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选12篇)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是否发展、政治是否稳定、文化是否先进涉及到我国整个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发展同步的目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1. 1农民民主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充分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偏低。民主意识薄弱,参与政治事务的热情不高,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大多数年轻农民进城务工,只操心自己的工资收入,无暇顾及农村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等事务。
1.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为民服务意识差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力量,对当前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使农村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些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处理村务,不能很好地听取村民建议; 处理村民矛盾时,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作为评判标准,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制度虽然写在纸上,但并没有真正落实。 有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政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 3村民对村务信息了解甚少
由于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基层干部掌权,对村务公开度不够,使村民对村务了解模糊,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村务信息的公开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村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阻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1. 4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当前制度不完备可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组织法》作为一部法律只是从原则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规定,具体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操作、执行,必须用细化、完善的相关制度来保障。如在民主选举制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贿选、暴力威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落实不到位[2]。
2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1基层群众文化不高,政治交流不充分
在农村基层社会中,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缺乏,没有切实有效的办学机制,导致有些村民想学习,机会却很少; 义务教育实施不好; 政策制度不完善,待遇得不到改善,使得大学生等技术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导致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2. 2村民参与协商地位不平等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要想更好地协商交流,就必须保证每位参与者的地位平等。虽然给每个村民提供了平等机会,但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在协商过程中基层群众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自认为是领导在参与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协商地位不平等。
2. 3农村基层工作信息不公开
协商民主要在公平、公开的条件下开展,而现实中村务公开并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大多数村务由村干部决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村领导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决定,也不愿意将村务公开,他们往往采用对村干部不利的事不公开,要群众出钱、 出力的事公开的原则,时刻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就打消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2. 4基层群众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基层群众的责任意识淡薄,比如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观念禁锢了人民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责任意识,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由于处于农村基层的人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民主权利的理解程度还不够,导致基层民众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3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路径的选择
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的实践,广大农民开始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管理自己的事情。 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加强协商民主的途径,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意义,可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展。
3. 1宣传农村教育,提高协商民主参与者的素质
正如列宁所说“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就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当前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要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做好: 解决好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确保农村享有必要的教育资源; 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在农村广泛开展夜大、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为基层群众补充科学文化知识; 继续鼓励大学生和各类技术人才到农村工作,协助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做好农村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群体文化素质低的状况。
3. 2发展农村经济,为协商民主奠定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意识也必然根源于经济水平,社会成员的政治心态也必然受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方式和经济关系的影响[3]。要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产品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增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上的应用,切实保障提高农民经济水平。
3. 3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协商民主法制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4]。这就必须把发展村民自治与依法治国方略紧密结合起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而实现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5]。必须加强基层法制建设,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内容、形式、途径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6]。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内容; 也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2
基本成就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涵盖了除农村经济建设之外的全部内容。我省在如下几个方面是很突出的。
(一)民主选举,村委会选举实现了由“指定”到“海选”的跨越。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建立什么样的选举制度,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选举领导人,决定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走向。我省1984年建立村委会。村委会选举自1990年到2005年,共进行了6次。这6次选举,一次比一次民主,一次比一次规范。1990年第一次选举,是由领导人和选举机构“指定’,候选人;1993年,第二次换届选举,采取由组织提名和村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方式;自1996年第三次换届选举起,我省村委会换届实现了由省政府统一部署,统一换届选举时间,大力推行直选(即海选),到2002年第五次和2005年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实现了“海选”,即由选民一人一票直接提名候选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并且,选举程序更加规范,如全面实行差额选举、严格控制流动票箱和委托投票、实行秘密划票、全面开展竞选等。民主选举在我省真正变成了现实。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后,全省村支两委干部共22.3万人,较上届减少了11万人。在22.3万名村干部中,50岁以下的占72;高中(中专)以上的占7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以上;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占62。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事业心强、有经营致富能力、作风过硬的“能人”被选进了村级领导班子,队伍整体素质大为提升。在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我省有一突出的亮点,这就是2004年5月30日在开福区湘粤村进行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电视直播,在全国首开先河,得到了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好评。
(二)民主决策,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体的议事决策制度。
1995年,我省召开了全省村委会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此后几年,我们逐步总结推广各试点县的经验,对村民代表的推选和产生、需要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村务决策提出了“四符合”的要求,即符合群众意愿、符合本村实际、符合政策法规、符合长远规划。农村费税改革后,我省着重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致力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着力增强村务决策的民主性;着力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着力消除村委会工作中存在的行政化弊端,消除那些以村民觉悟低、文化水平低为借口,排斥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做法。2004年7月份起,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我厅在浏阳市、芙蓉区进行了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试点,试点历时1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通过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村民代表联系农户制度、完善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对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村民自治作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省已有95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民主管理,建立健全了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
信息公开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3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13—04
当前,学术界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多侧重从制度建设、政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或治理體制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对策建议,这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分析近十年来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民众愈加广泛的群体性事件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研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公开问题。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和重要利益资源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已成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障碍,也是导致民众社会心理失衡和利益失衡、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助燃剂。因而,如何通过推行信息公开制度,落实基层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核心问题。
一、信息不通畅已成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2008年注定是充满着大喜大悲、极不平常的一年。国人在分享奥运成功举办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诸如汶川地震这样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与悲伤。但是除却这些,让关注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人们印象尤为深刻的,却是各地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从瓮安6·28到孟连7·19,从广东深圳到甘肃陇南,积蓄已久的社会矛盾通过一起起的群体性事件像火山喷发般,集中、直观地暴露和展现出来,以一种悲剧式的表演再次验证了中央“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的准确判断。
贵州瓮安事件由一个简单的中学生死因鉴定质疑导致严重的打砸抢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事件发生发展来看,信息阻塞、滞后带来的负面波及是导致事态扩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少女溺水死亡,本身是个悲剧,但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失去女儿的父母悲痛之余,又想不明白孩子跳水的原因,要求进行法医鉴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在街头巷尾,事件的真相却已模糊不清,代之而起的是“女学生是被奸杀后投入河中,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女学生的叔叔在与公安人员的争执中被打死”等等传闻。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确实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的结果,也确实和部分群众盲目轻信有关。但是,正是在谣言满天飞的时候,正式渠道的沉默给了别有用心的人机会。让群众不轻信,却没告诉群众他们能确信什么。没有真相的地方,肯定是谣言的乐土。正式渠道不畅通,当然“小道消息”泛滥成灾。
而在此事不久之后发生的甘肃陇南事件中,谣言更是对冲突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当地一位中学生在其博客中写道:“17号早上有消息传来,‘陇南市搬迁到成县以已经国务院批准’,一时间武都乱做一团,人们都很气愤……尽管政府在之前已经辟谣,并且逮捕了6名所谓的传谣者。”但是这种辟谣还是没能抑制住不多扩散的谣言,终于诱发了严重的群体性冲突事件。
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来看,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问题上的失误有莫大的关系,信息传播失真引发集群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零和博弈,信息不公开诱发“自立救济”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信息传播失真导致流言盛行,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并且可能导致民众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采取集群行为;信息不对称使得民众对与其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所持的不少合理意见、要求和建议往往难以进入沟通渠道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受阻,民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部分民众只好频频用越级上访、告状,甚至更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信息不公开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害,丧失对政府信任,产生对社会不满情绪,助长反体制意识,采取“自立救济”行动,比如示威、街头抗议、封锁等强制性破坏活动,来解决困难或争取利益。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政府和部门来说,尤其需要知晓信息不公开、不通畅带来的恶果。对各种疑虑、猜疑、传闻,一旦反应迟钝,往往就会让民众认为是真的有猫腻,更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诸如黑恶势力等利用。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
二、信息公开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公开是推进基层民主的必要条件。民主政治的最基本、最质朴的涵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正是基于此,人民对政府信息有知情权,政府对人民有公开其政务信息的义务。法治政府的最基本、最原初的标准是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政府依据法定职权、规则、程序办事,政府办事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监督。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是信息公开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信息公开条例》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它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1.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和实现。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公民、组织对于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掌握或控制的信息拥有知情权,除法律明确规定的不予公开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向公众和当事人公开。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下,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民众的权利决定的。从原则上来说,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下,不是政府想公开什么信息就公开什么信息,而是民众需要什么信息,政府就必须提供什么信息。
公民的知情权又可称为了解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从政府或其他有关方面获知有关公共事务管理情况的权利。在现代社会,知情权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权,也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公民知情权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可以说,政府及其相关机关是知情权的义务主体,作为享有国家权力的主体,如果不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公民的知情权就难以实现。信息公开制度正是保障公民上述权利的最好手段。
2.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参与。现代型政府是一个有限责任政府,它无法包办一切社会事务。所谓有限责任政府,并非是说政府遇事可以不尽全力,而是根据宪政原则,公民只是把一部分权利让度给政府,政府行使的也只是有限的权力。政府和公民的关系,特别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努力创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把事件的真相尽快告知民众,民众充分参与解决危机。现代政府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的信息,不是等到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之后再告诉人民,才算对人民负责。何况随着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发展,会有更多的应当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务从政府的职能中剥离出来,一个有限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告知公众,政府和有关公共机构为维护他们的利益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公众从哪些方面配合,从而树立责任政府和和谐社会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说,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促进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可以改变公民仅能依据选举制度、议会制度间接参政的传统方式,为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制约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暗箱操作的弊端,在客观上为民众直接行使参政权创造了条件。曾任美国司法部长的克拉克在《情报自由法》说明书序言中写道:“如果一个政府真正的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的话,人民必须能够详细地知道政府的活动。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民主。公民没有了解情况,所谓自治,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只是一句空话。”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信息公开可以使公众了解行政权力的行使状况,为评价政府行为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支持,人们通过媒体等了解政府信息,可以发表言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
3.信息公开有利于疏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让民众有合理表达的渠道,是真心接受人民监督,吸引人民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督的一个有效途径。不少政府机关乃至官员仍将政府信息视为“私有财产”,是否公开、公开多少,完全凭一己好恶,甚至必须由“一把手”之类的领导点头把关。这样一来,公众的知情权就无法落实,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渠道就不能畅通,民众对政府就会表现出不信任、不满意、不服气,一旦出现有类似的事件,就有可能导致民众和社会情绪的“井喷”,酿成不应有的过激行动。
要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政府必须增加沟通信息的“透气孔”,帮助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建立正常、规范、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保证弱势群体能自由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让民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述的地方。
4.信息公开是实现公民监督权的重要前提。我国现行宪法第27条、第41条规定,明确了我国公民享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孙中山先生曾把代议制民主比做一架机器,选举权是机器的发动力,监督权是机器的制动力,机器仅有发动力,没有制动力就不完整。代议民主制下,人民必须既有选举权,又有监督权。毛泽东同志1945年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说:“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
人民要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了解政府的工作情况,不这样无法作出判断,实施监督。信息公开使政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防止腐败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总有人为了个人利益或地方利益进行信息封锁,阻止新闻媒体的报道。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张宝明说过,从近年来查处安全生产事故所揭露出的大量情况看,几乎每起特大事故背后,都与某些腐败现象有联系。
信息公开是防止权力腐败和权力不当行使的重要机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将政府机关的职权、程序、办事结果、办事过程、时限、监督方式等信息公开,防止腐败,对于打造“阳光政府”具有积极的意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通过赋予人民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以及相应的获得救济的权利,可以使对政府机关的监督机制更为丰富,在传统的上级行政权力对下级行政权力的监督之外,以信息公开形成社会对行政权利的监督。信息公开,腐败自然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信息公开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扩展异常迅捷。各类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利益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应。因此,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理应迅速地对问题和事件作出明确的反应、解释和处理。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公开。在现今信息化社会里,任何瞒报、缓报、少报、漏报,只能使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从而影响社会心态和思想的稳定。
社会信息的公开化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操作,可以审查,透明度很高的程序,使政府行政处于社会公众有效的监督之中。它使政府行政在信息发布的内容、性质、时间成为一种承担法律义务的强制性行为。重大社会信息的发布因此而不会因人、因时而具有随意性。当这种法制化的信息发布对社会公众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时,社会就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和凝聚力,政府行政就具有普遍的公信力,政府就能相当有效地领导社会公众妥善地、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危机。
三、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政府对信息的披露,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不及时,是地方行政的痼疾,也是一个重大缺憾,已经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基层政府应首先做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1.树立现代公开行政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大就提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要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在危机事件中要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让民众明白政府的立场,相信政府永远是和民众站在一起的,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人民对政治事务的自主参与精神;二是要破除恩赐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必须认识到政府透明不是一种恩赐,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做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三是转变解决危机事件中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尊重民生,及时发布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提早预防,遏制危机的蔓延。
2.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作为地方基层政府,要充分保持对信息舆论的敏感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掌握的信息中分析出社会公众的需要,制定出科学适当的危机公关策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危机发生的初期,有效地搜集信息,并及时针对社会中不确定性事件,以政府为主导发布有效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主动向公众发布事件的全部真实情况,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发布信息的形式可以依托多种新闻媒体的力量,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谣言影响。各地区和各级政府之间依托电子政务模式建立信息沟通的平台,使权威信息及时地通达政府内部各级系统以及横向各部门,避免危机向更大范围内扩散,降低应对危机的行政成本。
现代公共行政精神的核心就在于诚实和负责。我国现行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是以“官本位”为核心,很多信息被定义为“内部文件”、“内部资料”和“内部情报”等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而且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侵犯。因此,必须转变“官本位”的治理理念,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建立“公众本位”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满足危机发生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打破谣言。
3.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体系。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分为政府主动公开和依当事人申请而公开两大类。在政府主动公开信息方式上,因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个体性差异大,公众的层次性不齐,政府信息的特性差别很大。首先,要根据信息的特性和对社会公众的意义确定公开方式。一是在政府出版物。对于那些对社会公众带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应当成为其他公开方式的最终标准,为保持其权威性,应在有严格法定性和权威性的政府出版物上公开。二是新闻媒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明确指出:“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对于那些对社会有比较重大意义和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时效性较强的公共信息,比如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地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给公眾。三是传统的公开方式。对于一般的比较普及的信息,应当通过办事指南、板报等形式公开。其次,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信息的有效公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指出:电子媒介极端的“取消时间和空间”,尾随这种奇妙的技术进步的是一个布满网络的“地球村”。政府在网上公开信息,是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公开方式,它既可以有期刊、报纸、办事指南等纸质公开方式的平面化,也拥有电视、录音录像等视听方式的多媒体立体化优势。为此,各级政府也应当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通过快捷的网络向公众发布信息。
4.建立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保障信息公开的实效性。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参政理念发展的产物,促使政府治理模式发生根本变革。要使权力的拥有者、信息的掌管者——政府确保人民获取信息权利的落实,则不仅依赖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的敦促,更需要监督力量的持续监管。毋庸置疑,政府信息公开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政府形象,所以建立联合监查机制,强化对各政府信息公开责任部门进行检查监督,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首先,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内部监督制约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进行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考核,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评和监督,可以通过调查、核准文件公开范围、年度报告、特别报告等方式,确保政府信息公开能有制度约束。其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要发挥舆论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等,应定期进行民意调查,对公共部门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最后,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我国第三部门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对政府、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应该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不但对行政部门形成外在压力,促使其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而且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形成良好的外在监督和参与体制。
5.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以多种方式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个体性差异大,公众的层次性不齐,为此需要多种形式的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途径。一是发挥传统形式的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形式的信息公开方式,如在公告栏公告、报纸或杂志上刊登信息、设置咨询电话、新闻播报等,这些方式能有效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二是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在充分利用传统公开形式的同时,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信息公开现代化,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公布栏等方式公布信息。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部门和地区的责任问责制,对于新闻发言人公布的不准确信息和故意回避、隐瞒、虚报的,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法律责任。三是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我国第三部门的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政府、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应该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优势,不但对行政部门形成外在压力,促使其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而且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形成良好的外在监督和参与体制。
参考文献:
[1]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明杰.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6]刘冬梅.公共危机管理应“三箭齐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4).
[7]柳莎,陈泽华.论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8]韩大元.试论行政机关公开公共信息的理论基础[J].河南政法管理学院学報,2001,(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中重要的一环,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政治社会的长治久安。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这十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村民收入的增长, 村民对政治民主的要求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 紧紧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条主线, 才能更好的协调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皋市自2007以来着眼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先后选聘59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 (社区) 任职。这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就一直重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无论是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还是在军队的民主政治, 以及党内的民主, 都体现了党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
首先,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体现在村民自治上,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有序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是村民自治, 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其次,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农村村民自治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起点比较低, 是在中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农村实行的。没有党的坚强领导,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就有难度, 也会滋生许多问题。只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的做好基层民主建设。
最后, 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却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在基层民主政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 农村自治委员会的现状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现实运行过程中, 村委会在发挥其职能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一, 发展本地区经济。在实际工作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乡村的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担负起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 特别是在发展本地区的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 村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办理村内事务。在农村基层村务工作纷繁复杂, 村委会既要发展本村经济, 同时也必须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 国家对农村基层的政策性扶助和经济补贴都需要村委会做好落实工作。
第三, 团结村民,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基层民主政治推进的过程中, 需要广大村委会成员做好宣传工作, 并教育广大村民积极参加到基层民主中去, 关注选举支持党和政府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在很大程度大就是看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和运行情况了。在农村基层农村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选举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有时会存在一些不符合程序的做法。但是在党和政府的一再重视下, 基层民主政治的进程还在继续向前推进。在农村基层,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需要。改革开饭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了长足稳步的发展,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民主建设也适时的推进, 这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奠定政治基础, 也为社会和谐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民主作为我党我国的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新时, 期根据新要求不断积极推进基层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和有益深化。
第三, 进一步将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使得民主理念得到普及。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 地方党委和政府是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积极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广大村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得到了法律教育, 一方面使得村民得到了法律和民主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使得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三、大学生村官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鲜力量, 同时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有着相当的积极和推动作用。通过对如皋市下原镇大学生村官和村民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村干部的专业知识、人文关怀以及民主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总结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 提高了基层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群体代表, 在高校的学习中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育, 理念先进, 思想丰富。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改变了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年龄结构, 这一方面对基层组织的日常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 同时也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中去, 给这些组织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知识和工作方法, 提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党支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村官其中有许多都是党员, 所以在服务农村基层的过程中都是以村支部副书记的身份出现的, 在基层的支部建设中, 自然就得承当起相应的责任, 甚至更多的责任和任务。首先, 对村支部的选举做好宣传工作;其次, 推动村支部的党内民主生活;最后, 给村支部注入新鲜活力, 带动村支部学习党的知识和经济知识。
(三)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村委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服务的角色是村主任助理, 在村委会这一自治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 参与、宣传并监督了村委会的选举工作, 让选举更加透明, 程序更加合法;其次, 直接参加村委会的村务公开,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村委成员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最后, 积极参加村务工作, 在日常的村务工作中, 处理群众问题时能够采取民主的方法, 使得民主理念在工作得以贯彻。
(四) 大学村官对村民的组织、教育、宣传作用
大学生村官通过日常工作, 宣传基层民主政治的政策, 特别是宣传村民会议相关知识的宣传。在事关村民利益和村集体的命运时, 能够积极推动村民代表会议的开展, 一方面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 另一方面为以后解决问题树立了榜样, 同时也解决了村务工作中的许多阻碍和问题。同时通过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提高村委会解决群众事情的能力和公信度, 对农村的信访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把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没有造成更坏的影响。
四、结束语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同时也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进入新世纪后,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这也是我们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 把两者结合起来, 同时注入大学生村官这一新鲜力量, 这势必对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要一批能够肯吃苦愿意扎根农村的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服务基层农村, 这对我们农村建设, 甚至国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且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潘维, 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6
[2]郭红冬, 韩玲梅.中国新农村建设:基于村官与村民的访谈与问卷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5
【原文出处】天中学刊
【原刊地名】驻马店
【原刊期号】20056
【原刊页号】9~11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604
【作 者】秦小霞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内容提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利益逐渐分化,我国农村已形成了包括农业劳动者在内的八大利益集团。但这些利益集团发育极不成熟。由于其群体性和组织性不强、集团综合利益表达和保护能力差等致命缺陷,乡村利益集团很难有效发挥其对基层权力的制约作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因此形同虚设。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极大地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促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法制化,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摘 要 题】民主与法治建设
【关 键 词】农村/利益集团/村民自治/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闫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J].新华文摘,2003,(12).中图分类号:D6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05)06-0009-03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利益团体,它集中代表、表达某个特殊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并对政府和人民代表机构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政策。利益集团以其较高水平的组织性,比较有效地改变了普通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势单力孤的状况[1](P200)。在我国,利益集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的影响,我们把一切制度甚至民主的创立都看作是政府的事情,但真正的民主必须是人民自己的创造和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按利益集团组织起来的个人则是实现这种创造的前提。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乏力,宗族、宗教势力与政府控制等问题,多半应归咎于利益集团发育的极不成熟。由于利益集团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利益集团的情况如何,它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培育利益集团这样的社会组织等等,就成了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利益集团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整个农民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级,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毫无差别的农业劳动者,他们无差别地享有对集体财产的共同所有权,无差别地实行平均分配,个体在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力方面的差别全都不予承认。改革开放后,农村财产制度、财产使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农民实现了职业转换,农民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状况、所从事的职业、所拥有财富的规模及收入水平状况、文化教育程
度,以及在农村社区中享有的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差别等因素,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把现阶段的农民分成以下八个不同的利益集团[2](P15)。
(一)普通农业劳动者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利益集团,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最大的一个人口群体,约占农村劳动人口60%以上。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占有的生产资料人均规模较小,以分散经营为主;有较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权;在农村社区等级体系中属于被支配和被领导者,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提供农产品商品,又承受着深重的社会负担,是现阶段农村中最苦、最累、收入最低、社会地位最低的社会群体。
(二)农民工人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以在乡、镇集体企业,城市第二、第三产业中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村利益集团。这个集团较之于普通农业劳动者集团,人数少,收入高。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对集体生产资料仍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一般还经营一小块土地;接受了工业文明的训练和熏陶,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专业知识;还没有割断同小农经济的脐带,同土地、乡村农业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兼有工人和农民职业的特点。
(三)农民雇工利益集团
这是以一个受雇于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提供劳动能力而获得工资收入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农村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劳资关系带有某种资本主义的雇佣性质,在企业一切服从于雇主;他们的收入一般比农民工人高,但社会地位一般比农民工人低;职业压力和劳动强度一般比农民工人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农民工人大得多。
(四)智能型职业者利益集团
这是由具有一定专门技能,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智能型职业的农村劳动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约占农村人口的3.5%。他们大多数是回乡知识青年,在失去跳出农门继续升学机会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农民体力劳动但又脱离不了农村和农业户口的道路。他们是农村现代化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技术力量,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先锋。
(五)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占有或支配,具有专门的技艺或经营能力,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自主经营小型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等业务的农村劳动者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成员的思想十分活跃;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能守法经营,凭本事、力气赚一点批零差价、地区差价或少许的劳务费;他们对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有着其他利益集团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私营企业主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赢利性经济组织的经营者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拥有企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及企业内部的分配权;经济收入较高,但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不一定很高。目前这一集团内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组合,他们中利用改革初期政策的倾斜优势或通过钻政策、法律的空子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由于自身素质比较低,没有真正的市场忧患意识,必将被淘汰,只有另一部分素质较高,具有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市场开拓意识的私营企业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七)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由包括乡村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会计、主要科室负责人及供销人员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决策权、指挥权,与企业职工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他们对企业的兴衰、盈亏负责,风险较大,经济收入、政治地位与社会声望都比较高。
(八)农村社会管理者,即农村干部利益集团
这是一个由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以及村民小组组长所组成的利益集团。该利益集团的主要特点有: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要代表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地位与收入在不同社区之间因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有很大差别;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导力量,对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八大农村利益集团的形成,既适应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我国农村利益格局多元化的需要。在这种伴随农村现代化而必然出现的阶层分化过程中,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和后天国家正式组织扶持力度不够,上述八大利益集团除传统正式组织中的村党支部外,其余利益集团皆存在“群体性不强”、“集团综合利益表达和保护能力差”、“集团与集团缺乏竞争意识”等致命缺陷。这就需要通过培育、发展使其成熟。
二、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从我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层面上看,农村利益集团的成长、成熟及其对政治过程的有效参与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和实现程度,极大地推动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推进农村村级民主选举制度的法制化
民主意义上的选举是一种有序的政治力量的竞争。虽然政治竞争在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民主制确立的社会中,政治竞争才以和平有序的方式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推行。与国家政治竞争不同,村级政治竞争的目标不是取得国家权力,而只是获得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管理权力。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是我国村民自治的具体制度。它第一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从而拉开了村级竞争性选举的序幕。但在该法的试行期间,由于它并没有对村级直接选举的程序作出具体规定,因而全国进行真正开放性的村级竞争性选举的地方并不多,大多为体现组织安排的动员式选举。这种选举的竞争性不强,虽然在选举程序上也实行差额选举,但在差额人选上,谁是要选上的人,谁是陪选者,都事先作了安排,选举结果大多与事先预设相同。在当时的我国农村,国家主导社会的色彩十分突出,乡镇政府对村民选举的影响较大,村级选举的开放度不高,村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较低。
199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选举的竞争性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应由村民直接提名,这就在制度程序和实质性内容两方面为村级竞争性选举提供了可能,并使正式组织难以再直接介入村级选举。竞争性选举意味着不同人的自由参与和角逐,在这种开放性的竞争中,组织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体,从而使不同组织的介入成为支配竞争性选举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我国农村,非正式组织的活跃程度是选举竞争的重要支配因素。然而,如前所述,目前在我国农村,虽然农民也并非完全是个体的,但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各利益集团的发育和成熟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开放性的竞争性选举的需要,从而导致候选人要想当选,就只有通过一些不合法的途径。一是通过许愿、请客、送礼等
方式拉选票,搞贿选;二是借助宗族和派性势力,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到处游说,乱拉选票;三是走上层路线,借助于乡镇政府或者村党支部的“暗箱操作”来控制选举。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不健康、不合法、非制度化的选举方式,使得民主选举这样一个民主制度的基础性环节,在我国农村严重变味、扭曲,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要想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农村民主选举的尴尬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各种利益集团,只有各种利益集团的组织性、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农村的民主选举才能避免贿选、宗族垄断和基层政权控制等一系列弊端,走上一条健康、有序、法治化的道路。
(二)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促进农村村级民主决策制度的法制化
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实现决策主体的利益表达。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公共决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互动的结果,各利益集团利益的依法有序表达,是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一个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集团相互竞争,并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政府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其结果取决于各利益集团相对的影响力,包括成员人数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力量的强弱、集团内部的凝聚力、领导者能力的高低、集团与政府决策者之间的距离远近等因素。而利益的表达,是由不同类型的利益集团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实现的。各利益集团由于其自身结构和所处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因而产生了多种利益表达方式。如果说西方国家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主要手段有直接游说、法院诉讼、间接游说和影响选举等多种方式,那么就我国村级民主决策而言,就只有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这样两种主要的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各利益集团的参与,许多农村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很不规范,时有时无,讨论的事项也无明确的规定,议事规则更是杂乱无章,“两会”形同虚设,农村的民主决策权力往往为村委会或村党支部所左右,广大农民群众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严重侵犯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彻底改变。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培育各利益集团,增强各利益集团集中表达群体利益和实现群体利益的能力,增强各利益集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调动各利益集团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构建起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
(三)大力培育农村利益集团将大大促进农村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的法制化如果说民主选举是基础,民主决策是核心,那么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是关键。尽管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规定村民会议拥有立约权、监督权、罢免权,但由于农村各利益集团组织性不强、凝聚力差、参政能力低下,加之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能力,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地方的村委会既不搞村务公开,更不搞民主评议;一些地方的村干部贪污腐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借助宗族派性势力,欺压百姓,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一些地方的村干部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唯我独尊,根本不把群众意见当回事,等等。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资料显示,85%的农民群众认为村干部存在腐败问题;23%的农民群众认为今后农村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54%的农民群众称村里没有公开栏;50%的农民群众称村里根本就没有召开过全体村民会议。这样一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给村民自治制度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并严重威胁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解决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问题,我们的村民自治制度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目前政府正式组织难以再介入村民自治的情况下,解决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关键就是要依靠各利益集团。只有把各利益集团动员起来,让它们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集体的利益,增强维护自己和集体利益的意识,积极参与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解决村民自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6
摘 要: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对推动我省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十分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结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顶层设计,以明晰的思路和规划指导和推动建设;要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党内民主提供重要保障;要加强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整体意识;要重点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要创新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激发党内民主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43-02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现有农村基层党组织近9000个。十六大以来,我省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党内民主的制度更加健全,党内民主的范围逐步扩大,党内民主的程度普遍提高。但也必须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是在农村党员中主体意识和权力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党内民主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三是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不完善。四是在党内民主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重安排、轻执行”的问题比较突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加强我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有利于提升我省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示范和带动农村人民民主发展,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实践;有利于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推动我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明晰的思路和规划指导和推动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力,不断创新和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农村各地的实践经验,积极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已经取得的好经验和好作法,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强化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顶层设计,从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将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我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规划,保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党内民主提供重要保障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整体素质。要统筹推进区域合作共建,提高场乡、林乡、企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要在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壮大集体经济,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提供经济上和机制上的保证。
三、加强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整体意识
要在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中广泛开展好党内民主宣传和教育工作,在教育的内容上,要分清层次,抓住重点。一是在基层的普通党员中,要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教育和《党章》学习,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对一般党员干部则要重点开展党性修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开展党内民主的方法,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要抓好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民主意识,增强民主观念和民主作风,提高民主意识修养。教育方法和载体上要不断创新,要采取生动和灵活的教育宣传方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点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的实效性
(一)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直选范围。应在继续巩固好“公推直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应着重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及相关负责人都能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应在一些条件成熟村级党组织中开展“无候选人一票直选”工作试点,所有基层委员会及其书记、副书记等都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应探索多种形式的候选人提名方式,特别是实行“上下结合”的提名方式,切实将大多数党员群众的意愿作为推荐候选人的基础。应在更大范围内赋予更多党员和群众的提名权,试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个人自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些选举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县、乡镇进行党员、党代会代表联合提名或推荐的试点。
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在进一步完善选人酝酿办法的基础上,要将差额原则贯穿于推荐、考察、选举等工作的全过程,要逐步扩大农村基层“两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突出解决好部分地方存在的差额比例过小、竞争性不强和“陪选”等问题。在县、镇一级进行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选举中开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差额比例。
(二)规范和完善落实党代表任期制度
建立健全党代表直选产生制度。应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党员代表提名制度,党代表的产生要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遵循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党内逐步形成竞选机制。
健全和完善党代表职责规范。通过规章制度来明确,党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的职责。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和保证在闭会期间,党代表能够通过有效途径参与同级党委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同级党委、纪委及其成员的工作实行监督;对同级党委所辖区域的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健全和完善保障党代表履职的制度。
(三)规范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规范党务公开范围。对于涉及农村全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建设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不仅要在党内公开,还要同步向社会公开。对于一些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内容及事项,应先在党内公开,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公开。
完善党务公开内容和形式。对于上下关注的重大决策和党员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应全面如实公开。对于连续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内容应实行重点公开。对于需要党内和社会监督的问题应选择时机,严格按照政策界限公开。应逐步增加和扩大党务公开内容,并将公开的内容与公开形式紧密结合,不断改进党务公开形式。
(四)健全和完善党内决策制度
健全完善征求意见和咨询论证制度。应建立党内决策的信息收集和调研制度,多方听取意见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党代会、常委会、全委会要决策的重大问题,关系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应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地系统咨询和论证,特别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决策风险评估。
健全完善会议讨论和决策制度。对于党代会、常委会、全委会需要确定的事项,应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进行讨论和决策。对决策事项意见比较一致时可进行投票表决;对存在较大意见分歧的应暂缓表决,经修改完善和沟通协商后,提交下次会议讨论表决。在决策的表决方式上,对于“三重一大”的事项的决策应实行票决制;对干部人事任免问题应实行无记名表决;对关系农村民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应采取记名表决,并与责任追究制相衔接。
健全完善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决策做出后和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展事后监督和检查,及时完善和修改各项工作,确保决策符合实际和收到实效。应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明确决策责任主体和相关责任内容,细化责任认定和处罚标准。
五、创新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激发党内民主的内生动力
(一)将党内民主建设寓于创建“三型”基层党组织之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将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时期一项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来抓。基层党组织应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寓于“三型”基层党组织创建过程中。将党内民主制度、规范、程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将党内民主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增强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应在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机制创新。应将党内民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创建“三型”基层党组织考核中。
(二)探索和试行全委会的集体领导机制
应选择条件成熟和有代表性的县(区),探索开展全委会的集体领导的工作方式。通过县党代会选举产生县委会(全委会),“全委会”作为党代会的常设机构,领导县委的日常工作。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界定党代会全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全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成为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执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全委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党代会闭会期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的任免。
(三)结合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来推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支部+协会(合作社)+党员示范户”、“党员+农民股份公司”、“支部+科技示范工程”、“党群共建致富联合体”等党组织设置已经在农村党组织建设中普遍推广,这使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工作有了更加有效的载体,专业性的党支部使民主决策贴近实际。在创新党组织设置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大力推动党内民主活动在新设置组织中的开展,将组织建设与党内民主建设有机的结合。专业的组织设置,能够使广大党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充分表达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营造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和坦诚交流的宽松环境与良好氛围,使党内民主生活的质量得到提升。
(四)开展听证和恳谈等多种形式的党内民主协商
应借鉴其他省份在创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方式的好做法,以民主恳谈会、上下级协商等温和民主形式入手,淡化和消除党员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观望等待心态和戒备心理,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民主意识、民主习惯和民主素养。应建立《基层党组织党内听证会和恳谈会制度》,对基层党组织在方向性、事关党员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可采取党员听证会、辩论会、恳谈会的形式进行党内民主协商。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员提案(建议)制度》,鼓励党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规定的方式,积极向党组织献计献策,落实好党员的建议权。
(五)“设岗定责”为党员民主权利实现提供岗位平台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7
1主要做法
(1) 扩大群众对党务工作的知晓范围, 落实知情权。
一是完善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做到重大事项党内先知道, 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 重大决策实施党内先发动;修订了《中共通江县委关于推进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 确保了知情有方。二是夯实公开载体。编印《领导工作周记》、《通江信息》和《今日要情》, 规范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党务公开栏”, 成立新闻中心, 建成部门共享的政务内网, 开放有关会议等, 保障了知情有道。三是充实公开内容。将干部任免、惠民行动、党委重大决策及实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及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等公开, 保证了知而有效。这些措施畅通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情况的渠道, 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
(2) 促进不同群体对党务工作的有序参与, 落实参与权。
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县委作出与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决定, 事先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 作出与广大党员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 事先向党内公开。一是参与会议。县委重大会议均按规定邀请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列席, 充分征求了各级干部群众的意见。二是参与互动。广大群众通过电子信箱、热线电话、主动来访等形式反映问题、咨询政策、献计献策, 县委领导亲自阅批、定时接待, 并落实专门人员承办、回复。三是参与调查。各村公益设施建设, 村党支部要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提拔干部要进行民意测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县上要组织干部群众广泛调查;县委为确立惠民行动实施方案, 发放了1000张民意调查表, 征求了1200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四是参与活动。深入开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通江怎么干”、“加快通江发展, 从我做起, 向我看齐”等大讨论和“千家问计、万人评风”、“干部与群众说事”等活动, 引导群众有序参与。
(3) 落实不同群体对党务工作的自主选择, 落实表达权。
一是完善了干部任免程序, 科 (局) 级干部任免实行“县委常委会初步研究、征求县人大党组成员和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意见、交县政协常委进行信任度投票、县委委员票决”的程序, 对意见较多或信任票达不到60%的候选人一律暂缓任用。二是注重发挥县委全委会的作用, 把审议并无记名票决科 (局) 级班子人选、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议等纳入全委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了全委会作用的重大突破。三是全面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 对多数群众不拥护、不满意的干部绝不提拔重用, 对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工作部署不强行实施。
(4) 拓宽全社会对党组织工作监督的渠道, 落实监督权。
公布县级领导电话, 设立了县委书记、县长热线电话和信箱, 各级党组织均设立了举报电话和监督信箱, 方便收集群众意见、鼓励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无论是电话告知, 还是信函举报的情况, 无论是网络间接反映, 还是群众当面申诉的问题, 随时受理, 从快核查;一经核实, 从严处理。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众监督氛围。
2作用和效果
(1) 党务公开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党务公开使党员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党委决策。今年初, 有1200多名干部群众踊跃为惠民行动实施方案建言献策;3月, 通达路设计建设方案公布后, 有2000多名干部群众通过电话、论坛、信函等方式, 主动参与方案的讨论, 这些都为县委、政府提供了保贵的决策依据。二是党务公开保护了干部, 团结了群众。县纪委把推行党纪案件公开审理, 违纪党员可以聘请辩护人当庭辩护, 改变了过去案件审理公信度、透明度不高的问题, 保障了党员的合法权益。一位违纪者现身说法:“纪检机关实事求是, 公开公正审理案件, 给了我再次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对我的处理, 我心服口服。”县委、县纪委把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处理结果通过广播电视、《党务公开栏》向社会公开, 老百姓拍手称赞道:“这样公开好, 对违纪党员就是要在全县人民面前示众, 给其他干部敲响警钟。”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 激发了群众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情。三是领导班子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党务公开客观上促使领导班子要对群众十分关注的权力配置问题作深层次思考和研究, 全委会质的突破、干部任免程序改革等就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它促成了领导班子成员为共同工作目标而紧密团结, 也进一步各级领导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县委《工作周记》把县级领导工作活动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县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同志说:“我们的工作不是一线, 也不是'火线', 如今党务公开把我们推到了前线”。党务公开既给了干部压力和动力, 也产生了强大的合力。四是各级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务公开让干部任免走群众路线, 有效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干部能始终保持“与强的比、向高的攀、同勇的争、跟快的赛”的自我加压、永不自满的工作状态;同时自觉摆正了同群众的关系, 积极主动了解群众愿望、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给群众带去更多实惠。
(2) 有力推进了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丰富和发展了政治文明的内涵, 体现了与时俱进要求。二是让群众将自己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要求融入到了行使权力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去, 其民主权利触手可及, 从而使他们的民主经验得到丰富和积累。三是建立了一种群众诉求渠道, 让群众把不满、困难和关切点等通过县委书记、县长信箱, 热线电话等形式表达出来, 稳定了情绪, 推动了矛盾化解。四是通过党务公开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先进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社会价值观、权利义务观等输送给社会, 加以引导, 并以高效廉洁形象取信于民,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扎根于民, 并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精神支柱。
(3) 大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通江县是一个74万人口的国定贫困县,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是, 通过党务公开, 激发了干部群众为“三大文明”建设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热情,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可喜局面, 促进了通江加快发展。2007年实现GDP 3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7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 同比分别增长11.8%、38.5%、17.8%、16.1%、14.2%、15.4%。今年1-3月, 实现GDP 7.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40元, 同比分别增长12.9 %、62.3%、129.6%、25.7%、16.6%。
3结论
(1) 实行党务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有效途径。
建立一套能够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积极性、能够有效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工作制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破口。党务公开制度正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长期实践中创立的一套符合上述要求的有效制度, 它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组织实施, 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表达民意, 监督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工作行为, 从而使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得到充分体现, 使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证明, 党务公开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
(2) 实行党务公开要把“群众公认和监督”落到实处。
对党的各项工作, 只要是客观的、平衡的、全面的, 都要公开;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工作的客观标准, 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成效, 真切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光荣和自豪, 增强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让群众在参与群众性的民主监督活动中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合法的权利, 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监督的方式、举报的途径、控告的内容等, 决不允许有打击报复、侵害群众民主权利行为发生。
(3)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绝对保证党组织的最终决定权。
推行党务公开后, 参与监督的主体很多, 尤其是由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不同个人组成的监督主体因受年龄、文化和利益的影响, 在监督中难免形成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因此,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党组织的最终决定权为前提。党的各级领导集体要把各监督主体因利益差别、行为差别、价值差别而带来的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决策, 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民主权利同党的要求和法律的规定有机结合起来。
(4) 实行党务公开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8
一、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1. 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是要体现“民主”, 即人民当家做主。最主要的是要实行普遍的民选运动, 通过选举组成民意机关, 产生各级政府, 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于各革命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适合于表现民意和指挥革命斗争, 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的精神”。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开展群众性的民主选举作为建设民主根据地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根据地这种民主选举有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选举的平等性。《晋察冀边区选举条例》第二条规定“边区参议员、县议员、村民代表均由选民用直接平等选举制无记名投票法选举之。”这样, 每个选民都能有效地参加选举, 并且每一个选民的选票都具有相等的效力, 不论共产党员还是其他党派人士, 不论是贫农还是地主, 都享有相同选举权利。二是选举的普遍性。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中指出:“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 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 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和文化程度, 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充分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政权选举的普遍性, 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根据地形成了空前的民主热潮。三是选举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在投票时, 识字多的人采用写票法, 识字不多或不识字的人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或者投豆子、燃香窟窿等方法, 来选举自己满意的代表。
2.“三三制”政权建设。
国家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性设施, 必然要落实到政权上。中国共产党于1940年春提出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 即在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规定,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 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 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 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随着实践的发展, 各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的基层政权建设逐渐达到成熟。正像邓小平所说:“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原则, 不仅是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 而且是将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应采取的政权形式。”这种按“三三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基层政权, 不仅极大地扩大民主的范围, 而且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工农群众已经把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与左翼地主和中等资产阶级共同管理政权、管理国事了, 已经把一个封建的国家制度摧毁, 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权了。”
3. 成立各种抗日团体。
由于政治的民主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在党的领导下, 广泛开展了各种民主运动。如陕甘宁边区成立的抗日团体有边区总工会、青年救国会、农民会、妇女联合会、文化界救亡协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延安部队、民众抗敌互济会、儿童保育会等, 广大农民参加了农民会, 绝大多数青年参加了青年救国会, 70%以上的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由于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 边区许多群众团体的抗战活动,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以至全国群众运动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二、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 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开拓性探索。
说是一次开拓性探索, 主要是相对于抗战之前中国广大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言。它完全突破了国统区基层政权那种贪污腐化专制的“保甲连坐”, 同时又突破了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根据地效仿苏联模式的束缚, 完全是一种新的历史实践。在根据地实行民主选举, 建设基层政权, 充分给人民群众民主权利, 这是国民党政府做不到的, 同时也突破了苏联模式那种不加区别一概剥夺人民群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错误规定, 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 创立了村民自治的雏形。
抗日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打破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旧秩序, 又逐渐营造了一个适合中国农村走向现代的新秩序。边区的村民充分享受到了民主, 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方面实行平等、普遍、直接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原则;民主监督方面规定各级参议会具有监督及弹劾各级政府政务人员, 督促和检查各级政府执行参议会事项的权利;民主决策方面召开村民大会, 提倡直接民权, 乡市选举每半年举行一次, 方便群众反馈新的意见;民主管理方面成立各种抗日团体, 依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讨论和解决农民的利益关系问题。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这种村民自治的雏形, 成为民主的模范的根据地。
三、根据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没有党的领导, 就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人民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也如浮云一般来去匆匆。当前的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而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2. 扩大基层民主, 保障农民利益。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注重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各项权利, 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 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样, 在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中, 亦要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 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稳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党的政治目标,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 它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是亿万农民接受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大课堂, 所以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3.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9
“民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首要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 乡镇政府的定位必须明确。怎样才能把握角色和定位, 确保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 以此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篇论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分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定义和乡镇政府的功用职责和定位。
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概念的提出
现今,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已由非农产业逐渐替代农业产业, 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是非农产业,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 现在我国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战略性举措的提出迫在眉睫。“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20字方针, 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长期目标, 同样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村民自治, 是党领导的众多人民群众,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找到的适合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时至今日, 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由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导致现在, 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民主, 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依法直接使用的民主权利, 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 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基层民主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表现, 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深刻并且广泛的实践。扩大、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使农民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成为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民主决策、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因素, 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解决自己的事情, 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靠着村民自治组织, 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
二、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作用
乡镇政府是基层的政权组织, 这种组织机构是民主国家构建的组织。就组织设置来说, 我国的乡镇政府实际上实行的是条状分割的组织机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最基层的代表, 既是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枢纽, 又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指挥中心, 乡镇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乡镇政府,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就像是一颗种子, 给它很合适的条件, 自己就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具体说来, 乡镇政府发挥如下的作用:
(一) 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非常漫长, 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个状况, 因此, 乡镇政府有责任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 积极引导社会, 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形成良好的认知, 切忌把基层民主建设变成口号, 流于形式。必须充分意识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必须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二)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财政支持
这个作用, 是乡镇政府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中最重要的一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 在农村资金很缺乏的情况下, 没有乡镇政府的投资,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就会非常艰难。现今我国的农民收入虽然增加, 但是在整体上, 农民还不具备经济上的投资能力。农村基层民主需要社会财政和资源的大力支持, 乡镇政府首要的义务就是切实将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重点支持农业、支持农村、让农民受益转变。
(三)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规划设计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涉及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 十分复杂,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和设计, 做好规划的主导作用。乡镇政府更要加强组织引导, 做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总体的规划。通过制订规划,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才能正确的进行下去。
(四) 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和资源支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需要社会力量各方面共同努力, 作为乡镇政府, 有责任通过活动的开展和策划的制订, 对地方资源做好动员和整合, 来支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例如:鼓励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积极发展农村, 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 充分运用当地资源, 加速发展。
三、总结
农民, 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体, 因此, 乡镇政府必须在如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加大力量。唯有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民合作能力的逐渐加强, 才能够发挥农民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 2006 (03) .
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历史进步性 篇10
一
多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地探索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方案,从党内的民主集中制度到党外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从中央的自上而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基层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党和政府对民主政治建设方案的多样化探索是极其有益的,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如何进一步拓展政治发展视野,如何解决好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问题,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带动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是新时期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农民基层民主建设无疑是从政治维度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积极探索。
首先,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农村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赋予村民一定内容的“自治”,其主要内容有四:村民民主选举、村民民主决策、村民民主管理、村民民主监督。可以看出,通过以上四项内容——尤其是村民民主选举——农村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农村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他的稳定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局面作出了贡献。
其次,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农民发出相对独立的“声音”。一旦农民通过基层民主制度参与选举,农民将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合法地发出自己相对独立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责任意识以及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第三,农村基层民主的改革有利于平衡宗派家族势力。我国农村由于生产方式的关系,自古就存在盘踞本地的宗派势力、家族势力的现象。宗派和家族势力虽然不行使行政权力,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相当的影响。如何平衡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以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持续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可以想象,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安排下,各种各样的声音“交汇”“交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宗派势力以及黑社会势力“争权夺利”的角斗场。各个宗派和家族势力的角斗和内耗,将从客观上导致势力格局的不断“洗牌”。而无论哪个宗派和家族的“上台”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维护自己的利益——达到一种可控的状态——无论什么人主持村委会都必须配合乡镇党政机关的工作,都必须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第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给农民和宗派势力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政治实践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总是表达着人类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政治实践活动与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总是紧密相关。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这不仅是因为只有通过政治实践活动人们才能历史地、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且人类的经济实践活动必须遵循某种社会伦理——规定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才可能实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与他人发生接触并产生关联,因而不免产生利益之间的冲突或者合作。如何“民主”地促进农民之间的合作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和意见将直接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村民民主选举保证了农民实现自己的意志下的政治主张,村民民主决策和村民民主管理保证了农民对自己生产实践活动的民主管理。可见,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农民主体诉求的合理合法的发出,即将各种对“世俗社会”的不满“吸引”过来。
二
我国业界有学者担心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改革会自下而上的影响我国的政治体制大局,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由于农村属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边缘,且农民也不是“领导阶级”。所以一方面,农民对政治的诉求和参与政治的意愿有相当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农民阶级虽然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这一点对于评判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会不会影响我国的政治选举制度很重要。我们还要看到,尽管农民阶级人口众多,但包产到户后的农民分散化了,不再是严密组织起来的单位中人。那么如此一来,担心这种发生在制度边缘的农村民主会不会延伸到制度中心便自动消解。
关于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学者认为通过提高农民意识来促进并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笔者认为其进程是极其缓慢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在农耕文明的千年发展过程中,农民严重受到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的影响,例如农民有着非常强的目的性、针对性,事事讲求实用。因而妄图通过简单的宣传或某种神秘的途径去直接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是不可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分析,笔者认为不改变农村的经济面貌,不在农民与发达的商品经济之间“牵线搭桥”就不可能改变农民的意识。
诚然,让农民与社会化大生产、同广阔的城乡市场建立广泛的联系,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农民就能够逐步走上阶层分化和流动之路。有学者认为通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间的“牵线搭桥”就能够促使农民阶级的消亡,笔者认为是不准确的。这种“牵线搭桥”只能促进农民意识的改变,或者说农民自身对现代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不可能是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改变。作为一个阶级而整体存在的农民阶层,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并不能实现阶级的消亡。
参考文献
[1]郭正林.国外学者视野中的村民选举与中国民主发展:研究述评中国农村观察[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2]王为全,孙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形态[J].理论与现代化,2013(11).
寡头政治与中国基层民主 篇11
毛泽东的革命运动全面更新了中国乡村的政治伦理,改革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则是一定意义的经济民主,没有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铺垫,决策者或许没有任何理由会将乡村作为自治的试验场。但也正是此种民主形式的脆弱性——因为它特别需要植根于某种经济平等的土壤,因而,在经济分化导致的乡村再封建化中,基层民主不但无法弥合矛盾,以政治参与的方式维系乡村团结,相反,它迅速蜕变,成为维持阶层分化、贫富再生产系统的重要机制。“富”与“穷”不再只是一种经济评价,它同时也成为一种政治词汇,成为一种评判品行高下的道德词汇。这一整套有关“富与穷”的话语,和《福布斯》只是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不同,它所潜藏的,是全面渗透并支配乡村秉性、风情、习俗、伦理的文化力量。如陈柏峰文章所揭示的,乡村人情也愈益成为村庄经济分层的社会确认方式,“夸富宴”成为阶层排斥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从道德排斥向阶层排斥的发展。由金钱导控的道德话语,开始取代村庄中那些传统的文化权力网络。郭俊霞则指出,金钱宰制也使传统性别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不只是资本政治化和政治资本化的辩证法那么简单。林辉煌特别指出“以私济公”的反常现象:因为金钱不能自动带来威望,富人只有不断实践道德,进行财富与权威的交换,才能获得民意基础。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资本—政治—道德的镶嵌机制。经由这一转换过程,一种新型的政治伦理被悄悄塑造出来:道德门槛是富人治村的“合法性”来源,是其自我维续的内在机制。而道德能力最终由金钱能力所决定。这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政治伦理,颠覆了革命时期曾赋予农民的道德自我更新与政治参与的勇气,渐而陷入一种自认天命与暴戾乖张的奇特混合。如陈锋所言,这种村庄的贫富对立形塑了一个无形的“气场”:底层沉默的大多数借“他们之上访”来出气。村民选择逃出村民自治框架,求诸官治化的信访。既然,乡村民主无法弥合阶层对立,而相反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分化。有不少自负的判断,称当前的“富人治村”为“新乡绅”治理,但正如桂华所提示的,问题在于,今日农村,是否还有规制这些“新乡绅”的文化力量?更需警醒的是,当前中国乡村政治的发展趋势,是否也是未来市民政治的某种预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分化,富人治村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政治过程。从1993年开始,浙江、重庆、吉林、山西等地在农村选举过程中,一些先富裕起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养殖业大户积极参加竞选,他们以较强的致富能力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甚至还以承诺和捐赠的形式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当选。2005年以来,富人参政的迹象更加明显,乡村新富阶层纷纷走上了村庄政治的前台。富人阶层的权力固化与广大群众的政治失语意味着中国基层民主的日渐式微,而寡头政治已经开始形成。
富人治村是不可逆的政治过程
客观上,富人治村确实为村庄建设注入了不少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精英并不是活雷锋,在他们的行为逻辑中,纯粹亏本的好事是不会做的。从我们调查的经验来看,各地的富人治村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那就是通过资本的政治化来实现政治的资本化。经济精英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优势,形成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巨大影响,从而获取政治权力。然后,再通过手中的政治权力,经济精英们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以“红顶商人”的身份获取更多的谋利机会。更直接的好处是,他们可以非常便捷地将村庄的资源变现,例如将土地承包出去或者干脆予以征用。在晋西南调查时,村书记为自己和其他关系户征用村里的土地用以修建厂房的现象很普遍,当然,更普遍的是将村里的煤矿资源据为己有,如果有这种资源的话。而在浙东地区,村书记将村里的土地用于修建小产权房的情况也不少。总而言之,富人治村对于经济精英而言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好事。
在这种背景下,富人拥有更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去争夺政治权力。村庄选举变成一个拍卖会,谁出的价钱更高,谁就可以买下政治权力。金钱政治的第一种表现是贿选,候选人纷纷贿赂选民,以期获得更多的选票。在浙东地区调查时,有一个村民花了100万去贿赂村民,结果依然没有被选上,因为有比他更舍得花钱的。金钱政治的第二种表现是承诺,候选人在竞选时都会宣称自己愿意投资多少钱用以村庄建设,以此来笼络选民。第三种表现是贴钱,即候选人事前就有所准备,自己贴钱支持村庄的公益事业。事实上,富人当上村干部之后,往往也会选择贴钱的方式进行治理,而这是普通老百姓无法承受的。因此,经济条件成为能否进入村庄政治舞台的根本标准。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富人治村的基本前提,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宏观政策使得追求个人财富和经济利益获得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承认和支持。相应地,国家政策也赋予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主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责任”。政府提出农村领导人要带领群众致富,对农村干部提出了经营管理和发展经济的素质要求。如党中央将“五个好”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媒体宣传和政府表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选准一个人,带富一个村”之类经济能人治理的典范,强调新兴经济精英治理的优越性。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的“双带政策”,就是要求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经济发展是首要的,是村庄治理的唯一重要任务,而村庄政治的群众根基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就给经济精英参与村庄政治创造了极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随着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措施的推进,国家逐渐从乡村社会中撤退出去。农民不需要再负担任何税费,并且取而代之用以解决公共品供给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也不具有强制性。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组织的治理资源被掏空殆尽,包括经济资源、权威资源和暴力资源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资源的丧失。此时,村庄治理的任务不再是向农民提取资源,而是“跑部进项”,到处找项目、拉资金。在治理资源缺失和治理任务转化的情形下,富人治村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选择。因为只有经济精英能够自己贴钱作为一种治理资源,并且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从外面争取项目资金。当然,这种现实选择是以政治资源及村庄资源(尤其是集体资源丰富的村庄)的牺牲作为代价的。广大普通老百姓彻底与政治绝缘,基层民主成为基层选主。
寡头政治的形成与维系`
在富人治村成为村庄治理的重要趋势下,进入政治舞台的经济门槛和道德门槛不断攀升,这就为经济精英永久性地把持村庄政治权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从而推动了寡头政治的形成和维系。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12
一、班务公开对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 广大职工依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党的十五大以来, 一批企业通过实行厂务公开、车间事务公开、班务公开, 加强了企业的管理和改革, 完善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实践证明, 实行“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依靠职工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搞好群众监督,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力手段。实行“公开”, 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保障和落实职工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建立企业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密切党与企业职工群众的关系,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 增强其责任感, 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厂务公开工作中忽视班务公开的现象
实践中, 我们的一些企业在抓厂务公开的工作中, 却往往忽视抓好班务公开, 忽视了班组这个细胞在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些企业无暇顾及班务公开这一活动, 对班务公开活动在口头上讲的多、空话套话多、检查指导少、创新思路少, 部分企业负责人认为只要抓好厂务公开工作, 抓好安全生产和效益创收就行了, 班务公开搞不搞、搞得好不好都无所谓, 或者一杆子插到底, 用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来代替班务公开。作为班组职工, 大伙对厂务公开的内容当然十分关心, 而对自己班组的情况又何尝不想了解得清楚呢?但由于领导不重视或班务公开“雾里看花”、力度不大, 伤了一些班组职工的心。
二是少数工班长缺乏民主管理意识, 或者民主管理意识不强。这些工班长们, 只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上, 在他们的眼里, 工班的安全效益就是一切, 班务公开搞不搞无所谓, 工区大事小事、奖金分配一人说了算, 对班务公开制度不执行;对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 不向职工公开说明;涉及班组重大事项的情况, 不问计于民;对有不同意见、敢讲真话的职工, 动不动就拿下岗或拳头来吓唬等, 诸如此类的表现, 造成了工班职工情绪不稳, 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
三是班组的民主管理会流于形式, 工会小组长形同虚设。在班组设立工会小组长, 建立民主管理会制度, 是国有企业的一个特色,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班务公开, 促进班组的民主管理。然而, 在一些班组, 工会小组长有其名无其实, 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职工, 忘记了自身的使命, 变成了工长的“传声筒”, 有的工会小组长甚至由工班长一肩挑。这样一来, 每月的班组民主管理会也就变了味道, 要么成为工长的工作布置会, 要么成了全班组职工的“吹牛会”、“牢骚会”、“诉苦会”等等, 试想, 在这样的班组, 班务公开能实行得下去吗?
四是班组台帐“假、大、空”。“假”是活动记录与班务公开内容偏差大, 不切合工班实际的内容反复出现在台帐上, 记录月底一次性完成, 让人一看就是假台帐;“大”就是面面俱到, 没有针对性, 什么内容都往班务公开台帐上记;“空”就是记录过于简单, 如学习方面只记标题, 没有实际内容, 没有讨论结果, 或者把没有做过的事记录在案, 只顾应付上级检查, 不管职工议论。这些情况导致班组无生机, 职工无士气, 工作无干劲。
三、新形势下搞好班务公开的几点建议
针对班务公开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 要真正搞好班务公开, 就必须在班务公开的效果上下工夫, 笔者以为, 当前, 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化班务公开工作。
(一)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民主意识
首先是各级干部要提高对班务公开的思想认识, 任何时候, 都要把民主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 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班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充分认识公开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其次要加强对工班长的民主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 选好配强工班长和工会小组长。没有民主管理意识或民主管理意识不强的工班长要通过培训或调整。同时, 上级党委、工会等组织要加强检查指导, 把班组每月班务公开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规定, 定期查阅台帐,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可行性意见, 并把检查结果在及时通报, 实行奖罚挂钩, 与单位年底的评优评先挂钩;第三, 班组职工要牢固树立民主意识,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对不实行班务公开、不能胜任工班长和工会小组长的职工, 对工班长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 班组职工要果断行使其民主权利, 及时向上反映情况, 采取合法的措施,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不断健全完善班务公开制度, 及时调整充实班务公开内容
第一, 各单位要认真借鉴总结厂务公开的制度和经验, 结合各自的实际, 在认真征求班组职工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班务公开制度, 使班组在实行班务公开上做到“有法可依”;第二, 要健全班组月度班务会议制度。各班组要定期召开班组月度班务会, 工长必须向职工公布工班当月奖金分、考勤考核、材料消耗盈亏、月生产任务完成情况、下月生产任务、使用民工情况、工区食堂伙食盈亏等方面的内容, 提交职工进行广泛讨论, 让每个职工都有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 对好的建议, 工班长要积极采纳, 对提出的意见, 工班长必须当面在会上作出答复, 或提交下一次班务会上讨论决定, 决不能搞一言堂;第三, 要建立包保干部参加班务会议制度。一方面要对包保干部在班务公开工作中的作用进行明晰, 要让包保干部有权也有责任督促包保班组实行班务公开, 另一方面各班组每月必须定期通知车间干部及包保干部参加班务公开会议, 帮助指导, 规范会议的内容和程序, 以防止班务公开会议走过场;第四, 要建立工长直选和民主测评制度。一方面要在班组中要实行工班长直选竞争上岗制度, 直选过程中, 要把能否实施好班务公开作为直选的一个重要否决指标, 另一方面定期半年或一年, 由车间干部对工长进行民主测评, 在测评中, 必须把班务公开执行情况作为工班长是否称职的重要考评内容, 通过量化、召开职工座谈会、征求本人意见等形式, 对测评出的不合格或不称职工长必须进行撤换, 对优秀的要进行奖励。同时, 还要把此作为工长入党、提干、评先、工班定等升级的重要依据。
(三) 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班务公开台帐
这个台帐必须把涉及班组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融为一体, 各班组要把每月活动情况、职工讨论意见及整改结果, 真实地记录在台帐内, 通过台帐反映班务公开这一重要民主管理活动的情况, 为增加透明度, 班务公开的内容应在班组的显要位置揭挂上墙, 采用图表显示。当然, 建立这一台帐, 必须防止做假, 由专人负责, 可以采取设立职工监事会的形式, 对此进行监督。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荐阅读:
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08-27
从农村基层直选看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05-24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陕西经验06-04
河北农村基层水利建设08-10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06-0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08-17
全力打造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防控网08-30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08-13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