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

2024-08-25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共7篇)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 篇1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 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各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尊重人性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塑造、完善和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活动, 必须以人文导向为基本定位, 尊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关爱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引导和促进其健康发展。探索具有针对性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也是提升高校管理教学中的人文氛围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特定的社会群体以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基于一定目的进行的系统的影响, 促使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等主观意志的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 其思想品德水准关系到其能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思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方向, 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是我们党和政府持续关注的重点。

人文简单来说就是充分重视人的文化, 具体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人文是指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尊严、信念、理想、个性等方面的充分尊重, 充分认识并重视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可塑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为其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人文呵护, 促进其自由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极富人文色彩的活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其人文定位是内在一致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其全方位的综合发展。以人为本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注重人文关怀更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 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推行优良的工作传统的人文彰显, 还是建设人文高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文精神在全社会的重视, 人文精神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近年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党、国家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 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同时, 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维护大学生的权益, 针对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和方法方式不断创新, 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通过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自我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指导等多种内容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都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积极探索, 形成了一套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体系, 充分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客观需要。

尽管今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绩,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首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过分重视教师的权威,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而我国教育对教师及其经验的过分强调, 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地位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特点以及喜好, 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了枯燥的灌输课堂,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甚至产生排斥逆反心理。其次, 从教学内容上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政治轻人文, 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受到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的社会阶级、政党要求通过教学的方式思想观点、政治理念以及道德意识等去影响大学生, 促使其从思想、政治、法制以及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加深认识, 形成与社会和政治相符合的价值观念。因此,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纯政治的教学, 造成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选择性或者必然性忽视。第三, 在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法上, 都过于强调对特点理念规范的统一教学, 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 思想困惑普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教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要求所有学生在政治、道德、思想方面形成过于固化的形式, 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消化教学内容, 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过分压制, 造成大学生观念上的分裂和心理上的困惑。此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管理上, 过分重视管理和权威式的灌输,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意识相背离。

三、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人文定位, 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发展。

第一, 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定位的认识, 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方针,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理念的研究和实践, 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发展的主体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

第二, 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必须要有人文环境的客观保证。首先, 最为基本的是要建设好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要, 体现出校园的育人性, 融合自然美和思想美, 充分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陶冶情操、学习进取的实际需求。其次, 还必须建设充满人文氛围的制度环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体现人文的精神, 在制度的硬性规定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标准时, 进行科学的教育, 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培养给予适当的指引。再次, 还应加强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通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熏陶其情感, 塑造其完整健康的人格, 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 防止和杜绝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道路。

第三,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管理。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提高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的水准, 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以先进的理念和充分结合大学生现实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此外, 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选用以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融入到学生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紧密结合, 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定位的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要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 2011年14期。

[2]赵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年22期。

[3]邢鹏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 《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年04期。

[4]常素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分析》,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1期。

终身的人文教育 篇2

洛威尔成功地使这本新生杂志成为成名作家与年轻作者共同的舞台。两年内,它的发行量超过了3万份。最初,这本杂志记录了梭罗、霍桑、爱默森等人的创作,接着它成了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最初发表小说的刊物;20世纪初,它发表了伍德罗•威尔逊与西奥多•罗斯福的重要政治论文;60年代,马丁•路德•金给它寄去“伯明翰监狱来信”的手稿……它会坦率地同任何人物与党派接触,但其观点会超越狭隘地党派与个人偏见。这种态度将是真理与持久繁荣根本。它拒绝将自己置于任何派系中,但它将永远会与拥戴自由、国家进步、荣誉这种信念的人在一起。

《大西洋月刊》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社会的进步。每个月,都会提出新的想法,激发人们讨论,进而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今天的《大西洋月刊》已经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它的发行量达到了47万份,每期有120万人在阅读,是“美国国家杂志奖”无法错漏的名字。而伴随着《大西洋月刊》的成长,美国文化与美国理想不但已经觉醒、甚至要成为一种霸权。150年前,爱默森仅仅希望美国人能够摆脱欧洲文化的压抑,而今天,是法国人在义愤填膺地抵制美国文化。我们可以宣称好莱坞电影低级,我们却必须承认林肯艺术中心代表了世界最高级的文化。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出现起,美国文学就已经不再是荒漠。爱默森与今天的美国人应该同样相信,《大西洋月刊》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天的世界比起150年前已经庞杂得多,《大西洋月刊》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呈爆炸性的增长。但是,有一点它似乎一直在努力坚持——对于任何事物采取一种超然、充满智力性、幽默的、有艺术感的态度。时任总编辑托比•莱斯特说:“相对于《纽约客》《哈泼斯》或者《纽约时报杂志》,我们更像是终身性的人文教育。我们做的东西,他们也做,但是他们的首要目的是用一种很有文化的方法来娱乐读者,其次他们才对教育受众感兴趣。我们则不同,我们有一项使命,或者说传统,确保人们能够理解世界,理解美国,通晓时事、文化、政治和科学,其次才是娱乐。我们是一本意见领袖杂志。为一篇文章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并不是件稀奇事。我们比任何人都愿意做长篇文章,有些人觉得这是个问题,但事实上这样做让我们给作者更多的空间,去挖掘,去深入谈谈一个主题。有时我们会有一万五千字长的文章,有时我们会连续出一系列的文章,最后加起来就成为一本书。”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6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自始至终,我们就只面向有思想的人,或者让他们轻松快乐,或者让他们思考得更多。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 篇3

1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定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关怀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对人文关怀的诠释, 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 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而言, 就是要承认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文化的存在, 承认人在社会生活和个体发展的核心地位, 承认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尊重人的主体性, 关怀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1.2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特质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必须领会“关怀”的深层含义。较“关心”而言, “关怀”是一个具有很强行为特征和价值指向的概念,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人文关怀的同时, 注意受教育者的实际感受和教育的实效。一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所言:“关怀指一种身心的投入, 在精神上具有某种责任感, 对某人或某事报有担心和牵挂感”。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完成于被教育者的接受和改变, 贯穿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将理念落实的实践方法, 其核心反映的是其实践特质。因而, 实践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定位。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殊价值

2.1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医生、护士、药师、检验师等卫生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医学高职教育的方向性需要人文关怀的价值引导, 避免实用性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截断医学生汲纳人文精神的管脉, 造成精神上的营养不良, 甚至枯萎凋零。现代医学的进步必须以对“人”的关怀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治疗的涵义除了技术治疗, 还应包括关怀、帮助和安慰的人文治疗, 在医学实践中撇开社会、道德、文化等因素, 仅靠单纯的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医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在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医学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重视伦理问题, 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2]。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关注医学高职生的实际感受, 尊重其主体地位, 关心其个性需求, 特别是精神需求, 激发其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其“感受关怀、实施关怀”的自觉性, 达到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实现医学高职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人,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人, “现实的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始终以“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相一致”为标准。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不断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使其观念、内容、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 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变革[3],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3 实践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由于医学类专业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专业,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相对其他专业更为严格。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 还是从课程学习要求的角度看,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在校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重于其他院校。他们面临学习生活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情感的危机、理想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加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发展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他们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 不安全感增强。由于他们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稍弱, 以上各种原因都容易导致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校生出现抑郁、焦虑、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 引发出诸如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等行为。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精神需求, 从其独特的个性心理入手, 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缓解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优势路径

3.1 结合医学高职教育特点和校训精神,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医学也是人学, 医学高职教育与其他高职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关注。医学类高职院校分别以“业精德诚”、“德厚立人、术湛立业”、“厚德、励志、笃学、尚能”、“精诚惠世”为校训 (以福建省为例) , 注重培育学生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倡导“教学、管理、服务三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努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特质。广大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普遍树立了“关注学生精神生活,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3.2 发挥心理辅导矫治优势,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长期以来在推进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培育了一支心理学理论扎实、心理咨询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的能力更强, 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更有优势。心理学教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 结合心理健康宣传开展心理问题防治, 必要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 使学生心理得到更好地关怀, 有效地预防了一些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

3.3 医学人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承担教育功能的各类医学院校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 医学高等教育过去存在着单纯职业化的倾向, 狭窄的专业技术的训练, 与学生基本素质、精神修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 轻则阻碍其创造力的发挥, 重则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医学类高职院校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确保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通过改革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注入人文素质教育, 实行文理交叉渗透, 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互补, 使学生在医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3.4 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 特别是通过医学服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医学教育向来注重实践教学, 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 特别是通过医学服务实践活动, 启迪学生智慧, 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精神、激发学生斗志、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不断开阔视野, 认识社会责任, 感悟人生价值, 丰富精神世界, 并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其自觉改造自我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2) :20-22.

[2]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9]4号.

谈教育的人文关怀 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a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29-01

2005年2月《中国教育报》登载了一篇文章:《关于北京一名中考生的故事》。文章记述了北京的一名中学生,因为老师的歧视和体罚,致使这名学生丧失了信心,被老师宣判了“死刑”——老师向家长宣布这个学生考学的概率是“0”。最后,家长无奈地将孩子领回了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家长的鼓励和指导下,孩子竟然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个孩子平时天性顽皮好动,经常惹老师生气,学习成绩一般。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坏学生。因他的调皮,使得老师越发看不上他,经常冷言冷语地挖苦讥讽他,经常罚他站墙角,有时还逐出课堂。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这个调皮的学生在班里无地自容,老师对这个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这个学生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家长找这位老师谈过多次,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家长对儿子说:“孩子,咱不在学校读书了,咱们回家!”这时距离中考仅剩3个月的时间。

在家里,父亲对儿子说:“你必须认真反思一下过去,失败在哪里?找准定位,我们不能考重点高中了,就是考上一所普通高中,你仍然是爸爸的骄傲!但是,你就这一次机会了,爸爸决不希望你去复读。希望你牢牢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要有自信,爸爸相信你!”

父亲为了儿子放弃了工作,帮助儿子树立自信,指导儿子复习功课。最后,儿子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

这位父亲是伟大的!堪称是家长的楷模,他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可是,他的成功也是对教育对教师最大的讽刺。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坏孩子的成功来自于家长,而不是我们作为专职育人者的教师。相比之下,我们是何等渺小!

几十年来,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那样的熟悉,同时又是那么的陌生!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仍然不能真正认识它,读懂它!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是教育的对象必须得到尊重,背离了它,教育就要走向极端!开展“主体性教育”,我们搞了多年,同时我们也跟着喊了多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的对象——我们教师的合作伙伴几乎就看作了“敌人”!横眉冷目、冷言讥讽、挖苦漫骂、甚至体罚,使本来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趣和天真,再看不见孩子灿烂的笑脸;听不见孩子欢快的歌声;运动场上少见了孩子蹦跳的身影。教育的挤压、教师的挤压、家长的挤压使孩子过早的成人化,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祈求教师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孩子强烈的渴望。孩子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求,在心里强烈地呐喊——希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怀!

现在的教育因为缺少了“人文关怀”所以导致对孩子过分的成人化的管束,教师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标准的框子:女孩子要沉稳庄重,男孩子要老实听话,要求孩子不能有丝毫的出格行为。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是很严格的,在楼道里不许说话,走路时不许牵手等等,这些似乎无可非议。但是,孩子一旦克制不住了,说了话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是罚分,罚站,罚款还是训斥打骂?这些都不应该。学生是孩子,不是军人,更不是犯人。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过分规矩,那么我们的教育简直就是“画地为牢”了。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成了一个个“小犯人”!何谈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个性化!很难想向这样的孩子除了会考试以外,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和反思!

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是缺欠的。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诸多弊端,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埋下隐患。在教育学生时,我们的教师发威、发怒时,所暴露出的严重阴暗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恐惧、胆怯等心理问题,直至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自轻自贱,对他人生命的随意戕害等等。这种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学生的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本应该是善意的教育变成了恶意的惩罚。

“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失去“人文关怀”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也是失败的教育!其实“人文关怀”已经构成了当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渴望每天都能看到老师灿烂的笑脸,听到老师悦耳的笑声,得到老师善意的提醒,获得老师真诚的关怀。

学会“人文关怀”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获得了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中所述的这名中考生的成功,虽然是个例,但是,他的成功是对我们教师的一次“提醒”和“告诫”!“不放弃每一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只要我们的教师做到了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学会“人文关怀”;工作中时时体现“人文关怀”,我们相信孩子都能够成材!

最后,我说:成功——源于自信、源于理解、源于尊重、源于博爱、源于宽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材,每个孩子都是人才。即使是含有杂质的金子,它仍然会闪闪发光!

Humane Care Educated that Talk

Liu Ruiping

Abstract: Society’s “humane care” is the quality possessed to teacher, the emotion world of abundant students that “humane care” that is come from the teacher to student will be great, promote students’ “humane quality”.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 篇5

一、在两个时代比较分析中定位哈姆莱特

“两个时代”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所处时代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从文本来看, 前一时代是陛下仍要进行盛大加冕仪式的时代, 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13世纪初Saxo Gramaticus著《丹麦史》卷三、卷四便是哈姆莱特的故事。剧本所反映的是一个矛盾的时代, 有中世纪的反映, 又有人文性萌芽的体现。如霍拉旭所说“上帝的旨意支配一切”。可能证明哈姆莱特所处时代是中世纪的证据是文本第五幕第一场中教士甲的一些话语。推测剧本所处时代应该在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若是13世纪以后, 那么教皇专制已走向衰落, 王权高于神权, 奥菲莉亚的葬礼就用不着她哥哥雷欧提斯苦苦相求了。

11世纪到13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兴盛时期, 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 神权专制走向极端。基督教文化对智慧、理性、自然知识予以轻蔑, 将自由思考、大胆怀疑、独立批判精神视为危险, 否定用武力获取世俗社会的东西, 否定确保自我及权力斗争的成功, 肯定谦卑、忍耐、等待, 强调自己不做不义之事, 不赞成愤怒、厌恶、个人复仇, 甚至诉讼也被禁止, 强调抵制快乐诱惑的能力, 创造了怜悯仁慈的新德行。通过对此时代文化特征的阐述, 我们有理由相信, 哈姆莱特时代是中世纪时代, 那么其身上的人文性又如何解释呢?这就不得不对莎士比亚时代进行分析。

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创造了一位具有人文性的中世纪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其流露出的人文性是薄弱的、不彻底的。哈姆莱特不是纯粹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注意到了“过去的过去性”, 也注意到了“过去的现代性”。正如黑格尔所说, “莎士比亚赋予这些人物以智力和想象力, 通过形象, 使他们把自己当做一种艺术品, 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性的关照, 也就是使他们自己成了自由的艺术家”。哈姆莱特的“准人文主义者”形象正体现了这种“丰满式人物”“自由艺术家”的特性。英国鲍桑葵《美学史》有言, “ (莎士比亚剧中) 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只是一种装饰品, 其目的只是突出真正的因果关系的线索……莎士比亚的单一世界却包括了中世纪的两个世界中的一切, 只有荒诞不经的东西除外, 只有单纯的机械除外”。由此可见, 哈姆莱特的宗教性只是一种突出其复仇复杂性的“装饰品”, “中世纪的两个世界”即体现在哈姆莱特的二重性。

二、透视文本定位哈姆莱特

关于“人文主义”的解释,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有:“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 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肯定现世生活, 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应该有权追求知识, 探索自然, 研究科学……鼓吹仁慈、博爱, 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 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 我以此来分析文本中哈姆莱特的人文性。

从哈姆莱特人文性不彻底、不全面来分析其“准人文主义者”之“准”。剧中我们得知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 但这并不意味他所接受的就是人文知识。因为该剧取材于1200年丹麦史, 那个时代怎可能出现如此蓬勃地介绍人文主义思想的重镇呢。这不过是莎士比亚借1502年建立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来显示对主人公的尊重与其自身的崇高性。

“我把我的生命看得不值一枚针, 至于我的灵魂, 那是跟它自己同样永生不灭的”。哈姆莱特并非不从人的角度出发, 相反, 正是对其父尊重, 见到其亡魂时才会有:“是的, 我可怜的亡魂, 当记忆不曾从我这混乱的头脑里消失的时候, 我全记着你的。记着你!是的, 我要从我的记忆的碑板上, 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 一切书本上的格言, 一切陈言套语”。哈姆莱特对亡魂充满了尊敬与怜悯, 以及他著名的对“人”的歌颂, 足以看出他已有人文主义意识的存在。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犹豫正是基督教这种文化心理的体现, “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也是体现出主人公对“神秘之国” (地狱、炼狱, 甚至天堂) 的畏惧。可见他并不反对基督教原罪、赎罪说。正是因为畏罪, 所以才“怕不可知的死后”。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 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 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 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乌里契说, “虽王有杀兄之罪, 但依照基督教义, 不经审判而自行杀他仍是罪恶。故在哈姆莱特心里我们可以看出基督徒与自然人的斗争”。笔者看来, 这也正说明哈姆莱特基督徒神性与人文性的斗争。这种斗争也必然是导致犹豫、延宕的原因, 体现了人物性格复杂性。可以说哈姆莱特的犹豫、延宕是其自身基督教文化内部矛盾和基督教文化、人文性矛盾的双重斗争的结果。

“从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看出来, 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 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啊, 就在这件事上, 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 岂不是该受天谴吗?”“不, 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 都是由命运预先注定的”;“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 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以上不难看出哈姆莱特对现世的无奈, 但也正是对现世有憧憬才会对现世关注, 由此也可说他并非彻底否定现世, 并非迷幻于来世的“非人文主义者”。文本中又不单是一个纯粹的基督徒的哈姆莱特, 还是笔者认定的“准人文主义者”。

“广义人文主义”的基本要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普适性肯定。哈姆莱特的“审慎的思维”“审慎的顾虑”, 及“活动起来吧, 我的脑筋”, 及不轻信亡灵所言, 都可以看出一个理性的哈姆莱特。当然, 我们还可以从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中解释其人文性。在文本第二幕第一场奥菲莉亚与父亲的对话中不难看出, 哈姆莱特对奥菲莉亚的执着追求。如果是一个“非人文主义者”, 在封建思想的制约压抑下不一定会那副疯狂样去见他的恋人, 也不会有失雅的举动。然而我们又看到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对奥菲莉亚的看似刻薄甚至是侮辱性的话。我认为这些话是由父王被杀的残酷现实与奥菲莉亚对哈姆莱特爱情拒绝所致。奥菲莉亚将“纪念品”归还哈姆莱特时, 意味着哈姆莱特的爱情进入绝境, 他的逼问并非对奥菲莉亚的侮辱, 而可看做是对爱情渴望而不得的复杂心境的体现。在得知奥菲莉亚死后, 哈姆莱特所说的话也是真诚而热烈的。除此以外, 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友谊也可看出其“人文性”。当然, 哈姆莱特的话语和行动都有人文性不彻底的表现。以上从两个时代比较分析和文本分析, 看出哈姆莱特“准人文主义者”的定位是有依据的, 但还有待进一步细读研究, 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摘要:本文从莎士比亚所处时代与哈姆莱特所处时代进行比较, 看出后者应处于带有些许人文基因的中世纪, 进而对文本中哈姆莱特人文性、爱情观进行分析, 凸显其“准人文主义者”之形象定位。

关键词:哈姆莱特,时代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准人文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永恒的剧场——莎士比亚[M].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8.

[2]蒋孔阳等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二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3]李赋宁.欧洲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张泗洋等著.莎士比亚戏剧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1.

教育管理的人文定位 篇6

前不久南通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轰轰烈烈地召开, 我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教学,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是指导行为的准则, 但是俗语有云,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怎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平衡的砝码呢?

二、误区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秘密就是情感教学的纽带。”记得那是在和孩子一起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们一起品读:“他挖了八小时, 十二小时, 二十四小时, 三十六小时……”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的反应不是眼中流露出一种情感的波动, 而是一种漠然, 这种漠然是一种平静。我有些动怒:孩子们在伟大的父爱面前怎么能如此冷漠?但我还是压抑住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来聊聊吧!”话音刚落, 孩子们的表情立刻显出了生气 (人文性在课堂中还该表现为让孩子能够切身感受到文中所描写的情感, 是一种平等的对望) , “你觉得父亲的挖掘是一种怎样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绝望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辛苦的挖掘!”“我觉得那是一种孤独的挖掘!”孩子的思绪像爆了油的米花, 遍地作响。“那带着你们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所以在那天的家庭作业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条:真诚地对爸爸说一句话;感恩地为爸爸做一件事。孩子们欣然接受, 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文的力量。我觉得孩子的发展情况检验着他的成长, “人格的魅力”是一个很好的杠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三、质疑

可是, 在一次语文测验中, 我发现孩子并没有因为我课堂中的努力而有所转变, 而且在基础知识部分出现失分较多的现象, 作文也空洞乏味。怎么了?难道我的想法错了?在一本教学杂志中我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 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 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 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 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

四、开朗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 又有语言内涵, 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 所以语文教学应讲求文道统一, 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果单一地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就会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 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 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 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 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又要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坚持贯彻人文精神, 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即采用科学的潜移默化式的方法, 而不是强迫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以各自的“生活世界”为根基去理解, 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语言交往技能与人格的品质, 而不是简单识记与机械记忆。一旦我们把人文性追求的要素开中药铺似的一一列出, 逐条落实, 按部就班, 那就会使得人文的教育面目全非。工具性与人文性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

在思想上得以转变和形成新的认识后, 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还注意将遣词造句的教学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少年王冕》讲述了画家王冕成才的历程,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教本, 把故事读懂很简单, 但是让学生把王冕身上的那种勤奋不放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情感所得, 并且能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所指导或影响, 那才是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预先给孩子设了一个情感上的“陷阱”:通过朗读, 孩子首先深深地了解到王冕的家境贫寒, 所以从十岁起就沦为放牛娃, 然后在课前我又适时让孩子去了解王冕的生平———是个著名的画家, 从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到著名的画家这种身份的转变是惊人的, 也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所迫切想了解的。“王冕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几乎使每个孩子都一头扎进了这个故事中。在孩子读到王冕的不放弃时, 我适时地加进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或词语是表达不放弃的精神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在强化了孩子对不放弃的精神感悟的同时, 也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在读到王冕擅长画荷花时, 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下了几朵荷花:“你都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荷花?”画面的刺激让孩子兴趣盎然。在王冕的故事中, 他们不经意间进行了语言的学习, 还切身地感受到:“天底下没有学不会的事!”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初探 篇7

一、人文教育的科學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历史学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包括三种人,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教育者本身具备深湛的人文修养很重要。《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不仅作为历史读物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

上一篇:婚姻保鲜协议书下一篇:成都大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