2%。

4.4.4 大豆灰斑病:

在大豆花荚期,用80%多菌灵微粒剂0.75公斤/公顷防治。

5、收获

垄上行间 篇5

小麦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遗传性、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群体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主要栽培因素之一, 不同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3,4,5], 但对垄作小麦垄上行间不同密度的研究较少, 我们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 以期为本地区的主栽品种——龙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本试验于2008年4~7月在红兴隆科研所小麦试验地进行, 土壤为草甸黑土, 肥力中等, 前茬为大豆, 品种采用该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之一龙麦26。施肥量:尿素:50、磷酸二氨80、氯化钾30 kg·hm-2。

1.2 试验设计

按645万株·hm-2出苗播种, 随机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7.5 m2 (5 m×1.5 m) , 6个处理。

处理1 (CK) :平播, 行距15 cm, 共10行, 处理2 (垄作) :垄上4行, 行距10 cm, 四行密度相同, 处理3 (垄作) :垄上3行, 行距15 cm, 三行密度相同, 处理4 (垄作) :垄上4行, 行距10 cm, 中间两行密度减少25%加到边行, 处理5 (垄作) :垄上4行, 行距10 cm, 中间两行密度减少12.5%加到边行, 处理6 (垄作) :垄上3行, 行距15 cm, 中间减少用种量25%, 边行各加12.5%, 行施肥量与行播种量成正比, 施入种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前、中、后期分期调查, 测叶面积和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期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的分析

对图1进行分析得出, 除对照以外的各处理间存在差异, 等密度处理相对边行大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小, 处理2较处理3大, 处理4, 处理5, 处理6依次增大, 但总体上差异不明显。

2.2 中期不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的分析

图2反映的情况与图1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此时, 对照的叶面积指数仍较各处理均低。

2.3 后期不同处理下叶面积指数的分析

对图3分析可以看出, 处理2较处理3的叶面积指数大, 但较处理4、5、6的小, 处理4、5、6依次降低与图1, 图2形成鲜明对比, 说明处理4的绿色叶片功能期较长, 处理5、6依次递减, 但总体上均比对照的绿色叶片功能期长。

2.4 开花期不同处理旗叶叶面积指数的分析

对图4分析可以看出, 处理2、4、5、6的叶面积指数均比对照大。以处理5为最大, 而且差异显著, 说明垄上行间不同密度对旗叶的叶面积指数有影响, 从而将会影响到产量。

2.5 不同处理下的产量分析

对图3、图5、图6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 以处理4的产量最高, 这与后期处理4的叶面积指数最大相一致, 而旗叶的叶面积指数不是最大, 说明旗叶叶面积指数虽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但不起决定作用。另外, 此次试验中, 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对最终产量的形成没有发现明显的影响。

3 小结

本试验表明, 在相同管理水平下, 垄作小麦垄上行间不同密度下叶面积指数存在差异, 并最终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但究竟是哪一种垄上行间密度的分布更合理,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最大, 叶片功能期更长, 产量更多,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之杰, 郭天财, 王化岑, 等.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和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 (23) :64-67.

[2]张保军, 冯佰利, 蒋记云, 等.杂种小麦产量的密度效应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 1998 (3) :39-41.

[3]王长年, 吴朵业, 夏新宇, 等.高肥条件下密度对济南17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02 (1) :18-19.

[4]陶永清, 廖尔华, 杨世民, 等.攀西地区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不同密度的配合效应研究[J].耕作与栽培, 1998 (4) :16-18.

垄上行间 篇6

1《垄上行》创办理念和品牌运作内容

在《垄上行》在这个栏目中,品牌意识是节目中最重要的,品牌定位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垄上行》的创作理念就是坚持以“对农”为核心,这一栏目的活力的源泉在于围绕农字展开,节目的价值与农民和农村问题有关。虽然在每一期栏目中重点都在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定位在农民的身上。栏目的制作过程从主持人到记者的包装,其主要优势在于贴近农民生活,包含了广泛的农村题材与内容,后期节目积极拓展品牌形象,增加了农业物资的派送、传授科技知识等,品牌内涵不断拓展。

2《垄上行》的节目特色

2.1 节目精确的内在定位

荆州电视台在早期筹办《垄上行》节目过程中的内容和思想非常简单,主要涵盖了十里八乡、庄稼医院、农事资讯和王凯热线等板块,关键指向农业生产和技术指导服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并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重点依赖于从事农业研究方面的专家,为农民的生产、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提供相关知识服务。而热线则是24小时开通的服务热线,重点搜集农民观众的电话和来信内容,并由相关专家进行集中回复。节目的创新点在于记者们会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具体需求,邀请专家走出演播大厅进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进行实际的工作指导。由政府部门支持电视台大力宣传,并融入了众多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有价值的免费信息,逐渐在当地农民心中获得了较高的公信力。很多农民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曾经通过不同形式获得过节目的帮助和支持而获得了发展。

与一般农业性节目的知识性和科技性较强的特点不同,《垄上行》节目增加了娱乐性内容,这些娱乐部分的内容不单纯是农民自身的唱跳娱乐,更融入了互动的活动,注重寻找节目过程中的趣味点。例如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组织开展种田大赛,评选种田能手,评选蔬菜状元和水果状元。为增进农民家庭关系,评选最佳婆媳关系等等,组织农民参与普通话评选比赛等等。这些互动性较强的节目增强了农民对节目的了解和参与性,同时与农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在日常的节目内容采集制作当中强调娱乐性和文化性之外,《垄上行》还将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融合其中,节目组曾借助平台设置了戏曲专题片《放歌马山》展示了对当地民歌和戏曲文化的传承,这些曲目经过电视台的播出更是引发了当地百姓的呼应,很多曲目也走进了农村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门文化课程。

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深刻关怀,同样是《垄上行》节目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广袤的农村近几年留守儿童和失孤、无人赡养的老人,家庭贫困的群体成为节目组重点拍摄对象,节目组借助《垄上行》的平台举办关爱送下乡、贫困户送温暖等活动,透过节目影响力,团结和凝聚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关爱农村困难群体,利用媒体的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2.2 节目良好外部形象的打造与树立

《垄上行》的节目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农村风光以及农民生活,并成为一款杂志型的电视节目,努力拓展节目涵盖的内容和题材,满足不同农村年龄阶段观众的爱好。以2014年的一期节目为例,在十多分钟的节目内容当中,有近年来农民通过养猪养牛致富发家的信息、荆州市的当季稻田出现的病虫害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的防治、最后一条则是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节目制片人杨小龙曾经表示,最初设计这档栏目主要是农村题材,但没有制定重点方向,但是节目组通过不断拓展创作思路,也培养出了一大批栏目版块,为之后节目不断提升效果和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与其他的农村题材节目不同,早期《垄上行》的拍摄和制作除了主持人之外,没有其他记者,其他人主要作为技术支持来进行节目制作,节目重点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拍摄,拍摄期间主持人更是与乡亲们进行亲密互动,彰显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主持人的形象语言以及行为都受到了农民们的接受和认可。节目主持人穿上简单的休闲装,带上话筒耳机就到田地中,这样农民们有任何事情都可以直接说给节目组并参与到节目当中。节目制作从颜色、画面、声音等都彰显农村的自然和所谓的乡土气息,让人容易亲近。

3 结论

而经过几年的发展《垄上行》从单纯的电视栏目转变成为电视频道,节目产生了与三农话题相关的几个栏目,包含故事会、气象站、唐婆说媒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农民进行全面的生活服务,形成了线上的节目以及线下的活动全方位的联合和对接,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是节目自始至终的宗旨和方向没有改变,那就是接地气和为农民服务,让农民真正拥有适合自己的频道和节目内容。这也给节目制作人员很大的启示,要想真正做好三农栏目,必须全心全意地为农民着想,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拓展节目范围和类型,将农业题材越做越大。

摘要:湖北荆州电视台2002年创办的农业节目“垄上行”,自创建以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电视栏目,一路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栏目,该电视节目从开播之后,针对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切实生活,积极打破常规,创新开办对农栏目,提出了很多引领农业节目发展的新思路。例如走出演播大厅进入农民的家庭当中,将电视节目做得更具可看性和娱乐性,与农民实现真正的互动,将活动的举办作为节目的常态,关心农民的生活细节并将服务送到农民朋友的身边,等等,这样一来,节目很受农民和农业农村干部欢迎,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直至今日这一电视栏目仍然引领者我国对农节目的发展方向,为其他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它们学习效仿。

关键词:垄上行,电视台,农业,创新,常态

参考文献

[1]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何志武.新闻采访(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蓝鸿文主编.专业采访报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谢永才,李红艳.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垄上行间 篇7

《垄上行》常态子栏目“我住农家”每周安排记者到预先联系好的农户家住,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给农户适当的食宿补贴。记者根据选题不同, 每次住农家3至5天, 要完成至少两期节目, 而且也要对所在农户周围村庄的新闻进行关注报道, 由点 (记者所在农户) 到面 (整个村庄) 展开对新闻信息的全面搜集。内容可以是发生在村子里的突发事件, 或是农村先进典型、致富典型的人物事件报道, 也可以是农民生产生活情景真实反映等。除了每天去农村采访报道, 《垄上行》的记者每年有近两个月时间要在农户家度过, 由此与农民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信息传播体系是按照熟人社会的信息传播逻辑来实现的”, 《垄上行》记者与农民形成的信息互动新模式与“熟人社会”关系密切。中国乡村社会农民生活空间的常态性以及时间的延续性, 致使村落间以及村落内部形成独特的人际关系, 任何人之间都是熟悉的, 独特的地方集聚性特色催生了熟悉的社区信息传播状态。《垄上行》记者通过住农家与农民长期维持亲密朋友关系, 记者以进入乡村社区并融入乡村信息传播系统为目的, 从时间、空间等多方面频繁与农民接触, 形成彼此间的亲密感觉。村民与住访记者的日常接触, 自然而然会了解双方的性情、癖好, 会加深彼此接受与认可, 促使双方合作关系的顺利形成。住农家期间, 记者与农户每个人生活半径非常狭小, 较小的生活空间中只需要与熟悉的人更为熟悉自然的交流就可以, 陌生的信息传播情境与行为模式随之消失。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都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体验式交流。在没有陌生人的信息传播社会里, 人们会找到随心所欲的交流状态, 从记者角度看, 由此获取的信息真实度、清晰度会更高。

另外, 由于乡村生活范围的狭窄, 无论是乡村内部还是乡村社会之间, 乡村信息传播系统里的每个个体都是以乡村社会中被别人极度熟知的个体身份存在, 所以乡村社会又是一个“没有新闻的社会”。而从记者工作角度来看, 一个对内而言“一切都不叫新闻”的环境里恰恰发生的所有事对外而言都是新闻, 一个相对于外界较封闭的“社会空间”, 空间里的所有事对外界来说都是神秘新鲜的, 这是最好的新闻素材。而且由于独立的乡村社会个体间生活地域的紧密性, 使其新闻产生的可能性与传播范围的扩大性变得更加现实, 记者身处一个信息传播障碍可以降至最低的环境里, 对于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大有裨益。

二、“住访”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住访”一词最早由华中师范大学喻发胜教授提出。作为《垄上行》的一种内生型、制度化的新闻采访模式, 记者通过长期“住农家”与农民形成较亲密的“朋友”、“亲戚”关系, 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与温度。

(一) “住访”的实践价值:实现了报道的深度、广度、温度

1.“深度”方面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 新闻采访作为认识事物的过程, 记者通过“住”的形式, 深入采访对象 (农民) 的生产生活, 与采访对象结成“亲戚”, 能更加真切地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 这对于认识采访对象以及抓住事物本质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记者本人来说, 他是自己所要报道新闻中的一员, 与被采访者一起经历生产生活, 由于亲身参与实践, 他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自然、合乎情理, 对于农民生活现状的认识较容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的采访活动, 记者与采访对象仅有“一面之缘”, 对采访对象的真实内心、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不甚了解, 而且对所发生的事件也只是“大概知道”, 回去之后迅即完成相对真实完整的采访稿, 记者如此认识事物的态度会使许多很有深挖价值的新闻被掩埋。由表及里来认识、分析新闻、深度挖掘新闻才是一个优秀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广度”方面

从工作业务角度分析, 记者的“住访”实现了新闻采集范围由“点”到“面”的拓展。若把整个村庄比作一个圆, 那么住访记者所在的农户就处在圆心位置, 住访记者在与农户进行“一对一”有效互动同时, 也为记者与周围村民进行“一对多”的信息互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农民看来, 《垄上行》的记者就是“咱大家的亲戚朋友”, 无论住在谁家, 大家都很乐意主动把自己的“新闻”送上门, 有困难希望帮忙解决的, 有好人好事希望宣传的, 有奇闻轶事想和大家分享的等等, 各种各样的新闻在记者住进村里的那一刻似乎形成了“井喷”的态势, 这些新闻有的是村民平时务农较忙没来得及向媒体反映的, 记者的到来刚好省去了传达的中间环节;有的是觉得价值不大没必要惊动媒体的, 记者的到来激起了乡亲的倾诉欲, 还有很多乡亲为了一睹“大明星”的风采而来和记者闲聊的……总之, 住访记者由最初的“定点”采访报道转换成了全面的“游击”采访报道。比如《垄上行》记者李夏眀在2013年1月“住农家第一天在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付国胜师傅家, 体验了长江捕鱼的艰辛。住农家第二天, 付师傅的老朋友谭复魁听说《垄上行》记者在住农家, 特意邀请小李无论如何, 都得到他家住一天, 体验长江摆渡人的生活。住农家第三天, 在谭师傅的介绍下, 又住进了屈原镇长江村的村主任崔旭东家里, 跟着崔旭东做起了临时地灾员”。住农家三天, 李夏眀体验了乡亲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用笔和镜头记录了农民最真实的生活。类似李夏明这样的记者还有很多, 一方面, 乡亲们朴实、乐观、刻苦的精神也一直感动着记者。另一方面, 这些真实的记录也折射出了农民对《垄上行》记者的信任。

3.“温度”方面

“住访”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温度”。这里的“温度”成为衡量记者与受访农民情感互动成功与否的参照标准。住访记者长期融入受访者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 提升了对农民最关注的问题的觉察意识。例如记者知道当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他会在住农家前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参谋”, 像春耕时节, 记者会在乡村采访期间为农民做好动员、提示、预报工作, 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此外, 对受访者的心理、见解或表情可做到细致入微的把握与理解, 这些可能感染记者, 形成情感共鸣的因素, 又反作用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同时, 由于记者深入体验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 记者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拉近, 农民对媒体产生信任感, 记者无论是对农民的快乐还是疾苦, 都可以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受, 而且还会淡化农民“面对话筒只能讲好话”的意识, 双方真情实感的融入使新闻作品更饱满, 极富感染力。

(二) “住访”的理论意义:丰富了“体验式采访”理论

体验式采访主要涉及“隐性”和“显性”的问题, 尽管“住访”更侧重于“显性”, 但与“隐性”体验式采访的对比会更利于我们准确、全面地定位“住访”, 所以我从这两方面分别展开叙述:

1.与隐性体验式采访对比

首先, 《垄上行》“住访”相对常态化。对于一些追求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节目, 比如《新闻调查》, 隐性体验式采访只是作为节目新闻采访的辅助方式出现, 根据新闻选题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其次, 隐性体验式采访主体的“记者身份”为了调查的需要是不公开的, 而“住访”中记者的身份则毫无隐蔽性。对“住访”的采访对象 (农民) 而言, 正是由于“记者”的身份也许会激发采访对象的倾诉欲, 某种程度上对记者获取丰富的新闻素材是非常有益的。再次, 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看, 隐性体验式采访的记者是以“虚构”的身份融入采访对象世界, 两者之间的朋友、同事等关系是出于记者的“来访目的”虚构出来的, 而记者成为这种关系建构的主导者, 当达到目的之后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住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无论是朋友关系还是“亲戚”关系, 都是建立在双方自愿、认同的基础上, 当记者离开农家之后, 这种关系依然长久维持, 甚至变得更加亲密。比如, 在《垄上行》调研期间, 笔者采访了垄上频道记者“小燕子” (因所在子栏目名为“燕子看农事”) 的“姑妈”熊远珍, 她说:“我成了她的‘姑妈’后, 尽管有时候见不到小燕子, 但只要遇到种棉花、喂猪有什么问题, 都给她打电话, 她都耐心教我。”电视屏幕里的“明星老朋友”变成现实中的“亲戚”, 熊远珍说;“能有这么一个‘侄女儿’, 我也感到很得意”。记者和采访对象较好的互动, 让每一位《垄上行》记者都能被受众所认可, 这是每一位记者写出优秀作品的基础。最后, 隐性体验式采访以揭露式反面报道居多, 前期会有较为缜密的采访策划, 而“住访”的新闻报道则多以纪实报道为主, 甚至没有事先预知的可能, 对采访对象以及周围的生活环境里会产生怎样的突发事件是“住访”前所无法预料的。正是由于这种无法预知性, 记者的体验反而更加全面、深刻、真实, 更利于拓宽新闻报道的范围, 拓展新闻报道的视角, 曾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所报道的新闻更易被观众认可。

2.与显性体验式采访对比

2011年8月, 国家针对全国新闻战线提出的“走、转、改”的要求可以说是显性体验式采访的最直接说明。其特征与“住访”特征相比如下:第一, “走、转、改”记者的采访目的较为明确, 而且报道多以展现基层人民生活状态, 引起大家关注为主, 而对“住访”记者而言, 农村就是自己日常工作的必然环境, 像记者朱望君2011年在洪湖、沙市、江陵、公安各地农户家里住了10次, 帮农户打柴、收鸡粪、挖水槽、喂猪……他们到农家更多倾向于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记者对农民生产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直接向农业专家反映或是自己直接参与解决, 及时有效地帮农民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 农民遇到的很多突发问题成为记者报道主题的引导者, 但一般“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多是记者事先为自己策划好采访报道主题, 然后根据报道的需要向采访对象“索取”相关信息, 对于与“采访主题”无关的受访对象个人问题则直接忽略, 两者相较, “住访”报道更具价值。第二, 每位“走、转、改”的记者“走基层”时限是明确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他们多以“匆匆过客”身份出现, 所以对记者的突然到访, 彼此的距离感使采访对象对自己所知晓的信息相对有所保留。由于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打好群众基础, 所以记者的报道必然缺乏全面性。而就“住访”记者而言, 与采访对象长久维持的亲密关系在农民看来他们就是自己的“家人、亲戚、老朋友”, 彼此的相当熟悉, 让他们的采访变成了轻松自然的聊天。受访者见到记者当然会“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记者此时的采访由“要”信息变成受访者主动“送”信息。

不可否认, “住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记者体验式采访的一种。但对于“体验”, “住访”似乎能把这个概念诠释的更加到位。“体验”是由物境到情境再到理境的步步深入, 由于受采访报道时效性的要求, 这对偶然进行体验的记者来说可能出现报道认识上的偏差, 主观感受可能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而这些问题对于“住访”的记者来说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住访”作为《垄上行》记者常态化采访方式, 让记者有更充裕的时间与采访对象接触, 无论是“体验中的采访”还是“采访中的体验”, 住访记者都能顺利实现物境、情境与理境转换, 在完成节目需要的同时也能真正走进采访对象的“心境”, 对这些记者来说下次的采访无疑是一次“走亲戚、唠家常”, 既提高了栏目录制效率和质量, 又加深了和采访对象的感情, 久而久之, 农民、记者和栏目三者便形成一种三方互利的良性循环关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至10页.

[2]王众, 郑业鲁.《农村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机制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年第02期.

[3]蓝鸿文主编.《专业采访报道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4]宋晓辉.《当前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探索》[J].图书情报知识, 1995年第4期.

【垄上行间】推荐阅读:

上一篇:智能手机的竞争力突破下一篇:信息化数据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