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024-06-29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精选4篇)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篇1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还将延续,思想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面对机遇和挑战,共青团组织必须以更加创新和务实的工作

引导青年、凝聚青年和服务青年。

(一)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创新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团组织要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各类协会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农村生产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从调研情况看,农村青年的第一愿望是创业致富,为此,团组织一是要重点做好青年就业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强与同级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合作,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多点尝试招聘会进镇、进村活动和招聘信息及时、到位宣传发布等与农村青年息息相关的活动,努力当好农村青年的代言人。二是要积极组织实施青年文明号、农村青年致富能人培养、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发放、青年志愿者工作等品牌活动,并根据地域差异、行业特点,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打造特色品牌,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三是要大力加强共青团的领导能力建

设,不拘一格选拔好带头人,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大力推进组织建设,使之成为集聚人才、联系青年的新纽带,服务青年、服务农村的新平台。四是要组织策划好农村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活动去吸引和凝聚青年,通过活动去焕发活力。尤其要利用好春节舞台,以镇、村委、自然村为单位,合理安排文娱体育节目,让广大青年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最重要最关键是要努力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要摸清摸透农村青年所需所想,想方设计为他们办好事实事。只有这样,团组织才能在农村青年各项事务中拥有发言权。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发挥农村青年在维护农村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农村青年既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利用好这支有生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创造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局面。首先要加强普法教育夯实农村青年的法律基础。农村的普法工作刻不容缓,我们要发挥权益战线的作用,以青法协为依托,以维权岗为平台,以青少年为抓手,通过加强培养法制副校长的工作力度、大力宣传维稳工作中先进青年典型等,引导青少年学法、知法、用法,克制他们从众、随意的行为习惯,不做违法的事,敢于同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时刻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次要通过为农村青年办实事来争取他们对维稳工作的支持。要真正宣传好落实

好中央的农村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尤其是打击抢劫、毒害等犯罪行为,努力转变政府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化解日趋紧张的警民关系,营造宽松的执法环境。再次要充分利用好“留守农村青年”在农村维稳工作中的作用。尤其在春节青年聚集的敏感时期,要通过文明高尚的文体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节日生活,争取他们对维稳工作支持;同时,我们要对留村发展的青年进行登记,掌握他们思想生活情况,引导他们参与村治安联防等方面维稳工作,使他们在参与中认识自身价值,自觉成为维稳工作积极分子。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篇2

解决建议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近年来,资源法院不断强化调解意识,创新调解工作方法,积极构建民事诉讼调解运行的新机制,取得了上诉率、申诉率低和上访缠诉率持续下降,生效法律裁判自动履行率不断提高的效果,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的有机统一。但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不少问题。认真总结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调解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作用,成为摆正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对资源县人民法院近年来所审结案件的调查发现,当前民商事调解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着影响制约调解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些因素,有的问题出在法院自身,有的属于当事人和律师的问题,有的则属于法律问题。

一、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受上级法院对基层法院当庭宣判率和同期结案率等指标考核的影响,为了提高考核分数,对案情简单、当事人争议不大的案件,一般都采取了一次开庭并当庭宣判,这在客观上 制约了调解率的提高。同样为了提高结案率,往往造成年底突击结案,由于时间短,一般不愿过多调解,也会造成调解率的下降。

2、调审主体合一,调解对人员、时间的需求与人员少、办案任务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调解工作的深入,影响了调解率的提高。根据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实践,一方面调解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民事审判法官人员少,案件数量多,审判任务重,大多时间用于开庭审理。对于事实较清案件,判决远比调解节约时间,因而造成了部分可调解案件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而采取了判决的方式。

3、对诉讼调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法官仅把调解当做回避办案风险的手段,对案件处理把握得准的案件,不愿花时间去做调解工作,遇到把握不准的案件时才想方设法进行调解,对调解工作有功利性倾向;有的法官认为判决更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而调解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滋生了惰性;有的法官认识不到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判决结案”为荣,认为优秀的判决可以体现自己的法律水平及庭审能力。

4、对调解工作程序的规范不够完善,没有一套较为系统的调解工作规程。法官在调解方面随意性较大,缺乏一定的监督。有的案件调解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需要反反复复做工作,有的法官宁可判决结案,不愿意多花时间调解。例如,同样同类的案件,有的法官调解结案,有的则是判决结案。有的 以拖压调、强行调解甚至“以判压调”,迫使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解释宣传法律不够透彻,或故意曲解法律,哄骗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果;主持调解行为不规范,引起当事人反感而不愿接受调解;调解书制作不够规范,主文表述不够严谨。

5、缺乏调解方法和技巧。有的法官对调解工作存在畏难思想,不愿做也不想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有的满足于“和稀泥”式的调解方法,缺乏对调解技能和调解艺术的总体把握;有的法官在高强度的任务压力和快节奏的审判流程下,找不到头绪,调解效率低下,有的案子甚至久调不决;一些年轻法官,学历高但社会经验不足,调解能力相对较低。

6、调解工作的规律与现行审判方式改革要求及管理模式之间存在磨擦。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实行统一立案,立审分离,统一送达、排期开庭、强化庭审功能,主审法官自主支配调解时间和把握调解时机的空间有限,调解工作一般被局限在庭审中或庭审后进行,由于庭审的激烈对抗特点和时间的限制,当事人一般很难达成调解协议;强调调解工作在审判法庭进行,导致调解缺乏必要的气氛和沟通。

7、调解程序的简约化与调解书制作方式的复杂化不相适应。我国的诉讼调解,从程序设计上就有便捷、简约的特点,特别是《调解规定》的出台,从调解的时段、调解的期限等方面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条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调解书起草完毕后,要经过庭室负责人签发,方可交付打印、再加盖法院印章,才可交付送达。因此,无法做到就地调解,就地送达,当庭调解,当庭送达。调解书制作方式的慢节奏,与调解程序简约化的目的是不相适应的。、当事人和代理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篇3

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不断深化,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而面对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当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效率,且可创新及完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基于此,文章探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对当前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多种角度一一进行解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首先由美国产生,在日本实践之后,如今已被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广泛采纳及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21世纪是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企业为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逐渐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产生认识。但在当前我国企业推行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各类问题也不断浮出水面。想要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在竞争浪涛中屹立不倒的能力,使企业实现全面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原则

首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皆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应以该企业的实际情况着手,针对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来制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计划。

其次,灵活多变原则。市场日新月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单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节奏,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时刻把握市场脉搏,随时变化跟上发展步伐。

二、我国企业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强烈冲击

自市场体制改革后,国民经济有着大跨度的提升,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市场面对不断涌入的外资企业,受到了强烈的竞争和冲击。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达和普及,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重重阻力。当前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企业员工所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造成一定阻碍。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些企业由于未充分認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也并未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渗透到经营管理中,使思想政治工作空有一副躯壳[5]。管理者们更加倾向于掌控实务工作,对开展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并未有足够正确的认识,一心认为经营是最重要的,未大力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任务草草应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根本无从谈起。还有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思想态度不端正,且自身能力有限,也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

(三)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如今可谓是网络的天下,各行各业都随处可见互联网的影响,通过发达的网络渠道,员工也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例如:各类社交软件、主流媒体的新闻门户网站不但给企业员工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有一些负能量信息使企业员工的思想呈现非健康形态,可谓是有利有弊。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工作方式的创新,仍然沿用传统落后的工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面对面口头说教、开座谈会、发放手册等途径,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难以引起企业员工的共鸣。

(四)缺乏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专业性人才的问题。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到龄退休,或因其他原因调整岗位,新进人员又没有工作经验,使现在在岗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三、弘扬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重视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企业文化的科学构建对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通过企业文化的良好构建,就能够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所以,企业应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制订与该企业实际情况高度契合的工作计划,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量有质。

(二)通过企业文化发挥党组织职能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认真观察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切实为员工解决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才是贯彻执行“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另外,企业应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坚决遵循国家政策、方针,以党的发展路线作为引路明灯,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使企业良性发展。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强化党组织职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党组织的作用,使党组织的管理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度监管企业工作作风。

(三)利用企业文化强化政工团队配置

首先,企业应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门槛,确保队伍中人员的专业性,以政工团队的专业化来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引进人才时,要做到宁缺毋滥,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保障。

其次,企业还应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情况与市场行业及政工人员素质水平等因素,要考虑不同工种的人员,将他们整合到政工团队后进行细致分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队伍优势、阵地优势和渠道优势,使成员各自发挥所长,从而提升工作效果。

再次,科学的奖惩机制,对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有着显著的作用。企业在制定考核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素质水平,在综合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后,制作和及时调整适合企业发展的考核内容,有效监督和激励政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优秀者及时予以奖励,不合格者予以约谈、调岗、经济惩罚等方式进行考核。

最后,企业若想要团队时刻保持高水准,定期组织科学系统的培训必不可少。在组织培训时,企业应注意将培训的重心放在对政工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补充、专业知识的输送、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全方位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大的专业政工队伍。政工人员要做到牢牢掌握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带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时刻不忘初衷,在保障企业利益的同时做到处处留意员工利益,这样才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培训时间上也不可搞强制安排,应征询人员的意见,考虑人员的家庭成员情况,尽量避免在节假日组织培训,以免引起人员的排斥心理导致反效果。

(四)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没有制度自然也就没有规矩可言,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必然是单一、片面的。只有完善企业文化制度,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所以,完善和加强文化建设制度是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的有效途径。

(五)让优良的企业文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

在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在策划企业思想政治活动的详细内容时,可将企业当前的文化建設要求作为依据,明确活动针对的群体,使思想政治工作良好贴合企业文化。定期开展符合本企业工作需要的各类技能比赛、文化娱乐活动,例如:我为企业建言献策、思想政治主题演讲比赛等,明确具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目标,使工作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深入开展。让员工主动、深入地去了解本企业文化,使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的工作方法。

四、结语

解决当前农村青年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篇4

从“一五”普法到今年开始的“五五”普法,XX县经过十几年的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逐步加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目前,农村普法工作的现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本文于本网网--大-秘-书-网,帮您找文章]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上一篇:个人课题结题申请书下一篇:融资部岗位说明书