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共10篇)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1
一、导言
发展农业保险,对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保险高度重视,对建立和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法》也作出了“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规定。近年来,我国涉农保险业务发展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承保品种已覆盖农、林、牧、渔业各方面,开办区域已覆盖所有省(区、市)。农业保险已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多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发展农业保险。2007~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达264亿元,各级财政对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合计占应收保险费的比例达80%。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为保障受灾农户及时足额得到保险赔偿,规定保险机构接到发生保险事故的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查勘,会同被保险人核定保险标的受损情况,并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协议后10日内,将应赔偿的保险金支付给被保险人,且保险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根据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足额支付应赔偿的保险金。
但与此同时,服务于乡镇、村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涉农保险的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农业保险条例》关于“国家支持保险机构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有序开展的基础工程。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和防灾减灾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保险合规经营,充分发挥和调动相关涉农机构服务积极性,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致力于研究以农业保险营销服务部为龙头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浅析农村网点的建设与管理,以期对农业保险网络管理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探索建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贴近农民的保险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
二、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保险主体为什么要建设农网。1、保险主体业务来源按区域划分:城市、农村。农村业务的现状:农业保险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阶段,这种竞争是公司实力加社会资源的较量;假定社会资源为不变因素情况下,各个主体比的就是机构、人员产生的服务能力;而从行业情况看,除某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外,其他主体在乡镇农村基本无合法营业机构,业务覆盖范围过小;农村却又是最讲人情的社会,但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满足农村保险的人情需求。2、两大区域机构、人员的现状:城区、支公司、营业部、社区门店,可以说是机构多、人员密,竞争已经白热化,市场占有率很高;乡镇以下呢?只有某公司初步设立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农网体系—部站点;机构少,3~5个乡一个营销服务部;人员少,从现场调研的营销服务部情况推测,估计近四分之一的营销服务部只有经理、内勤两个人。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开拓乡镇、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服务于三农。3、新车销售的主战场已转向三线城市及农村,产生了巨大的保险需求。4、各级政府、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保险主体的农村保险服务能力,机构健全、队伍完备的农网体系是各保险主体竞争政府主导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短期内其他主体无法复制的优势,必须做大做强。
(二)什么叫农网体系。首先,在定义农网体系时,我们要明确只有部站点健全才能呼之为“体系”。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县(区)政府、乡镇政府、村两委构成我们大中国的行政体系;其次,区县支公司、营销服务部部、站、点,构成我们在县域的宣传、服务、销售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个服务机构缺一不可;再次,农网体系是如何去工作的呢?可以概括为“部管站、站管点”;最后,农网体系的中枢是营销服务部。营销服务部是衔接各支公司和服务站点的关键环节,营销服务部的作用相当于足球队的中场发动机,起着组织进攻,输送品牌宣传、服务介绍、产品推介的重要作用。
三、各保险主体应该如何建设农村营销服务部
(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及组织架构。在农网建设中,营销服务部的地位举足轻重,应该是保险主体在中心乡镇建设的区域性宣传、服务、销售中心。如何建设好营销服务部是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营销服务部的定位:区域性保险中心,服务、宣传、销售三个平台功能。(2)营销服务部的组织架构?经理岗、综合内勤岗、直营销专职销售人员岗。(3)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各岗位人员的标准是什么?经理:专职、劳动合同;综合内勤:“劳务外包”人员;专职销售人员:辖区内招聘。销售人力目标,十个村一个人;兼职销售人员:以绩效支付手续费,没有固定成本,数量不限,“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协保员:每乡镇、行政村各一人,不建议选择专业站领导(管理范围窄),最好为乡镇、村主管三农保险的领导。(4)保险主体应该如何支持农网建设?首先,经理的来源。经理主要由支公司销售人员下派、非销售转岗、大学生村官、外部人才引进等几条途径;其次,专职销售人员来源。有支公司下派、辖区内招聘等途径,给予一定的有效增员的补贴。
(二)营销服务部人员的工作职责。(1)营销服务部经理工作职责是什么?A、协调和乡镇、村领导关系;B、组织安排宣传、服务、销售各项工作;C、划分员工作业区域;D、分配内、外勤员工利益,调动全员积极性;E、对员工的培训组织;F、专兼职销售人员、协保员两支队伍建设。(2)营销服务部综合内勤工作职责是什么?增值服务、保前服务、出单、协赔、信息录入、信息使用。(3)营销服务部销售队伍职责是什么?在作业区域内宣传、信息收集、承保、查勘、定损。(4)营销服务部协保员队伍职责是什么?“八路军的堡垒户”,营销服务部人员进村工作的接待人、联系人、村民的组织者、查勘定损的协调人、兼职营销员。
(三)如何做好营销服务部经理的选聘。营销服务部经理岗位极其特殊而重要,怎样才能选好、当好这个“兵头将尾”的干部,也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农村保险营销服务部是保险主体最基层经营单位,是微观经营基础,这个负责人职级虽低,却是经营单位一把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1)要有一定的胸襟、格局,不能只顾自己拿保费挣钱;(2)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不但是劳动模范,优秀业务员,更是指挥员和领导者。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有清晰的自我角色认知,要较快地实现角色转换,由优秀的战斗员向指挥员的转变;(3)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的管理能力并非能够一蹴而就,一日而成,唯有学会走、然后才能琢磨跑;(4)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营销服务部经理时时刻刻需要与乡镇、村领导、辖区内大客户、自己的员工沟通。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注意入乡要随俗,不能与交际对象格格不入,要懂基本的交际礼仪;(5)要有一定的较宽泛、深刻的业务知识,营销服务部经理要想真懂业务,必须实际接触理赔。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业务知识;(6)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面对农村保险受众,作为营销服务部的领导必须强迫自己弄明白要讲的东西,然后把它翻译成你的受众能够理解接受的白话;(7)要有一定的激励能力。激励能力是营销服务部经理必须熟练运用的,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8)要有一定的培养、树立团队荣誉感的能力。
(四)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
1、营销服务部的具体工作有哪些。(1)按支公司授权开展财政补贴型农险、新农合、治安险、农房保险等财政支持、公司业务承保的前期宣传、入户信息采集、客户保费收取、查勘、案件调查等事务性工作。其中:财政补贴型农险是必须要承做的,随着政府各职能部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一个站点体系健全、服务销售人力充足的农网对这类业务合规办理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辖区内客户商业保险资源信息的采集、跟踪展业;(3)宣传:品牌、产品;(4)服务:用服务打品牌、用服务创价值、用服务争市场。
具体工作:(1)展业承保基础保险服务;(2)各项增值服务:标准要高,贴近农民;(3)协赔服务。
2、营销服务部为什么要承担这些工作?(1)通过承办县里大力推进的“民生保险业务”可以密切营销服务部人员和乡镇、村干部群众的关系;(2)在辖区内保险业务暂时较少的情况下,直营销人员可以有活干,有收入;(3)宣传、展示保险主体的机构、人员服务能力。
3、农村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来源。营销服务部人员从哪儿来?(1)支公司下派。支公司全县一盘棋思路,建议采用裂变模式,见效快、士气高、解决员工在城区展业多年的惰性问题,给他们一个新的蓝海区域;(2)辖区内招聘。招聘时不惟学历,有一定文化基础就行,注重责任心、沟通能力因素。
4、营销服务部人员的收入从哪来?(1)养成期最低津贴:各保险主体应给与有效增员费用奖补,但拿到是有条件的;市县公司应自筹一部分;(2)从事增值服务、信息收集、各项公司业务的具体手续办理、查勘定损协赔工作的各项津贴、公司业务的工作经费、手续费、协赔费用;(3)个人业务薪酬、手续费收入;(4)通过劳务费、手续费实现。
5、营销服务部人员固定津贴怎么给?要有条件,不能白给。要和活动量挂钩。引导新增人员摒弃固定津贴观念,所有收入都要来自于劳动;出勤、各险种客户信息收集、各类政策性业务宣传、承保手续办理、农户自交保费收取等劳动来获得津贴;直销人员可以同样适用。
6、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成功案例。某保险主体用“服务专员”以“直接让利客户”拓展市场模式推介。实施效果:15万元以下农村家用车交强险承保辆数、保费增速较高;有效信息收集后转化率9.03%,远高于各主体的电话呼叫成功率。
在农村营销服务部建设中,直营销队伍建设基础好的可以继续沿用传统展业模式;新设立或人员少、无业务人员占比高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使用以下经验:(1)新增人员通过获取信息收集津贴可以存活下来,解决养成期生存困难问题;(2)公司直接让利客户,做出了巨大的利益让渡,农民接受程度高了;(3)营销服务部人员都是新手,既得利益小,抵触情绪弱,便于推动;(4)强化了公司对客户资源管控,不再怕营销服务部人员离职。靠一单一单收保费挣钱的业务员,华丽转身为“公司驻村服务专员”,增强了归属感。
7、营销服务部日常管理如何做。(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营销服务部的建议:A.考勤,要真考,不要应付上级检查;B.设立记录重大事项、重要工作的日志;C.保费周报或月报。(2)营销服务部如何和集团内其他公司实现网点、人员、客户资源共享?A.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基础建设;B.房租、水电暖等日常运营费用由根据业务规模确定分摊比例和方式,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服务三农。(3)农村营销服务部要具备网销落地服务能力,多一条服务渠道。
加快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既是发挥保险经济稳定器作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外部政策要求,同时也是各家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通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营销服务部的管理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完善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必将能够更好地承接不断稳定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
[2]农业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629号.
[3]中国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型农业保费补贴保险产品政策拟订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5]25号.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2
为全面、真实了解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其他改革的相关情况,市卫生局组成调研组,赴各地开展具体情况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调研时间、地点
12月14日至12月21日,分别调研枝江市、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县、点军区和猇亭区。每个县实地调研2个乡镇卫生院和10个村卫生室(随机抽查)。
二、参加人员
调研组由李凯副调研员带队,基药科胡华刚、王宗芳,规财科袁维福等参加。
三、调研方式
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简单的情况简介(一问一答的形式);现场填报数据表格;现场查阅相关资料;找个别医务人员和村医单独座谈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
四、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推进情况
1、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的推进情况(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财政投入机制等)。重点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县本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投入多少?(2011年县级财政预算总计数;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各项目分别预算数;截止11月30日分别拨付到位数;2012年财政预算数)
2、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水平与改革前是增加还是降低,医务人员的意见?
3、基层医疗机构化债工作落实情况,能否在12月底完成债务划转?在化债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4、乡镇卫生院实施基药和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5、改革中的特色和亮点。
(二)村卫生室改革推进情况
1、村卫生室是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是否制订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案,是否出台财政补偿政策(看文件)?
3、村医的收入水平是否降低,是否解决村医养老老保险问题,当地村干部补助标准,村医的反应和意见等。
4、村医财政补助落实情况:核定的村医收入情况,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多少,一般诊疗费补助多少,其他收入补助多少(减免水电、房租,中草药加价等),本级财政定额补助多少?要求调查11月份的数据和2011年全年的数据。提供补助文件、拨款单。
5、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卫生服务站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00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5.00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主要是由各地区县级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级卫生服务站组成,由这三部分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日常需求,支撑起农村公众健康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否合理和快速发展决定了当地医疗卫生系统是否完善、农村居民的求医是否得到了保障以及农村卫生项目是否成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现状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与措施,这样才能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经营病态问题。
1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财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 基层医疗“以药养医”的模式依旧存在
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营状况依旧不佳,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严重亏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只有药品出售得相对较好,其他医疗服务性收入几乎没有,机构运营成本结果只能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但依旧远远不够。
1.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营情况不佳
目前农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良好的财务运营管理,还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在获得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后却无法有效的合理利用,导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财务运营不佳则就无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发展扩大。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成正比,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收入更快,导致每年的运营结余不足以维持当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1.3 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巨额负债
部分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为基本建设等各种原因存在着负债,但是又因为财务运营能力不佳,无法获取足够的盈利进行偿债。这样就经过长年积累,产生了巨额的负债。
1.4 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发展不平衡
众所周知,在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各级医疗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同地区的相同级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同一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年份发展不平衡,同地区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机构之间存在优劣之分,加上绝大部分患者都有“重优质、重高级”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好的医疗机构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差的医疗机构则发展越来越差,甚至出现了医疗资源浪费。纵观全国大部分农村比较得出:村级卫生服务站发展情况不佳,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村卫生服务站稍好,县级医院是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好的。因为发展不平衡,则无法同步进步,相互之间还会有所制约,甚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无法拓展。
1.5 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各地政府虽然每年都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资金,但投入资金的比例和数额几乎维持原样,导致分配到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相对来说就是逐年降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缺乏盈利手段的情况下,政府
投入不足最后制约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2 改善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现状的建议
2.1 政府性投入资金需合理
应将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情况加入政府每年考核中,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状况以及机构的发展情况与问题。政府应能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每年投资总量,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彻底地落实,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制定有效合理的投资分配计划,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高效地分配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到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合理平衡的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
2.2 任用培训相关经济类管理人才
拥有充足资金后更需要加强合理的运营管理,不能让非专业管理人员盲目进行管理,导致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需要挑选合适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提高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意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使得其能够对机构营运支出和收入进行综合协调,能够将机构的效益最大化发挥。除了以上所述,在资产管理以及机构设施合理配置上也应进行长远规划,使得投入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因自身不了解而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3 相关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完善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用率,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适用的配套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广大居民能够合理地被分配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要从制度上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看病求医的方式得到改变,而不是一拥而上过度集中到其中某一级医疗机构就诊或是自己盲目买药胡乱治病。
2.4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各地不同的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计划,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进行推进和发展,有效地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优化分配各级医疗机构卫生资源,减少因为系统内部上下游竞争而互相抑制发展。
2.5 系统的成本核算及适度收支平衡
为了避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以药养医”的现象,需要对整个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进行规划调整,不仅能做到将人群进行分流就诊,还能进行系统的就医成本核算,使得在业务拓展的同时,能够使得收支适度平衡。
2.6 对固定资产及各种物资进行适用管理
就当前各地区存在的同类大型医疗设备采购过多,实际效用并不高的现象,相关部门应统一对其进行盘点与管理,同时也可相互调剂,将自身不需要的设备通过折旧采购或者赠送的方式,移交给急需此类设备的医疗机构。今后应以地区为单位对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进行规划,在对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论证后,再决定是否采购;进一步建立完善大型设备库存物资及固定资产的调剂制度和流程,提高大型医疗设备的效用。
3 结语
目前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差强人意,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可喜的是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正在一步步发展和改革之中,通过不断抽丝剥茧式的改革,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将会逐渐往优良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兰芳.县级卫生系统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
[2] 肖律.浅析加强医疗卫生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J].财经界,2014,(27).
[3] 张莺.浅析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4,(9).
作者简介:许刚(1979-),男,江苏宝应人,江苏省宝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计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篇4
2009年8月11日,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吉林大学07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进行实地调研。永久镇葛平村位于长岭县的东南部, 距长春60公里, 约有400农户, 约2 000人。葛平村经济发展情况处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 据调研数据其农民年人均收入为4 085元, 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4 140.36元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问卷调查汇总数据:130份) 。
为了更好地完成调研目的, 我们对永久镇葛平村的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39份, 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53%。
二、数据及样本分析
我们组对永久镇葛平村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出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55%。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目前有77%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可见, 农民对国家实施的新农合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在调查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首先, 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民是否参保存在很重要的影响, 有老人的家庭90%都参加了新农合。其次, 身体状况较差的7%的农民都选择参保,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58.99%的农民中参保的不到一半。再次, 文化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达到75%, 他们中大部分对国家政策比较了解, 参保就比较积极。而剩余25%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很狭隘, 不愿参保。最后, 家庭收入满意度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也有影响。对家庭收入不乐观的农民达87.7%, 参保率达89%。
综上所述, 农民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三、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 我们总结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新农合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新农合存在报销范围窄的局限性。新农合以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为主, 门诊、跌打损伤、各种意外伤害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而我们在葛平村了解到, 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 农忙时的意外伤害、冬季的煤气中毒以及春种时期的农药中毒等病症较多。而这些意外伤害却不在报销范围内。因此, 农民大都认为付出多, 回报小, 参保不划算。而导致此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制定新农合政策时对农民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其次, 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 收费水平高, 农民受益水平低。对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同时又有报销经历的农民访谈时, 农民反映说:“报销流程的十分混乱”。通过调查得知, 当地一部分农户直接在医院结算减免, 而另一些村民则自己先垫付, 出院后再到乡镇政府索要报销的部分。同时, 当地农民反映, 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问是否要报销。是报销的, 医生就会开高价药, 药价普遍高出30%~40%。药费高开, 医保定点医院的的乱收费, 大大抵消了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收入的挂钩, 是医疗乱收费问题产生结症所在。同时我们认为, 医疗乱收费的存在也有补充经费缺口、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等客观因素。按照政府公共服务理论, 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投入的不足。
(二)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低
我们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的起征点、报销上限及报销渠道等并不了解。高达77%的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 只有23%的农民对新农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我们调查走访中, 有一典型农民王某, 家住葛平村一组, 他本人近两年因胃出血两度住院治疗, 但他并没有选择走医保程序。他说, 若走医保程序, 医院就会开大处方, 安排做不必要的检查, 最后除去报销部分就和不走医保程序的花费不差毫几。我们当然不排除一些医院有王某反映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农民对新农合的不了解, 不信任。
农民对新农合产生抵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干部不适当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农村这个地缘狭窄的小社会中, 人情往往成为决定事物的关键所在。村干部利用人情提高参保率, 农民迫于处好与村干部的关系进而参保, 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对新农合的隐性强制。隐性强制固然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率, 但对新农合在农村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对新农合缺乏认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不了解新农合的本质意义。新农合作为一种社会保险, 其建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大病”, 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社会保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 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 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2]。
(三) 农民自身的意识淡薄
1. 农民健康意识差。
根据美国卫生经济学家胡志伟教授在研究健康保险需求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表明, 健康保险需求不是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客观疾病风险, 而是人们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决策的心理过程。中国农民健康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疾病风险存在着差距。往往是小病靠挨, 中病靠拖, 不到病危不进医院, 使得本该少花钱能治愈的病变成了多花几倍的钱去医治。
除去客观原因, 我们调查得知, 由于健康意识差造成农民未能及时就医的达到46%。农民健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健康知识相对贫乏, 以及对身体健康的评价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等。我们调查发现, 9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结核病是国家免费治疗的疾病, 有些村民甚至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
那些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但身体健康的农民不愿参保。只有那些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是新农合的积极参与者。这就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导致新农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弱。
互助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农民认为患病是自家的事, 与他人无关, 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自助、不求“外人”的观念, 缺乏“互助共济”意识。同时, 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在农村相对浓重, 使得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济”也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他们更多的是以血缘和情缘为基础来处理事务。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 只注重眼前利益。
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若今天用20元参保了, 就想着能否得到实际的利益。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农民, 觉得交钱就是吃了亏, 因此不愿参保。也有的觉得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新福利经济学认为, 个人是他本人福利的最好判断者。我们调查发现, 由于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淡薄, 当他们交了钱而未得到实际好处时, 就会对新农合带来的个人福利不满意。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新农合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参保农民只缴纳了10元或20元的费用, 却能极大地减轻生病农民的负担。同时, 其他未生病而未享受报销优惠的农民损失并不大。所以, 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薄弱, 成为建立和发展新农合的又一阻力和障碍。
四、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
以上列出的几个问题, 都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现介绍如下:
1.对外出务工人员就医政策应增强灵活性。农民工是重要参保人群, 针对农民工就医报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 实现“多保合一”, 破除城乡界限,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 2010年两会之后, 很多地区将过去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少儿互助金”等统一改为“城镇居民医疗险”。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报销问题。其次, 建立农民工全国联网就诊系统。通过加强新农合的网络化管理, 运用发放IC电子卡的方式, 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 通过刷卡身份认证的方式, 在打工所在地的定点医院实现报销。
2.简化医保报销程序。首先要变“病人跑”为“医疗机构转”[1]。政府要加大在新农合定点医院普及方面的建设。其次, 建立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三级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报销管理系统。例如, 目前吉林参合农民已经可以进行“网上报销”, 农民再也不用在医院和合管办之间跑来跑去。
3.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针对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低的问题, 我们建议应加大传媒宣传报道, 扩大新农合的影响力。广泛宣传受补偿实例,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宣传发动”与“行政动员”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媒体介绍新农合, 使广大农民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方式, 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 提高对新农合的认知度。
4.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意识。我们认为, 国家社会要加大对农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培养。例如, 利用电视、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卫生知识讲解, 将良好卫生习惯编成浅显易记的歌谣、手册发给农民;开展农村健康知识教育, 提醒其注意疾病的预防;让农民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的有关信息, 避免患者和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被动消费。同时, 可以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实践, 为农民讲解健康卫生的常识, 帮助其培育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帮助形成社会各界成互助共济的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了我们对松原市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情况, 发现新农合政策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再加上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不高, 自身健康意识淡薄, 导致新农合普及度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国家应加强政策的灵活性, 扩大报销范围, 简化报销手续, 加大宣传力度。只有真正地解决了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 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实施的满意度, 农民才能更加积极地参加并支持新农合, 新农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近年来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形式之一。通过对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新农合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 深入剖析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的深层次原因, 以期找到能使新农合有效运行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合,认知程度,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6) .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篇5
课题名称:
乡村选举及乡村治理情况的分析---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姓名:000 学号:00000 院系:xxxxxxx 班级:xxxxx
乡村选举情况的分析
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
xxx 学号:xxxxxxx
【摘要】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这种制度在安徽农村是否可行?是否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必须应当予以回答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很多村落都实现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本文以xx市xx区xx镇xx村为例,从李集村的现状和选举情况作为切入点,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在此类村庄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讨论。社会调查报告:转型期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现状思考
关键词:报告、农村、调查、思考、民主政治、基层民主选举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及稳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基层民主选举的大政策背景下,是否能够选出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带头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以往理论界对农村基层选举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端,让农民意识到了自身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也培养了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村委会民主选举能改善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和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行为,也无法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治理环境;选举过程中诟病良多,核心集中在贿选、家族势力复活等方面。这些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农村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因而也无法确认民主选举制度究竟是否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基层民主选举是一种先进的制度,但是中国农村发展参差不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文明程度也多有差异,所以对于基层民主选举的承载能力也各有不同。民主选举在有些农村可能会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在有些农村反面的作用会多一些。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受到选举过程的影响,而且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治民主化程度、传统习俗等因素有关。因此,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不是回答民主选举制度一定好或一定不好,而是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状况的农村,深入调查不同类型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各自有什么特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民主选举对这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现有研究还没有充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对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问题。这次调查主要从西河村展开,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村庄会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二、调查地简介:
村民的经济状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型前,村民靠种地收入,第二个阶段,村民通过到城市做生意,或开出租车等服务城市获得收入。第三个阶段,是通过租房获得经济收益,或在本区依靠外来人口做小生意。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还有很多村民办民营企业,个体户经营获得收入。职业方面来说,建筑业一直在本村中占很大比重,从当时的开大卡车到现在的包工头,挖土机。
西河村最靠近市区,不仅受城市带动作用最明显,有很多优惠政策。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现在,济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西河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都要拆迁开发,居民为获得更高的拆迁补助,百分之六十的有地基的居民都加盖楼房到五六层。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来济发展。但是市区的房价和房租相对高昂,所以交通便利、离市中心较近的边缘区变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最好的选择。西河村就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这就为西河村加盖的楼房提供了房客。从调查来看,租房得来的收入也确实相当可观,这样仅靠租房为生的居民在全村也有百分之三十。另外一些没有房可租和想增加收入的居民则选择做些小生意。人口的涌动带动了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周围村庄的人也都涌入做起了买卖。主干道上人头攒动,各种蔬菜水果,小饰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市场需求增大使得本村人和外村来做生意的商贩都获得了一份客观的收益。居民年收入在50000元左右。
但是,人口的增长也给交通和治安带来了压力。整个村子的治安十分不理想,冲突主要集中在外来流动人口这一群体。对于他们没有很好的身份认证和管理,人口突然增长也让公安系统感到很无力,晚上喝酒闹事,聚众打架也成了家常便饭。西河村的民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也变的浮躁,追求经济利益至上。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村民能够遵纪守法,不会犯大错误。城市居民大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耕地就全变为了建设用地。20年来,卖地成了西河村集体收益的主要来源。刚才提到,现阶段村子的拆迁开发和城市发展不仅使村民收益增加,卖地给开发商对于村庄本身来讲,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利润。
所以写到这里,笔者想谈的一个问题是,村委会竞选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据调查,从竞选中获取个人利益是村委竞选人竞选的主要原因。本次选举的调查内容: 人口 :2036人
有选举权的人数为
1028人
投票的选民有986人,其他因为外出或其他原因未参加投票 候选人的条件: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1、参选的村民有十余人
2、据调查,落选的人中,其中二人是上次的委员,三人曾参加过竞选,其余都
是第一次参选。
3、决定当选的关键因素,是选民对于候选人的印象,以及他预计的一些政策。选举的结果:
村民对选举的结果满意度相对比较高,不过一部分人也提出,选谁都是一样的,满意也只是说跟自己预想的差不多。
村民对选举结果的评价相对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整个选举流程的认可。并没有作弊的出现。
三、选举中我认为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
1、候选人代表利益集团的利益。美国大选中,各个利益集团支持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上台,在政策上,会倾向于这部分“投资人”。在这样的村委选举中,同样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仅仅依靠候选人自己的财力物理人力,根本不能够在村中起到广泛的影响。所以,其背后有一个支持他的利益集团。如果候选人当选,因为在这个转型时期,村庄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机会,如房屋的开发,道路的修建,拆迁建设等等。前面也提到本村中一部分人从事着建筑运输行业,而且他们拥有相对雄厚的财力基础。他们为了能够在以后得到工程,所以会支持自己的候选人。这包括财力支持,拉动身边的人,请客吃饭,贿选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2、家族在选举中仍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给自己家族的人投票。更关键的是,家族的作用在于他以家族中每个人为起始点,不断向外辐射。通过每个人的力量得到更多的选票。而且现在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家族的影响又不单单是血缘关系,在其中也掺杂着利益关系。由于本村大部分人并没有固定的职业,所以转换职业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说,职业对于个人没有锁定性,什么能够赚到钱,就选择干什么。这样一来,例如我家族的人在村委担任要职,那我就会选择能够利用村委关系得到利益的职业。
3、很多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村民思想认识不足,民主意识淡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由本村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依法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在这样一个靠近城市,信息相对发达的地区,笔者认为村民的民主意识淡薄并不是由于文化素质造成的。而是村民在金钱的诱惑下对个人民主权利,对于法律的无视。农民很想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选举,选出自己的心目中的候选人,但是选谁都一样,无论是谁,都是上台现有车后有房。所以在这样一种选谁都无所谓的状态下,加重了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的不重视。也许曾经他们也很重视自己手中的一票,但是随着几次选举和几代表现,逐渐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对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变的很淡薄,可有可无。很多村民认为,既然如此,那不如谁给的钱多,谁给的实惠多,我就选谁。据调查了解,有些村民委员会在进行选举时,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漠不关心,有的甚至一家七八口人都不去参加投票。所以由于村民对自身权利的不重视导致了下一个问题的出现。贿选问题。
4、村民的不重视,和利益集团的支持导致贿选问题。很多人在谈农村选举中很大的一个弊病就是贿选,那贿选的原因是什么?正如刚才所谈,村民对自己的选举权利不够重视,利益和民主权利的杠杆失去平衡,导致大家都追逐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民主权利。而利益集团正是利用这点,通过大量的砸钱,使得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选票。
5、候选人在选出之后并不能够为民请命,真正考虑本村的发展。很多村民还是希望能够公正选举,村官能够为村庄做事。据调查,村民很关心的问题是希望自己选出来的村官能够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村民深受其害。而大部分候选人在当选后,都没能好好表现,把村庄的利益放在首位。
四、选举中的可取之处:
1、镇领导没有越俎代庖,指定村委会候选人。村民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候选人,应由群众或村党、团、妇女和村民小组集体提名推荐,然后,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协商确定正式候选人,由群众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以选举结果为准,最后报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在很多乡镇领导认为,村民委员会本来就是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对其选举的候选人进行指定,也是理所应当不容置疑的。所以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乡镇领导直接指选,派选或者由上边少数几个人事先定出名单,然后通过上串下连、明里暗里做工作,操纵村委会选举,只是让群众象征性地划圈圈走形式。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得村民的选举热情不高,有怨言。而在本次西河村的选举中,并没有出现此类现象。这也得益于乡镇政府对选举的重视和程序的规范性。
2、选举程序规范规范,选举过程中未出现暗箱操作、违法违纪现象
由于村委会选举的所有程序原则上参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而乡镇政府又普遍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未出现不少不按程序、违法乱纪的情况发生。村委会选举参照选举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据了解很多经济落后,偏远的山区村庄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乡域较宽,村民居住比较分散,这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有的村根本不开村民大会,直接由少数几个人就把选票填写完,随后就给村民宣布选举结束了。在选举当日,有的村民甚至还不知道村委会的候选人都是些谁。什么提名推荐和讨论协商候选人,什么唱票、监票、计票,什么无记名投票等都未予严格执行。这种程序上、制度上都存在很大的漏洞
而在西河村的选举中都没有出现,一切选举在程序上和制度上都严格进行。
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6
1 现状分析
1.1 体制制约, 经费投入“跟不上”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2]13) 号精神, 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 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但近年来, 由于实施卫生产权制度改革, 政府对乡镇医院、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的投入明显减少, 农村医疗机构的发展基本上全部依靠自身的经营, 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南通市1 556个村卫生室中, 由村集体举办的有580个, 仅占37.28%, 由乡村医生联办或个人举办的有976个, 占62.72%。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 财政、集体的经费投入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从而导致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存在着业务用房不足、医疗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面临“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局面。
1.2 待遇不高, 急需人才“引不来”
由于改制期间, 部分镇级医院管理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只顾眼前, 对医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缺乏更多的思考, 不重视兑现与医院业务收入相协调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导致不少镇级医院连续几年招不到人, 部分镇医院严重缺乏卫技人员。由于受物质待遇、工作条件、职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 本地生源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到改制后的乡镇医院工作, 或去了县级以上医院或邻近县城的医院, 或改行做了其他相关工作。政府对卫生院实行回购后, 实行人员从紧定编定岗, 导致一些乡镇卫生院没有岗位进人。同时, 村级医疗机构因工作环境简陋、工资待遇太低及补员又必须取得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 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到村卫生室就业, 导致村卫生室急需人才进不来。以通州区为例, 近5年来, 卫生院共退休118人, 解聘85人, 调出46人, 引进和招录仅194人, 村卫生室自然减员41人, 新补充乡村医生仅8人。
1.3 岗位紧张, 人才培养“落不实”
由于经营理念的问题, 一些改制后的农村医院只注重硬件建设, 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培训。有舍不得花大钱送人外出进修、学习或参加研讨活动的;有医院骨干卫技人员屈指可数, “一个萝卜一个坑”, 想外出进修也脱不开身的;也有担心骨干人员进修后会“孔雀东南飞”, 不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多数医院诊疗主要依靠原有卫技人员。所以,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缺少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医护人员, 学科带头人更是寥若晨星, 特别是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的矛盾更为突出。
1.4 基础薄弱, 村医能力“提不高”
目前在村卫生室服务的乡村医生, 大部分是由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变来的, 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 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和健康理念等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据统计, 通州区860名乡村医生中,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29人, 占3.37%, 具有中专学历或相当于中专水平的仅有319人, 占37.09%, 高中以下有512人, 占59.53%。乡村医生既要完成大量的基本医疗工作, 又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与目前乡村医生人数和实际能力不相匹配, 乡村医生只能忙于应付工作, 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1.5 保障偏低, 村医到龄“退不出”
南通市乡村医生虽然解决了养老保险问题, 但由于养老保险待遇偏低, 到了退休年龄, 每月仅能领取210多元的养老金, 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 养老保险难以实现保险养老问题, 造成乡村医生到龄超期“服役”现象比较普遍, 个别在职乡村医生年龄已超过70周岁。据统计, 通州区860名乡村医生中, 男60周岁以上、女55周岁以上者457人, 占53.1%。
2 思考和建议
2.1 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政府举办
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由政府和集体举办, 实现其公益性质, 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建立专项基金, 用于改制卫生院的回购。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将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示范化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要妥善处理好村卫生室债务化解工作, 对纳入规划的村卫生室, 房屋由乡村医生出资建设的, 按照实际建设、购置费用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或评估, 逐步返还乡村医生, 产权收归镇卫生院或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
2.2 完善卫生人才建设投入机制
坚持“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方针, 认真落实农村卫生政策, 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卫生人才建设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卫生人才发展基金, 加大对学历教育、人才引进和引智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和奖励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工资待遇,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 分配上向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倾斜, 努力营造爱才、重才和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
2.3 创新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 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需要, 积极向上争取定向委培计划, 明确和落实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政策性优惠措施, 结合“本土化”培养的优势特点[2], 进行定向委培基层医生。定向委培生毕业后, 由市卫生局按照委培协议统一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 落实基本工资报酬, 让他们安心扎根农村基层。为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甚至大专生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更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工作的问题, 建议编制办等有关部门要适应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建立健全卫生院编制总量管理、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要适当增加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一部分用于乡镇卫生院, 一部分用于村卫生室, 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招录、统一调配, 真正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 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 通过规范招聘程序进入编内管理, 从而有效解决优秀乡村医生的上升通道。
2.4 拓宽卫生人才培训进修渠道
进一步发挥城区优势卫生资源作用, 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资源共用和利益共享的纵横联系。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及合作管理等方式, 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县级医院定期派出业务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轮换坐诊, 乡镇卫生院派技术骨干到村卫生室开展业务指导。特别是现行的二级医疗机构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 一定要真正落实到位。制订并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在职培训计划, 组织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各项适宜技术培训[3]。鼓励在职乡村医生通过脱产学习、短期进修和重点专科学习等方式提高专业水平。要建设集临床远程会诊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数字化远程系统, 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和培训中心, 实现区级医疗机构与乡镇、村卫生室之间的远程会诊和培训教育对接服务, 充分发挥区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 增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之间的相互联系。
2.5 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 提高乡村医生待遇[4]
建议采取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 参照离岗村主要干部待遇及增长机制, 采取增加工龄补贴的形式, 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让他们高高兴兴离岗, 幸幸福福生活。同时, 政府在加大乡村医生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给予集体补助的基础上, 探索并创造条件为乡村医生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提供政策支持, 要不断完善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和医疗风险互助分担机制, 努力降低乡村医生医疗责任风险。
综上所述, 只有通过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才能改善“倒金字塔”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局面, 做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摘要:基层医疗队伍是农村卫生第一线的重要人力资源, 目前面临体制制约、待遇不高、岗位紧张、人才缺乏和保障偏低等现状。通过对现状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多管齐下,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的管理和建设, 从而改善卫生资源利用“倒金字塔”的局面。
关键词: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前强.激励相容于中国医改[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3) :1-5.
[2]李晓燕, 孔辉, 张光鹏.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出特征及原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9) :43-45.
[3]郭丽双, 汪海波, 曾奇, 等.乡村医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培训途径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10) :1017-1018.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7
一、龙山联社的成立背景和运营概况
(一) 成立背景
慈溪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 是长三角地区大上海经济圈南翼的重要工商名城,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前列。龙山镇位于慈溪市东南部, 全镇辖区总面积140.86平方公里, 建城区10.7平方公里, 下辖28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和1个农垦场, 常住人口约6.4万人, 201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31亿元。
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 龙山镇西门外村于2011年9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伏龙农村保险互助社, 西门外村的村民投保后可成为其社员。为巩固深化试点成果, 在伏龙社试点运行近两年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在龙山镇扩容升级, 龙山联社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 下辖龙山镇8个行政村的保险互助社。龙山联社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独立于伏龙社, 且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但龙山联社以伏龙社试点经验为基础而设立, 与伏龙社相比, 它覆盖的村民人数更多, 组织结构更加科学, 运营成本相对更低。龙山联社可以更好地体现保险“大数法则”原理, 使农村保险互助社的运营状态更加稳定, 因而更适合作为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典型进行研究。
(二) 运营概况
合作互助性质保险组织是利用保险的形式, 把面临相同风险的个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灾害、减少损失的一种组织形式。龙山联社是由村经济合作社投入形成营运资金, 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农民通过自主投保成为社员, 以农民互助共济、共同抵御风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农村保险组织。
首先, 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投入是联社运营的重要基础。慈溪市政府在龙山联社成立时确定两年提供200万元的财政支持, 作为联社的部分营运资金和日后的保费补贴。这为龙山联社的设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减轻了村民的保费负担, 增强了龙山联社对村民的吸引力。此外, 龙山联社20万元注册资金是由8个村的经济合作社各出资2.5万元筹集的。
其次, 龙山联社确立了完整的治理结构和具体的管理结构。各互助社选举产生的社员代表组成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大会是联社的权力机构, 决定联社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理事会是联社的执行机构, 理事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对联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监事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社的经营管理事务由理事会选举产生的理事长 (社长) 负责, 联社设有承保部、理赔部和财务部等职能部门, 同时下辖8个村级互助社。在联社与8个村级互助社的关系上, 实行“分别设置、集中运营、独立核算、统保统赔”的模式。
再次, 龙山联社提供意外伤害险、家庭财产险和补充医疗险等三个涉农保险产品。涉农保险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农民生活水平, 防止因意外事故等风险造成农民经济水平的下降, 稳定农村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龙山镇设有互助社的8个村的村民可向龙山联社投保, 具体以户籍为标准。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较大, 且村里保费补贴资金为村经济合作社所有, 为避免产生矛盾, 互助保险暂不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
最后, 龙山联社的运行状态基本平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龙山联社成立后, 村民有着较高的投保热情, 其间也不曾发生巨额赔付, 龙山联社的运行较为平稳。龙山联社所辖8个互助社的村民共15386人, 计6733户。自2013年龙山联社成立以来, 参加互助保险的农村居民户数和人数均有所增长, 截止到2015年6月, 处于承保状态的人数为联社所辖互助社村庄人数的31.24%, 户数则为46.31%。自2013年7月成立至2015年6月, 龙山联社的保费收入共计94.7万元, 其间累计赔付24.3万元, 共提供风险保额4.6亿元。龙山联社所收取的保费总和远高于保险赔款, 即使在扣除工作人员工资、场地费用等办公成本后, 仍有不少可作为保险准备金, 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 村民对保险互助社的成立普遍满意, 防灾减损意识明显增强, 民主和合作意识增加, 社会效益明显。
二、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意义
(一) 发展优势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由村民自愿组织设立的, 村民在互助社投保后不仅可以获得相关风险的承保, 而且还是互助社的社员, 可参与互助社的经营管理。与商业保险公司相比, 互助社是一种较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保险组织形式, 具有更高的组织效率。
首先,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险费相对较低。商业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 投资者旨在获取最大的利润, 确定保险费率时需将合理的利润包括在内。农村保险互助社的投保人和保险人在经济上是一体的, 没有利润要求, 受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 通常不依据保险精算原理确定保险费率, 而是比照商业保险公司同类保险产品的费率, 适当降低后收取保费。
其次, 农村保险互助社能有效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 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通常会通过两种途径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给对方带来风险和不确定, 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村保险互助社由面临同样风险、具有相同保险需求的村民组建, 社员同处一个村镇, 相互之间的信息掌握程度远高于商业保险公司, 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商业保险公司。同时, 村民作为农村保险互助社的社员, 有参与互助社民主管理的权利, 有权按照社员 (代表) 大会的决议分享盈余, 社员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的动力, 就农村地区而言, 由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以及受根基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 村民之间彼此相识, 非常熟悉, 声誉的重要性将使得村民强化自我约束、诚实守信, 保险的道德风险相对较低。
最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便于农民投保、理赔以及组织防灾救灾。商业保险公司大多分布在城区, 农民如想办理投保、理赔等业务, 需特地赶赴城区, 花费时间长, 付出成本大。农村保险互助社一般设在农民所在村, 例如龙山联社所辖8个互助社就设在各村, 村民办理投保和理赔手续都可以通过村级互助社办理, 对村民而言极为方便。此外,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险业务仅限于村民, 规模有限, 采取防灾防损措施相对容易, 监督成本较低, 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组织救灾救济的状况。
(二) 发展意义
第一, 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保险覆盖面, 提高保险稳定农村社会秩序、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农村保险互助社的保费相对低廉, 保险产品灵活多样、简单实用, 可有效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保险覆盖面。通过投保家庭财产险、意外伤害险和补充医疗险等险种, 个体村民可以将相关风险转由全体社员分摊, 从而有助于其生活安定,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 农村保险互助社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 提高农村社会的管理效率。农村保险互助社通过分摊村民风险的方式, 给广大村民搭建了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 可提前化解农村社会所存在的潜在矛盾, 从而创新了基层社会的管理方式, 提高了农村社会的管理效率。
第三, 农村保险互助社有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风险意识, 提高保险意识, 弘扬“互助共济”的互助保险文化。通过参加互助保险, 可增强村民的风险保障意识, 从对保险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熟悉和接受, “互助保险, 为人为己”的观念逐步得到认同。
三、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保险组织形式上的创新, 龙山联社的运营管理目前已进入常态化, 由于互助社是一种较为适合农村地区的保险组织形式, 龙山联社目前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 政府财政扶持政策的不确定性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金融创新的新兴事物, 具有“政府政策扶持、农民自主参保”的特点, 注册资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地方政府提供部分营运资金和保费补贴, 村民自主决定是否投保。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保费补贴, 减少了村民投保时所需支付的保费, 减轻了村民投保的经济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投保者。以龙山联社凤浦岙互助社为例, 对于全部保费, 政府提供35%的保费补贴, 凤浦岙村提供25%的补贴, 个人只需承担40%的保费。凤浦岙村民每年只需支付100元保费, 就可以获得家庭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共计保险金额为15万的风险保障。但是, 目前地方政府对农村保险互助社的财政支持属于预算外扶持, 尚未形成制度, 日后的财政扶持政策如何并不确定。
(二) 保险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政府的财政扶持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农村保险互助社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当利用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参保率, 增加参保人员数量。就龙山联社而言, 截止到2015年6月, 处于承保状态的人数为联社所辖互助社村庄人数的31.24%, 户数则为46.31%, 与开业初期相比, 联社的参保率已有所提高, 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经营主体, 只有让尽可能多的村民参保, 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果投保村民数量过少, 其存在价值大大降低。依据保险学原理, 可保风险的理想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大量独立同分布的风险单位,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大数法则所揭示的规律来。
(三) 承保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 伏龙社和龙山联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保费收入和政府有限的资助, 资金支出主要是保险赔付以及相关的办公成本等。截至2015年6月的业务数据显示, 龙山联社收取的保费总和为94.7万元, 除去补贴部分, 按40%保费由村民实际支付计算, 保费收入为37.9万元, 与赔付总数24.3万元相比, 仍有盈余。但是, 保险是承担风险的行业, 龙山联社目前在仅有约200多万元资金的情况下, 要提供4.6亿元的风险保障, 其保险资金准备显然不足。也就是说, 在农村保险互助社设立发展的初期, 由于自身资金的局限, 其根据村民需要开拓新险种, 提供更多风险保障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此外, 农村保险互助社所处区域相对集中, 尽管采取防范管理措施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 但在发生火灾、风灾等大灾、巨灾的情况下, 就难以满足集中性的巨额赔付。如果此时贸然采用超额赔付保额缩减或封顶等做法, 也会使互助保险的作用大打折扣, 对村民而言失去了参加互助保险的重要意义。
(四) 税收待遇不公平
农村保险互助社是农村合作社的一种, 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立法上都赋予农业合作社组织以免税地位。政府基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给予农业合作社以税收优惠, 旨在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保险互助社属于新生事物, 不属于我国现行法律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无法享受相关减免税收的优惠待遇。龙山联社在运营过程中, 不但需要缴纳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 即使是政府提供的财政扶持资金, 也要依据25%的税率缴纳营业外所得的税收, 税收成为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负担。
四、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对策
针对农村保险互助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政府和互助社可分别在各自层面上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 政府层面
首先, 地方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对农村保险互助社提供后期扶持, 在条件具备时使之制度化。农村保险互助社成立后, 政府的财政扶持形式主要是保费补贴, 保费补贴对于减少村民的保费支出, 增加参保人数以及增强互助社的保险赔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在财政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后期运营, 可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 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此外, 依靠政策对农村互助保险社提供财政扶持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执行效果也难以预料。地方政府在条件具备时可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其财政扶持义务, 从而使扶持政策制度化。
其次, 农村保险互助社作为一种农村合作社, 应当获得税收减免的特殊优惠待遇。与其它合作社相比, 农村保险互助社贯彻“只对社员交易原则”更为彻底, 为实现税收公平原则, 应当赋予农村保险互助社以免税待遇, 通过立法免除其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 减轻农村保险互助社的税收负担, 使农村保险互助社健康发展。
最后, 政府应合理构建巨灾风险分担体系。农村保险互助社在运营过程中, 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导致互助社的赔付困难。尽管从理论上讲, 基于互助合作保险的性质, 可采用减额赔偿、追加保费或向外借债的方式补偿。但是减额赔偿的结果是减少投保人的保险赔偿, 投保人将自己承担部分损失, 互助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追加保费则会增加互助社社员的经济负担;向外借债则需互助社在日后经营过程中用盈余逐年偿还, 限制了互助社的经营发展能力。因此, 建立巨灾风险分担体系对于农村保险互助社的发展十分必要。政府可以建立县级的农村保险互助总社, 县级保险互助社自身不开展直接的互保业务, 而是专门向镇级或村级保险互助社提供再保险, 或者主导建立相应的巨灾准备金, 准备金来源包括从社员保费中提取、经营盈余、财政拨款等。
(二) 保险互助社层面
首先, 保险互助社应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村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村民对互助社的了解程度。根据村民目前的投保率以及相关调查, 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对农村保险互助社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村民的了解程度还很有限, 互助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通过加强宣传力度, 可有效提升村民的参保率, 而增加投保人数和投保率是联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和方法。
其次, 适当扩大互助社的成立范围。例如, 目前龙山联社下辖8个村级互助社, 龙山镇各村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但各村村民的人均收入相差并不悬殊, 龙山联社可以考虑扩大互助社的设立范围, 在其它村也设立互助社, 提高覆盖面, 增加参保的绝对人数, 从而有效分散承保风险。如果将互助社的范围扩大到龙山镇所有村, 实现互助社在龙山镇的全面覆盖, 不仅可增加参保人员的绝对数量, 提高龙山联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也便于龙山联社的经营管理。
再次, 可根据村民需要适当增加险种。互助保险是村民自己办的保险, 它具有扎根当地、简单实用、灵活多样等特点, 农村保险互助社可以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根据村民的需要, 切实考虑增加新险种的可行性。
又次, 可参加商业再保险以增强承保能力。在目前政府不提供相应再保险情况下, 农村保险互助社为增强自己的承保能力, 降低自己的承保风险, 可向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再保险业务。再保险的具体比例和保费等事宜可以与相关商业保险公司洽谈。
最后, 农村保险互助社应加强民主力度, 使社员真正成为互助社的主人。互助保险的投保人也是互助社的社员, 社员 (代表) 大会是互助社的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 决定互助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尽管龙山联社每年都召开社员代表大会, 但调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村民认为保险互助社相比于商业保险的优点在于运作更透明。民主管理、透明运作, 让更多社员参与联社活动, 就容易使联社被更广泛的村民接受, 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保的积极性, 提高联社的保险覆盖率。
摘要:龙山联社是国内首家镇级农村保险互助社。在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村经济合作社提供营运资金的基础上, 村民通过自主投保成为联社社员, 以实现村民互助共济、共同抵御风险的目的。龙山联社目前提供三种涉农保险产品, 其运营状态平稳,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与商业保险相比, 农村保险互助社具有许多自身优势, 其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新生事物, 农村保险互助社在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保险覆盖率有待提高、承保能力弱等问题, 政府和保险互助社应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保险互助社,财政扶持,承保能力
参考文献
[1]髙垒.农村保险互助社应以史为鉴[N].中国保险报, 2011-08-10.
[2]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3]何绍慰.中国保证保险制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曾卫.保险学[M].人民出版社, 2011.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8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1 社会认知度低,农民参与意识不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基本保险,参保人群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偏低,认识有限,加上以前国家和政府对基层医疗事业的投入偏少,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知度偏低。一些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识不够,认为保障作用不大,保障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还有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比较繁琐等。这些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更加要求基层医院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务管理,让参保农民放心,安心,这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2 满足基本保障,资金难以集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基本的社会保险,它是以医疗互助为基础,实行大病统筹,这就导致其实际收益低于农民的预期。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覆盖面小,层次偏低,内容简单,使得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的长远意义,只从自己的利益和眼前利益考虑,不会主动参保。这就导致保险资金难以集中,对基层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用好保险资金,尽可能最大化地使参保农民受益。
1.3 政策支持,自愿性突出
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群众在长期基层医疗服务逐渐形成的,是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满足当今广大农民对医疗保健基本需求,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国家政府反复强调: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不搞强迫命令;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坚持便民利民,真正让农民受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并及时下拨到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基层医院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执行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管好用好资金,让国家和农民放心。
2 基层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要保证收支平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医保资金,医保资金是否到位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中,必须确保每个参保农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参保农民和行政单位作为参保主体不能按规定缴纳合作医疗资金时,医保资金就难以保证,也就难以保障参保农民享受新农合带来的实惠。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在资金使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先收人后支出,这样不但可以促使医保资金按时足额上缴,而且可以使医保资金得到保证。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报销比例的高低和范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医保资金缴纳的标准、收入的多少、参保农民的健康状况等,其将直接影响新农合的保障作用和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提高参保农民的积极性而降低医保资金的缴纳比例或提高报销比例,这样会导致医保资金入不敷出,最终影响多数参保农民的利益。只有保证良好的收支平衡才能够积极取得群众信赖,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和普及。
2.2 医保资金筹措合理到位
医保资金筹措是否合理到位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也会对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合理的医保资金筹措对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农民健康状况,深化发展新农合制度意义重大。在实际医保资金筹措工作中,应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制定最低筹措标准,以满足参保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限定最高筹措标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保障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只有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才能完善和发展新农合政策。
2.3 监督管理科学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一项医疗福利政策,它覆盖广大农村的多数农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体现,对我国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要充分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规定依法办事、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参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开公示,欢迎社会监督。对实际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听取群众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财务管理。同时,各级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科学管理、积极监督、严格检查,保证医保资金使用合法透明、科学有效,以取得人民信任,保障人民权益。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精神, 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新农保) 试点工作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第一批试点共18个县 (市、区)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新农保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主, 坚持“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 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广受农民群众欢迎。当然,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政策, 其在制度设计及实施保障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2011年上半年, 笔者走访调研了河北省某一试点乡, 对该乡进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的民意调查, 目的是了解农民的需求意愿与参保能力, 听取民众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以期对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和全面铺开提供依据。
该乡经济发展在河北省居中等水平, 2009年人均纯收入3202.2元。截至2009年底, 全乡人口总数为50334人。其中, 男性25721人, 占51.1%;女性24613人, 占48.9%。全乡18岁以下11201人, 占22.3%;18岁~35岁17479人, 占34.7%;35岁~60岁16471人, 占32.7%;60岁以上5183人, 占10.3%。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问卷设计之前, 笔者先行走访了该乡部分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农户。走访中了解到, 对于新农保政策大家普遍表示欢迎, 并且, 截至2011年6月, 该乡已有2.5万人参加新农保, 占到了该制度应覆盖人数的95%以上。
在走访调查基础上, 调查问卷设计了“已参保人员调查问卷”和“未参保人员调查问卷”两类。共发放问卷700份, 其中, 已参保人员调查问卷400份, 未参保人员调查问卷300份。共回收问卷676份, 其中有效问卷62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89.1%。调查以户为基础, 调查对象为16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人群。
二、农民基本生活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分别就文化程度、家庭组成、收入来源、主要支出项目等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笔者实地走访了解情况的综合分析, 该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 生活水平仍处较低层次。
被调查者中, 家庭最大支出项目是基本生活费用, 且占到了80.1%之多;其次是教育支出, 占13.2%;而养老和医疗支出占比均为2.4%。笔者实地走访中也了解到, 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仍较低, 家庭收入最大支出仍是基本生活开支。此外, 农民普遍感觉支出压力较大的是教育支出, 而对于养老和医疗的投入, 则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农保政策全面推行的重大意义。
2.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被调查者中,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了78.2%, 高中学历者占16.4%, 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5.5%。
3. 收入来源单一。
调查显示,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中, 85.6%来自农业收入和打工收入, 其中打工收入占62.9%。笔者走访了解到, 该地区没有成规模的乡镇企业, 绝大多数农民除靠耕地饣胡口外, 就是外出打工挣钱, 收入渠道狭窄。
三、新农保政策实施情况分析
1.“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正悄然变迁。
通过对农民晚年生活保障方式 (现时或期望) 的调查了解到, 47.8%的村民选择养老保险, 其次才是子女平均负担和平时储蓄。在对已经参保者“参保原因”的调查中也显示, 46.8%的参保者参保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晚年生活来源更有保障”, 22.7%表示“晚年不愿意依靠子女” (表1) 。笔者走访中也切身感觉到, 农民对已经施行的新农合和正在推行的新农保均表示欢迎和期待。
2. 收入水平对参保的影响不明显。
笔者分别对参保和未参保村民的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表2) , 结果显示, 农民收入水平对参保情况影响不明显。说明影响村民参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经济状况并非主要因素。
3. 农民对政策的了解深度不够。
走访中了解到, 对于新推行的新农保政策, 村民普遍表示知道, 但对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细节, 则了解很有限。调查统计显示, 被调查者中对新农保政策表示“非常清楚”的仅占9.4%, “比较清楚”的占39.0%, 而42.7%的村民表示“不太清楚”, 更有9.9%表示“不清楚”。
4. 养老金给付水平偏低。
在对未参保村民不参保原因的调查中, “养老金水平过低”居第一位, 占53.4% (表3) 。而在对保险政策中“最不满意项”的调查中, “养老金发放标准”占53.9% (表4) 。
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相比, 河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8年为3125.55元, 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年660元, 仅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1.1%。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 河北省城镇职工保险养老金一年在1.5万元左右, 而农民参加新农保, 选择100元/月, 缴费15年, 到年满60岁, 每年养老金也仅为5952元。
5. 多数村民选择较低缴费档次。
河北省新农保缴费档次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档。为鼓励参保农村居民多缴费, 沙河市在年缴费100元、财政补贴30元基础上, 每增加100元, 市财政多补贴5元。尽管如此, 多数村民仍选择较低的缴费档次。被调查者中, 选择100元最低缴费档次的占到了74.3%之多。
6. 村民更倾向按年缴费。
在缴费时间上, 70.3%选择了按年缴费。而对于缴费方式, 56%选择“专门人员催收”, 40.7%选择“自己去缴”。
7. 对子女连带缴费政策意见较大。
根据河北省新农保政策规定,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参保缴费。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此政策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8.7% (表5) 。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的深度。
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 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对农保政策已普遍知晓, 但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参保缴费、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养老金计发标准等规定都不甚了解。一项新政策的顺利推行, 关键取决于群众的认识是否到位, 取决于政策宣传和发动工作的深度。不能仅停留在大喇叭广播、发放材料等粗放式宣传, 而应变“宣传”为“宣讲”, 通过面对面交流、现身说法等形式, 讲明政策, 讲透意义, 讲清计算方法, 注重针对性、多样性和实效性。
2. 拓宽基金筹集渠道, 提高养老金给付水平。
应根据物价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 相应调整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费用, 重点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新农保政策基金筹集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面构成。而从调查情况看, 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财政压力较大。因此, 在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步伐、快速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 应从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拓宽新农保的筹资渠道, 建立与经济发展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 探索如特种税补贴、其他行业转移补贴等新型资金运作模式, 保障这项惠民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
3. 优化、细化政策设计。
在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同时, 应确保新农保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转换和衔接。同时, 细化相关政策, 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 实现异地迁移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地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做好统筹协调。
4. 对子女连带缴费政策作适当调整。
当前, 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大都有多个子女, 且子女均组织了各自的家庭, 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有差异, 要求其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都参保缴费有很大困难, 这势必影响到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因此, 有必要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 如将老人所有符合参保条件子女都参保, 调整为只须符合条件子女中有1人参保即可领取。这既保证老人能够领取养老金, 又能保证一定的参保率。
5. 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与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总体范围确定为华北北部地区50 000km2范围内的的450万农业人口。在本区域内按照不同地理地貌、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经济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县作为一级整群抽样单位, 每个县以下的行政单位 (乡、村) 按1/5比例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取, 共计抽取5个县的9个县级医疗单位 (县医院、县中医院) 、16个乡 (镇) 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作为收集数据资料的基本单位。本次调查中接受主观面谈与问卷调查的第一线临床医生248名, 抽取2010-2012年县级住院病历71 230份。调查范围涉及样本人口76.55万, 样本行政单位5个县、16个乡、203个行政村。
参加本次调查的人员, 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派驻县、乡两级的“万名医师支援基层”活动的30名下乡医务人员为主作为第一调查员, 同时每人配备1名当地医务人员作为第二调查员协助工作。调查前集中办班培训, 了解调查目的、统一调查方法与资料来源口径、熟悉调查问卷内容。培训结束后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就近选取一个乡镇卫生院进行预调查, 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调查表格内容和调查方法。调查于2012年10-11月进行。
1.2 数据来源与调查形式
(1) 电子版数据:来源于5个县9家县医院、县中医院2010-2012年新农合住院病历数据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居民健康档案。 (2) 纸质档案:被调查医疗单位门诊登记及其它工作记录。 (3) 调查表、调查问卷回收记录:对每一个被调查单位放自制的单病种诊治情况问卷、相关人员访谈调查表2~3份, 由临床医生亲自当面填写, 调查员审核确认。 (4) 实地走访谈话记录:在调查中对每一个被调查的基层医疗单位, 2位调查员必须亲自走访参观医务人员的诊疗过程, 同时对在场的县卫生局、县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村医按统一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并现场录音。
2 调查结果———农村医疗单位常见病诊疗现状与存在问题
华北北部地区为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 海拔500~1 600米, 一些旗县尚处于半农半牧经济状态。由于该区域内气候干旱少雨, 无霜期短, 昼夜温差大, 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调查中所呈现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诊疗现状和存在问题, 应该是当前我国北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医疗情况的准确、真实反映。
2.1 诊断手段不多, 诊疗依据不充分
在乡镇卫生院疾病的诊断依然主要靠经验和物理诊断。更有不负责任的医生不按诊断程序进行, 甚至省略望、触、叩、听这些最基本的物理诊断程序, 肺部疾病不解怀叩、听, 腹部疾病不上床触摸, 只是听完患者的陈述后直接开处方。有的门诊医生接连几个患者的诊断都是:“××待查”。这些现象最直接、最形象地反映出了诊断手段不多、诊断依据不充分、诊断水平低下的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诊疗现状。
2.2 治疗用药不规范, 非药物治疗手段缺乏
调查中发现在一份乡镇卫生院的住院病历记载仅口服药就达10种。有的不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用洋地黄不复查心电图, 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伤的药物, 不复查肝肾功能。甚至县医院的个别医生对基本药物目录、药物分类、药品限制、特殊药品使用权限都不甚清楚。而在村卫生室出现的抗生素滥用现象更是触目惊心, 长期、大量、多种合用的现象比比皆是, 村医甚至以输液为赚钱的重要手段。
2.3 过度依赖设备检查与大型设备闲置现象并存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方面部分医院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 另一方面有的医院部分医生又过度依赖设备仪器的检查。表现为仪器检查针对性不强, 不根据患者的病情, 直接开单子先让病人进行各种仪器检查化验, 造成检查泛滥过度医疗, 这一点在县级医院尤为突出。几年前我们在乡镇卫生院看到的, “非典”后国家重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花大量资金为乡镇卫生院配备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超声仪等大型诊疗仪器, 现在仍然有部分闲置没有使用, 有的甚至仍然没开箱继续堆放在仓库或者走廊[1], 其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会操作的医务人员。
2.4 住院诊疗过程管理混乱, 医疗文书缺乏规范
调查中我们看到即便是在县医院住院医师的基本功也不甚扎实, 如:病史询问不详细, 体检不全面, 病情分析简单, 诊断模糊, 用药繁杂, 手术病人无术前讨论。上级医师会诊记录不全, 或会诊没有签字, 或没有按时会诊, 这在乡镇卫生院几乎是普遍现象。县、乡两级医疗单位的医疗文书, 特别是住院病历书写不规范。如某县医院一名医生对报病危的颅脑损伤的病人病历记录只有两条:止血脱水、抗炎。既没有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的记录, 也没有报病危的记载。更没有上级医师的会诊意见、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预后的记载。病历书写反映不出县级应有的医疗水平。因此住院诊疗的规范化进程首先应该重视县医院的带头作用。
2.5 医患沟通不畅, 不重视精神心理问题
在县级医院医疗告知制度如病情交待、家属谈话、手术麻醉签字等执行不认真。由于沟通不畅不但容易诱发医疗纠纷, 也使医疗纠纷不能有序解决, 致使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相反在这方面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要做的好得多, 这可能与同在一个社区内的人群沟通频繁, 在情感、态度等非技术性方面容易得到满足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即使如此主要依靠语言交流进行观察诊断的精神健康问题, 在农村基层医院也很难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精神心理问题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第一位的疾病负担, 虽然农村人口发病低于城市人口, 但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可是由于基层医务人员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严重缺乏, 不论在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哪一级医疗单位的门诊中, 提及、考虑、识别这方面的医务工作者都很少, 致使错过早期识别诊断、转诊治疗的最佳时期, 造成严重精神疾患病人的不断增多。
2.6 临床预防服务缺失, 居民健康档案形同虚设
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工作的行医实践, 尤其是乡、村两级的社区卫生服务诊疗工作经常伴随着健康咨询、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活动的进行。调查中我们看到, 临床医务人员还只是局限于单纯生物医学范围的工作, 对于临床预防服务的四项基本内容 (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化学预防、免疫接种) , 也只是把预防接种看成是预防保健科的专项工作内容, 而没有认识到前三项也是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居民健康档案作为社区医疗卫生的基础内容,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多数社区已经逐步建立。但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只是把他作为完成上级考核指标的行政任务去完成, 因此出现了许多假档案、死档案。即便是实实在在经过体检、人群调查建立起来的居民健康档案, 也只是流于形式, 没能在居民个人健康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乡镇卫生院我们看到, 门诊患者就诊中临床医生很少利用居民健康档案, 每次同一个患者的诊治连续性, 仍然靠医生与病人的熟悉程度、患者的自我介绍来延续,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连续性记录的缺失, 这不但无益于基层医疗单位对居民健康的终生全程式服务, 也难以使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得到有效的治疗、管理和行为干预。
2.7 双向转诊衔接不畅, 难以起到医疗体系守门人的作用
在我国医院分级分类管理的运行模式中, 基层医疗单位在病人的分流、病员的流向中起着守门人的作用。然而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基层医务工作者难以负起这样的职责。首先是向上转诊标准不明确, 以患者要求为主要依据, 难以有明确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医疗技术转诊标准。相反在接诊上级医院转回病人后, 也只是依据病人及家属的转达、病历记录来延续后期治疗, 遇到医疗技术问题也很难主动及时联系上级医疗单位的经治医生沟通, 难以取得上级医院的技术指导与支持。
3 改进措施
改变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常见病的诊疗现状, 解决消除农村常见病诊疗中存在的如上问题, 提高农村常见病的诊疗水平, 是我国政府近年来重点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 有关政策、非技术方面改进的设想和建议我们已经在相关论著中阐述[2,3,4]。因此本文提出改进措施的着眼点, 仅仅局限于如何规范基层医务工作者诊疗工作行为。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我们提出的改进农村常见病诊疗现状、解决现存问题的具体措施就是制定与推广农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我们认为这一措施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当前农村常见病诊疗中存在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也是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水平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 国内其他类似研究也从不同侧面支持验证了我们的这一论断[5,6,7,8]。
3.1 农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制定原则
3.1.1 质量第一的原则
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要面对农村实际, 简便易行, 便于实际操作, 但要保证医疗质量。要确定诊断要点、治疗重点、转轨节点, 将医疗、护理、检查、治疗、用药、手术、告知、费用等项内容纳入其中。
3.1.2 程序优化的原则
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要集中农村基层临床医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使诊疗程序最优化, 避免重复繁杂。要将时间顺序、治疗目的、内容安排、检查项目、专业协作、观察记录、效果追踪等条理清楚。
3.1.3 标准分级的原则
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要充分考虑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现有条件和发展趋势, 按县、乡、村三个级别标准分别制定。
县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县人民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技术中心, 肩负着对乡、村两级的技术指导任务。应该按二级医院标准制定, 重点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要有专科水平。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枢纽, 起着承上启下的双向沟通、转诊、管理指导作用, 在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临床路径制定必须体现出所用方法技术应该是廉价、简单、切实可行、科学可靠的, 其经济负担也应该能为当地政府和百姓所负担得起的。
村级立足于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 注重用最简单、最廉价的医学技术进行常见病的鉴别、急诊急救、适时转诊、安全治疗。
在制定各种常见病病种的诊疗常规临床路径的过程中要保障如上原则的落实, 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深入基层、基于农村基层现有条件设身处地地为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考虑、为最广大的农村人口考虑。
3.2 农村常见病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示范推广
在制定、试用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的同时, 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来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应用:
3.2.1 制作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教学课件
一方面作为地区性培训班的统一教材, 规范不同培训班的培训讲师讲述内容, 另一方面利用我们的网络资源将其公布在国家人口与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上作为共享资源, 进行远程培训。
3.2.2 编写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相关书籍
与此同时将修改完善后的《20种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递交上一级专家组审定, 由国家级出版社印刷发行, 作为行业标准下发国农村基层医疗单位, 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各级医务人员在行医实践中有章可循。
3.2.3 进行实证性研究, 以确保符合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需要
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是一项实用技术, 需要不断完善、示范推广。在后期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收集整理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应用典型病例, 进行总结、对比、验证, 我们也欢迎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参与制定环节的讨论, 验证环节的使用, 和我们课题组共同完善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农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3.2.4 建立示范区进行农村常见病诊疗常规与临床路径的培训推广
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当地农村基层医疗单位逐步推广开来, 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示范区, 向全国推广介绍。通过系统、规范的应用临床路径和诊疗常规使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 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五星级医生标准, 成为农村广大居民的医疗诊治的决策者、卫生保健的提供者、健康教育的咨询者、卫生服务的管理者、社区卫生的领导者。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常见病诊疗现状和存在问题, 为制定农村常见病诊疗规范与临床路径做好前期准备。方法:采用分级、整群抽样方法, 对华北北部区域内的农村医疗单位进行常见病诊疗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常见病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诊断依据不充分、治疗用药不规范、仪器设备闲置与过度依赖现象并存、双向转诊衔接不畅等方面问题。结论:制定推广适合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常见病诊疗常规与临床路径, 是解决如上问题,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水平的技术关键。
关键词:基层医院,诊疗现状,临床路径,常见病,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1]蒋贵昱, 孔繁增, 苏峰, 等.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2) :102-103.
[2]苏峰, 孔繁增, 蒋贵昱, 等.华北新农合实施前后病员流向分布状况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2) :99-101.
[3]苏峰, 孔繁增, 尹岭, 等.新形势下村级卫生工作的重心转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4) :261-263.
[4]崔志强, 孔繁增, 苏峰, 等.依托新农合强化村级卫生服务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4) :263-266.
[5]张立强, 程斌, 宋大平, 等.乡镇卫生院部分常见病种临床路径试点相关问题与对策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 (4) :7-9.
[6]王文华, 尹爱田, 宋春燕.山东省农村地区住院常见病可分流病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 (1) :23-24, 35.
[7]伦演荭, 曹钰芹, 黄珺.乡镇医院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 2012, 10 (2) :54-56.
【基层农村医疗保险调研】推荐阅读:
农村基层医疗服务08-10
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情况调研07-24
农村基层消费维权状况调研分析调研报告07-12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07-22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5-28
农村基层文化05-18
农村基层社区08-04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05-17
农村基层卫生管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